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领悟—积累—运用_第1页
感受—领悟—积累—运用_第2页
感受—领悟—积累—运用_第3页
感受—领悟—积累—运用_第4页
感受—领悟—积累—运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感受领悟积累运用以 长亭送别 为例探讨有效情境的创设摘要 :长亭送别是苏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 长亭送别是西 厢记这出戏最精彩的部分,我曾有过三次的教学尝试,可以说读之愈多,爱之 愈深,它确是一部迷人的诗剧。在长亭送别的教学中,我以语言学习为情境 教学的核心内容, 采用了这样的一条途径: 感受领悟积累运用, 使 得这篇课文的学习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关键词 :长亭送别 感受 领悟 积累 运用长亭送别是苏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出自西厢记第四本 第三折。从全国开始新课改以来,人教版、粤教版等也选了这篇课文,因为它确 能代表我国古典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虽经 700多年风霜,依然珠玑润

2、泽, 熠熠 生辉,正如明初贾仲明写给王实甫的吊词中称: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 下夺魁”。长亭送别是这出戏最精彩的部分,我曾有过三次的教学尝试,可以 说读之愈多, 爱之愈深,它确是一部迷人的诗剧。 在教学中如何把学生带入这种 如诗如画的情境中呢?我的做法主要有以下三点:一、以曲词导入,营造凄美的离别气氛方法如下:可选古曲西厢词播放。或用柳永雨霖铃导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用我自己写的一首诗导入“长亭恨别离,劳燕东西飞。青山隔送行,疏林 不作美。一曲西厢词,千滴离人泪。满纸痴情语,谁解其中味?”亦可用西厢记莺莺的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 是玉人来。”导入。有条件

3、的可以让学生观赏昆曲西厢记 。 这样,通过多种方法,创造一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 趣,让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 教学实践证明, 这种以营造气氛相机诱导学生 进入学习的方法,是一种创设情境的好方法。二、以画面插入,营造如诗如画的氛围在赏析这一折戏时, 我把这折戏中的十九支曲子和十二段宾白分成了四个场 景(四个画面),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戏文的层次更清晰,条理更清楚,更便于 欣赏。第一个场景:长亭路上。曲子 端正好 至 叨叨令 ,配套画面:西风黄花图。 这一小节是莺莺送别张生上路的情景。 端正好 是崔莺莺上场后唱的第一支 曲子,开首四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作者选

4、取了四样最能 表现秋天景物的事物, 描绘了一幅萧瑟凄凉的暮秋郊景图, 从剧情来看, 这四句 唱词交代了这场戏的背景,借秋天的景色来映衬莺莺内心的离愁别恨。 “晓来谁 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句中的“染”字和“醉”字是神来之笔,一个“染” 字不仅把融情于景的主观色彩描绘得更加形象具体, 而且让读者如见莺莺的涟涟 别泪般。一个“醉”字既写了枫叶经霜变红的程度,又点出了主人公内心因离别 而痛苦的程度。 此曲被誉为元曲的秋思之祖, 确是实属名归。 这一节重点赏 析以景写情、情由景生、情景交融的手法。第二个场景:长亭离筵。曲子 脱布衫 至 朝天子 ,配套画面:寒烟衰草图。 这一小节是写长亭筵席的情景。

5、 “下西风黄叶纷飞, 染寒烟衰草凄迷。”酒宴 在这一片凄清悲凉的气氛中开始。在这一段中,作者让莺莺继续抒发离愁别恨, 但抒情的方式与前面不同, 这时由于老夫人在场, 莺莺不能像在赴长亭路上那样 毫无顾忌地尽情倾诉,因此,只能通过描写莺莺在席间的种种心理活动来表现。 如 小梁州 “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 整素罗衣。”莺莺见张生也同样为离别而难过,眼泪汪汪不敢垂,但因老夫人在 场,小夫妻不敢有任何表示,只能强忍心中的悲伤,还要故作矜持。这一节 重点赏析人物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第三个场景:离别叮嘱。曲子 四边静 至 二煞 ,配套画面:夕阳衰柳图。 这是描写莺莺在

6、宴席结束后,与张珙分手前倾诉衷肠的场面。宴席结束了, 也意味着俩人要分手了。莺莺想到分别后不仅人各一方,而且“有梦也难觅”的 孤独凄凉,心里更是凄苦难当,所以,她抓住这个稍纵即逝的机会,尽情倾诉自 己对张生的依恋缠绵之情, 并表达了盼望张生能早日归来的心愿。 这一小节, 莺 莺的感情十分丰富复杂,一方面她期望张生能取得功名,早日回来与自己完婚; 另一方面她又担心张生取了功名, 会被当朝权贵招了做东床快婿, 见了“那异乡 花草”,会“似此处栖迟”。因此莺莺以薛灵芸啼红泪和白居易泪湿青衫两个动人 的典故,向张生展示了自己此时凄苦难耐的心情, 再一次表达了自己对爱情前景 的担忧。这一节重点是赏析人物

7、语言,不单是曲文,还有宾白。通过语言赏 析,进一步体会莺莺起伏不平的内心情感,感受她更为强烈的离愁别恨。第四个场景:目送远行。曲子 一煞 和 收尾 ,配套画面:秋风禾黍图。 在这个场景中,作者仍采用了与开头 端正好同样的表现手法, 将莺莺的无 限的愁思寄托在具体可感的自然景物中。 尽管张生已走,但这时莺莺仍不肯离去, 极目远眺, 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已遮住了她的视线, 她无法看见张生那熟悉的身 影,只有西沉的夕阳斜照着荒凉的古道,枯黄的禾黍在萧瑟的秋风中瑟瑟抖动, 这一幅秋风禾黍图与前面的西风黄花图相比, 凄凉之感更为强烈。 接下去作者又 将“四围山色”与“一鞭残照”相对映,把极大的与极小的事物

8、放在一起,形成 强烈的空间反差,由此来衬托莺莺在张生走后的孤身只影和欲语无人的孤独感。 这样通过层层渲染, 作者把莺莺的情感波澜逐渐推向了顶峰, 仿佛是人间的烦恼 都涌进了她的心头,使她不禁喊出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的感叹。 这一节重点赏析寓情于景,融情于物的写法。注意在这部分的赏析中,可适当使用如下一些方法:1加强诵读,挑选一些曲子和宾白, 如: 端正好 、 滚绣球 、一煞 、收 尾给全班读,让同学共同感受和品味精美的语言;也可以分角色读,如: 脱布 衫、小梁州 、 幺篇 、 满庭芳 等曲子,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让同学们更 加深入体味曲文的韵味和莺莺的心中的愁苦滋味。2加强与文本的对

9、话,教师可设计一些思考性的问题给学生研讨。如:莺 莺与张珙的爱情基础是什么?一见钟情的爱情可以持久吗?莺莺为什么反对张 生去取应?通过与文本的对话, 可以加深同学们对课文的探索研究, 有些问题也 可以拓展,如:老夫人对莺莺的婚姻是真正出于母亲关爱女儿的角度去考虑的 吗?西厢记的大团圆的结局对比元稹莺莺传始乱终弃的结局,你认为哪 一个好?3有可能的话,让学生们参与戏剧片断的排演,如莺莺叮嘱张生的片断。 通过排演, 调动同学们戏剧学习的兴趣, 让他们切身体会戏中角色的感受, 进一 步理解剧中人物的形象。除此之外,教师的分析要做到要言不烦, 点到为止; 而学生则让他们畅所欲 言,说个痛快,让他们充分

10、感受学习的快乐。三、从品味曲文深入,创设学习语言的有效情境西厢记 的故事千古流传, 很大程度上得誉于它的语言。 王实甫是我国古 代的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 他吸收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 继承了唐诗宋词 中精美的语言艺术, 融化了百家, 创造了文采斑斓的元曲语言, 成为我国戏曲史 上文采派最杰出的代表。 西厢记“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是和全剧到处都有 的绮词丽语分不开的, 因此我把学生带入语言的花丛中去采掇菁华, 作为学习长 亭送别的主要任务。主要方法:1“读”是培养良好语感的第一手段。2推陈出新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3师生互动,共同学习曲文的改写。具体做法:1选出一些最有代性的曲词让学生反复

11、吟咏, 直至熟读成诵。 如端正好 、 滚绣球 、一煞 、收尾 等。老师上长亭送别之前,应做好案头准备工作, 也能背诵里边的若干支曲子,上课时能随口而出,给学生做好示范。2咀嚼曲文中的菁华,学习推陈出新的语言。学习语言,要师古人,师造 化,王实甫就是语言创新的高手。如:唐代诗人王绩的“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 晖”,王实甫就化为“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又如:“碧云天, 黄花地”来自范仲淹 苏幕遮词开头的两句,原词是“碧云天,黄叶地” ,王实 甫把“黄叶”改成了“黄花” 。“黄花”与后面“晓来谁染霜林醉”所写的红叶不 重复,不矛盾,而且满地的黄花,配上满树的红枫霜叶,更显秋色之深和暮

12、色之 重,使大自然的景明显地带上了人的主观色彩。可见学习古人而又不拘泥古人, 不断地推陈出新是我们语言学习的重要途径。3学习王实甫对语言文字的积极修辞态度,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文字修养。 如: 端正好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此句曲文大有来头,唐代诗人 杜牧曾写“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名句,在杜牧的眼里,经霜的 枫叶比春天的花儿更红, 更可爱;但在莺莺的眼中, 那霜叶是离人的血泪染红的。 真可谓“一片红枫,千滴红泪” 。宋代词人柳永的“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 然情绪,未饮心如醉,愁无际。 ”而王实甫把柳永词中的“心如醉”化为“霜林 醉”,把人的感受移用到物体上,这样就很

13、难说清何者为景,何者为情,真正做 到了情景交融。曲中一个“醉”字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只在莺莺的红泪了。 “一字师”在王实甫手中, 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我们要求学生养成锤炼语言的习 惯,结合具体的课文例子学习,是一条直接有效的途径。4师生共同学习曲文写作,挑选自己喜爱的曲子,改写成散文或韵文,体 会创作的快乐。如将 一煞 和 收尾 改写成一则韵文:一骑绝尘去,山峦笼轻烟。转山坡,穿疏林,熟悉的身影依稀可见。冷清清 的斜阳,秋风掠过禾黍,传来声声马嘶,阵阵寒意沁心脾。劳燕分飞谁主使?离 愁别恨苦难堪!说什么功名仕途,道什么荣华富贵,全是虚名微利!我只问君: 何处是归程,何时是归期。山重水复意难忘, 夕阳古道心相连。 山色中,残阳里, 离别情,恋人泪,那离愁呵重似山,长似水,车儿呀,如何载得起这万般愁情, 千斤眼泪?!总之,语文学习的情境是一种语言氛围, 这种语言氛围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 创设的。在长亭送别的教学中,我以语言学习为情境教学的核心内容,采用 了这样的一条途径:感受领悟积累运用。在教学中把握好“感受” 这个重要的环节, 让学生感受到什么是最美的语言, 让语言文字在学生的心中鲜 活起来,让学生在语言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