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人教版八上《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_第1页
2019最新人教版八上《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_第2页
2019最新人教版八上《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_第3页
2019最新人教版八上《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_第4页
2019最新人教版八上《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9 最新人教版八上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本章设计】章节结构课标要求及教学建议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 1)了解细菌的分布特点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先从宏观入手,通过培养细( 3)理解细菌的生殖菌和真菌,比较两种菌落的( 1)了解真菌的分布特点特点;再观察细菌和真菌的2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认识常见的真菌微 观 结 构 , 描 述 其 主 要 特( 3)描述真菌的形态结构特点征 ; 教 师 引 导 学 生 阅 读 课( 4)了解真菌的繁殖本 , 熟 悉 细 菌 和 真 菌 的 生殖。章节内容特点本章内容在课程标准中是放在“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

2、关系”,“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这部分内容中的。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是和其与人类的关系密不可分的。从生活实践中探究这些生物在人类生活环境中的分布,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生物学实验操作技术,更能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的相互关系,提高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生物学素养。教材从认识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分布开始引入,然后分别介绍了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这样编写体现了从生物圈的角度认识细菌和真菌的思路。具体内容安排有以下特点:1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呈现教学内容。如从能够看见的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入手,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细菌和真菌可以生活在各种环境之中。之后,教材提供了多幅电子显微镜下细菌的图

3、片和真菌的模式图,引导学生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特征。这样呈现教学内容,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还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中对细菌和真菌广泛1 / 15分布的内容没有直接讲述,而是通过“探究实验”由学生亲自体验。同时,让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学习接种和培养细菌以及真菌的操作,为学生学习生物学技术打下了一定基础。2侧重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本章教材在讲述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时,侧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如通过与植物的比较,来认识细菌的形态结构;通过对实物的观察与讨论,来认识真菌的形态结构等。利用练习题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出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3

4、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活动素材。如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讲述细菌的发现过程,观察细菌和真菌的结构,制作孢子印,计算细菌数目的技能训练以及食用菌的养殖等。目的是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获得基础知识;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探究能力,学会合作。4对练习题的设置不再是检查学生对细菌和真菌主要特征知识的识记效果,而是重视引导学生利用学到的有关细菌和真菌的知识,解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学习生物科学知识的价值,不断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本章安排了3 节内容,课时设置如下:教学内容课时安排细菌和真菌的分布2 课时细菌1 课时真菌1 课时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整体设计】教材分析教材

5、对细菌和真菌广泛分布的内容并没有直接讲述,而是通过“探究实验”由学生亲自体验。不再注重细菌和真菌主要特征知识的识记效果,而是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解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学习生物科学知识的价值,不断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细菌和真菌,个体微小,用肉眼难以看见。但在其大量繁殖后可形成肉眼可见的集合体菌落,通过菌落的形态、大小和颜色,可以大致地区分细菌和真菌。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可形成一个菌落,通过菌落的数目可知单位面积内细菌或真菌的数量。因此,通过菌落的数量,可知各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数量。本节内容计划 2 课时完成。第 1 课时学习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以及菌落

6、的有关知识并制订探究方案;第 2 课时主要进行探究实验的展示与交流。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 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2. 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3. 知道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和不同细菌生活所需要的特殊条件。2 / 154. 学会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5培养学生进行推理和比较的能力及设计多种实验方案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 通过细菌和真菌培养熟悉细菌和真菌的分布;2. 通过探究实验和小组之间的讨论,归纳出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学重点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2. 细菌

7、和真菌的一般培养方法;3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中探究方案的制定,经验交流后能够正确地得出结论。教学难点1探究活动中各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探究实验的观察记录;2. 细菌和真菌的一般培养方法。课时安排 2 课时。课前准备培养的不同形态的菌落、变质的牛奶、米饭、长“毛”的馒头、长有木耳的树枝、蘑菇、足癣和背癣的图片、实物投影仪、培育细菌和真菌的实验材料和用具(琼脂、培养皿、烧杯、牛肉膏、蛋白胨、酒精灯、吸管、三脚架、无菌棉棒、镊子、放大镜等)。【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变质的牛奶、米饭,长“毛”的馒头、长有木耳的树枝等,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

8、下列问题:( 1)馒头存放时间久了为什么会长“毛”?( 2)腐烂的树枝怎么会长有木耳呢?( 3)营养丰富的牛奶和米饭为什么变质了?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中的食物变质、物品发霉等生活经验,尝试回答:( 1)存放久了的馒头会长出“毛”,这是真菌中的霉菌;( 2)腐烂树枝上长出的木耳实际是真菌;( 3)牛奶和米饭变质了,这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在作怪。师生达成共识:自然界广泛分布着细菌和真菌。由此导入新课。2问题导入:教师提问:“细菌和真菌是什么样的?它们生活在哪里?”“同学们是怎样知道细菌和真菌的存在的?”“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着细菌和真菌吗?”通过提出问题,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有关细菌和真菌方面知识

9、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进新课学习目标一: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方案一:教师质疑:变质的米饭、牛奶是由细菌引起的,而我们不能通过肉眼直接观察到细菌,应该怎样才能让其露出“庐山真面目”呢?由此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矛盾,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自然导入“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3 / 15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学生自读课文,了解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步骤并小组内讨论,达成共识: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包括: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高温灭菌;接种;恒温中培养。教师边讲解边演示“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并强调注意事项:在实验过程中,一定要将配制好的培养基进行

10、高温灭菌,同时使用的培养皿(或者试管等)也要进行高温灭菌。培养基经过高温灭菌,一定要冷却后再用,并且不要随意打开培养皿;将少量细菌或者真菌接种在培养基时要用无菌棉棒,避免再次污染;一般要将培养皿放在保持温度恒定的培养箱中进行恒温培养(如果没有培养箱,必须放在室内温暖的地方培养)。方案二: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大家都知道,在我们周围的环境里,存在很多细菌,可谁也没有真正看见过。为什么呢?怎么样才能用肉眼就可以看到细菌呢?引导学生要想肉眼看到细菌,必须培养细菌的菌落。教师播放录像,学生通过录像观察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提问:( 1)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有哪些?( 2)什么叫接种?(

11、 3)配制培养基时为什么必须加入营养物质?(4) 配制好的培养基为什么一定要进行高温处理?学生观看完录像后,阅读教材“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了解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步骤并小组内讨论,达成共识。回答:( 1)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包括: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高温灭菌;接种;恒温中培养。( 2)将少量细菌或者真菌放在培养基上的过程叫做接种。( 3)配制培养基时必须加入营养物质,是因为细菌和真菌中的绝大多数自己不能合成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作为营养。( 4)配制好的培养基一定要进行高温灭菌的处理,因为经过高温处理后,可以将培养基内混有的其它细菌或真菌等杀死,只培养接种的细菌或

12、者真菌,这样就排除了实验外其他因素的干扰。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及时鼓励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质疑:我们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到温暖的培养箱里培养,细菌大量繁殖后的情景将会怎么样呢?由此进入菌落知识的学习。学习目标二:观察菌落教师为同学们分发 3 天前培养的细菌和霉菌菌落(每个学习小组分发一组培养皿),并多媒体展示不同形态的菌落,请同学们观察这些菌落有什么不同。回答:有的光滑,有的长了很多毛,有的凹凸不平,有的是绿色、黑色、米色、黄色等。提问:( 1)什么是菌落?( 2)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各有哪些特点?教师指导学生看书,学生根据课本中的描述,小组成员之间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1)菌落是指一个细菌或者真

13、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2)细菌和真菌的菌落特点表列如下:4 / 15类别大小形态特点颜色细菌菌落菌落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多呈白色真菌菌落菌落较大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绒毛状、絮呈现出红色、褐色、绿状或蜘蛛网状。色等不同的颜色。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细菌和真菌的菌落,要求学生能够指认细菌和真菌的菌落。以进一步加深对不同菌落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能力。质疑:菌落是同一种细菌或真菌的集合体吗?学生积极思考,先小组内讨论,再班内展示,最后达成共识。总结:菌落是指一个细菌或者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变质或发霉的现象,这实际是细菌或真菌不断

14、增殖的结果,我们肉眼看到的“变质”和“发霉”斑点就是菌落。不同的菌落具有不同的形态,其大小和颜色也不相同,以此可以区分细菌或真菌,以及它们的不同形态。学习目标三: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1课前准备:每组两套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已经高温灭菌)、无菌棉棒、透明胶带、标签纸、放大镜等2创设探究情景:不同环境中都有细菌和真菌吗?哪些环境中更多一些?哪些环境中少一些?哪些环境中没有?利用提出问题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进入探究状态。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在这一节课,你们想探究哪些问题,根据这些问题你能作出哪些假设?你能否自行设计你们的探究方案?3设计探究方案:指导学生依据教材中的提示,完成下

15、面的探究题目:( 1)你将选定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采集细菌和真菌?你将怎样采集细菌和真菌?( 2)为什么要有两套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请讨论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3)培养皿应该放在怎样的环境条件下培养?两套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都需要在同一环境中培养吗?( 4)设计观察记录的表格。( 5)展示并交流你们的探究方案。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学习教材中的“提示”部分,学生依据教材中的“提示”,先进行独立思考,小组成员之间再进行合作讨论,讨论设计实验中遇到的疑惑问题,在班内进行生生、师生的互动交流,达成共识后教师创设交流平台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在制定计划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科学精神要及时评价和表扬。让学生在交流展示中总

16、结出有关实验的注意事项,为实施实验做下铺垫。鼓励学生质疑并补充学生分组设计5 / 15的具体方案,最后形成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4合作探究,学生实施探究方案: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注意以下事项:( 1)采集到细菌或真菌后,一定要将培养皿的盖再盖上,并且尽量地密封。( 2)注意设置对照实验,两套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必须放在同一环境中培养。( 3)接种后的培养皿尽量放在实验室的培养箱内,为了观察和记录的方便,也可自己带回培养,但要放在较温暖的室内。( 4)认真记录观察结果,利用下一节课上时间交流研究成果。【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导入新课复习导入:1什么是菌落? 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各有哪些特点?2培养细菌

17、或真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有哪些?3 实验中,你采集细菌或真菌的过程相当于细菌、真菌一般培养方法中的哪一个步骤?学生略作准备,完成老师的提问。过渡:上节课后同学们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分别进行了实验,下面就请各学习小组的同学将实验的结果展示给大家。推进新课各学习小组的代表按照抽签顺序,有秩序地发表演讲,展示交流自己的探究报告和探究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质疑补充。展示一:我们探究的问题是“手上有没有细菌或真菌”。我们小组准备了两套同样的培养基,分别编号为1 号和 2 号。用无菌棉棒轻擦手心,在编号为1 号的培养基上轻轻涂抹,接着盖上盖;而编号为2 号的培养皿没有作任何变动。接着我们把两套培养皿放在同

18、一个培养箱里培养,结果编号为 1 号的培养皿里长出了许多菌落(实物投影仪展示实验结果),而编号为 2 号的培养皿没有菌落。这说明我们的手上存在着大量的细菌或真菌,因此大家一定要注意讲究卫生,养成经常洗手的好习惯。展示二:我们选定的环境是厕所和食堂。实验方案是:准备两套同样的培养基,一个放在厕所中央的地面上,一个放在食堂中央的地面上,打开盖暴露在空气中三分钟,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我们看到在厕所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明显高于食堂中的(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实验结果),说明厕所里的细菌比食堂里多。我们推断的原因是:厕所中人的粪便含有很多细菌,而且打扫的程度没有食堂里好。食堂经常用洗涤剂进行擦洗和

19、消毒,所以细菌就比较少。质疑:从实物投影仪展示的实验结果看,虽然在厕所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明显高于食堂中的,但如果只计算霉菌的菌落数,食堂中的霉菌菌落又明显高于厕所中的。这是为什么呢?回答:这是因为食堂里食物多,营养物质丰富。对真菌的生活而言,需要更多的营养物质。展示三:我们比较了教室和操场的空气里的细菌。实验方案是:准备两套同样的培养基,一个放在教室中央的课桌上,一个放在操场看台的地面上,打开盖暴露在空气中三分钟,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我们看到在教室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高于操场上的(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实验结果)。这说明教室里的细菌比操场多。我们推断的原因是:教室通风情况比较差,

20、所以细菌比较多。展示四:我们探究的问题是“硬币上有没有细菌”。我们准备了两套同样的培养基,将硬币放在编号为1 号的培养基上轻轻按了一下,接着盖上盖;而编号为2 号的培养皿没6 / 15有作任何变动。编号为 1 号的培养皿里长出来许多菌落(实物投影仪展示实验结果),而编号为 2 号的培养皿没有菌落。质疑:编号为2 号的培养皿为什么没有菌落呢?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展开讨论,达成共识。回答:编号为 2 号的培养皿经过严格的高温灭菌,已经没有细菌和真菌的存在。在这个探究实验中,又一直处于密封状态中,所有没有菌落的形成。展示五:我们探究的问题是“学校花园里和食堂的冰箱里哪里的菌类多”,我们把一个培养皿放在学

21、校花园的草坪上,另一个放在食堂的冰箱里,打开盖三分钟后,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请同学们预测一下哪个的菌落多?为什么?同学们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争相预测结果,教师指定一人予以解答:学校花园里的细菌和真菌多,那里潮湿、还有很多落叶作为营养;而冰箱里温度很低,不适合细菌和真菌的生长,一般情况下菌类是很少的。学生继续比较了洗手前和洗手后手上的细菌和真菌;湿抹布和干燥抹布上的细菌真菌等;还展示了自己用牛奶、柑橘、米饭做的探究实验。提问: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有什么特点?通过探究,你认为什么样的环境中细菌和真菌含量较多?根据你的探究活动,你认为细菌和真菌的生活必须具有哪些基本条件?回答:细菌和真菌分布非常广泛

22、,几乎无处不在。在土壤中、水里、空气中乃至我们的身体上,到处都可以找到细菌和真菌。科学家还发现,在寒冷的极地,在很热的温泉中,甚至在深海的火山口等极端特殊的环境中,也有细菌和真菌的存在。可以说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分布最广泛的生物。温暖、潮湿、富含有机物的环境里细菌和真菌含量较多。细菌和真菌的生活必需的基本条件是:水分、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质疑:氧气是大多数生物生活必需的基本条件之一,细菌和真菌的生活是否也必须需要氧气呢?学生小组内讨论,得出结论: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除了必需的基本条件如水分、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外,不同的细菌和真菌还要求某些特定的生活条件,有的需

23、要氧气,有的在有氧条件下生命活动会受到抑制。例如乳酸菌只有在缺氧或无氧的环境下才能良好地生存。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生物圈中除了动物、植物外,还有另一类生物细菌和真菌。通过配制培养基,培养细菌和真菌,熟悉了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观察了菌落并总结了两个菌落的特点。我们还通过探究实验,知道了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分布最广泛的生物。对细菌和真菌生活条件的了解,为我们消灭有害细菌,利用有利细菌为人类服务提供了科学依据。也许有的同学对细菌和真菌了解太少,往往会“谈菌色变”,其实我们大可不必这样,在自然界中,只有少数的细菌、真菌对人类、动物、植物有害,而大多数的细菌和真菌对人类是有益的。板书设计第四

24、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7 / 15例题剖析1请判断下列关于菌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用肉眼能看见的一大堆细菌或真菌就叫菌落B. 菌落是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C. 只要有合适条件,无需人工培养在自然条件下也可以形成菌落D. 细菌的菌落一般比真菌小答案: A.详解:这是一道考察菌落的形成和菌落特点的题目,要求学生知道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特点,并理解菌落的含义。菌落是指一个细菌或者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在同一个菌落里只能是同一种细菌或者真菌,细菌的菌落一般比真菌小几倍甚至几十倍,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不论是人工培养条件下还是在自然条件下都可以形成

25、菌落。2某人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因操作不当泡菜腐烂。下列原因中正确的是()罐口密闭缺氧,抑制了乳酸菌的生长繁殖罐口封闭不严,氧气抑制了乳酸菌的生长繁殖罐口封闭不严,氧气抑制了其他腐生菌的生长和繁殖罐口封闭不严促进了需氧腐生菌的生长和繁殖A. B.C.D.答案: B.详解:本题考察了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的条件。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除了必需的基本条件如水分、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外,不同的细菌和真菌还要求某些特定的生活条件,有的需要氧气,在缺氧状态下很难存活,如大多数的细菌和真菌;有的在有氧条件下生命活动反而会受到抑制,例如乳酸菌只有在缺氧或无氧的环境下才能良好地生存。所有这些也都是生物对

26、环境的适应。3下列关于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叙述正确的是()A 琼脂是制作培养基常用的材料之一,因为琼脂里含有丰富的营养B 在培养细菌和真菌时,在接种前对培养皿等器材和培养基都必须高温处理C将培养基高温灭菌后就可以接种了D 接种后的培养皿必须放在温度恒定的培养箱中培养答案: B详解:本题考察了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包括: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高温灭菌;接种;恒温中培养。在这里培养基必须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而琼脂主要作为凝固剂使用的,还必须加入牛肉汁等营养物质;培养基高温灭菌后必须冷却再用,否则接种的细菌或真菌也可能被杀灭;适宜的温度是细8 /

27、 15菌或真菌生活的必需条件,接种后的培养皿应尽量放在温度恒定的培养箱中培养,但也可以放在较温暖的室内培养。4请看右图,分析有关地球上细菌和真菌分布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A. 细菌和真菌只存在于海平面以上10 千米B. 细菌和真菌只存在于海平面以下10 千米C. 水圈的大部分范围内都有细菌和真菌的存在D. 地球的全部范围内都有细菌和真菌的存在答案: C.详解:细菌和真菌分布非常广泛,几乎无处不在。在土壤中、水里、空气中乃至我们的身体上,到处都可以找到细菌和真菌。科学家还发现,在寒冷的极地,在很热的温泉中,甚至在深海的火山口等极端特殊的环境中,也有细菌和真菌的存在。可以说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分

28、布最广泛的生物。但是细菌和真菌的存在也需要一定的生存条件如温度等,并非地球的全部范围内都有细菌和真菌的存在。5.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探究实验中,正确的做法是()A 设置试验组和对照组两套培养皿,并且放在同一环境中培养B 在操场采集细菌或真菌后,未盖培养皿盖,直接放进培养箱培养C 从学校花园采集细菌或真菌后,还要将培养皿进行高温处理D 应尽量到空气混浊的地方采集细菌或真菌,因为空气清新的地方没有细菌或真菌答案: A 详解:对照组和试验组的培养皿需要在同一环境下培养。因为对比不同环境中细菌或真菌的存在情况,属于单因素比较,所以除了采样地点是变量外,进行微生物培养的条件,如温度等,要保持

29、一致; B 项中不加盖培养皿盖,不能排除在归来的路上细菌和真菌的落入,容易使结论不科学;细菌和真菌分布广泛,故 D 答案中空气清新的地方没有细菌或真菌的说法是错误的。课堂检测题1.在培养细菌和真菌时,在接种前对培养皿和培养基必须高温处理,这是因为()A. 高温是细菌和真菌生存的适宜条件之一B. 细菌和真菌在高温环境中生命力旺盛C. 需杀死培养基和培养皿中的细菌和真菌,以免影响实验结果D. 高温处理可使培养基营养丰富2. 下列哪种环境中,霉菌最容易生长( )A. 干燥的皮鞋上B.煮沸但密封的牛肉汁C. 潮湿的粮食堆D.潮湿的沙土地3.我国民间常用盐渍法来保存食品,其中的生物学道理是( )A 食盐

30、可以使细菌毒素失效B食盐中缺乏细菌需要的营养4.C食盐中有杀菌物质D食盐使细菌细胞脱水死亡在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实验中,不正确的操作是()9 / 15A 培养基要经过高温灭菌处理B 在接种后,迅速盖好培养皿C若探究手上菌类要将培养皿放入37下恒温培养D 这个实验不需要设对照实验5. 菌落是指 ( )A 一个肉眼可见的大型的食用真菌B 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C肉眼可见的许多霉菌的集合体D 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细菌群体6. 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包括: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接种;高温灭菌;恒温箱中培养;将培养基平铺在培养皿中。正确程序的排序是()A BCD7. 每种细菌

31、在一定条件下所形成的菌落,可以作为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这是因为()A 每种细菌所形成的菌落大小是相同的B 细菌只有形成菌落才能用肉眼观察到C 不同细菌所产生的分泌物是不同的D 不同种类的细菌所形成的菌落在大小、形状、光泽度、颜色以及硬度等方面各具有一定的特征。8.用无菌棉棒擦取手心,在培养基上轻轻涂抹,这相当于细菌和真菌培养方法中的()A 配制培养基B接种C在培养基上标出组别D高温灭菌9.罐头食品在较长时间内不会腐败变质的原因是()A 密封很严,细菌没有侵入的机会B 密封很严,细菌无法呼吸而死亡C封盖前高温灭菌,封盖后罐内没有细菌D 高温高压影响了罐内细菌的繁殖10. 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

32、真菌的探究活动中,选用两套培养皿及培养方法的目的是( )A. 采集同一环境中的标本,在不同环境中培养B. 分别采集两种环境中的标本C. 设置对照,且实验组和对照组要在同一环境中培养D. 设置对照,并在两种环境中培养11. 下列关于细菌和真菌的生活条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细菌和真菌在任何条件下都能生存B. 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水分C. 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适宜的温度及丰富的有机物D. 有的细菌和真菌在生活中不需要氧12.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探究活动中,对培养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培养基中应含有细菌和真菌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B. 培养基最好采用固体培养基,这样有利于观

33、察C. 培养基在接种前应进行高温灭菌处理D. 接种后的培养基应再次进行灭菌处理13. 探究实验:教室是同学们学习的地方,每天你有 1/3 以上的时间生活在教室里。请你设计实验探究教室内在开窗和不开窗两种情况下,空气中的细菌数量。提示:可采用自然沉降法采菌:打开培养皿,让它暴露在空气中 5 分钟,让空气中的细菌自然沉降在培养皿内。选择开窗两节课后采样和不开窗两节课后采样。10 / 15( 1)你作出的假设是:。( 2)你的设计方案是:_。( 3)本探究实验中的对照实验是: _ 。( 4) 最可能的结论是:_ 。(5)请根据最可能的实验结论,提出有利于身体健康的建议:_。课堂检测题详解1.C 解析

34、 : 因为经高温处理后,可以将培养皿上、培养基内混有的细菌或真菌的孢子等杀死,这样就排除了实验外其它环境的污染。2.C 解析 : 细菌和真菌的生活必需的基本条件是:水分、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温暖、潮湿、富含有机物的粮食堆细菌和真菌含量较多。3. D解析 : 此题学生很容易混淆, 很多学生可能要从细菌和真菌的所需营养物质上去考虑,而忽视了细菌和真菌生活的其他条件。 盐渍法保存的食品,因为盐分浓度太高,致使细菌细胞脱水死亡。4.D 解析 : 科学探究有严格的程序,这些是保证探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的有效手段,只有对照才能说明实验结论的客观,说明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单一变量引起的。

35、培养基经过高温灭菌处理后,里面没有了其他杂菌的影响,才能说明接种了细菌;在接种后,迅速盖好培养皿也是为了防止杂菌进入;探究手上菌类要将培养皿放入 37下恒温培养,是为了满足细菌生长的条件,使之与人体的温度相同。5.B解析 :菌落是指一个细菌或者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不必利用显微镜观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变质或发霉的现象,这实际是细菌或真菌不断增殖的结果,我们肉眼看到的“变质”和“发霉”斑点就是细菌或者真菌菌落。6.A 解析 : 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包括: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高温灭菌;接种;恒温中培养。本题只是增加了培养基的取用这一环节。7.D 解析 : 不

36、同的菌落具有不同的形态,在大小、形状、光泽度、颜色以及硬度等方面各具有一定的特征。以此可以区分细菌或真菌,作为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8.B 解析 : 属于较简单的题目,考察了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和步骤,该过程将手心处的细菌和真菌接种到了培养基上。9.C 解析 : 食物变质主要是细菌繁殖的结果。 经过严格的高温灭菌的罐头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灭菌后的罐头又一直处在密封状态,细菌和真菌没有进入的机会。10.C 解析 : 选取两套培养皿的目的是设置对照,一套培养皿不做处理,为对照组,另一套培养皿在选定的环境中处理,为实验组。为保证只有一个因素为变量,培养的其他条件均应相同。11.A 解析 : 本题考

37、查了细菌和真菌生活必须的基本条件,属于较简单题目。12.D 解析 : 营养物质是细菌和真菌生长所必需的;培养基分为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等,采用固体培养基的好处是有利于观察;接种前进行高温灭菌处理是为了消除其它杂菌的影响,但接种后的培养基就不能再进行灭菌处理了,否则会将接种的菌种杀灭。13.(1)不开窗的环境中有较多的细菌。(2) 取两套已经高温灭菌的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分别选择开窗两节课后和不开窗两节课后两种情况,打开培养皿,让它分别暴露在空气中5 分钟,让空气中的细菌自然11 / 15沉降在培养皿内。将两种状态下的细菌放在同一环境条件下培养几天后,观察在哪种条件采样的培养皿中的细菌菌

38、落数目多一些,以此作为判断的依据。(3) 开窗的情况是对照实验。(4) 不开窗的环境中有较多的细菌。(5) 室内要经常开窗透气,有利于空气的流通,使室内空气新鲜、清洁。【教材习题答案详解】1. 这说明古细菌具有非常强大的适应环境的能力。火山爆发也未能使它们绝灭,同时也说明了细菌的分布很广泛。2. 因为炎热的夏季,空气湿度大、温度高,适宜细菌、真菌的繁殖和生长,食物保存不当或时间过长,就会因被细菌、真菌污染而变质。人吃了变质的食品,就容易患肠胃炎。洗净晾干的衣服干燥、缺乏营养物质,这种环境不适合真菌的繁殖,所以不会长霉;反之,脏衣脏鞋给真菌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就容易长霉。3. 这个实验结果表明

39、 A、 B 两种细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区别:A 细菌能够在盐水环境中生存,而B 细菌不能够在盐水环境中生存。这说明不同细菌需要的生存条件不同。4. 泡菜坛加盖后用水封口,其目的是不让空气进入坛内而保持坛内的缺氧环境。因为乳酸菌只有在缺氧或无氧的环境下生存,才能把蔬菜中的有机物分解为乳酸。【教学反思】本节课为学生准备了充足的时间进行实验结果的展示。各学习小组推选本组的代表进行班内展示,效果显著。不同的小组展示方式不一样。特别是其中一个小组让同学们预测其实验结果,再和自己的实验相对照,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加强了同学之间的表达与交流,这应该是本节的一个亮点。探究实验和比较归纳充分结合。在从

40、宏观上观察菌落时,引导学生及时地归纳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特点;同学们在展示实验结果时,教师和其他同学不断质疑并加以补充,及时地归纳总结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以及细菌和真菌生活的基本条件。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充分讨论并设计探究方案。教师安排学生准备探究方案的设计时,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让学生认真地讨论,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提示,预测实验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使问题及时得到解决。这样探究方案也就水到渠成,并且得到了很好的展示。【第二简案】设计思路:本节课应该着重体现从生物圈的角度认识细菌和真菌的教材编写思路。教师课前培训学习小组部分成员,熟悉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然后小组之间分配任务,

41、完成“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探究实验, 在展示交流探究实验的过程中,认识菌落的特点。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自我感受,去体验细菌和真菌的广泛分布,认识细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乐于探索的精神,并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健康的生活态度。教学策略:小组探究展示交流梳理整合诊断评价过程:1 小组探究:教师课前培训学习小组部分成员,提供小组探究学习提纲:(1) 如何进行细菌和真菌的培养?(2) 提出你要探究的问题,设计“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探究方案。(3) 小组合作实施探究计划。(4)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有什么特点?12 / 15(5) 细菌和真菌需要什么样的

42、生活条件?(6) 什么是菌落?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各有什么特点?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培训成员为中心,依据教师提供的学习提纲进行学习和探究。通过小组内的表达交流、质疑答疑,生成知识技能,生成本组内的疑难困惑。对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由组长记录下来,留在“展示交流”环节提交到全班讨论。2. 展示交流 :各学习小组以抽签的形式确定展示题目,组内推选代表进行班内交流。展示( 1):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包括: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高温灭菌;接种;恒温中培养。质疑:配制好的培养基为什么一定要进行高温处理?回答:配制好的培养基一定要进行高温灭菌的处理,因为经过高温处理后,可以将培养基内混有的其它细菌或真

43、菌等杀死,只培养接种的细菌或者真菌,这样就排除了实验外其他因素的干扰。质疑:什么是接种?回答:将少量细菌或者真菌放在培养基上的过程叫做接种。展示( 2):我们探究的问题是“经常使用的教材有没有细菌”。我们准备了两套同样的培养基,分别编号为1 号和 2 号。将教材封面的一角放在编号为1 号的培养基上轻轻按了一下,接着盖上盖;而编号为2 号的培养皿没有作任何变动。编号为1 号的培养皿里长出了许多菌落(实物投影仪展示实验结果),而编号为2 号的培养皿没有菌落。质疑:编号为2 号的培养皿为什么没有菌落呢?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展开讨论,达成共识。回答:编号为 2 号的培养皿经过严格的高温灭菌,已经没有细菌和

44、真菌的存在。在这个探究实验中,又一直处于密封状态中,所有没有菌落的形成。展示( 3):展示( 4):在展示交流过程中,教师要视具体情况给予适当提示,参与争辩讨论并给予鼓励性评价;同时还要针对学生没有涉及到的新问题、新方法、新思路及时进行启发点拨,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进行再学习,然后再展示交流新的收获。3. 梳理整合 :学生独立思考,将上述环节学习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完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在班内展示知识网络,其他同学对其进行补充并加以完善。4. 诊断评价 :教师以试卷的形式展示题目,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学生独立完成。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学生自救、生生互助、教师点拨

45、等方式给予补偿教学。【 参考资料 】细菌的菌落和菌落形态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时,形成肉眼可见的群体称为菌落。不同种类的细菌具有不同的菌落形态,因此在描述细菌形态时应该包括对菌落形态的描述。细菌的菌落形态包括大小、形状、边缘、隆起、光泽、质地、颜色等。细菌菌落大小不一,小的不到一毫米,大的可以铺满整个培养皿。菌落形状有圆形的,也有不规则的,卷发状的,假根状的等。菌落的边缘有整齐的,也有波状的,圆锯齿状等。菌落的隆起形状有扩展的,台状的、低凸的、乳头状的等。有的菌落有光泽,有些没有。有些菌落较粘,有些较脆。菌落一般呈灰色,但也有白色、黄色、绿色、棕色等。13 / 15霉菌的形态结构霉菌菌丝一

46、般宽 3 10 微米,比一般细菌和放线菌的宽度大几倍到几十倍,与酵母菌的宽度相似。菌丝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其他内含物。细胞壁厚约100 250 纳米,多数细胞壁含几丁质,少数低等的水生霉菌,则以纤维素为主。细胞核的直径为 0 7 3 微米,细胞质中有线粒体和核糖体及颗粒状的内含物,如糖原、脂肪颗粒等。幼龄时细胞质均匀,老熟时出现液泡。霉菌的菌落由分枝状菌丝组成。由于菌丝较粗而长,形成的菌落较疏松,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一般比细菌和放线菌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有些霉菌在固体培养上生长能迅速扩展,以致于菌落没有固定大小,有些则有局限性。由于霉菌孢子有不同形状、构造和色素,所以菌落表面往往呈现出肉眼可见的不同结构和色泽,如绿、黄、青、棕、橙等。有些霉菌的菌丝还能分泌色素扩散到培养基内。同一种霉菌在不同成分的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特征,可能有变化,但各种霉菌在一定的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是稳定的,因此菌落特征是鉴定霉菌的重要依据之一。培养基1培养基的配制原则。科研人员根据多年以来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了培养基配制的几个基本原则:第一,目的要明确。这就是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