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及其社会性浅析_第1页
中西方文化及其社会性浅析_第2页
中西方文化及其社会性浅析_第3页
中西方文化及其社会性浅析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西方文化及其社会性浅析益辨证统一,但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往往是义务与权利不对称,要 求个人无条件的服从集体,似乎 个人对集体只有义务,集体独享 权利。这种集体主义使集体不再 是个人自觉自愿建立起来的联合 体,而成为对集体成员具有相当 威慑力量的“虚幻的集体”。而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 与集体的利益实现不总是处在非 此即彼的对抗矛盾中。“个人对集 体负有责任和义务,集体对个人 也负有责任和义务,二者之间是 双向的权利和义务的平衡关系。”:9中西方文化及其社会性浅析付俊芳(西安石油大学外 语系,西安7 1 0 0 6 5 )摘要社会性是一种随着人类 历史发展而渐进演化的文化现象,它既不是某

2、一种文化的专 利,也不是特定人群的特有属性,更不是评判文化优劣的标 尺。从历时态的视角考察分析,中西方人社会性的内涵与表 现完全有可能在彼此的文化交流中得到拓宽与丰富。关键 词中西文化;社会性;比较中图分类号G0 4 文献 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02 7408 (2006) 08-0054-02中西方人社会性从内涵到表现形式 方面,都有所不同,但归根结底还是由于中西方文化模式本 身的不同造成的。因此,对于中西方人社会性比较问题的探 讨,应该在历时态视野中去进行。也就是说,文化范畴里的 社会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人类历史发展范 畴的问题,应该用历史的眼光加以考察,才可能避免任何主 观的片面的认识,

3、找到正确的客观的答案。文化哲学理论认为,可以从历时态的视野透视文化模式的变 化及人的进步,因此,以不同文化模式为前提与基础的社会 性问题,也同样可以从历时态视野去加以考察。“实际上,马克思在透视人类历史的发展时,除了使用著名的生产方式或 所有制的尺度外,的确非常明确地使用过人自身发展的尺 度。”马克思在谈到人的发展时,曾划分了三个阶段,他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 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 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 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

4、力的体系。建立在 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 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是第三个阶段,”马克思的这段 分析,虽然也是依据生产方式的特征来探讨人的发展,但更 多地则是以人在文化上的变化来划分大的历史阶段。因此, 文化哲学理论认为,从历时态的视野透视文化模式的变化及 人的进步,有着充分的理由。就迄今为止的人类发展史而言,农业文明占据了有文字记载 的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它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农业文明 以自然经济为基础,尚未发展起来社会化的大生产。在自然 经济条件下的生产是分散的小农经济,是依据自然节律而自 发地进行的重复性的实践活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二十 四节气,这些自

5、然的节奏自发地调节着人的生产活动,身处 其中的人们不必专门去学什么,不必认真思索什么,春华秋 实的自然循环、一辈又一辈自发的经验习俗,潜移默化地使 每一个日常生活主体熟悉地、自如地、不假思索地应付周而 复始的日常生计。在这种自在自发的活动中,人巳不知不觉 地融于大自然之中。对土地的依赖,对家庭的眷恋,使得农 业文明条件下的大多数日常生活主体终生都没有超越日常 生活的阂限,没有进入非日常活动领域,更不必说进入非日 常的、创造性的、自觉的境界或生存状态之中了。第二,在 农业文明下,人主要生存在由宗法关系维系的自然秩序之中, 尚未建立起自觉的社会关联。换言之,农业文明条件下的人 尚未建立起自由、平等

6、、自觉、开放的非日常的社会交往, 而是作为自在的日常生活主体而进行着基于血缘关系、宗法关系和天然情感的日常交往。虽然从现代社会学和历史学的 角度来看,在农业文明中始终存在着阶级冲突和对立,但是,农业文明条件下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更多地表现为宗法 关系和伦理关系。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的以血缘 为基础的宗族制系统,即宗法制度在整个农业文明中起着决 定性的作用:一方面,它通过世袭制、长子继承制等左右着 社会的政治活动和经济活动;另一方面则通过夫妻、父子、 朋友、君臣等伦理纲常和等级关系决定着人际交往和人际关 系,形成了以宗法关系为基础的人身依附关系。这种宗法关 系、伦理纲常、人身依附关系把每

7、一个个体固定到一个位置 上,使之终生不变。人生活在这种关系之中就如同生存在一 个天然的自然秩序之中。第三,农业文明条件下的精神生产 领域相对不发达,是少数人独占的领域,绝大多数人没有机 会和条件进入非日常的精神领域中,更不可能参与精神生产 创造活动。他们终生停留于自在的日常观念世界之中,凭借 着传统、习惯、经验、常识等重复性和自在的文化模式而自 发地生存。在农业文明条件下,精神成功的创造是少数杰出 人物的活动,只是极少数具有很好文化背景和条件的思想家、 学者、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等才有资格和机会参与精神 生产的创造;精神成果的享用也往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 件下,集体主义所蕴涵的个人对集体利

8、益的维护,集体对个 人利益的保障正在逐步获得制度性支持,如联产承包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等。这种集体主义原则的最大“双向关怀”特征 是个人与集体关系中主体地位角色的双向选择,权利、义务 的双向定位,利益获取的双向制衡,价值追求的双向实现, 这正是市场经济本身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启示。由计划经济条 件下的“传统集体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集体主 义,是集体主义原则的完善、丰富和充实,是集体主义原则 演变中的一大进步,它将使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在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的现实基础上获得新的勃勃生机,在社会道德领 域中更好地发挥其核心主导作用。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马 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