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尚理倾向及其成因一_第1页
三国演义的尚理倾向及其成因一_第2页
三国演义的尚理倾向及其成因一_第3页
三国演义的尚理倾向及其成因一_第4页
三国演义的尚理倾向及其成因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三国演义的尚理倾向及其成因 (一) 中国古代士人大都抱有深刻的政治理想 ,其突出的人生特征就是热衷将 个人价值投注于天下国家。他们非常愿意将儒家所设定的人生进取程 式,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付诸实践。在这样的人生进取过程中 士人也随之树立起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的人文情怀。尽管在 中国古代一般的哲学著作或其他门类著作的表述里 ,这两方面内容的情 怀往往相提并论 ,但在实践中 ,古代士人却大多侧重于 “兼济天下 ”。其主 要表现便是大多数士人尽管没有 “达”但,兼济天下的志向却未曾泯灭。 易言之 ,绝大多数古代士人即使政治进取受挫 ,甚至绝望之际 ,也还是怀 着“天下兴亡 ,匹

2、夫有责 ”或,“位卑未敢忘忧国 ”的沉重使命感。值得注意 的是,古代士人在 “达”与未“达”的不同人生程途中 , “兼济天下 ”情怀的表 现方式和手段也因之有所不同 : “达”的士人更多地以政治业绩和功勋加 以体现 ,而未“达”士人则更多地以诗、词、文、赋加以表现。随着中国 古代文学题材的增加 ,古代小说也逐渐成为体现士人人文情怀的方式与 手段,而三国演义就是这方面的开端。 从题材性质和故事主要内容看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题材小说。一 般说来 ,在这类题材作品创作中 ,作者的人文情怀的表达相对困难 ;尽管 如此 ,作者还是非常成功而明确地体现出了特定的人文情怀,主要是尚理倾向。一、三国演义的尚

3、理倾向 所谓尚理倾向是指小说作者通过人物性格刻画、故事情节描述 ,以及创 作动机的表露所体现出的崇尚理学思想精神的态度。 其中的 “理”主要是指宋代以来理学家在其思想主张和学术努力过程中所宣扬的“天理 ”其,根本内容就是遵守、坚持和实行忠、义、孝、爱、悌一类道德、思想 与观念。三国演义 作为一部带有突出尚理倾向的小说 ,所表现出的思 想精神态度也主要是对这些内容的推崇与张扬。1、拥刘反曹 :对君臣纲常的推崇和坚持 从作品的基本思想主题上看 ,三国演义是拥刘反曹的 ,并以此基本倾 向表现了对封建君臣纲常的推崇和坚持。在该书成书之前 ,演绎三国故 事的文本甚多 ,除三国志等历史著作外 ,还有英雄记

4、、曹瞒传 等稗史 , 以及诸如三国志平话和三国杂剧等文学作品。从文本主题 思想的角度看 ,这些文本在拥刘反曹或拥曹反刘上并未确定 ,视西蜀与 视曹魏为汉室合法继承者的观念都间或有之 ;可是三国演义却把这 个尚在游移的问题一锤定音。该书以生动的形象塑造和大量的主观性 描写,以及情节结构布局等方面的努力将拥刘反曹这一主题思想作了坚 实的固定。这首先表现在作者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倾向性 ,即打破历史真实的局限 而明确加入主观态度。在历史真实层面上 ,曹操无疑是三国之际最杰出 的英雄。面对当时战乱频仍、哀鸿遍野的社会现状 ,只有他才切实地采 取了政治上的大努力。曹操的人才思想是他作为大英雄的另一展现方

5、面,尽管当时许多军阀都懂得 “得人者昌 ,失人者灭 ”道理 ,但在思想意识 和实际操作上 ,没有谁比得上曹操的力度。 在思想观念上 ,他提出只要有 治国用兵之术 ,即使不忠不孝之人 ,也可为用。但在三国演义 里,曹操 却受到了丑化。 这主要体现在作品对曹操形象奸诈特征的类型化塑造。 三国演义 中的曹操之奸诈是与生俱来的 ,而且为了突出这一点 ,作者 还以刘备与生俱来的仁厚品格做了反衬。两者近乎天生的道德品行与 人生境界的反差 ,使拥刘反曹的倾向十分鲜明。所以在塑造曹操这一形 象过程中 ,三国演义明显地表现出这样的意图 :用叙述把情节和人物 压缩到一个单一的目的 :即解释一个在作者看来是最为重要

6、的主题 :拥 刘反曹。结构布局上故事比重向刘备集团倾斜 ,是该书拥刘反曹的又一主要体现 点。三国演义是个一百二十回的长篇故事 ,关于该书的故事布局比重 , 很早就有学者称之为 “黄金分割 ”。在这个堪称美学原则的故事比重分配 中,刘备集团所占的比重显然是最大的。除了开宗明义地把 “桃园结义 ” 展示给读者外 ,曹操的人生之旅只坚持到 78 回,但与曹操几乎同时的诸 葛亮及其所主持的蜀国事业却一直支持到 116 回。这尽管有历史事实 的制约,但小说作者的刻意分配不能不说是起了决定性作用。这样做法 的最合乎情理的解释就是作者思想中突出的拥刘反曹态度。 三是细节刻画。细节描写是突出人物性格的最好方式

7、 ,因此三国演义 的作者在这方面也倾其笔力。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通过这样的方式 尽力地刻画了刘备的忠厚仁德、曹操的奸险狡诈。在人们所熟知的刘 备三顾茅庐、拒绝接受换去不祥之马等细节 ,尤其是他在做了蜀汉皇帝 以后 ,为了给二弟关羽报仇雪恨 ,他不惜以衰老残年向东吴用兵 ,以此兑 现自己当年结义之际的人生承诺 ,其仁厚忠恳的品格颇为突出。在对曹 操品格的描写中 ,作者也很注意细节方面的刻画 ,但其出发点却是突出 他的奸诈 :写了他幼年即以智术抑制叔父对他的管教、逃跑途中自私而 残忍地杀害吕伯奢全家、行军路上割发代首、为了稳定军心而借监粮 官的头 ,以及因为嫉妒杀掉杨修 ,还有死后堆成 72 座疑

8、冢来混淆世人耳 目。这些细节委实把一个奸诈的曹操突出地树立在读者的面前。 拥刘反曹表面上是个政治态度 ,但本质上却是对封建纲常的坚持。 在三 国演义的作者看来 ,刘备虽然崛起草莽 ,但他是汉室皇族中山靖王之后 在血统上具备继承刘汉王室的资格 ,而曹操尽管 “挟天子以令诸侯 ”位,为 丞相 ,从血统和政治操作的角度却是汉贼。 因之拥刘反曹的实质 ,在作者 那里是对君臣伦理的严明 ,对汉室正统的坚持。2、夸写刘关张结义 :对忠义的祟尚和弘扬 三国演义尚理倾向的又一方面是 ,通过夸张地描写刘关张的结义而 表现出对于忠义的崇尚和弘扬。为了使刘关张这种结义兄弟之情引人 注目 ,作者特意地将 “宴桃园豪杰

9、三结义 ”放置小说开头 ,给读者造成开门 见山的视觉。在作者看来 ,这种没有背景、没有前提 ,借助偶然机遇所建 构的友情更有张扬的价值和意义。因此 ,在描述上作者是尽其所能地将 三人的 “义”写得淋漓尽致 :为了“义”三,人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不计得失 放弃富贵 ,甚至舍弃生命 ,真正作到了生死与共。 先是写张飞不能忍受督邮对于刘备的羞辱和鄙视 ,愤而鞭打督邮。这件 事的潜在意义是 ,为了兄弟间的感情 ,张飞完全可以不计后果。 既而 ,又写 了刘关张三人以战吕布的方式巩固了友谊。 “三英战吕布 ”在三国演义 里不仅仅是一次英雄群体的亮相 ,从刘关张三人关系上看 ,它还是一次 生死关头对结义友情的

10、深化与巩固。夸张地描写关羽对 “忠义”的恪守 ,是该书崇尚封建纲常倾向的突出表现。 关羽与刘、张结交后 ,就把自己的一切投放到刘备集团事业中来 ,在这个 当初还非常渺茫的事业上 ,他执着地奉献着。 被曹操俘虏后 ,他不背与刘 备的君臣之礼 ,一旦得到刘备在河北的信息 ,便毫无犹豫地放弃曹操所 给予的待遇 ,坚决地千里寻兄 ,做出了挂印封金、 过关斩将这样令人震撼 的事情。而他在华容道放走曹操则更主要的是他品格中的 “义”所产生的 作用。当然更动人的描写 ,还是第八十一回所描述的刘备在做了蜀汉皇帝以后 , 不顾一切地为弟弟关羽报仇。一国之君能作到念念不忘兄弟间几十年 前所结交的友谊 ,似是对 “

11、义”的更高程度的张扬。3、谆谆教诲读者 :对理学家道德说教传统的继承 三国演义的尚理倾向还突出地表现在热衷对读者的教诲。小说作 品所体现的对读者实施教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既有政治理想、道德伦 理 ,也有历史规律、人格品行 ,甚至还包括一定的军事谋略。作品对 “忠 义”的崇尚、对刘关张生死情谊的夸张渲染体现为道德伦理教育 ;亲贤臣 , 远小人的君主取舍而关乎国家政治兴亡之故事描写 ,显然是政治理想方 面的教导 ;至于精心描述那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策略 ,也一定程度地 包含军事谋略教育意味。其中 ,尤以人格教诲为突出。就人格品行教诲而言 ,三国演义是把谦虚、谨慎当作最高性格境界 的。所以在作者的

12、描写中 ,凡是骄傲自大的人 ,其下场多是可悲的 ;尤其是 作者在对将帅的描写中 ,更突出地表现着这一点。 书中以关羽为首 ,写了 一大批将帅因为骄傲自大而自取灭亡或导致战争失败。大至曹操、周 瑜、刘备 ,中至夏侯渊、曹休、曹真、张邰 ,小至秦琪 ,无不如此。所以 , 尽管三国演义在关羽的塑造里蕴涵了复杂的文化思想 ,但主要的一 点却是明确的 ,那就是以此表达作者的戒骄戒躁的人格理想,并寄托出深刻的教导人生意向。 以小说教育读者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业已造成传统 ,这一传统来自理学 家的道德说教传统。三国演义作者热衷从社会、政治、人生及道德 伦理等方面教育读者 ,所继承的就主要是理学家的这一行为传统

13、。 二、明初社会思潮与社会生活尚理风貌 造成三国演义突出尚理倾向的根因在于当时社会浓郁的理学思潮 , 以及这一思潮影响下生活方面突出的尚理风气。 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潮 ,理学对当时社会的政治和各种社会意识 层面均有很大影响 ,而对文学的影响尤为深巨。 就后者而言 ,明初社会思 潮与三国演义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成为导致该书呈现特定尚理倾 向的根因。元代末年 ,儒学在中断近百年的发展之后 ,又继续在理学轨道上运行。 明 朝立国 ,由于朝廷的大力支持和提倡 ,程朱理学由过去的学术或学派思 想 ,一变而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学说 ,在儒学发展史上 ,几乎重复了西 汉时期的统治地位。 朱熹是宋代理

14、学的集大成者。宋代理学的核心是 “存天理 ,灭人欲 ”。因 而在最能表现人欲的社会生活范畴 ,特别是诸如日常起居、男女交往方 面,理学家尤为重视 ,制定了严格的礼教规范、加以限制。 试看朱熹的小学集注 ,其内篇 明伦第二 “明夫妇之别 ”云 : 男女非有行媒 ,不相知名 ,非受币不交不亲 礼始于谨夫妇 ,为宫室辨内 外,男子居外 ,女子居内 ,深宫固门 ,阍寺守之 ,男不入,女不出。男女不同施 枷。 (小学集注卷三 ,清光绪卅二年石印本 ) 明初的儒学界接受并发扬了这种思想 ,且以此刻意营造社会思潮。这可 从永乐间胡广等儒臣纂修的性理大全中得到说明。我们看该书有 关日常起居和男女交往方面的主张 :男子年十六至三十 ,女子年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