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污染的法律体系研究_第1页
放射性污染的法律体系研究_第2页
放射性污染的法律体系研究_第3页
放射性污染的法律体系研究_第4页
放射性污染的法律体系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本文作者王鑫工作单位东北林业大学一、 完善放射性环境监测制度放射性环境监测制度是进行放射性污染风险防范、 执法和纠纷裁判 的基础。 详实客观的环境监测数据则是实施放射性污染风险防 范法律制度,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因此,规范和完善放 射性环境监测制度是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 推动公众参与放射性污染 风险防范的重要途径。需要进一步从以下方面对放射性污染环境监测制度进行完善。一扩大放射性辐射监测范围放射性污染难以察觉,具有潜伏性,一旦发生事故,其危害非常巨大,且对环境 的污染损害长期难以修复,将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巨大的威胁。 因此,对于涉及放射性的一切载体、因子,对于所有可能引发放射性 污染的

2、场合, 立法都要明确规定对此必须实行环境监测制度, 纳入辐 射监测监督范围。 由此可见,除了现行的辐射监测范围以外, 我国的放射性污染风险防范立法还应明确规定对核技术开发利用的 放射工作场所、 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建设项目的周边环境、 铀钍矿 和伴生放射性矿尾矿的周边环境、 放射性废物处置场所等进行辐射监 测,扩大辐射监测的范围。 二建立健全国家放射性辐射监测系 统加强放射性辐射监测能力建设, 建立健全国家辐射监测网络, 包括 建立和加强辐射监测技术中心和省级辐射监测站的建设。 开展 核设施流出物监测和辐射环境质量监测。 开展辐射监测技术研 究,包括监测数据的分析、对比、统计和经验反馈等,建立

3、统一的辐 射环境保护数据系统。 三明确放射性辐射监测监管权限和权限 环保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组织环境监测网络, 对放射性 污染实施监测监督管理。 此外,卫生部门应当根据其权限和职 责,对放射性污染损害人体健康或致人死亡的情形从病理学角度进行 跟踪观察和评价, 并对放射性污染危害食品安全可能引发的此生危害 进行分析和预测。 总之,法律要进一步理顺监测管理体制,明 确国家环保部门、 其他有关部门和地方各自的辐射监测监管职责, 防 止出现监管真空和多头管理。 二、完善放射性安全管理与安全 警示制度一要坚持放射性物质安全管理、 辐射安全管理和公共安全管 理并举放射性物质的安全管理, 包括立法

4、强制要求营运单位具有完备 的放射性污染风险防范设施装置、放射性污染风险的应急处置预案、 符合放射性风险防范要求的技术手段、职工的安全培训与教育等。 辐射安全管理就是要求营运单位采取符合国家要求的有效措施与方 案,应对发生核爆炸或其他放射性污染给公众带来的辐射危害, 确保 放射性污染风险在合理的可控和可接受范围, 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尽 量减少对职工本身造成的职业辐射危害。 公共安全管理就是立 法要强制要求放射性营运单位出台有效可行的内部安全保卫和执勤 方案。 二明确放射性安全管理的具体制度如检测人员现场责任 制度、技术负责人和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工 作人员培训考核制度、 辐照

5、装置运行安全规则、 辐照装置的使用维护 制度、日常检测制度、检测记录和核验制度、个人剂量监测制度、确 定运行参数制度、事故报告制度、实验室管理及卫生制度、辐照与未 辐照产品登记和贮存管理制度。 三要扩大安全警示的范围安全 警示的范围要求要扩大到与放射性有关的各方面,要求时时有警示、处处有警示。 具体要求放射性同位素的生产、 使用、储存场所, 放射性装置的生产、使用场所,放射性废物存放、运输地点等都必须 设立醒目的安全警示标志, 在这些地方或场所的入口处必须设置放射 性标志和必要的防护安全连锁、报警装置或者工作信号。 在室 外、野外从事放射工作时, 必须划出安全防护区域,并设置危险警示 标志,必

6、要时设专人负责安全警戒。 四要统一安全警示标识对 于放射性安全警示标识, 立法应该授权国家环境部门制定统一的标准, 统一和规范安全警示标识, 要便于记忆和交流, 这样可以使放射性安 全警示标识深入人心,真正发挥警示作用。 五要加强安全警示 教育立法要明确环保主管部门、 营运单位等的安全警示教育职责, 这 种教育不再是一种流于形式的在岗培训, 而是一项涉及公共安全的必 修课,不仅要教育单位职工, 而且要利用必要的手段普及社会公众教 育,建立放射性安全全民警示机制。三、完善放射性风险通报制度我国目前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第 25条、第 33条等只是原则性 地规定了放射性污染事故报告制度。因为放射性污染危

7、害范围广、速度快,所以,我国的放射性污染风险防范法律必须建立和健全 放射性风险通报制度。 一强制规定风险通报的要求一旦发生放 射性污染事故或有发生事故可能时, 各级各类行政主体、 营运单位等 应该及时、客观、全面地通报放射性风险的种类、危害程度、危害对 象、潜在危险、环境影响、已经采取的防治措施等情况。 二区 分需要通报的风险种类为了确保放射安全, 要根据可能引发放射性污 染事故的各种活动或系统安全风险的严重程度, 对相应的领域进行安 全检查和风险评估。 然后根据安全检查和风险评估结果,确定 风险级别种类,可以区分为可控风险即安全状况在预期范围之内且安 全指标正常、 不可控风险即难以控制的在预

8、期范围之内的风险、 不可 知风险即无法控制的在预期范围之外的风险及其他潜在风险。 三建立风险定期通报机制要进一步明确各级各类行政主体、 营运单位 等不仅要在放射性污染事故发生时第一时间进行通报, 而且要求建立 定期通报机制, 便于大家查询和周知放射性风险四完善放射性废物管 理制度为了更好地加强放射性废物管理, 防范放射性环境风险, 笔者 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 放射性废物管理的法律法规,提高放射性废物管理专项立法的层次, 将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系统整理后, 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成法律或 由国务院制定为行政法规。 二是完善放射性废物管理体制,进 一步明确主管部门、

9、 审管部门、 地方政府和营运单位在放射性废物管 理中各自的义务和责任,建立和完善管理部门问责机制。 三是 要规定放射性废物处置设施关闭后的管理制度和措施, 对放射性废物 实行全过程管理。 四是要对放射性废物实行专营和分类处置。 五是要明确规定放射性废物管理中公众的合法权益, 要确保公众的环 境知情权,让社会公众参与到放射性废物的管理中来。 六是建 立放射性废物处置的经济补偿机制, 在放射性废物处置场收费中除应 考虑建造成本、 运行成本和关闭后的维护成本外, 可借鉴美国低放废 物处置场收费办法,增加对处置场所在地区的经济补偿。 五、 完善同位素备案制度由于我国辐射源类型较多, 数量又大, 不同程

10、度的辐射事故时有发生, 国家建立了放射性同位素备案制度, 这是十分 必要的,由此可以更好地掌握全国放射性同位素盘存量的基本信息和 数据,对放射性同位素实施从生产、 进口、销售、使用、转让、贮存、 事故、废弃和处理的全过程进行记录、 备案和控制包括废旧放射源管 理,实现放射性同位素从产生到废弃处置全过程的统一监管, 严密防 范放射性同位素的失控、丢失、失踪或被盗。 放射性同位素包 括放射源和非密封放射性物质。 我国现行的放射性污染防治 法第 29 条规定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加速器、中子发 生器以及含放射源的射线装置的单位, 应当在申请领取许可证前编制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省、 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 管部门审查批准;未经批准,有关部门不得颁发许可证。 国家 建立放射性同位素备案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笔者认为还需进一步完善这几个方面。 一是现行条例规定的备案行政 主体仅限于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环保主管部门,为了加强 全国对放射性同位素备案的统一监督管理, 还应当要求由省级政府环 保主管部门定期整理有关备案情况, 然后定期统一汇总报国务院环保 主管部门即环境保护部备案。 二是要建立备案信息共享机制, 国务院环保主管部门在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