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_第1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_第2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_第3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泉州外国语中学 高中政治教研组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高二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题。本节课所 揭示的实践第一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的观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 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表现在:第一、探索世界的本质、正确看待和把握周围的世界,实际包括两个方面的内 容:一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二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所以本课实际上是对上一课 的延伸和继续。第二、本节课所揭示的实践第一的观点是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理论的范畴, 是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起点,只有深刻理解,牢固树 立这一观点,才能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与时

2、俱进、 求真务实、不断追求。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哲学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哲学的学习比较 抽象,不易理解,本节课的容量偏大,理论性较强,需要老师的适时启发、引导和 点拨。三、设计思想坚持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基本理念。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围 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各种小栏目、身边典型事 例、社会实践以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构 建学科知识和生活现象、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独立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能够说出实践的含义;能够结合实例比较实

3、践的三个基本特征;结合相关名言, 分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二)能力目标:1、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学习,特别是与旧唯物主义关于实践含义理解的比较中,培养 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2、结合实践三个基本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综合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观点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实践第一的观点,充分 发挥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内容教学难点: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内容 六、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设情境 引出本课学习 的主要内容情景导入

4、猜谜语,听爱情苹果的故事, 导入新课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明确 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中来,冋时明确本节 课的目标和任务,自然过渡到实践含义 的学习。通过猜谜、听 故事、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明确目 标,让学生做到心 中有数,自觉进入 学习状态。(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创设情境1展示探究活动一:请学生找出哪些活动属于实践,为什么?1、燕子筑巢2、学生讨论数学题的解题方法3、农民种庄稼4、于丹利用电视媒介讲伦语5、建设和谐社会6、科学家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7、人们自觉改造“三观”8、航天工作者研制“神州九号” 在学生充分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展示图片、分解实践含义,了解实践的形式。阅读课本42页找 出实践

5、含义并合作完成探究活动一通过对图片 事例的对比分析, 使学生理解实践 含义,为下面学习 实践的特征奠定 知识基础。2、实践的特 征创设情境2展示探究活动二:嫦娥飞天图片 请问:1、嫦娥一号研制成功需要那些要素?2、嫦娥一号的飞行轨道是否可以随意 确定?3、科研人员研制嫦娥一号和蜜蜂筑巢 有何区别?4、嫦娥一号能靠一个人力量研制成功 吗?5、古人的梦想为何到今天才能实现? 教师总结引导学生把实践的特征与实 践的含义相结合理解,并强调三个特征 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三者的统一性 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 法的统一学生自由讨论交 流,发言。并举一反 三,获得感悟,形成 理念。通过探究充分 发

6、挥学生主体作 用,引导学生归纳 出实践特征。(二)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 的来源创设情境3展示探究活动三想一想:人们对月球的认识是天生 就有的吗?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没去过月球,但却有对月球的正确 认识,你能解释吗?通过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引导学生明 确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 能动反映。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并 使学生区分认识的来源不等于认识的 途径。思考讨论交流采用学生感 兴趣的事例便于 学生自觉接受、理 解、掌握。使学生 加深理解,及时巩 固。展示:想一想: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和 纸上 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体现的是 认识的来源还是途径?2、实践是检验 认识的真理性

7、 的唯一标准展示考考你:你知道吗?(1)月球上有嫦娥和月兔吗?(2)这个问题的答案你是如何得出 的?展示辨一辨:1、主观认识能否成为检验认识真理 性的标准?2、客观事物能否成为检验认识真理 性的标准?3、科学理论能否成为检验认识真理 性的标准?4、逻辑推理能否成为检验认识真理 性的标准?学生充分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展示图 示进一步阐释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 的唯一标准。想一想1、何为正确认识? 何为错误认识?2、应该怎样检验认 识的正误?通过考考你 使学生知道实践 是检验认识的标 准,通过讨论错误 观点进一步明确 实践是检验认识 真理性的唯一标 准。从而突破难 点。3、实践是认识 发展的动力展示图片

8、:手机故事讨论:是什么推动了手机的更新换 代?它是怎样推动手机更新换代的?讨论交流用生活实例 激发学生兴趣,实 现教学目标4、实践是认 识的目的和归 宿电话通讯服务走进了千家万户,成 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生活和人们交流 信息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这说明人 们对手机新产品的开发,研制目的是什 么? 师引导总结概括实践-认识-实践”。讨论交流用贴近生活 的事例,引起学生 兴趣,在探讨中自 然而然的接受知 识,理解知识。知识构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根本动力、唯一标 准、目的归宿。而认识对实践又具有反 作用,不同的认识对实践有不同的作 用。做好相关的笔记建构本框知 识体系

9、巩固新知出示练习题讨论完成练习检验学生对本节 内容的掌握情况。拓展与延伸十七届二中全会在北京开幕,着重研究 新农村建设问题。适应社会变化,从十 七届三中全会把新农村建设摆在重要 位置”,并对此作出全面部署, 开辟了中课后思考巩固重点,训 练学生做开放试 题的能力,这也是 新课程的命题方国农村改革的新篇章。据分析,三中全会上形成的决定,将成为下一 阶段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实践证明,农村富裕有利于维护人民的根 本利益。神州大地正展开一幅共建新农 村的新画卷。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 实 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观点的?向。七、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一、实践及其特点1. 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2、实践的基本特征:(1)实践有客观物质性。2)实践有主观能动性。最本质特征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目的和归宿八、教学反思通过情境创设,使学生自然进入学习状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