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内容的缺失及其弥补_第1页
传统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内容的缺失及其弥补_第2页
传统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内容的缺失及其弥补_第3页
传统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内容的缺失及其弥补_第4页
传统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内容的缺失及其弥补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传统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内容的缺失及其弥补当今全球化、国际化已成为各个国家发展经济、富民强国的战略共识,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中国与日本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日语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然而在我国,日语教学本身起步就晚,加之教学模式的陈旧,培养出的人才无法满足当今市场需求,日语交流中听不懂、说不出、不理解等现象时有发生,因为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及冲突影响了两国间的交流往来。因此,了解语言背后相关的文化背景,重视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则成了日语教学的重中之重。一、中日间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含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可以概括为拥有与自己不同文化的人进行正常有效沟通的能力。由于各国

2、家、民族间地域文化,风俗习惯的不同,体现在思维及语言上必然有所差异。同样的手势,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代表截然相反的概念。这就要求交流者不仅要熟练掌握语言,同时也要了解该语言所体现的文化背景,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就日语学习而言,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日语的听说读写译,对日本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的一般了解,以及对中日文化异同的理解及解释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语言都不是一个死的东西,说话的场合、口气、表情的不同都可能使含义产生微妙的变化。同一句话在不同语境下所表达的含义也不同。例如,;在不同场合可以分别译为 请打扰一下、对不起、谢谢;。同时,学习者既要懂得包容、接纳和欣赏不同的文化,又要以对方能够理

3、解的方式将本民族的文化传递给对方,避免造成误会。例如,就餐时日本人和中国人筷子的摆法不同,日本人是横着摆,中国人是竖着摆; 日本人在吃饭前一定说 ;,就餐结束一定要说 ;,而汉语里则有不同的表达。二、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教学重点放在日语词汇、语音、语法上,忽略了其内在的语言文化、社会规则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中日两国虽然都使用汉字,但同样的汉字在两种语言中的意思相差很远甚至完全相反。例如,勉強;在汉语中就是难以做某事之意,在日语中则表示 学习;之意; 口軽;在汉语中表示吃得很淡,在日语中表示 说话轻率;之意。除此之外,寒暄语、敬语、自谦语等方面也都存在着差异

4、。从社会层面来看,中日之间的差异表现在包括生活习惯、日常礼节、职场规则等各个方面,而这些日本社会中是约定俗成的东西,往往没有足够的重视,做事还都按照中国人的规则和习惯,常常造成交际的失败。从意识形态角度来说,社会规则和习惯不像语言词汇语法层面的差异容易学习和理解,它汇集了日本整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经过漫长的历史阶段形成的一个有生命的,根植于国民内心,并表现于日常生活各个方面的一个庞大体系,它左右着一个民族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比语言本身有着更深刻的揭示民族本质及其内涵的能力。三、传统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内容的缺失一直以来,日语专业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都是从零基础开始学习,而

5、几年时间内既要掌握基础,又要达到熟练,迫于就业压力还要完成日语能力等级考试; 学生的学习状态仍然是偏向被动,主要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教育者们仍以 填鸭式;教学方法为主。那么,跨文化日语教学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呢? 为此,笔者选取了 100 名本校日语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涵盖了日语实际应用中,特别是与日本人进行跨文化交流时的语言和文化障碍问题。调查情况如下:问题一: 你是否经常有机会与日本人接触交流? 只有 23%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日本人。问题二: 在与日本人进行交流时,语言上最主要的障碍是什么? 82%的学生提到了对敬语的使用很困难。问题三: 为了跟日本人建立良好的关

6、系,哪些方面让你难以理解以至于影响了双方关系的发展?有 78%的学生提到了日本人说话的暧昧性,不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果断拒绝别人等问题。由此可见,敬语、体态语是日语学习的主要问题,而这些难点也最能体现日本社会的文化。因此,我们不得不反思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的确,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们迫于考试、升学压力,普遍重视的是听说读写译这些基本能力的培养,忽视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课程设置重心偏移。以渤海大学的课程设置为例,一二年级开设基础日语、会话、听力、泛读、文化、写作等; 三年级开设高级日语、视听欣赏、翻译、文学选读等,教学的重心是听说读写译,而与日本文化相

7、关的课程如日本文学史、日本文化概论所占比重不大,信息量有限,这就造成了学生只重视与考试相关的内容,而忽视了与日本文化相关的知识的扩展与培养。2 师资力量缺乏。学生对于日本文化理解的正确与否,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然而目前的教师人数虽然处于饱和状态,但对日本的历史、文化、社会了解透彻的老师则很少,而讲授日本概况、日本史这样常规课程的教师更是缺乏。教学的重心完全在词汇和语法方面,忽略了文化背景这样更深层次的知识的传授。3 教材内容涉及文化方面较少。当前日语教材的实用性和实践性仍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特别是能反映日本社会文化所需的口语训练的教材少之又少,很多教材缺乏那种实用的、即时的、贴近日本人

8、真实生活、鲜活的语言素材,学生不能通过教材感受真正的日本文化及其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只能通过教师的讲解或通过网络获取这方面的知识。4 学生的学习心理存在偏差。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46%的学生学习日语是为了通过日语能力等级考试,从而使自己在将来获取更好的就业机会; 31%的学生的目的十分模糊; 仅有 23% 的学生想在语言方面达到无障碍交流的目的。为考试而努力学习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少注意日语文化方面的学习,远远没有意识到这方面学习的重要性; 而对日本文化感兴趣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主动并有系统地去学习,学习过程也相对轻松,在实际应用中也更加自如。四、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跨文化

9、交际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将语言教学置于跨文化交际环境之中,在更广阔的层面上、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能力。1 改变教学理念,调整教学内容。首先要培养学生对日本文化的理解与包容,只有足够的理解和包容才能客观地把握中日两国各自的文化特性并加以区别; 其次是培养学生对跨文化的灵活运用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浅层次的语言学习向深层次的文化背景理解的过度,循序渐进,逐渐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2 改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日语教师必须具有现代化教学思想和丰富的日本文化知识,无论是对整个日语体系还是对日本社会的各个领域都要有很大程度的了解,特别是日本社会的各种变化、日本

10、人使用的最新流行语。此外,日语教师必须要转变以往日语教学中只抓成绩、不注重兴趣的教学观念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备课和讲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入文化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对日本文化、社会风俗也逐渐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 改变课程设置,导入日本社会文化方面的元素。在目前日语专业所开设课程的基础上,应多开设一些有关日本社会文化方面的课程,例如,中日文化比较、日本文化论、商务礼仪、日本电影欣赏等课程。此外,还可以举办日语讲座等向学生传授日本文化。4 改变教学模式, 四个转变; 势在必行。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笔者总结出了日语教学方面的四个转变。一是转变重心。课堂教学的重心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师统治

11、课堂的局面,提高学生学习日语的自主性。另外,教学过程也应由传授知识转向文化导入。教师应灵活地将日本文化融入语言知识点中。二是转变内容。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关于中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对原有课本中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度的改变和自创。除此之外,引进一些原版的日文教材、小说、杂志、动漫等,将它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扭转学生知识面过窄、理解知识点过死的局面,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感受日本人的内心世界。三是转变方法。笔者经过反复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以下几种相对灵活的教学方法: 体验式教学方法,即通过教唱日语歌曲、做日本料理、日式茶道等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活动,在实际活动中感受日本文化; 比

12、较教学法,即组织学生对中日文化进行对比记忆。5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今互联网上各种学习资源应有尽有,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好的学习网站、课外读物、影视作品;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日语社团、日语角、日语演讲比赛等实践活动。把学到的知识通过实践活动加以检验,最终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语言的沟通是双向的,跨文化交际除了要了解对方文化的内容,还必须首先了解本国的语言和文化。本国文化积淀越深厚,越能更好地理解日本文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同时重视两种文化的学习。如今跨文化交际能力越来越得到重视,在日语教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些都是日语教学适应时代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必然结果。日语教育者要紧随时代的变化,摒弃落后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不断汲取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探索更新颖、更实用、更科学、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教学模式,力求达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1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 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M 大连: 大连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