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解读
《GB 12265.1-1997 机械安全 防止上肢触及危险区的安全距离》相比于其前版《GB 12265-1990》,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整和补充:
-
标准细化与结构变化:最显著的变化是从单一的标准文档拆分为系列标准,其中《GB 12265.1-1997》专门针对防止上肢触及危险区的安全距离进行规定。这一改动旨在使标准内容更加聚焦和详细,便于使用者理解和执行。
-
安全距离的重新定义与量化:新标准对不同类型的机械设备和作业条件下,上肢触及危险区域所需的安全距离进行了更精确的定义和量化。它基于风险评估和人体测量学数据,提供了更为科学合理的安全距离指导值,以适应技术进步和安全要求的提高。
-
风险评估方法的引入:《GB 12265.1-1997》强调了在确定安全距离前进行风险评估的重要性,要求制造商和使用单位根据机器的具体操作模式、速度、力量等因素综合考虑,这标志着从以往固定标准向更加灵活、基于风险的方法转变。
-
适用范围扩展:相比旧版,新标准可能扩大了适用的机械类型覆盖范围,不仅包括了传统工业机械,还可能涵盖了新兴的机械设备和技术,确保更广泛的安全指导。
-
术语与定义更新:为了与国际标准接轨并反映行业最新发展,新标准对相关术语和定义进行了修订和增补,提高了标准的准确性和通用性。
-
实施与监督要求:《GB 12265.1-1997》可能进一步明确了机械设计、制造、安装及使用过程中,遵循安全距离规定的具体要求和监督机制,增强了标准的可操作性和执行力。
如需获取更多详尽信息,请直接参考下方经官方授权发布的权威标准文档。
....
查看全部
文档简介
GB12265.1-1997机械安全防止上肢触及危险区的安全距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12265.1-1997
机械安全
防止上肢触及危险区的安全距离
代替GB12265-90
SafetyOfmachinery——Safetydistancestoprevent
Dangerzonesbeingreachedbytheupperlimbs
0引言
根据GB/T15706.1,机械安全是指,机器在按使用说明书规定的预定使用条件下执行其功能和在运输、安装、调整、维修、拆卸和处理时不产生损伤或危害健康的能力。
利用安全距离防止上肢触及危险区是消除或减小机械风险的一种方法。
在规定安全距离时,必须考虑以下因素:
——使用机器时可能出现的各种状态;
——研究有关人体测量数据和使用者的种族差异;
——生物力学因素,诸如人体各部分的伸缩和关节转动的限制;
——技术和应用等情况。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防止3岁以上(含3岁)人的上肢触及危险区的安全距离。
安全距离仅适用于通过距离就能获得足够安全的场合。
注:这些安全距离对某些伤害不能提供有效防护,例如物质的辐射和发射,对此类伤害需增加或采取其他的防护措施。
以安全距离作防护的人应处于所规定的位置,而且不能采用其他手段<如垫高、持延伸物等)触及危险区。
本标准不适用于由某些电气标准覆盖的机械,在那些标准内规定了专用测试程序,如使用试验指南。
在某些应用场合必须偏离这些安全距离时,则与此应用有关的标准应指明如何达到足够的安全水平。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15706.1-1995机械安全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第1部分:基本术语、方法学
GB/T16856-1997机械安全风险评价的原则
3定义
除了在GB/T15706.1中给出的定义外,本标准还采用下列定义:
3.1防护结构protectivestructure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7-07-07批准1998-02-07实施
用以限制人体和(或)其一个部位的运动,并作为机械的组成部分的有形障碍物,如挡板。
3.2安全距离safetydistance
防护结构距危险区的最小距离。
4安全距离数值
4.1总则
4.7.1假定
安全距离由下列假定得出:
——防护结构和其中的开口形状和位置保持不变;
——安全距离是从受限制身体或其有关部位的表面起测量的;
——人们可能迫使身体某一部位越过防护结构或通过开口企图触及危险区;
——基准面是水平面,在其上的人一般是取站立姿势,该面不一定是地面,如工作平台也可能是基准面;
——不能借助椅子或梯子等改变基准面;
——不能借助于棍棒或工具等延长上肢的自然可及。
4.1.2风险评价
选择防护上伸可及(见4.2)或是越过防护结构可及(见4.3)合适的安全距离应根据风险评价(见GB/T15706.1和GB/T15856)而定,而风险评价是以伤害出现概率及其预料的严重程度为依据。为了实现由本标准选择合适的安全距离,必须对技术和人为因素进行风险评价。
例1:在低风险(如摩擦或磨损危险)处,应选用表1中的数值(见4.3.2.1)。
例2:在高风险(如缠绕危险)处,应选用表2中的数值(见4.3.2.2)。
4.2上伸可及(见图1)
4.2.1如果危险区有低风险,那么危险区的高度h应为2500mm或更高。
4.2.2如果危险区有高风险(见4.1.2),则:
——危险区的高度h应为2700mm或更高;
——或是采用其他安全措施。
危险区
基准面
图1上伸可及示意图
4.3越过防护结构可及
4.3.1符号
图2中各符号定义为:
a:危险区高度;
b:防护结构高度;
c:防护结构近人一侧距危险区的水平距离。
图2越过防护结构示意图
4.3.2数值
4.3.2.1如果危险区有低风险(见4.1.2),至少应选用表1中的数值。
在表1中不应有插入数值(见4.3.3),因而,当已知的a、b或c值在表中两个数值之间时,应选用能
达到较高安全水平的值。
表1低风险越过防护结构可及的安全距离mm
危险区高度
a
防护结构高度b1)
1000
1200
1400
1600
1800
2000
2200
2400
2500
距危险区的水平距离c
25002)
-
-
-
-
-
-
-
-
-
24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
2200
600
600
500
500
400
350
250
-
-
2000
1100
900
700
600
500
350
-
-
-
1800
1100
1000
900
900
600
-
-
-
-
1600
1300
1000
900
900
500
-
-
-
-
1400
1400
1000
900
800
100
-
-
-
-
1200
1400
1000
900
500
-
-
-
-
-
1000
1400
1000
900
300
-
800
1300
900
600
-
-
-
-
-
-
600
1200
500
-
-
-
-
-
-
-
400
1200
300
-
-
-
-
-
-
-
200
1100
200
-
-
-
-
-
-
-
0
1100
200
-
-
-
-
-
-
-
1)防护结构高度小于1000的不包含在内,因其不能有效地限制身体运动。
2)危险区高度在2500以上的参见4.2。
4.3.2.2如果危险区有高风险(见4.1.2),应选用表2中数值,或采用其他安全措施。
在表2中不应有插入数值(见4.3.3),因而,当已知的a、b或c值在表中的两个数值之间时,应选用能达到较高安全水平的值。
表2高风险越过防护结构可及安全距离mm
危险区高度
a
防护结构高度b1)
1000
1200
14003)
1600
1800
2000
2200
2400
2500
2700
距危险区水平距离c
27002)
-
-
-
-
-
-
-
-
-
-
2600
900
800
700
600
600
500
400
300
100
-
2400
1100
1000
900
800
700
600
400
300
100
-
2200
1300
1200
1000
900
800
600
400
300
-
-
2000
1400
1300
1100
900
800
600
400
-
-
-
1800
1500
1400
1100
900
800
600
-
-
-
-
1600
1500
1400
1100
900
800
500
-
-
-
-
1400
1500
1400
1100
900
800
-
-
-
-
-
1200
1500
1400
1100
900
700
-
-
-
-
-
1000
1500
1400
1000
800
-
-
-
-
-
-
800
1500
1300
900
600
-
-
-
-
-
-
600
1400
1300
800
-
-
-
-
-
-
-
400
1400
1200
400
-
-
-
-
-
-
-
200
1200
900
-
-
-
-
-
-
-
-
0
1100
500
-
-
-
-
-
-
-
-
1)防护结构高度低于1000mm的不包括在内,因其不能有效地限制身体运动。
2)危险区高度在2700mm以上的参见4.2。
3)防护结构低于1400mm的,如果没有另外安全措施,不应采用。
4.3.3中间值情况下表1和表2的用法
以使用表1为例说明。
例1,已知a和c,确定防护结构的高度b。
危险区的高度a是1500mm,危险区距预计的防护结构的水平距离c是700mm。
使用表1,防护结构的高度6至少应为1800mm。
例2,已知a、b,确定距危险区的水平距离c。
防护结构的高度b是1300mm,危险区高度a是2300mm。
使用表1,防护结构距危险区的水平距离c至少应为600mm。
例3,已知b和c,确定危险区的高度a。
防护结构的高度b是1700mm,距危险区的水平距离c是550mm。
使用表1,危险区的高度a,应在1200~2200mm之间。
4.4弧形可及
表3所示为14岁及14岁以上人的基本运动(也见第5章)。
表3弧形可及安全距离
运动限制
安全距离Sr
图示
只在肩部和腋窝运动曼限制
≥850
臂被支承至肘部
≥550
臂被支承至腕部
≥230
臂和手被支承至指关节
≥130
1)圆形开口的直径或方形开口的边长,或槽形开口的宽度。
2)A为臂的运动范围。
4.5通过开口触及
4.5.1适用于14岁及14岁以上人的规则开口
表4适用于14岁及14岁以上人用的规则开口安全距离Sr。
开口尺寸e表示方形开口的边长、圆形开口的直径和槽形开口的窄边长。
开口尺寸大于120mm的,应使用4.3规定的安全距离。
表4通过规则开口触及的安全距离(14岁及14岁以上)mm
身体部位
图示
开口
安全距离
槽形
方形
圆形
指尖
e≤4
≥2
≥2
≥2
4<e≤6
≥10
≥5
≥5
指至指关节或手
6<e≤8
≥20
≥15
≥5
8<e≤10
≥80
≥25
≥20
10<e≤12
≥100
≥80
≥80
12<e≤20
≥110
≥120
≥120
20<e≤30
≥8501)
≥120
≥120
臂至肩关节
30<e≤40
≥850
≥200
≥120
40<e≤120
≥850
≥850
≥850
1)如果槽形开口长度≤65mm,大拇指将受到阻滞,安全距离可减小到200mm。
4.5.2适用于3岁和3岁以上人的规则开口
表5适用于3岁至14岁儿童的行为和较小上肢厚度尺寸,14岁以上的人员也可用本表防护。
开口尺寸e表示方形开口的边长、圆形开口的直径和槽形开口的窄边长。
当开口大于100mm时,安全距离应根据4.3的规定使用。
注:防止儿童勒死的措施不在本标准中考虑。
表5通过规则开口触及的安全距离(3岁至14岁)mm
身体部位
图示
开口
安全距离
槽形
方形
圆形
指尖
e≤4
≥2
≥2
≥2
4<e≤6
≥20
≥10
≥10
指至指关节或手
6<e≤8
≥40
≥30
≥20
8<e≤10
≥80
≥60
≥60
10<e≤12
≥100
≥80
≥80
12<e≤20
≥9001)
≥120
≥120
臂至肩关节
20<e≤30
≥900
≥550
≥120
30<e≤100
≥900
≥900
≥900
1)如果槽形开口长度≤40mm,大拇指将受到阻滞,安全距离可减小到120mm。
4.5.3不规则开口
在不规则开口情况下应执行以下步骤:
a)首先确定不规则开口能够完全插入的(见图3);
——最小圆形开口的直径,
——最小方形开口的边长,
——最窄槽形开口的边宽。
图3
不规则开口示童图
b)根据表4或表5选择相应的3种安全距离。
c)可以使用在b)顷中所选的3个数值中最短的安全距离。
5多重防护结构对安全距离的影响
表1、表2、表3(第1图)、表4和表5中的防护结构都处于同一平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均为PDF格式电子版文本(可阅读打印),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
- 3. 标准文档要求电子版与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载的文档中可能包含空白页,非文档质量问题。
最新文档
- 淮阴师范学院《田径》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世界现代史》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民法》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中国现代政治制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管理信息系统》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工学院《语言程序设计》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淮阴工学院《物流工程学1》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DB6110-T 63-2024《加油站诚信计量管理规范》
- 电机制造企业的发展策略考核试卷
- CJJ207-2013 城镇供水管网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
-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期末测试卷加答案(易错题)
-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300题-整除-有标准答案
- 办公室装修工程施工方案讲义
- 医院护理人文关怀实践规范专家共识
- 中国农业银行贷后管理办法
- MOOC 陶瓷装饰·彩绘-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3秋新课标版)
- 信访纠纷化解预案
- 硅晶圆缺陷的化学性质与影响
- 《布的基本知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