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迹教学设计1苏教版_第1页](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1-1/19/3b4141c3-2347-44a5-ac7b-e16cd835e0dd/3b4141c3-2347-44a5-ac7b-e16cd835e0dd1.gif)
![月迹教学设计1苏教版_第2页](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1-1/19/3b4141c3-2347-44a5-ac7b-e16cd835e0dd/3b4141c3-2347-44a5-ac7b-e16cd835e0dd2.gif)
![月迹教学设计1苏教版_第3页](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1-1/19/3b4141c3-2347-44a5-ac7b-e16cd835e0dd/3b4141c3-2347-44a5-ac7b-e16cd835e0dd3.gif)
![月迹教学设计1苏教版_第4页](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1-1/19/3b4141c3-2347-44a5-ac7b-e16cd835e0dd/3b4141c3-2347-44a5-ac7b-e16cd835e0dd4.gif)
![月迹教学设计1苏教版_第5页](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1-1/19/3b4141c3-2347-44a5-ac7b-e16cd835e0dd/3b4141c3-2347-44a5-ac7b-e16cd835e0dd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月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 变化的过程。2.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1.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含义。2. 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引出“月迹”1播放歌曲童年( 多媒体播放 ),鼓励同学跟唱。2童年是一首动听的歌,唱出了我们内心的欢悦;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展示着我们 人生的斑斓! 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乐园, 她记载了我们的喜怒
2、哀乐, 见证了我们 的成长历程,闪烁着童心孕育的梦幻之光。这节课,就让我们睁大聪慧的双眼,展开想象的 翅膀,走进当代著名文学家贾平凹的童年乐园,和他一起回到童年里的那个中秋节的晚上, 去触摸他那颗纯洁的童心,去追寻月亮的足迹,欣赏月光下的美景吧!二、走近文本,感知“月迹”1. 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听,完成三个任务:文中的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的踪迹?请勾画出来。地方不同,月亮的特点不同,作者的心情又分另有什么变化?请在自己有疑问的地方,标上“?”。2. 师生交流。明确:孩子们在“镜中院中杯中葡萄叶儿上 , 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河中眼瞳中”寻到了月亮。边交流, 教师边随机引导学
3、生勾画课本每页右侧的赏析文字, 明确写作思路: 镜中看月 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中见月河滩议月; 或概括为: 盼月 看月寻月议月。(只要扣住了内容,其他的概括方式亦可。)教师引导学生边读边梳理出在寻月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期待失望羡慕小心惊喜甜蜜。 (能用 自己的语言概括出,自圆其说即可。)三、与文对话,品味“月迹”1.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表现童真童趣的句子,并说说你的理由。(提示: 为使成果交流时不走乱步子, 教师可提示学生按一定的思路赏析, 如可以注重于品“月迹”,遵循“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中见月河滩议月” 的次序,找一
4、找能表现童真童趣的句子, 并赏析; 或者注重于品孩子们因月亮而变化的 “心 迹”,寻找孩子们“期待失望羡慕小心惊喜甜蜜”等心情变化的过程,找一找 能表现童真童趣的句子,并赏析。)2.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具体操作过程如下。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生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展开探究,找一一和问题相关的语句; 分一一联系上下文及生活体验,分析、综合;结一一归纳认识,得出结论;问一一提 出疑难。合作学习:各小组内部交流成果,知识共享,合作探究。主要完成以下工作,紧紧围 绕要求讨论交流; 认真听取每个同伴的探究成果;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同伴的探究成 果作修正或补充; 共同帮助学有所难的同伴; 提出小组中不能解决
5、的问题, 准备向其他 小组或老师咨询。教师仔细倾听学生的讨论发言, 相机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时,教师既 对探索过程进行及时调控,还适时点拨, 推波助澜, 不断激发学生思维活力, 使探究过程更 加热烈、丰富、深入。3交流成果。估计学生会谈到以下几处。我们看时 ,那竹窗帘儿里 ,果然有了月亮 ,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 ,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这句话让我觉得月亮像一个淘气的孩子,明明知 道我们在盼着它, 却偏偏不让我们看见似的, 蹑手蹑脚地走了进来; 又让人觉得月亮
6、像一位 美丽绝伦的少女迈着轻盈的步子缓缓走来,十分优雅。 “爬”表明月亮一点点升起,越过一 个个横格,就像是长了腿会爬一样,作者用一个“爬”字,写出了在孩子眼里月亮是十分有 趣的,表现了儿童奇妙的想象力。 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 ,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 ,是玉玉的 ,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 ,桂花还没有开 ,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满满”写月亮的圆;“玉玉的,银银的” 写月光亮如玉般温润,如银般灿烂,两 个名词作形容词,也是一种比喻;“粗粗”写桂树的壮; “疏疏的”写枝叶不是很繁茂,银 银的月光从枝叶缝
7、隙里穿出,影影绰绰,幽静柔美; “累累”形象地写出了花朵的多。使用 叠词,写出了月光的特点,读起来琅琅上口,也符合儿童语言的特色。 倏忽间 ,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 ,就在我们身后袅袅 ,到了头发梢儿 ,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 ,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袅袅”,形容花香,将无形赋予有形,仿佛都能看到花香在空气中弥漫、缭绕的踪 迹了; “淡淡的”写出香气似有似无; “痒痒的”是从触觉的角度写。独特的联想和奇妙的 通感,巧妙地将视觉形象变成了嗅觉、触觉意象,遥不可及的月形月影变成了可闻可触的, 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捧着 ,一动不动的 ,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 ,使人
8、可怜儿的样子 。“酥酥地”,既有形状上的“碎”,又有触觉上的“软”,一个酒杯中荡漾着的月影 被写得似乎可以触摸到,也可以感觉得到; “使人可怜儿的样子”是儿童心理感受,写出孩 子们的天真可爱。 月亮是个好。“好”就是指美好的东西,直接把月亮和“好”联系起来,用童真的语言表明月亮那 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 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你愿意去发现,美无处不在,希望无处 不在。“它就有了哩”富含童真童趣。此处不再一一列举。教师要边引导学生品味,边指导朗读。第二课时一、师生对话,探究“月迹”1. 自由朗读课文。用“?”标出疑问
9、处。 估计会提到以下问题:开头第一句话与主题无关,能否去掉? “月亮是这么多的”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说“月亮是每个人的” ?文章说“我们都满足了”,满足了什么?为什么说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2. 教师相机整合为下边几个问题,供学生合作探究。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 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为什么说“月亮是每个人的” ?“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 在天空上的印章吗?”这句话怎么理解?3. 速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4. 交流成果。明确:“不觉满足” 在孩子的眼睛里, 世界上的万事
10、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 发生的任何 现象他都充满了好奇,他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来说, 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满足”寻找月亮,其实也是在寻找梦想和希望。找到了月亮,也就有了希望,心里 便踏实了,满足了。这里的月亮不单单只代表月亮,而是美好事物的象征。所以,孩子们“寻月”,实际 上是追寻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生。 “月亮是每个人的” 实际上在告诉我们只要不停地追求 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追寻到美好的事物,都可以拥有美好的人生。很有诗意的回答, 一轮圆月衬着无边无际的天空, 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 长 天为纸月为印, 表明天空是我们的作品, 天空是我们的财富,
11、我们是天空的主人, 我们拥有 天空,我们拥有宇宙。贴切新奇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孩子们丰富而生动的想象力。5. 教师小结。月亮是美的, 天空也是美的。 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 我们每个人 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 应该是人生的座右铭,对于你们是如此, 对于我们 每个人都是如此。二、质疑问难,反思“月迹”读完本文, 我们最深切的感受是: 我们要善于发现, 生活中到处都是美。 那课文中的“美” 你有没有完全读懂?经过刚才思维的碰撞,你有没有发现新的疑问?三、联系生活,丰富“月迹”1. 中秋节,你就在这一群孩子中,你们一起盼月、看月、寻月、议月。讨论“月亮是个 什么样呢”,
12、你会怎么回答?2. 生活中,你寻到属于自己的月亮了吗? 教师总结:同学们,时光带走你们的童年,让你们长大;岁月增长你们的阅历,让你们成熟。 尽管美好的童年一去不返,但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 看似平凡的生活是美好的,但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爱心, 睁大聪慧的双眼,展开想象的翅膀, 那么 一片绿叶是一首诗,一抹斜阳是一首歌,一个游戏是一种创造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 的东西无处不在。四、课外探究 阅读贾平凹对月一文,与月迹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篇文章?为什么? 月,夜愈黑,你愈亮,烟火熏不脏你,灰尘也不能污染,你是浩浩天地间的一面高悬的镜子吗?你夜夜出来,夜夜却不尽相同;过几天圆了,过几
13、天又亏了;圆得那么丰满,亏得又如 此缺陷!我明白了,月,大千世界,有了得意有了悲哀,你就全然会照了出来的。你照出来了,悲哀的盼你丰满,双眼欲穿;你丰满了,去卩使得意的大为遗憾,因为你立即又要缺陷去了。你就是如此千年万年,陪伴了多少人啊,不管是帝王,不管是布衣,还是学士,还是村孺,得意者得意,悲哀者悲哀,先得意后悲哀,悲哀了而又得意于是,便在这无穷无尽的变化之中统统消失了,而你却依然如此,得到了永恒!你对于人就是那砍不断的桂树,人对于你就是那不能歇息的吴刚?而吴刚是仙,可以长久,而人却要以暂短的生命付之于这种工作吗?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谜语!从古至今,多少人万般思想,却如何不得其解,或是执迷,将便
14、为战而死,相便为谏而亡,悲、欢、离、合,归结于天命;或是自以为觉悟,求仙问道,放纵山水,遁入空门;或是勃然而起,将你骂杀起来,说是徒为亮月,虚有朗光,只是得意时锦上添花,悲哀时火上加油,是一个面慈心狠的阴婆, 是一泊平平静静而溺死人命的渊潭。月,我知道这是冤枉了你,是曲解了你。你出现在世界,明明白白,光光亮亮。你的存在,你的本身就是说明这个世界,就是在向世人作着启示:万事万物,就是你的形状,一个圆,一个圆的完成啊!试想,绕太阳而运行的地球是圆的,运行的轨道也是圆的, 在小孩手中玩弄的弹球是圆的,弹动起来也是圆的旋转。圆就是运动,所以车轮能跑,浪涡能旋。人何尝不是这样呢?人再小,要长老;人老了,
15、却有和小孩一般的特性。 老和少是圆的接榫。 冬过去了是春,春种秋收后又是冬。老虎可以吃鸡,鸡可以吃虫,虫可以蚀杠子,杠子又可以打老虎。就是这么不断的否定之否定,周而复始,一次不尽然一次,一次又一次地归复着一个新的圆。所以,我再不被失败所惑了,再不被成功所狂了,再不为老死而悲了,再不为生儿而喜活着就有乐,了。我能知道我前生是何物所托吗?能知道我死后变成何物吗?活着就是一切, 活着也有苦,苦里也有乐;犹如一片树叶,我该生的时候,我生气勃勃地来,长我的绿,现 我的形,到该落的时候了,我痛痛快快地去, 让别的叶子又从我的落疤里新生。我不求生命的长寿, 我却要深深地祝福我美丽的工作, 踏踏实实地走完我的
16、半圆, 而为完成这个天地万 物运动规律的大圆尽我的力量。月,对着你, 我还能说些什么呢?你真是一面浩浩天地间高悬的明镜,让我看见了这个世界,看见了我自己,但愿你在天地间长久,但愿我的事业永存。【资料宝藏】1作者简介。贾平凹( 1953 ),原名贾平娃(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 娃。陕西话中,娃凹同音)。陕西丹凤人。上初中时“文革”爆发,因父亲的原因全家受牵 连,中途辍学在家务农,后还在建筑工地从事过重劳动等。 1972 年被推荐到西北大学中文 系学习。期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处女作一双袜子。 1975 年毕业分配到陕西人民出版 社任编辑。 1978 年以满月儿(上海文艺 19
17、78.8 )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开始引起文 坛注意。 1980 年调任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1983年起任作协陕西分会专业作家。贾平凹 是个多产作家, 主要作品有: 长篇小说 商州 、浮躁 、废都 、白夜 、土门 、 高老庄等,中、短篇小说集山地笔记、 早晨的歌、 腊月正月、 天狗等, 散文集月迹、爱的踪迹、商州散记、红狐等。其中腊月 正月获 1983 1984 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浮躁获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又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 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上世纪 80 年代初的小说二月杏、好了 歌曾因“不健康倾向”而遭批判,上世纪 90 年代初又因小说废都中过多的性描写而 引起
18、争议。 他早期的作品主要是以陕西山村的普通人为题材, 抒写恬淡的生命旨趣。自 “商 州系列”起,从历史的深度展现陕西秦川地区的古老民风,旨在向商洛文化寻根。 近来作品 的文化意识渐浓,离民间乡土渐远。他的文笔纯熟流畅,有很强的语言把握能力。2悠悠千古月 款款赤子情读贾平凹的月迹。悠悠千古明月 ,曾牵动过无数文人墨客的种种情思 , 留下了难以数计的名篇佳作。 人们吟 咏边关冷月 , 卢沟晓月 , 床头明月, “杨柳岸晓风残月”;人们写月形月影, “缺月挂疏桐”,“飞镜又重磨”;写月色月波,“滟滟随波千万里”,“梨花院落溶溶月”“月诗月文” 浩如烟海, 各出机杼。以至于令后人望月而兴叹, 不敢随便
19、吟咏摹写这涵蕴无穷的月。 然而 贾平凹却敢凑这个热闹,于“月山月海”的诗文路上另辟蹊径写月迹。写得虚虚实实, 掩掩映映, 写得那样娇美灵动, 写出了只属于他而又能引起人们情绪共振的那神奇美妙的月 迹。写月迹并不稀奇,苏轼早就写过“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得幽幽静静,缠缠绵绵。 而像贾平凹这样写得如此别致的却不多见。其奥秘何在 ?从描摹手段来看: 一是拟虚为实, 巧妙地设置参照物, 将无形无态的月迹写得可触可感。 作者巧妙地用竹帘,葡萄叶,小酒杯,小河水,小孩子的眼睛,清清晰晰地写出月亮轻盈的 踪迹她“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 “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 圆,渐渐地爬得高了
20、,穿衣镜的圆便满盈了”。后来又在葡萄叶丛上发现了她,还装在了酒 杯里,落在了小河里如轻盈飘逸的少女,又像是淘气调皮的小男孩,可触可摸,有情有意,是那样令人惊喜,那样富有情趣。虽是镜中月, 杯中月,水中月,却是全无虚无空幻之感。二是虚实转换, 虚实一体。当听说月宫中有桂树时,倏忽间觉着“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 息”,而且似乎“就在身后袅袅”,仿佛又“到了头发梢儿上”,甚至还“添了一种淡淡的 痒痒的感觉”,以至于产生了一种幻觉,觉得“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 的这一棵了”。 作者巧妙地将视觉形象变成了嗅觉、触觉意象,遥不可及的月形月影变成了 可闻可触的近旁存在。而同时又因为月宫、桂树、嫦
21、娥、玉兔等虚拟物象的掺和,又使得真 真切切的月变得虚幻而又奇妙了。这种境界,不是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的你 我他;也不是苏轼“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虚空超越。而是月我同一,天人融合,虚 实一体而又忘我忘神的境界。令人分不清是人在月中,还是月落人间。这样写,突破了写月形月色,月影月波的窠臼,从“感觉”这个角度着笔,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意境。也改变了读 者从旁观者的角度审视客观对象的传统审美方式, 而是通过这样的情景设置, 让读者走进这 美妙的月色之中,和作者一起追寻这月的踪迹,同作者一同天真地、全身心地去感受,去体验,从而获得一种美的愉悦。三是虚实相生, 一箭双雕。作者将嫦娥比三妹,或
22、者说是将三妺比嫦娥,让三妺也拥有 月亮,并为这种拥有而自豪。将凡俗与神幻融为一体,交织于“漂亮”这个立意上,使空灵 的月亮美得实在,美得真切了,也便现实的人儿美得神妙,美得飘逸了。古往今来,大凡写月者,或“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抒覊旅怀乡之情;或“但愿 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睹月思人之意;或“春去秋来不相待,水中月色长不改”,感叹 人生的短促, 时光的流逝而在本文中, 全然没有这许多的沉重复杂的情和意。 有的只是 一种轻轻松松的童心与童趣, 以及只有这种童心才拥有的纯真与美好。 整个构思都是从孩子 的灵心慧眼去发现月迹,感受月迹的角度,以孩童盼月,寻月,问月和关于月的联想、想象 为线索来
23、建构文本的。在跌落反转的过程展示中,写出孩子的一种真切的心理历程。作者先从平静处起笔, 很快推进到情绪高扬处 中秋节的夜晚, 早早地就坐在院子里 盼月亮。月亮进来了,特别惊喜, “都屏气不敢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 了呢。 ”从痴情的期待,到专注的神态,凸现出孩子们沉浸于美妙的月色之中的那种纯真与 童趣。然后适时地来了个跌落反转 当那月迹悄悄离开那镜子, “亏了,缺了” ,末了“全 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也留下了“一个失望”。作者将一种心理情绪交织在对景物 的描写之中, 用景物的渐变过程来写孩子们的心理感受过程。 可以想象, 伴随着穿衣镜上的 月迹的出现, 从一道白光 半圆
24、满盈,再到亏了 缺了全没了,这样一个月迹 移动的过程, 孩子们也经历了一个由期待 惊喜惬意满意,到紧张 遗憾 失望的心理历程。 而这种心理过程则完全是因为痴情与专注, 一旦发现这悄没声儿的月迹移 到了葡萄叶丛上时,又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惊喜。作者就是通过多次运用这样的跌落反转, 递相翻进,将孩子们的情绪推向高潮,从而写出孩童对月、对美的渴望与追求。伴随看孩子们追月寻月的天真稚嫩的足迹, 读者和孩子们一同发现了那娇美的月亮在水 中,在空中,在眼里,在心里。 “玉玉的”, “满满的圆”。她属于院落、竹帘,属于桂树、 葡萄叶丛,属于小河、沙滩,属于三妺,也属于所有的孩子。她无处不在,只要你愿意,你 就
25、会拥有。这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温柔与安宁的美!无处不有的恬适与雅静的美 ! 谁不想追求 这种美的圆满 ?谁不想拥有这种美的纯净 ?作者的用意恐怕也就在这里。 真是入于孩童而又出 于孩童了。3浅析贾平凹散文集月迹中的禅意美(李晖旭)。禅学不仅是一门高深的佛学, 更由于后世诸多文人骚客, 古圣先贤的参禅悟道而发 展为一种人生的哲学。 禅门以不着语言、 不立文字、 直指本心、 见性成佛为宗旨。 即心即佛, 一切现成。 禅宗对中国文学的渗透和影响,是极其巨大的。而在当代散文家中,没有谁的散 文会像贾平凹散文那般浓重地浸染着道禅味了。 醍醐灌顶, 大彻大悟, 使贾平凹的散文清丽 脱俗,秀美难言,字里行间无不
26、闪烁着灵异的奇光。读他的散文,与其说是艺术欣赏,不如 说是在书卷中作美的参禅,你获得的十二分快感, 三分是艺术品味,七分是人生顿悟, 还有 两分是嗒然失身的灵的徜徉。 这种浓浓的道禅意识, 不仅表面在贾平凹的文艺观上, 更表现 在他的散文创作中。月迹收入了贾平凹早期的 34 篇散文。其意韵之深远,恰似“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令人“欲辨已忘言”。这主要得益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尤其得益于他对禅 意的妙悟。 贾平凹是深受禅宗影响的当代作家。 他曾在传统文化中寻根, 并在禅道文化中寻 找自己的体悟。他说:“对于佛道,看的东西不多,看了也不全懂,但学会了悟,他们 的一些玄理常常为我所悟, 悟得与人
27、家原义相差甚远, 但我却满足了, 反正只是悟出了对我 有用的东西,便不管它原本是什么。” 他追求乡村的静美,并以“静虚”作为自己审美内 蕴的核心,这一点恰与禅宗的“亲自然,远尘世”之风相契合,使他能深悟禅意之精蕴,同 时也使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幽柔纤巧的审美风格。月迹收入的是作者 1980 年前后的作品。此时,作者在经历了“少年不识愁滋 味”的“单纯入世”阶段后,由于读的书多了,接触的人越来越多,思想越来越驳杂,逐渐 地了解了生活的某些阴暗面, “发现了民性的愚昧麻木, 世态的反复多变, 人情的冷暖无常 等等, 以前对人生的光洁单纯的眼光,适足以加剧他此时的悲观、 失望,甚至使他涌动着浩 茫的痛
28、苦”。 “在这种痛苦惶惑的时刻,古代失意文人才子那种厌弃世俗,投向大自然去寻 找美和心境和谐的共同举措, 通过古代诗文向他呈现了巨大的诱惑力。 ”由于对庄子、 陶潜、 苏轼的喜欢, 这些作家的追求自然, 于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庄禅思想, 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 他。所不同的是贾平凹将他们出世的消极,妙悟为入世的超然达观。通过妙悟,他认为“人 应该超脱、达观,应当站在宇宙中俯瞰时空,对世界、人生、历史作冷静的观照,而不应加 入其中,汲汲于得失,与世风时观相俯仰。”所谓超脱、达观, “并不是彻头彻尾的遗世独 立”,而是对生活的加倍热爱,一种更深沉的执著。因而,在月迹中,作者虽然有时也 表现出抑郁忧伤,但
29、旋即能解, 旋即能悟,从主体上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 而这 些又都被溶化并沉积在 月迹 所展示的空灵静寂的禅宗式的意境中, 这种意境首先表现在 作者给我们营构的一些禅意充盈的意象营中。月是其中主要的意象,散文集月迹中直接以月为题的散文就有月迹、 月 鉴、 对月,而另有静虚村记中的“月下树影”, 夜籁中“显得很小的月亮”, 空谷箫人中的溶溶的月, 夜在云观台中的新月等等,作者给我们勾画了一群月的意 象。佛教中常以月来喻世界与本性清净, 是心 “无念”的具体体现。 贾平凹以月来构筑 他的空灵静谧的意境,来表现他对“静虚”的审美追求。在他的笔下,总是月下的空明,是 “花开月下,竹临清风,水绕
30、窗外,没有一点儿俗韵”的空灵之境。有真实的“水中月”之境:“月亮又上来了,月在水里,看得见那黑脊梁的在星群中间游行。”也有似真非真的水 月之境:“果然,石崖走过,看见前面一色白茫,上接月空,漠漠不见源头,下注深谷,蒙 蒙亦不辨终底。月下看不见那水气的五光十色满世界只有一个乳白色的谜!”还有直接取自禅宗的月境,比如月迹中的一段: “我们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 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 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 月亮噢,月亮竟是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哩。”“那月亮不是我
31、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我们再看住持禅宗语录 ?圆瑛江法之云:“一月在天,影合众水,月无临水 之心,水无现月之意,感应道交,法尔如是。试问此月,是一是多?为同为异?若言是一, 千江有水千江月;若言是多,千江月只一月摄。若言为同,则天涯相隔;若言为异,则一相 圆明。”又有:“人人自心月,无古亦无今,灵光常无味,体性本晶莹。辉映天地,迥脱根 尘,不离当处, 岂假外寻。 ”贾平凹正是妙悟了此中禅意, 并将他的参悟, 通过形象的描绘, 传达给读者。这种参悟,少了禅的神秘,少了玄奥,在对月的追寻中,展示了“千江有水千 江月”的空明,“人人自心月”的禅理。我国古代文人也多喜欢写月。李白的诗文中,月的形象明
32、丽、亲切,情意深长。有 美丽得令李白欲挂于东溪松的月: “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有秋天明丽清冷的峨眉山 月:“峨眉山月半轮秋”;有给诗人美好的回忆的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也有 可寄愁心的解意的明月: “我寄愁心与明月”;还有一往情深的山月: “暮从碧山下,山月 随人归。”而王维的笔下,月的形象皆明净清冷。“草白霭繁霜,木衰澄清月”,这月是发着清辉的清冷的月;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月是空静的月;而白石滩中的月如 浣洗的轻纱,有些虚无缥渺。贾平凹笔下的月则是淡淡的: “月亮已经淡淡地上来,那竹在淡淡地融, 山在淡淡 地融,我也在月和竹的银里、绿里淡淡地融了”这样的月是可以融入
33、一切的。而静虚村中的月下之景更是一种自然的、质朴的虚静之境:“看着村人忘归,我一时忘乎所以,月下树影,盘腿而坐,取清茶淡酒,饮而醉之。一醉半天不醒,村人已沉醉入梦,风止月暝,露 星闲闲,一片蛐蛐鸣叫。我称我们村为静虚村。”而夜在云观台中的月更有一种脱俗的 禅味:“我独坐在禅房里品茶。 新月初上, 院里的竹影投射在窗纸上, 斑斑驳驳, 一时错乱, 但竿的扶疏,叶的迷离,有深,有浅,有明,有暗,逼真一幅天然竹图。我推开窗便见窗外 青竹将月摇得破碎, 隔竹远远看见那潭渊,一片空明。心中就有几分庆幸, 觉得这山水不负 盛名,活该这里没有人家,才是这般花开月下,竹临清风,水绕窗外,没有一点俗韵了。 在禅
34、房里赏月,品茶,观竹,使我们想起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那份宁静,那份超然。贾平凹吸取了李白的达观, 王维的超然。李白的月达观,而贾平凹于在达观中更多 了一种虚静和进取。 王维是用晶莹明净的月亮来喻自性清净,一尘不染的,但他的月多了一层出世的清冷。贾平凹的月是他主体精神的象征,是他追求、探索的美学象征:“月亮是亲爱的,月亮有时也是不可摸透的;使我为渴望着探索到它的秘密而被折磨着,悲哀着。”贾平凹的月与李白、 王维的月之所以有这种不同,是由于他们的时代和思想境界不同。李白、王维是封建士大夫文人,他们不满现实却又无法改变现实、超越现实,在矛盾的 痛苦中或无可
35、奈何地漂泊, 流连山水,或厌弃世俗,离群索居,隐匿山林。他们追求的是“达 则兼及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追求心境的平和虚静。贾平凹作为一位当代作家,进取的时 代决定了他必然会追求不息。在“复杂处世”中虽也偶有抑郁忧伤,但作者能在自己的创作中发现美,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与他于禅道中所妙悟的“静虚”思想相结合,因而他的月是 超然达观的“溶溶”的“静静”的月。月迹中的意象还有水、清泉、小溪、飞鸟、白云等等,这些意象都具有象征意义,都能给人以神韵超然的感受。水在佛教,尤其在禅宗被认为是清净无瑕,湛然恒静的最高境界。清冽的泉水,淙淙的清溪,是自性清净、任运自然的象征。月迹中多处讲到水、溪、山泉:清涧的石 板
36、中石缝里的水是清极亮极的;溪中的小溪是缓缓地悄悄地流淌着的;紫阳城记 中的水亦禅意悠悠,深远而有韵致。山,在贾平凹的作品中,也有一种超乎自身的象征意义。他曾说自己是山地之子,对山有着特殊的感情。读山,表现了他对山的内蕴的追求。山的神秘,山的莹透以及山的拙朴,都是作者对山的力量的一种解悟。最后作者说:“几次不知了这山中的石头是我呢,还是我就是山中的一块石头?”正是物我两忘,身世皆忘,超越了一切时空的禅意。另外,作者还用飞鸟、白云等来表现自己对自然的向往:“漫天的鸟在如撕碎纸片的自由,一朵淡淡的云飘在山尖上空了,数它安祥。”白云、飞鸟在佛禅中是无所挂碍的禅 悟象征。贾平凹正是用这些意象,构成了自己
37、的空灵静谧的意境。意境,是中国美学的特定范畴。王国维创“境界说”,谓“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中国的各种艺术无不联系着这一审美范畴。禅境所追求的 是空寂闲静、一尘不染的境界。月迹给我们展示的就是这样一种静寂空灵。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习应品中有一段:“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 增不减, 是空法,非过去, 非未来,非现在。 ”世界既无生灭和垢净增减的变化, 也无过去、 现在、未来,整个世界一片空静。佛禅从心性观念出发,否认客观世界,也否认物质运动。 他们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动的,人们感到动,是因为心动。 坛经中有则著名的公案关 于风吹幡动之议的: “不是风动, 不是
38、幡动, 仁者心动。 ”只要能凝然守心, 不执著于外境, 就能达到成佛的最高境界。我国古代有许多文人孜孜追求着这种心的绝对的静。 王维即是典型, 他的名诗 “返 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即表达这种绝对的内心寂静。苏轼有云: “欲令诗语妙,无如空且 静,静能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贾平凹于月迹中所要传达的,亦为一种静虚的静境。贾平凹的这种静境, “不是表现主体对客体的矛盾、冲突、征服,激发起奋发的豪 情和斗争动荡的愉快, 而是表现实践和实现统一引起的一种闲适、 平静、超然、愉悦的感情。 ” 贾平凹执著地追求这种静境, 他将自己的书斋取名 “静虚村” ,并在作品中一再表现。 在静 虚村记 的开头, 他写
39、道: “如今找热闹的地方容易, 寻清净的地方难, 尤其在大城市附近, 就更其为难了。 ”在城市, 他感到扭曲、 压抑, 感到有一种不能舒展的苦闷。 只有回返乡村, 他才能感到境与人和,人与境谐,适心宜性。月迹中,作者写了许多村庄、村巷,无一不是静静的。静虚村中的村民, “厚 诚”得几乎近于“傻昧”,生命形态呈现出一种原生的质朴。再看渭北瓷城陈炉吧,作者远 远看到“青烟就端端地冒出来,而且有了鸡啼。这便是一个村了;屋舍看不见,人家都住在 塄下”,这不禁令我们想起“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那种闲静来。还有白夜中的 村子: “静悄悄的,没有一点人影,也没有一只狗咬。从巷道里过去,雪落得很深,一脚踩 下去,没了小腿,却没有一点声息。走进一家,院子里静悄悄的,一直走近门口,门被雪封 了半边,只看见那黑色的门环,一动未动,像画上的一般。”这样的一个村庄,被雪封住了 也不知道,人们正在甜睡中,一切都正处于安谧的原初状态。在作者的笔下, 还有幽静的空谷,静谧得雄壮伟大的池塘,伟大静默的山,还有小 小的文静的文竹,静若处子的兰,他们共同构成了贾平凹的静境。贾平凹笔下的动境, “也不是表现主体和客体激烈冲突, 抗争,唤起的不是斗争的 激情,而是主客观世界谐调的愉悦,闲静,所以本质上也是静的”。即使是热闹的街市,在 他笔下,也少喧嚣,烦扰。且看延安街市:“最红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物理科技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
- 现代艺术与设计趋势创新与变革
- 现代营销中的用户体验设计
- 环境科学与未来绿色发展的结合策略
- 国庆节红色电影活动方案
- Unit7《Lesson 26 I Love My Family》(说课稿)-2024-2025学年北京版(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 第4章 旅游与区域的发展 章末分层突破说课稿 中图版选修3
- Unit 7 Happy Birthday!(说课稿)-2024-2025学年译林版(三起)(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2024年届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 开辟新时代的“宣言”说课稿2 北师大版001
- 《18 初始机器人》说课稿-2023-2024学年清华版(2012)信息技术一年级下册
- 医院消防安全培训课件
- 质保管理制度
- 2023年铁岭卫生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语文)试题库含答案解析
- 外科学-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课件
- 人事测评理论与方法-课件
- 最新卷宗的整理、装订(全)课件
- 城市旅行珠海景色介绍珠海旅游攻略PPT图文课件
- 小学 三年级 科学《观测风》教学设计
- JJF1664-2017温度显示仪校准规范-(高清现行)
- 第二讲共振理论、有机酸碱理论
- 高考英语听力必备场景词汇精选(必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