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行政诉讼“谁行为谁被告”_第1页
评析行政诉讼“谁行为谁被告”_第2页
评析行政诉讼“谁行为谁被告”_第3页
评析行政诉讼“谁行为谁被告”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评析行政诉讼“谁行为谁被告”对于行政诉讼被告资格,目前,我国奉行的是严格的“三主 体合一”标准,即必须同时符合行政主体、行为主体和责任主 体三个标准,才能确定正确的行政诉讼被告“谁主体谁被告”。 这种思维模式对行政诉讼实践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如在相对人无法确定行政主体的情况下, 就无法通过行政诉讼程序对自身 的权利进行救济,针对这一局限性,有的学者提出了“谁行为谁 被告”的理论。一、“谁行为谁被告”的含义(一)对“行为”的界定。对于“行为”的含义,不能简单的将其界定为行政行为, 这 一点要从行政行为本身的含义入手来理解。对于行政行为的含 义,目前理论界并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如“行政行为是指行政

2、主体在实施行政管理活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所作出的具有法律 意义的行为”,“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为实现国家行政管理目的、行使行政职权和履行行政职责所实施的一切具有法律意 义、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关于行政行为的含义虽然各不相同,但始终离不开行政主体(行政机关)与行使国家行政权力这 两个要素,行政行为的概念实质上是行为与主体的统一,缺少任何一个都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行政行为。笔者认为,宜将“谁行为谁被告”中的“行为”界定为“能够产生法律后果的、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的行为”, 而不问该行为是由谁作出的, 由谁 具体实施以及该行为的实施是否合法, 只要该行为在本质上应归 属于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的行为,

3、那么基于该行为而引发的诉讼就 应归属于行政诉讼的范畴。(二)对“谁”这一行为主体的界定。对于“谁”, 不能简单的将其认定为行为的决定者或有权行 使该行为的行政机关,即“谁署名谁被告” 。在此语境下的行 为主体的外延不仅应包括该行为的决定者, 还要涵盖该行为的具 体实施者。当然,对于具体的公务人员,并不能一概而论之,而 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只有在其明示或其行为表明其行为是一 种职务行为的情况下,该公务人员才有可能成为行政诉讼的被 告,否则,即使相对人认为公务人员的行为侵犯了其的合法权益 也不能因此而提起行政诉讼, 此时, 行为相对人应通过民事诉讼 或刑事诉讼来实现对自身权利的救济。二、“谁行

4、为谁被告”的可行性分析“谁行为谁被告”这一标准的可行性,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考虑:第一,从权力基础角度看, 行政权的统一性和行使行政权的 代表性是“行为标准”的权力基础。 国家行政权的“所有权”与 “使用权”是相分离的, 行政权统一归国家所有, 而行政机关等 行政主体 , 只是行政权的行使者,其行为其实是一种代表行为, 其行为所产生的是法律上的约束力, 而不是某一个机关、 机构自 身的效力。在这种背景下的被告,也具有了代表的性质,代表国 家承担由行使国家行政权行为而导致的法律后果。 让行为者代表 国家行政权一方出庭应诉,符合行政诉讼的这种代表性本质。第二、从利害关系角度看, 行为者与被诉行为

5、之间有着最直 接的利害关系。诉讼是为了解决利害纠纷 , 利害关系是诉讼的根 据和核心。在所有与行政行为有关因素中 , 只有行为者具有最直 接的利害关系。 因为引起行政纠纷的行为是由行为者作出的、 实施的 , 其他任何人与行为关系都是间接的,因此,由行为者作 为被告参行政诉讼 , 是最恰当不过的了。第三、从行政诉讼的目的上看, “行为标准”有利于行政诉 讼目的最大程度的实现。 行为者对于行为的事实根据、 法律依据 及认定理由等 ,比任何主体都更了解。 让行为者当被告 , 这对于查 清案件事实的前因后果等 , 无疑是最有利的 , 也是从有利于案件 处理角度出发应当作出的理性选择。在一般情况下 ,

6、行为者比行 为归属者的级别更低 ,在空间距离上更接近原告 , 更便于原告进 行权利救济 , 降低救济成本,从而实现行政诉讼保护公民、法人 和其它组织的合法权益的根本目的。三、肯定“谁行为谁被告”时应注意的问题 “谁行为谁被告”只是行政诉讼被告资格的认定标准, 并不 必然意味着“谁行为谁被告,谁被告谁担责”。笔者认为,在行 政诉讼中,完全可以实行行政诉讼被告与行政责任主体相对分离 的制度。 这是因为确认行政诉讼的被告, 是为了顺利的启动行政 诉讼程序, 是程序性的问题, 而责任主体解决的则是实体上责任 的承担问题,二者并不必然的不可分。对于原告而言,侵害其权 利的是涉诉的行为而非某个自然人或组织

7、, 原告提起诉讼所针对 的也是该行为, 行政诉讼被告人实质上是作为涉诉行为的载体而 进入到诉讼当中的, 从而顺利启动诉讼并在诉讼过程中通过实体 法上的审查,确定承担责任的主体。虽然我国目前的“谁主体谁被告”存在一定的问题, 但不能 否认的是其在确立之初确实是和当时的社会条件相适应的。同 样,“谁行为谁被告”这一标准,虽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具 有可行性并不意味着就能够立刻应用到实践中。 行政诉讼只是整 个行政司法活动中的一个环节, 是与其它的行政司法活动相联系 的,只有在与行政诉讼相关的其它环节与行政诉讼本身在相关制 度的设计方面能够协调一致的情况下, 变更“谁主体谁被告”为 “谁行为谁被告”

8、,才能达到最佳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作者:辽宁大学法学院 2010 级法律硕士(法学) 注释:应松年主编 . 行政诉讼法学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版,第 120 页.罗豪才、湛中乐主编 . 行政法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版,第 107 页.方世荣著 .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10 页.杨雅妮.关于行政诉讼中被告的思考 .行政与法.2002 年第 6期,第 58 页.应松年主编 . 行政诉讼法学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9 月第 4 版,第 121页.杨小君 . 行政被告资格辨析 . 法商研究 .2003 年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