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总论_第1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5/2/8bed05ea-c9ae-4abb-a28a-cfba5f4141af/8bed05ea-c9ae-4abb-a28a-cfba5f4141af1.gif)
![《温病学》总论_第2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5/2/8bed05ea-c9ae-4abb-a28a-cfba5f4141af/8bed05ea-c9ae-4abb-a28a-cfba5f4141af2.gif)
![《温病学》总论_第3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5/2/8bed05ea-c9ae-4abb-a28a-cfba5f4141af/8bed05ea-c9ae-4abb-a28a-cfba5f4141af3.gif)
![《温病学》总论_第4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5/2/8bed05ea-c9ae-4abb-a28a-cfba5f4141af/8bed05ea-c9ae-4abb-a28a-cfba5f4141af4.gif)
![《温病学》总论_第5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5/2/8bed05ea-c9ae-4abb-a28a-cfba5f4141af/8bed05ea-c9ae-4abb-a28a-cfba5f4141af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编辑课件1 编辑课件2 (一)温病学的定义(一)温病学的定义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 和预防理论与方法的一门学科和预防理论与方法的一门学科。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温病温病 外感热病外感热病 常见病、多发病常见病、多发病 研究内容研究内容:温病:温病发生原因,发病机制,病发生原因,发病机制,病 理变化,传变规律,预后转归;预防、诊断、理变化,传变规律,预后转归;预防、诊断、 治疗治疗 编辑课件3 (二)温病学的学科性质(二)温病学的学科性质 中医外感热病学的一种学说中医外感热病学的一种学说 温病是外感热病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疾病温病是外感热病中
2、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疾病 临床学科临床学科 讨论各种温病的病变规律及证治讨论各种温病的病变规律及证治 中医的基础理论学科中医的基础理论学科 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体系是中医各科的基础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体系是中医各科的基础 之一之一 中医原著课程中医原著课程 温热论温热论温病条辨温病条辨等被称为中医经典之一等被称为中医经典之一 编辑课件4 (三)温病学的地位和价值(三)温病学的地位和价值 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发病急骤,发展迅速、变化较多、病情较重发病急骤,发展迅速、变化较多、病情较重 在临床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临床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 有着很高的理论价值和使用价值有着很高的理论
3、价值和使用价值 是外感热病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是外感热病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 学的重要分支,在脉因证治、理法方药方面自学的重要分支,在脉因证治、理法方药方面自 成完整独特的理论和证治体系,长期以来一直成完整独特的理论和证治体系,长期以来一直 有效的指导着临床实践有效的指导着临床实践 编辑课件5 (四)温病学的学科范围(四)温病学的学科范围 中医学专业主干课程、必修课中医学专业主干课程、必修课 范围:范围: 四时温病四时温病:风温、春温、暑温、湿温、秋燥:风温、春温、暑温、湿温、秋燥 伏暑等伏暑等 儿科:麻疹、风疹、奶疹、天花、水痘、白喉、儿科:麻疹、风疹、奶疹、天花、水痘、白喉、
4、百日咳、痄腮百日咳、痄腮 五官:喉娥五官:喉娥 内科:疟疾、疫毒痢、急黄、热痹内科:疟疾、疫毒痢、急黄、热痹 绝大多数绝大多数感染性疾病和发热性内科疾病感染性疾病和发热性内科疾病 编辑课件6 二、温病学的发展概况 (一)战国(一)战国唐代(公元前唐代(公元前475959475959)萌芽阶段萌芽阶段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 难经难经 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 中医学形成初步理论体系,有很多方面涉中医学形成初步理论体系,有很多方面涉 及温病论述及温病论述 编辑课件7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 病名病名“初之氣初之氣,地氣遷地氣遷, 氣乃大溫氣乃大溫,草乃早榮草乃早榮,民乃民乃 厲厲,溫病溫病乃作乃作 ” 病因病因
5、 “初之氣初之氣,地氣遷地氣遷, 氣乃大溫氣乃大溫,草乃早榮草乃早榮,民乃民乃 厲厲,溫病乃作溫病乃作 ”,“其病溫其病溫 厲大行厲大行,遠近鹹若遠近鹹若” 病机病机 “冬傷於寒冬傷於寒,春必病春必病 溫溫” 编辑课件8 治疗治疗“熱者寒之熱者寒之”、 “溫者清之溫者清之 ”,药用,药用 辛凉,咸寒、苦甘、辛凉,咸寒、苦甘、 苦燥、淡泄苦燥、淡泄 预后及预防预后及预防“溫病溫病 虛甚死虛甚死 ” ;“正氣正氣 存內存內,邪不可幹邪不可幹”, “避其毒氣避其毒氣 ” 证候证候“有病溫者有病溫者,汗出輒複熱汗出輒複熱,而脈燥疾而脈燥疾, 不為汗衰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狂言不能食 ” 编辑课件9 难经
6、难经 难经难经五十八难:五十八难:“傷寒傷寒有五有五,有中風有中風,有有 傷寒傷寒,有濕溫有濕溫,有熱病有熱病,有有溫病溫病” 伤寒有五伤寒有五广义伤寒:外感热病广义伤寒:外感热病 有伤寒有伤寒狭义伤寒:感受寒邪狭义伤寒:感受寒邪 有温病有温病狭义温病:一种温病狭义温病:一种温病 编辑课件10 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张仲景 编辑课件11 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卷四,溫病脈證並治第六卷四,溫病脈證並治第六 溫病有三:曰春溫、曰秋溫、曰冬溫。此皆發於伏氣,夏溫病有三:曰春溫、曰秋溫、曰冬溫。此皆發於伏氣,夏 則病暑,而不病溫。則病暑,而不病溫。 冬傷於寒,其氣伏于少陰,至春發為溫
7、病,名曰春溫。冬傷於寒,其氣伏于少陰,至春發為溫病,名曰春溫。 夏傷於濕,其氣伏于太陰,至秋燥乃大行,發為溫病,名夏傷於濕,其氣伏于太陰,至秋燥乃大行,發為溫病,名 曰秋溫。曰秋溫。 氣不當至而至,初冬乃大寒,燥以內收,其氣伏于厥陰,氣不當至而至,初冬乃大寒,燥以內收,其氣伏于厥陰, 冬至後,天應寒而反溫,發為溫病,名曰冬溫。冬至後,天應寒而反溫,發為溫病,名曰冬溫。 春秋病溫,此其常;冬時病溫,此其變。冬時應寒而反大春秋病溫,此其常;冬時病溫,此其變。冬時應寒而反大 溫,此非其時而蓄其氣,及時不病,至春乃發,名曰大溫。溫,此非其時而蓄其氣,及時不病,至春乃發,名曰大溫。 此由冬不藏精,氣失其
8、正,春時陽氣外發,二氣相搏為病此由冬不藏精,氣失其正,春時陽氣外發,二氣相搏為病 則重,醫又不曉病源為治,乃誤屍氣流傳,遂以成疫。則重,醫又不曉病源為治,乃誤屍氣流傳,遂以成疫。 治疗(略)治疗(略) 编辑课件12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溫病。若發汗。若發汗 已,身灼熱者,名曰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風溫為病,脈陰陽俱 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 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 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瘲;若火熏
9、之,一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瘲;若火熏之,一 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病常自汗出者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此為榮氣榮氣和和,榮氣和者榮氣和者,外不諧外不諧, 以以衛氣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脈中以榮行脈中,衛行脈衛行脈 外外,復發其汗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榮衛和則愈。 金匱要略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水氣病脈證並治:“經為血經為血,血血 不利則為水不利則為水,名曰名曰血分血分。實則失氣實則失氣,虛則遺虛則遺 溺溺,名曰名曰氣分氣分” 编辑课件13 伤寒论提到了温病这一名称,但与现在温病涵伤寒论提到了温病这一名称,但与现在温病涵 义不同,为伤寒误汗后的坏证。义
10、不同,为伤寒误汗后的坏证。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学说对后世创立的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学说对后世创立的卫气营血卫气营血 辨证辨证和和三焦辨证三焦辨证有很大的启发有很大的启发 伤寒论中未提出温病的具体治法方药,但许多伤寒论中未提出温病的具体治法方药,但许多 治法方剂,如清热(白虎汤)、攻下(承气汤)、治法方剂,如清热(白虎汤)、攻下(承气汤)、 养阴(竹叶石膏汤)等法为后世温病的治则治法发养阴(竹叶石膏汤)等法为后世温病的治则治法发 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编辑课件14 其他其他 病因病因 葛洪葛洪肘后备急方肘后备急方“岁中有岁中有厉气厉气,兼夹鬼毒,兼夹鬼毒 相注,名曰温病相注,名曰温病”
11、 巢元方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论“人感人感乖戾之气乖戾之气而生病而生病” 王叔和伤寒例首创王叔和伤寒例首创时行之气时行之气为病说,为病说,“此此 非时之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每相似者,非时之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每相似者, 此时行之气也此时行之气也”。 编辑课件15 治疗治疗 肘后备急方肘后备急方温毒发斑专方温毒发斑专方- -黑膏方黑膏方 千金要方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外台秘要- -葳蕤汤、大青汤、葳蕤汤、大青汤、 犀角地黄汤等犀角地黄汤等 预防预防 千金要方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外台秘要- -太乙流金散烧烟太乙流金散烧烟 编辑课件16 小结小结 成绩成绩 温病的资料积累时期。医家对温病的因
12、证脉治温病的资料积累时期。医家对温病的因证脉治 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内容简单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内容简单 不足不足 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温病在概念上仍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温病在概念上仍 隶属于伤寒,只是伤寒范围内的一个类型,未形隶属于伤寒,只是伤寒范围内的一个类型,未形 成自身独立的辨证论治体系,理论比较朴素。成自身独立的辨证论治体系,理论比较朴素。 素问素问“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 战国战国- -晋唐时期是温病学发展的晋唐时期是温病学发展的萌芽阶段萌芽阶段 编辑课件17 (二)宋(二)宋元代(公元元代(公元96013689601368年)年)成长阶段成长阶
13、段 韩祗和韩祗和伤寒微旨论伤寒微旨论 庞安时庞安时伤寒总病论伤寒总病论 郭雍郭雍伤寒补亡论伤寒补亡论 朱肱朱肱类证活人书类证活人书 刘完素刘完素 王安道王安道医经溯洄集医经溯洄集 编辑课件18 伤寒论对温病学发展的推动作用伤寒论对温病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六经辨证学说对后世创立的六经辨证学说对后世创立的卫气营血卫气营血辨证和辨证和三焦三焦 辨证有很大的启发辨证有很大的启发 伤寒论中许多治法伤寒论中许多治法方剂方剂,如清热(白虎汤)、,如清热(白虎汤)、 攻下(承气汤)、养阴(竹叶石膏汤)等法等法攻下(承气汤)、养阴(竹叶石膏汤)等法等法 为后世温病的治则治法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后世温病的治则治法发
14、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伤寒论对温病学发展的阻碍作用伤寒论对温病学发展的阻碍作用 l由于其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医家对其十分宗崇,由于其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医家对其十分宗崇, 无法进行无法进行理论理论突破。突破。 l临床诊疗严格遵守临床诊疗严格遵守伤寒论伤寒论法、方法、方。 编辑课件19 韩祗和韩祗和伤寒微旨论伤寒微旨论批评墨守仲景方批评墨守仲景方“竟竟 不能更張毫釐不能更張毫釐”的做法,甚至提出热病应的做法,甚至提出热病应“另立另立 方藥而不從仲景方方藥而不從仲景方” 庞安时庞安时伤寒总病论伤寒总病论里里以桂枝汤为例,因以桂枝汤为例,因 时、因地、因人加减,为活用经方提供示范。时、因地、因人加减,为活用
15、经方提供示范。 朱肱朱肱类证活人书类证活人书:“桂枝湯自西北二方桂枝湯自西北二方 居人,四時行之,無不應驗。居人,四時行之,無不應驗。不在加減也不在加減也”。 编辑课件20 郭雍郭雍伤寒补亡论伤寒补亡论中说:中说:“冬傷於寒,冬傷於寒, 至春發病者,謂之溫病;至春發病者,謂之溫病;冬不傷寒而春自感風冬不傷寒而春自感風 寒溫氣而病者,亦謂之溫寒溫氣而病者,亦謂之溫。”可见郭氏认为发可见郭氏认为发 于春季的温病,既有冬季寒伏而后发者,亦有于春季的温病,既有冬季寒伏而后发者,亦有 感受春季时令之邪而发者。后世认为温病有伏感受春季时令之邪而发者。后世认为温病有伏 邪、新感两类,实即导源于此。邪、新感两
16、类,实即导源于此。 编辑课件21 刘完素,字守真,别号宗真刘完素,字守真,别号宗真 子,居于金代的河间(河北子,居于金代的河间(河北 河间市),故又名刘河间。河间市),故又名刘河间。 号河间居士,又号通元处士。号河间居士,又号通元处士。 生于公元生于公元11201120年(金天辅四年(金天辅四 年),卒于公元年),卒于公元12001200年(金年(金 承安五年)左右,享年承安五年)左右,享年8080岁。岁。 u金元时期,随着医学界学术争鸣的兴起,温病学在理金元时期,随着医学界学术争鸣的兴起,温病学在理 法方药上有了重大突破,贡献最大的当属金元四大家法方药上有了重大突破,贡献最大的当属金元四大家
17、 之一的刘完素。之一的刘完素。 编辑课件22 刘完素刘完素河间六书(素问玄机原病式、河间六书(素问玄机原病式、 宣明论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宣明论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创新论创新论“六氣皆從火化六氣皆從火化”“”“六經傳變皆是熱證六經傳變皆是熱證” 立新法立新法即言伤寒为热病,就只能按热治,不能即言伤寒为热病,就只能按热治,不能 作寒医作寒医,并力主用寒凉药治温病,以,并力主用寒凉药治温病,以辛凉、清下辛凉、清下 为治温要法为治温要法 订新方自创订新方自创凉隔散、双解散、天水散凉隔散、双解散、天水散等清泄里等清泄里 热,辛凉解表的两解法方热,辛凉解表的两解法方 为寒凉派的代表,温病的开山
18、之人为寒凉派的代表,温病的开山之人 “伤寒宗仲景,热病崇伤寒宗仲景,热病崇( (主主) )河间河间” 编辑课件23 王安道王安道医经溯洄集医经溯洄集 “傷寒即發於天令寒涼之時傷寒即發於天令寒涼之時,而寒邪在表而寒邪在表,閉閉 其腠理其腠理”;“溫病溫病、熱病後發於天令暄熱之熱病後發於天令暄熱之 時時無寒在表無寒在表”。因此强调因此强调“溫病不得混稱溫病不得混稱 傷寒傷寒”。 真正把狭义伤寒和温病分开,并从病真正把狭义伤寒和温病分开,并从病 因学角度把温病与伤寒予以区别。认为伤寒与因学角度把温病与伤寒予以区别。认为伤寒与 温病的发病机理迥然不同,温病属里热外发,温病的发病机理迥然不同,温病属里热
19、外发, 即使有表证亦多为里热郁表所致。即使有表证亦多为里热郁表所致。 吴瑭称其吴瑭称其“始能脫卻傷寒,辯證溫病始能脫卻傷寒,辯證溫病” 编辑课件24 “溫病、熱病後發於天令暄熱之時,怫熱自內而溫病、熱病後發於天令暄熱之時,怫熱自內而 達于外,鬱其腠理,無寒在表,故非辛涼或苦寒達于外,鬱其腠理,無寒在表,故非辛涼或苦寒 或酸苦之劑,不足以解之或酸苦之劑,不足以解之” 温病、热病都是温病、热病都是“怫热自内而达于外怫热自内而达于外”, 可见是郁阳为热。可见是郁阳为热。 温病治疗当以温病治疗当以清泄里热清泄里热为法为法 编辑课件25 小结小结 成绩成绩 在各方面比唐以前有了重大发展在各方面比唐以前有
20、了重大发展,从概念、概念、 成因、证候、治疗原则、制方用药等方面,与成因、证候、治疗原则、制方用药等方面,与 伤寒有了明显区别,为温病学形成自身独立体伤寒有了明显区别,为温病学形成自身独立体 系打下了基础。系打下了基础。 不足不足 虽从伤寒体系中逐渐摆脱出来,但仍未形成虽从伤寒体系中逐渐摆脱出来,但仍未形成 自身独立的辨证论治体系。自身独立的辨证论治体系。 宋金元时期是温病学发展的宋金元时期是温病学发展的成长阶段成长阶段 编辑课件26 (三)明、清代,(三)明、清代,形成阶段形成阶段 明代明代吴有性吴有性 清代清代温病四大家温病四大家 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 清代清代
21、喻昌等喻昌等 编辑课件27 吴有性,字又可,约生吴有性,字又可,约生 活于活于1616世纪世纪8080年代至年代至1717 世纪世纪6060年代,江苏吴县年代,江苏吴县 人,明末清初著名医学人,明末清初著名医学 家,为温病学派重要代家,为温病学派重要代 表人物之一。表人物之一。 编辑课件28 吴又可吴又可 编著我国第一部温病学专著编著我国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温疫论温疫论 成为成为温疫学派温疫学派的代表性人物的代表性人物 病因病因创立创立“疠气疠气”病因学说病因学说。自然界里一种。自然界里一种 特异的致病物质特异的致病物质疠气疠气(杂气、戾气)(杂气、戾气) “溫疫之為病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風非寒
22、,非暑非濕非暑非濕,乃天地乃天地 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 侵入侵入途径途径认为戾气感人,认为戾气感人,从口鼻而入从口鼻而入,与伤,与伤 寒之邪由表入里者不同:寒之邪由表入里者不同:“此氣之來,無老少此氣之來,無老少 強弱,觸之者即病,邪自口鼻而入強弱,觸之者即病,邪自口鼻而入 ” 编辑课件29 病变病变部位部位认为其内不在脏腑,外不在体表经络,认为其内不在脏腑,外不在体表经络, 即即半表半里,膜原是也半表半里,膜原是也,伏于膜原之邪或外出于,伏于膜原之邪或外出于 表,或入于里,有九传之说表,或入于里,有九传之说 病邪病邪性质性质具有强烈传染性,种属、脏腑选择性具有强烈传染性,种
23、属、脏腑选择性 “是氣也,其來無時,其著無方,眾人觸之是氣也,其來無時,其著無方,眾人觸之 者,各隨其氣而為諸病焉。者,各隨其氣而為諸病焉。” “某氣專入某臟腑經絡,專發為某病,故眾某氣專入某臟腑經絡,專發為某病,故眾 人之病相同,非關臟腑經絡或為之證也。人之病相同,非關臟腑經絡或為之證也。 “牛病而羊不病,雞病而鴨不病,人病而禽牛病而羊不病,雞病而鴨不病,人病而禽 獸不病,究其所傷不同,因其氣各異也獸不病,究其所傷不同,因其氣各異也” 编辑课件30 感染戾气后是否发病或流行还关系到戾气的强弱感染戾气后是否发病或流行还关系到戾气的强弱 和人体的正气。和人体的正气。 “本氣充滿,邪不易入,本氣適
24、逢虧欠,呼吸本氣充滿,邪不易入,本氣適逢虧欠,呼吸 之間,外邪因而乘之之間,外邪因而乘之” 治疗治疗以以驱邪为第一要义(务)驱邪为第一要义(务) 推崇推崇攻下法攻下法的运用的运用 创立创立疏利透达之法疏利透达之法 试图寻找治疗专病专药试图寻找治疗专病专药 预防预防提出了提出了隔离预防隔离预防的观点的观点 编辑课件31 叶桂,字天士,清代康熙五叶桂,字天士,清代康熙五 年年( (公元公元16661666年年),),卒于乾隆卒于乾隆 十年十年( (公元公元17451745年年) ),号香岩,号香岩, 别号南阳先生,江苏吴县人,别号南阳先生,江苏吴县人, 清代杰出医学家。清代杰出医学家。 叶天士生于
25、医学世家,叶天士生于医学世家, 祖父叶时、父叶朝采都是精祖父叶时、父叶朝采都是精 通医术,尤以儿科闻名。叶通医术,尤以儿科闻名。叶 桂桂1212岁开始从父学医,岁开始从父学医,1414岁岁 父死,拜其父门人朱某为师,父死,拜其父门人朱某为师, 专学医术。叶天士聪慧过人,专学医术。叶天士聪慧过人, 悟超象外,一点即通;尤其悟超象外,一点即通;尤其 虚心好学,凡听到某位医生虚心好学,凡听到某位医生 有专长,就拜其为师,十年有专长,就拜其为师,十年 之内换了十七个老师,且能之内换了十七个老师,且能 融会贯通,故医术突飞猛进,融会贯通,故医术突飞猛进, 名声大震。名声大震。 编辑课件32 叶天士叶天士
26、 编著我国第一部温病学专著编著我国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温热论,成温热论,成 为温病学理论的为温病学理论的奠基奠基之作之作 众多清代温病学家的杰出代表,成为众多清代温病学家的杰出代表,成为温病学温病学 的代表性人物之一,被誉为的代表性人物之一,被誉为 “温温 热大师热大师” 阐述了温病发生发展规律,阐述了温病发生发展规律, “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 心包心包” 病因病因: :温邪温邪 途径途径: :上受上受 病位病位: :犯肺犯肺 传变传变: :逆传逆传 编辑课件33 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纲领,作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纲领,作 为温病诊治的依据为温病诊治的依据“衛之後,衛之後,
27、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 丰富了诊断学内容辨舌、验丰富了诊断学内容辨舌、验 齿,辨斑疹、白陪齿,辨斑疹、白陪 提出了温病治疗大法提出了温病治疗大法,“在衛在衛 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 營猶可透熱轉氣,入血就恐耗營猶可透熱轉氣,入血就恐耗 血動血,直須血動血,直須涼涼血散血血散血” 留下了丰富的诊疗经验临证留下了丰富的诊疗经验临证 指南医案指南医案 编辑课件34 薛雪,(薛雪,(1681-17701681-1770)字)字 生白,号一瓢,苏州南园生白,号一瓢,苏州南园 人,气宇洒落,风度俊雅,人,气宇洒落,风度俊雅, 为清代康熙乾隆年间颇有为清
28、代康熙乾隆年间颇有 声望的大方家,秉性孤傲,声望的大方家,秉性孤傲, 工八法,诗画俱佳,因母工八法,诗画俱佳,因母 多病,而究心岐黄之学,多病,而究心岐黄之学, 博览群书遂精于医术。著博览群书遂精于医术。著 有有医经原旨医经原旨、湿热湿热 病篇病篇等,晚年尚著有等,晚年尚著有 扫叶庄医案扫叶庄医案四卷,今四卷,今 已刊入已刊入珍本医书集成珍本医书集成 编辑课件35 薛生白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病篇 对湿热病的病因,证候,病对湿热病的病因,证候,病 机及诊治法则进行了专门研机及诊治法则进行了专门研 究,有独到见解究,有独到见解 湿热证提纲湿热证提纲:“濕熱證,始濕熱證,始 惡寒,後但熱不寒,汗出胸惡
29、寒,後但熱不寒,汗出胸 痞,舌白或黃,口渴不引飲痞,舌白或黃,口渴不引飲” 湿热证病理湿热证病理:“濕熱病邪濕熱病邪自自 口入,直趨中道口入,直趨中道,病屬陽明病屬陽明, 太陰經者居多太陰經者居多” 湿邪在表者当芳化宣透,对湿邪在表者当芳化宣透,对 于湿邪入里者,应三焦分治于湿邪入里者,应三焦分治 编辑课件36 u吴瑭,字配珩(吴瑭,字配珩(hengheng),号),号 鞠通,江苏淮阴人,生于公鞠通,江苏淮阴人,生于公 元元17581758年,卒于年,卒于18361836年。其年。其 于医学,不仅注重钻研于医学,不仅注重钻研内内 经经伤寒论伤寒论等经典著作,等经典著作, 博采历代医家之长,而且
30、勤博采历代医家之长,而且勤 于实践,勇于创新,故医名于实践,勇于创新,故医名 大震,成就卓著。尤其对温大震,成就卓著。尤其对温 病研究深刻,创温病三焦辨病研究深刻,创温病三焦辨 证理论体系,被后世誉为清证理论体系,被后世誉为清 代温病四大家之一。其生平代温病四大家之一。其生平 主要著作有主要著作有温病条辨温病条辨 医医病书医医病书和和吴鞠通医吴鞠通医 案案。 编辑课件37 吴鞠通吴鞠通 温病条辨温病条辨 集温病学之大成,溶各家学说于一集温病学之大成,溶各家学说于一 炉,使温病学的完整体系得以流传炉,使温病学的完整体系得以流传 下来下来 创立创立三焦辨证体系三焦辨证体系,他在温病条,他在温病条
31、辨中以三焦定位分期为经,以卫辨中以三焦定位分期为经,以卫 气营血测机辨证为纬,以轻、平、气营血测机辨证为纬,以轻、平、 重分治三焦重分治三焦 重视病名规范,病证结合论治重视病名规范,病证结合论治 总结出了许多疗效可靠的治温方剂总结出了许多疗效可靠的治温方剂 编辑课件38 u王士雄,字孟英(王士雄,字孟英(1808180818671867)清代著名医家)清代著名医家, ,又号梦隐又号梦隐, ,别别 号半痴山人号半痴山人, ,浙江海宁人浙江海宁人, ,迁居钱塘(今杭州)。曾祖王学权迁居钱塘(今杭州)。曾祖王学权, , 精于医精于医, ,曾撰曾撰医学随笔医学随笔; ;祖父及父皆业医。孟英自幼失怙祖父
32、及父皆业医。孟英自幼失怙, , 历经贫困历经贫困,14,14岁即立志习医岁即立志习医, ,深得舅父俞桂庭之助深得舅父俞桂庭之助, ,并为其书斋并为其书斋 题名题名“潜斋潜斋”。 20 20岁时至婺州(今岁时至婺州(今 金华)佐理盐业为金华)佐理盐业为 生生, ,得暇钻研医籍。得暇钻研医籍。 后游于江浙后游于江浙, ,以医为以医为 业。其时战乱业。其时战乱, ,疫疠疫疠 流行流行, ,亲人死于霍乱亲人死于霍乱, , 遂专心温热病。经遂专心温热病。经 多年实践多年实践, ,对温热有对温热有 独到见识。独到见识。 编辑课件39 王孟英温热经纬王孟英温热经纬 “以軒歧仲景之文為經,葉薛諸家之辨為緯以軒
33、歧仲景之文為經,葉薛諸家之辨為緯”, 并参和自己的实践认识编著成书对温病的理论和并参和自己的实践认识编著成书对温病的理论和 证治作了较全面的整理。证治作了较全面的整理。 编辑课件40 喻嘉言喻嘉言医门法律医门法律尚论篇尚论篇提出三焦定位、分提出三焦定位、分 治之法,并对燥邪病机、治疗作了深入论述,创治之法,并对燥邪病机、治疗作了深入论述,创 立清燥救肺汤。立清燥救肺汤。 戴天章戴天章广温疫论广温疫论 杨栗山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伤寒温疫条辨 俞霖俞霖疫疹一得疫疹一得 雷少逸时病论雷少逸时病论 俞根初通俗伤寒论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柳宝诒温热逢源柳宝诒温热逢源 编辑课件41 n 小结小结 成绩成绩 概念
34、概念提出温病概念新内涵提出温病概念新内涵 病因病因六淫之邪化火、温邪、厉气等六淫之邪化火、温邪、厉气等 辨证辨证创立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辨证体系创立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辨证体系 诊断诊断独特诊法独特诊法 治疗治疗解表、清热、泻火、祛湿、开窍、息风、解表、清热、泻火、祛湿、开窍、息风、 养阴等法养阴等法 明清各位医家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温病的病因明清各位医家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温病的病因 病机、辨证理论、特色诊法及治法方药,使温病病机、辨证理论、特色诊法及治法方药,使温病 学从多个方面从伤寒论中独立出来,形成了独特学从多个方面从伤寒论中独立出来,形成了独特 的理论体系而成为一门新的学科。的理论体
35、系而成为一门新的学科。 明清时期是温病学发展的明清时期是温病学发展的形成阶段形成阶段 编辑课件42 寒温争鸣寒温争鸣 伤寒学派:伤寒学派:代表人物陆九芝代表人物陆九芝 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温病包含其中,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温病包含其中, 伤寒论伤寒论总括一切,温病不应另立门派。总括一切,温病不应另立门派。 温病学派:温病学派:代表人物叶天士、吴鞠通代表人物叶天士、吴鞠通 伤寒论伤寒论详于寒而略于温,其病因病机不详于寒而略于温,其病因病机不 同,应严格区分。同,应严格区分。 编辑课件43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 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成立前1912-19
36、491912-1949 何廉臣、张锡纯、吴锡璜、丁甘仁何廉臣、张锡纯、吴锡璜、丁甘仁 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后1949-1949- 编辑课件44 张锡纯张锡纯(1860186019331933),字寿),字寿 甫。少时读书之暇随父习医。甫。少时读书之暇随父习医。 18931893年第二次参加秋试落弟后年第二次参加秋试落弟后 开始接触西医及其它西学。开始接触西医及其它西学。 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张氏萌发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张氏萌发 了衷中参西的思想,遂潜心于了衷中参西的思想,遂潜心于 医学。完成医学。完成医学衷中参西录医学衷中参西录 19281928年春,张氏携眷至天津,年春,张氏携眷至天津, 援徒
37、并开业行医。组织中西汇援徒并开业行医。组织中西汇 通医社,传播学术。张锡纯主通医社,传播学术。张锡纯主 张衷中参西,汇通中西医学。张衷中参西,汇通中西医学。 张锡纯与张山雷、张生甫张锡纯与张山雷、张生甫“三三 张张”,为医界公认的名医。,为医界公认的名医。 编辑课件45 吴锡璜吴锡璜(1872-19501872-1950年)。年)。 字瑞甫,号黼堂。光绪年字瑞甫,号黼堂。光绪年 间(间(1895-19081895-1908年)举人,年)举人, 后弃官就医。后弃官就医。 创办创办“厦门国医学校厦门国医学校”, 学员遍海内外。日寇占领学员遍海内外。日寇占领 期间,拒为日寇服务,遂期间,拒为日寇服务
38、,遂 移居新加坡。移居新加坡。 生平著作甚多,有生平著作甚多,有中西中西 温热串解温热串解、中西脉学中西脉学 讲义讲义、删补中风论删补中风论、 评注陈无择三因方评注陈无择三因方、 校正圣济总录校正圣济总录等多种等多种 行于世。行于世。 编辑课件46 丁甘仁(1865(18651926)1926),名泽周。,名泽周。 通晓内科及外、咽喉科。通晓内科及外、咽喉科。 19151915年始,与夏应堂、谢利恒年始,与夏应堂、谢利恒 等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及女等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及女 子中医专门学校,又兴办沪南、子中医专门学校,又兴办沪南、 沪北广益中医院,为广大劳动沪北广益中医院,为广大劳动 人民服务
39、,又为学生实习奠定人民服务,又为学生实习奠定 基地,从此各省求学者闻风而基地,从此各省求学者闻风而 来,年有增加,因之门墙桃李,来,年有增加,因之门墙桃李, 遍及全国。遍及全国。 著作有著作有丁甘仁医案丁甘仁医案、喉喉 痧证治概要痧证治概要等。子孙辈皆传等。子孙辈皆传 其业。其业。 编辑课件47 张骧云对于新感和伏邪的见解,认为新感虽有寒温张骧云对于新感和伏邪的见解,认为新感虽有寒温 之分,但外邪的侵犯总是由表入里;伏气因新感而之分,但外邪的侵犯总是由表入里;伏气因新感而 引动,由里出表,因此主张新感务求引动,由里出表,因此主张新感务求“表透表透”,勿,勿 使内入,伏气务求使内入,伏气务求“透
40、表透表”,促其外达。,促其外达。 蒲辅周先生在结合自己一生治疗热病的经验后指出:蒲辅周先生在结合自己一生治疗热病的经验后指出: “温病随季节而命名,病之来路有二:呼吸与皮毛;温病随季节而命名,病之来路有二:呼吸与皮毛; 去路有三;汗、吐、利。去路有三;汗、吐、利。”“”“人体有强弱,感受有人体有强弱,感受有 轻重,伏邪有深浅轻重,伏邪有深浅”;“温疫实与四时温病不同,温疫实与四时温病不同, 是杂气为病是杂气为病”等精辟论述,丰富和充实了温病病因等精辟论述,丰富和充实了温病病因 学的内容学的内容 编辑课件48 国民党时期的废止中医案国民党时期的废止中医案 19291929年年2 2月,国民政府召
41、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议,通月,国民政府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议,通 过了西医余云岫等提出的过了西医余云岫等提出的“废止旧医废止旧医( (中医中医) )以扫除医药卫生之以扫除医药卫生之 障碍案障碍案”,另拟,另拟“请明令废止旧医学校案请明令废止旧医学校案”呈教育部,并规定呈教育部,并规定 了了6 6项消灭中医的具体办法:项消灭中医的具体办法: 1 1、施行旧医登记,给予执照方能营业,登记限期为一年。、施行旧医登记,给予执照方能营业,登记限期为一年。 2 2、限五年为期训练旧医,训练终结后,给以证书。无此项、限五年为期训练旧医,训练终结后,给以证书。无此项 证书者停止营业。证书者停止营业。 3
42、 3、自、自19291929年为止,旧医满年为止,旧医满5050岁以上、在国内营业岁以上、在国内营业2020年以上年以上 者,得免受补充教育,给特种营业执照,但不准诊治法定传染者,得免受补充教育,给特种营业执照,但不准诊治法定传染 病及发给死亡诊断书等。此项特种营业执照有效期为病及发给死亡诊断书等。此项特种营业执照有效期为1515年,期年,期 满即不能使用。满即不能使用。 4 4、禁止登报介绍旧医。、禁止登报介绍旧医。 5 5、检查新闻杂志,禁止非科学医学宣传。、检查新闻杂志,禁止非科学医学宣传。 6 6、禁止成立旧医学校、禁止成立旧医学校。 编辑课件4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
43、成立以来 19541954石家庄石家庄“乙脑乙脑” 治疗治疗 19581958年年1010月月1111日,毛泽东在卫生部关于学习班日,毛泽东在卫生部关于学习班 结业的报告批示中指出,培养中西医结合的高结业的报告批示中指出,培养中西医结合的高 级医生是一件大事,不可等闲视之级医生是一件大事,不可等闲视之中国医中国医 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 提高提高。 编辑课件50 温病学的理论和经验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并取温病学的理论和经验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并取 得了显著疗效得了显著疗效 对温病学的基础理论作了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对温病学的基础理论作了进一步
44、的深入探讨, 其理论逐渐趋向规范其理论逐渐趋向规范 结合现代实验研究,不断取得成果结合现代实验研究,不断取得成果 温病治法和方剂研究取得了较多成果温病治法和方剂研究取得了较多成果 继承发掘工作继承发掘工作 编辑课件51 三、温病学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主要内容主要内容 总论总论温病理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温病理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 技能。主要介绍温病学和温病的概念、病因与技能。主要介绍温病学和温病的概念、病因与 发病、温病辨证、常用诊法、防治方法发病、温病辨证、常用诊法、防治方法 各论各论温病证治。常见温病具体证治,病因病温病证治。常见温病具体证治,病因病 机、诊断和鉴别诊断、辨
45、证论治、对症处理、机、诊断和鉴别诊断、辨证论治、对症处理、 预防与调摄预防与调摄 附篇附篇参考原著。叶天士温热论、薛生白参考原著。叶天士温热论、薛生白 湿热病篇湿热病篇 编辑课件52 学习方法学习方法 正确对待和处理继承与发展、中医与西医、正确对待和处理继承与发展、中医与西医、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学好温病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也要重视临床学好温病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也要重视临床 实践实践 系统掌握温病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系统掌握温病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 本技能,做到概念明确,理论熟悉,熟练掌本技能,做到概念明确,理论熟悉,熟练掌 握常见诊法和治法的技能握常见诊法和治法的技
46、能 注意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和比较注意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和比较 编辑课件53 复习思考题 内经内经中对温病有何论述?中对温病有何论述? 刘河间、王安道对温病学的主要贡献表现在哪些刘河间、王安道对温病学的主要贡献表现在哪些 方面?方面? 试述吴又可对温病学的主要贡献。试述吴又可对温病学的主要贡献。 试述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对温病学试述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对温病学 的主要贡献。的主要贡献。 编辑课件54 第二章 温病的特点、范围和分类 一、温病的概念一、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由温病是由温邪温邪引起的以引起的以发热发热为主症,具有为主症,具有热象偏热象偏 重重、易化燥伤阴易化燥伤阴等特
47、点的一类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急性外感热病 主因外感温邪主因外感温邪 主症发热;主症发热; 证候特点热象偏重;证候特点热象偏重; 病机特点易化燥伤阴病机特点易化燥伤阴 多种外感热病的总称多种外感热病的总称 编辑课件55 二、温病的特点 (一)有特异的致病因素(一)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温邪 叶天士温热论:叶天士温热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温邪的特异性主要表现在温邪的特异性主要表现在 从外感受从外感受(非内伤)(非内伤) 温热性质温热性质(非伤寒)(非伤寒) 温邪是一种具有特异性的致病因素,不应把它看温邪是一种具有特异性的致病因素,不应把它看 作单纯的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作单纯
48、的自然界的气候变化 编辑课件56 (二)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二)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1 1有传染性有传染性 大多数温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在人群中传播,大多数温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在人群中传播, 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素问素问刺法论:刺法论:“五疫之至,皆相染五疫之至,皆相染 易易”、“易者,移也易者,移也” 吴又可温疫论:吴又可温疫论:“疫气盛行,所患者疫气盛行,所患者 重,最能传染重,最能传染”,“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 染染” 传染性不是温病最基本的特征传染性不是温病最基本的特征 编辑课件57 2 2有流行性有流行性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
49、成人群中的连续传播,引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人群中的连续传播,引 起在同一时期内同一疾病在一定范围内的蔓延起在同一时期内同一疾病在一定范围内的蔓延 王叔和伤寒例:王叔和伤寒例:“是以一岁之中,长是以一岁之中,长 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庞安常伤寒总病论:庞安常伤寒总病论:“天行之病,大天行之病,大 则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则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 一家一家” 流行性有大小之别。与病邪本身的性质、自然流行性有大小之别。与病邪本身的性质、自然 和社会因素有关和社会因素有关 编辑课件58 3 3有季节性有季节性 某个季节容易发
50、生某种温病某个季节容易发生某种温病 四时的气候变化四时的气候变化 不同季节人体的反应状态不同季节人体的反应状态 “四时温病四时温病” 温病具有季节性温病具有季节性-温邪具有季节性温邪具有季节性 编辑课件59 4 4有地域性有地域性 某种温病在某一地域较为多见,而在其它地域某种温病在某一地域较为多见,而在其它地域 则少见或不见则少见或不见 叶天士温热论:叶天士温热论:“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吾吴湿邪害人最广” 地理环境不同,气候条件各异,不同地域居地理环境不同,气候条件各异,不同地域居 住的人们在生活习惯、卫生条件方面的差别,住的人们在生活习惯、卫生条件方面的差别, 影响了温邪的形成和传播影响了温邪的
51、形成和传播 编辑课件60 (三)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三)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 1 1传变特点:有一定的发展趋向和过程传变特点:有一定的发展趋向和过程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实致虚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实致虚 2 2病理变化:有一定的病理演变规律病理变化:有一定的病理演变规律 当温邪作用于人体后,主要表现为人体卫气营当温邪作用于人体后,主要表现为人体卫气营 血及三焦所属脏腑的血及三焦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功能失调和和实质损害实质损害 v在温病前期阶段多以机体功能失调为主在温病前期阶段多以机体功能失调为主 v病情严重或发展至后期,侵犯营血、下焦,则有病情严重或发展至后期,侵犯
52、营血、下焦,则有 明显的实质损害,尤其可引起阴液耗伤,甚则导致明显的实质损害,尤其可引起阴液耗伤,甚则导致 阴竭阳脱阴竭阳脱 编辑课件61 (四)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四)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 1发病、传变:发病、传变:“急急”、“猛猛”、“快快”、“多多” 2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 3易化燥伤阴,易化燥伤阴,吴鞠通:吴鞠通:“温热,阳邪也,阳盛温热,阳邪也,阳盛 伤人之阴也伤人之阴也” 4易内陷生变病邪较盛,正气不敌,病邪可以易内陷生变病邪较盛,正气不敌,病邪可以 内陷而发生各种变证、危证内陷而发生各种变证、危证 邪入营血热盛动血邪入营血热盛动血 邪陷厥阴动风痉厥或闭窍神昏谵语
53、邪陷厥阴动风痉厥或闭窍神昏谵语 邪陷正脱气阴外脱、阳气外脱或内闭外脱邪陷正脱气阴外脱、阳气外脱或内闭外脱 编辑课件62 三、温病的范围和分类 (一)温病的范围(一)温病的范围 温病的范围逐步扩大,包括的病种越来越广泛温病的范围逐步扩大,包括的病种越来越广泛 教材中所讨论的温病是以四时温病为主教材中所讨论的温病是以四时温病为主 温病的温病的命名命名主要是根据其主要是根据其发病季节、四时主气或发病季节、四时主气或 病候特点病候特点而确立的而确立的 根据发病季节命名春温、冬温根据发病季节命名春温、冬温 按四时主气命名风温、暑温、湿温,秋燥按四时主气命名风温、暑温、湿温,秋燥 以其临床特点命名大头瘟、
54、烂喉痧、伏暑以其临床特点命名大头瘟、烂喉痧、伏暑 编辑课件63 春春夏夏长夏长夏秋秋冬冬冬春冬春 主气主气风风暑暑湿湿燥燥寒寒 寒、风寒、风 病名病名 风风 温温 春春 温温 暑暑 温温 暑暑 湿湿 湿湿温温秋秋 燥燥 伏伏 暑暑 冬冬 温温 大大 头头 瘟瘟 烂烂 喉喉 痧痧 病邪病邪 风风 热热 伏伏 寒、寒、 温温 热热 暑暑 热热 暑暑 湿湿 湿热湿热燥燥 热热 暑暑 湿湿 风风 热热 风风 热热 时时 毒毒 温温 热热 时时 毒毒 编辑课件64 (二)温病的分类 1 1按病证性质是否按病证性质是否兼湿兼湿分类分类 温热类温热类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风温、春温、暑温、秋燥、
55、大头瘟、烂 喉痧等喉痧等 湿热类湿热类暑湿、湿温、伏暑暑湿、湿温、伏暑 病病 名名 风风 温温 春春 温温 暑暑 温温 暑暑 湿湿 湿湿 温温 秋秋 燥燥 伏伏 暑暑 冬冬 温温 大大 头头 瘟瘟 烂烂 喉喉 痧痧 病病 邪邪 风风 热热 伏伏 寒、寒、 温温 热热 暑暑 热热 暑暑 湿湿 湿湿 热热 燥燥 热热 暑暑 湿湿 风风 热热 风风 热热 时时 毒毒 温温 热热 时时 毒毒 编辑课件65 温热性温病温热性温病 湿热性温病湿热性温病 病邪性质病邪性质 温热性质温热性质湿热性质湿热性质 初起病位初起病位 多为肺卫,或气分、营分多为肺卫,或气分、营分 多为脾胃或肌肤多为脾胃或肌肤 起病特点
56、起病特点 较急,热象较著较急,热象较著较缓,热象不显较缓,热象不显 传传 变变 较快较快 较慢,但化燥化火较慢,但化燥化火 后传变较快后传变较快 病病 程程 较短较短 缠绵难愈,病程长缠绵难愈,病程长 转转 归归 易伤阴津易伤阴津 易伤阳气,化燥后易伤阳气,化燥后 也伤阴液也伤阴液 病病 种种 风温、春温、暑温、秋燥、风温、春温、暑温、秋燥、 大头瘟、烂喉痧大头瘟、烂喉痧 暑湿、湿温、伏暑暑湿、湿温、伏暑 编辑课件66 2 2按发病初起是否按发病初起是否见里热证见里热证分类分类 新感类新感类初起病发于表,以初起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表热证为主的一类的一类 温病;温病;临床见证临床见证与当时的与
57、当时的主气主气致病特点相致病特点相一致一致 如风温、秋燥、冬温如风温、秋燥、冬温 伏邪类伏邪类初起病发于里,以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证为主里热证为主的一类的一类 温病,如春温、伏暑等温病,如春温、伏暑等 编辑课件67 三、温病与伤寒三、温病与伤寒 (一)二者在概念上的关系(一)二者在概念上的关系 1 1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包括的范围极广,可以作为一切外感热广义伤寒包括的范围极广,可以作为一切外感热 病的总称。即凡由外邪引起的急性热病概可称为病的总称。即凡由外邪引起的急性热病概可称为 伤寒伤寒 素问素问热论:热论:“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
58、难经难经五十八难:五十八难:“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 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 ” 广义伤寒广义伤寒一切外感热病一切外感热病 编辑课件68 狭义伤寒指由寒邪所引起的外感热病狭义伤寒指由寒邪所引起的外感热病 温病温病隶属于隶属于广义伤寒广义伤寒 温病与狭义伤寒是温病与狭义伤寒是并列并列关系,两者是两类性质关系,两者是两类性质 不同的疾病不同的疾病 广义伤寒广义伤寒 狭义狭义 温温 伤寒伤寒 病病 (二)温病与狭义伤寒的区别(二)温病与狭义伤寒的区别 编辑课件69 风温风温 伤寒伤寒 病病 因因风热病邪风热病邪风寒病邪风寒病邪 病机特点病机特点 邪
59、犯肺卫,继则致邪犯肺卫,继则致 肺胃热盛,终易伤肺胃热盛,终易伤 阴阴 病初为寒束于表,继病初为寒束于表,继 则表寒化热传里,终则表寒化热传里,终 易伤阳易伤阳 初起证候初起证候 表热证:发热重,表热证:发热重, 恶寒轻,口渴,咳恶寒轻,口渴,咳 嗽痰粘,咽喉疼痛,嗽痰粘,咽喉疼痛, 舌边尖红,苔薄白,舌边尖红,苔薄白, 脉浮数脉浮数 表寒证:恶寒重,发表寒证:恶寒重,发 热轻,头痛身疼,无热轻,头痛身疼,无 汗,咳嗽痰稀,舌质汗,咳嗽痰稀,舌质 正常苔薄白,脉浮紧正常苔薄白,脉浮紧 初起治法初起治法 辛凉解表辛凉解表 辛温解表辛温解表 编辑课件70 四、温病与温疫四、温病与温疫 ( (一)温
60、疫的含义一)温疫的含义 1 1疫的概念疫的概念 是指一种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较大范围流行的是指一种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较大范围流行的 一类疾病一类疾病 说文:说文:“疫,民皆病也疫,民皆病也”。温疫论:。温疫论:“疫疫 氣盛行,所患者重,最能傳染氣盛行,所患者重,最能傳染” 2 2温疫的概念温疫的概念 是指温热性质的一类疫病,也就是指温病中具有是指温热性质的一类疫病,也就是指温病中具有 强烈传染性并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强烈传染性并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辞源:辞源:“瘟,疫病。人或牲畜家禽所生的急性瘟,疫病。人或牲畜家禽所生的急性 传染病。传染病。” 编辑课件71 (二)温疫与温病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网吧网络方案
- 沟通技巧在汇报中的应用实践
- 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教育技术应用
- 现代企业供应链管理与优化
- 生态城市规划中的生态环境教育
- 国庆节的班队活动方案
- 生命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价值与挑战
- 国家公祭日动计方案
- Unit 1 School life Reading B 说课稿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英语上外版(2020)必修第一册
- 2023六年级英语上册 Review Module Unit 1说课稿 外研版(三起)
- 探索者三维建筑结构建模设计软件说明书
- 实验动物饲养人员岗位竞聘演讲范文汇报报告范文
- 商业地产市场竞品楼盘市场调研表格
- 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项目技术及设计方案
- GB/T 709-2019热轧钢板和钢带的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
- FZ/T 54007-2019锦纶6弹力丝
- DB11-T 291-2022日光温室建造规范
- 2021-2022学年山东省淄博市高二(下)期末英语试卷(附答案详解)
-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选修4-6初等数论初步全套课件
- 外贸业务员面试试卷
- 纪检知识答题测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