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区域的形成与合作机制分析_第1页
城市经济区域的形成与合作机制分析_第2页
城市经济区域的形成与合作机制分析_第3页
城市经济区域的形成与合作机制分析_第4页
城市经济区域的形成与合作机制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泛黄海城市经济区域的形成及其合作机制分析王雅莉(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民经济管理研究所辽宁大连116025)内容提要:世界经济秩序越来越表现出依赖于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 市经济区发展和由此为基础的经济空间一体化发展的时代特征。由 此,经济中心城市越来越成为决定和影响世界经济秩序的重要因素。泛黄海城市经济区域正在逐步形成和扩大,随着新世纪世界经济秩 序的变化,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区域。本文运用 Gravity 模型、市场潜力函数及集聚经济的原理,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探 讨泛黄海经济中心城市的区域作用力和城市经济区的形成机理及其 发展的合作策略。关键词:泛黄海城市经济区域形成机理合作策略

2、Analysis on the Forming of the Economic Areawith Urban- centered and Its Cooperative Mechanism in the Region round Pan- Yellow SeaWang yali(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Public Administration School, Liaoning, Dalian, 116025)AbstractWorld economical order puts up more and more the spa

3、tio- temporal character that li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tropolitan economic area with urban-centered along with the spatial incorporation. Therefore, the economic central- city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determining and influencing the world economic order. The metropolitan economic ar

4、ea in the Region round Pan- Yellow Sea is forming and extending step by step. In the new century, with the changing of the world economic order, this area is turning to an important area in the world economy. This paper applies to the theory on Gravity model, market potentialfunction and agglomerati

5、on economies. Based on the formerinvestigation result, this paper enlarge on the regional functional forces of the central-cities, the growing mechanism of urban or interurban and the cooperative strategy of its 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 round Pan- Yellow Sea.Key Words:Pan-YellowSeaArea,EconomicArea

6、withurban-centered,Mechanism of Formation, Cooperative Strategy世界经济秩序越来越表现出依赖于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经济区发展和由此为基础的经济空间一体化发展的时代特征。由此,经济中心城市越来越成为决定和影响世界经济秩序的重要因素。故研究经济中心城市的区域作用力与城市经济区的形成与发展,成为新世纪经济学界的一项重要任务。泛黄海城市经济区域正在逐步形成和扩大,随着新世纪世界经济秩序的变化,已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区域。本文试图探讨泛黄海城市经济区域的形成及其在市场潜力和城市区域作用力决定下的发展合作机制。一、经济中心城市的区域作用力与

7、城市经济区辨识模型经济中心城市是指在一个区域中自身具有如下经济能量的城市:对内它具有某种优势能够从外部集聚各种生产要素并整合成新的产业资源和发展资源;对外能够将其所剩余和过时的经济力扩散到周边地区或相邻规模较小的城市从而使所在的经济区域扩大。总的特点是:在一个区域的市场总体中,经济中心城市的市场份额最大或很大,例如,前 8 个城市的市场规模占该地区的市场总规模为 80%以上,这就是一个比较集中的城市化经济地区了。根据克里斯塔勒与 类似于研究特定市场的集中度前几个最大企业所占市场份额的比重。勒施(Christaller,1933;Lsch,1940)的中心区位定理(the Principle o

8、f Median Location)”,经济中心城市往往居于一个区域地理位置的中间,城市经济区就是由一些“经济中心城市”相对稳定的经济联系构成的城市化地区。正确辨识和规范城市化经济区域范围,对于充分利用经济的自然联系、推进经济快速发展有重要意义。城市经济区的形成,是借助于若干经济中心城市的“经济力”而实现的。借用物理学中的“力”的概念,城市经济力来源于社会经济诸要素的综合作用,是一种城市位能。城市人口、城市 GDP、城市商品流通总额、城市固定资产总额、城市基础设施总量与水平、城市平均文化程度与精神文明、城市环境质量等都是其重要来源。中心城市的经济力作用表现在城市对其周围地区的影响力和强度上。其

9、主要有形式和内容有三:1.城市吸引力。城市由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分工经济及其合力的集聚经济作用,使得外部区域的矿业和农业物资、劳动力等初级要素以及居于非城市化地区的技术和企业向城市流动。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越大,其吸引力就越大;2.城市辐射力。城市是高层次生产力的源泉,随着城市中的生产力和产业结构不断地向高层次发展,就会把较低层次的或者说剩余的经济力(信息、技术、熟练劳动力、物资等要素)不断地向城市所 参见藤田昌久、保罗克鲁格曼和安东J维纳布尔斯合著:空间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5 年 9 月第 1 版,第 31-32 页,第 417-423 参考文献。在的四周区域扩散,

10、形成辐射功能,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城市辐射力的大小取决于城市的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3.城市中介力。中心城市一般作为交通枢纽、商务中心、金融超市和信息中心,汇集了城市与区域之间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商流,城市成为这些要素相互流动的中介或媒介。城市中介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城市国民生产总值中的第三产业发展程度。显然,城市经济力的概念要大于城市引力的概念。对于后者,城市引力概念早在一八 58 年,就有学者提出并使用过,并作过定量分析。而城市经济力概念是最近几年提出的涵义。著名城市经济学者饶会林教授(1999,658 页,1932-2006)曾设定如下数学模型表示中心城市所产生的经济影响:

11、R=Pidik2ik(1)式中,Rik 表示城市 i 在 k 点的影响力,Pi 表示城市 i 的社会经济综合能量,dik 表示城市 i 与 k 点之间的标准距离。城市社会经济综合能量是城市的质量(mass),可以用多种经济指标反映,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口、特殊产品量等;一个城市与其发生影响力作用点的标准距离不是实际距离,而是考虑了交通方式后的时间距离。如果设定 V 为标准速度,V1 为交通工具的实际运行速度,di1 为城市 i 与k 点之间的实际距离,二者之间的关系为:dikV (2)V= di11 参见饶会林:城市经济学,中国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年出版,第 658-659 页。可见,

12、城市对其外部某点 k 的影响力随着 dik 值的延长而呈递减趋势, 并且在交通工具速度越慢的线路上递减速度越快。根据饶会林教授的研究,通过上两式可以确定城市影响力的相对区域和绝对区域。相对城市经济区域是结合康务尔斯(P.D.Converse)的分流点(BreakingPoint)概念,确定两个城市的影响力在某地的分界点的。设 Rik 与 Rjk 分别为城市 i 和城市 j 在 k 点的均衡影响力,Pi 与 Pj 分别为两市的社会经济综合能量,dij 为城市 i 到城市 j 的标准距离,则两个城市到 k 点的标准距离为:dik =d jk =dijdij(3)(4)dik 与 djk 表达了两城

13、市相对的经济影响长度,把一个 i 城市与各个j 城市在各个 k 点的标准距离都求出来,并相连各个 k 点,就构成了该 i 城市的城市经济区域,这是一个不规则的多边形区域。显然, 经济能量 P 相对高的城市,其标准距离 d 也会相对的长。城市经济区域是有界限的相对区域。绝对城市经济区域是首先确定了一个城市影响力的标准阈值 Rk,并根据(1)式原理解出城市到 k 点的标准距离:d=ik(5)以 dik 为半径就可以确定中心城市的绝对性城市经济区域。由于这种确定方式不考虑城市经济区域间的界点,各中心城市所形成的城市经济区域是互相重叠的。这种重叠实际上反映了城市之间日益密切 的社会经济联系,其重叠的部

14、分越大越厚,表明其联系越多,现实 中的对话愿望也越多,实现一定区域的空间一体化的要求就越强烈。这里的前提条件,即城市经济影响力标准阈值 Rk 的确定,可以通过城市非农业人口与城郊和城市辐射的农村地区中的农业人口的比例来确定,即:RK =p1 + a(6)mn式中,m 为城市人口密度,n 为农村人口密度, 为农业人口与城市人口的比例。只要确定了 值,并测量了城市和农村的人口密度, 就可以确定 Rk 值了。当然,也可以根据中心城市经济影响力的一般水平直接确定 Rk 值。二、泛黄海城市经济区域的形成“泛黄海”是近几年提出的区域概念,其经济辐射直径约一八 00 公里,覆盖的相关区域包括日本的九州地区,

15、韩国的全罗南道和北道、忠清南道、京畿道、釜山、大田和仁川等五道四市,中国的京、津、沪、辽、冀、鲁、苏四省三市,是东北亚的经济核心区域;“泛黄 海经济区域”的概念,目前主要由相关国家的专家学者在理论层面 上探讨,一般指以黄海沿岸地区急剧增加的贸易和发展的可能性为 基础,有可能在中日韩三国间形成的城市经济区域;而“泛黄”经 济合作的概念最早由日本提出,其构想是以次区域合作的方式,促 进日中韩三国相关地区在贸易、投资和科技领域的合作。泛黄海地区各国地缘相近,具有开展经济合作的地缘优势。韩国仁川港和釜山港距中国泛黄海沿岸港口的距离大都在 500 海里左右, 日本北九州港距釜山港 123 海里,距仁川港

16、 506 海里,距大连港638 海里。日本的货物从海路直接运抵北九州市或九州的其他港口, 其海路和陆路运费总和大体相当于经由神户港时的 1/2,经由横滨港时的 1/3。福冈、下关和北九州都是日本面对东亚重要的沿海港口城市,且相互之间距离较近,实际上已经构成区域港口群落。中国泛黄海区域的港口城市众多,超亿吨的世界大港就有 6 座。例如北部的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南部的上海、宁波、南通;中间区域的连云港、日照、青岛等,都完全具备成为未来领导区域经济发展龙头的地理区位优势。中日韩三国不仅地理上是近邻,语言文化相近,且所存在的产业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相交叉的特征,使经济互补性十分显著。如果合作有效,

17、将成为除北美、欧洲之外的全球第三大经济力量。目前, 区域内总人口超过 3.6 亿,GDP 总额达 2 万亿美元左右,在亚洲乃至全世界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尽管基于地缘关系的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尽管 20 世纪后半叶以来亚洲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被称为奇迹,对世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泛黄海区域的经济合作进展却十分迟缓。比较充分展现经济合作趋势并对其进行理论研究的,主要集中在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东盟等成熟和比较成熟的经济区 参见孙军、杨赞:泛黄海区域物流链条的形成及合作趋势,物流技术,2007 年第 6 期。域。以物流为例,这些区域取得了区域一体化相当的进展。各国通过降

18、低进口关税、减少海关程序、统一货运单证以及支持公共运输等措施,便利了区域内贸易、降低了物流费用,同时也促进了物流业的跨国界发展。而作为东北亚经济区域的核心泛黄海区域中日韩三国间并没有建立起相应的一体化制度安排,就像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热潮中的“孤岛”,这与三国的经济实力极不相称。在泛黄海区域中的中日韩三国的经济部分,所存在的极强的互补性, 将会极大的影响东北亚区域乃至亚洲和世界经济的发展。然而,三 国若仍保持“孤岛”现状,将会极大的损失协调效益和一体化效益。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各国之间更容易互相影响,国 际间的协调显得格外重要。那么,泛黄海地区是否也需要全面的合 作机制,在目前最重要的

19、是要让人们认识到这一地区是否正在向一 个完整的城市化经济区域发展。因为城市经济区域形成的过程中, 会逐渐积淀空间经济一体化的潜在势能,从而需要合作机制。由于泛黄海地区中心城市的经济力,大多显现为港口城市的经济力, 因而这里主要选取港口城市进行分析。同时,由于本文的关注点是 泛黄海城市化经济区域是否正在形成,而不是关注中心城市之间影 响力的分界点,因而这里采用(5)式的辨识方法即绝对城市经济区域分析方法研究泛黄海城市经济区域的形成。根据一般的最低影响 力水平,这里以 100 万美元为最低水平,即 Rk=100 万美元来研究泛黄海区域各个港口中心城市的经济力影响区域。表 1 列出了黄海地区港口中心

20、城市的 GDP 数据和所计算的经济力影响半径,其空间重叠状态即相互影响状态可以从图 1 中直观地看出。表 1 2006 年泛黄海区域港口中心城市经济力及其经济力影响半径城经济力影响半城经济力影响半城市经济力影响半上青仁川市径 d市径 d径 d数据来源:GDP 参照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2007、中国港口年鉴2006相关数据确定,dik 值则是把 GDP 数据带入(5)式计算得出。图 12006 年泛黄海港口中心城市经济力影响区域图 1 画出了各港口中心城市区域影响力的圈域。其中,上海市的影响最大,其经济力覆盖我国整个华东地区,在泛黄海区域影响空间也最大;釜山、福冈、天津市的经济力影响也很大,其经济

21、圈域同上海一起勾画出了泛黄海区域的大体范围;北九州、蔚山、青岛、大连、仁川、宁波-舟山等城市的影响力其次,加重了泛黄海区域经济重叠的厚度;其余的中小港口城市使区域内经济重叠的环节更为深化、紧密。对于每一个港口城市来说,其经济影响力在港口中心位置时最大,逐渐向外扩散时渐次减弱,在圈域边缘上影响力减到最低程度;但是这个边缘已经与另一个城市的经济影响力重叠在一起,从而由于经济互动并不显现出是经济中心地区的边缘。各个港口中心城市的圈域之间,有的互有交叉,有的重叠在一起,表现了这些港口城市在经济上的密切联系。其交叉重叠的地方越多,经济力越有厚度,越能反映出这些港口中心相互联系的实质,越能表明这个地区已经

22、构成了一个整体的经济区域,这就是目前泛黄海经济区域的本质属性。实际上,泛黄海经济区域的形成,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变化。二战结束后的 20 世纪后半期,日本经济首先在 50 年代末到 60 年代开始高速增长,在亚洲东部起到了牵动亚洲经济增长的龙头作用; 继而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亚洲四小龙”的新兴工 业经济区域迅速兴起,构成世界经济发展的东方特色;而东盟各国 的工业化进程,中国大陆 70 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向市场经济转型所带来的经济快速发展以及近年来与东亚各国联系的增强,都促使东亚经济迅速崛起,构成了一个广阔的亚洲区经济圈域,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的亮点。在这种发展形势中,泛黄

23、海地区的中日韩三国间的贸易、投资、物流等经济活动日益加快。20012004 年,三国在泛黄海地区的贸易量占三国贸易总额的比重,由将近 21提高到 24.1;同期在泛黄海区域内的投资占三国吸收 FDI 的比重,从 11.7上升到一三.8。中日韩三国作为泛黄海区域的三大贸易与物流主体,在全球物流体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以集装箱为例,30%的物流量在东北亚地区形成(表 2),且今后还会继续增加。表 2 中日韩集装箱运量世界份额的变化项目199120012011(预期值)(A)中日韩(单位:百万 TEU)19.151.9一三 7(B)世界总量(单位:百万 TEU)93.6236.7430(A/ B)所占

24、份额(单位:%)20.421.931.9引自:李南. 东北亚国际物流系统发展趋势与中国港口战略.物流技术.2006(9):101.可见,2001 到 2011 年的十年中,中日韩集装箱世界份额的上升速度远远超过 2001 年的前十年。这不仅仅是集装箱的发展趋势,而是以港口城市的发展反映了三国经贸投资等各种商务活动的发展趋势, 从而向人们昭示泛黄海城市经济区域的形成。三、泛黄海区域中心城市市场潜力分析泛黄海城市经济区域是否最终形成,依托于该区域的市场潜力。典型的城市市场潜力函数(market potential function)是用其他城市地区 k 的购买力的加权平均数来衡量一个经济中心城市

25、i 的市场潜力,其中权数是距离的减函数,从而使得购买力与距离呈反向变化。城市 i 的市场潜力公式为:iiM = 1 P (7)k Dik式中,Dik 是 i 到 k 标准距离,Pi 是城市 i 的购买力,这里用 GDP 表示。依据(7)式所计算的泛黄海区域港口中心城市的市场潜力数据如表 3 所示。表 3 中日韩泛黄海港口城市的市场潜力城市GDP(万美元)对周边城市展现的市场潜力排序外部地区为本市提供的市场机会排序Dik(海里)上海1295.869.75 一五117.267 一八14358.5801宁波359.3116.233241127.998111一八9.56 参见藤田昌久、保罗克鲁格曼和安

26、东J维纳布尔斯合著:空间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5 年 9 月第 1 版,第 39-40 页。南通219.7911.341471225.706884148.25连云港65.924.3283431422.74424981.19日照63.234.875419一三26.11104379.52青岛400.8229.66248422.2502610200.21烟台300.7219.64101823.270388173.41天津544.8924.324616一三.98452一五233.43秦皇岛69.013.316843一五19.624511283.07大连321.2117.8597

27、71019.56527一三179.22仁川375.59一八.14389920.8198711193.80釜山742.4540.06623223.988516272.48蔚山416.2020.32559723.388217204.01北九州499.3326.477 一三527.520962223.46福冈635.8932.42403324.531625252.17表 3 展现了泛黄海区域港口中心城市的市场潜力,我们可以从中获取三种重要的经济信息: 1在对周边城市展现的市场潜力中,上海以 69.75 的高市场力远远地居于第一位,彰显了东方特大都市的市场力量;接下来的是釜山(40.07)和福冈(32

28、.42),市场潜力都超过 30,显现了较深厚的市场能力;其次是青岛(29.66)、天津(24.32)、北九州(26.48)、蔚山(20.33)、烟台(19.64)、仁川(一八.14)、 大连(17.86)和宁波(16.23)等城市,他们既是具有一定历史积 淀的港口城市,又是处于进一步开拓和建设市场关系的发展中的新 兴现代城市,正在新的机遇中创建自己的市场化基础。这一数字较 小的南通、连云港、日照、秦皇岛等城市,都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 发展起来的新兴港口城市,正在建设自己的市场基础。 2在需要外部地区提供市场机会的信息中,数据由小到大包含了两层含义:(1)数据越小表明该中心城市的现有市场网络越大,

29、存在较大的经济腹地,具有相当的产业链条,从而能够自成体系地发展 各种市场关系,对外部市场的依赖较小;(2)数据越小表明该地区处于相对偏远的地方,所得到的外部流动要素较少,需要外部市场 的支持。表 3 的十五个城市中,天津、上海、大连、仁川和青岛的这个数据都较小,反映了他们都有着较为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以形 成自身的市场力量;而秦皇岛虽然数据也较小,但是由于地理位置 和规模所限,市场机会不足,需要捕捉区外的各种市场机会。相反, 宁波、北九州、福冈、釜山和蔚山,这个数据都较大,反映了这些 港口城市是区外商品和要素的集散地,存在着大量吸收外地资源的 市场机会;不同的是,日照、南通、连云港和烟台,这个数

30、据也较 大,但是却是反映了由于其自身经济力所限,促进发展的资源主要 来自区外,自身形成相对独立的市场体系较难。3两种市场力参数在不同的城市中方向不一致,表明了各种港口中心城市的不同市场力特色。一五个城市中,两个数字都较大的城市 如釜山、福冈、北九州等,既给其他城市创造了较大的市场机会, 同时对外部市场的依赖也较大,需要不断地开拓和延续市场关系; 而上海、天津、青岛等城市,两个数据前者大,后者小,表明其对 周边区域的市场潜力十分强劲,而基于自身市场体系较为完整的特 点,吸收外部的市场因素较少;宁波、日照、南通则在两个数据中, 是前者小,后者大,反映其作为外部地区的市场潜力不大,但却是 外部各种商

31、品和要素的集散地,充分利用区外市场机会的能力较强; 两个数据都不算大的城市,大连和仁川都表现为自身市场体系的特 点和与其他地区对外部市场机会的竞争,而连云港和秦皇岛则是新 兴起的港口城市,正处于市场拓展中。最后,蔚山和烟台的两个数 据几乎一样,反映了其市场要素在区内外流动的平衡,无论是本身 的市场潜力还是外部市场因素均处于持续把握的进展中。四、泛黄海经济区合作策略的经济效应综上所述,虽然中日韩三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都存 在着差异,但是在相互关系上,采取合作策略实为上策,特别是在 泛黄海地区。因为以自然经济活动为基础而有可能形成的泛黄海经 济共同体的发展趋势,是由各国间的天然的互利性

32、、共存性和共享 性及其内在机理所决定的。这与以政治为主导的欧盟和以自由贸易 区为特色的北美有所不同,它是由一种自然形成的经济动因推动的, 政治利益处于从属地位。这个结论可以通过韩国留华学者金寅圭(2004)的研究得到辅助性的证实。金寅圭运用 Gravity 模型原理构建了中日韩三国经济合作效果的分析模型。其模式为:LogTij= Loga0 + a1 LogYi + a2 LogYj + a3 Logpopi + a4 Logpop j(8)CJKijij+ a5 LogDij + a6 LogP+ Logeij其中 Tij 为 i 国和 j 国的贸易总额;Dij 为国家 i 和国家 j 的距

33、离; Yi 为国家 i 的 GDP,Yj 为国家 j 的 GDP;popi 为国家 i 的人口,popj为国家 j 的人口, PCJK 为中日韩三国间经济合作的虚拟变量;eij 为随机项。式中各参数的含义是:a1 代表 i 国 GDP 对贸易额的影响系数;a2 代表 j 国 GDP 对贸易额的影响系数;a3 代表 i 国人口对贸易额的影响系数;a4 代表 j 国人口对贸易额的影响系数;a5 代表两国间距离对贸易额的影响系数;a6 代表中日韩三国机能性经济合作对贸易额的影响系数。ij在这一模式中,合作的虚拟变量PCJK 值的大小表现了三国贸易扩大的合作效果。当这个变量的系数为负时,表明无法合作;

34、当这个系数为正时,表明能够合作;正系数越大反映合作的效果愈佳。作者根据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中日韩三国贸易的实际情况,分析了三国贸易扩大的合作效果。见表 4。表 4 中日韩贸易的合作效果(1990-2002)年度19901993199820002002Dij-0.869-0.899-0.910-0.932-0.9 一(-3.078)(-5.054)(-6.024)(-6.892)五(-7.311)PCJKij-10.09(-1.365)-0.685(-0.141)0.904 (0.2 一八)0.022(0.006)1.167(0.335)调整的 R20.7370.8010.7970.8

35、230.836F一五.9122.4021.9925.8128.11ij表 4 是从金寅圭原文的表 1 中摘取的,由于本文只关注贸易扩大的效果,故主要摘取了各年度的合作虚拟变量PCJK 的参数估计情况,ij见表 4 中的第三行。对这些数据,作者主要作了如下 5 点分析: 11990 年的回归方程中,合作虚拟变量PCJK 的系数为-10.09,且 t统计量为-1.365,表明这个时期显著的没有合作倾向,并且相反, 中日韩三国贸易还有很强的相互排斥倾向。就是说,以三国贸易壁 垒提高为代表的贸易不合作状态反倒比贸易合作的贸易量效应更强。这个时期的方程的 R2 较小,F 检验值也很小。均反映了这时由于中

36、国的市场化改革还没有全面展开,和韩国还没有建交,使得三国还 没有条件展开经济合作。ij21993 年的回归方程中,合作虚拟变量PCJK 的系数为-0.685,较之1990 年已有显著提高,且 t 统计量变为-0.141,表明三国贸易已经不再强烈的互斥了。中韩两国的建交和中日贸易扩大因素使得三国间经济往来有所增加,贸易合作初步展开。但是三国间的贸易壁垒ij尽管有所降低,可是仍然存在,三国间对区域外其他国家的贸易依存度仍然高于三国之间的依存度,所以合作虚拟变量仍为负值。31998 年的回归方程中,合作虚拟变量PCJK 的系数为 0.904,已经转为正数,t 统计量变为 0.2 一八,充分体现了有正

37、的合作效果, 这是几年中三国民间经济合作的直接结果,由此也拉开了三国经济合作的大幕。然而,该年方程的 R2 和 F 统计量稍低于 1993 年,表明合作的正效果仍然不很明显,估计这与 1997 年末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有关。ij42000 年的回归方程中,合作虚拟变量PCJK 的系数为 0.022,t 检验值为 0.006,都是很小的数字,说明这一系数显著为零。可以理解,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后各国提高壁垒的“自保”因素以及美国等外界因素介入,使中日韩三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度降低,而对域外的贸易依存度提高,从而降低了三国经济合作的效果。然而方程的 R2 和 F 统计量均明显提高,说明用该方程考察三

38、国经济合作的意义也明显提高。ij52002 年的回归方程中,合作虚拟变量PCJK 的系数明显增大为1.167, t 统计量增加到 0.335,且方程的 R2 和 F 统计量均高于以往, 因此,三国经济合作的系数显著的不为零,其潜在的贸易合作效果 明显存在。此外,据中国有关专家研究表明,“三国区域经济合作”可以使中国的 GDP 增长 1 到 3 个百分点,日本为 0.1 到 0.5 个百分点,韩国参见于明军.东北亚:三国经济演义N.青岛日报,2003-12-01。受益最大,约为 2.5 到 3 个百分点。但是如果“三国”采取非合作方式,其经济效果都会小于中日韩三国的合作,而且任何一个双边自由贸易

39、区,都会使得被排除方因贸易转移效应而蒙受巨大损失。实际上,自 2002 年以来,中日韩三国民间的经济合作已经日渐深化, 泛黄海区域的民间贸易和产业集团对经济的影响日益突出,逐渐形成经济自然联系的一体化趋势。因此,探讨并促使形成某种形式的中日韩三国经济合作体,对于有效的扩大三国间的贸易,促进贸易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增强应对经济危机的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发展意义。五、泛黄海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一)泛黄海区域合作机制的必要性首先它符合世界经济区域化与一体化的发展规律。对有限资源的全球化配置和对全球市场的追求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各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优先选择,通过构建有利于

40、自身发展的地缘依托,尽可能地获取全球化过程中的利益,同时避免全球化对本国经济带来的伤害。而据世界银行 1998 年的统计资料,在全世界 GDP 前 30 位的国家和地区中,有 25 个国家已成为地区性的自由贸易协定或关税同盟的成员国,没有加入的只有 5 个国家, 即当时在世界经济中占第 2 位的日本、第 6 位的中国和第 11 位的韩国以及占第 19 位和第 28 位的中国台湾省和香港地区。实际上,没有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缔结经济合作协定的只有泛黄海区域的中日韩三国,可谓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中的例外。这不仅影响了三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直接影响着东亚各国长远的经济利益。进入到 21 世纪,这

41、种状况应当有所改变。其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市场竞争的加剧迫使泛黄海区域内的各国积极寻求资源的优势互补、整合和共享,例如结成物流联盟或供应链一体化共同为终端消费者提供满意周到的服务。随着全球制造、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等先进制造模式的出现和市场竞争环境的快速变化,以动态联盟为特征的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的出现, 使原有的企业生产组织和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企业生存必须更多地外用资源,供应链一体化已从企业内部的采购获取、制造支持和实物配送,向后延伸到顾客,向前延伸到供应商,有效实现了供应链的整合,并取得市场竞争力。这种发展需要一种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予以支持,例如一种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会使地区和

42、国家间的交易成本降至最低,将有力地促进企业竞争力的发展。再次,是区域经济的建设创新、增强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需要。2007 年逐渐展现、2008 年全面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所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彰显了世界经济实际上一体化的本质。面对这种危机,有一定组织应对的经济区域,通过合作和相互分担风险,将会使区域应对经济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强,从而提高经济实力。无论是短期效应和长远利益,刺激经济和经济转型,还是增强信心和抢抓机遇, 以及稳定贸易和促进对话,都需要较强的区域合作机制。为此,建立中日韩三国间的一种区域性秩序安排,使泛黄海经济区向机制化区域和有序化区域的整合方向迈进,具有极其重要的区际和国际间的综合发展

43、意义。(二)泛黄海区域自然经济联系机制区域自然经济联系机制是经济合作机制的基础。目前,泛黄海地区 已经大量存在的自然经济联系机制主要表现为: 1空间区位选择行为的驱动。空间区位选择行为主要指企业根据市场经济条件的区位优势而选址的行为。一个区域能否形成和得到扩 大,取决于区域内的空间互动,这个互动的最主要主体就是企业。 企业通过对诸如区域政策、劳动力、技术、生态环境等投资环境分 析之后决定其区位指向,如果大量企业向某一区域集聚,就会使经 济性的城市区域最终形成和扩大。近年来,泛黄海区域的概念一经 推出,就得到了区域内众多企业的响应,也吸引了其他地区众多企 业的关注。如果,泛黄海区域的港口城市充分

44、发挥作用,促进物流 的发展并由物流合作牵头,创造各种经济合作的机会,就将会吸引 更多的企业选址决策指向泛黄海区域。 2产业集群和城市化经济效应的驱动。企业竞争力除了来自技术创新、管理质量等内部因素外,还来自它所处的地理位置的外部效应, 即资源或城市化经济的集聚外部性。一个企业或产业布局在富资源 区和城市化地区,会共享资源和基础设施的好处。产业和城市越是集聚在一起,彼此获得的外部性越多从而竞争力也越强。产业集聚 的外部性是产业集群的链条式、组团式或网络式的结果,所产生的 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以及分工经济,都会使集群空间内的产业活动, 在不增加额外投入的情况下,使总产出增加。如产业集聚对长江三 角洲

45、城市区域、泛黄海城市区域的形成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泛黄海地区的中国部分,除辽中南地区的产业集群外,山东半岛、江浙 沪的临港产业,具有典型的产业集聚特征并形成了极大的物流和经 济潜能;韩国部分已形成蔚山工业区、浦项工业区、釜山工业区、 京仁工业区,为推进“西部开发计划”的实施,韩国西部沿海地区 建立了一条“L”型工业产业带,以期接受从首尔至釜山工业带转移出来的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日本部分的“三湾一海”, 京叶工业带、京滨工业带、阪神工业带及东京大阪北九州一线 产业都形成了巨大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大量出现在沿海和临港地 区已是现代经济的一种突出现象。 3中心城市经济力扩散效应的驱动。一个经

46、济中心城市的某种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其生产规模和能量已无法继续容纳在原生产空间 里,或者需要向高级化发展而淘汰低一级的产业过程时,就需要向 外扩散。结果是在一个经济中心城市的周围,形成若干个中小城镇, 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劳动地域分工和产业关联,使得原经济中心 城市的经济辐射力不断扩大,从而形成更大的城市区域(都市圈)。泛黄海区域的各大港口中心城市,如中国的上海、天津,韩国的大 参见马延吉.区域产业集聚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2005 (2).田、釜山,日本的福冈、九州等,都经历了这种经济扩散的历程。 这种扩散为周边地区创造了很多发展机会,吸引了人们和各种经济 体向这里汇集。跟踪这种经济扩散的轨

47、迹,既是经济体获取发展机 会的策略,也是区域经济规划与决策的重要思路。 4区域网络化设施便利与组织体利益的驱动。作为城市化经济的外延,城市间的网络化设施包括交通通讯电力等物质性网络线路对经 济区域的形成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在工业化初中期,一些港口城市 凭借其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发展如石化、钢铁等传统产业和不同规 模的配套产业、前后相关联产业及服务业,导致区域大批城镇迅速 发展;到工业化中后期,城市(镇)间的空间物质网络如铁路、公 路、管道、通讯线路、电力、航线通过各种线路,联系着现代产业 的布局和分工合作,形成各具特色的劳动地域分工体系和经济体系。而作为生产型产业组织的外延,各种商务性、中介性的网

48、络组织也 成为城市化地区方便交易需求的特色性社会现象。目前在泛黄海地 区,商业网络也有了空前的发展。例如:“中日韩泛黄海地区经贸 合作委员会”0、“东亚经济交流推进机构物流分会”、“中日韩 经济技术交流会议”等经济组织,对推进泛黄海区域的经济合作和 经济区域形成起了极大的作用。(三)泛黄海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形式0“中日韩泛黄海地区经贸合作委员会”成立于 2001 年,至今已分别在中日韩轮流举办了 5 次会议,旨在促进三国泛黄海相关地区经贸、技术与人才交流。 “东亚经济交流推进机构”源于 1991 年,在日本北九州市政府倡议下,中日韩三国沿黄海 6 个城市成立了“东亚城市会议”,此后不久,天津等

49、城市加入。2004 年 11 月,十城市成立了东亚经济交流推进机构, 并在北九州市召开首届会议。会议决定设立东亚经济交流推进机构制造业、环保、物流、旅游等 4 个分会, 设立机构执行委员会,机构外部评价委员会和分会活动推进总部委员会。十城市包括我国天津、大连、青 岛、烟台,日本北九州、福冈、下关,韩国的仁川、釜山、蔚山。早在 90 年代,中日韩三国的企业界和专家学者就提出了加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设想,并得到三国政府的支持。此间,中日韩三国的贸易增长速度高于全球贸易增长速度。2003 年温家宝总理在中日韩(10+3)国家领导人会议上,提出开展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可行性研究的倡议,同年举行第五次中日

50、韩领导人会晤时,温总理又提出建立三国流通特别是物流合作机制。中韩两国政府已就东北亚物流合作问题达成了全面共识,在区域经济一体化道路上走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将极大的促进泛黄海区域物流网络的建设。目前中日韩已经采取的和应当进一步采取的合作机制形式可以有如下内容: 1通过会议洽谈增进合作意向,并广泛宣传泛黄海合作。仅以“中日韩经济技术交流会议”为代表,已经进行了八次合作性会议。自2001 年举行第一届会议以来,中日韩泛黄海经济技术交流会议确定每年由三国轮流举办,目前,已经成功举行了八次会议,该机制在三国经济界的影响也日益增加,成为三国合作的重要平台之一。会议逐渐走向高效务实,表 5 列出了该会议的各次

51、年会对于泛黄海区域合作的进展情况。表 5 “中日韩经济技术交流会议”合作形式的进展时间地点会议名称内容2001.3日本第一次泛黄海经济技发挥地缘优势,使互补的经济要素实现最大限度的优化整合,降低区域内成本,竞争力强于区外。术交流会议2002 年韩国第二次泛黄海经济技术交流会议三国就分别承担贸易投资、技术和人才交流议题并提出了合作提案。2003山东省威海市第三次泛黄海经济技术交流会议就交流议题提出了合作提案,并形成共同文件,涉及高层会晤制度、泛黄海地区物流合作、日韩企业参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等,合作进入务实阶段2004.10日本九州宫崎县第四次泛黄海经济技术交流会议会议主题: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52、、FTA 进程益处的研究、中国企业与日韩加强合作;友城间合作;人才贸易交流2005.11韩国大田广域市第五次泛黄海经济技术交流会议共同建设合作交流平台,推动泛黄海地区的贸易、投资、技术和人才的交流,实现共赢,为东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会议通过第六次泛黄海中日韩经济技术交流会议共同文件,探讨第六次提高港口管理水平、发展现代临港泛黄海山东省工业与港口现代物流、促进三国贸2006.9日照市经济技易投资便利化及推动区域一体化有术交流效措施,为推动泛黄海中日韩经济会议技术合作机制不断向前发展,起到区域经济合作的先导作用。围绕促进泛黄海区域内经贸、科技、第七次教育和人才培训,特别是环保等高泛黄海新技术方面的

53、合作主题举办了中日日本中日韩韩贸易投资展示洽谈会(食品、旅2007.11熊本县经济技游等)、泛黄海地区产学官大学校术交流长论坛、泛黄海中日韩商务对话等会一系列论坛、对话、展示和洽谈活动。第八次旨在进一步扩大韩中日三国经济、泛黄海贸易、技术合作。讨论三国共同关韩国韩中日心的节能、环境合作,产业界、学2008.10仁川市经济技术界、政府联合培养专业人才等议术交流题。举办泛黄海地区产学官大学校会议长论坛、泛黄海商务论坛、清洁生产技术论坛等多项活动。对泛黄海发展方案交换意见,增进相互间的了解。第九次计划在泛黄海2009中国烟经济技台召开术交流会议2推动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以及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其主要内容包括:(1)在短期来看,三国之间应逐步取消关税及非关税壁垒,降低关税税率,寻求关税税率在各方具有一致性,并确定关税税率减少或逐步取消的贸易自由化进程;加强海关协作,建立绿色通道,实现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