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情感化_第1页
略论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情感化_第2页
略论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情感化_第3页
略论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情感化_第4页
略论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情感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略论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情感化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过: “教育不能没有情感, 没有爱,就如同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 池塘; 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 ”新颁布的各学科 课程标准 也明确指出: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 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 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教 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 过程,是知、情、信、意、行诸要素的转化过程。“情”在 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是促进人的行 为变化的内驱力。在教学中,若师生双方心意相通,情感共 鸣,便较易完成教学目标;若双

2、方情感交流发生阻碍,情感 错位,那么知识的交流也会受影响。由此可见,通过创设情 境,交流情感,沟通思想,转化学生情绪应该是中学课堂教 学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 行情感渗透呢?一、以情说理,坚持课堂科学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参与能为行为参与提供情感态度 的准备,情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能激发学生对知 识的好奇心、求知欲,潜移默化地告诉学生学科知识的价值 和学习的意义。中学的各门学科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 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在教学中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条 条、背条条上,而是要着重从教材的逻辑结构、从知识间的 内在联系上、从不同年级学生的层次水平上构建课堂教学

3、体 系,揭示教材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展示教材的整体性和严密 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紧扣教材脉搏和逻辑 顺序,抓住一条主线,用简洁传神的语言,高屋建瓴地娓娓 道来,让学生在感受教材体系的科学性、逻辑性、严密性、 完整性、流畅性中认识和感受到理论的神圣性和严肃性,油 然而生出崇敬之情,从而坚定学习和实践理论的自觉性;同 时,要善于发掘教材知识的兴趣点和与实际的结合点,适时 善举事例,激发学生情趣,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增加学生对 课堂教学的心理期待,以此吸引学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此外,还可以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加深对知 识的理解。这样,增加了知识的可信度,使学生不仅口服, 而

4、且心服,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 性,从感情上把这门课真正当成一门科学而严肃认真对待。 “知之深,爱之切”,在这种情况下,教与学的对立就容易 得到统一了。二、以情激趣,强化课堂感染性 情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感染性,也就是说,情能动 情。即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其他的人, 使之发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绪。教学中,教师要充分 投入,始终保持高度热情,以此感染学生,调动学生情绪, 使学生思维和智力活动处于兴奋状态。讲好开头,引起“注 意”。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讲好课的开 头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第一步。如果在上课一开始学生 就注意听讲,他们就有可能

5、连续认真地听下去。否则,他们 的注意就不易稳定,掌握的知识也不全面,学习效果自然受 到影响。教师要讲好开头首先对教材应有十分准确的把握, 努力设计出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语”,可以通过讲与 本节课有关的故事、成语导入新课;或在课的开头提出学生 感兴趣的问题,造成悬念等。同时,还要仪表端庄、亲切和 蔼、自信心十足。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条理清楚,并联系 实际讲好每节课的学习目的和意义,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要 性和必要性。这样,就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果教师走进教 室时精神倦怠,讲话有气无力,没有条理,就不难想象学生 的状况会怎样,整体教学必然要受影响;多给学生议、练的 时间,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兴

6、趣。教学过程是“读、讲、 议、练”的过程。对说教篇幅较多、道理好懂的教材,要精 讲,要多给学生安排一定的议、练的时间,让学生在议论过 程中畅所欲言、精神放松、兴趣盎然,既理解了课文,又提 高了思想认识。 如果教师一直 “满堂灌” ,学生一定会困倦, 收不到好的效果;运用恰当有趣的比喻等方法激发兴趣。课 堂教学可根据需要,恰当地运用有趣的比喻、精彩的名言、简短的故事等,突破难点、激发兴趣;同时,除了课本上的 实例外, 补充一些同学感兴趣的例子, 深入浅出的讲清道理, 使学生感觉学习既不枯燥,也不神秘。课堂 活起来,师生之间的感情就容易沟通,情感共鸣就能产生,学生对老师的 信任感就能增强,自己就更

7、能发挥在情感教育中的导向作 用,从而促进教学的有效进行。三、以情映景,创设课堂情境性 情感的另一特点是实践性。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 础,也是促进情感发展的动力。 所以情感教育要从实践开始, 在实践中, 以行育情, 越实践, 学生的情感就越深, 反过来, 情感越深,就越愿意实践,从而形成自觉行为。创设问题情 境即模拟实践是引起学生认知矛盾的常用方法,它能将学生 引入到问题之中,通过“设疑”使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产生 疑问,出现心理的不和谐状态, 进而激发其学习的内部动机, 自我体验、感悟,达到以景起情,因情见志的效果。新课程 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情境创设的素 材和原型。因此

8、,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情景 教育活动,促进师生思想和情感沟通,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 手段。教师不仅创造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一 切外部条件,还要认识到自己的情感是连接、贯通与学生的 情感的纽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境,可以在上课前让学 生听一段抒情轻柔的音乐,让学生唱一首歌,让学生听一个 小笑话等,都会舒解课前的紧张情绪,让学生以轻松、平和 的心境进入课堂。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实物演示、表 演体会、语言描绘或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学生提供情境,进一 步学生的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唤起学生的学习 心境。 在教学中, 由于情境贴近学生实际, 有较强的亲和力, 活跃了课堂气

9、氛,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四、以情导行,生成课堂实践性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 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 书本。”因此,教学需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提供丰富的 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从学生已有经验和兴趣出发并 体现这种已有经验和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思考和探 究;要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学科角度对 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如 果教师能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有机地融通起来, 重新设计教学情境,就有可能使理论恢复到鲜活的状态,就 有可能激发、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和提升 他们

10、主动探索的欲望及能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引导 学生关注现实是教学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对学科兴趣 的有效手段,关注现实、解释社会现象也是学生对学科最大 的情感要求,因此,能关注现实的教学肯定会很受学生的欢 迎。鉴于此,作为教师,首先就要努力做一个关注现实的社 会观察家,并且还要会把社会问题以及自己的评判灵活地纳 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引导学生也学会观察和判断。这样既能 促进学生课堂教学的情感参与,又能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精 神,不失为一种值得提倡的教学方法。学生都不会反对知识 的正确性,他们之所以缺乏学习动力是认为学来没有用。因 此,在教学中必须强调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引导学生 学会应用所

11、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显示理论的 生命力和实际价值。由此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理论知识太有必 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事实证明,师生间亲近感的增强 确实推动了教学工作的开展。五、以情通理,注重课堂德育性 良好的情感沟通与交流,有利于拉进人与人的距离,增 加人与人之间的亲近感,从而到达“亲其师,信其道,乐其 行”。教师要有饱含爱的深情、无私忘我的热情去公平地对 待每一个学生,从情感上给每个学生以呵护、关爱,用情感 去熔化渴望知识的心灵,这样在教学中会做事半功倍的效 果。列宁说得好:“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 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平等、 民主眼光和亲和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对不同的学生应采 取差别的办法。学生的成绩可以有差距,但决不能以此把学 生划分等级,更不能歧视差生,任何人都是需要肯定的。成 绩差距只能说明一方面的问题, 而且也不是绝对的。 对优生,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要提出新的要求,如进一步培养和 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避免盲目骄傲;对差生, 除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外,还要尽力去发 现其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增 强他们的学习信心。有些差生思想特别活跃,其中不少是错 误的思想。但只要能激发他们探讨问题的兴趣,事实证明也 能在某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