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区域城镇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1 中心地理论 1.2 城市服务业发展规模的市场决定 1.3 城市规模结构模型 1.4 中国城市规模结构的分析 1.1 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 1.1.11.1.1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1.1.21.1.2勒施及艾萨德对中心地理论的补充勒施及艾萨德对中心地理论的补充 中心地理论是城市体系和规模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石,该理论最早 系统地论述了城市体系形成过程中市场的作用机制。 德国经济学家克里斯塔勒(Walter Christaller)对德国南部城乡 聚落的市场中心和服务范围作了考察研究,于1933年出版德国南部 中心地原理一书,首次提出
2、了系统的中心地理论。以克里斯塔勒的 研究成果为基础,勒施(August Losch)等人根据现实经济运行对中 心地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发展。 1.1.1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1)假设 (2)单个企业市场区的形成 (3)单一市场区网络的形成 (4)多级市场区网络的形成 (5)市场区的网络组织形式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用抽象的方法对所研究区域进行 了匀质性假设: 在一块匀质平原上,地形、地貌以及各种自然资源都均 匀分布,平原各处土壤肥力相等; 在匀质平原上,人口均匀分布,各地方人口的收入水平、 对商品的消费需求、消费方式、生活习惯完全一样; 市场是统一的,在各个中心地的市场上同样的商品或者 服务
3、的质量和价格完全相同; 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都属于经济人的理性选择。 单个企业市场区的形成 目标:工厂获得最大利润,至少获得平均利润。 这时:工厂的获利程度取决于市场范围,市场范 围取决于运距。 假定Y:居民可以买到的香肠数量(公斤); x:居民用于购买香肠的钱(60马克); t:运费率(0.5马克/人公里); d:运距; p:香肠的价格(15马克/公斤)。 那么: d d p tdx Y 15 1 4 15 5 . 02602 单一市场区是形成 当d=0时,Y=4kg; 当d=15时,Y=3kg; 当d=45时,Y=1kg; 当d=60时,Y=0kg。 理想销售范围:不存在; 最大销售范围:
4、获得最大利润; 最小销售限界:获得平均利润, 其销售额称为限界值。 以最小销售范围为半径形成的 圆形市场区就是单一产品的市 场区 dY 15 1 4 4 2 0 603045 1 3 15 理想销售范围 最大销售范围 最小销售限界 销售数量 距 离 单一市场区网络的形成 多级市场区网络的形成(K=3) 克里斯塔勒将中心地划分为几个等级,将各种商品的限 界值也相应地划分为若干等级,在各等级中心地配置相 应等级限界值商品,同时辅之以该等级限界值以下的商 品;在最低等级中心地则只配置最低等级限界值的商品。 这样,便形成了由大六边形套小六边形的多级市场区网 络。 不同限界值的产业生产与不同规模城市的匹
5、配关系 城市规模城市规模产业限界值产业限界值代表性产品代表性产品城市可布局的产业类型城市可布局的产业类型 特大城市特大城市 100 100万元万元珠宝珠宝珠宝、汽车、空调、布匹和啤酒珠宝、汽车、空调、布匹和啤酒 大城市大城市50-10050-100万元万元汽车汽车汽车、空调、布匹和啤酒汽车、空调、布匹和啤酒 中等城市中等城市20-5020-50万元万元空调空调空调、布匹和啤酒空调、布匹和啤酒 小城市小城市5-205-20万元万元布匹布匹布匹和啤酒布匹和啤酒 建制镇建制镇5 5万元万元啤酒啤酒啤酒啤酒 K=3 市场组织原则下的中心地布局 K=4 交通组织原则下的中心地布局 K=7 行政组织原则下
6、的中心地布局 3类中心地布局的适用性 1 在开放的、交通方便的地区,市场原则与交通原则在 城镇体系的形成中交互作用; 2 在经济开发程度低的地区,或者在山区和交通不便的 地区,由于客观上的原因与外界隔绝,行政原则在城镇体 系的形成过从中起着主导作用; 3 在新开发的地区,交通原则则起着主要作用。 1.1.2勒施及艾萨德对中心地理论的补充 (1 1)勒施对中心地理论的发展)勒施对中心地理论的发展 勒施:经济空间秩序 在现实生活中,严格的K=3、K=4和K=7的市场区网络模式是很难实现的, 市场区和中心地的分布模式是不规则的和多样的; 交通线对市场区的范围和分布影响很大,在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必然会集
7、中 更多的工业、商业和人口,形成富裕区,而在两条交通线之间交通不便的地 方则为贫穷区。富裕区与贫穷区间隔分布是现实经济景观的重要特点; 在富裕区的中心地和市场区范围内,一般拥有更高级的经济活动和更为稠 密的交通网络,而贫穷区则较少; 由于交通方便,可以延长商品销售的经济距离,因此市场区会在交通干线 上向两边延伸,形成矩形,而不再是标准的六边形。 后人称勒施六边形城镇体系的格局为勒施景观勒施景观 勒施景观:在交通干线影响下的中心地模式 (2)艾萨德对中心地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中心地理论是建立在匀质区域的假说之上。但是,在现实中,任何区域都不 是匀质的,包括自然资源、交通条件、地形地貌以及人口密度等
8、等,以非匀 质区域为基础形成的城镇体系与中心地理论模式差异很大。 艾萨德研究了在人口分布不均匀条件下的中心地模式。他认为在绝大部分地 区,人口的空间分布是非均匀的,中心地附近人口密度会比较高,随着中心 城市向外围延伸,人口密度逐渐下降。 人口密度的不同将对中心地模式中市场区的大小发生重大影响:在人口密度 高的中心城市附近,单位面积土地产生的商品和服务需求量大于人口密度较 低的地区,较小的市场区面积就能够满足企业的较高销售量的需求。因此, 在人口密度大的地区市场区范围通常比较小,或者说,同样大面积的地区中 心地比较多;相反,在人口密度比较低的地区,市场区范围比较大,同样大 小的面积范围内中心地个
9、数比较少。 艾萨德在1956年发表论文,总结人口密度不平衡对中心 地市场区规模的影响,修改、完善了勒施的中心地模式。 艾萨 德模 式: 人口 密度 不均 衡条 件下 的市 场区 模式 中心地理论在专业化发展模式和 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适用性解释 中心地理论研究了中心城市及各等级规模城市如何在市场作用机制下逐步形 成。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克里斯塔勒、勒施及艾萨德对中心地的理论模 型,都有一个没有明确的假设:即所有企业生产的产品都是面向本地市场, 理论阐述了在专业化未得到充分发展的条件下,制造业布局的基本规律,及 其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但是,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绝大部分制造业
10、生产是面向 区外市场,甚至于面向世界市场,制造业规模的大小取决于国际市场竞争力, 而与所在城市居民对该产品的购买力无直接关系。比如我们熟知的青岛啤酒、 洛阳双汇香肠,绝大部分都销往青岛、洛阳以外的全国市场。 在中国全国性市场逐步形成,特别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是否意味 着中心地理论无效呢?或者理论意义下降呢? 克里斯特勒的中心地理论仍然 适用于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布局 假定一个500床位的5星级宾馆一年营业额的限界值是2000万元,如 果城市对5星级酒店服务的需求只有1500万,那么,酒店投资者就不 会到该城市投资5星级酒店;当然,还可以对城市5星级酒店市场进行 预测,如果在短期内城市对
11、5星级酒店服务需求快速上升,并且很快 达到限界值,有魄力的企业家仍然会提供愿意投资。 如果在可见的时期,城市对5星级酒店的需求难以快速提高,政府又 要强行动用财政力量建一个5星级酒店,那么必然由于不能得到平均 利润而难以为继。 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的需求主要取决于本地市场,各城市政府不可盲目 推行第三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对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政府推进的策略应该是不同的:对于第二 产业,政府有可能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强度,吸引一个世界500强之一 的跨国企业集团来投资某项制造业,只要该企业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 力,城市在该企业的带动下,第二产业发展必然能够得到快速发展; 第三产业则不同,即便政府吸引了
12、一家大型企业在这里开办5星级酒 店,如果缺乏城市市场支撑,该酒店可能会步履维艰。政府发展第三 产业最重要的策略是培育市场,而不是直接引进或者发展企业。 诚然,不论是第二产业或是第三产业,能否吸引投资,最重要的是投 资环境。但是,构成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投资环境要素是不同 的:构成第二产业投资环境的主要因素是产业链、劳动者素质和政府构成第二产业投资环境的主要因素是产业链、劳动者素质和政府 提供的公共服务;第三产业发展最重要的环境就是本地市场对各种服提供的公共服务;第三产业发展最重要的环境就是本地市场对各种服 务业的购买力务业的购买力。 1.2 城市服务业发展规模的市场决定城市服务业发展规模的
13、市场决定 讨论题:讨论题: 大量城市规划急于扩大城市规模,提出人口多大量城市规划急于扩大城市规模,提出人口多 了,有了人气,第三产业就发达了了,有了人气,第三产业就发达了 一个城市服务业发展规模和水平是如何由市场决定的呢? 假定斯阁运动服装由于其时尚和良好的性价比而受到广泛 欢迎,该服装销售只在专卖店进行。在完全由市场调节的 条件下,一个城市会发展多少家斯阁专业店?发展多大规 模的斯阁专业店呢? 1.2.1 在需求无弹性条件下, 斯阁专卖店的服务范围和个数 (1)城市对斯阁总需求的决定 总需求:取决于人均需求量、人口密度和地区面积: 设定:Q:城市对斯阁服装的总需求;d:年人均需求(件);e:
14、人口密 度(人/KM2);S:城市面积(KM2),则有: Q=d*e*S (1.2) 假定一个城市对斯阁的人均需求是10件/年,人口密度是1000人/KM2, 面积是50 KM2,那么该城市对斯阁的需求密度(每平方公里对斯阁 的需求量)为1万件,整个城市对斯阁的总需求是50万件。 (2)斯阁专卖店数量和销售区的一般决定因素 专卖店数量: 斯阁专卖店数量取决于平均每一个专卖店销售量:专卖店的平均销售 量大,则需要的专卖店数量少;专卖店的平均销售量小,则需要的专 卖店数量多。 设定q代表每个专卖店的平均销售量,已知是2万件,整个城市对斯阁 的总需求是50万件,那么该城市斯阁专卖店的数量N为: N=
15、Q/q=50/2=25(个) 专卖店销售范围D 专业店的销售区范围可以用两种形式计算方法: 1 专业店的平均销售区范围:等于城市面积除以商店数量: D=S/N=50/25=2(KM2) 2 每个具体专业店销售区范围:取决于商店的平均销售量(q)、人 均需求(d)和人口密度(e)。销售区范围与商店的平均销售数量成 正比,与人均需求及人口密度成分比。用公式表示为: D=q/d*e 斯阁专卖店的平均销售量是2万件,人均需求为10件/年,人口密度是 1000人/KM2,那么: D=2/10*1000=2(KM2)。 斯阁专卖店数量和销售区的变化与 专业店规模经济、人口密度计人均需求的变化关系 专业店的
16、规模经济水平与斯阁专卖店数量成反比,与销售区范围水平成正比。 专业店规模经济可以理解为随着商店规模的扩大其平均成本和总成本下降的效应。 在存在规模经济的条件下,商店会不断增加其产出规模,即多销售服装,那么,如上 所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商店平均销售数量提高,商店数量减少,服务区范 围扩大。 在我们的案例中,如果平均每个商店销售量由2万件增加到2.5万件,那么,商店的数 量由25个减少到20个;平均每个商店的服务范围由2 KM2增加到2.5 KM2。 人均需求与人口密度变化对商店服务范围的影响是同向的,成反比: 如果商店的平均经济规模不变,人均需求提高一倍,那么商店的销售区范围缩小到原 来
17、的1/2,商店数量则增加1倍;人口密度增加一倍与人均需求增加一倍影响影响相同。 反之亦然。 人均需求对商店数量和销售范围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居民收入水平。(麦当劳广告对于(麦当劳广告对于 大中小城市)大中小城市) (3)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对斯阁专卖店数量和销售区的影响 3个假定: 1 斯阁属于正常商品,即对斯阁的需求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 提高; 2 存在一个与上述城市(甲城市 )相比更为富裕的城市(乙城市 ); 3 甲城市的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为8000元,乙城市的居民年均可支 配收入为10000元,两个城市对斯阁的需求弹性均为0.8,乙城市人均 收入比甲城市高25%,那么对斯阁的需求高出20%(
18、0.8*25%)。 斯阁专业店的发展情况将如何呢?两个城市的斯阁专业店的发展情况 如下表: 不同收入水平的城市斯阁专业店发展情况的比较 专业店及其决定因素专业店及其决定因素 符号、单位符号、单位甲城市甲城市 乙城市乙城市 人均收入人均收入( (元元/ /年年) )R R800080001000010000 对斯阁的人均需求(件对斯阁的人均需求(件/ /年)年)d d10101212 人口密度(人人口密度(人/KM/KM2 2)e e1000100010001000 需求密度(件需求密度(件/ KM/ KM2 2)d d* *e e10000100001200012000 城市面积(城市面积(K
19、MKM2 2)S S50505050 平均商店销售量(件平均商店销售量(件/ /年)年)q 20000200002000020000 总需求(件)总需求(件)Q=dQ=d* *e e* *S S500000500000600000600000 销售区范围(销售区范围(KMKM2 2)D=q/dD=q/d* *e e 2 21.671.67 商店数量商店数量( (个个) )N=Q/qN=Q/q25253030 斯阁专卖店发展情况对中国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的启示 讨论:讨论: 大量城市规划急于扩大城市规模,提出人口多了,有了人气,第三产大量城市规划急于扩大城市规模,提出人口多了,有了人气,第三产 业就
20、发达了。业就发达了。 如果结合中国情况,那么可以得出结论: 如果一个城市要发展第三产业,主要路径是提高产业效率,从而提高居民收 入水平和市场购买能力。 许多城市都将目标放在城市规模本身,一些中小城市急于在很短时间内发展 成为50万人口的大城市,以为人口多了,有了人气,第三产业就发达了。 这固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是,如果操之过急,主要依靠发展劳动密集型 产业来实现外来人口的急剧扩张,由于产业的低效率,导致就业人员收入的 低水平。人数多了,但是,他们工资很低,除了日常生活外对其他商品的需 求极少,人口规模的扩张要远远快于第三产业需求市场的扩张,第三产业发 展同样困难重重。 1.2.2 斯阁专卖店
21、的服务范围和个数与需求定律 前面讨论的是假定人均需求斯阁是完全非弹性的,即价格变化对人均 需求没有影响,以此为条件研究城市商场的发展与布局。 在现实生活中,顾客的需求是遵循需求弹性规律的:即随着价格的下 降,斯阁需求量增加。什么因素将导致斯阁销售价格下降呢?如果不 考虑生产因素,销售的规模经济、技术更加先进的新型业态的出现, 是影响销售价格最重要的原因。 (1 1)销售的规模经济对销售区范围和商店数量的影响)销售的规模经济对销售区范围和商店数量的影响 (2 2)新型商业业态对销售区范围和商店数量的影响)新型商业业态对销售区范围和商店数量的影响 (1)销售的规模经济对销售区范围和商店数量的影响
22、如上所述:在商品需求无弹性的条件下,专业店的规模经济增长表 现为商店平均销售数量提高,导致商店数量减少,服务区范围扩大。 但是,在存在商品需求价格弹性的条件下,规模经济对商店数量及 服务区范围的影响却是一个不确定的因素: 一方面:专业店规模经济增长具有产出效应:规模经济增长致使专 业店销售产品增加;另一方面:专业店的规模经济增长还具有需求 效应:如果规模经济增长致使产品价格下降,从而致使人均需求量 增加。 那么销售的规模经济对销售区范围和商店数量的影响就取决于产出 效应与需求效应的对比 。 (2)新型商业业态对销售区范围和商店数量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商业领域发生最重要的一场革命就
23、是商业业态的革命:大 量的仓储式销售取代小百货商店,完成食品、日用品和一般服装鞋帽的销售。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的百货服装在百货店或者是众多的小商店销售,销售方 式是面对面式服务,一件一件商品通过售货员传递给购买者,购买者一件一件选择, 进行质量把关,效率很低。 90年代以后,仓储式销售大规模发展起来,大批标准化产品几乎无须选择,商品早 已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广为人知;由于大规模经营,信誉度相对较高,对顾客富有吸 引力;企业只需聘用少量一般劳动力就可以完成大规模的销售,销售成本大幅度下 降;种种原因致使仓储式销售被人们广泛接受,人们经常跑到较远的地方去仓储式 商场购物,而非在家门前的夫妻店
24、购物。仓储式商店较传统百货店的商店服务范围 大幅度提高,传统的百货店和夫妻店一家家被击败。新型业态扩大了商店的服务范 围,减少了商场的数量。 新型业态带来的规模经济的提高速度快于人均需求的增长,其结果是销售范围扩大。 当前,中国的县城乃至建制镇都能够看到仓储式销售的统治地位。 新型业态包括专业店、连锁店、休闲购物广场等,也具有扩大服务范围的作 用:虽然专业店也是一对一服务,但是,由于品牌效应,和其个性化产品, 其产品的品质往往受到顾客欢迎,顾客常常愿意多花费一些时间和路费,而 去一家大品牌专业店购买如意的商品。(天津与北京商业吸引力的转换) 制定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除了符合传统的成本效益分析之外
25、,还需要将一些 人性化的因素考虑在内。一些看起来是提高成本的活动,却往往被居民接受, 因为商品和服务的满意度已近被注入到产品的品质之中,人们为了获得满意 的商品和服务,宁愿花费相对较高的成本。 总的来说,新型业态或者更加具备规模经济效应,或者能够更加满足不同类新型业态或者更加具备规模经济效应,或者能够更加满足不同类 型居民的需求,最终扩大其服务范围。与传统业态相比,商店数量减少,服型居民的需求,最终扩大其服务范围。与传统业态相比,商店数量减少,服 务范围增加。务范围增加。 1.2.3 不同行业的服务范围和企业个数 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服务范围,这取决于各行业的人均需求和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大的行
26、业,服务范围大,商店数量少;相同规模经济的行业,如果 人均需求高,那么企业服务范围小,企业数量多;相反,如果人均需求低, 则企业服务范围大,企业数量少。 比如古玩销售企业和计算机销售企业,规模经济(限界值)都是10万元/周。 如果城市对计算机的总需求是每周50万元,那么,该城市需要5个计算机销售 企业;而如果城市对古玩的需求是一周10万元,那么,该城市只可能发展一 个古玩销售企业。如果该城市对古玩的需求是一周5万元,那么,可能该城市 就不能诞生古玩销售企业,因为古玩企业缺乏最低限界值的市场保障。 各行业的销售区范围和在城市中发展规模的差异主要不是取决于规模经济的 绝对差异,而是取决于由人均需求
27、相关的市场总需求的差异。对于发展现代 服务业而言,人均需求是最重要的市场决定因素之一。 1.3 城市规模结构模型城市规模结构模型 1.3.1 1.3.1 城市首位度指数城市首位度指数 (1 1)城市首位度)城市首位度 (2 2) 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 1.3.2 1.3.2 城市分布的等级城市分布的等级规模规则规模规则 (1 1)等级)等级规模原则规模原则 (2 2)美国城市的等级)美国城市的等级规模分布(加入书稿)规模分布(加入书稿) 1.3.3 1.3.3 贝里的城市规模分布四阶段论贝里的城市规模分布四阶段论 1.3.1 1.3.1 城市首位度指数城市首位度指数
28、 城市首位度指数包括二城市指数、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都是用于反映最大城 市与其他城市规模分布关系的指标。 二城市指数又通常直接被称之为首位度 (1 1)城市首位度)城市首位度 城市首位度是马克杰佛逊(M.Jefferson)在1939年提出的对国家城市体系规模分布的 一种概括。 首位度是指一个国家最大规模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规模的比值。首位度高的城市规 模分布就叫首位分布。 杰佛逊和周一星对城市首位度的考察 杰佛逊通过对51个国家的观察分析,发现各国城市发展千差万别,但 是有一种现象在大量的国家中存在共性:一个国家在城市发展的过程 中,通常会产生首位城市,即最大城市,其规模远远大于第二位
29、的城 市,并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方面起着领袖的作用。领袖城市将高级 人才和高层经济社会活动吸引过来,从而成为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 象征。 周一星在其著作城市地理学中,考察了44个国家20世纪30年代和 20世纪80年代的城市首位度,发现30年代首位度在2以上的国家有26 个,80年代有27个;首位度在3以上的国家30年代有18个,到80年代 为9个。 各国的首位度在不断发生变化,应该说还缺乏完全统一的规律。对不 同首位度对国民经济影响的评价也具有不确定性。 双中心型城市规模分布 如果城市首位度很低,而第二位城市与第三位城市规模差 异非常大,这样的城市规模分布通常被称之为双中心型城 市规模分布,
30、或者称之为双中心型城镇体系。 在双中心型城镇体系中,两个最大的城市发展起着举足轻 重的作用。如果两个城市分工合理,相互协作,则可以产 生1+12的效果,能够更好地带动整个地区城镇体系的发 展;相反,如果两个中心城市相互盲目竞争,都搞“大而 全”,城市之间必要的经济技术合作也难以开展,那么必 然造成巨大的浪费和低效率。 (2) 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 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分别代表最大城市规模与第2、3、4位 城市规模之和的比值以及最大城市规模的2倍与第2-11位城市总规模 的比值,计算公式可以写为: 四城市指数: q=P1/(P2+P3+P4) (1.4) 十一城市指数:q=2P1/(P
31、2+P3+P11) (1.5) 如果城市规模分布基本按照等级规模规则分布,那么,四城市指数 和十一城市指数都接近于1;如果首位城市规模明显大于等级规模 分布原则中首位城市的规模,那么该两个指数将明显大于1;否则将 小于1。 1.3.2 城市分布的等级规模规则 等级规模规则是迄今为止研究城市规模分布运用最广的理论,也是 能够最接近阐述城市等级与规模之间关系的模型。 等级规模规则(rank-size rule)理论模型由奥尔巴赫(F.Auerbach) 1913年提出,捷夫(H.W.Singer)和罗特卡(A.J.Lotka)等人又予 以补充和发展的关于城市规模分布。 等级-规模规则是指城市体系沿
32、着由大到小的规模排列,随着排序的 增加城市规模逐步下降,并且下降的幅度逐步减小,即每两个相邻城 市间的规模差异缩小。 图1-7 美国200万人口以上的24个城市化地区规模分布 0 2,000,000 4,000,000 6,000,000 8,000,000 10,000,000 12,000,000 14,000,000 16,000,000 18,000,000 20,000,00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等级 规模(人) 图1-8 美国5-200万人口的558个城市化地区等级-规模分布
33、 0 200000 400000 600000 800000 1000000 1200000 1400000 1600000 1800000 2000000 1 30 59 88 117 146 175 204 233 262 291 320 349 378 407 436 465 494 523 552 等级 规模(人) 等级规模规则模型 奥尔巴赫将城市的等级-规模规则用公式表示为: 等级*规模=常数 设定:Pi:将所有城市由大到小排序,第i位城市 的人口规模; I:第i位城市排序的序号 K:常数 那么有: Pi*I=K 捷夫提出在经济发达国家,常数K就是该国家最大城市的人口。 Pi*I=P
34、1 (1.7) 1925年罗特卡通过对美国的研究,拟合得出美国城市规模分布符合如 下模型: Pi*I0.93=5000000 罗特卡模型随后被广泛推广,其一般形式为: Pi*Iq=K (1.8) 捷夫模型是罗特卡模型的特例,当q越接近1,城市规模结构就越接近 标准的等级-规模分布。 对公式(1.8)作对数变形得: lgPi=lgK-qlgI (1.9) 这样,就将等级规模规则模型变成为直线形式,可以通过对城市规 模分布资料进行回归,求得K和q,得出城市规模结构模型。参数K、q 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静态看,lgK是截距,截距越大,说明首位城市也越大,城市体系 的首位特征突出;q是斜率,q1,说
35、明城市分布比较集中,大城市 发达,中小城市则发展不够;q1,说明城市规模分布比较分散,中 小城市发展较多,而大城市发展不够充分;q接近于1,则说明城市规 模分布比较接近等级-规模规则。 从动态看,如果拟合特定时期城市规模分布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 则可以解释城市规模分布的动态特征 我们根据美国1990和2000年城市化地区人口资料,进一步建立了美 国1990年和2000年美国城市化地区等级规模分布模型: 1990年: P*I1.1784=81784639 R=0.9886 R2=0.9775 2000年: P*I1.1947=100111988 R=0.9881 R2=0.9762 1925年
36、罗特卡模型: Pi*I0.93=5000000 美国2006年城市化地区规模发布 等级规模规则与城市金字塔分布律 尽管美国城市化地区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集中化趋势,但是,迄今为止, 美国城市化地区的规模分布仍然符合城市等级规模规则。 在符合等级规模规则的城市规模分布中,城市的规模越大,城市的 个数越少。从个数的分布看,随着规模的减小,个数越来越多,个数 的排列如同金字塔,首位城市在塔尖,众多的小城市是塔基。 因此,符合城市等级-规模分布的城市规模结构又称城市金字塔结构, 或者金字塔型分布的城市规模结构。 1.3.3 贝里的城市规模分布四阶段论 N 100 80 60 40 20 0 城市规模 P
37、城市规模 P N 100 80 60 40 20 0 1.城市发展的早期阶段。只有一 些“首位”大城市,缺乏中小城 市,大城市仍然占优势地位。 2.逐渐出现一些较小的城市中心,一 些大城市仍然占优势地位。 N 100 80 60 40 20 0 城市规模 P 城市规模 P N 100 80 60 40 20 0 3.城市等级体系开始出现。中等 城市的成长,使规模分布曲线变 直。 4.成熟城市体系形成阶段。一个拥有各 个规模等级、发展良好的城市等级体系 出现。直线式的顺序规模分布将保留 下去 1.4 中国城市规模结构分析 中国当前的城市规模结构到底是什么状况,任何资料都难 以说清,因为两个原因:
38、一是中国城市规模统计口径多元 化;二是中国构成中国城市体系统计的两个核心环节城市 统计与建制镇统计严重脱节。 1.4.1中国不同统计口径的城市规模结构 1.4.2 中国城市规模结构的演变及其原因 1.4.1中国不同统计口径的城市规模结构 (1)中国不同统计口径的城市规模结构 (2)中国建制镇的规模结构 (3)考虑到建制镇因素的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变化 (1)中国不同统计口径的城市规模结构 中国国家统计局当前发布城市规模结构有4种口径: 第一,按照城市市辖区非农业人口划分的城市规模结构。 第二,按照城市行政区域人口划分的城市规模结构。 第三,2003年统计口径有了一定的进步,按照市辖区常住 人口的
39、城市规模,县级市统计城关镇的人口 第四,按照城市市辖区城镇人口统计的规模结构(2000) 中国4种不同统计口径的城市规模结构差异 全国全国 城市城市 200 200 100100 200200 5050100100202050502020 按照城市市辖区非农业按照城市市辖区非农业 人口划分(人口划分(20022002) 个数(个)个数(个)660660151530306464225225326326 比重(比重(% %)100.0 100.0 2.32.34.54.59.7 9.7 34.1 34.1 49.4 49.4 按照城市市辖区总人口按照城市市辖区总人口 划分(划分(20022002)
40、 个数(个)个数(个)66066033331381382792791711713939 比重(比重(% %)100.0 100.0 5.0 5.0 20.9 20.9 42.3 42.3 25.9 25.9 5.9 5.9 按照市辖区常住人口划按照市辖区常住人口划 分(分(20032003)(也有户籍)(也有户籍 人口)人口) 个数(个)个数(个)66066043436969113113140140285285 比重(比重(% %)100.0 100.0 6.6 6.6 10.62 10.62 17.38 17.38 21.54 21.54 43.8 43.8 按照城市市辖区城镇人按照城市市辖
41、区城镇人 口划分(口划分(20002000) 个数(个)个数(个)665665232336369292305305209209 比重(比重(% %)100.0 100.0 3.5 3.5 5.4 5.4 13.8 13.8 45.9 45.9 31.4 31.4 2007年和2008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对城市统计分组的规定 单位:万人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20072007统计分组指标统计分组指标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20082008统计分组指标统计分组指标 城市等级城市等级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城市等级城市等级城市市辖区人口规模城市市辖区人口规模 巨型城
42、市巨型城市10001000 超大城市超大城市200200超大城市超大城市50050010001000 特大城市特大城市100100200200特大城市特大城市200200500500 大城市大城市5050100100大城市大城市100100200200 中等城市中等城市20205050中等城市中等城市5050100100 小城市小城市2020小城市小城市5050 中美日城市等级规模结构 美国中国 (个)(%)(个)(%) 50060.7140.3 200500182290.6 100200252.7691.5 50100394.21132.5 205010411.31473.3 1020181
43、19.62786.2 5-10万21022.849411.1 3-5万22924.856812.7 1-3万11011.9275461.7 合计9221004466100.0 1.4.2 中国城市规模结构的演变及其原因 中国按照城市市辖区人口划分的城市规模结构的变化 单位:个、% 全国城市全国城市 100100万人万人 50 50100100万人万人 20 205050万人万人1010万人万人 个数个数个数个数比重比重个数个数比重比重个数个数比重比重个数个数比重比重 195219521531537 74.64.68 85.25.2212113.713.711711776.576.5 19781
44、97819219213136.86.8272714.114.1606031.231.2929247.947.9 2000200066366340406.0 6.0 53538.0 8.0 21821832.9 32.9 35235253.1 53.1 2002200266066045456.8 6.8 64649.7 9.7 22522534.1 34.1 32632649.4 49.4 2003200365065011211217.217.211311317.417.414014021.521.528528543.843.8 中国城市规模结构在1978年及2000年前后发生两次重大转折: 1
45、952-1978:城市人口由分散化转为集中化 1978-2000:由集中化转为分散化 2000-2008:由分散化再一次向集中化发展:中小城市发展不足 这新的一轮集中化是什么原因? 中国为什么对小城镇发展情有独钟? 为什么中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政策效应太低? 市区人口市区人口1989-20031989-2003市区人口市区人口1989-20031989-2003 19891989年年20032003年年年增长年增长19891989年年20032003年年年增长年增长 上海上海777.8777.81278.21278.2500.4500.4鞍山鞍山137.6137.6 147.8147.810.21
46、0.2 北京北京692.1692.114071407714.9714.9抚顺抚顺133.5133.5 15015016.516.5 天津天津569.8569.8848.4848.4278.6278.6兰州兰州148.2148.2 202.9202.954.754.7 沈阳沈阳450.2450.2504.2504.25454郑州郑州166.2166.2 282.1282.1115.9115.9 武汉武汉370.7370.7896.2896.2525.5525.5昆明昆明150.5150.5 224.2224.273.773.7 广州广州354.4354.4865.1865.1510.7510.7
47、淄博淄博243.3243.3 295.5295.552.252.2 哈尔滨哈尔滨279.8279.8315.2315.235.435.4长沙长沙130.1130.1 231.6231.6101.5101.5 重庆重庆295.9295.91060.71060.7764.8764.8杭州杭州132.8132.8 535.5535.5402.7402.7 南京南京246.9246.9591.8591.8344.9344.9南昌南昌132.6132.6 207.1207.174.574.5 西安西安270.8270.8573.8573.8303303齐齐哈尔齐齐哈尔136.5136.5 144.414
48、4.47.97.9 大连大连236.9236.9329.9329.99393石家庄石家庄126.7126.7 235.3235.3108.6108.6 成都成都277.6277.6515515237.4237.4乌鲁木齐乌鲁木齐111.1111.1 206.4206.495.395.3 长春长春206.9206.9329329122.1122.1唐山唐山148.9148.9 302.7302.7153.8153.8 太原太原190.7190.726226271.371.3吉林吉林125.3125.3 179.9179.954.654.6 济南济南221.5221.5394.3394.3172.
49、8172.8合计合计7668.97668.913822138226153.16153.1 青岛青岛203.6203.6 305.8305.8102.2102.2 第二章 中国城市化的经济分析 (一)城市化与工业化互动机制的逻辑模型 (二)20世纪下半期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轨迹及其原因 (三)新型工业化内涵及对城市化的促进机制 (四)城市化健康发展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市场基础 (一)城市化与工业化互动机制的逻辑模型 工 业 化 工业化水平不断提 高 产业结构递次升级 企业的规模化与专业化 大众广泛参与其中 城市的规模化发展 重工业 第三产业 城 市 化 轻工业 第一次浪潮 第二次浪潮 充实城市化的经济
50、基础 完善工业化的环境 条件1 条件2 条件3 条件4 (二)20世纪下半期中国工业化 与城市化轨迹及其原因 1. 19781. 1978年以前重工业超前发展,走了一条非城市化的工年以前重工业超前发展,走了一条非城市化的工 业化道路;业化道路; 2. 2. 改革开放以后直至改革开放以后直至9090年代中期是产业结构补足性调整年代中期是产业结构补足性调整 时期,工业化和城市化实现初步结合;时期,工业化和城市化实现初步结合; 3. 903. 90年代下半期以后中国又重新进入了新一轮的重工业年代下半期以后中国又重新进入了新一轮的重工业 化过程,城市化开始驶入良性循环轨道。化过程,城市化开始驶入良性循
51、环轨道。 1.改革开放以前中国非城市化的工业化之路 中国1952-1978年重工业超前发展的工业化之路 三次产业结构轻重工业结构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轻工业重工业 195250.520.928.664.535.5 195834.137.028.946.453.6 196537.935.127.051.648.4 197035.240.524.346.153.9 197828.148.223.743.156.9 19521978年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轨迹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化的初步结合 (1)1978-2002年中国产业结构演变轨迹 27.9 32.9 11.8 47.9
52、 41.8 44.8 48.7 22.7 35.0 41.4 39.5 0.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1952 1954 1956 1958 1960 1962 1964 1966 1968 1970 1972 1974 1976 1978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0 10 20 30 40 50 60 70 1948 1951 1954 1957 1960 1963 1966 1969 1972 1975 1978
53、 1981 1984 1987 1990 1993 1996 日本1948-1989年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33.4 43.0 33.5 66.6 57.0 66.5 0.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1952 1955 1958 1961 1964 1967 1970 1973 1976 1979 1982 1985 1988 1991 1994 1997 2000 2003 中国工业结构的变化(中国工业结构的变化(1952-20041952-2004) 轻工业%重工业% 问题思考:传统体制下为什么选择重工业超前发展的
54、道路? 如何得以实施? 有为什么要放弃?实施改革? (2)21世纪初中国城市化滞后于 工业化的问题正在得到纠正 学界公认:截止到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 中国城市化一直滞后于工业化过程,并且 成为城市化的重大问题。 新的结论:中国城市化滞后的现象正在逐 步消失,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适应的关系 正在逐步得到确立。 3.世纪之交中国城市化 与工业化的矛盾与问题 (1)产业结构调整没有形成对城市化足够的经济 支持,就业结构转型滞后。 在1997-2008年长达11年时间,就业结构没有表 现出进一步的深化: 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停滞在50%的水平线上,居高 不下;第一产业就业的绝对数甚至还增加了2950 万
55、人,对新增就业的贡献率高达53.1%。 这一时期非农产业新增就业2602万人,对新增就 业的贡献率仅为46.9%。 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减少了368万人,对这一时期 新增就业的贡献率为-6.63%。 农业 “收留”了新增劳动力的一半以上。 1980-2008年中国就业规模与就业结构的变化 就业人数(万人)就业结构(%) 第一产业 第二产 业 第三产 业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8029102 7710 5549 68.718.213.1 199038409 13677 12079 60.121.418.9 199535468 15628 17666 52.22326 199634769 1
56、6180 18176 50.523.526.4 1997199734730 34730 16495 16495 18583 18583 49.949.923.723.726.726.7 199834839 16440 18679 49.823.526.7 199935364 16235 18988 50.12326.9 200035575 16009 19566 5022.527.5 200830683210742572339.627.233.2 中国非农产业就业扩展滞后的原因 第一,第三产业就业扩张乏力的原因是制造业弱质以及产 业布局过渡分散。 第二,制造业企业弱质是第二产业就业扩张滞后的基
57、本原 因。制造业弱质首先表现为微观层面的企业规模经济不足, 其次表现为中观层面的结构性弱质装备产业严重滞后。 世界大企业与中国同类产业国有及规模以上企业总规模的比较世界大企业与中国同类产业国有及规模以上企业总规模的比较 销售额(亿美元)利润额(亿美元) 美国通用汽车(1)1781.4467.0 中国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6779)484.4810.84 中国全行业为国外大企业的(%)30.036.7 美国埃克森石油(8)1006.9763.7 中国石油开采和加工业(1128)485.4417.50 中国全行业为国外大企业的(%)48.227.5 美国通用电器(9)1004.6992.96 中国电
58、器机械制造业(7544)396.8810.28 中国全行业为国外大企业的(%)39.511.1 瑞士雀巢(36)495.0429.61 中国饮料制造业(3817)179.948.36 中国全行业为国外大企业的(%)36.328.2 美国惠普(41)470.6129.45 中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4166)543.3826.19 中国全行业为国外大企业的(%)115.588.9 日本新日本制铁(166)215.880.9 中国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3260)467.183.65 中国全行业为国外大企业的(%)216.4405.8 日本烟草公司(271)150.095.84 中国烟草加工业(35
59、2)160.4614.33 中国全行业为国外大企业的(%)106.9245.4 中国2008年与2009年前十大企业集团规模与 结构的比较 企业企业2008年年2009年年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 公司 销售额(亿美元)销售额(亿美元) 国家电网1592.62078.14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 团公司 1328.851641.36 中国移动1297.981811.23 中国人寿470.55650.15 中国南方电网434.40545.34 宝钢集团338.61410.83 中国电信299.39355.17 一汽集团278.56318.14 华硕电脑263.91236.64 企业229.93211.74
60、2009年中国制造业前10名企业 企业 营业 收入(万元) 1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146243938 2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127300293 3 国家电网公司114073711 4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49000400 5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45185199 6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40293700 7 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37900940 8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35227960 9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33403700 10 中国中化集团公司30897547 日本十大企业集团的产业分布 19501972199020002009 纺织4 钢铁431 石油21 造船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营养素补充剂的市场前景与监管-洞察分析
- 网络时代的文化传播路径-洞察分析
- 图像处理与排版协同优化-洞察分析
- 异常流量监测与识别-洞察分析
-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课件
- 人际关系与沟通风格-组织行为学课件
- 办公环境中的创新教育实践与思考
- 办公环境下的学生运动团队建设与组织
- 企业中层管理岗位的工作规划与管理执行
- 企业员工子女教育的政策支持
- 高考英语单项选择题题库题
-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现场评审日程表及签到表
- 完整版高低压开关柜投标文件技术标
- 兰州市行政区划代码表
- 铁路货场平面图和纵断面CAD(共3页)
- 管鲍之交-历史剧剧本(共4页)
- [交流][jtag]跟我学jtag协议破解——第一弹初识jtagtap状态机
- 尼康FM2说明书25页
- You-are-My-Sunshine中英文歌词
- 甲醇制氢装置冷凝器(E0103)设计
- 学校德育活动安排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