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0单元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第22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限时训练 新人教版(2021年最新整理)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0单元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第22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限时训练 新人教版(2021年最新整理)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0单元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第22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限时训练 新人教版(2021年最新整理)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0单元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第22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限时训练 新人教版(2021年最新整理)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0单元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第22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限时训练 新人教版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0单元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第22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限时训练 新人教版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0单元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第22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限时训练 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

2、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 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0单元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第22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限时训练 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9第10单元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第22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限时训练 新人教版(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苏联问题专家郑异凡指出:“俄文本身并无余粮的意思,而是指征收(摊派)粮食。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国家先确定所需要

3、粮食数量,然后分配给各省、县和村.”据此作者认为()a“余粮”指农民口粮之外的多余粮食b政府“征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c政府“征收”措施在苏俄一直延续 d政府“征收”考虑了农民的基本生活b由材料中“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可知“余粮”由国家、军队需要决定,并不考虑农民口粮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中“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会导致农民口粮难以保证,故b项正确;“余粮”征集并非“一直延续”,后被粮食税取代,故c项错误;政府“征收考虑了农民的基本生活与材料中“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不符,故d项错误.2(2017乐山调研)1921年列宁指出:“我们上层制定的

4、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生产力是我们党纲规定的紧迫的基本任务。”该政策之所以会“同下层脱节”,客观上是因为俄国当时()a地主富农反抗强烈 b计划体制脱离了国情c小农经济尚占优势 d撇开市场搞集体农庄c“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中的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与地主和富农无关,故a项错误;计划体制开始于斯大林时期,故b项错误;由于苏联小农经济占优势,实行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故c项正确;集体农庄开始于斯大林时期,故d项错误。3(2017汉中质检)俄共(苏共)领导人布哈林说:“我们起先打开了一半,我们

5、说:实行地方性的商品流转。但是地方流转根本没有守住自己的地方性的范围之内,它冲出去了。于是我们再打开一半,打开军事共产主义时期所堵塞的东西.于是就有了新经济政策。材料中“打开”的本质含义是()a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b通过租让制吸纳外国资本c允许农民进行农产品交换 d承认和运用市场经济关系d根据“实行地方性的商品流转”“打开军事共产主义时期所堵塞的东西可知,新经济政策的本质是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不是本质,排除.41922年3月27日,列宁在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说道:“我们退却已经一年了,退却所要达到的目的已经达到了,现

6、在提出的另一个目标,就是要重新配置力量。”这一论断()a符合苏俄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b突破了新经济政策的制约c为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做准备d削弱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a根据材料“退却所要达到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可知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效果,列宁坚持新经济政策是适合国情的正确决策,故a项正确;材料提出“要重新配置力量而非改变新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苏联从1928年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d项错误。5(2017延边质检)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表示出对社会主义的怀疑;1934年当他第二次来到苏联的时候,他对

7、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造成维尔斯态度变化的原因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成功b新经济政策的成功c从苏联的建设成就中看到了“计划”力量d斯大林体制建立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时间为1918年,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实施时间为19211928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1934年当他第二次来到苏联的时候,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可知其从苏联的建设成就中看到了“计划的力量,故c项正确;斯大林体制确立于193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6(2017南昌模拟)苏联史学家闻一在凯歌悲壮中将苏联历史分为“凯歌年

8、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战后年代五个专辑,下列最能体现“剥夺年代”的是()a余粮收集制b固定的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d大规模开垦荒地c余粮收集制是19181921年实施的经济政策,应当属于“凯歌年代,故a项错误;固定的粮食税是19211928年实施的经济政策,因为其部分恢复了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的市场经济体制,所以被称为“退却年代”,故b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1927年开始实行的经济政策,由于该政策强制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将农民财产收归集体所有,所以被称为“剥夺年代”,故c项正确;大规模开垦荒地与题干中所提年代无关,故d项错误.7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实际上4年就完成了.这项“自上而下的革命”

9、使苏联的工业产量大大增加-虽然是以杀戮、饥荒和大批的人口迁移为代价。对于斯大林来说,前进的高昂代价是不重要的。他说,“我们落后于发达国家50年或100年“要么我们这么做,要么就完蛋”.这种情况说明在当时苏联()a从事经济建设必然会导致流血牺牲 b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体现c避免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d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d材料中强调斯大林时期以高昂的代价换取工业的进步,并没有强调从事经济建设必然会导致流血牺牲,而且“必然”也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工业产量的增加“是以杀戮、饥荒和人口迁移为代价,体现不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故b项错误;世界性经济危机在材料中未涉及,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苏联以高昂

10、代价换取工业的进步,甚至不惜杀戮、饥荒和大批人口迁移,说明其国家利益至上,故d项正确。81956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决议,决定普遍实行按月预支现金和年终结算的劳动报酬制度,不少集体农庄还试行有保障的货币工资制度。这些做法()a促进了苏联农业的迅速发展b改变了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局面c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d使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一定成效d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1956年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在农业领域,并未改变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现状,故b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原有体制的一些小修小补,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故c项错误;通过现金、劳动报酬和放权给集体农庄的方式,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故d项

11、正确.9(2017呼和浩特模拟)根据下表可以推知,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苏联()苏联1965-1982年工业年均增长表年份19651970年19711975年1976-1980年1982年工业总产值8。5%7.44.42。8农业总产值3。92。5%1.7%4.0a。国民经济发展停滞b工农业产值差缩小c经济改革出现困境 d综合国力水平下降c苏联1965-1982年工业产值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故a项错误;表格列举的是工业和农业产值年均增长比例,而非工业和农业产值的变动情况,故b项错误;工农业总产值后期增长乏力,表明苏联受制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发展模式,经济改革陷入困境,故c项正确;综合国

12、力下降缺乏详细的数据资料,故d项错误。10路透社评论某时期的莫斯科政府:“经济领域适度运用价值规律,对现有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科研领域平均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这一时期是() a新经济政策时期b赫鲁晓夫时期c勃列日涅夫时期d戈尔巴乔夫时期c由题干信息可知,“某时期苏联经济方面承认价值规律,军事实力得到空前发展,这符合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特点。111965年10月,苏联政府通过社会主义国营生产企业条例,决定实施“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在经营和生产上的自主权,加强经济杠杆和物质刺激的作用,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新经济体制的实施()a是20年代新经济政策的再现b反映出苏联效

13、仿西方实行市场经济c说明苏联摆脱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d丰富了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d材料中“扩大企业在经营和生产上的自主权,加强经济杠杆和物质刺激的作用,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说明二战后苏联尝试进行改革,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的改革,故d项正确。12(2017梅州质检)苏共在不同时期提出过不同的奋斗目标,斯大林提出在苏联建成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的社会;赫鲁晓夫提出全面开展共产主义建设并在20年内建成共产主义;勃列日涅夫提出“发达社会主义社会概念并写入宪法;戈尔巴乔夫则提出“我们的目标是多一些民主,多一些社会主义,劳动者过上美好生活,国运昌盛”.结合苏联历史可知()a苏共社会主义建设从始至终都存在“

14、左”倾错误b苏共的社会基础在自己描绘的蓝图中日益削弱c苏共的奋斗目标基本符合苏联的国情d斯大林时期基本上实现了奋斗目标b戈尔巴乔夫的目标与事实基本吻合,不存在“左”倾错误,故a项错误;由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苏联的社会意识形态观念在逐步削弱,故b项正确;苏共的目标是在变化的,不能体现出其符合苏联的国情,故c项错误;斯大林时期国家在剥削农民,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到1952年,中国的工农业生产不仅达到了战前的最高点,而且超过了1949年产量的77。5%该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号召建设694个工业项目,其

15、中的156个工厂将在苏联援助下修建在预算总支出中,58.2投入工业建设,19。2%投入交通、邮政和电讯业,7.6%投入农业、林业和水利业,7。2%投入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1956年的工业产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超过了前一年25,同时资本投入也增加了60%。虽然增长步伐在1957年慢了下来,但根据“1952年的固定物价,第一个五年计划仍超额完成了原有目标的17。钢产量达530万吨,生铁产量达580万吨,电力产量达190.3亿千瓦时各项产量均比原有指标增长了25.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二1928年,斯大林开始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农业方面虽然苏联政府成功地

16、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却被证明是非常令人失望的.苏联农场用多出50%的土地耕种,用多出10倍的人力劳动,但其产量却只有美国农场产量的四分之三。这里应该强调指出的一点是,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不过另一方面,大多数西方人也都要承认,没有在五年计划下的工业的增长,苏联就不可能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做出那么大的贡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

17、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两国开始实施五年计划的相似历史背景,并指出两国实施计划过程中各自的特点。(15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完成“一五”、苏联完成“二五”计划的不同影响。(10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当时两国国内的工农业发展状况、政权需要巩固的史实、面临的严峻的国际形势等角度分析作答。第二小问,中国实行的“一五计划是在苏联援助下,“一化三改指的是发展生产力和改革生产关系同时进行,且中国吸取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教训,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协调发展的措施;苏联的特点根据材料二中“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

18、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说明片面发展重工业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他们生产效率低下。第(2)问,材料一中“1956年的工业产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超过了前一年25%,同时资本投入也增加了60”说明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的三大改造于1956年底基本完成,我国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根据材料二中“没有在五年计划下的工业的增长,苏联就不可能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做出那么大的贡献可以得出为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但是同时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答案(1)背景:国民经

19、济已经得到一定程度恢复;都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人民民主专政政权都得到巩固;都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可从两国当时的国际环境、物质基础、经济结构、政权性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作答)中国特点:生产关系改造与工业化建设同步进行;得到苏联援助;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特点:过多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效率低下。(2)中国: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苏联: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答“1937年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也可);为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