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桃概况城镇建设doc_第1页
松桃概况城镇建设doc_第2页
松桃概况城镇建设doc_第3页
松桃概况城镇建设doc_第4页
松桃概况城镇建设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松桃城镇建设 发布人admin 作者佚名 信息来源松桃信息网 发布日期2008-12-23 浏览次数 第一节城镇建设 城镇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标志,其形成与发展无不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就松桃而论,城镇的出现较晚,明朝以前,虽设县置官,但建制不常,有治所而无城垣。明永乐以后,改土归流撤司置府,建筑城池,建设关隘,或开山劈路,营建公所、场市,或立庵观寺庙、亭台楼阁。城镇建设序曲由此开始。从古代城池发展到现代城镇,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一、县城建设 松桃县城,古称蓼皋,清雍正年间,定名松桃,并在蓼皋山下兴建土城。乾隆2年(1737年)改建砖城,周长1000米,城高3.3米,

2、设迎恩、永宁、化三、河润四个门。道光九年(1829年),在药局董、红岩壁、飞山董、栗木董增设炮台四座。道光二十年(1840年),在小河对岸增设子城,新添修文、观澜、绥米、太平四个门。城内外有街、巷共23条,内城有大街,巷子口、西瓜垲、正市街、南门湾、辕门口、库房湾、西门坡、吊井湾、厅前街、顺城巷、北门湾、药局董;外城有东门街、顺河街、正街、兴隆街、麻阳街、永宁街、南门街、卡外街、卡房街,街道平路铺石板,坡路设阶梯,街宽2一2.5米,巷宽1.5米。民 国21年(1932年)设城东、城南二镇,同年冬并为蓼皋镇。民国33年(1944年),为适应抗日战争物资运输,新建大同、建国二门,并将麻阳街、厅前街

3、、药局大街、教场坝等路改为三合土路面。民国34年(1945年),拆除迎恩门与永宁门一段城墙,辟为新路,命名为杨芳路。同年在教场坝兴修大同路,合计兴修街道全长300米。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蓼皋城区占地面积1.2平方公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方便群众生活,县政府开展了一系列城市建设工作。1952年拆除县城内外两墙,拓宽市政面积,先后兴建了蓼皋南路、北路、人民路、胜利路、麻阳街、杨芳路、米行路、南门路、解放路和八条小巷。街道总长3700米,其中水泥路面1900米,主街拓宽12一20米。新建了包括县政府等行政事业单位的办公用房。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松桃不断加快城镇建设步伐,特

4、别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城镇建设工作,并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旷世良机,举全县之力实施“城镇带动战略”,使蓼皋城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县城总体规划。1981年2月,县政府委托贵州省规划设计院对县城蓼皋进行总体规划,规划分远期、近期两部分,近期为1982年一1985年,远期为1982年一2000年。近期人口规模为15200人,远期为26000人。实际上,县城人口发展超过了规划,2000年是36000人,2004年48000人,城市化水平17.6%。 规划县城范围:东至坪块,南至云落屯,西至团山,北至马场,面积6.8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1.9平方公里,到1985年为2平方公里,2

5、004年为2.34平方公里。 功能分区和布局:东门桥至北门坳,南门桥至东风路至大十字为商业贸易中心区,并逐步将东风路辟为商业街,教场坝河滩为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北门至制材厂至马场,红旗大桥至良种场为工业区;南门桥至打岩厂、麻阳街至水塘河、城西凉亭桥至大树子一线为居民区,南门小河两岸和新老电影院一带为文化区,水塘河至小河口沿松江两岸为蔬菜基地,开辟河滨、云落两座公园。 专业规划分别有:交通、运输、水电、排水、防洪、通讯、园林郊区规划。 1995年2月,对县城总体规划进行修编。规划期限分远期和近期。1996年一2000年为近期,2000年一2010年为远期。 近期全县人口规模为60.95万人,远期为

6、67.1万人。 近期县城人口规模4万人(现状3.5万),远期6万人,东城新区1.5万人。实际上,2004年县城人口就已经超过了4.5万人。 修编后的县城范围:北至巴坳山脚麻旦,东北至文山水厂,南至县党校,东至铅锌选矿厂、水泥厂,西至云落屯变电站,总面积6.32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4.44平方公里。201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17.09%。 从2000年开始,县政府投入125万元,对县城总体规划、小城镇详细规划进行了系统的修编和编制。2003年,完成了县城近期建设规划,县城局部改造详细规划,东城新区详细规划的编制和报批;2005年完成了教场坝、南门风景苑等片区的详细规划和13个规划设计方案的

7、审查批复;2006年3月底,县城总体规划第三次修编顺利通过了省城规委组织的专业技术评审,县城详规覆盖率由2001年的12%发展到2006年初的75%,完成规划面积20.26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0万人,规划城镇化水平达25%以上。 主要道路建设。经过改建、扩建和新建,城区现有街道15条,总长6.3公里,面积10万余平方米,道路密度为5.64公里/平方公里,人均占有道路面积3.18平方米。主要道路有: 建设路(北门路):大十字至汽车站,全长780米,宽24米,混凝土路面。 人民路:大十字至松江宾馆,全长210米,宽16米,混凝土路面。 东风路:大十字至南门桥头,全长370米,1982年前路宽4米,

8、1996年扩宽为16米,2005年提级改造达22米,混凝土路面。 公园路:南门桥至云落屯大桥,全长1454米,从南门桥至南门加油站路面宽24米,南门加油站至云落屯大桥宽为8米。1996年改造为沥青路面,1999年后,分两期实施并完成混凝土路面改造。 平块路:从汽车站至白沙坡,全长1180米,宽8米,2001年改造成混凝土路面。 麻旦路:从北门加油站至金瑞电解锰厂,全长118米,宽10米,2000年建设为混凝土路面。 向阳路:十字街至水塘河吊桥头,全长540米,宽7米,1982年改建为混凝土路面。 河滨路:从东门桥至南门桥,全长480米,宽6米,1996年建成混凝土路面。 德才路:从向阳路至南门

9、桥头,全长540米,宽6.5米,1990年改为混凝土路面。 解放路:从民贸商场至总工会,全长285米,宽9米,1982年改建为混凝土路面。 胜利路:从民贸商场至红岩壁,全长378米,宽9米,1982年改建为混凝土路路面。 杨芳路:从大十字至南门商场,全长338米,宽12米,1987年改建为混凝土路面。 怀西路:从南门商场至二小,全长380米,宽9米,1999年改建为混凝土路面。 工人路:从工商局至牛行口,全长138米,宽9米,1982年改建为混泥土路面。 东环路(黔东大道):从平块路至云落屯大桥,全长3180米,道路宽30.4米,混凝土路面。 建设路:从十字街至汽车站,全长825米,2004年

10、改扩建路面宽20米,混凝土路面。 主要桥梁建设。南门桥:始建于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时长28米,宽4.5米,为3孔石拱桥。1945年整修,易名丰乐桥,亦称玉秀公路桥。1971年改建为单拱钢筋混凝土公路桥,跨径30米,高7.5米,宽9.4米,1973年竣工通车。设计荷载为汽一10,拖一10。 东门桥:清乾隆四年(1739年)建成,时长18米。1976年改建为半跨双曲拱钢筋混凝土桥,全长30米,高8.3米,宽10米。设计荷载汽一10,拖一60。 水塘河吊桥:旧时为渡口。1983年在渡口位置建成铁索吊桥,全长143.3米,宽2米,最大跨径向分布函数72.2米,设计人群荷载为350Kg/m2。

11、红旗大桥:1967年建成,全长128.6米,主跨径330米,高19.3米,桥面宽7米,为石台钢筋混凝土大桥。2004年维修并加宽人行道,桥宽达11米,长达160米。 云落屯大桥:1978年修建,桥墩为水泥砂浆切方整石,桥身主拱为六筋双曲拱钢筋凝土结构形,全长160.8米,桥面宽9米,六级通航,设计荷载汽一15、拖一80。 松江大桥:位于城南老干村,是连接新老城区的中枢纽带。2004年新建,全长490米,桥面宽21米,主跨径340米,桥高20米。上部桥造为430预应力钢筋混凝土T型梁,下部构造桥墩为四柱式墩,钻孔桩基础,两岸为重力式U型桥台,设计荷载汽超20级,挂车120,人群350kg/m2,

12、桥面结构为混凝土路面。2006年10月建成使用。 主要公路交通建设.铜(仁)松(桃)公路:始建于1945年,由云落渡船往太平、盘信、大兴、川硐抵铜仁。新中国成立后的1970年进行改建扩建,由县城往世昌、盘石、长坪、盘信、正大、大兴、川硐抵铜仁,全长92公里,1998年改造为山区2级油路。 松(桃)印(江)公路:1956年开始兴修,1972年全线贯通,全长168公里,2003年改建为山区二级油路。 松(桃)秀(山)公路,1945年修建,解放后改扩建,接319国道线,全长44公里,2000年改为山区二级油路。 主要防洪、排水工程建设。教场坝防洪堤:位于东门桥往牛行口至针锁渡,全长600米,高8.3

13、米,厚3.5米,以方整料石和水泥砂浆砌筑而成。分两期实施:第一期从东门桥至针锁渡,建成于2002年;第二期从两河口至吊桥,2005年竣工。 南门河防洪堤:位于南门桥往松中、蓼皋一小的前河坎,全长38.米,方整料石砌成,高7.8米,厚1.2米,建成于1953年。 河滨街防洪堤:自南门桥至东门桥,全长450米,高6.3米,厚0.8米,采用反拱挡土坪砸法,用水泥砂浆砌筑。1996年建成。 乾州坝防洪堤:水塘河吊桥至乾州坝渡口,全长560米,高2.5米,厚1.5米,以卵石水泥浆砌筑,建于1988年,后被洪水冲垮多处。2005年县政府投资进行改造。 沙坝防洪堤:从平浪渡口至小河口,长1000米,宽24米

14、,为夯土斜坡式。 徐家坳排水渠:自二中往徐家坳过汽车站入针锁渡松江河,全长1860米,过水面为0.11米。 北门路排水渠:自北门邮电局往汽车站食品公司入松江河,全长380米,过水面0.611米,建于1988年。 公园路排水渠:自南门加油站往盐业公司、县医院、县人行到南门桥流入南门小河,全长580米,过水断面0.61.2米,2000年竣工。 城中排水渠:自东风路往县委大楼前到民贸商场,全长270米,沟渠1.8米,宽1.5米。 主要房屋建设。清代及民国年间,松桃县城内的住房,多为木房和草房,只有少数富裕人家建青砖瓦房。新中国成立后的二十世纪50年代,城内不论公房私房仍以木房为主。二十世纪50年代末

15、60年代初,各企事业单位开始修建砖木结构楼房。1980年以来,县城砖木结构的二层、三层楼房增多,有的办公楼、教学楼、宿舍楼高到四至六层。1985年底,县城建房面积468259平方米,进入二十世纪90年代后,房屋建设逐渐向高层方面发展。建筑布局已由过去的单家独院民政合用逐渐分离发展为行政办公、商业服务、医疗卫生、邮政通讯、精油加工、餐饮服务等功能突出的单体建筑或小区。1980年,征用乾州坝砖瓦厂15亩土地规划建设了一个居民新村。1990年完成县体育馆田径场。1995年开发河滨街,建民、商住房面积15378平方米。到2003年底,县城共建各类房屋面积15757万平方米,人均占有住房面积17平方米。

16、2005年,完成片区开发面积253508平方米,新增城市建设面积1.5平方公里,新增城市人口1.7万人,旧城改造开发面积228760平方米,新区开发建设24748平方米,完成直接投资23120.5万元,其中旧城改造17730万元,新区开发建设5390.5万元。 自来水建设。新中国成立前,城镇居民用水靠麻阳、老鹰岩、晒谷董、吊井湾、黄土坡等处的水井和小河水源,这些水源井位低,无人管,易受污染,不仅取水艰难,而且常导致疾病泛滥。 新中国成立后,县政府于1967年对吊井湾等水井加修井栏,使污水不能倒流入井,解决了部分的水井污染问题。 1970年,成立自来水厂,取观音阁松江河水作水源,铺设管道67米,

17、修建容量为500立方米的蓄水池,抽水设施为二级抽水方式,每级扬程21米,功率为40千瓦。 1979年,开始修建文山水源点,设计流量为日产自来水1500立方米,1981年竣工投产,城区自来水普及率达100。 2000年,为了进一步解决城区供水难的问题,县政府投资480万元开辟马乾溪新水源,铺设输水管道 11公里,2002年底竣工并投入生产,日产水量达30000立方米,从而缓解城镇居民和工业用水紧缺的问题。2003年,县政府又投资1728万元,修建云落屯水厂,日供水量在1.5万吨左右,2005年底建成。 电力、供电建设。蓼皋镇在全县用电最早。1959年初,修建盘闷电站,装机容量为160千瓦,架设1

18、1.5千伏高压线路14公里,开始对城区相关部门和部分居民供电。1964年12月,兴建响水洞电站,装机容量480千瓦,架设11.5伏高压线22公里,城区照明达64。1971年1月,兴建红旗电站,安装1600千瓦发电机一台,架设11.5千伏高压线35公里,低压线12公里,基本解决县城居民用电和部分厂矿用电。1972年10月,兴建虎渡口电站,装机容量6200千瓦,架设35千伏高压线27公里,11.5千伏高压线路10公里。基本解决了城区用电难的问题。 1988年,为了更好调节县城用电量,使有限的电力资源发挥更大效率,修建了110千伏变电站。1992年,电力并入省网,使城区不断增长的供电需求得到了保障。

19、 主要商业网点和饮食服务建设: 主要商业网点。百货公司综合楼:位于十字街,建于1958年,砖木结构,4层,建筑面积1319平方米。1一2 层为营业厅,面积720平方米。2000年旧城改造被拆除,建长青商住楼,砖混结构,6层楼,建筑面积11250平方米,一层为营业用房,1833平方米,2一6层为住宅楼,9376平方米。 民族贸易商场:位于十字街,建于1982年,砖混结构,5层,建筑面积3747平方米。1 一3层为营业用房,2300平方米,是县城最大的一家综合性商场。2004年,投资商连片改造时被拆除,新建金松商贸城。建筑面积23680平方米,1 一3层为商业用房,4一7层为住宅用房。 主要餐饮服

20、务楼。县委招待所(县松江宾馆) 位于人民路,建于1984年,砖混结构,建筑面积5250平方米,床位358个。 国营大饭店 位于蓼皋镇北路,1961年建成 ,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床位150个。2003年拆除改造。现分设“泰和宾馆”和“汇丰宾馆”,各有床位 服务大楼 位于十字街,1964年建,砖混结构,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床位100张。2000年改建为“商业综合服务大楼”,框架结构,8层,建筑面积5660平方米。 工农兵饭店 位于北门汽车站。1961年建,砖混结构,建筑面积1180平方米,床位150个。2001年改造为“金松大酒店”,是一座集会议、餐饮、客房、娱乐体闲为一体的豪华大酒店,酒

21、店设施按涉外三星级酒店配置,设电梯、中央空调,客房部可供100人下榻,餐饮部可一次性接待200余人用餐。 交通宾馆位于汽车站,1996年建成,砖混结构,五层,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2004年改造为“四海宾馆”,集饮食、住宿、娱乐为一体,有床位120个。公共环境卫生建设。1963年成立环境卫生站,有4名清洁工,4部人力车。1983年增到13人,配置机动垃圾桶28只,垃圾池6个。1990年,环卫工人增到24人,日清扫垃圾31吨。2004年增至36人,配置垃圾车2辆,洒水车一辆,设街道果皮箱98个,清扫面积9万平方米,2005年,人增至68人,配置垃圾车5辆,日清运垃圾60吨,日清扫面积12万平方

22、米。 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1995年,开发河滨街,新建民商建筑面积9318平方米,接着进行东风路改造;1999年,长青楼改造,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1995年农贸市场改造,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二十一世纪伊始,不断掀起旧城改造热潮,到2005年底,已完成百川商贸城、步行街、南瓜山商住楼、金松大酒店、黔东农贸市场、松江花苑、城北工业区(金瑞电解锰)、龙塘湾小区、益康商业综合楼、银阁花苑、泰和宾馆等项目,建筑面积154960平方米。北门综合大市场、蓼皋商贸城、地税局两侧小区开发、教场坝片区开发、金松商城、县工商局南门桥片区开发、南门风景苑、卫星坝片区开发、南门商住楼等项目正在建设之中,建筑面

23、积286900平方米,总投资17660万元。麻阳街片区、杨芳路片区、公园路片区、公园路到人行片区、原民中校园区、二粮店片区的开发建设即将启动,总建筑面积130560平方米。 在旧城改造的同时,东城新区建设突飞猛进,检察院、疾控中心、公安局、人民法院、养征所等单位的综合办公楼、县四大班子办公区已建设完成,建筑面积551848平方米;民中搬迁工程、移民新村搬迁工程、行政中心建设工程竣工在即;滨江花园、星月湾小区、同心花苑小区正在紧张地建设中。 集镇建设。集镇是广大农村进行生产、生活资料集中交易的场所。据地方文献记载,清道光年间,称场镇为墟市,松桃集镇大者有铺民300一400户,小者只有铺民20一3

24、0户不等。并分别以农历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五十为场期。清光绪年间改称集镇为场市。数百年来,松桃农村场市有增有撤,赶场地点也时有变化,但场镇的存在从未间断。到1992年,全县共有各类规模场镇28个,其中,有建制镇13个,一般集镇16个。“十五”期间,政府加大对各建制镇的投入,使这些集镇规模不断扩大,功能有所完善,形成特点,分别是:蓼皋镇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兴镇、迓驾镇成为边贸重镇;乌罗、甘龙为红色旅游集镇;大坪场镇、牛郎镇、盘石镇、普觉镇、盘信镇等成为农副产品集散地。 松桃集镇,有的形成于民国时期,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有的则形成于当代。由于各自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交通条件不一样,

25、有的集市规模较大,物资丰富,品种齐全;有的规模较小,交易品种单调,称为“油盐场”。全县除了十个建制镇外,规模较大的集市有:冷水集镇,街道长680米,面积64800平方米,逢农历1-6日赶场,场期人数在10000一15000人,服务半径6公里。石梁集镇,占地11公顷,街道长800米,面积80400平方米,逢农历5、10日赶场,场期人数10000一15000人,服务半径7公里。永安集镇,面积44400平方米,场期人数8000一10000人,服务半径3公里。大路集镇,街长8一10米,面积3000平方米,场期人数1.2一1.5万人。服务 5公里。妙隘集镇,街道长510米,场内面积2460平方米,场期人

26、数8000一10000人,服务半径5公里。平头集镇,街长1600米,面积25200平方米,逢农历二、七赶场,场期人数8000一10000人,服务半径5公里,太平集镇,面积68800平方米,逢农历五、十日赶场,场期人数5000一8000人,服务半径8公里。正大集市,面积18800平方米,逢农历四、九日赶场,场期人数5000一9000人,服务半径为8公里。长坪集镇,街长150米,场内面积4200平方米,逢农历三、八日赶场,场期人数5000一7000人,服务半径5公里。木树集镇,街长315米,场内面积1890平方米,逢农历一、六赶场,场期人数在6000人左右,服务半径为7公里。芭茅集镇,面积1240

27、0平方米,场期人数在8000人左右,逢农历一、六日赶场,服务半径7公里。花溪集镇,街长300米,逢三、八赶场,场内面积1800平方米,场期人数4000人左右,服务半径9公里。沙坝集镇,街长1200米,面积32400平方米,逢二、七赶场,场期人数6000人左右,服务半径8公里。瓦厂集镇,街道长150米,逢三、八日赶场,场内面积750平方米,场期人数800一1000人,服务半径5公里。峥岘集镇,场内面积1800平方米,逢农历三、八赶场,场期人数1500一3000左右,服务半径4公里。 重点村寨建设: 古代村寨一苗王城。苗王城位于松桃东部,地处正大乡、盘信镇、大兴镇交界地带,距县城61公里。 苗王城

28、建筑布置非常特别,两道石墙沿着村寨的后山脊依形就势而建,直接连接苏麻河高耸的岸崖,使整个村寨完全处于封闭的“城池”之内。 苗王城建于明洪武初期,最早是答意苗民长官司驻地。宣德至嘉靖年间,苗王石各野、龙达哥、吴不尔、龙西坡、吴黑苗等长期经营,逐渐形成“王者之城”。王城占地面积约4平方公里,分为东城和西城,原有城墙3000余米,底宽6尺,顶宽4尺,高九尺,设有四个城关门,城内有11条巷道,巷道内设有11道寨门,独立后门,户户相通。据专家考证,这是湘、黔、渝边区至今保存较完整的集政治、经济、文化、建筑为一体的苗疆古城,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苗王城历经战乱和数百年的沧桑风雨,但城内石板、

29、巷道、城墙、石城门及苗王府垣基犹存。古朴的民俗民风,浓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天然的文化古村。目前,全村计100 余户360余人,房屋建筑多以木结构小青瓦为主,并逐步向砖瓦房或砖(混)结构方向发展,全村以生产水稻、玉米等粮食为主,辅之油菜、花生等经济作物。村寨自70年代建有村小一所,90年代中期,电通、路通,村民安居东业,古老村寨正向现代文明逐步靠拢。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勤劳的苗族人民以浓郁的民族风情敞开苗寨石门,迎接八方宾客。苗王城的开发建设得到国家和省地的大力支持,2004年“五一”黄金周成功举办首游式,已接待国内外游客数万人。 苗族花鼓艺术之乡瓦窑。瓦窑地处松桃东部边缘,与湖南省凤凰县腊尔山

30、镇界邻,距县城72公里。 1985年,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苗族花鼓艺术之乡”。瓦窑花鼓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打上省城,六十年代进入北京,九十年代参加亚运会,并受到李鹏、乔石、李瑞环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93年至1996年,先后参加了上海浦东国际旅游节、西南三省成都灯会、洛阳第十二届国际牡丹花会等大型活动。瓦窑村的男女老少都会打花鼓,每逢节日或有朋至远方来,除以酒饭招待外,还要热情地进行花鼓表演,令人流涟忘返。 苗族文化村响水洞。响水洞位于松桃八景之一“响水泉飞”处,距县城10公里,属盘石镇辖地。全村分为7个村民组,共有870余人。响水洞村寨完整保存着苗族的传统语言,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古

31、朴的生活习俗,有鳞次栉比的吊脚楼,轰动海内外的上刀山、下火海、捞油锅等苗族民间绝技,还有精美的苗家织绵、刺绣、服饰等。文化村先后接待了日本、韩国、英国、新加坡、俄罗斯、澳大利亚、比利时等外国朋友以及国内大批专家学者和领导。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栏目还专程前来拍摄并播放“响水洞民族文化村”专题片。响水洞的万亩梯田风光和寒武纪古地质地貌,吸引了数十个国家的地质专家前来考察。第二节主要城市 松桃城镇建设历经十个五年计划,规模和服务功能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蓼皋城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相对其他城镇而言,规模大一些,功能设施也要完备一些,是县内主要城镇。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蓼皋城形成于雍正十三

32、年(1735年),为从今长冲村移来的松桃厅治所,全城处于蓼皋山下,周围筑土墙,全长2.8公里,乾隆二年(1737年)改砖墙,清道光九年(1829年)添筑炮台四座,1840年,一等果勇侯杨芳倡募增修子城于小河对岸,使城区范围扩大,城内分设街巷24条。1944年,铜松公路建成通车。为适应抗战物资运输的需要,新建大同、建国两处城门,主要街道使用“三合土”硬化,新修大小街道全长300米。 松桃盛产桐油、花生、木材,农副产品种类多、数量大,依托松江水运,蓼皋城成为县内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城内八大商号不时将大量的松桃土特产顺松江运往湖南的辰溪、常德,运回松桃各族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物品,如食盐、花纱、棉布等。

33、外地商贾移住蓼皋,县境内一些有钱人也迁来蓼皋,使这个边陲城镇有了较快的发展。1932年城内分设城东、城南两镇,长住人口约千户4000人左右。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内建成面积达1.2平方公里,常规武器住人口已超过5000人。1995年,面积扩大到6.2平方公里,2005年为8.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60000人 二、城市的定位与功能 蓼皋城位处东经10912,北纬2810,海拔高400米左右,平均气温16.3,距省城贵阳547公里,距铜仁80公里,距机场约60公里,孟溪火车站32公里。东出湖南吉首180公里,凤凰140公里;北进边城花垣80公里,重庆边镇秀山60公里;西上梵净山160公里,顺路直往印

34、江、思南、石阡、遵义等地。 松桃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民族文化底蕴厚重,森林覆盖率40.2%。2001年,县委、政府委托广西旅游设计院、云南昆明设计院做全县旅游发展规划。规划设计单位经过反复认真地考察研究,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及松桃旅游事业发展前景,提出蓼皋城为“民族文化旅游及边区经济贸易城市”的建议,蓼皋城的性质由此得以确定。这些年来,围绕“旅游及边贸”的功能需求,大幅度进行旧城改造和新区发展,城市形象逐日凸现。 目前,城内供水、供电、交通、通信、电视等基础设施已经完备,部分正进行提级改造。城内,松江河、南黣河贯穿并交汇于东门口。红旗大桥、松江大桥、云落屯大桥、水塘河铁索桥、东门桥、南门桥、

35、德才桥横跨两河之上,规划中的水塘河大桥、沙坝苗族风雨桥及卫星坝区间桥已启动建设,构成了绚丽多姿的桥梁博物馆。有三处加油站分设在城的东、北、南部,六家出租车公司提供近百台高级轿车服务。八辆公交车定线定点运行,为居民出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长途客运公司开通直达广州、厦门、福建、贵阳、遵义、广西等地的豪华大巴线路,并可提供不定线点的包车旅行服务。金松大酒店、汇丰大酒店、华荣宾馆、四海宾馆、银泉宾馆、泰和宾馆及数十家个体私营旅店、酒楼、茶座可为游客、商贾提供优质服务。世昌广场、七星广场占地三万多平方米,广场内绿树、碧草、小品、假山、亭廓可供游人休闲、玩赏,文化墙将流传久远深广的苗族方化精髓作高度浓缩,雕

36、刻精致的数十幅图案,引导人们进入浩瀚无边的民族文化海洋。国际二级英雄龙世昌铜像耸立世昌广场中央,英姿焕然,栩栩如生,令人想起烽火连天的上甘岭战役,对苗族英雄儿女产生由衷的敬佩和骄傲之情,激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四化建设的斗志。 城内处处丹霞地貌,河岸崖壁高悬、绿树成荫,河面清波粼粼、鱼游无忌。云落屯公园及悬棺葬遗址、民族文化风情苑相对集中在城南位置,与东城新区隔河相望。东城新区以一条宽四十米的黔东大道与高标准的规范小区展现出现代城市文明。自治县的行政中心及许多工作部门的综合办公大楼、占地百余亩的民族中学、七星广场、星月湾宾馆(三星级)等在新区显露风彩。已建成的松江大桥与待建的水塘河大桥横跨松

37、江,将新城与旧城紧紧联结在一起,城市范围迅速扩大了一倍以上。“十一五”规划的县城规模为20平方公里,人口10万以上,依现在的发展态势看,实现目标的把握是比较大的。 城内各种专业市场已渐渐地形成。2001年,38000平方米的黔东农贸市场就已经投入使用,内设各类专营商铺若干个,集中各类商贩近百家,各类商品应有尽有。相续而起的还有:百川商贸城、蓼皋商贸城、徐家坳综合大市场、金松商城、阳光佳园农副产品大市场等。近年以来,旧城改造实行区域集中连片开发方式,启动了麻阳街片区、杨芳路片区,东风路片区、教场坝片区的改造建设计划,预计2008年前完成改造任务。届时,城内商贸功能齐全,设施、设备更为完善,蓼皋城

38、定会成为集武陵地区人流、物流之最的众人向往的边区旅游、商贸重镇。城北工业区是托起这座城市发展的脊梁,红旗大桥北端山顶上高高耸立的文笔塔向世人昭示:松桃在发展,蓼皋城旧貌换新颜。第三节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是介于城乡之间的经济、文化的中心网点,是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的结合部。松桃小城镇基本都是镇政府所在地。政府职能部门及服务机构相对健全,中小学校、税务、工商、公安派出所、医院、邮政、营业所、信用社、供电所等建有办公、营业用房,社会服务功能较为齐全。由于所处地理位置不同,服务半径不同,小城镇便显出各自的特点,在现代商品流通领域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长兴堡集镇 位于县城东北部,距县城19公里,辖区面积72

39、.2平方公里,总人口22322人,少数民族人口占57.6%。东出十二公里达湖南花垣县的边镇民乐,北去迓驾约二十公里,再行十公里左右到达边城茶洞。集镇面积2.3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500余人。 新中国成立前,长兴街包括吴家湾、姚家大院共1200余户,街长里许,宽丈余,街道路面经卵石铺成,住户多为经营商户。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来,长兴集镇有了很大的变化。1959年,和平洞至长兴公路建成通车。1972年,公路延长至欠收迓驾接319国道线。2000年,和迓公路改为油路,全长41.8公里。1981年,虎渡口电站建成,长兴堡集镇的照明用电和工业用电基本得到解决。1985年引五架桥泉水入镇内,居民用上了自

40、来水。 1990年完成集镇建设规划。现集镇的街道有主干道三条,次干道三条,其他主要公共设施有中小学各一所、文化站、供电所、镇属医院、派出所、法庭、财政所、工商所、税务所、烟草站、粮站、林业站等部门,另有农副产品加工厂,建筑构件预制厂等企业。2005年,启动移民新村建设,规划面积32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4350多平方米,总投资210万元,又增加了一条街道。 二、孟溪集镇 位于松桃西南部,距县城35公里,辖区面积140.9平方公里,总人口30366人,少数民族人口占7.2%。集镇面积1.16平方公里,松印、松江公路贯穿全境。镇街两条,呈丁字形。新中国成立前,孟溪街道较窄,两边民房屋檐相连,

41、人们赶场基本是在屋檐下进行。民国34年(1945年),街道普遍扩宽2米。新中国成立后,区镇行政机构及国营企事业单位分布街道两旁,成为全镇政治和商业贸易中心。 1985年,建修中街排水沟,长300米。1999年,省建设厅先后拨款20余万元硬化镇内道路1500米,宽12米。2000年修编规划,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渝怀铁路贯穿全镇,集镇内设县级客运车站一座。2002年10月,由盘信建筑公司开发火车站站前大道、河滨大道(文昌阁),全长2280米,行车道宽14米,两边人行道各为3米;火车站广场占地39亩;汽车客运站占地13亩。 过去,镇内居民住房以木房为主,易遭火灾,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两次发生火灾

42、,烧毁房屋140余户500余间,此后,居民住房逐步改为砖木结构,街容街貌也随之有所改观。1995年集镇建成区面积1.3平方公里,2004年扩大为1.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559户8529人。集镇内建有中学、小学、农职中、医院各一所,110伏变电站一座,商业服务网点30余家,娱乐场所五家。社会服务功能基本齐全,是松桃中部地区的商贸中心和物资集散地。 三、寨英集镇 位于县境西南部边缘,与江口县松桃映乡界邻,距县城61公里,辖区面积195.6平方公里,总人口30800余人。 寨英古镇是梵净山区域内保存完好的明朝古镇,是贵州省五大古镇之一。解放前,筑有城垣高35米不等,有石板小街4条,宽仅2米。新中国

43、成立前,曾是松桃对外贸易的重要场镇之一,商贾乘船顺寨英河直抵铜仁城,贸易非常红火。新中国成立后,寨英河水逐渐枯竭,舟船断航,失去了昔日商贾云集的优势。1958年,松桃寨英公路修通,这里丰富的锰矿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县锰矿设厂部在集镇内,人气逐渐旺盛,与此相适应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亦得到加强和完善。1998年完成集镇总体规划,规划面积100公顷。2001年以后,开发出一条新街,长680米,行车道宽10米,两边人行道各3米,路灯50组,道路两侧已建砖混结构房屋300余户,开发面积1.8公顷。2005年,该集镇常住人口4700人,建有商业网点50余家,电影院、医院各一家,招待所、职工宿舍等生产、生活设施

44、齐全。锰矿开采、加工业比较发达,有职工600余人,运输车辆39辆,整个生产工艺流程实现机械化,年产值达3800万元,实现利润1280万元,成为全县的工业重镇。 四、大兴集镇 位于松桃东南边陲,距县城62公里。辖区面积98.4平方公里,总人口17582人。少数民族人口占90%。全镇森林覆盖率达76%。杭瑞高速公路及铜松二级油路从镇内通过。境内有飞机场,已开通广州、深圳、贵阳、长沙、重庆等航线。盛产优质米、珍珠花生,旅游资源丰富,以神奇、险峻、幽深为特色的马槽河风光及体现苗族风情文化的人文景观给游客留下难忘印象。 新中国成立前,大兴集镇居民住房为低矮木房,一半以上是草房。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交通方便

45、,集镇建设规模日渐扩大。1953年新建完小一所,1974年增加中学一所,2002年,湘西私人投资新建荣昌中学一所,国家投资178亿元对竣工于1971年的大兴机场进行扩建改造并通航营运,年客流量4.8万人次。机场复航后,重新修编规划,规划面积为188公顷。2000年开发建设武陵山大道,长2080米,宽30米。2004年改造旧街道长1680米,宽16米。1999年,引资400万元建设大兴边贸市场,占地1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00平方米。2004年集镇建成面积达1.6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589人,个体商户80余家,旅游餐饮业、住宿业、美容美发业等社会服务性行业相当活跃。 五、迓驾集镇 位于

46、县境东北部边缘,距县城42公里。辖区面积99.5平方公里,总人口20138人,少数民族人口占67.31%。“319”国道与松花公路从境内通过。 新中国成立前,集镇有石板街一条,宽2米,40余户居民居住在小街两边,房屋沿河而建,多为木架结构平房,与重庆市雅江镇隔河相望,两省边民在河上共建石桥一座名为“幸福桥”,居民多以经商为业。 新中国成立后,迓驾作为松桃主要的边境贸易集市,其建设得到了县委、政府的重视,1965年修建边江电站,装机35千瓦,1968年,又增建了青山电站,装机40千瓦。1995年对长1500米、宽8米的街道路面进行硬化。1995年列为全省村镇建设试点小城镇。1998年完成总体规划

47、,规划面积56.5公顷。到2004年,集镇有镇属机关20余个,常住人口9688人。由于该镇地处渝、黔、湘两省一市交界处,中学、小学、医院、商店、酒楼、旅馆等集市服务功能齐全,贸易发达,成为松桃东北部的集贸中心和重要边境场镇。 六、乌罗集镇 位于县境西部的梵净山山麓,距县城75公里,辖区面积236.9平方公里,总人口25628人。该镇为明清时期乌罗府、司所在地,名胜古迹、风景奇观较多,如白云寺、观音寺等古寺庙,潜龙洞景观,万亩大坝油菜花、稻浪风光等。 新中国成立前,乌罗是一个不足百户的农村场镇,只有一条毛石街道。新中国成立后,集镇建设有较大的变化。1964年松(桃)印(江)公路从南到北横贯全境,政府投资40万元将新、老街一并硬化,总长1200米,宽1620米。2000年扩建道路长1580米,宽1620米,沿街大部分为新建的办公和商业用房。 1967年,兴建杨家寨电站, 1993年,兴建大鱼泉水利工程。1994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