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1-2015 年苯酚技术与市场调研报告 报报 告告 摘摘 要要 吡蚜酮,又名吡嗪酮,英文名称 pymetrozine,是一种全新结构的吡啶杂环类 杀虫剂,由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原瑞士汽巴-嘉基公司)于 1988 年发现, 并开发用于各类作物上的蚜虫、粉虱、叶蝉及各种飞虱的防治。由于其独特的杀虫 机理,吡蚜酮一经出现,就成为国内外农药界生产开发的热点。 吡蚜酮技术与市场调研报告在结合经济全球化大的背景和吡蚜酮相关产业 政策环境的基础上,并对吡蚜酮技术发展情况、吡蚜酮消费现状与前景、吡蚜酮上 下游产业链、吡蚜酮原料供应、吡蚜酮供需状况以及国外吡蚜酮供需状况等几大部 分的数据研究来探求吡蚜
2、酮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通过多方面多角度的专业研究回 答如下几个业内人士非常关注的问题: 1、吡蚜酮的技术现状与技术发展趋势如何?最佳工艺技术路线选择? 2、吡蚜酮生产现状如何?增长潜力如何?主要生产企业情况? 3、吡蚜酮的市场需求现状如何?需求增长潜力有多大? 4、吡蚜酮的进出口情况如何? 吡蚜酮技术与市场调研报告(吡蚜酮技术与市场调研报告(20112011) 20112011 TechnoicTechnoic andand MarketMarket ResearchResearch ReportReport ofof PymetrozinePymetrozine 5、吡蚜酮的销售状况,销售渠
3、道如何? 6、吡蚜酮的市场价格情况,价格变化趋势,影响价格的因素等? 7、吡蚜酮上下游产业链,吡蚜酮原料供应情况? 8、吡蚜酮项目投资情况,投资分析? 9、吡蚜酮产业发展趋势,发展策略与建议? 吡蚜酮技术与市场调研报告吡蚜酮技术与市场调研报告 目目 录录 第一章、吡蚜酮的概况第一章、吡蚜酮的概况.5 5 1.1 吡蚜酮的概况.5 1.2 吡蚜酮的理化性质.6 1.3 吡蚜酮的作用机理.6 第二章、吡蚜酮的生产工艺与技术路线的选择第二章、吡蚜酮的生产工艺与技术路线的选择.8 8 2.1 吡蚜酮合成工艺过程.8 2.1.1 乙酰肼和恶二唑酮的合成.8 2.1.2 唑丙酮和三嗪酰胺的合成.9 2.1
4、.3 烟醛的合成.10 2.1.4 吡蚜酮的合成.10 2.2 吡蚜酮合成路线的选择.11 2.3 吡蚜酮合成工艺研究.12 第三章、吡蚜酮的生产现状与生产分析预测第三章、吡蚜酮的生产现状与生产分析预测.1414 3.1 吡蚜酮生产现状分析.14 3.2 吡蚜酮生产分析预测.19 3.3 吡蚜酮生产企业概况.20 第四章、吡蚜酮的上下游产业链及应用研究第四章、吡蚜酮的上下游产业链及应用研究.2424 4.1 吡蚜酮上下游产业链分析.24 4.1.1 乙酸乙酯.25 4.1.2 水合肼.26 4.2 吡蚜酮应用研究.26 第五章、吡蚜酮消费与需求分析预测第五章、吡蚜酮消费与需求分析预测.2929
5、 5.1 吡蚜酮消费分析.29 5.2 吡蚜酮需求预测.31 第六章、吡蚜酮进出口统计分析与预测第六章、吡蚜酮进出口统计分析与预测.3333 第七章、吡蚜酮市场价格及市场价格分析预测第七章、吡蚜酮市场价格及市场价格分析预测.3434 7.1 吡蚜酮市场价格.34 7.2 吡蚜酮市场价格分析与预测.36 第八章、吡蚜酮项目投资动态与投资预测第八章、吡蚜酮项目投资动态与投资预测.3939 8.1 吡蚜酮项目投资概况.39 8.2 吡蚜酮拟建和在建项目统计.40 8.3 吡蚜酮投资动态与投资趋势分析预测.41 第九章、吡蚜酮行业发展趋势分析预测与建议第九章、吡蚜酮行业发展趋势分析预测与建议.4242
6、 第十章、吡蚜酮相关资料(附件)第十章、吡蚜酮相关资料(附件).4444 10.1 吡蚜酮经销企业目录.44 参考文献目录参考文献目录.45 法律申明.47 表格及图(表格及图(1111 个)个) 图 1.1 吡蚜酮结构式 .5 表 1.1 吡蚜酮的理化性质表 .6 表 3.1 我国登记上市的吡蚜酮原药及制剂情况列表 .16 表 3.2 我国吡蚜酮原药主要生产企业及产能统计表 .18 图 4.1 吡蚜酮产业链结构图 .24 表 4.1 吡蚜酮杀虫谱及使用计量表 .28 表 5.1 近几年我国吡蚜酮使用情况表 .30 表 7.1 我国市场吡蚜酮原药价格表 .34 表 7.2 我国市场吡蚜酮制剂价
7、格表 .35 图 7.1 20062011 年 4 月我国市场吡蚜酮原药价格走势图.35 表 8.1 吡蚜酮拟建和招商项目统计表 .39 第一章、吡蚜酮的概况第一章、吡蚜酮的概况 1.11.1 吡蚜酮的概况吡蚜酮的概况 吡蚜酮别名:吡嗪酮; 英文名:Pymetrozine; 化学名:4,5-二氢-6-甲基-4-(3-吡啶亚甲基氨基)-1,2,4-3(2H)-酮; 农药类别:杀虫剂; CA 登记号:-89-0; 化学分类:吡啶杂环类; 作用方式:触杀; 分子式:C10H11N5O; 分子量:217.23; CAS:-89-0; 图图 1.11.1 吡蚜酮结构式吡蚜酮结构式 吡蚜酮,又名吡嗪酮,英
8、文名称 pymetrozine,是一种全新结构的吡啶杂环类 杀虫剂,由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原瑞士汽巴-嘉基公司)于 1988 年发现, 并开发用于各类作物上的蚜虫、粉虱、叶蝉及各种飞虱的防治。由于其独特的杀虫 机理,吡蚜酮一经出现,就成为国内外农药界生产开发的热点。 吡蚜酮杀虫剂对蚜虫、飞虱、粉虱活性优异,具有高效、低毒、高选择性、对 环境生态安全等特点,特别适用于抗性治理和综合防治,符合当今农药发展方向。 自 1997 年入市以来,先后在土耳其、德国、捷克、巴拿马、马来西亚、台湾、日 本、美国和南欧等 10 多个国家和地区登记,并陆续上市。中国农业部将吡蚜酮列 为重点推广无公害农药。
9、 1.21.2 吡蚜酮的理化性质吡蚜酮的理化性质 吡蚜酮纯品为无色结晶体,熔点 217,密度 1.36(20) ,溶解性(g/L) ;水 0.29(25) ,乙醇 2.25(20) ,正已烷,0.01。稳定性:对光、热稳定,弱酸 弱碱条件下稳定。在 pH1 时水解 DT50 为 4.3 天,在 pH5 时水解 DT50 为 25 天。 表表 1.11.1 吡蚜酮的理化性质表吡蚜酮的理化性质表 吡蚜酮别名吡蚜酮别名吡嗪酮吡嗪酮外观外观无色或白色结晶粉末无色或白色结晶粉末 分子式 C10H11N5O 分子量 217.23 熔点 217 密度1.36(20) 水 0.29(25) ;在 pH1 时水
10、解 DT50 为 4.3 天;溶解性(g/L) 乙醇 2.25(20) 稳定性 在 pH5 时水解 DT50 为 25 天 吡蚜酮属非杀伤性新型杀虫剂,其制剂可用于防治大部分同翅目害虫,尤其是 蚜虫科、粉虱科、叶蝉科及飞虱科害虫,适用于蔬菜、水稻、棉花、果树及多种大 田作物。 1.31.3 吡蚜酮的作用机理吡蚜酮的作用机理 吡蚜酮是吡啶杂环类的杀虫剂的代表,具有独特的作用方式。昆虫一旦接触该 药剂,立即停止取食,产生“口针穿刺阻塞”效果,且该过程为不可逆的物理作用, 通过实验室电穿透图像(EPG)技术研究表明,通过点滴、经口、注射(触杀、胃 毒、体内传导)三种方式都会立即产生“口针阻塞作用”
11、。吡蚜酮在植物体内具有 内吸传导性,穿过植物的薄壁组织进入植物体内,植物韧皮部和木质部内进行向顶 端和向根的双向传导。吡蚜酮还是一种环境友好型杀虫剂,毒理学数据显示,吡蚜 酮对哺乳动物毒性很低,对大多数非靶标的节肢动物、鸟类、鱼类、捕食螨类天敌 安全,且其代谢产物淋溶性,对地下水污染极小,因此在综合防治(IPM)中具有 出色的表现。 第二章、吡蚜酮的生产工艺第二章、吡蚜酮的生产工艺与技术路线的选择与技术路线的选择 通过文献总结,国内外主要以乙酸乙酯和水合肼为起始原料,通过缩合、环合、 烷基化、缩合、水解、缩合的合成路线生产吡蚜酮。 2.12.1 吡蚜酮合成工艺过程吡蚜酮合成工艺过程 2.1.1
12、2.1.1 乙酰肼和恶二唑酮的合成乙酰肼和恶二唑酮的合成 向乙酰肼合成釜中加入定量的乙酸乙酯和水合肼,加热回流反应一定时间。反 应完成后,减压脱溶,残余物即为乙酰肼。加溶剂溶解后转入通光气反应釜中,直 接用于通光气环合反应。在通光气釜中,向充分搅拌的乙酰肼、有机溶剂和碳酸氢 钠的混合体系中通入光气,反应尾气经破光气后放空,通过测定反应体系的酸碱度 确定反应终点。反应结束后通氮气赶光气,抽滤,滤饼用溶剂洗涤。得到的恶二唑 酮溶液转移到脱溶釜减压脱溶到一定程度后,放入结晶釜,冷冻析出晶体,抽滤, 干燥得恶二唑酮,减压脱溶得到的溶剂可在下批生产过程中套用。恶二唑酮中间体 平均含量 91.5。两步平均
13、总收率 83.2(以水合肼计)。 反应方程式如下: 2.1.22.1.2 唑丙酮和三嗪酰胺的合成唑丙酮和三嗪酰胺的合成 2.1.32.1.3 烟醛的合成烟醛的合成 向烟醛合成釜中加入烟腈、去离子水和催化剂,开动搅拌。通氮气置换反应釜 中的空气后,通氢气并在一定压力和温度条件下进行加氢水解反应,色谱跟踪至原 料完全转化。停止加氢,通氮气置换反应釜中的氢气。 取出反应液即为烟醛水溶液。残余的催化剂可套用。该步反应平均收率 86,烟醛水液的平均含量 18。 反应方程式如下: 2.1.42.1.4 吡蚜酮的合成吡蚜酮的合成 2.22.2 吡蚜酮合成路线的选择吡蚜酮合成路线的选择 吡蚜酮的合成采用氨基三
14、嗪酮和烟醛反应制得。归纳起来有以下两条合成路线: (1)氨基三嗪酮与烟醛前体 3-氰基吡啶进行一锅法催化加氢反应,收率 90 左右。 (2)氨基三嗪酮与烟醛前体席夫碱(Schif)反应,收率 85左右。 上述两条合成路线中,路线(1)是将烟氰还原成烟醛后,直接与氨基三嗪酮 反应。该路线具有操作过程简便、合成收率高等优点。路线(2)所用原料烟醛前 体席夫碱主要有两个合成途径,一条是以 3-氨基甲基吡啶起始原料,与丁醛(异丁 醛)缩合、再在叔丁醇钾存在下转位来制备;另一条途径是以烟氰和丁胺(异丁胺)为 原料,催化加氢而成。前者,3-氨基甲基吡啶的市场价格很高,后者则需采用价格 昂贵的铑作催化剂,均
15、不具备实用开发价值。因此,国内外开发研究均采用路线 (1) 。 2.32.3 吡蚜酮合成工艺研究吡蚜酮合成工艺研究 文献报道吡蚜酮的工艺,由氨基三嗪酮或其盐酸盐与 3氰基吡啶合成吡蚜酮。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于“九五”期间承担完成国家攻关项目“吡嗪酮的研究开发” , 并在安邦电化有限公司进行了产业化开发,气光法合成吡蚜酮。 2000 年,段湘生、曾文平等进行吡蚜酮合成工艺研究,利用催化剂、加氢等 方法气光法合成吡蚜酮,收率 93%。 盐城双宁农化有限公司 2006 年开始研究吡蚜酮合成技术,研究吡蚜酮工艺中 高危化学品的替代技术,以及中间体合成过程中尾气处理技术,通过改进工艺条件, 完善加氢设备,
16、催化剂的选择利用,完成了吡蚜酮绿色生产工艺。吡蚜酮绿色生产 工艺在 2008 年被评为江苏省科技厅农业支撑计划项目(原来的高技术研究计划项 目) ,获得江苏省科技厅及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吡蚜酮的合成工艺的发展趋势是 追求高选择性反应,提高转化率,减少副反应和副产品,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实现 零排放。 2005 年大连理工大学的科研人员以乙酸乙酯为起始原料,经过酯的肼解、成 环反应、胺的烷基化、酮和肼的缩合、酰胺的水解、胺和醛的缩合六步反应合成了 新型高效杀虫剂吡蚜酮,合成总收率 52.9%,产品纯度 99.95%(液相分析结果) 。 首次以固体光气代替光气合成了中间体恶二唑酮。 湖南化工研究院、
17、国家农药创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水合肼为起始原料,通过 缩合、环合、烷基化、缩合、水解、缩合等六步反应合成了高效杀虫剂吡蚜酮,合 成总收率(以水合肼计)为 63.3,原药含量95。 湖南南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系统的对吡蚜酮每步反应进行详细的工艺研究,在 此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多步中间体的新的合成方法,使吡蚜酮的合成更加简单、安 全、环保;优化了工艺条件,使吡蚜酮的产率高于 60,促进了其工业化生产和 利用。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已报道的多种乙酰肼的合成方法进行对照比较,采用乙酸乙酯与水合肼 直接反应合成乙酰肼,通过对反应温度、投料比和投料顺序等影响因素的考察研究, 改进了合成方法,优
18、化了工艺条件,使产品的产率达到 98以上,极大的缩短了 反应时间,提高了反应器的效率。 5.吡蚜酮的产率高于 60。 克胜集团组织申报的吡蚜酮原药及其制剂技术项目,被国家科技部列入 2010 年度国家火炬计划项目。这是该企业继承担省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以来,首 次承担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 第三章、吡蚜酮的第三章、吡蚜酮的生产现状与生产分析预测生产现状与生产分析预测 3.13.1 吡蚜酮生产现状吡蚜酮生产现状与预测与预测 吡蚜酮是三嗪酮类杂环新型高效杀虫剂,具有高效、低毒、高选择性、对环境 友好等特点。1988 年由瑞士诺华公司开发,1993 年由 Ciba-Geigy(现在的先正达) 公司生产。
19、1997 年起,该药先后在土耳其、德国、巴拿马、马来西亚、台湾、日 本、美国和南欧等国家和地区登记并陆续上市。该药现已在日本、美国、德国等国 家和地区广泛使用。2001 年在欧盟农药登记条件附件 1 的 7 个新品中,吡蚜酮榜 上有名。吡蚜酮的毒性很低,2004 年 8 月 27 日欧盟颁布食品农药最大残留量 (MRL)标准,和 2003 年相比,取消了吡蚜酮等 4 种农药。 吡蚜酮产品开发项目于 1997 年被正式列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由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和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共同承担。 1997 年,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从江苏省农药研究所引进吡蚜酮小试合成技 术后,在半年多的攻
20、关期间,在双方的共同努下,1998 年完成了 20 吨/年吡蚜酮 中试攻关任务,吡蚜酮装置开车一次成功,使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成为当时国内 独家生产吡蚜酮的企业。在 2000 年,该项目通过了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组织的 科学技术成果鉴定。 2003 年 3 月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年产 1000 吨吡蚜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省 级评审。2006 年,安邦“2002 年第七批国债项目”1000 吨/年吡蚜酮的工业化建设工 作通过省经贸委组织的验收。 盐城双宁农化有限公司 2006 年开发的“吡蚜酮产品”为江苏省高技术研究项目, 获得多个发明专利,目前已建成 50 吨吡蚜酮原药中试生产线。 江苏安邦电
21、化有限公司于 2002 年,江苏克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瑞士先正达 作物保护有限公司于 2008 年分别登记了吡蚜酮原药产品。 2009 年 2 月 24 日,沈阳科创化学品有限公司申请的 98%吡蚜酮原药产品获得 农业部批准,取得农药临时登记证书,这是我国批准登记的第 4 个吡蚜酮原药产品。 2010 年 3 月,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 2010 年第一批农药核准企业及品种, 其中位于池州市东至县香隅化工园的安徽扬子化工有限公司的年产 200 吨吡蚜酮原 药通过核准。 吡蚜酮属于吡啶类或三嗪酮类杀虫剂,是全新的非杀生性杀虫剂,对多种作物 的刺吸式口器害虫表现优异的防治效果。截止到 2011
22、年 4 月 11 日,共有 11 家企 业在我国获得 23 个登记证。 取得吡蚜酮原药登记证的四个生产企业为: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登记的 96%吡 蚜酮原药、江苏省盐城双宁农化有限公司登记的 80%吡蚜酮母药、瑞士先正达作 物保护有限公司登记的 95%吡蚜酮原药、沈阳科创化学品有限公司登记的 98%吡 蚜酮原药。 获得吡蚜酮制剂登记的企业分别是: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国内最早登记 25%吡 蚜酮可湿性粉剂,登记作物和防治对象为小麦蚜虫和水稻飞虱,2010 年新添加了 17%吡蚜酮+33%噻嗪酮水分散粒剂,登记作物和防治对象为水稻飞虱;8%吡蚜酮 +17%噻嗪酮悬浮剂、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登记
23、作物和防治对象为水稻飞虱; 江苏克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5%吡蚜酮悬浮剂、50%可湿性粉剂、10%吡蚜酮+40%异 丙威可湿性粉剂,登记作物和防治对象为水稻飞虱;江苏省盐城双宁农化有限公司 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登记作物和防治对象为水稻飞虱;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 限公司 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登记作物和防治对象为水稻飞虱和观赏菊花蚜虫; 先正达(苏州)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登记的 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登记作物和防治对 象为观赏菊花蚜虫和水稻飞虱;河北博嘉农业有限公司登记的 50%吡蚜酮可湿性 粉剂,登记作物和防治对象为观赏菊花蚜虫;浙江省上虞市银邦化工有限公司 50%吡 蚜酮可湿性粉剂和 1
24、0%吡蚜酮+15%毒死蜱可湿性粉剂,登记作物和防治对象为水 稻飞虱;北京燕化永乐农药有限公司 60%吡蚜酮+20%烯啶虫胺(80%烯啶吡蚜酮) 水分散粒剂,登记作物和防治对象为水稻飞虱;陕西美邦农药有限公司登记的 70%吡 蚜酮水分散粒剂,登记作物和防治对象为甘蓝蚜虫;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 司登记的 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和 10%吡蚜酮+15%毒死蜱可湿性粉剂,登记作物 和防治对象为水稻飞虱;江苏省东台市东南农药化工有限公司登记的 25%吡蚜酮 可湿性粉剂,登记作物和防治对象为水稻飞虱。 我国登记上市的吡蚜酮原药及制剂情况见下表。 表表 3.13.1 我国登记上市的吡蚜酮原药及制剂情况
25、列表我国登记上市的吡蚜酮原药及制剂情况列表 我国除登记上市的吡蚜酮原药及制剂外,还有许多企业自称有吡蚜酮生产,如: 我国除登记上市的吡蚜酮制剂外,自称有吡蚜酮制剂生产的企业更多,如: 另外,深圳市朗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称成功研制 8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同 时为农药企业提供 50%、60%、80%吡蚜酮系列水分散粒剂样品和助剂。 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现有 1000 吨/年吡蚜酮原药产能,3000 吨/年制剂生产 线,是国内最大的吡蚜酮生产企业,也是国内最早登记原药和工业化生产的厂家, 2010 年原药销售估计在 700 吨左右。沈阳科创化学品有限公司现有 200 吨/年吡蚜 酮原药产能、盐城双宁
26、农化有限公司现有 50 吨/年吡蚜酮原药产能,其他几家产量 较低或一直没有组织生产。此外,安徽扬子化工有限公司称有 200 吨/年吡蚜酮生 产装置;江苏南通施壮化工有限公司称吡蚜酮产品已获得出口登记销售权,其装置 能力为 200 吨/年;江苏艾津农化有限责任公司称有 1000 吨/年吡蚜酮生产装置。 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 2009 年就郑重声明:没有授权任何企业使用江苏安邦 电化有限公司的名义和三证生产、分装、销售 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市场上发 现西安西格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盗用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的名义和三证生产销售 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日本松井株式会社盗用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的名义和
27、证 号生产销售 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南京沃邦生化集团有限公司盗用江苏安邦电 化有限公司的名义和证号生产销售 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 表表 3.23.2 我国我国吡蚜酮原药主要生产企业及产能统计表吡蚜酮原药主要生产企业及产能统计表 3.23.2 吡蚜酮生产分析预测吡蚜酮生产分析预测 3.33.3 吡蚜酮生产企业概况吡蚜酮生产企业概况 1、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 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始建于 1958 年,产品涉及氯碱、农药、精细化工、热 电四个系列三十余种,烧碱产能 15 万吨/年,居国内同行前列。化工产品有烧碱、 液氯、盐酸、三氯化磷、邻甲苯胺、正丁酯、炔丙基丁氨基甲酸
28、酯、3,4-二氯苯 基异氰酸酯、六氯环戊二烯、得克隆、氯桥酸酐等十余种;农药产品有乙烯利、扑 虱灵、草甘膦、杀虫单、杀虫双、吡蚜酮、硫丹等二十余种。六氯环戊二烯、得克 隆为国内独家生产,乙烯利产能亚洲第一、世界第二。该公司拥有自备盐矿,地下 岩盐可开采面积达 1.8 平方公里,氯化钠储量 1.1 亿吨、硫酸钠储量 3400 万吨,新 建成的输卤管线可平衡烧碱产能 30 万吨。该公司有完善的公用工程系统,目前包 括 110KVA 变电所,热电联产装机容量 4 万 KW/小时,蒸气产能 320 吨/小时,供 水能力 35000 吨/日,制冷能力 3760 万千焦耳/小时,拥有 1000 吨/日废水
29、生化处理 和 5 吨/日废渣焚烧处理的环保设施。 安邦电化有限公司 2007 年吡蚜酮原药及 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取得国内首家 正式登记。 2008 年,安邦电化有限公司扑虱灵、吡蚜酮两产品产量同比大幅增长, 其中,吡蚜酮完成 116 吨,同比噌长 96.6%;扑虱灵完成 1676 吨,同比增长 43.3%。 经国家农业部及工信部审核,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 25%吡蚜酮噻嗪酮悬浮 剂、40%吡蚜酮噻嗪酮悬浮剂、50%吡蚜酮噻嗪酮水分散粒剂三个农药新产品剂 型通过国家登记注册和行政批准,予以上市销售。 安邦公司的吡蚜酮复配剂型为国内第一家注册成功的品种,具有高效低毒等优 势,市场前景看好。自
30、2008 年起,该公司相继完成复配农药配方筛选试验、剂型 开发、新作物应用安全性试验,并相继开展了 4 个省不同流域药效试验和 3 个地区 残留试验等工作,为一次性通过国家审批、取得新剂型的登记注册打下了良好基础。 2011 年初飞电吡蚜酮因其独特的作用机理和优异的防效,被农业部全国农技 推广中心列为高毒农药替代品种、稻飞虱防治推荐品种。截至目前,安邦电化公司 已组织储备各规格吡蚜酮近 500 吨,随时可满足春耕市场所需。 5、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 先正达是全球领先的农业科技公司,致力于通过创新和科技为农业可持续发展 做出贡献。先正达是全球领先的植保公司,并在
31、高价值商业种子领域排名第三,在 全球 90 多个国家拥有超过 21,000 名员工。2006 年的全球销售额达 81 亿美元。 先正达的研发实力得益于技术与产品的完美结合。公司在全球拥有一支 5000 人的研发队伍,约占员工总数的 25,每年用于研发的费用高达 8 亿美元。 先正达在华相关总投资已达 1.8 亿美元,是中国农化领域最大的外商投资者之 一。设有四家独资企业、一家合资企业和多家办事处,拥有员工 550 余名。先正达 的 3 家中国工厂严格执行世界同类工厂的安全标准和环保标准,承诺为中国农业及 食品行业提供全面、创新、环保的作物解决方案。先正达南通作物保护有限公司投 资超过 1 亿美
32、元,采用世界一流的技术生产高品质的环保型产品,包括畅销全球的 除草剂“克无踪”和世界领先的杀虫剂“功夫”。先正达(苏州)作物保护有限公司总 投资超过 3000 万美元,配制加工各类植保产品包括除草剂、杀虫剂及杀菌剂。先 正达种子有限公司总投资 100 万美元,主要致力于蔬菜及花卉种子的试验、示范和 推广,并为农民提供栽培技术的指导和培训。 先正达极为重视和客户的伙伴关系,公司的销售网络遍布全国 25 个省、市、 自治区,覆盖之广居业内之首。 第四章、吡蚜酮的上下游第四章、吡蚜酮的上下游产业链及应用研究产业链及应用研究 4.14.1 吡蚜酮上下游产业链分析吡蚜酮上下游产业链分析 国内外吡蚜酮的合
33、成主要以乙酸乙酯和水合肼为起始原料,通过缩合、环合、 烷基化、缩合、水解、缩合的合成路线生产吡蚜酮。 图图 4.14.1 吡蚜酮产业链结构图吡蚜酮产业链结构图 目前我国乙酸乙酯和水合肼供应充足,完全可以满足吡蚜酮的生产需求。 4.1.14.1.1 乙酸乙酯乙酸乙酯 乙酸乙酯又称醋酸乙酯。是一种用途广泛的精细化工产品,具有优异的溶解性、 快干性,用途广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和极好的工业溶剂,被广泛用 于醋酸纤维、乙基纤维、氯化橡胶、乙烯树脂、乙酸纤维树酯、合成橡胶、涂料及 油漆等的生产过程中。 我国醋酸乙酯的生产始于 1954 年,随着我国化学工业和医药工业的发展,醋 酸乙酯生产逐步发
34、展起来。醋酸乙酯的生产能力从 1997 年的 10 万 t/a 左右增长到 2005 年的 64.3 万 t/a,同时产量也从 1997 的 7.1 万 t/a 增长到 2005 年的 37.1 万 t/a,增长非常迅速。 目前,我国醋酸乙酯生产企业有 20 多家,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华东和华南, 总生产能力达到 142 万吨/年以上。 总的来说,近年我国醋酸乙酯无论是在生产能力、生产规模和生产技术上,都 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由于生产发展过快,消费市场没有同步增长,生产企业 装置开工率已经大幅度下降,市场已经出现供大于求的态势。 4.1.24.1.2 水合肼水合肼 4.24.2 吡蚜酮应用研
35、究吡蚜酮应用研究 吡蚜酮杀虫剂作用方式独特,没有击倒活性,不会对昆虫产生直接毒性,但是 昆虫一旦接触到该药剂,就立即停止取食。 据科研人员介绍,即使对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已产生抗性,吡蚜酮对 刺吸式口器害虫特别是蚜虫、白粉虱、黑尾叶蝉仍有独特的防治效果,可用于多种 抗性品系害虫的防治。因其具有的高选择性、对哺乳动物的低毒性和对鸟类、鱼类、 非靶标节肢动物的安全性,在综合防治中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吡蚜酮由于无交互抗性,对天敌高度安全,十分适合抗性害虫防治,对水稻、 蔬菜、棉花、小麦、果树等作物的蚜虫、白虱、叶蝉、粉虱、椿橡具有很高的防效。 该药对同翅目害虫选择性极佳,对蚜虫的选择性优于
36、目前最好的抗蚜剂抗蚜威。 在我国,1999 年张存政等报道吡蚜酮对蔬菜蚜虫具有活性。2000 年顾正远等 报到吡蚜酮对水稻褐飞虱具有触杀和内吸活性,建议用量 150g/hm,残效期可达 1520 天。2004 年黄剑等报道吡蚜酮是一种新型的杀虫剂,具有独特的口针穿透 阻塞(blockage of stylet penetration)作用方式。昆虫接触到该药剂就立即停止取食, 产生不可逆转的拒食作用,最后死于饥锇。沈晋良教授测试初步结果表明吡蚜酮具 有较高的饥饿致死活性。陆晓峰、张世兵等试验吡蚜酮对麦田灰飞虱和小麦蚜虫具 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江苏省植保站田间试验证明吡蚜酮是新一代防治稻飞虱的专用
37、 药,具有优秀的防治效果。 近年来,灌南县小麦穗蚜发生较重,给小麦丰产丰收造成一定威胁。为了筛选 出防治小麦穗蚜的高效药剂,为今后小麦穗蚜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更好地控制其发 生与危害,在小麦抽穗扬花期,选择市场上防治小麦穗蚜的常规农药,进行不同药 剂的防治试验。试验情况总结为:20%吡蚜酮悬浮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5%高 效氯氰菊酯乳油、40%毒死蜱乳油、25%氰戊乐果乳油防治小麦穗蚜试验,结果表 明:在常规用药量情况下,以 20%吡蚜酮悬浮剂 300 g/hm2效果最好,40%毒死蜱 乳油 1 500 mL/hm2、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600 g/hm2次之,其他一般。 有关专家
38、研究表明,吡蚜酮速效性差,34 天才见效,持效期可达 1520 天。 据试验,在褐飞虱发生基数为百穴 4000 头的情况下,每亩用吡蚜酮 5 克和 75 克 (有效成分),第一天、第三天、第七天的防效分别为 19.5120.86、67.474.3、82.0184.64,两用量防效差异不大。在麦田一 代灰飞虱 2 龄和 3 龄若虫高峰期,亩用吡蚜酮 57.5 克(有效成分),7 天后防效可 达 94左右。研究同时发现吡蚜酮对白背飞虱和灰飞虱也有效,且优于常用药剂 噻嗪酮、吡虫啉等。 近年来不少企业对吡蚜酮复配制剂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据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 科所研究证实,吡蚜酮与异丙威复配对褐飞虱具有
39、明显的增效作用,其中以质量比 为 1:2 时增效作用最为显著。其配方利用吡蚜酮与异丙威的增效作用(吡蚜酮是新 型杂环类高效选择性杀虫剂,其作用方式独特,持效期长;异丙威是氨基甲酸酯类 杀虫剂,具有较强的触杀性,但持效期较短),弥补了单剂产品自身不足,延缓了 害虫对吡蚜酮和异丙威单剂的抗药性,提高了药剂施用效果,扩大使用范围,减少 农药使用量,降低环境污染和食品中农药残留。与吡蚜酮单剂相比,混剂的应用成 本显著降低了。经过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30吡蚜酮异丙威可湿性粉剂 (10吡蚜酮+20异丙威)对水稻褐飞虱具有速效性好、持效期长的防治效果。 作用对象:吡蚜酮属非杀伤性新型杀虫剂,其制剂可用于防
40、治大部分同翅目害 虫,尤其是蚜虫科、粉虱科、叶蝉科及飞虱科害虫,适用于蔬菜、观赏植物、蛇麻 草、落叶果树、柑橘、水稻、棉花及多种大田作物,还能够控制马铃薯上所有的重 要蚜虫以达到控制马铃薯病毒病的发生。吡牙酮持效期在 20 天以上。 性质及作用特点:25吡牙酮悬浮剂是新型的杂环类高效选择性杀虫剂,具有 很强的内吸性,能很好地被作物吸收,通过内吸传导作用散布到作物各个部位。其 作用方式独特,对害虫没有直接击倒活性,昆虫一旦接触到该药剂,就能马上堵塞 昆虫口针,使其停止取食,并且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在因停止取食而死亡之前的 几天时间内,处理昆虫可能会表现得很正常。正是因为吡蚜酮独特的作用机制,使
41、得它和以前生产中大量使用的药剂没有交互性;且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只对刺吸性 口器昆虫有效) ,对哺乳动物、鸟类、鱼虾、蜜蜂、非靶标节肢动物等都有很好的 安全性。另外,吡蚜酮及其主要代谢产物在土壤中的淋溶性很低,仅存在于表层土, 在推荐施用剂量下对地下水的污染可能性很小。 推荐施用方法:吡蚜酮可以用在蔬菜田和观赏植物上防治各种蚜虫和白粉虱, 防治蚜虫的推荐用量为 10g(a.i.)/hm2;防治白粉虱的推荐用量为 20g(a.i.)/hm2;在 烟草、棉花、马铃薯作物上可以用来防治棉蚜和桃蚜,推荐用量为 100200g(a.1) /hm2;在水稻上,茎叶处理用量为 100150g(a.i.)/hm
42、2;种子包衣 1.5g(a.i.) /hm2就 可以防治黑尾叶蝉;在柑橘和落叶果树上,520g(a.i.)/hm2的用量就对蚜虫有防效。 表表 4.14.1 吡蚜酮杀虫谱及使用计量表吡蚜酮杀虫谱及使用计量表 作物作物防治害虫防治害虫建议使用计量建议使用计量 水稻褐飞虱、灰飞虱、白背飞虱、叶蝉16-20 克/亩 水稻拌种 1a.i.g/667m2 小麦灰飞虱、蚜虫16-20 克/亩 茶树小绿叶蝉、蚜虫25-35 克/亩 棉花烟粉虱、蚜虫、蓟马20-30 克/亩 大棚蔬菜白粉虱、蚜虫16-20 克/亩 露天蔬菜蚜虫、飞虱16-20 克/亩 瓜类蓟马20-30 克/亩 花卉蚜虫、蓟马2000-300
43、0 倍液喷雾 柑橘蚜虫、黑刺粉虱2000-3000 倍液喷雾 果树苹果蚜、桃蚜2000-3000 倍液喷雾 梨树梨木虱2000-3000 倍液喷雾 第五章、吡蚜酮第五章、吡蚜酮消费与需求分析预测消费与需求分析预测 5.15.1 吡蚜酮消费分析吡蚜酮消费分析 表表 5.15.1 近几年我国吡蚜酮使用情况表近几年我国吡蚜酮使用情况表 2004 年少部分蔬菜种植区 2005 年 3.3104hm2 2006 年 6.6104hm2 2007 年 3.3106hm2 2008 年南方大部分稻区 2009 年全国大部分水稻区和玉米种植区 2008 年吡蚜酮被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列为重点推广产品以及高毒农药替
44、代试验 示范品种之一,2009 年又被列为重点推广的高毒替代产品。从 2008 年国家农技推 广中心在全国重点推广,到目前,吡蚜酮累计防治面积达 1 亿亩次以上,已成为国 内稻飞虱的主要防治药剂。 5.25.2 吡蚜酮需求预测吡蚜酮需求预测 吡蚜酮作为新兴的农药替代品种,不仅具有良好的药效,且对作物、环境及生 态无危害,特别适于抗性治理与综合防治,代表着未来农药的发展方向。随着全球 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低毒、高效、环境友好的杀虫剂的需求量会逐年增加,高 毒、高残留、对生态环境影响大的农药品种将被淘汰。 吡蚜酮是现有有机磷农药的替代产品,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中的重点领域,中国农
45、业部将吡蚜酮列为重点推广无公害农药,也是中国高新技术 23 个农药品种之一,吡蚜酮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吡蚜酮制剂,具有很强的内吸性,能很好地被作物吸收,通过内吸传导作用散 布到作物各个部位。其作用方式独特,对害虫没有直接击倒活性,昆虫一旦接触到 该药剂,就能马上堵塞昆虫口针,使其停止取食,并且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在因 停止取食而死亡之前的几天时间内,处理昆虫可能会表现得很正常。正是因为吡蚜 酮独特的作用机制,使得它对已经产生抗性的害虫有特效,和以前生产中大量使用 的药剂没有交互性;且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只对刺吸性口器昆虫有效) ,对哺乳动 物、鸟类、鱼虾、蜜蜂、非靶标节肢动物等都有很好的安全性
46、。另外,吡蚜酮及其 主要代谢产物在土壤中的淋溶性很低,仅存在于表层土,在推荐施用剂量下对地下 水的污染可能性很小。吡蚜酮属非杀伤性新型杀虫剂,其制剂可用于防治大部分同 翅目害虫,尤其是蚜虫科、粉虱科、叶蝉科及飞虱科害虫,适用于蔬菜、观赏植物、 蛇麻草、落叶果树、柑橘、水稻、棉花及多种大田作物,还能够控制马铃薯上所有 的重要蚜虫以达到控制马铃薯病毒病的发生。吡牙酮持效期在 20 天以上。 吡虫啉因滥用导致飞虱产生抗性,迫切需要替代药剂填补市场空白,吡蚜酮获 得了占领市场的契机。部分地区应用吡蚜酮防治抗性稻飞虱取得了良好效果,引起 了植保部门和农民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吡虫啉总产能 26500 吨/
47、年,近三年需求 基本上是平稳的,在 10000 吨/年左右。 鉴于氟虫腈对甲壳类水生生物和蜜蜂具有高风险性,在水和土壤中降解慢,为 保护农业生产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农民利益,经全国农药登记评审委员会审议, 国家农业部、工信部和环保部公告 1157 号文件,自 2009 年 4 月 1 目起,除卫生用、 玉米等部分旱田种子包衣剂和专供出口产品外,撤消已批准的用于其他方面含氟虫 腈成分农药制剂的登记和(或)生产批准证书。自 2009 年 10 月 1 日起,在中国境内 除用于卫生用、玉米等部分旱田种子包衣剂外,停止销售和使用其他方面的含氟虫 腈成分的农药制剂。至此,氟虫腈的退市无疑给机理独特、持效
48、期长、环境友好的 吡蚜酮产品留下巨大的市场空间。 吡蚜酮作为一个优秀的替代品种,具有适用范围广、药效高、毒性低、选择性 强,对天敌具有保护作用,对作物、环境及生态安全等特点。它特别适用于抗性治 理与综合防治,代表了未来农药的发展方向。 第六章、吡蚜酮第六章、吡蚜酮进出口统计分析与预测进出口统计分析与预测 第七章、吡蚜酮第七章、吡蚜酮市场价格及市场价格分析预测市场价格及市场价格分析预测 7.17.1 吡蚜酮市场价格吡蚜酮市场价格 表表 7.17.1 我国市场吡蚜酮原药价格表我国市场吡蚜酮原药价格表 表表 7.27.2 我国市场吡蚜酮制剂价格表我国市场吡蚜酮制剂价格表 7.27.2 吡蚜酮市场价格
49、分析与预测吡蚜酮市场价格分析与预测 吡蚜酮原药因含量不同而价格也不同。前几年,我国吡蚜酮原药市场价格变化 不大,市场价在 3340 万元/吨,近几年生产企业增多,价格逐渐下降。 图图 7.17.1 2006200620112011 年年 4 4 月我国市场吡蚜酮原药价格月我国市场吡蚜酮原药价格走势图走势图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1-4月 95%原药均价(万元/吨) 2009 年初,我国(含量 95%)吡蚜酮原药市场价格在 3035 万元/吨,到 2010 年上半年市场价格在 27 万元/吨左右。由于各地稻飞虱防治急需,吡蚜酮生 产企业出货很快,无库存,使各企业出厂价上扬。2010 年 10 月份(含量 95%)吡 蚜酮市场价为 28 万元/吨左右。 由于国内需求强劲,生产企业逐渐增多,目前(含量 95%)吡蚜酮原药市场 价格在 2225 万元/吨左右。 目前我国市场上吡蚜酮制剂主要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环保技术研发与应用合同6篇
- 企业2024年客户接待酒店服务合作合同版
- 二零二五年度储煤场租赁及煤炭仓储设施租赁合同7篇
- 2025年度全新版代理商销售合同范本大全(升级版)22篇
- 二零二四全新道路桥梁工程款预付合同范本下载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橱柜工程质保与售后合同3篇
- 二零二四年酒店餐饮佣金返还合同3篇
- 2025年三方设备出租合同样本(2篇)
- 2025年专卖店装修合同简单版(2篇)
- 二零二五年度现代服务业园区厂房租赁合同样本3篇
- 和平精英电竞赛事
- 四年级数学竖式计算100道文档
- “新零售”模式下生鲜电商的营销策略研究-以盒马鲜生为例
- 项痹病辨证施护
- 职业安全健康工作总结(2篇)
- 怀化市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概况及未来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07FD02 防空地下室电气设备安装
- 教师高中化学大单元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 高中语文日积月累23
- 弹簧分离问题经典题目
- 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世界史导言课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