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北师大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分数加减法 一、折纸教学反思 折纸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 对学生来说这是一 个全新的知识 , 也是分数加减法中的一个难点 . 这节课我主要是引导学生自己去 探索方法 , 组织学生借助图形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的算法 ,在探索与交流中完成 了新知的学习 , 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 二、星期日的安排 通过探讨,从情境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星期日的多种形 式 的安排,列出多种计算算式,引出了本课时需要解决的问题,重点围绕“怎么 样运算?”展开了讨论和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探 索性的学习
2、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这个情境的学习中,我们更为 注重的学生的深入探究、注重学生的过程学习,这样深入实质的探究让“算理 抽象”变得直观、易于接受,让“算法具体”呈现于我们面前。在今天的运算 方式上呈现多种形式,(如列式时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算式。再如依次从左往右进 行计算、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这是我感到最大的欣慰,因为这样 就说明学生对于重点内容“怎么样运算?”有了深刻地认知。同时“数学知识、 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 的讲解去获得的。”所以,我让学生通过独立计算、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 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例如具体
3、的运算过程,教师并不是直接告 诉学生如何机械地记忆,而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中感悟,分数加减 混合运算顺序,通过让学生独立计算、比较、讨论,亲身体验到各种各样的计 算方法。 三、“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首先设计复习“小数的意义”这个环节,然后引入课文 的情境图:“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正在进行激烈地争吵,比大小,以激发 孩子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帮忙比比看 1/20 和 0.06 哪个大,让学生很自然 地探索分数与小数之间的互化。 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唤起学生对小数的意义的回忆,把所要学习的内容与小 数的意义联系起来,从而认识到小数与分数内在的联系,为知识迁移做
4、了充分 的准备。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用了讲授法和演示法,通过教学课件让学生 学习到分数和小数互化的全过程,直观在展示出了教学步骤,达到了较好的教 学效果,学生做练习时兴趣较高,提高了练习的效果和练习题的正确率。 三、 练习一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数学知识的教学,更应关注学生数学情感的培养,课堂 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二单元 长方体(一) 一、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反思 教学中渗透给学生数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使用各种学具, 教具,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使学生不光理解了知识,同时还掌握了 一些数学方法。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过程意识。 “应该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5、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应通过一些探究性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逐步感受, 逐步领悟,逐步形成,逐步发展。几何图形是很抽象的,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让 学生用手摸,用眼观察去体验立体图形,循序渐进最后抽象出长方体,并总结 出长方体的特征。这让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实践总结”这一探 究过程。整个过程,从观察思考,到讨论、操作、探索发现,每个学生都积极 参与,经历了探索长方体棱、顶点及特点的全过程。只有这样的过程,学生才 能最大限度地焕发创造力,迸发创新的火花。 二、展开与折叠 教学反思 1 、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一个是正方体的展开,一个是长文体的 展开。教学过程中,我从正方体的展开引入,为学生创造了想象和操作
6、的空间, 让学生借助昨天实践活动所制作的棱长是 5 厘米的小正方体来展开,同时引导 学生思考和质疑:怎样展开?有多少种展开的结果?之后留足时间让学生进行 探究和操作,并要求同学最好能六个面连在一起,不要断掉。同样的一个正方 体, 通过不同学生的剪,却得到了很多不一样的展开图。我通过巡视收集不一样的 展开图,一一贴到黑板上进行了展示,让学生充分的进行观察,有几种不同的 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展开图虽然不同,但他们有没有存在着什 么共同点? 2、为了让学生自主的发现这些展开图有没有共同点,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 子们。在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操作、观察、比较的基础上,有学生发现,有的是 三个面
7、在一起,有的有四个面在一起。在得到我的肯定之后,我又提示到,其 他的面是怎么分布的?慢慢的有学生又发现,其实它们都可以看成是四个面在 一起,三个面的可以通过移动得到,其他的两个面分别分布在这四个面的左右 两边。就这样,在共同的探究研讨之下,发现这些展开图的共同特点。我们师 生之间都感到非常的有趣和开心。 三、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反思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基 础上教学的,也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由平面计算扩展到立体计算的开始,是本 单元的重要内容。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 形成。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部分知识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首先
8、出示 一个礼品盒,如果在礼品盒的外部包上一层精美的包装纸,包装纸的面积有多 大呢?你知道怎样求吗?这时,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也就是求长方体 的六个面的表面积。这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自己手中的礼品盒, 测量礼品盒的长宽高,并求出上下、左右、前后的面积,然后求表面积也就是 包装纸的面积。学生在动手操作完成这一系列的过程并不困难,在大家的共同 讨论、归纳下,学生们很快就得出了结论,知道了什么叫长方体的表面积并且 还总结出了公式:长方体的表面积=(长X宽+宽x高+长x高)x 2或长X宽x 2+ 宽x高x 2+长x高x 2利用公式学生能正确进行计算。 通过练习,学生们对于谁 乘谁能求出哪
9、个面已经相当熟练了,可以说是脱口而出。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 时候漏洞百出,例如:在长方体的灌桶盒的四周包上一层商标,商标纸的面积 是多少?在长方体的水泥柱子上刷油漆,刷油漆的面积是多少 ?在长方体的游泳 池的底部和四周抹水泥,抹水泥的面积是多少?等这方面的问题,学生不知是 否有考虑,不管说什么,学生们总是求六个面的表面积,和实际相脱节。这使 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这是为什么呢? 四、露在外面的面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侧重教学的活动化,把课程目标由“关注知识结 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教学过程也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进活动”,让 学生在人人参与的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在活动中学会质疑、解思,体现了建 构
10、数学思想的全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真正地发展。课堂上,我让学生自 主去摆放长方体,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的观察,知道露在外面的有几个面,再引 导学生发现规律。这样的设计,学生乐于动手去活动,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并且学生在探索中获得了结论,这样得出的结论要比老师告诉学生结果、学生 再记忆结果的效果好不知多少倍。这样的训练,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也培养了 学生会自觉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练习二教学反思 只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 性,才能为课堂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 第三单元分数乘法 一、分数乘法(一)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让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和整
11、数相乘的计 算方法。依据知识的迁移,我首先进行了必要的铺垫,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 利用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顺利掌握“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 相同”。同时,复习分数加法,为后续教学铺垫。 在教学分数乘 法在过程中约分时,和同学们一起比赛谁做得快。如果哪位学生是用整数直接 乘以分子的,速度当然会很慢,当做得最快的同学展示自己的做法时,其他同 学恍然大悟,深刻体会到计算过程中先约分,可以化繁为简。这样,学生在做 分数乘法时,不仅仅满足于“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而是记 住“能约分的要约分”这一要点。 二、分数乘法(二) 教学反思 1、有了前几节课的铺垫,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没
12、有多大的错误,说明了学生对算 理的理解比较清晰,很多学生对约分还是比较好的。 2、我调整了教学模式, 让学生先学后教,课堂上学生讨论明白了: 谁是单位“1”, 单位“ 1”已知的,用乘法计算,我认为适当渗透有利今后的教学。 3、以小组合作为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在合作讨论得到不 同程度的发展。 三、分数乘法(三)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是通过操作活动, 借助图形语言, 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探索计算方法,进行正确计算。 其中理解意义是这部分教材的难点,这一 难点一旦突破,计算方法也将随之攻破。所以,我下大力量在学生的操作中, 让学生充分的动手折一折、涂一涂,然后展开观察所涂部分与
13、整张纸的关系。 这样,通过图形语言,学生们体会到了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感受到分数乘分数 为什么是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的方法。 因为本节课,充分发挥了 学生的自主作用,所以学生们学习探究的愿望非常强烈,讨论也比较积极,算 理说得头头是道。比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四、倒数 1、在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情境, 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让学生经历提问,验证,争论,交流等获取 知识的过程,理解倒数的意义并自主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2、本节课部分教学环节的实施采用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相互交流的方式,这 样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
14、性和积极性,发挥了学生间的互补作用,增强了合 作意识,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 第四单元 长方体( 二) 一、体积与容积 1、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中,理解体积的概念。体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 只有把抽象的概念,通过操作形象化了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通过乌鸦喝水 的动画以及实验来体验“石子、土豆占有一定的空间” ,使“物体占有空间的大 小”变得可观察、可感受。 2、在学生比较身边物体的体积、容积大小的过程中,产生怎样比较体积相近、 容积相近物体体积、容积大小的问题,使数学问题的产生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 践,在启发学生设计实验的过程中,边观察、边思考、边表达,初步建立体积 的概念,发展学生对空间的理解。
15、 3、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进行练习,加深体验,拓展知识。 4、如果在课堂上老师的提问再少一些,再放手一些可能效果会更好。 5、如果学生能参加小组的直观实验活动,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只有不断的学习、研究,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体积单位 本节课注重要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在旧知识的复习中趣味引入,在 知识和情感态度两个方面,为新的认知结构的建构奠定了基础;在新知识的学 习中,学生在感知中猜想,在观察与计算中验证,在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的过 程中完成构建,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同时,对课件的使用简洁明了,体现了 常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三、长方体的体积 本节课的目的是
16、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 方法,图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 的空间观念。因此课一开始,我并没有设置“漂亮”的教学情境,而是在学生 用数方块的方法得出几个立体图形体积的基础上,抛出一个问题, “能不能用数 方块的方法来计算教室的体积?”目的有二:一是抛弃繁索的动作,直奔中心; 二是快速刺激学生的探索欲望。果然,课上学生的兴趣快速激起,为后面的探 索活动提供了足够的情感准备,并羸得了充分的操作探索时间。体积单位的换 四、有趣的测量 在实践和探究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让学 生感受数学与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17、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 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心。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先创设情境,提 出问题(即展示规则物体长方体、正方体,让学生计算其体积,并复习常用的 体积单位。接着展示不规则物体石头,引出刘课题) 。第二,分组活动,动手实 践,探索方案( 1、让学生探索测量石头的体积; 2、学生小组汇报“测量石块 等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情况; 3、具体测量结果; 4、交流小结)。第三、巩固 练习(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介绍“阿基米德定律”的由来) 。第四、回顾总结。 在本节课当中,我充分体现了在数学活动课中“问题”和“问题解决”的教学 与设计理念,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
18、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也在活动中,体会到数学就在 身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并增进了学生学好数学的 信心。在这节课当中,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习效果较好。 第五单元 分数除法 一、分数除法 ( 一) 在理解分数除法意义的部分,其实对于学生来说是相当抽象的,必须要有一个 旧的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铺垫,在这里就用到了整数除法的意义来做铺垫。北 师大的版本的教材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不要求学生对于这些概念和定义来死 记硬背,但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这样,就可以把旧知和新知之间建 立起一个沟通的桥梁,从而达到学习新知和旧知之间的联系。在这里
19、我设计了 三道应用题来引入分数除法的意义,希望学生能够从实际意义上来体会分数除 法的意义。 这节课体现的重点就是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 方法,以及算法多样化的自主选择。在这里,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转化的方 法,并会利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是本节课要体现的重点之处。 二、分数除法 ( 二) 课上完后,效果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好,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最主要是时 间安排不当,有点前松后紧 , 致使后面布置的进一步练习没有当堂去做而改成课 后完成, 造成缺憾。改进方法:在经历知识的形成时 , 时间应安排紧凑些 , 增强同 桌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 画一画环节可考虑让学
20、生直接在书本上完成 . 这样也许 就不会浪费时间 . 而整堂课安排更为合理一些 , 就能让学生更明白学习数学的价 值, 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 其次在学生独立思考或同桌合作交流时,还是发现有 部分学生没参与进来,或参与不够。那么在今后教学中无论课中、还是课余都 应多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关注。 三、分数除法 ( 三) 1从已有知识入手,激发学生求知欲。在这节课的教学组织中,教师从学生已 有的基础知识入手,很自然的将复习铺垫中的乘法应用题过渡到分数除法应用 题。将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围绕“操场上的活动”这一活动情境步步展开。这 样既有一定的挑战性,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2充分发挥
21、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节课从新知的引入,到问题 的提出、数量关系的分析、问题的解决,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空间是 宽阔的。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学生同伴间相互说说或在组内讨论,然后集体交 流,有效地引导学生,起到了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在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学习的时间和交流机会的同时,学生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极大地鼓舞了学生, 使学生个人的成功感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有力的促进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及能力 发展,也更激发他们去主动学数学。 3练习设计具有层次性。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新知的过程。教 学中,教师同样应注意巩固练习设计的层次性,使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练习, 这样,即满足
22、了吃不饱学生的需求,同时又能使中下学生获得成功感。 4学生习惯养成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在每一项活动中,学生都能积极的投入 到学习中,且学生倾听、交流等习惯养成较好;此外小组合作组织有序、实效 性强,学生语言表达完整、精炼,归纳、总结能力较强。 第六单元 确定位置 一、确定位置 ( 一 ) 本课是让学生完整地掌握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在教学中我 主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让学生体验新知识的作用。 首先,教学中我觉得应该重在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和新知识存在的必要性。 接着我又抛出一个问题:从轮船所在地出发,沿着东北方向走 6 千米,一定能 找到灯塔 1 吗?为什么?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23、学生在思考中反思,产生疑 问,再思考,最后得出结果:原来东北方向只是一个范围,不能精确地找到灯 塔 1,那怎么办呢?有同学想到量角,至此学生豁然开朗,动手测量夹角,让学 生明确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最为精确。让学生答出灯塔 1 在轮船的北 偏东 30度方向 6 千米处。由易到难,步步设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了 本课学习的重点。 其次,适时引领学生自主探索。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十分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表现,能够随着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地引导。 二、确定位置 ( 二) 整节课,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全身心投入学习,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轻松 的氛围、积极的态度以及成功解
24、决问题后的喜悦中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学习效果较好。经过反思,也找了一些不足,本节课中我侧重于让学生自主探 究或师生之间的互动,欠缺的是生生之间的交流碰撞,今后的工作中会加以改 进。 第七单元 用方程解决问题 一、邮票的张数 首先从学生熟悉的一家人谈话一集邮情况出发,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这 个问题情境获得必要的信息,然后根据问题选择能解决这个问题所必须的条件。 然后针对不同学生的生活经验,我让他们自主选择,然后再让学生来决定哪些 题是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将“问题情境”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学生的 兴趣被激发了,思维更加活跃,同时也为进一步探究新知是做好了知识上和心 理上的准备。 在本
25、节课,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的交流、研讨提供了充 裕的时间;对学生列方程的方法的选择,不是强求一致,而是通过列不同的等 量关系式,然后进行交流、比较等,让学生经历、体会、感悟,再让学生自主 选择合适的列方程的方法。这样设计有利于暴露学生思维过程,从而使不同的 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在本节课教学时,我并没有为了一味体现新理念而开展合作学习,而是对学生 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倡导自主探究,只有学生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或在产生想 法需要与他人探讨时,才倡导合作与交流。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我是放手 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列方程来解,在这个尝试过程中,学生就会碰到不知是设弟 弟的邮票张数还是设姐姐邮票张
26、数为 x 张好,还有找怎样的等量关系来列方程 等问题,他们就需要别人的帮助,因此,他们就会自觉地进行合作交流。先有 对立思考,合作与交流才显得更有价值。 二、相遇问题 “相遇问题”,是在学习简单行程问题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 探索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学会相遇问题求路程的解题方法。 (1)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充分参与“相遇问题”解题方法的归纳,让 学生在充分地观察、模拟表演、整理中去感悟“相遇问题”特征及解题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2) 学生自己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是:自主整理信息理清数量关系;借 助直观线段图探明解题思路;明确解题
27、方法,独立列式解答自主建构 应用问题的数学模型。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探索 空间,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与交流。老师只是适时补充或纠正。我在练习题的 设计上,既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巩固,又注意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不仅使学 生了解课本上简单的相遇问题,还将简单的相遇问题进行了变式,使学生深刻 理解了“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并且延伸出 工程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路。 数学好玩 一、象征性长跑 二、有趣的折叠 1、充分让学生进行操作 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一个是正方体的展开,一个是长文体的展开。教学过程 我从正方体的展开引入,为学生创造了想象和操作的空间,让
28、学生借助昨天实 践活动所制作的棱长是 5 厘米的小正方体来展开,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和质疑: 怎样展开?有多少种展开的结果?之后留足时间让学生进行探究和操作,并要 求同学最好能六个面连在一起,不要断掉。同样的一个正方体,通过不同学生 的剪,却得到了很多不一样的展开图。我通过巡视收集不一样的展开图,一一 贴到黑板上进行了展示,让学生充分的进行观察,有几种不同的结果,并在此 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展开图虽然不同,但他们有没有存在着什么共同点? 2、充分让学生发现规律 为了让学生自主的发现这些展开图有没有共同点,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 们。在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操作、观察、比较的基础上,有学生发现,有的是三
29、 个面在一起,有的有四个面在一起。在得到我的肯定之后,我又提示到,其他 的面是怎么分布的?慢慢的有学生又发现,其实它们都可以看成是四个面在一 起,三个面的可以通过移动得到,其他的两个面分别分布在这四个面的左右两 边。就这样,在共同的探究研讨之下,发现这些展开图的共同特点。我们师生 之间都感到非常的有趣和开心。 虽然有了以上的成功体验,可也还存在着不足,如由于让孩子们充分的进行操 作和探究,花费了一定的时间,因此在练习时就显得有点仓促,没办法把所安 排的内容全部上完,因此如何处理好即充分的让学生进行操作探究学习,又能 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三、包装的学问 一、教学过程有意义创设与设计,让数学课堂有
30、“宽度” 。(知识技能) 本课从包装1盒磁带,复习旧知;到包装2盒、3盒、4盒相同的磁带探究新 知,从而逐渐完善最节约包装纸的包装方案(不仅要考虑重合最大的面,还要 考虑重合最多的面才能减少最多的面积,也可以观察拼出的长方体的长、宽、 高,只有使长、宽、高最接近,这样表面积最小,才最节约包装纸) 。各环节之 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学生的学习不止停留在浅层次,而是不断迎接着新的 挑战。他们被数学自身的魅力所吸引,参与其中,乐在其中,知识技能、过程 方法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提高。 二、数学思想有意识挖掘与渗透,让数学课堂有“高度” 。(数学思想) 在解决包装两盒磁带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摆放、比较、交流
31、,给予他们自主思 考,自主探究的时间,让他们充分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当学生体 验解决策略多样化的同时,再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究最优策略,通过探究最后得 出:重合面积最大,包装表面积就最小,从而最节约包装纸。这样就充分体现 了数学的优化思想和渗透分类思想。在操作过程中,能及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并指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伴以思维和语言的表达,对那些思维敏捷的学生,多 鼓励他们创新,能否采用多种方法去动手操作。 三、数学本质有机地建构与提升,让数学课堂有“深度” 。(数学思考) 在“拓展创新”环节,我设计了 3个层次的练习。一是:包装 3 盒磁带,目的 是让学生不通过计算,运用刚才发现的规律,直
32、接观察、判断得出最节约包装 纸的包装方法。 为了不让学生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节约包装纸只需重叠最大的面。我又设计 了第二个练习:包装 4盒磁带及 4 盒伊利纯牛奶盒。先让学生在小组中通过动 手摆一摆确定节约方案,在引导学生对这一结论进行质疑:为什么不是重合 8 个面的重合面积最大呢?从而激发学生进行思考。老师只是引导组织与适时点 拨,并在最后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更清晰的认识到:包装多个相同长方体, 要节约包装纸,除了要考虑重合最大的面,也要考虑重合最多的面。再通过对 4 盒伊利纯牛奶盒的包装,让学生研究发现,拼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大小 直接影响到表面积的大小。 最后,再灵活运用总结出的节约
33、包装纸的方法,判断思考题:包装 4 个特殊的 长方体。 四、学习情感有效地激励和唤醒,让数学课堂有“温度” 。(情感态度) 课始,我联系生活,创设“送学生六一礼物,让学生欣赏精美的礼物”的教学 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起为什么要学习包装的热情和探 索最佳方法的欲望,同时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就 在身边。并通过包装1盒磁带,复习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为接下去的探索、 创新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与知识基础。 第八单元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一、 复式条形统计图 根据这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设置问题情境, 打破原有知识结构,促使学生重新思考,自主
34、构建新的知识结构,从而达到新 的平衡。在此过程中,本课以主题情境为主线,有意识的根据统计图对数据进 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经历 统计的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的现实意义。具体地说,本课的设计主要有 以下特点: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教材深层的内涵。 例2通过对停车场车辆停放情况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及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产 生的必要性。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内容,能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这一主题素材的改变看似简单,但这确是学生感兴趣的,从而紧紧抓住学 生的心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二、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地去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教学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复式纵向统计图。学生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些 事物需要成对出现进行比较,我以学生熟悉的事为学习的素材,通过主题情境 问题的提出,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促进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建构新的认 知结构,达到新的平衡。学生潜能是巨大的,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有时会大大 出乎我们的意料。因此,在设计中,我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探索环境。在 教学将两个统计图合并成一个复式统计图时,我不是教给他们方法,而是提出 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寻找最佳方案,在完成统计表后,提出“你能从这张图上 看出什么情况?”,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深度的思考,寻找数学学习的价值。 三、注重知识呈现的完整性,思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