第十节制冷系统辅助设备_第1页
第十节制冷系统辅助设备_第2页
第十节制冷系统辅助设备_第3页
第十节制冷系统辅助设备_第4页
第十节制冷系统辅助设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制冷原理与设备制冷原理与设备 第10节 制冷系统辅助设备 第10节 制冷系统辅助设备 l完整的蒸汽压缩式制冷系统中,除压缩机、冷凝器、 膨胀阀和蒸发器四个主件外,为了保证系统正常、经 济和安全的运行,还需设置一定数量的其它辅助设备。 辅助设备的种类很多,按照它们的作用,基本上可以 分为两大类: l (1)维持制冷循环正常工作的设备,如两级压缩的中间冷却 器等; l (2)改善运行指标及运行条件的设备,如油分离器、集油器、 氨液分离器、空气分离器以及各种贮液桶(或器)等。 l在制冷系统中还配有用以调节、控制与保证安全运行 所需的器件、仪表和连接管道的附件等。 概概 述述 第10节 制冷系统辅助设

2、备 l10.1 制冷系统流程框图 l10.1.1 热泵型冷水机组 l热泵型冷水机组又称为冷暖型冷水机组,多 用于风冷式机组和小型空调机组 l冷暖型机组可在夏季向空调系统提供冷冻水源, 而在冬季可向空调系统提供空调热水水源,或直 接向室内提供冷风和热风 。 l制冷回路流程 l制热回路流程 第10节 制冷系统辅助设备 1风扇 2翅片式换热器 3套管式换热器 4水泵 5膨胀阀 6视镜 7干燥过滤器 8贮液罐 9气液分离器 10压缩机 11四通换向阀 12单向阀 1 13单向阀2 14单向阀3 15单向阀4 16低压接口 17高压接 口 热泵型风冷式冷水机组原理图 第10节 制冷系统辅助设备 l10.

3、1.2 小型冷库 水冷式小型氟利昂冷库制冷系统流程图 1蒸发器 2分液头 3热力膨胀阀 4低压表 5压力 控制器 6压缩机 7高压表 8油分离器 9热气冲霜管 10截止阀 11冷却塔 12 冷却水泵 13冷却水量调节阀 14冷凝器 15干燥过滤器 16回热器 17电磁阀 第10节 制冷系统辅助设备 分液头 使制冷剂均匀地分配到蒸发器的各路管组中。 压力控制器 压缩机工作时的安全保护控制装置。 油分离器 把润滑油分离出来,并返回到曲轴箱去。 热气冲霜管 定期加热蒸发器而除霜。 冷却塔 利用空气使冷却水降温,循环使用,节约用水。 冷却水泵 冷却水循环的输送设备 干燥过滤器 除去冷凝器中的水份和杂质

4、,防止膨胀阀冰堵或堵塞。 回热器 过冷液体制冷剂,提高低压蒸汽温度,消除压缩机的液击。 电磁阀 压缩机停机后自动切断输液管路,起保护压缩机的作用。 10.1.2 小型冷库小型冷库 第10节 制冷系统辅助设备 l10.2 中间冷却器 l10.2.1中间冷却器的作用 l中间冷却器是用以冷却两个压缩级之间被压缩的气 体或蒸气的设备。制冷系统的中间冷却器能降低低 压级压缩机的排气温度(即高压级的吸气温度), 以避免高压级压缩机的排气温度过高;还能使进入 蒸发器的制冷剂液得到过冷,减少管中的闪发气体, 从而提高压缩机的制冷能力。它应用在氟利昂或氨 的双级或多级压缩制冷系统中,连接在低压级的排 气管和高压

5、级的吸气管之间。 第10节 制冷系统辅助设备 l10.2.2 氨用中间冷却器 l中间冷却器系用以装置在双级 氨制冷装置的低压和高压缸之 间,使由低压缸排出的热气在 经过本器时达到冷却的目的。 同时使自贮氨器流经本器中盘 管的氨液过冷以增加制冷效应。 l中间冷却器操作注意下列事项: l中间冷却器内气体流速一般为 0.50.8m/s。 l蛇形盘管内氨液流速一般为 0.40.7m/s,其出口氨液温度 比进口低35。 l中间冷却器的中间压力一般在 0.3MPa(表压)左右,不宜超 过0.4MPa(表压)。 l高压级的吸气过热度,即吸气 温度比中间冷却器的中间温度 高24 第10节 制冷系统辅助设备 l

6、10.2.3 氟用中间冷却器 l氟利昂制冷系统在双级压 缩时大都采用一次节流中 间不完全冷却循环,低压 级排出的高温气体在管道 中间与中间冷却器蒸发汽 化的低温饱和气体混合后 再被高压级吸入高压机。 l高压液体经膨胀阀降压节 流后,进入中间冷却器, 吸收了蛇形盘管及中间冷 却器器壁的热量而汽化, 通过出气管进入低压级与 高压级连结的管道里与低 压级排出的高温气体混合, 达到冷却低压排气的效果 。 氟用中间冷却器氟用中间冷却器 第10节 制冷系统辅助设备 l10.3 分离与贮存设备 l10.3.1 气液分离器 l制冷系统中的气液分离设备,用 于重力供液系统中,如氨液分离 器,将蒸发器出来的蒸气中

7、的液 滴分离掉,以提高压缩机运转的 安全性;它也用在贮液器后面, 用来分离因节流降压而产生的闪 发气体,不让它进入蒸发器,以 提高蒸发器工作效率 l分离原理主要利用气体和液体的 密度不同,通过扩大管路通径减 小速度以及改变速度的方向,使 气体和液体分离 l气液分离器有立式和卧式两种 l正常工作时,其进气阀、回气阀、 供液阀、出液阀、浮球的均压阀、 压力表阀都是常开的 第10节 制冷系统辅助设备 l10.3.2 贮液器 l1高压贮液器 高 压贮液器一般位于 冷凝器之后,作用 是: 1)贮存冷凝器流出的制冷 剂液体,使冷凝器的传热 面积充分发挥作用; 2)保证供应和调节制冷系 统中有关设备需要的制

8、冷 剂液体循环量; 3)起到液封作用,即防止 高压制冷剂蒸气窜至低压 系统管路中去。 高压贮液器 a)氨贮液器 b)氟利昂贮液器 1压力表阀 2出液管 3安全阀 4放空气管 5放油管接头 6平衡管 7进液管 第10节 制冷系统辅助设备 2低压贮液器低压贮液器 根据用途的不同可分为低压贮 液器和排液桶等。低压贮液器 与排液桶属低温设备,筒体外 应设置保温层 排液桶的作用是贮存热氨融霜时由被融 霜的蒸发器如冷风机或冷却排管内排出 的氨液,并分离氨液中的润滑油。一般 布置于设备间靠近冷库的一侧 ,更重要 的作用是对融霜后的排液进行气、液分 离和沉淀润滑油 1加压管 2平衡管 3压力表 4安全阀 5出

9、液管 6进液管 7放油管 第10节 制冷系统辅助设备 l10.3.3 油分离器 l工作的基本原理如下: l1)利用油的重度与制冷 剂气体重度的不同,进行 沉降分离。 l2)利用扩大通道截面降 低气体流速(一般约在 0.81m/s),造成轻与 重的物质易分离。 l3)迫使气体流动方向改 变,使重的油与轻的气进 行分离。 l4)气体流动撞击器壁, 由于粘度不同、质量不同 产生的反向速度也不同, 促使油的沉降分离。 l1洗涤式油分离器 第10节 制冷系统辅助设备 l2过滤式或填料式油分离器 l通常用于小型氟里昂制冷系统中 过滤式或填料式油分离器 第10节 制冷系统辅助设备 l3离心式油分离器 l在筒

10、体上部设置有螺旋状导 向叶片,进气从筒体上部沿 切线方向进入后,顺导向叶 片自上而下作螺旋状流动, 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进气中 的油滴被分离出来,沿筒体 内壁流下,制冷剂蒸汽由筒 体中央的中心管经三层筛板 过滤后从筒体顶部排出。筒 体中部设有倾斜挡板,将高 速旋转的气流与贮油室隔开, 同时也能使分离出来的油沿 挡板流到下部贮油室。贮油 室积存的油可通过筒体下部 的浮球阀装置自动返回压缩 机,也可采用手动方式回油 第10节 制冷系统辅助设备 l10.4 制冷剂净化与安全设备 l10.4.1 干燥器、过滤器和干燥过滤器 l1干燥器 l2过滤器 l3干燥过滤器 l常用的有过滤器和干燥过滤器两种 干燥过

11、滤器 a) 直角式 b) 直通式 第10节 制冷系统辅助设备 干燥剂 滤 网 干燥过滤器 第10节 制冷系统辅助设备 10.4.2 空气分离器空气分离器 制冷系统中进入空气的原因有: 1)制冷系统在投产前或大修后,因未彻底清除空气故空气存在制冷系统中。 2)日常维修时,局部管道、设备未经抽真空,就投入工作。 3)系统充氨、充氟、加油时带入空气。 4)当低压系统在负压下工作时,通过密封不严密处窜入空气。 系统中有空气带来的害处是: 1)导致冷凝压力升高。在有空气的冷凝器中,空气占据了一定的体积,且具有一定的压力,而制冷剂也具有一 定的压力。根据道尔顿定律:一个容器(设备)内,气体总压力等于各气体

12、分压力之和。所以在冷凝器中,总压力为 空气和制冷剂压力之和。冷凝器中空气越多,其分压力也就越大,冷凝器总压力自然升高。 2)由于空气的存在,冷凝器传热面上形成的气体层,起到了增加热阻的作用,从而降低了冷凝器的传热效率。 同时,由于空气进入系统,使系统含水量增加,而腐蚀管道和设备。 3)由于空气存在,冷凝压力的升高,会导致制冷机产冷量下降和耗电量增加。 4)如有空气存在,在排气温度较高的情况下,遇油类蒸气,容易发生意外事故。 第10节 制冷系统辅助设备 空气分离器有多种形式,下图为氨系统以往常用的卧式不凝性气体分离器 称四套管式空气分离器。它安装在壳管式冷凝器的上方,也可单独安装 四套管式空气分

13、离器 第10节 制冷系统辅助设备 第10节 制冷系统辅助设备 常用的立式空气分离器, 它与卧式相比其是操作 简单,并能实现自动控 制。它由贮液筒供给液 氨,在盘管中蒸发吸热, 使容器温度下降,来自 冷凝器和高压贮液筒的 混合气体在分离器内被 冷却,制冷剂蒸气被冷 凝成液体,可从下部排 出,不凝性气体集中于 分离器上部,经放气口 排出。 立式空气分离器 第10节 制冷系统辅助设备 10.4.3 集油器 集油器也称放油器,只 用于氨制冷系统中。其 作用是存放从油分离器、 冷凝器、贮液器、中间 冷却器或蒸发器中分离 出来的润滑油,并遵照 一定的放油操作规程把 制冷系统中的积油在低 压状态下放出系统,

14、这 样既安全,又减少了制 冷剂的损失。 第10节 制冷系统辅助设备 10.4.4 紧急泄氨器 紧急泄氨器设置在氨制冷系统的高压贮液器、蒸发器等贮氨量较大的设 备附近。其作用是当发生重大事故或出现严重自然灾害,又无法挽救情 况下,通过紧急泄氨器将制冷系统中的氨液与水混合后迅速排入下水道, 以保护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第10节 制冷系统辅助设备 l10.5 制冷装置用压力容器 l10.5.1 分类 l1. 压力容器基本概念根据容规的 规定,同时具备下列者为压力容器: l1)最高工作压力大于等于0.1MPa(不 含液体静压力); l2)内直径(非圆形截面指其最大尺寸) 大于等于0.15m,且容积V大于等

15、于 0.025m3; l3)盛装介质为气体、液化气体或最高 工作温度高于等于标准沸点的液体。 第10节 制冷系统辅助设备 l压力容器的压力等级 l1)低压(代号L):0.1MPaP1.6MPa。 l2)中压(代号M):1.6MPaP10MPa。 l3)高压(代号H):10MPaP100MPa。 l4)超高压(代号U):p100MPa。 第10节 制冷系统辅助设备 l3压力容器的品种 l1)反应压力容器(代号R) l2)换热压力容器(代号E) l3)分离压力容器(代号S) l4)储存压力容器(代号C,其中球罐代号为B) 第10节 制冷系统辅助设备 l4压力容器的分类管理 l(1)第三类压力容器

16、l1)高压容器。 l2)毒性程度为极度和高度危害介质的中压容器。 l3)易燃或毒性程度为中度危害介质,且pV乘积大于等于10MPam3的中 压储存容器。 l4)易燃或毒性程度为中度危害介质,且pV乘积大于等于0.5MPam3的中 压反应容器。 l5)毒性程度为极度和高度危害介质,且pV乘积大于等于0.2MPam3的低 压容器。 l6)高压、中压管壳式余热锅炉。 l7)中压搪玻璃压力容器。 l8)使用强度级别较高(指相应标准中抗拉强度规定值下限大于等于 540MPa)的材料制造的压力容器。 l9)移动式压力容器,包括铁路罐车、罐式汽车和罐式集装箱等。 l10)容积大于等于50m3的球形储罐。 l

17、11)容积大于5m3的低温液体储存容器。 第10节 制冷系统辅助设备 l(2)第二类压力容器: l1)中压容器(已有规定的除外)。 l2)毒性程度为极度和调度危害介质的低压容器。 l3)易燃介质或毒性程度为中度危害介质的低压反应 器和低压储存容器。 l4)低压管壳式余热锅炉。 l5)低压搪玻璃压力容器。 l(3)第一类压力容器 l低压容器(已有规定的除外) 第10节 制冷系统辅助设备 l5制冷装置用压力容器 l以液化气体为制冷剂、设计压力不高于4.0MPa、 设计温度为19200(最低蒸发温度50) 的制冷装置中承受制冷剂压力的容器称为制冷装置 用压力容器. l依据设计压力、使用制冷剂的不同,

18、制冷装置用压 力容器中一、二、三类压力容器均有。 第10节 制冷系统辅助设备 l10.5.2 结构合理性 l制冷装置用压力容器是指钢制的内部或外部可承受气体或液体压力,并对安全性有较高要 求的密闭容器。 l制冷装置用压力容器的壁厚与容器的内径、设计压力、材料、焊接形式、介质的腐蚀性等 设计参数有关。 l制冷装置用压力容器中间部分多为圆柱形,称之为筒体,两端为封头,筒体和封头上有接 管、法兰、支座等零部件。制冷装置用压力容器的封头形状有平板形封头、碟形封头、椭 圆形封头、球形封头。 l从密封安全性的角度考虑,制冷装置用压力容器的连接结构应尽量采用焊接结构,可拆连 接结构多采用法兰联接。 l在换热器选型时,考虑的因素是很多的,如材料、腐蚀、压力、温度差、压力降、结垢、 强度及结构的可靠性、流体的状态、应用方式和检修等。 l10.5.3 管理规定 l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