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互动关系及政策含义_第1页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互动关系及政策含义_第2页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互动关系及政策含义_第3页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互动关系及政策含义_第4页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互动关系及政策含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互动关系及政策含义 摘 要:产业结构是解释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而产业结构的演变则受到多种因素的作用,其中,劳动力要素是最为关键的要素,就业结构是衡量和影响产业结构演变的重要因素:我国目前和今后将面临产业结构较大的调整,必须在认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互作用机理以及相互作用条件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等措施以实现产业优化和增加就业的两重目标。 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互动关系产业结构转变是经济发展过程的重要特征和解释经济增长速度和模式的本质因素。从广义上看,产业结构包括就业结构,就业结构是衡量产业结构演变的重要指标之一。但是,劳动力作为能动的生产要素,就业结构

2、并非只是消极地适应产业结构的转变,特别是由于劳动力的异质性的存在,就业结构对于产业结构具有极大的反作用。中国加入wto已成事实,随着国内生产要素市场和消费品市场的开放,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冲击将会给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带来极大的压力,并进一步对就业结构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将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相互作用机理人手,分析二者的互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存在的偏差和不一致性,目的是揭示其中所蕴含的宏观政策含义。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互作用机理(一)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的牵动作用随着一个国家经济总量的增长,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各种商品和劳务的需求结构也会发生变

3、化。这时,由于最大产出原则的作用,整个社会的产出结构必然会随着调整。而产出结构的调整,只有通过投入要素在各产业部门间的再配置来实现。由于劳动力是生产要素中最重要、最活跃的部分,因此,投入要素在部门间的再配置最终都是通过劳动力在产业间的重新配置来实现的。这样就引起了就业结构的转换这是产出结构对就业结构的牵动作用。根据经济发展的一般经验,产业结构的演变有其内在逻辑演进序列。从产值结构的角度看,第一产业的比重将下降,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上升,并且第三产业比重将超过第二产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的一个直接后果是企业使用生产效率更高的技术来生产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并表现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技术替代劳动,人

4、力资本替代物质资本。从而引导劳动力也随之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再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进行再配置,即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律。这一点已被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历史资料所证明(见表1)。同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三次产业的产值变化也基本符合这一趋势(见图1、2、3)。(二)就业结构对产业结构的推动作用产业结构变化的核心问题是劳动生产率和需求结构的变化,而就业结构则正是通过这两个变量作为传导机制,对产业结构调整构成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第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然引起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如劳动力价格(工资率)的提高,资本价格(利息率)的下降。由于最小成本原则的作用必然会引起企业对原来的要素投入组合,进

5、行重新配置,如多用资本,少用劳动,从而引起整个社会就业结构的变化。劳动力资源在行业间、部门间、地区间、产业间的再配置,促使被节约的劳动力转移到急需劳动力的产业。劳动生产率高的部门,产值增加迅速,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增加较快,并最终影响到产出结构。第二,就业结构的变化将引起劳动者收入结构的变化,最终改变先前的社会需求结构,并引起消费结构和总量的改变,使消费表现出质量的提高,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特点和趋势,最终导致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在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作用中,人力资本结构的变化是影响产业结构的更深层次因素。从经济增长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来看,以人力资本为基础的增长模式越来越被学界所认

6、同。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作用越来越突现。虽然说产业结构的变动是经济增长的核心问题,但是,产业结构变动是以人力资本的结构变动为先导的,而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增强是以知识积累和传播速度的加快为基础的。新知识、新技术的增长和积累越来越快,通过大学、职业学校、培训机构等组织被迅速传播和应用于生产过程中,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亚当斯密曾言:劳动是财富之母。这一命题本身就蕴含着在劳动者身上的体力和智力就是财富增长的根本的含义。现代经济和八类社会的生产实践也证实了,人力资本存量状况是决定其国民财富的基本因素。因此,提高人力资本总量是实现现代经济增长和结构转换的核心和根本途径。现代高科技产业

7、、信息产业、金融业、物流业的发展必须以较高素质的劳动力为基础。对传统产业的改造,首先也是将优秀的人才输送到传统产业中,技术先进只是劳动力智力产出的外在表现形式。通常所说的技术发达,其核心指标是企业所拥有的智力资源为判断依据。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互动特征及协调互动的必要条件(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互动特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相互牵动和推动的关系,在现实经济中呈现出多方面的特征。1.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打破了原有的就业结构,导致劳动力供需失衡,产生结构性失业现象。这个过程实际是传统的就业岗位消失与新的就业岗位的产生并存的一个过程。就业结构对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适应,不仅仅是数量结构的变迁过程,

8、更重要的是质量结构的优化过程,这里的质量结构包括生理结构、心理结构、知识技能结构等构成要素。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变规律来看,产业结构的升级要求资金和资源向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领域转移,这将最终导致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萎缩。尤其是在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的升级,以及土地的稀缺,对劳动力的教育程度和技能要求越来越高。2.产业结构调整的范围扩大,升级速度加快。目前的产业结构调整已经不再局限于一国,或者一个地区,而是全球范围内的分工与转移。在日益开放的国际市场和不断完善的国内市场中,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可以通过国际、国内资本市场、货币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市场获得,要

9、素短缺已经不再构成长期制约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这就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3.劳动力技能素质成为制约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劳动生产率是引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变化的核心要素,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就业结构优化的关键。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来看,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收入分配制度、自然环境等因素都其产生作用,但是,最关键和最本质的要素是劳动力的劳动能力。我国的劳动力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与产业升级的技术条件和物质资本不匹配,严重制约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增长。4.劳动力在地区间、部门间的流动性加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规模的“民工潮”就是最好的印证。劳动力的

10、流动就是生产要素的再配置过程,是就业结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条件。5.就业结构调整的成本及难度加大。城镇失业问题、农村劳动力的社会保障等问题,已经成为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中的艰巨任务。6.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就业形式多样化并存。信息产业、咨询业、高科技服务业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如通过电脑和互联网在家办公和购物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消费的个性化加强,市场需求变化越来越快,在就业上劳动者更加倾向于选择工作时间更加灵活的制度安排。(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互动的必要条件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互动应该是二者的转变具有一致性,同时达到各自的合理化程度。根据已有的研究,合理的产业

11、结构首先应当满足以下要求:(1)能满足有效需求(包括生活上的最终需求和生产上的中间需求),并与需求结构相适应;(2)具有较为显著的结构效益;(3)资源配置合理并得到有效利用,出现资源供给不足或产品过量时,能通过进出口贸易进行补充调节;(4)各产业间能相互补充配套、协调发展;(5)能吸收先进技术。有利于技术进步;(6)在保证技术进步的前提下吸收较多的就业人数;(7)有利于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而合理的就业结构应该满足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条件,达到充分就业状态。所以,从前面的作用机理的探讨和互动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的必要条件:一是完善的劳动力市场机制。为保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劳

12、动力资源首先必须能够在劳动力市场中充分自由地流动,劳动力应该拥有自由迁徙和自由择业的权利。其次,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信号是真实的和完全对称的,以减少劳动力流动的成本,保证劳动力配置的有效性。同时,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必须拥有充分的自主权。二是拥有符合要求的高素质劳动力生产要素。三是政府能够有效率地制定和执行正确的产业政策。四是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能有效地防范各种社会风险。三、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互动关系的协调性分析(一)改革开放前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改革开放之前,我国长期施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赶超战略,产业结构是在行政手段的强制调控下越过了以轻工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阶段,重工业长期呈现高速度发展的势

13、头。与之相适应的宏观政策环境也应运而生,它包括低利率政策、低汇率政策、低工资和低能源、原材料价格政策、低农产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及服务价格政策门。扭曲的宏观环境与高度集中的计划手段,导致了改革前的两种低效率:低资源配置效率和低技术效率。由于重工业吸纳资金能力强、吸收劳动力能力弱的特点,重工业的发展与我国资本稀缺的现实状况产生矛盾。在当时特定的外部经济条件之下,通过农业税和剪刀差吸收农业剩余成为重工业发展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为了满足这一需求,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了吸收农业剩余的三套马车,即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和户籍制度。赶超战略的实施和为此所制定的制度性约束,导致了中国城乡分割的状

14、态,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于农业生产部门,形成了极不正常的就业结构,并且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动。(二)改革开放以来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得到了相应的改善和调整。从1978年至2003年的经济总量增长年均达到9.4%,2003年gdp达到116694亿元,一、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28.1:48.2:23.7,转变为2003年的14.6:52.3:33.1。从业人员从1978年的40152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74432万人,25年间平均每年增加1370万个就业岗位,全国年均从业人员年均增长2.5%,劳动力在三大产业的就业结构也由

15、1978年的70.5:17.3:12.2,转变为2003年的49.1:21.6:29.3。但是,从表1的国际比较中看,我国产业的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具有调整空间。根据图1、2、3变动趋势观察,20世纪80年代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拉动较大,但自90年代以来这种拉动作用逐步减小,并维持在较低水平。以就业弹性系数衡量,第一产业经常为负数,第二产业也日益下降,只有第三产业保持较高的吸收就业的能力。在19792000年间,第一产业的平均就业弹性为0.06,第二产业为0.34,第三产业为0.57。这说明,第一产业增长对就业拉动作用最小,第二产业高于第一产业但趋于降低,第三产业经济增长对就业

16、的拉动作用尚具有巨大潜力。再从三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趋势(图4)进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大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大于第一产业的格局没有改变。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一直在低水平徘徊,最高水平是1984年的0.5。其原因是农村经济体制的率先改革,农业生产的激励效率大幅提高的结构,但进入上世纪90年代之后,尤其是从1996年开始,一直呈下降趋势。根据已有的研究,制度性的约束所导致的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是主要原因。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呈现先下降(1978年-1990年)、之后逐渐上升(1990-2003年)的趋势。其趋势是与传统产业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国

17、有企业的亏损局面不断扭转相一致的。企业冗员不断被淘汰,非国有经济成分的增加,新技术的投入开发和产业的不断升级等各方面因素引致了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则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动趋势,在1985年至1991年之间曾一度与第二产业相当接近,但在1992年到1996年间出现大幅下降,1996年之后处于低水平平稳发展阶段。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我国第三产业技术含量低、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低、产业附加值低是主要因素。通过对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动的观察分析,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仍然有很大的调整空间,二者之间的协调性虽然较之改革开放之前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不一致性的程度仍然较大。表2

18、的数据反映了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的偏差程度。第一和第二产业均保持了较高的就业偏差,第三产业的就业偏差从1978年的0.9426下降到2003年的0.1297,逐渐趋于合理。第二产业的就业偏差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这与第二产业的技术要求和高的就业进入壁垒有极大的关系。第一产业则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类似于,比较劳动力生产率的原因分析,城乡就业壁垒和农村劳动力的技能素质是最大的制约因素。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良性互动的政策建议1.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优化发展第三产业。各国比较优势的差别产生于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相关的生产要素相对

19、丰度。从总体上看,我国仍然处于劳动力丰富、资本相对稀缺的发展阶段,因此,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是中国工业的比较优势所在。从第三部分的劳动力就业弹性系数和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具有极大的经济增长空间和就业增长空间。因此,支持第三产业发展是拓宽就业渠道的良好途径。发展的重点应放在下面几个方面:一是与科技进步相关的新兴行业,如咨询业、信息产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二是就业容量大、与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如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仓储业等;三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如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和公用事业等。2.消除制度性壁垒,完善劳动力市场。从目前已有的研究和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看,中国形成了一个双二元劳动力市场,即原有的未被打破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城市内部形成的国有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