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_第1页
1.2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_第2页
1.2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_第3页
1.2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_第4页
1.2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谁的梦向天阙 冷月边关 狼烟走 牧笛来 不见大漠荒原 谁的爱 让天下 万方奏乐 金银散 人心聚 还看绿水青山 * 上下五千年 大梦无边 梦回大唐可看见 遗留的诗篇 纵横九万里 大爱无言 一曲长歌可听见 拨动的和弦 谁的梦为江山 盘点冷暖 日月歌 天地鼓 了断风雨恩怨 谁的爱情未了 古今流传 乾坤和 百姓乐 迎来太平人间 从下面内容你会联想到什么?从下面内容你会联想到什么? 女皇乐队长安诗女皇乐队长安诗 ( (两个字两个字) ) 唐朝历史发展的轨迹唐朝历史发展的轨迹 衰落衰落兴起兴起发展发展鼎盛鼎盛灭亡灭亡 贞观之治贞观之治 武则天政绩武则天政绩 开元之治开元之治 安史之乱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藩

2、镇割据 唐末起义唐末起义 藩镇灭唐藩镇灭唐 (599649599649年)年) 青年闯将青年闯将 建唐立功建唐立功 一统天下一统天下 战功赫赫战功赫赫 杀兄逼父杀兄逼父 夺位登基夺位登基 贞观政绩贞观政绩 流芳千古流芳千古 晚年过失晚年过失 反躬自省反躬自省 长长 孙孙 无无 忌忌 秦叔宝 程 咬 金 魏征魏征 杜 如 晦 房玄龄 高祖窦皇后四子高祖窦皇后四子 长子李建成 太子589626 次子李世民秦王599649 三子李玄霸早夭 四子李元吉齐王603626 四岁曾有相面先 生预言,此子将 来必能济世安民, 因此为名李世民 昭陵六骏昭陵六骏 “昭陵六骏昭陵六骏”是原置于唐太宗昭陵北麓祭是原置

3、于唐太宗昭陵北麓祭 坛两侧庑廊的六幅浮雕石刻。坛两侧庑廊的六幅浮雕石刻。 六骏,指唐太宗在统一中国战争中骑乘作六骏,指唐太宗在统一中国战争中骑乘作 战的六匹骏马。唐太宗营建昭陵时,诏令立昭战的六匹骏马。唐太宗营建昭陵时,诏令立昭 陵六骏的用意,除炫耀一生战功外,也是对这陵六骏的用意,除炫耀一生战功外,也是对这 些曾经相依为命的战马的纪念,并告诫后世子些曾经相依为命的战马的纪念,并告诫后世子 孙创业之艰难。孙创业之艰难。 昭陵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昭陵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騧騧,19141914年被盗年被盗 卖到美国,现存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卖到美国,现存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其余四幅真

4、品,于其余四幅真品,于19181918年在再次盗卖过程中被砸年在再次盗卖过程中被砸 成几块企图装箱外运,幸而途经西安北郊时被成几块企图装箱外运,幸而途经西安北郊时被 发现制止。发现制止。 青骓 特勤骠 青骓 什伐赤 飒露紫 昭 陵 六 骏 拳毛(马呙) 白蹄乌 昭 陵 六 骏 体现唐太宗对和自己生死与共之战马的眷恋体现唐太宗对和自己生死与共之战马的眷恋 凌烟阁24功臣图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房玄龄房玄龄 、杜如晦杜如晦 、长孙无忌、长孙无忌、 魏征、魏征、 尉迟敬德尉迟敬德 、李孝李孝 恭恭 、高士廉高士廉 、李靖李靖 、萧瑀萧瑀 、段志玄段志玄 、刘弘基刘弘基 、屈突通屈突通 、

5、 殷开山、殷开山、 柴绍柴绍 、长孙顺德长孙顺德 、张亮张亮 、侯君集侯君集 、张公谨、张公谨、 程知节、程知节、 虞世南虞世南 、刘政会、刘政会、 唐俭唐俭 、李勣李勣 、秦叔宝秦叔宝 凌烟阁是原本皇宫内三清殿旁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楼,贞观十七凌烟阁是原本皇宫内三清殿旁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楼,贞观十七 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当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当 时已有数位辞世,还活着的也多已老迈),命阎立本在凌烟阁时已有数位辞世,还活着的也多已老迈),命阎立本在凌烟阁 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褚遂良题之,皆真人大小,时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

6、褚遂良题之,皆真人大小,时 常前往怀旧。常前往怀旧。其中包括我们比较熟悉的长孙无忌、魏征、房玄其中包括我们比较熟悉的长孙无忌、魏征、房玄 龄和杜如晦,还有尉迟敬德、李靖、秦叔宝等,连一些有名的龄和杜如晦,还有尉迟敬德、李靖、秦叔宝等,连一些有名的 画家和书法家也榜上有名,如阎立本、欧阳询。这些名臣共同画家和书法家也榜上有名,如阎立本、欧阳询。这些名臣共同 促成了贞观之治,也共同促成了盛唐的灿烂文化。促成了贞观之治,也共同促成了盛唐的灿烂文化。 【内容标准】【内容标准】 列举列举“贞观之治贞观之治”的的主要表现主要表现,探讨唐太,探讨唐太 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

7、历史作用历史作用 重点:重点: 唐太宗的主要作为及其与唐太宗的主要作为及其与“贞观之治贞观之治”的关的关 系系 难点难点: 了解在古代中国社会皇帝纳谏的积极作用了解在古代中国社会皇帝纳谏的积极作用 一、东征西讨定基业一、东征西讨定基业 1、李世民的家庭出身、李世民的家庭出身 2、李世民统一全国、李世民统一全国 (1)劝父起兵,完成建立统一的中央政权)劝父起兵,完成建立统一的中央政权 的任务。(的任务。(617起兵,起兵,618建唐)建唐) (2)平定割据政权:)平定割据政权: 平定薛举父子平定薛举父子 击溃刘武周击溃刘武周 打败王世充和窦建德。打败王世充和窦建德。 3、李世民登基、李世民登基

8、(1(1)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 (2(2)逼父退位)逼父退位 王位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成为保证国家权王位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成为保证国家权 力在一家一姓中和平过渡的理想模式,但它不能力在一家一姓中和平过渡的理想模式,但它不能 选贤与能,也不靠功勋,嫡长子的品质与君主专选贤与能,也不靠功勋,嫡长子的品质与君主专 制需要经常脱节。于是皇位继承经常出现一幕又制需要经常脱节。于是皇位继承经常出现一幕又 一幕子杀父、兄杀弟、弟杀兄、叔杀侄一类的争一幕子杀父、兄杀弟、弟杀兄、叔杀侄一类的争 夺皇位的丑剧,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一个政治夺皇位的丑剧,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一个政治 现象,玄武门之变只是其中一例

9、。现象,玄武门之变只是其中一例。 东突厥东突厥: :武力征服;武力征服;设立都督府;册封设立都督府;册封 西突厥:西突厥:武力征服;设武力征服;设安西都护府安西都护府 1.1. 突厥突厥 2.2.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 二、击破东、西突厥二、击破东、西突厥 13001300多年前,唐朝多年前,唐朝文成公主文成公主离开繁华的都城长离开繁华的都城长 安,来到雪域高原,与吐蕃王安,来到雪域高原,与吐蕃王松赞干布松赞干布和亲,和亲, 开创了开创了唐蕃交好唐蕃交好的新时代。的新时代。 步辇图步辇图邮票邮票 步辇图步辇图是阎立本名作之一,表现了吐蕃使者是阎立本名作之一,表现了

10、吐蕃使者 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情景。贞观十四年吐蕃王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情景。贞观十四年吐蕃王 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 聘,聘,步辇图步辇图描绘的就是当时唐太宗与禄东赞描绘的就是当时唐太宗与禄东赞 会面的场景。会面的场景。 请问:请问:1 1、反映唐太宗怎样的民族思想?、反映唐太宗怎样的民族思想? 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周边民族以德治之,使之成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周边民族以德治之,使之成为 一家。一家。 三、三、“贞观之治贞观之治” 1、概念概念阐释阐释 唐太宗统治的贞观时代(唐太宗统治的贞观时代(627-649)是封建政)是封建政 治

11、比较开明,社会经济秩序比较安定的时期,治比较开明,社会经济秩序比较安定的时期, 也是封建社会的一个黄金时代,历史上把这一也是封建社会的一个黄金时代,历史上把这一 时期称为时期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 2、表现表现: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 会稳定、民族关系融洽、国力强盛,会稳定、民族关系融洽、国力强盛, 边疆巩固,人民生活有所改善。边疆巩固,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1)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如唐朝实行)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如唐朝实行 均田制)均田制) (2)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前提)(前提) (3)农民战争的

12、打击,使统治者注意吸取前代教训,减)农民战争的打击,使统治者注意吸取前代教训,减 轻对人民的剥削压迫,部分地调整政策,利于农业生产。轻对人民的剥削压迫,部分地调整政策,利于农业生产。 (根本原因)(根本原因) (4)统治者勤政廉政,善用人才,居安思危,政策有连)统治者勤政廉政,善用人才,居安思危,政策有连 续性续性(重要因素)(重要因素) (5)民族团结,对外交流频繁)民族团结,对外交流频繁 (6)科技进步的推动力)科技进步的推动力 (7)人民群众辛勤劳动。)人民群众辛勤劳动。(主要动力)(主要动力) (8)较为发达的前代为基础等因素有关。)较为发达的前代为基础等因素有关。 3. 出现的出现的

13、原因原因: 客观条件:客观条件: 隋朝的建设和经济繁荣创造了条件隋朝的建设和经济繁荣创造了条件 广大农民辛勤劳动广大农民辛勤劳动 主观条件:主观条件: 唐初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唐初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 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唐太宗雄才大略,虚心纳谏和用贤之风唐太宗雄才大略,虚心纳谏和用贤之风 4.实质:实质: 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5.唐太宗选官与用人原则唐太宗选官与用人原则 1.1.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唐太宗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原来太子一派的人,唐太宗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原来太子一派的人, 有才干的还委以重任,有才干的还委以重任,

14、魏征魏征便是一个著名的例便是一个著名的例 子。唐太宗的宽容化解了许多矛盾,也使许多子。唐太宗的宽容化解了许多矛盾,也使许多 原来站在对立面的人能够有机会转变过来,成原来站在对立面的人能够有机会转变过来,成 为治理国家的有用之才。为治理国家的有用之才。 2.2.知人善任,人尽其才。知人善任,人尽其才。 房玄龄房玄龄杜如晦是一个典型,他们不善于断杜如晦是一个典型,他们不善于断 案和处理杂务,但却善于谋划和决定国家大事,案和处理杂务,但却善于谋划和决定国家大事, 所以用为宰相所以用为宰相(“房谋杜断房谋杜断”)。而。而戴胄戴胄则相反,则相反, 他不通经史,但做事正直,所以让他做大理寺他不通经史,但做

15、事正直,所以让他做大理寺 卿,负责审理案件,结果他办事异常干练,案卿,负责审理案件,结果他办事异常干练,案 子从不积压,深得唐太宗赏识。子从不积压,深得唐太宗赏识。 3.3.广开言路,兼听纳谏。广开言路,兼听纳谏。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异常悲痛,他说: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异常悲痛,他说:“夫以夫以 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 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4.4.科举考试制度。科举考试制度。 有一次,唐太宗看着众多新考中的人,高

16、兴地有一次,唐太宗看着众多新考中的人,高兴地 说,天下的良才都来为我服务来啦。科举考试说,天下的良才都来为我服务来啦。科举考试 分两种,一是常举,定期举行分两种,一是常举,定期举行;一是制举,由皇一是制举,由皇 帝决定临时举行,考中后,原来有官职的人便帝决定临时举行,考中后,原来有官职的人便 可以升官,原来没有官职的由吏部考核之后再可以升官,原来没有官职的由吏部考核之后再 授予官职。授予官职。 领域领域措施内容措施内容影响影响 政治政治 文化文化 经济经济 虚心纳谏、用贤之风;虚心纳谏、用贤之风; 完善隋朝的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 政治清明;精简机构,提政治清明;精简机构,提 高效率,

17、加强中央集权高效率,加强中央集权 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完善科举完善科举 文化艺术日趋繁荣,文化艺术日趋繁荣, 扩大统治基础扩大统治基础 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法;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法; 发展生产,轻徭薄赋发展生产,轻徭薄赋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民族民族 关系关系 开明的民族政策:战争、开明的民族政策:战争、 设置机构、册封、和亲设置机构、册封、和亲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 家的发展。家的发展。 四、唐太宗晚年的骄奢与反省四、唐太宗晚年的骄奢与反省 晚年渐趋奢靡晚年渐趋奢靡, , 享年享年5151岁岁 1 1、少于纳谏、少于纳谏 2 2、滥用民力

18、、滥用民力 3 3、反省、反省 4 4、对自己的评价:、对自己的评价: 晚年的“糊涂” 太宗自我检讨之五事:太宗自我检讨之五事: 一一 不疾胜己之善,不疾胜己之善, 二二 能弃短取长,能弃短取长, 三三 敬贤而怜不肖,敬贤而怜不肖, 四四 不恶正直之士不恶正直之士 五五 爱外国人如本国人爱外国人如本国人 岑仲勉岑仲勉隋唐史隋唐史 唐太宗的自我评价:唐太宗的自我评价: 五、评价五、评价 1、功:、功: (见表格)(见表格) 2、过:、过: 晚年难免出现一些过失,享乐思想滋生。晚年难免出现一些过失,享乐思想滋生。 3、总评、总评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对推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对推

19、 动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动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唐太宗在中国历史上之所以被唐太宗在中国历史上之所以被 人尊崇,和他纳谏的过人气度是有人尊崇,和他纳谏的过人气度是有 直接关系的。他和魏征成了历史上直接关系的。他和魏征成了历史上 首屈一指的名君和名臣。首屈一指的名君和名臣。 魏征魏征, ,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字玄成,馆陶(今属河 北)人,以敢于直言著称。北)人,以敢于直言著称。 魏征原是太子李建成的谋士。唐太宗很赞赏他的直率,魏征原是太子李建成的谋士。唐太宗很赞赏他的直率, 便以礼相待,根据他耿直秉性,让他任谏议大夫,贞便以礼相待,根据他耿直秉性,让他任谏议大夫,贞 观三年

20、又任参予朝政,行宰相职权,成为贞观名臣。观三年又任参予朝政,行宰相职权,成为贞观名臣。 魏征有句名言魏征有句名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唐太宗将其,唐太宗将其 牢记在心,有了好的指导思想,纳谏也就有了良好的牢记在心,有了好的指导思想,纳谏也就有了良好的 基础和前提。基础和前提。 魏征被唐太宗重用和他的宽容也有很大的关系,当初唐太魏征被唐太宗重用和他的宽容也有很大的关系,当初唐太 宗质问魏征:宗质问魏征:“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关系?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关系?”魏征并不求饶,魏征并不求饶, 反而倔强地说:反而倔强地说:“如果太子早听我的话,一定不会是今天的结如果太子早听我的话,一

21、定不会是今天的结 局。局。”唐太宗很赞赏他的直率,便以礼相待,根据他耿直的秉唐太宗很赞赏他的直率,便以礼相待,根据他耿直的秉 性,让他任谏议大夫,贞观三年又任参予朝政,行宰相职权,性,让他任谏议大夫,贞观三年又任参予朝政,行宰相职权, 成为贞观名臣。成为贞观名臣。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 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 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 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

22、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 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以以_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为镜,可以正衣冠;以_为镜,可为镜,可 以知兴替;以以知兴替;以_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 三镜,用防已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三镜,用防已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唐太宗唐太宗 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 (草拟 草拟) ) ( (审批 审批) ) ( (执行 执行) )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唐朝科举考试考场唐朝科举考试考场 皇榜皇榜( (金榜金榜)

23、 ) 科举考生看榜图科举考生看榜图 阶段阶段皇帝皇帝主主 要要 贡贡 献献 隋文帝隋文帝 隋炀帝隋炀帝 唐太宗唐太宗 武则天武则天 唐玄宗唐玄宗 常设考试科目:常设考试科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等科秀才、明法、明书、明算等科 以以进士进士和和明经科明经科最为重要最为重要。 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最早开始最早开始分科考试分科考试 设置设置进士科进士科, , 扩充扩充国学国学的规模的规模 首创首创殿试殿试制度和制度和武举武举制度制度 多次亲自面试多次亲自面试, ,诗赋诗赋成为考试内容成为考试内容 创创 立立 完完 善 善 怎么考?怎么考? 帖经:帖经:考官任择经书某一段,用纸条遮

24、盖其中考官任择经书某一段,用纸条遮盖其中 几个字或几句话,令考生默写出来。各科考试,几个字或几句话,令考生默写出来。各科考试, 均须帖经。均须帖经。 口试、帖经、墨义、策论、诗赋等口试、帖经、墨义、策论、诗赋等 类似今天类似今天填空填空 类似今天类似今天简答简答 类似今天类似今天论述论述 类似今天类似今天作文作文 墨义:墨义:从经书中编出若干个问题,要求考生用从经书中编出若干个问题,要求考生用 经书原文回答经书原文回答 策论:策论:考生按策问临场撰文答题考生按策问临场撰文答题 诗赋:诗赋:考生临场按文题和规定的格律创作诗赋考生临场按文题和规定的格律创作诗赋 “十年寒窗无十年寒窗无 人问人问,一

25、举成名一举成名 天下知天下知” 唐朝唐朝 统治者一般要统治者一般要 组织新科进士,组织新科进士, 在京城长安参在京城长安参 加曲江国宴,加曲江国宴, 并在雁塔题名并在雁塔题名. 西安大雁塔西安大雁塔 明确了赏罚制度,加强了法制建设,明确了赏罚制度,加强了法制建设, 长孙无忌又和其他人为其作注,这就是长孙无忌又和其他人为其作注,这就是 后来所说的后来所说的唐律疏议唐律疏议,成为封建社,成为封建社 会成就最高法典,而且一直保存下来。会成就最高法典,而且一直保存下来。 唐太宗特别设立了唐太宗特别设立了死刑覆奏制度死刑覆奏制度,以,以 示对人命的重视。在京城要在两日内示对人命的重视。在京城要在两日内

26、唐律残片唐律残片 贞观律贞观律 五次覆奏,在各州要三覆奏。这种制度的建立有个惨五次覆奏,在各州要三覆奏。这种制度的建立有个惨 痛的教训,就是错杀了大臣张蕴古,唐太宗后悔不已。痛的教训,就是错杀了大臣张蕴古,唐太宗后悔不已。 因此决定设立这项制度,同时为了防止和严惩诬告行因此决定设立这项制度,同时为了防止和严惩诬告行 为,还规定诬告者要为,还规定诬告者要“反坐反坐”,即诬告他人什么罪名,即诬告他人什么罪名, 就用这种罪名惩罚诬告人。就用这种罪名惩罚诬告人。 唐太宗曾说:唐太宗曾说:“法乃天下之法,非朕一人之法。法乃天下之法,非朕一人之法。” 1、唐太宗多次说、唐太宗多次说“君,舟也;民,水也,水

27、能载舟,亦能覆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 舟。舟。”“”“天下者有道人推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天下者有道人推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这表明唐太宗这表明唐太宗 A认识到君民是互为因果关系的认识到君民是互为因果关系的 B认真总结了前代灭亡的教训认真总结了前代灭亡的教训 C代表了广大代表了广大 人民的利益人民的利益 D看到了人民的伟大力量看到了人民的伟大力量 2、历史记载,唐太宗时曾经有人请修复长城,、历史记载,唐太宗时曾经有人请修复长城, 唐太宗一笑置之,唐太宗一笑置之, 曰:曰:“安民劳事安民劳事”对这一史实理解正确的是对这一史实理解正确的是 A唐初国力强盛,

28、有能力用武力击败少数民族的进攻唐初国力强盛,有能力用武力击败少数民族的进攻 B唐初北方无边患,长城已失去防御作用唐初北方无边患,长城已失去防御作用 C唐太宗重视经济发展,不愿浪费人力物力唐太宗重视经济发展,不愿浪费人力物力 D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边境少数民族归附中央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边境少数民族归附中央 3、下列对文成公主入藏所起起的叙述正确的是、下列对文成公主入藏所起起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加强了唐对吐蕃的管辖加强了唐对吐蕃的管辖 B促进了吐蕃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吐蕃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C唐与吐蕃已经唐与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和同为一家” D松赞干布归附唐朝松赞干布归附唐朝

29、D D B 4.4.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位于: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位于: A A回纥区域回纥区域 B B西突厥区域西突厥区域 C C黑水区域黑水区域 DD吐蕃区域吐蕃区域 5.5.唐太宗说:唐太宗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 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乎?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乎?”( (贞观政要贞观政要) )此材此材 料反映了唐太宗:料反映了唐太宗: A A知人善任,虚怀纳谏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B B革新政治革新政治 C C兴科举以儒为师兴科举以儒为师 DD“存百姓存百姓”的思想的思想 阅读下列材料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材料一 (唐太宗的话)往

30、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唐太宗的话)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 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 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 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材料二 (唐太宗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唐太宗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 舟。舟。为人主,可不畏惧!为人主,可不畏惧! 材料三材料三 (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朕终日孜孜,非(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朕终日孜孜,非 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31、以上摘自以上摘自 贞观政要贞观政要 请回答: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局面的出现 有否关系?理由何在?有否关系?理由何在? 有。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从而出现政治有。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从而出现政治 清明的清明的“贞观之治贞观之治”。 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说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说 这番话的意图何在?这番话的意图何在? 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 意在注意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意在注意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 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

32、何在?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 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利益。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利益。 阅读下列材料阅读下列材料 (贞观四年,就如何处理东突厥的政策问题,唐太宗与君臣进行(贞观四年,就如何处理东突厥的政策问题,唐太宗与君臣进行 了一番争论)了一番争论)朝士朝士多言: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亡,宜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亡,宜 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 化胡奴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化胡奴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礼部侍郎礼部侍郎李百药李百药以为以为“突厥虽突厥虽 云一国,然其种类区分各有酋帅,

33、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云一国,然其种类区分各有酋帅,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 君长,不相存属。过分则弱而宜制,势敌则难相吞灭,各自保全,君长,不相存属。过分则弱而宜制,势敌则难相吞灭,各自保全, 必不能抗衡中国。仍请于定襄都护府为其节度使。此安边之策必不能抗衡中国。仍请于定襄都护府为其节度使。此安边之策 也。也。”温彦博温彦博以为以为“徙之于河南兖、豫之间,则乘违物性,非所徙之于河南兖、豫之间,则乘违物性,非所 以存养之也。请准汉武故事,直降匈奴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以存养之也。请准汉武故事,直降匈奴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 土俗,使为中国幸蔽,策之善者也。土俗,使为中国幸蔽,策之善者也。

34、” 彦博曰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王者之于万 物,天翻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沉不受物,天翻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沉不受 乎!孔子曰有教无类。欲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仪,数年乎!孔子曰有教无类。欲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仪,数年 以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以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 上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上戒之曰: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上戒之曰:“今令尔为都督,今令尔为都督, 尔宜善守中国法,勿相侵扰,非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尔宜善守中国法,勿相侵扰,非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 也

35、。也。”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 请回答:请回答: 根据材料,归纳提炼材料中的根据材料,归纳提炼材料中的“民族政策民族政策” ” 观点。观点。 主张强行内迁少数民族于中原的策略,把游牧民族变成农民主张强行内迁少数民族于中原的策略,把游牧民族变成农民 主张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分散各部,在其旧地设都督府管主张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分散各部,在其旧地设都督府管 辖辖 主张采取怀柔政策,对归附者不加歧视,保全其部落,顺从主张采取怀柔政策,对归附者不加歧视,保全其部落,顺从 其习俗,教之礼仪。其习俗,教之礼仪。 唐太宗处理东突厥问题采取了什么办法?有何历史作用?唐太宗处理东突厥问题采取了什么办法?有何历史作用? 唐太宗采取在东突厥旧地设都督府,并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唐太宗采取在东突厥旧地设都督府,并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 来担任官职的政策,还告诫他们守法。来担任官职的政策,还告诫他们守法。 这样加强了对边疆的管辖,又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发展这样加强了对边疆的管辖,又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发展, ,有利于有利于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你如何评价唐太宗的民族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