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中的故事与故事中的田野——读《在印度部落中生活——一位人类学家的自传》_第1页
田野中的故事与故事中的田野——读《在印度部落中生活——一位人类学家的自传》_第2页
田野中的故事与故事中的田野——读《在印度部落中生活——一位人类学家的自传》_第3页
田野中的故事与故事中的田野——读《在印度部落中生活——一位人类学家的自传》_第4页
田野中的故事与故事中的田野——读《在印度部落中生活——一位人类学家的自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田野中的故事与故事中的田野读在印度部落中生活一位人类学家的自传第26卷第3期2009年9月中国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chinaagricultur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vo1.26no.3sep.,2009田野中的故事与故事中的田野读在印度部落中生活一位人类学家的自传温士贤20世纪20年代,马林诺夫斯基开创了现代人类学的田野工作方法,并确立了民族志方法的三大原则171j4,马氏的田野工作法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被人类学者视为圭臬.在其指导下,人类学者大多单独从事田野工作并建构民族志文本,作为保证民族志科学性的田野工作过程对于圈外人来说

2、是秘而不宣的l2,整个民族志的制作过程都带有一种神秘化的色彩.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学陷入了后现代的泥潭,出现了一系列对田野工作反思的作品,它们对民族志研究过程的田野工作进行了公开和激烈的批评.诚然,人类学需要反思,田野工作方法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然而,在民族志中没完没了地对田野工作进行反思和批判会使民族志失去作为表述异文化的知识所具有的功能和效应.克里斯托夫?冯?菲尤勒一海门道夫(christophyonfurehaimendorf1909-1995)这位南亚研究专家,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人类学系的创始人,在扞卫人类学田野工作的同时,以自传的形式把田野工作这一神秘过程展现出来,让读者看到他在

3、田野工作中并非一个无所不能的英雄人类学家形象,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在行动,有恐惧,有疲倦,有疾病,有对妻子的爱恋与牵挂,当然更多的是在享受异文化所带来的惊奇与兴奋,同时贪婪地收集民族志资料并积极努力为当地部落居民谋求福祉.在印度部落中生活一位人类学家的自传(以下简称自传)揭开了人类学田野工作的神秘面纱,从而使它不再是神秘的,令人狐疑的.一,自传的内容与结构自传是海门道夫80岁高龄的时候写就的一本回忆录,作者回顾了自己和妻子在印度和尼泊尔进行田野调查时的艰辛而浪漫的时光,以讲故事的方式生动地展现了人类学家在田野中的日常工作,不仅将印度和尼泊尔部落社会的文化生动地描述出来,也将作者在长期田野工作中的

4、心理情感倾诉给读者.本书内容分为七章,从海门道夫学术心路的发展来看可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一)学科知识的累积在自传的前言中,海门道夫讲述了他的学术背景及学术发展脉络.1909年,海门道夫生于维也纳一个上层社会家庭,少年时代的他迷恋上印度文化,喜欢阅读印度经典和泰戈尔的诗作,早在中学时代就开始接触到人类学并立志于人类学研究.维也纳学派的民族学传统是海门道夫学术思想成长的土壤.1927年海门道夫进入维也纳大学研读人类学和考古学,师从德奥传播学派的两位大师利奥?弗伦贝纽斯和保罗?舍贝斯塔,传播学派的其他代表人物如威廉?施密特,威廉?考伯斯等都曾给海门道夫以极大影响.1931年海门道夫获得博士学位,博

5、士论文是以印度阿萨姆地区和缅甸西北的山区部落社会为基础的比较研究.这篇论文是纯粹的文献考据而不是基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而完成的,但这却也为印度东北部各部落人群的民族志奉献了一篇极其有用的文献综述j9,也为他以后在阿萨姆山区从事田野研究积累了文献资料.在对印度进行田野调查之前(1934-1935如保罗?拉比诺的摩洛哥田野工作反思(1977),让一保罗杜蒙特的<头人与我(1978)等后现代民族志作品都对人类学的田野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思.参见文献2,第6o页.第3期温士贤:田野中的故事与故事中的田野年),海门道夫专程跑到马林诺夫斯基门下参加马林诺夫斯基研讨会,学习他所开创的田野工作方法.海门道

6、夫虽然欣赏马氏的功能理论和田野工作方法,却从未皈依功能主义,而是采取了综合式的理论方法,既未摆脱德奥传播学派的影响,也认同古典进化论和历史特殊论,同时又积极吸收了马氏的功能理论和田野工作方法.海门道夫对当时功能主义学派唯我独尊的姿态表示不满,但马氏的功能理论和田野工作方法为他以后的田野工作带来极大的帮助.伦敦受训之后,海门道夫开始了他第一次田野工作经历,即1936-1937年间在印度那加山区的康亚克部落中的调查.此次调查是他首次将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人类学的田野工作之中.调查结束后海门道夫返回维也纳并任教于当地一所大学.(二)印度部落中的+年生活与马林诺夫斯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遭遇类似,

7、1939年8月海门道夫为躲避欧洲战争,借口继续那加人的研究携妻子离开维也纳前往印度.海门道夫坦言,在印度部落中生活既是为了做田野调查,也是为了躲避欧洲战乱30.在以后的近十年中,海门道夫在海德拉巴得地区的部落社会做田野调查,自传的第一章至第四章围绕作者的这些田野调查经历而展开.海门道夫伉俪先后调查了海德拉巴王国德干山区琴楚人的社会组织和生计模式,野牛山区雷迪人的文化适应研究,在阿迪拉巴德地区调查贡德人的文化,最后深入到更为偏远封闭的喜马拉雅山东部的阿帕塔尼人中做调查.时光荏苒,在印度部落的调查不仅使海门道夫忘记了欧洲的战事,十年的光阴也一倏而过.在田野工作中,海门道夫时刻关注当地部落居民的福祉

8、,经常向政府部门提供建议和调查报告.正是基于对印度部落社会的了解与关心,海门道夫被尼扎姆政府任命为部落与落后阶级事务顾问,成为一名官员身份的人类学家.这样,他的职责不再仅限于向有关机构提供建议和咨询,其实还担负着直接处理海德拉巴得王国部落民众事务的责任e3.在长期深入的田野调查中海门道夫清晰地认识到各部落的生活窘境,在政府部门任职后,他可以为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在书中第五章,作者简要介绍了他作为官员身份的人类学家的工作和生活.(三)伦敦学术圈中的南亚情怀1949年海门道夫返回英国,执教于伦敦大学,并肩负起组建亚非学院人类学系的重任.伦敦的学术生活并没有泯灭他对南亚社会研究的激

9、情,海门道夫经常利用年假时间返回印度和尼泊尔进行跟踪调查.1953年,海门道夫伉俪在南印度地区进行摸底调查,了解那里以采集和轮作为生的部落.在喀拉拉邦时,听到尼泊尔对外开放的消息,海门道夫伉俪即刻赶往尼泊尔,对尼泊尔的夏尔巴人文化进行调查.海门道夫是首位得到允许进入尼泊尔的西方人类学家,也是最早奔赴该国东北部做调查的外籍人士.自传的第六章主要讲述了作者海门道夫伉俪在尼泊尔东北部夏尔巴人中做调查的艰辛历程.自传的最后一章是以其夫人贝蒂?勃纳多为题,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深切哀思.在1977年海门道夫退休之后,重访了20世纪40年代和妻子一起研究过的部落.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海门道夫伉俪又做过多次旅行

10、调查.自传以悲剧结尾,读之令人动容.在1987年的回访中,贝蒂仙逝于海得拉巴得并葬于马拉维村那里有他们曾经的家.在贝蒂的葬礼上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送别,这与他们为当地社会谋福利,对当地社会所作的贡献是分不开的.海门道夫田野工作特点在自传一书中,海门道夫虽无意阐述他在田野工作中所运用的理论和方法,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他的学术思想与价值关怀.海门道夫的学术着作中仅民族志就有十余本,这与他巧妙的田野工作方法和持久的学术热情是分不开的.在这本通俗的传记中可以窥见他田野工中国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09正作的一些基本方法.(一)田野工作的基本程序伦敦受训使海门道夫掌握了当时最盛行也是最先进的田野工作方法,

11、在常规的田野工作程序上他采用了马氏的田野工作方法.在进入调查点之初,与当地人进行细致而深入的交谈是困难的,所以最好的补救办法是搜集具体的数据.海门道夫每调查一个村落所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了解这个村庄,拟出这个村庄的住户清单,根据我的经验,一个田野工作者到一处地方调查,若不把那个地方的居民姓名及其关系记录在案,那么他对该地的研究不可能有实际性的进展0.人口资料对人类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调查之初进行此项工作既能减少田野工作中时间的浪费,同时又能为后期的深入调查奠定基础.此外,绘制村落地图,把调查点的村落布局和各居民点之间的位置,地形,资源等以图表的形式绘制出来,这些工作都应在调查之初完成.偶尔钻入土

12、着人群和真正地同生活接触相比是全然不同的i15,要想真正了解当地文化,必须与当地人朝夕相处.海门道夫在印度部落做调查时恪守了这一原则,经常在棚屋里呆上半晌,观察他们的日常家居生活,白天,我在村里走动,到朋友家串门,留意发生诸如丧礼盖房之类的重大事件.夜晚,我回到住处补充记漏的事项,写日记,与拜访者交谈i3儿.在长期的奔波劳顿中,海门道夫坚持不懈地对田野资料进行认真的整理记录,这是其取得丰硕学术成果的根本保证.对调查资料的及时整理与撰写,是海门道夫在繁忙的田野工作中创作出大量民族志的重要保证.由于持续的田野调查,为了避免后来的经历覆盖了原有的记忆,在记忆犹新的时候对民族志资料进行整理撰写极为重要

13、.在田野中撰写民族志是海门道夫与其他人类学者的不同之处,这样的撰写方式虽然不免有些粗糙和缺少理论概括,但与从田野点返回进行民族志创作相比,这种撰写方式便于及时对田野资料进行补充和修改,能够减少民族志作者对田野资料的篡改和虚构,从而保证田野资料的原汁原味.(二)田野工作与部落福祉的结合长期以来为了保证民族志的客观性,人类学者大多置身于当地社会事务之外做冷眼旁观者,即使在强调学以致用的应用人类学内部也一直存在着价值中立与价值介入之争.价值中立要求人类学家置身于社会之外,对当地事务不加干涉任其发展,以近乎零度的眼光看待部落社会文化的兴盛与衰亡.田野工作中的海门道夫并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奉行价值中立的人

14、类学家形象,相反,他时刻关心着部落居民的福祉,把他对部落社会的认识和了解及时向政府当局反映,努力改善部落强生活不尽如意的地方.海门道夫在自序中写道:面对具有一定对比度的村落之间发生的互动,人类学家可能会感触良多,从而不再扮演中立的参与观察人的角色,转而站到遭受较为强大的族群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的弱小部落一边.0卜2在琴楚人中做调查时,海门道夫草拟报告促请尼扎姆政府在制定与调整部落政策时考虑部落人民的要求,以应对外部势力以不正当手段攫取贡德人土地的行为,并创建贡德语学校以谋求从根本上改善贡德人的境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海德拉巴得的尼扎姆政府委任海门道夫为部落与落后阶级事务顾问,协助政府解

15、决领土重组等错综复杂的问题,其制定的发展计划能把印度成千上万的部落人口引向幸福的坦途.官员身份的人类学家使他在处理部落问题上由辩护一行动模式转向了行政管理模式,通过进入政府决策层他更能将自己的计划付诸实施,能将成千上万的部落人口引向幸福的坦途.在海门道夫田野工作中处处体现着对部落社会的同情与关心,并尽自己所能向政府当局为部落居民争取权益.(三)多点调查与跨文化比较多点调查与跨文化比较的田野调查方法使海门道夫的视角更为宽广.马氏强调的高密度参与观察将调查者的视角集中于一个小的社区,在有限的时间内,此种方法有利于调查研究第3期温士贤:田野中的故事与故事中的田野的深入,但同时却失去了观察地方社会的外

16、部视角,容易忽视小社区与大社会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海门道夫长期在印度部落中做调查,他并未将视野局限在某一个部落,在选田野调查点时注意选择不同生存环境,不同生计类型的部落,以求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得到印度部落社会文化生活的全貌.在对印度部落的长期调查中,海门道夫的调查对象既有处于山区以采集狩猎为生的琴楚人,也有峡谷中传统轮作部落的雷迪人,同时还有农耕部落的贡德人和未受外部权力干预的阿帕塔尼人.不同类型的部落文化可以相互对比,在调查中也能给调查者带来灵感.在对选定部落进行调查时,他也未将自己局限在某一个村庄,而是选择一个主样点和多个副点(副点一般为两到三个).这样既能深入部落生活,又能将参与观

17、察的范围扩大,获得更丰富的田野材料,外部的视角往往能加深和扩展对调查点的理解.跨文化比较是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通过不同文化的对比研究能够丰富和深化对文化的理解.海门道夫之所以迫不及待地对尼泊尔进行研究是因为他的跨文化比较的视野.在研究印度部落文化时,海门道夫需要引进其他民族的范例做跨文化比较,他欲将地处尼泊尔高寒山区的部落文化和印度热带地方的部落文化互相对照;因此,在1953年到1960年间,海门道夫倾尽全力研究尼泊尔的夏尔巴人.(四)对田野点的追踪调查到了晚年,海门道夫研究印度的学术激情丝毫没有减退.退休之后(1977年),他即刻开展了追踪研究计划,重访40年代他和妻子研究过的部落,对当地

18、部落中发生的变故做系列调查.在教学和研究中海门道夫非常重视对调查点的追踪研究,他经常鼓励学生回归旧地进行深入研究.人类学历来有回访的传统,通过回访不仅能够检讨以往知识的失误,还能够与前辈学者(或自己早期观点)进行学术理论的对话,从而更能凸显人类学田野调查点的学术生命与意义.海门道夫通过对印度部落社会的长期跟踪调查,清楚地认识到原始的部落社会如何一步步被卷入现代的工业化进程之中.在世界急剧变迁的20世纪,对早期田野点的追踪调查更能反映出文化变迁的过程,而且在学理上也会有新的发现和新的突破.在回访中,海门道夫对贡德人30年来所经历的艰辛和困境深感震惊.在工业化进程中,部落居民的资源被国家强制占有,

19、贡德人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遭到破坏,自己的命运被掌控在别人的手中.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部落居民感到迷茫和无助.回访研究交织着学者的学术诉求与情感寄托,海门道夫之所以坚持不懈地对印度部落社会进行回访研究,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对印度部落人民的情感,那里不仅是他的田野调查点,海门道夫更把它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海门道夫不仅是着述丰厚的民族志作者,也是英国最多产的民族志电影制片人之一.注重影像资料的收集是海门道夫田野工作的一大特色.马林诺夫斯基及其门徒都看不起人类学摄影,认为视觉档案不具备严肃的学术价值,海门道夫对此不以为然.早在20世纪30年代海门道夫就认识到影像资料的重要意义,在田野工作中,海门道夫以

20、其艺术家的审美眼光留下了一万余张真实生动的照片,把捕捉到的多种部落文化封存下来.三,总结海门道夫长于民族志田野调查,而不急于寻求理论概括,在近50年艰辛的田野工作中,他撰写了大量的印度和尼泊尔部落社会的民族志资料.在其八十岁高龄的时候将其毕生的田野工作经历以传记的形式整理出版,从事人类学研究的学者可以从中获益良多,本书的翻译价值也正在于此.一部成功的译着与译者的知识背景和翻译技巧是分不开的,译者何国强教授从事人类学研究已有二十余年,理论积淀深厚,田野工作经历丰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感同身受更为本书平添几许韵味.一本薄薄的自传无以囊括海门道夫庞杂的学术成果和他深邃的学术思想,二十几本专着和大量未

21、出版的田中国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野笔记值得我们去深入研读,这对了解印度及东南亚部落文化极为有益.时至今日,这位南亚专家浩瀚的学术着作一直为中国人类学界所忽视,在海门道夫百年诞辰之际,此书的翻译出版不仅是对人类学前辈的敬重与缅怀,其更大意义在于借此能引发对海门道夫学术着作的关注.自传一书的译者何国强教授在本文写作过程中曹给予悉心指导,特此感谢!(作者系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硕士研究生,邮编:510275)参考文献1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m.梁永佳,李绍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2克利福德,马库斯.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m.高丙中,吴晓黎,李霞,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2.3海门道夫.在印度部落中生活一位人类学家的自传m.何国强,译.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9.反思田野作业读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盛燕本书是讲述美国人类学家拉比诺在1968年一1969年在摩洛哥的田野调查经历,他使用现象学的方法研究阐释学的问题,即通过对他者的理解,绕道来理解自我,通过把研究对象主体化而把研究者自身客体化的办法,来达到理解对方,反思自身的目的.田野作业是人类学的通过仪式,是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