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国际经济方向毕业论文_第1页
2021年国际经济方向毕业论文_第2页
2021年国际经济方向毕业论文_第3页
2021年国际经济方向毕业论文_第4页
2021年国际经济方向毕业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国际经济方向毕业论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经济合作日益成为国家经济交往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当代国际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文是 _为大家搜集的关于国际经济方向毕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试谈 _下金融监管体制的完善 【摘 要】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着诸多缺陷,多重监管机构之间难于协调,信息很难共享,监管部门金融监管理念 _。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应确立适度监管原则,完善金融监管模式,加强金融监国的国际合作。 【关键词】 _; 金融监管; 金融自由化。 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金融动荡发生越来越频繁,1987 年华尔街股市崩溃、1992 年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

2、97 - 1998 年的亚洲 _,xx 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美国开始进行金融监管 _,xx 年爆发的欧洲债务危机,直接影响到全球股市、期货市场、原油 _等各个方面。为了防患于未然,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国际金融监管 _内容和理念,逐步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 一、 _下国际社会金融监管 _。 金融衍生品和虚拟资本的无限扩张以及信息 _机制不畅给金融监管带来的障碍,xx 年美国的次贷危机促使美欧各国探寻和建立新的金融监管框架和规则。 ( 一) 巴塞尔协议。 受到了xx 年全球 _的直接催生,巴塞尔委员会xx年通过了巴塞尔协议,新的巴塞尔协议影响了银行的经营模式和发展战略,成为全球银行业监管的标杆,引发

3、国际金融监管准则的调整和重组。为了创造出更稳定的国际金融体系,协议主要做了以下修改: 第一,提高银行最低资本要求,增强资本质量; 第二,提出新的计量指标,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 第三,设立“资本防护缓冲资金”,提高整个银行业在危机中的恢复能力; 第四,引入杠杆率指标,把控银行风险敞口。 ( 二) 美国金融监管框架 _。 美国的金融监管模式是“两级多头式监管”, _和地方两级都拥有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权力,多个履行金融监管职能的机构对金融行业进行分业监管。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xx 年 7 月,美国通过了金融监管 _新基础: 重建金融监管的 _方案,其对金融监管制度的调整主要包括以 _面: ( 1) 组

4、建联邦级的金融服务监管委员会 ( FSOC) ,负责识别和防止影响金融体系稳定的系统性风险,促进各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 2) 组建全国保险 _( ONI) ,主要履行保险行业的监督、 _、建议和信息交流等职责。( 3) 成立全国银行监理署( NBS) ,负责对所有联邦特许存贷款机构、外国银行实施审慎监管。( 4) 成立消费者金融保护署( CFPA) ,将原先分散在不同监管部门的消费者保护职责予以归并,统一执行保护消费者权益职责,对金融产品提供机构进行检查,对损害消费者和投资者的金融机构和市场行为实施处罚。 二、我国金融业面临的问题。 ( 一) 金融行业经营模式的变化。 中国加入 WTO 之后

5、,金融行业逐步对外开放,随着竞争的加剧,中国金融行业分业经营的模式业也开始带有一定的混业特征。 首先,监管当局对金融分业经营的政策进行了适当调整,一个金融企业的法人机构同时经营银行、证券、保险其中两种或两种以上业务。1999 年 8 月,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并颁布了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符合条件的券商和基金管理公司获准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同年 10 月,中国 _和中国 _又一致同意保险基金进入股票市场。2000 年 2 月,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 _又联合发布了证券公司股票 _管理办法,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获准以自营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券作为抵押,向

6、商业银行借款。xx 年 6 月,人民银行发布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明确商业银行在经过人民银行批准以后,可开办代理证券业务、金融衍生业务、投资基金托管、财务顾问等投资银行业务以及代理保险业务。其次,金融控股集团内部的子公司混业经营,即一个金融集团或者非金融集团通过控股或设立子公司的方式,在集团内部提供银行、证券、保险等多种金融服务。混业经营在提高金融企业自身竞争力的同时,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 二) 金融创新的发展。 各家商业银行纷纷开展金融衍生业务、投资基金托管业务、代理证券业务、代理保险业务以及投资银行业务,这些业务本身证券业和保险业,“银证通”、“银券通”等银行业务品种的使用使得大众通

7、过银行网络就可以直接进行证券投资。保险企业的创新金融产品、混业经营的势头尤其明显,新的涉及多个金融业务领域的保险产品不断涌现,如投资联结保险就横跨保险业和证券业两大金融业务领域。 三、金融监管体制的完善。 ( 一) 中国当前的金融监管体制。 我国在 _开放初期,除了四大国有银行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外,基本不存在其他金融机构,1986 _颁布 _银行管理暂行条例初步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 _银行和金融监管当局的职责,此时的金融监管模式是一种单一监管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托、证券、保险在内的各种金融机构相继建立,并逐渐形成了混业经营状况,分业监管的模式逐渐确立。1992年,中国 _成立,将证券监督

8、管理职能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出来,依法对全国证券市场进行统一监管,证券机构的审批仍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1993 年底 _公布的关于金融体制 _的决定是分业监管模式形成的政策基础,该决定要求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和信托业实行分业管理。1998 年中国 _的成立,将保险业监管职能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出来。xx 新设立的中国银监会取代中国人民银行成为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负责对银行、金 _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进行统一监管。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能转变为“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不断完善有关金融机构的运行规则,更好地发挥作为 _银行在宏观经济调控和防范与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中的作用”。在分业监管体制

9、下,多重监管机构之间难于协调,可能引起“监管套利行为”,即被监管对象有空可钻,逃避监管。并且分业监管体系基于金融机构的分类进行个别监管,实质上是对金融市场的分割,这种分割增加金融体系的成本,阻碍了资金的自由流动。 为了对金融市场进行统一、高效的监管,银监会、 _、 _于 xx 年签署了金融监管分工合作 _,建立了“监管联席会议机制”,进一步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分工。银监会负责统一监督管理全国银行、金 _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它存款类金融机构, _依法对全国证券、期货市场实行集中统一监督管理,并履行相应职责, _统一监督管理全国保险市场,维护保险业合法、稳健运行。 _建立了信息搜集与交流制度,

10、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其一,银监会、 _、 _分别向其监管对象收集信息和数据; 其二,银监会、 _、 _应密切合作,就重大监管事项和跨行业、跨境监管中复杂问题进行磋商,并建立定期信息交流制度,需定期交流的信息由三方协商确定; 其三,银监会、 _、 _应互相通报对其监管对象高级管理人员和金融机构的处罚信息; 其四,银监会、 _、 _应建立对外开放政策的交流、协调机制,并互相通报在有关银行、证券、保险国际 _和国际会议中的活动信息和观点。 ( 二) 中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 1、确定适度监管原则。 我国目前金融监管存在监管不足和管制过度并存的现象,金融法治带着明显的行政主导性,适度监管原则要求金

11、融监管机构不能干涉金融机构的经营决策权和金融自 _,要通过制度和规则使金融机构得以稳健经营,只有当金融机构出现 _等严重问题时,才对其采取某些强制措施。为达到这一目标,金融监管法治要完成由 _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的转化。 2、完善金融监管模式。 从巴塞尔委员会 xx 年通过了巴塞尔协议以及美国xx 年通过的金融监管 _新基础: 重建金融监管的 _方案可以看出,当前的国际金融监管更注重控制风险,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各国对金融行业监管体制的变化也越来越呈现出某种程度的综合监管。 中国“一行三会”式的监管框架经过多年实践,相互间竞争越来越突出,协调却日益欠缺。虽然有三大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联席会议机制

12、”,但该机制只是在现行金融业分业监管体制下加强金融监管协调的权宜之计,缺乏国家层面的法律支持,联席会议做出的决定强制力和权威性不够。因此,在 _目标上应逐步将分业监管模式转变为综合型监管模式。在 _上可借鉴以美国,考虑组建隶属于 _的金融监管部门,负责识别和防止影响金融体系稳定的系统性风险,促进各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以目前的监管模式,各监管机构之间信息很难共享, _设立的金融监管部门要负责对信息进行收集、,保证各监管机构的信息沟通、共享。 金融监管内容应从合规性的机构性监管向合规性与风险性监管并重的功能性监管转变,加强事前预警防范。银行业作为整个金融行业的主体,应参照巴塞尔协议新修订的监管准则

13、作出相应的调整。对证券业及保险业,由于这类行业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特点,要重点加强对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保护。 3、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 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是金融全球化的必然反映,随着资本的国际流动不断加快,金融风险在国家之间相互转移、扩散,单凭以国别为基础的金融监管不足以控制风险。目前国际社会调整国际金融监管的有关规范主要有三类: 一是巴塞尔体制下对国际银行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中国在 xx 年成为巴塞尔委员会成员国; 二是 WTO 的金融服务贸易协定,该协定1999 年3 月开始生效,这意味着在金融服务领域要逐步实施自由化,WTO 在未来的金融监管协作与合作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三是国际证

14、券事务监察委员会 _,该 _由世界银行和美洲国家发起,开始的宗旨是帮助发展拉美市场,1983 年,该 _正式成为全球性 _。 该 _的宗旨是: 通过交流信息,促进全球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各成员 _协同制定共同的准则,建立国际证券业的有效监管机制,以保证证券市场的公正有效; 并共同遏止跨国不法交易,促进交易安全。中国 _在国际 _ _ 1995 年的巴黎年会上加入该 _,成为其正式会员。 参与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对于我国来说有两个好处,一是吸收国际金融监管的先进理念不断完善我国金融监管制度,使我国的金融监管逐步迈入国际化的轨道; 二是进行国际金融监管的合作,参与国际金融秩序的制定,在金融自由化浪潮

15、下维护本国的利益,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防范金融风险。基于此,随着区域经济体的发展,我国还应积极加强与东亚邻国、东盟等区域 _及其成员的金融监管合作,促进双方监管当局的信息共享,防范区域内 _的发生。 【 _】 1廖岷。 从美国次贷危机反思现代金融监管J。 国际经济评论,xx( 4)。 2尹继志。 后危机时代国际金融监管 _: 框架、内容与启示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xx( 6)。 3吴婷婷。 后危机时代中国金融国际化发展趋向展望 - 基于金融安全的视角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xx( 9)。 4贺小勇。 金融全球化趋势下金融监管的法律问题M。 法律出版社,xx. 浅析重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

16、业课程体系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对涉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近年来却出现了部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不理想,而很多外经贸行业找不到合适毕业生的矛盾情况。其主要原因是部分高校课程体系偏离社会需求。应该重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提高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关键词】课程体系;创新能力;专业特色 近年来,中国加快了全球化趋势下与世界经济融合的进程,已经形成了“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出现了“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的局面。这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毕业生创造了更大的就业空间。一方面,外资企业“走进来”,几乎渗透到中国的每一个行业,外资企业开展

17、业务急需一大批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国内各类企业的涉外程度普遍提高,产品出口国外和原材料、中间产品国外进口的比重大幅增加,特别是在我国“走出去”战略指导下,一大批国内企业已经或正在走出guo门直接到外国从事生产经营,企业涉外业务的增多无疑大大增加了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 但同时出现的一种矛盾的现象是部分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不景气,很多该专业毕业生从事与国际贸易根本没有关系的工作,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根据笔者的实践工作和教学工作经验,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一些高校在课程体系上未能根据 _形势的发展及时调整和更新,从而使本科生培养工作暴露出许多弊端。 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

18、问题。 1.1 课程结构过于专和窄,即专业主干课方向偏专,专业选修课过窄。 在专业主干课方面,大多数高校专业主干课基本为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跨国经营与投资等课程,专业课程过分偏重于国际贸易领域,国际经济领域的课程偏少;在专业选修课方面,专业选修课的面过窄,选修课程不仅数量少,而且涉及的课程也主要涉及国际贸易领域,缺乏区域性研究课程,也缺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沟通、人际交往与中外文化风俗知识等方面的课程。学生可以选择的余地小,缩小了学生的知识视角,削弱了该专业毕业生未来的工作适应能力。除此之外,专业主干课与专业选修课之间的内容交叉现象也较严重,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1.2 课程设置

19、“重理论、轻实务”。 过于偏重理论课程,忽视实务课程,一些重要的实务性专业课程开设不足,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通过对用人单位实际调查显示,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并能熟练操作业务,在从事进出口业务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尤其对于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应届毕业生来说,良好的专业能力素质不仅能有效缩短与用人单位的“磨合期”,较快进入角色,而且能提高工作的自信心,降低工作压力,真正做到爱岗敬业。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应届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很多人由于业务素质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而感到工作压力太大、难以适应而频繁“跳槽”换岗。这说明我们的专业课程设置过多注重理论知识教学,而在专业深度 _课程和实战操作课程上还相对

20、薄弱,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在课程内容、时间安排、教学方式等环节作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已经由原来的精英教育逐步演变为目前的大众化教育。除了极少数国家重点高校外,其它高校培养的都是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从事的是实践性很强的具体工作,即使有部分学生继续攻读学位,但今后能够真正从事科研工作的人也非常少。然而很多高校忽视这一事实,在确定学生培养目标时,不从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教师队伍结构、学生素质出发,目标贪大、求高,培养方案照抄、照搬重点高校。其结果是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比重过大、实践课程比重小。片面强调专业理论的传授,而忽视专业技能的训练。

21、 1 . 3 课程设置中对创新能力重视不够,培养形式相对单一而缺乏个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潜力的发挥。 创造性能力素质培养,在课程设置中主要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习和训练来实现。具体包括专业实习、学年论文、学期大作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课外创新实践等。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了开放的空间,动态的场景和发展变化的社会背景,是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重要载体,更是激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通过调查显示,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职业适应能力、业务拓展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和 _协调能力,其中业务拓展能力是核心和关键。要在大学四年学习期间使学生形成上述创新能

22、力,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社会实践,加强实际业务操作训练并从中探索其规律性。这就需要在 _与创新实践教学环节上下功夫,从实践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考试方法等环节入手,创造性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教授,更需要有实战经验的教练。但实际上很多高校由于建立课外实习 _ _学生到对口外贸企业实习困难比较大,因此在培养计划中千方百计地压缩、减少甚至取消校外实习,有些学校则完全用课堂模拟代替校外实习,而缺乏实战训练,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论-文-网 2.适应市场需要,重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 2.

23、1 调整课程体系,形成符合不同人才培育目标要求的课程结构。 不仅要强调“基本经济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三位一体,而且每一版快中的每门课程均要根据其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进行整合,强调各门课的相互协调,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体现课程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及内在 _,以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的优化需要体现在广和深两方面。广的方面,要做到课程涵盖的内容能够满足国际贸易发展对经贸人才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经济贸易知识,而且要了解外部商业环境和投资环境的相关知识(其中包括相应的法律、 _环境)。比如,可开设“国际贸易文化”、“国际商务环境”等课程。深的方面,要做到不

24、仅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入地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的由来与演变,跟踪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最新发展趋势,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律与规则的最新变化,而且要注重针对性的深度的区域研究。如,关于美国这一区域的研究,应了解美国经济、 _,美国文学,美国建筑等。因为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中获胜,必须熟悉他国的 _、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情况。 2.2 重新设计课程体系,提高实务性专业课课程比重,突出专业特色。 在 _过分强调“厚基础”的培养目标指导下,多数高等院校的实务性专业课开设严重不足。认为学生只要有经济学理论方面的基础,专业课特别是操作性较强的实务课便可有可无,学生走上工作岗位

25、后通过“干中学”就可以厚积薄发,发挥后发优势。殊不知,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高效的企业要求学生能迅速“上手”进入角色,发挥科班毕业生的特长,而根本不会负担毕业生 _适应和在职培训的高额成本。由于目前的课程体系中,财经类各专业所开设的经济学基础课相差寥寥,专业基础课也区别甚微,而惟一能区别学生专业特色的实务性专业课严重不足,必然导致各个专业都没有明显的“专业”特色。其直接后果就是毕业生择业困难,或在工作中由于专业方面的“短腿” 而影响职业发展。因此,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除要有完善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外,还必须有一定数量体现专业特色的实务性专业课程。作为应用性较强的实务课必须紧跟 _发展实践和就业形势的需要。就目前国际经济贸易实践发展和外向型企业的人才需求来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需开设的实务课程有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文函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