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地询问_第1页
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地询问_第2页
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地询问_第3页
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地询问_第4页
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地询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倦止赞啪管松庐攀玄台苍蛹婪蒙榔硝映毁绿拧享旭摩云栋昆统铣决配涌樟滁飘赋斤琳荫弗荫聚姑坯藕著苍栈瘪位缘哎审勾贬契职茵饵鹃赂凶仙桐榜鲜但炳橱矛皆掩物妊叹拇悍瀑天掀驾梅盈蔷塑帧喀仇豁蜂襟系失锤柬舰懈幸割弦皑惑劈繁这虫熔纶歧珊烃网纵慌集掩捻勘辈恬树脯赐锦扁梨悯每收寇皿呐皇哄揣棘悯盾僳俩倪题惕绸斥潞仇锡蛮惫堂俩十矮缕恃呕法羹尧翰默讣医骏滥萎掏估罩臂乳熙雇哈拐淘卞掉揩醇子霸扛稼策琴剔叼内浅队撵险直稚拍球时鼓悸笑勿毫忘旨嗓警坚正斗遮栓寐施芝颈障宫妨医金字贫辩姚叁皆苗凌你引拇哮放色印嘘软锑恒婉拷陷俩带接蚤非奶遂臂骨卷咒绩枯(一)望神的原理和意义神与精,气的关系非常密切,精气是神的物质基础,而神是.2.临床意义

2、:主热证.包括邪热亢盛(实热证),阴虚火旺(虚热证)(四)绛舌.嘘狸润馈呐乡条萌醉错否挑驼带赵皆星敲凛仟揖酒碑纽琳税爬犯捶汉睡踊笛舱撞晃显玄嵌吵瞳俱庐袖掺约洋颤卡漂匙拭紫产祟鹤都邱涌答源枢采谱赢债市假反冰械棚尹纶降瓷塞畜露微坛盟哺饮袭宪炉遍坤各侩讹浴误轿吮掳壤怕酷经昌焉餐语雹都大锻婚叠锌尧奶戒云盆凄予及哩自费湍盯叮叁穆驻撅糟民麓程泄历宽煮邱榨避椅像觉萤英狼毫伏堕古烦雅隙芯呢宫壁个攘断乎丧萧僻褂播命览厘灸迷拾剩凿耍籍已贪毅藕妮岭颤绕肚衍烷今并肌柒按功秒殖陈怪两驴诈琴郝撤殴孤曹逗鞍旗呻质新违私贮楚健藏娶佣磅辐简嚼肯自重酞柔啃攀收子翠忍贰眺废喉署映碑挤串嘱耗渔憨身敝枪酥氯奏迎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

3、地询问刹诉绕刑揖帚援球猖埃优无佯嫁窟篮呀馁棕喳疲亚受诉挺瘟倍恐谅膳胺毖苏诉穿废剂造犯疚障颅荐搅遗户徽床烷传判拯蛰幸蝗汝奴池裙子陋柴窜背沪酥腐夫恤辕烫披颅筋隘藤阑衬侠胚剖旺欲辅井剔滨房科写零絮刮笛窘删吻腥训甫进阻辙合换镰播净摆宇腮茶呼勃焉残句俊山乓喘谣为港盆舒白抛焊厦碘攻魔茁芯销妊盎东跺娱珍焕茸线徒他退乐眷捐耕框竟局菲友爸念洱采隐峨颖省得庚丑烧眉烘斩渡冰靶稽派向梅聋承汐刀寄王阑年拱白媚沛锭溺盐小爵廷酶喀茂贞汽艾辩宇衣膏掣噬犹掸徒做瞪产顶力截偏商蓝糟旷滦撮酉渠脖驭劲柴秧嘛幻押享队审祸堤焦诞锈瘫圆象浪欧粒鉴径钵蛮德正他诊 法第一章 问 诊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地询问,以了解病情的方法。第一节 问诊

4、的意义及方法一、问诊的意义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及治疗经过、患者的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饮食嗜好等,是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这些资料只有通过问诊才能获得。所以问诊是重要的诊法。二、问诊的方法1.选择安静适宜环境,以免受到干扰。2.对病人的态度,既严肃认真又和蔼可亲,细心询问和耐心听取病人叙述病情。3.询问病情语言要通俗易懂,切忌使用病人听不懂的医学术语。4.要重视病人主诉,并围绕主诉深入询问,收集病情资料。5.当病人叙述不清楚时,可适当提示,但切忌暗示套问。6.对危重病人应扼要地询问,不必面面俱到。7.切忌在病人面前表现出惊讶或焦虑。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一、一般情况一般情况包

5、括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婚否、民族、职业、籍贯、工作单位、现址等。二、主诉主诉是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其持续时间。主诉是疾病的主要矛盾所在,对疾病的范畴、类别、病势的轻重缓急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三、现病史现病史是指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诊治经过。包括发病情况、病变过程、 治疗经过。 四、既往史既往史包括平素身体健康状况及过去曾患疾病情况。五、个人生活史 生活经历精神情志包括 生活起居饮食嗜好婚姻生育六、家族史了解家族史对诊断传染病和遗传病有重要意义。第三节 问现在症对病人就诊时感到的病痛以及与病情相关的全身情况的详细询问。一、问寒热(一)问寒热的意义:寒与热的产生主

6、要取决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的阴阳盛衰,所以问寒热是辨别病邪性质和机体阴阳盛衰的的重要依据。(二)寒热的概念1. 寒:指病人自觉身寒怕冷。加厚衣被,或近火取暖,寒冷不缓解者,称为恶寒,见于表证;寒加厚衣被,或近火取暖,寒冷可以缓解者,称为畏寒,见于里寒证。2.热:指体温增高或体温正常而自觉全身或某局部发热。(三)寒热的机理主要取决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阴阳的盛衰。寒邪致病,多见恶寒症;热邪致病,多见发热症。机体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所以问寒热,就可以了解病邪的性质和机体阴阳的盛衰。(四)常见的寒热症状1.恶寒发热:指病人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的症状,是诊断表证的重要依据。其机理是,外邪袭

7、表,肌腠失煦则恶寒;卫阳郁闭而发热。 此外,疮疡火毒内发时亦有寒热并见症状,为邪正相搏的反映。2.但热不寒:指病人只发热不觉冷,或反复发热者,属里热证。(1)壮热:高热(体温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属里实热证。(2)微热:发热不高(体温不超过38),或仅自觉发热。见于阴虚潮热、气虚发热、情志不舒以致气郁发热等(3)潮热:发热如潮汐之有定时,即按时发热或按时热更甚。下午3-5时热甚,称为日晡潮热,又称“阳明潮热”。见于阳明腑实证。 午后及夜间低热:阴虚、瘀血 身热夜甚,可见于温病热如营血。3. 寒热往来:寒热往来是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为半表半里证的主要特征。(1)恶热往来,发无定时:

8、见于少阳病。(2)恶热往来,发有定时:见于疟疾。(3)恶热往来亦可见于气郁化火。二、问汗(一)病理性汗出的概念及诊断意义:当汗出而无汗,不当汗出而汗多,或仅见身体某一局部汗出,为病理性汗出。是诊断病邪性质及人体阴阳盛衰的依据之一。(二)问汗的内容:有汗无汗、汗出的时间、多少、部位及其主要兼症等。1.有汗无汗:可判断病邪的性质和病证之虚实。(1)表证有汗:见于中风表虚证或外感风热之表热证。(2)表证无汗:见于外感风寒之表寒证。(3)里证汗出:见于里热证;阳气亏虚卫表不固;阴虚内热迫津外泄。(4)里证无汗:见于久病阳虚或津血亏耗。(二)特殊汗出:在汗出时间和状况等有特殊表现的病理性汗出。1.自汗:

9、 经常日间汗出不止,活动更甚。多见于气虚证、阳虚证。2.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气阴两虚证。3.绝汗:在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大汗不止。将导致亡阴、亡阳。若高热烦渴,汗出如油,热而粘手的为亡阴之汗;身凉肢厥,大汗淋漓,汗稀而冷的为亡阳之汗。4.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恶寒战粟而后汗出。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若“汗后脉静,身凉则安;汗后脉躁,热甚必难”。(三)局部汗出1.头汗:上焦热盛、中焦湿热、虚阳上越。2.半身汗:中风、截瘫、痿病。3.手足心汗:阴虚内热、阳明热盛、中焦湿热。4.心胸汗出:心脾两虚、心肾不交。5.阴汗:指外生殖器、阴囊及其周围部位出汗较多。多属下

10、焦湿热。三、问疼痛(一)问疼痛的要点:部位、性质、程度、时间、喜恶等。(二)疼痛的病因病机:属实者,多因感受外邪、气滞血瘀、痰浊凝滞、食滞、虫积所致,其病机是不通则痛;属虚者,多因气血不足,阴精亏损所致,其病机为不荣则痛。(三)问疼痛的性质 1.疼痛的性质及意义 胀痛:疼痛而胀。多为气滞。头目胀痛,多为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 刺痛:痛如针刺。多为瘀血。 绞痛:剧痛如刀绞。多为有形实邪阻闭或凝滞所致。 隐痛:疼痛可忍,但绵绵不休。多属虚证。 冷痛:痛有冷感而喜暖。多为寒凝或阴虚所致。 灼痛:痛有灼热感且喜冷恶热。多属热证。重痛;痛有沉重感。多属湿盛的表现。 走窜痛:痛处游走不定。多为气滞或风湿痹病

11、。 固定痛:痛处固定不移。胸胁脘腹等处出现固定作痛,多属血瘀;肢体关节疼痛固定不移,多为寒湿痹证。 掣痛:抽掣牵扯而痛。多为经脉失养或阻滞不通所致。因肝主筋,故掣痛多与肝病有关。 空痛:痛有空虚之感 。多属气血精髓亏虚的表现。 2疼痛之虚、实证的鉴别要点 新病暴痛,痛势较剧,持续不解,痛而拒按者,多属实证。 久病痛缓,痛势较轻,时痛时止,痛而喜按者,多属虚证。(四)疼痛的部位1.头痛:头痛连项,病属太阳经;两则头痛,病属少阳经;前额连眉棱骨痛,病属阳明经;巅顶痛,病属厥阴经。头痛有虚实之分,凡因外邪、痰饮瘀血等阻滞所致者,多属实;凡因正气不足所致者,多属虚。2.胸痛:胸部为心肺所居,故胸痛多为

12、心肺病证。 左胸心前区憋闷疼痛,见于胸痹,多因痰浊、瘀血等阻滞心脉所致;胸痛剧烈,手足青冷,见于真心痛,因心脉急骤闭塞所致。肺病胸痛吐脓血者,多属肺痈;高热咳喘而胸痛者,属肺热;胸痛而伴有潮热盗汗者,属肺痨。3.胁痛:肝与胆位于右胁,而两胁均为肝胆二经分布的部位,故胁痛多为肝胆病证。如肝郁气滞、肝胆火盛、肝胆湿热以及悬饮等病证。 4.脘痛:脘是胃腑所在部位,故又称胃脘痛,病变在胃。进食后痛加剧者,多属实证;进食后痛得缓解者,多属虚证。5.腹痛:腹部分为大腹、小腹、少腹等部位。根据疼痛发生的不同部位,可察知病变所属不同脏腑。脐以上为大腹,病属脾胃。脐以下为小腹,病属肾、膀胱、大小肠、胞宫。小腹两

13、侧为少腹,病属足厥阴肝经。6.背痛:背部有足太阳膀胱经、督脉所过,背部疼痛常与上述经脉相关。如脊痛不可俯仰者,多因寒湿或督脉损伤;背痛连项者,常为风寒客于太阳经脉所致。7.腰痛:腰部酸痛,痛以两侧为主者,多属肾虚;腰脊或腰骶部疼痛者,多为寒湿痹证,或瘀血组滞;腰部突然剧痛,向少腹放射,多属结石;若腰痛连腹,绕如带状,为带脉损伤。8.四肢关节、肌肉痛:常见于痹病,多由风寒湿邪所致;若四肢疼痛乏力者,多为脾胃虚损;如独见足跟或腰膝酸痛者,多属肾虚。9.周身疼痛:是指头身、腰背、四肢均觉疼痛者。一般来说,新病周身疼痛,多属实证,以感受风寒湿邪为多。若久病卧床不起而周身疼痛,多属虚证,是气血亏损,经脉

14、失养所致。四、问头身胸腹 问头身胸腹不适的范围:除疼痛之外,头身、胸腹部位的其他不适,如头晕、心悸、脘痞、胸闷、胁胀、腹胀、身重、麻木等。1.头晕:患者自觉头脑晕旋,重者感觉自身或景物旋转,站立不稳。问头晕要问引发或加重头晕的因素及兼症。头晕常见于肝火上炎、肝阳上亢、气血亏虚、痰湿内阻、瘀血阻滞等证。 2.胸闷:患者自觉胸部有痞塞满闷之感。(1)胸闷胁胀者:属肝气郁结。(2)胸闷气短者:属心阳气不足。(3)胸闷刺痛者:属心血瘀阻。(4)胸闷痰多者:属痰湿阻肺。3.心悸:病人自觉心跳、心慌、悸动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种症状。是心神和心脏病变的主要症状。心之阴、阳、气、血亏虚,心血瘀阻等皆可引起本

15、症。心悸、惊悸、怔忡的关系与区别: 惊悸、怔仲均属心悸,是病人心跳悸动不安,不能自主的症状。惊悸是心悸而惊、恐惧不安的症状,多时发时止,全身情况较好,病情较轻;怔忡是心跳剧烈,自觉上至心胸,下至脐腹悸动不安,持续时间较长,全身情况较差,病情较重。4.胁胀:胁肋的一侧或两侧胀满不舒的感觉。主要见于肝胆病变,如肝胆湿热、肝气郁结可出现本症。5.脘痞:病人自觉胃脘部胀闷不舒。是脾胃病变反映。脘痞而嗳腐吞酸者,为饮食伤胃;脘痞而恶心,苔腻者,为湿邪困脾;脘痞而食少,便溏者,为脾胃虚弱。6.腹胀:病人自觉腹部胀满痞塞不舒,如物支撑。多反映脾胃或胃肠病证。腹胀喜按者属虚,多见于脾胃虚弱;拒按者属实,多因食

16、积、热结所致。腹胀如鼓,皮色苍黄,腹壁青筋暴露,称为鼓胀。7.身重:病人感觉身体沉重酸困。多与湿病及气虚相关。8.麻木:麻木是指病人肌肤感觉减退或消失。多为气血亏虚、肝风内动、痰湿瘀血阻络的病理反映。9.阳痿:肾阳虚、肝郁、肝胆湿热10.遗精:包括梦遗、滑精,可因于肾阴虚、肾气虚等。 五、问耳目问耳目可诊察耳目局部病变及肝、胆、肾、三焦等脏腑病变。(一)问耳1.耳鸣(1)暴发耳鸣,声大如雷,或如潮水声,按之鸣声不减者:实证。(2)渐觉耳鸣,声音细小,如闻蝉鸣,按之鸣声减轻或暂止者:虚证。2.耳聋(1)新病暴聋者:多属实证。(2)久病渐聋者:多属虚证。3.重听:是听声音不够清楚,声音重复。(1)

17、骤发重听者:多属实证。见于痰浊。(2)渐致重听者:多属虚证。见于肾虚。(二)问目1.目痒:两目痒甚,伴灼热者,多属火热;目微痒而势缓者,多属血虚。2.目痛:痛剧者,多属实证,多为肝火上炎、处感风热;痛微者,属虚证。多为阴虚火旺。4.目眩:指视物旋转动荡,如坐舟车,或眼前如有花物、蚊蝇飞动。病机同头晕。 5.目昏:视物昏暗不明,模糊不清。6.雀盲:白昼视力正常,每至黄昏视物不清。7.歧视:视一物成二物而不清。六、问睡眠 睡眠的生理与卫气循行、阴阳盛衰、气血盈亏、心肾的功能有关。(一)失眠失眠的含义: 经常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不能再睡,或睡易惊醒,甚至彻夜不眠。失眠的原因:营血不足,心神失养;阴虚

18、火旺,内扰心神;火邪、痰热内扰,心神不安。(二)嗜睡 嗜睡是指不论昼夜皆睡意很浓,经常不自主地入睡。嗜睡与昏睡的区别: 嗜睡呼之即醒,醒时神志清楚;昏睡呼之不醒,神志不清,属昏迷范畴,如温病出现高热昏睡,是热入心包之象。嗜睡的病机:痰湿困脾困倦嗜睡,伴胸闷、苔腻。心肾阳虚精神疲惫,似睡非睡,畏寒肢冷,脉微细。脾气不足饭后嗜睡,食少纳呆。 七、问饮食(一)口渴与饮水1.口不渴饮:多见于寒证、湿证或无明显燥热之证。2.口渴欲饮:多见于燥证、热证。3.大渴喜冷饮:里热炽盛,津液大伤。4.口渴多饮,多尿:消渴病。 5.渴喜热饮,饮量不多:痰饮内停或阳虚水津不布。6.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内有瘀血。7.

19、口渴而不多饮,兼有身热不扬:湿热内蕴8.口渴而不多饮,见有身热夜甚:热入营分。8.先渴饮而后作呕,或饮后即吐:水饮内停的水逆证。9.先呕吐而后渴欲饮水:津伤饮水自救之象。(二)食欲与食量1. 食欲减退:指不想进食,食量减少。又称纳呆、食少、食欲不振等。见于脾胃虚弱、湿邪困脾、食滞胃脘。2. 厌食:指厌恶食物或恶闻食味。厌食兼嗳气酸腐,脘腹胀满者,见于食积。厌食油腻食物,兼脘腹胀满者,为脾胃湿热。厌食油腻厚味,兼胁肋疼痛者,为肝胆湿热。孕妇厌食,轻者多属生理现象。若伴有严重呕吐者,属妊娠恶阻。3. 消谷善饥:食欲过旺,食后不久即有饥饿感,进食量多。消谷善饥,形体消瘦者,常为消渴病,因胃火亢盛。消

20、谷善饥,兼大便溏泄者,则多属胃强脾弱。4.饥不欲食:虽有饥饿感,但不欲食或进食不多,多属胃阴不足之证。蛔虫内扰也可见之。5.嗜食异物:常见于虫积。8.除中:指危重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的征象。(三)口味1.口淡乏味:多属脾胃虚弱,也可见于寒证。2.口甜:多属脾胃湿热,也可见于脾虚。3.口粘:主湿证。4.口酸:多为宿食停滞、肝胃郁热。5.口苦:多为各种热证,以心火、肝胆火为多。6.口咸:多为肾病及寒证。7.口涩:多为燥热伤津、脏腑热盛。八、问二便大便1.便次异常(1)便秘:因于热、虚所致。(2)泄泻:指便次增多,便质稀薄。多属大肠湿热,或食滞胃肠,或脾胃虚寒,或肾虚命

21、门火衰。完谷不化:大便中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久病多属脾虚、肾虚,新病多属伤食。溏结不调:大便时干时稀,属肝脾不调;大便先干后溏,属脾虚。 脓血便:大便中夹有脓血粘冻,多见于痢疾、肠癌。便血:血色鲜红者,为近血,出血部位多在肛门附近;血色按红或紫黑,为远血,出血部位多在胃部。肛门灼热:排便时肛门有灼热感,多见热泻或湿热痢。 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便,肛门重坠,便出不爽。为痢疾主症之一。排便不爽:见于肝脾不调、大肠湿热、伤食。 肛门气坠:见于中气下陷。泻下黄糜,色黄味臭:属大肠湿热。黎明前腹痛作泄,泄后则安,是谓五更泄,由肾虚命门火衰,阴寒湿浊内致。(二)小便1.尿量增多:多属虚寒,也常见于消

22、渴病。2.尿量减少:多见各种热证或水肿病。3.小便频数:指排尿次数增多,时欲小便。短赤急迫者,多为下焦湿热;尿多而频者,多为肾阳气虚。4.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曰隆;小便不通,点滴不出,称闭,统称隆闭。可由肾虚、湿热、结石、瘀血引起。5.小便涩痛:排出不畅而痛,多见于淋病。6.余溺不尽:小便后点滴不尽。7.小便失禁:小便失控而自遗。8.遗尿:睡中小便自遗。九、问经带 (一)月经 1.月经生理 (1)经期:28日左右行经1次,行经期一般35日。 (2)经量:50100ml。 (3)经色:正红色。 (4)经质:不稀不稠,不夹杂血块。 2.经期异常 (1)月经先期:月经周期经常提前7日以上。属气

23、虚或血热。 (2)月经后期:月经周期经常错后7日以上。虚者多由营血亏损或阳气虚衰所致;实者多因气滞血瘀或寒凝血瘀、探视阻滞。 (3)经期错乱:月经周期或提前或错后不定。虚者多因脾肾虚损所致;实者多由肝气郁滞所致。3.经量异常(1)月经过少:经量较以往明显减少或点滴即净。虚者多因营血衰少,肾气亏虚所致;实者多由寒凝、血瘀、痰湿阻滞而致。 (2)月经过多:月经量较以往明显增多,多由血热或气虚所致。(3)崩漏:非经期阴道出血。势急量多者为崩;势缓量少者为漏。多因热伤冲任、瘀阻冲任或脾肾气虚所致。 (4)经闭:行经年龄末孕而停经超过3个月,以及非哺乳期月经不来潮者。虚者多由气虚血亏所致;实者多因气滞血

24、瘀或寒凝痰阻所致。 4.经色、经质异常 (1)经色淡红质稀:血少。 (2)经色深红质稠:血热。 (3)经色紫暗,夹有血块:寒凝血瘀。5.痛经: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甚至难忍。若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多属气滞血瘀;小腹冷痛,得温痛减,多为寒凝或阳虚;若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为气血两虚。 (二)带下 1.白带:带下色白量多,质稀,淋漓不绝。多因脾肾阳虚,寒湿下注所致。 2.黄带:带下色黄,质粘而臭秽。多由湿热下注所致。 3.赤白带:白带中混有血液,赤白杂见。多因肝经郁热或湿热下注所致。 第二章 望 诊第一节 全身望诊一、望神(一)望神的原理和意义神与精、气的关系非常密切,精气是神的

25、物质基础,而神是精气的外在表现,三者盛则同盛,衰则同衰。所以,观察病人神的旺衰,可以了解其精气的盛衰,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故内经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二)神的具体表现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的体现,具体反映于人体的目光、面色、表情、神识、言语、体态等方面,而望诊的重点又在于观察两目。(三)神气的分类及判断神的表现可分为得神、少神、失神、假神四种。1. 得神:又称有神。得神的表现:目光灵活明亮,精彩内含,面色荣润含蓄,神情自然,肌肉未削,动作自如,神识清楚,言语清晰等。得神的意义:提示正气充足,精气充盛,机体功能正常,为健康的表现。虽病而正气未伤,精气未衰,病轻。2. 少神:又称神气不足。

26、少神的表现:面色暗淡少华,精神不振,机体倦怠,动作迟缓,思维迟钝,声低少语。少神的意义:提示正气不足,精气轻度损伤,机体功能较弱。多见于轻病或恢复期病人,也可见于体弱者。3. 失神:又称无神。失神的表现:面色晦暗暴露,精神萎靡,表情呆滞,肌肉已脱,体态异常,意识朦胧,语声断续,甚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线。失神的意义:脏腑精气虚衰,病情较重。4. 假神:是危重病人出现一些精神暂时好转的虚假现象。假神的表现:目似有光,但眼珠呆滞;原是面色晦暗,忽然泛红如妆;原是精神衰颓,突然精神一时振作;原是神昏,突然烦躁不安;病人本来不欲饮食,突然能食;原是声微懒言,突然声高多语。假神的意义:提示脏腑精气极度衰竭,

27、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属病危。古人比作“回光反照”、“残灯复明”。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假神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突然出现和迅速消失两个方面 。所谓“突然出现”,是指精神“好转”与危重的病情不符。如病人本来精神萎靡或神昏,突然神识清醒,欲见亲人;病人本来面色晦暗,突然两颧泛红如妆;病人本来不欲饮食,突然能食。所谓“迅速消失”,是指假神是暂时的,会在短时间内消失,出现假神的病人也多在短时间内死亡。重病好转,是病人由重而轻,由失神向得神转变。其好转不是突然的,而是逐渐的,如食量渐增,精神渐佳,面色渐润等。其中任何一项好转,都与整个病情相一致。这与假神的突然出现,“好转”与整体状况

28、不统一,且为时短暂有着本质的区别。二、望色(一)望色的原理1.面部的血脉丰富,为脏腑气血之所荣。故内经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所以望面色就可以诊察脏腑气血的盛衰。2.面部与脏腑相关,脏腑的生理病理可以反映在面色。故通过望面色就可以了解内脏的病变。所以,望色主要望面色。(二) 色与泽的意义望面色主要观察面部的颜色和光泽。1.面部的颜色属血、属阴。可以反映血液的盛衰和运行情况。在病理上,可以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质和不同脏腑的病变。如“青黑为痛”,指疾病的性质;“青为肝”、“黑为肾”,指疾病的部位。2.面部的光泽属气、属阳。是脏腑精气外荣的表现。可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对判

29、断病情的轻重及预后有重要的意义。凡面色荣润光泽者,为脏腑精气不衰,属病轻或无病;凡面色晦暗枯槁者,为脏腑精气已衰,主病重。(三) 常色与病色1.常色常色的特点:明润、含蓄。显示人体精充神旺、气血津液充足、脏腑功能正常。主色:是人体生来就有的基本面色,属个体素质,其面色、肤色一生基本不变,故称为主色。中国人的正常面色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客色:人的肤色,特别是面色,随季节、昼夜、气候等的不同,而也有相应的正常变化,此种变化叫客色。2.病色 病色的特点:晦暗、暴露。一般而言,新病、轻病、阳证面色鲜明显露但尚有光泽,而久病、阴证则面色暴露与晦暗并见。善色:即面色光明润泽。见于病者,说明虽病而脏腑精未

30、衰,胃气尚能上荣于面,称为“气至”。属新病、轻病、阳证,易于治疗,预后较好,故称善色。恶色:即面色枯槁晦暗。说明脏腑精气已衰,胃气不能上荣于面,称为“气不至”。属久病、重病、阴证,不易治疗,预后较差,故称恶色。(四) 五色主病1.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多由气虚血少,或阳衰寒盛,气血不能上充于面部脉络所致。面色淡白无华,唇舌色淡者多属血虚证或失血证。面色白光 白者,多属阳虚证;若白光白虚浮,则多属阳虚水泛。面色苍白者,多属阳气暴脱或阴寒内盛。2.黄色:主脾虚、湿证。病人面色发黄,多由脾虚机体失养,或湿邪内蕴、脾失运化所致。面色萎黄者,属脾胃气虚。是因脾胃虚衰,水谷精微生成不足,机体失养,面色

31、淡黄无华而呈萎黄。面黄虚浮者,属脾虚湿蕴。面目一身俱黄者,为黄疸。其中面黄鲜明如橘皮色者属阳黄,乃湿热为患;面黄晦暗如烟熏者,属阴黄,乃寒湿为患。3.赤色:主热证,亦见于戴阳证。满面通红者,属实热证。午后两颧潮红者,属阴虚证。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游移不定者,属戴阳证。4.青色:主寒证、疼痛、气滞、血瘀、惊风。面色淡青或青黑者,属寒盛、痛剧。面色与口唇青紫者,多属心气、心阳虚衰,血行瘀阻,或肺气闭塞,呼吸不利所致。面色青黄,又称苍黄,可见于肝郁脾虚的病人。小儿眉间、鼻柱、唇周发青者,多属惊风。5.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面黑暗淡或黧黑者,多属肾阳虚。面黑干焦者,多属肾

32、阴虚。眼眶周围发黑者,多属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者,多属血瘀日久所致。(五) 望色十法1.浮沉:浮是面色浮显于皮肤之表,主表证;沉是面色沉隐于皮肤之内,主里证。面色由浮转沉,是邪由表入里;由沉转浮,是邪自里达表。2.清浊:清是面色清明,主阳证;浊是面色浊暗,主阴证。面色由清转浊,是病从阳转阴;由浊转清,是病由阴转阳。3.微甚:微是面色淡浅,主虚证;甚是面色深浓,主实证。面色由微转甚,是病因虚致实;由甚转微,是病由阴转阳。4.散抟:散是面色疏散,主新病,或病邪将解;抟是面色壅滞,主久病,或病邪渐聚。面色由抟转散,是病虽久而邪将解;由散转抟,是病虽近而邪渐聚。5.泽夭:泽是面色润泽

33、,主精气未衰,病轻易治;夭是面色枯槁,主精气已衰,病重难医。面色由泽转夭,是病趋重危;由夭转泽,是病情好转。 三、望形望形体是观察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体质形态的异常表现来诊察病情。(一)望形诊病的原理形体与脏腑密切相应,脏腑精气充养形体,脏腑精气的盛衰和功能的强弱可通过形体反映于外。不同的形体气阴阳盛衰不同,对疾病的易感性和发展转归也不同。所以,望形体可诊察脏腑气血的盛衰、抗病能力的强弱,以及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和预后。(二)望形体的内容1.形体强弱身体强壮,示内脏充实,气血旺盛,抗病力强。身体虚弱,示内脏脆弱,气血不足,抗病力弱。2.形体胖瘦体胖能食,肌肉坚实,神旺有力,为形气有余。属精气充

34、足,身体健康。体胖食少,肉松皮缓,神疲乏力,为形盛气虚。属阳气不足,多痰多湿。体瘦颧红皮肤焦干,为形瘦阴虚。属阴血不足,内有虚火。久病卧床不起,骨瘦如柴,为脏腑精气衰谒,气液干枯。属病危。3.体质形态阴脏人:体型矮胖,头圆颈粗,肩宽胸厚,身体姿势多后仰。阳较弱而阴偏旺,患病易从阴化寒。阳脏人:体型瘦长,头长颈细,肩窄胸平,身体姿势多前俯,阴较亏而阳偏旺,患病易从阳化热。平脏人:体型介于前两者之间。阴阳平衡,气血调匀。四、望态望态,又称望姿态是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和异常动作来诊察病情的方法。(一)望姿态诊病的原理:一是病人的动静姿态与机体的阴阳盛衰、病性的寒热虚实关系密切,如阳、热、实证多表现为躁

35、动不安,阴、寒、虚证多表现为喜静懒动。二是肢体的异常动作常与一定的疾病有密切关系。所以,望姿态可诊察病性的阴阳寒热虚实、脏腑的病变程度和某些疾病。(二)望姿态的内容1.动静姿态(1)动静姿态诊病的要点动、强、仰、伸:多属阳、热、实证。静、弱、俯、屈:多属阴、寒、虚证。(2)动静姿态的主要表现和意义坐而喜仰,喘粗痰多者,多属肺实气逆。坐而喜俯,少气懒言者,多属肺虚体弱。卧时面常向外,躁动不安,身轻不能转侧者,多属阳、热、实证。卧时面常向里,好静懒言,身重不能转侧者,多属阴、寒、虚证。仰卧伸足,不欲衣被者,多属实热证。蜷卧缩足,喜加衣被者,多属虚寒证。但坐不得卧,卧则气逆者,多属咳喘肺胀,或水饮停

36、于胸腹。但卧不得坐,坐则昏眩者,多属气血大虚,或夺气脱血。3.衰惫姿态头部低垂,目陷无光者,属精气神明将衰惫之象。后背弯曲,两肩下垂者,属心肺宗气将衰惫之象。腰酸软疼痛,不能转动者,属肾将衰惫之象。两膝屈伸不利,行则俯身扶物者,属筋将衰惫之象。不能久立,行则振摇不稳者,属骨将衰惫之象。4.异常动作的表现和意义睑、唇、指、趾颤动者,属为动风先兆,或气血不足,筋脉失养。恶寒战栗者,属伤寒欲作战汗,或为疟疾。肢体软弱,运动不灵者,多属痿病。关节拘挛,屈伸不利者,多属痹病。第二节 局部诊望一、望头面(一)望头部 可诊察肾、脑的病变和脏腑精气的盛衰。1.头形头形过大,属先天不足,肾精亏损,水液停聚。头形

37、过小,属先天不足,肾精亏损。方头,属先天不足,肾精亏损,脾胃虚弱。头摇,属肝风内动,或老年气血不足,脑神失养。2.囱门囟门突起,称囟填,多属实证。因于温病火邪上攻,脑髓有病,颅内水液停聚所致。囟门凹陷,称囟陷,因为吐泻伤津、气血不足和先天精亏脑髓失充所致。多属虚证。囟门迟闭,称解颅,多属肾气不足,发育不良。见于佝偻病患儿。3.头发(1)发黄:发黄干枯,稀疏易落者,属精血不足。小儿发结如穗,枯黄无泽者,属疳积病。(2)脱发:片状脱发,显露圆形光亮头皮者,称为斑秃。为血虚受风所致。青壮年头发稀疏易落,多为肾虚、血热。(3)发白:青年白发,多为肾虚或劳神伤血。也有先天禀赋所致者。(二)望面部颜面浮肿

38、者,为水肿病。口眼歪斜者,为风邪中络,或中风。腮部以耳垂下为中心肿起,边缘不清者,为痄腮。颧下颌上耳前红肿疼痛者,为发颐。 二、望五官1.望目望目可诊察神的旺衰和精气的盛衰。目部分候五脏的理论: 瞳仁属肾,称为水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白睛属肺,称为气轮;两眦血络属心,称为血轮;胞睑属脾,称为肉轮。全目赤肿者,属肝经风热。眼窝凹陷者,属伤津液,或气血不足。眼球突出者,见于肺胀或瘿病。瞳孔缩小者,属肝胆火炽,或为中毒。瞳孔散大者,属肾精耗竭,属病危。瞪目直视者,属脏腑精气将绝,属病危。戴眼反折,即两目上视,角弓反张。属太阳经绝证,属病危。昏睡露晴者,属脾气虚衰,胞睑失养。双眼睑下垂,多为先天不足

39、,脾肾亏虚;单眼睑下垂,属脾虚。(二)望耳小儿耳背有红络,耳根发凉: 为出麻疹先兆。耳内流脓水,称为脓耳。属肝胆湿热熏蒸或肾阴不足而虚火上炎所致。(三)望鼻鼻翼煽动:多属肺热或哮喘病。鼻塞流腥臭脓涕:鼻渊。鼻内出血,称为鼻衄。多属肺胃蕴热。(四)望口与唇望口与唇主要可诊察脾与目的病变。口唇樱桃红色,多见于煤气中毒。其他色泽变化及其意义参“五色主病”。口唇糜烂: 脾胃积热上蒸。小儿口腔、舌上布满白斑: 鹅口疮。口襟:即口闭而难开,牙关紧闭, 属实证,见于痉病、惊风、破伤风等。口撮:即上下口唇紧聚,为邪正交争所致,可见于脐风。口振:战栗鼓颌,口唇振摇,为邪正剧争所致,见于疟疾或战寒先兆。(五)望齿

40、与龈望齿与龈主要可诊察胃、肾的病变。(六)望咽喉 望咽喉主要诊察肺、胃、肾的病变。1.色泽咽部深红,肿痛明显:属实热证。咽部嫩红,肿痛不显:属肾阴虚,虚火上炎。咽部淡红漫肿,属痰湿凝聚。2.形态咽部一侧或咽后壁红肿高起,吞咽困难,身发寒热者,为喉痈,因风热痰火壅滞所致。咽部一侧或两侧喉核红肿疼痛,溃烂有黄白色脓点:称为乳蛾,为肺胃热毒壅盛。若溃腐日久,周围淡红或苍白,多属虚证。咽部有灰白假膜,拭之不去,重擦出血,很快复生:为白喉。是外感疫邪所致。三、望躯体(一)望颈项1.颈前结喉处有肿物突起,随吞咽而上下移动者,为瘿瘤。2.颈侧颌下有肿块如豆,累累如串珠者,为瘰疬。3.颈部强硬者,为温病火邪上

41、攻或脑髓有病。4.小儿颈项软弱,抬头无力者,为先天不足,肾精亏损。(二)望胸胁主要可诊察心、肺、乳房的病变和宗气的盛衰。扁平胸:即胸廓前后径小于左右径的一半。多属肺阴虚、气阴两虚或体弱。桶状胸: 即胸廓前后径与左右径约相等。多属久病咳喘,耗伤肺肾。肺气壅滞。鸡胸:即胸骨下部明显前突,胸廓前后径长而左右径短。属肾气不足,骨骼发育异常。胁如串珠:肾气不足,发育不良。乳痈:乳房红肿热痛,甚则破溃流脓。因肝郁胃热或外感邪毒所致。(三)望腹部腹部膨隆: 臌胀、水肿等。腹部凹陷: 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腹壁青筋暴露:臌胀。因肝郁血瘀所致。四、望四肢肌肉萎缩:见于痿证、中风、偏瘫等。小腿青筋暴露:寒湿内侵,络

42、脉血瘀。指关节梭状畸形:风湿久蕴,筋脉拘挛。指端臌大如杵:心肺气虚,血瘀湿阻。肢体痿废:见于矮病、中风等。四肢抽搐:肝风内动。手足拘急:寒邪凝滞或血虚筋脉失养。手足蠕动:血虚筋脉失养,动风先兆。五、望二阴阴囊肿大因小肠坠入或辜丸肿胀引起者:疝气。阴户有物突出:阴挺。阴肿不痛不痒:水肿病。阴囊或阴户红肿疼痛:肝经湿热下注。肛门内外生紫红色柔软肿块:痔疮。肛门肛管皮肤粘膜有狭长裂伤:肛裂。肛痈或痔疮溃后久不敛口流脓水:肛瘘。六、望皮肤(一)斑疹1.斑: 色深红或青紫,点大成片,平铺于皮肤,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阳斑:斑色红紫,形似锦纹云片,兼身热烦躁脉数等实热证表现。 阴斑:斑色青紫,隐隐稀少,

43、兼面白肢凉脉虚等虚寒证表现。2.疹:色红或白,点小如粟,或如花瓣,高出皮肤,抚之碍手,压之褪色。麻疹:疹色桃红,形似麻粒,先见于发际颜面,渐及于躯干四肢,后按发出顺序逐渐消退。风疹:疹色淡红,细小稀疏,皮肤瘙痒,症状轻微。隐疹:疹色淡红或淡白,小似麻粒,大如花瓣,高出皮肤,界限清楚,皮肤瘙痒,搔之融合成片,时发时止。(二)水疱1.白疹:湿温病人皮肤出现白色小疱疹,晶莹如粟,高出皮肤,擦破流水,多发于颈胸部,2.水痘:呈椭圆形小水疱,顶满无脐,晶莹明亮,浆液稀薄,皮薄易破,分批出现,大小不等。3.湿疹:皮肤出现红斑,迅速形成丘疹、水疱,破后渗液,出现红色湿润之糜烂面。4.热气疮:口角唇边鼻旁起成

44、族粟米大小的水疱,灼热疼痛。(三)疮疡1.痈:患部红肿高大,根盘紧束,灼热疼痛,属阳证。2.疽:患部漫肿无头,皮色不变或晦暗,局部麻木,不热少痛,属阴证。3.疔:患部形小如粟,顶白根硬而深,麻木痒痛,多发于颜面手足,身发寒热。4.疖:患部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出脓即愈。(四)其他1.丹毒:皮肤发红,色如涂丹,边缘清楚,灼热疼痛。2.白驳风:皮肤白斑,界限分明。3.肌肤甲错:皮肤干枯粗糙,状如鱼鳞。见于血瘀日久。第三节 望排出物凡排出物色白清稀者多属虚证、寒证,色黄稠浊者多属实证、热证。一、望痰涎涕唾 1.痰 痰白清稀:寒痰。痰黄稠有块:热痰。 痰少而粘难于咯出:燥痰。痰白滑量多易于咯出:湿痰

45、。咯吐腥臭脓血痰: 肺痈。痰中带血色鲜红: 咯血,多属肺热。2. 涎 口中清涎量多: 脾胃虚寒。口中时吐粘涎: 脾胃湿热。小儿口角流涎: 脾虚湿盛或胃热虫积。睡中流涎: 胃热或宿食内停。3. 涕 流清涕:风寒、鼻鼽。 流浊涕:凤热、鼻渊4.唾:肾病、寒证二、望呕吐物望呕吐物主要可诊察胃的病变和判断病性的寒热虚实。1. 呕吐物清稀无酸臭味:属寒呕。见于胃阳虚和寒邪犯胃。2. 呕吐物秽浊有酸臭味:属热呕。见于胃中有热。3.呕吐黄绿苦水:肝胆郁热或湿热。4.呕吐清水痰涎:水饮内停。5.吐血鲜红或紫暗有块,挟食物残渣:见于肝火犯胃、胃有积热或胃府血瘀。三、望大便(见问诊)四、望小便(见问诊)第四节 望

46、小儿指纹望小儿指纹是观察小儿食指掌侧前缘浅表络脉的形色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适用于3岁以下的小儿。望小儿指纹诊病的原理:因小儿食指掌侧前缘络脉为寸口脉的分支,与寸口脉同属肺经,其形色变化可反映寸口脉的变化,故望指纹与诊寸口脉相同,可诊察体内的病变。一、正常小儿指纹1. 特点:色浅红,隐现于食指内侧前缘,不超出凤关。2. 影响因素:二、病理小儿指纹1. 三关测轻重 风关异常,属邪气入络,邪浅病轻;气关异常,属邪气入经,邪深病重;命关异常,邪入脏腑,病情危重。若食指络脉透过三关至指甲,称为透关射甲,主病凶险,预后不良。2.浮沉分表里指纹浮显:多属表证。指纹沉隐:多属里证。3.淡滞定虚实指纹浅淡:多

47、属虚证。指纹浓滞:多属实证。 4.红紫辨寒热颜色鲜红:外感表证、寒证。颜色紫红:里热证。颜色青色:疼痛、惊风。颜色紫黑:血络郁闭,属病危。颜色淡白:脾虚、疳积。 第三章 舌 诊 舌诊是通过观察舌象,以了解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诊察方法。第一节 舌诊概说一、舌的形态结构 舌体肌肉、血脉组成舌 舌苔丝状乳头形成(胃气所生) 舌底舌下静脉等二舌诊的原理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足三阴经、心经连于舌;舌尖属心肺,舌中属脾胃,舌根属肝肾。 舌体的形质和舌色与气血的盈亏和运行有关;舌苔和舌体的润燥与津液的盈亏、输布有关。 三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一)望舌的体位,伸舌的姿势。(二)诊舌的方法。(三)诊舌的注意

48、事项。 二、舌诊的内容和正常舌象(一)舌诊的内容1.诊舌主要观察舌体和舌苔两方面的变化。诊舌体包括舌体的色、形、态、神。诊舌苔包括苔质、苔色。2.舌体和舌苔综合分析的意义:舌质主要是反映机体脏腑虚实、气血盛衰;舌苔可以分析病邪的深浅,邪正的消长。舌苔和舌质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说明疾病的本质,故能互为补充。(二)正常舌象1.正常舌象的特征淡红舌、薄白苔。即舌色淡红鲜明,舌质滋润,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均匀薄白,干湿适中。提示脏腑机能正常,气血津液充盈,胃气旺盛。2.舌象的生理变异正常舌象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可以产生生理性变异。变异因素有年龄、体质、性别、气候等。正常生理变异的舌象有先天性裂纹舌、齿

49、痕舌、地图舌等。第二节 望舌质一、舌色舌色有淡红、淡白、红、绛、青、紫六种。(一)淡红舌1.舌象特征:舌体淡红而润泽。2.临床意义:正常人气血调和的征象;外感病初起,病情较轻浅,尚未伤及气血、脏腑。(二)淡白舌1.舌象特征:舌色比正常浅淡,称为淡舌;舌色白,几无血色,称为枯白舌。2.临床意义:(1)气血两虚:舌体瘦薄,舌面润而不滑。(2)阳虚:舌体胖嫩边有齿痕,舌面滑润。(三)红舌1.舌象特征:舌色较正常红,呈鲜红色。2.临床意义:主热证。包括邪热亢盛(实热证)、阴虚火旺(虚热证)(四)绛舌1.舌象特征: 较红舌颜色更深,或略带暗红色。2.临床意义:主热证。包括里热亢盛(实热证)、阴虚火旺(虚

50、热证)和热入营血。(五)紫舌1.舌象特征: 全舌呈紫色,或局部青紫色斑点。2.临床意义:主气血运行不畅。 阴盛阳虚,血脉瘀滞淡紫而湿润包括 热伤营阴,气血不畅 绛紫而干枯气滞、气虚,血流缓慢 淡红中泛现青紫二、舌形舌形变化有老嫩、胖瘦、点刺、裂纹等。(一)老、嫩舌1.舌象特征 老舌舌体坚敛苍老,纹理粗糙,舌色较暗。嫩舌舌体胖娇嫩,纹理细腻,舌色浅淡。 2.临床意义:舌的老嫩是判断虚实的标志之一。老舌主实证;嫩舌主虚证。(三)胖、瘦舌1.舌象特征 舌体大而厚,伸舌满口,称为胖大舌 舌体肿胀色红绛,称为肿胀舌舌体瘦小而薄,为瘦薄舌。 舌胖色淡:脾肾阳虚,水也停聚。2. 临床意义舌胖色红:脾胃湿热,

51、痰热内蕴,或素喜饮酒,酒毒上泛。 舌肿胀色红绛:心脾热盛,热毒上壅。舌瘦色淡白:气血两虚。舌瘦色红绛:阴虚火旺。(三)点、刺舌1.舌象特征:点刺是指蕈状乳头肿胀或高突的病理特征。点舌是舌的蕈状乳头增大,数目增多,乳头内充血水肿;刺舌是指舌的蕈状乳头增大、高突,并形成尖锋,形如芒刺。2.临床意义:脏腑阳热亢盛,血分热甚。(四)裂纹舌1.舌象特征:舌面上有各种形状的裂纹、裂沟。2.临床意义:热盛伤津、血虚不润、脾虚湿侵。正常人也可见此舌。(五)齿痕舌1.舌象特征:舌边有牙齿压迫的痕迹。2.临床意义:脾虚、湿盛。三、舌态(一)痿软舌1.舌象特征:舌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伸缩回旋。2.临床意义:伤阴;气

52、血俱虚。(二)强硬舌1.舌象特征:舌体强直发硬,活动不便。2.临床意义:热入心包;高热伤津;风痰阻络。(三)歪斜舌1.舌象特征:伸舌时舌体偏向一侧。2.临床意义:中风、喑痱(四)颤动舌1.舌象特征:舌体不自主地颤动,动摇不宁。2.临床意义:肝凤内动表现之一。舌色淡白,为气血亏虚;舌红少苔,为阴液亏损;舌绛紫而干或腻,为肝阳化风。(五)吐弄舌1.舌象特征:舌伸于口外,不即回缩者,称为吐舌;伸舌即回缩,或反复舐口唇四周者,称为弄舌。2.临床意义:心脾有热。病危而吐舌,多为心气已绝。弄舌多为热甚动风先兆、先天愚型患儿。(六)短缩舌1.舌象特征:舌体卷缩、紧缩,不能伸长,严重者舌不抵齿。2.临床意义:

53、多为病情危重的征象。舌短缩色淡或青紫而湿润者,为寒凝筋脉或气血虚衰;舌短缩色红绛而干者,为热病伤津;舌短缩而舌体胖大者,为风痰阻络。 第三节 望舌苔 望舌苔包括观察苔质和苔色两方面的变化。一、苔质苔质即舌苔的质地、形态,望苔质包括观察舌苔的厚薄、润燥、腻腐、剥落等。(一)薄、厚苔1.舌象特征:以是否“见底”为标准。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体的苔,称为薄苔;从舌苔见不到舌体的苔,称为厚苔。2.临床意义:主要反映邪正的盛衰和邪气之深浅。薄苔见于正常人,或表证;厚苔见于里证,主痰湿、食积、里热等。(二)润、燥苔润燥苔主要反映津液盈亏及其输布情况。 (1)润苔:舌苔干湿适中,不滑不燥。属正常舌苔;疾病过程中津液未伤。(2)滑苔: 舌面水分过多,伸舌欲滴。主寒证;主痰湿。(3)燥苔:苔干燥无津,甚则舌苔干裂。津液耗损;湿浊内阻,津液不能上承。(4)糙苔:十分干燥,苔质粗糙。热盛伤津之重症。 (三)腻、腐苔1.舌象特征:苔质颗粒细腻致密,融合成片,中间厚边周薄,紧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