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整理_第1页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整理_第2页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整理_第3页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整理_第4页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蟻离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 一代的成长。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 本区别。 在不同时代不同的人那里,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认识与取向有不同的理解与选择,因而对教育 业也有不同的目的和不同设想与实施。 教育与的发展同人类追求解放的步伐基本上是一致的。 教育概念的定义: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的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点: 一. 古代教育 1. 原

2、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 2. 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3. 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 4.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二. 现代教育 1. 学校教育逐步普及 2. 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3. 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4. 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三. 未来教育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发展的规律性: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 蟻离 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 一.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3.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4. 遗传

3、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 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2. 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3. 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三. 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 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2. 个体是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3. 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教育对人发展的主导作用: 1.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 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 3. 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

4、一定的 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就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 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1.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 蟻离 2.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3.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着教育的性质 2.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3.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领导

5、权 4.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着受教育权 5.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教育的经济功能: 1. 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2. 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3. 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教育的政治功能: 1. 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 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 3. 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哦能够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4. 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制约力量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1. 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

6、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 2. 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 3. 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 第四章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概念: 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总的设想或者规定。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是 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的教育总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 要求。)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 四个层次一一教育总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的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二个内容结构身心素质,社会价值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一. 教育目的收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以此为基础的政治观点与制度的

7、制约 二. 教育目的的制订要考虑受教育者身心特点,但它不停息那个教育的性质和方向 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P11 我国通行的教育目的的规范表述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 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一. 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1 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念 2. 坚持全面的人才观念 3. 要坚持脑力劳动者与体劳动者相结合的观念 二. 坚持全面发展 三. 培养独立个性 普通中小学的性质:基础教育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组成部分-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和综合实践

8、五个组成部分,既有特点、规律和功能,是相对独立缺一不可的;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制 约、相互渗透,在实践中组成统一的教育过程。 第五章教育制度 蟻离 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 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 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特点:客观性,规范性,历史性,强制性。 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及类型: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者各级各 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类型:

9、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 我国学制的演变:P122 我国现行学制的形态: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第六章课程 课程、.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的概念: 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 从育人目标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能容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 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 途径。 课程方案也称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文件。 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 目

10、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基本目标: 思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全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目标:转变课程功能,优化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转变学习方式,改革考试评价,深化课 程管理体系改革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蟻离 1. 倡导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的知识生成方式和学生自主学习方式 2. 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综合性 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设置;P157 第七章教学(上) 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 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的组织与引导下,能动的学习、掌握

11、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发展自 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 师引导性学生能动的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教学的任务: 1. 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 2. 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 3. 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 教学过程的性质: 1.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2. 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 3. 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一. 传授、接受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1. 引起求知欲 2. 感知教材 3. 理解教材 4. 巩固知识

12、5. 运用知识 6. 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二. 问题、探究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 1. 明确问题 2. 深入探究 3. 作出结论 三. 结语 教学过程中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1. 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 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3. 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累计的偏向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 1. 智力的发展与知识的掌握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2. 生动活泼地理解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智力 3. 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1.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洁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

13、身心的必要条件 2. 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 3. 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第八章教学(中) 启发性原则的含义及基本要求: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 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要求: 1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 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 3. 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 4 .发扬教学民主 循序渐进原则含义及基本要求: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科学的逻辑系统好和学生认识防止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 蟻离 蟻离 掌握基础知

14、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思维能力。 要求: 1 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 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 3.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4. 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发展性原则的含义及基本要求: 发展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要是和学生的发展水平,但又有一定的难度,需要 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便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要求: 1. 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2. 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因材施教原则的含义及基本要求: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与个性特点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 区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15、、获得最佳发展。 要求: 1. 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区别教学 2. 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学方法的含义: 教学方法是为完善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 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讲授法的含义及基本要求: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的地向学生传递科学文化知识、思想理念,并促进他们的智能 与品德发展的方法。 要求: 1. 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启发性、趣味性。 2. 讲究讲授的策略与方式。 3. 讲究语言艺术 谈话法的含义及基本要求: 谈话法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通过问答

16、、对话的形式来引导 学生思考、探究,获取和巩固知识,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方法。 要求: 1. 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 要善问 3. 要善于启发诱导 4. 要做好归纳小结 讨论法的含义及基本要求: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其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要求: 1. 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 2. 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 3. 做好讨论小结 研究法的含义及基本要求: 研究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 法。 要求: 1. 正确选定研究课题 2. 提供必要的条件 3. 让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 4. 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17、 第九章教学(下) 教学组织形式(班级上课制、道尔顿制、特朗普制):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道尔顿制、分组教学制、特朗普制 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 蟻离 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 道尔顿制: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 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 特朗普制:大班上课,小班研究,个别教学。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 备课

18、(要求: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 1. 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2. 课题(单元)计划 3. 课时计划 二. 上课 1. 明确教学目的 2. 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 3.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 解决学生的疑难,促进他们的发展 5. 组织好教学活动 6. 布置好课外作业 三. 课后的教导工作 1. 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2. 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 教学评价概念及种类: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 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结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 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 种类: 1

19、. 根据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2. 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不同,可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 3. 根据评价的主体不同,可分为: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 教学评价的原则: 1. 客观性原则 2. 发展性原则 3. 指导性原则 4. 计划性原则 第十章德育 德育的概念: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和经济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 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 的教育活动。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德育的特点: 德育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信念和人生观,形成学生

20、的道德行为习惯,主要属于伦理领域。 德育要解决的矛盾主要不是求真,不是学生对事物的知于不知,以回答世界是什么问题;而是 求善、知善、行善,回答世界一个是什么的问题。 德育的任务和内容: P286 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 1. 品德发展是主客体相互发展的产物,是主体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自我建构的结果。 2. 个体的品德发展是在其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实现的,内部矛盾是促进品德发展的直接动 力。 3. 个体品德的发展是品德各要素协调统一的发展。 4. 品德的发展是有阶段的连续发展的过程,是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特点: 一.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1. 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

21、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动地实现的 2. 道德活动是促进德育要求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 蟻离 3. 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 二.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1. 德育要有全面性,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 2. 德育具有多开端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 德育要有针对性,对知情意行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 三. 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1. 自我教育能力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 2. 自我教育能力的构成因素 3. 德育要促进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疏导原则的含义及基本要求: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 他们积极向上。 要求: 1.

22、 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2.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 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的含义及基本要求: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 人的尊重和信赖相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要求: 1. 尊重和信赖学生 2. 严格要求学生 因材施教原则的含义及基本要求: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 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要求: 1. 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2. 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

23、行教育 蟻离 3.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途径: 1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 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 3. 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4. 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5. 心理咨询 6. 班主任工作 7. 校园生活 方法: 1. 说服(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 2. 榜样(典范,示范,评优) 3. 锻炼(练习,委托任务,组织活动) 4. 修养(立志,学习,反思,箴言,慎独) 5. 陶冶(人格感化,环境陶冶,意识陶冶) 6. 奖惩(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7. 制度 第十一章班主任 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班主任是班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

24、的得力助手。他对一个班的学生工作 全面负责,组织学生的活动,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对一个班集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依据我国教育目的和学校的教育任务,协调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 和影响,有计划地组织全班学生的教育活动,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并对他们的学习、劳 动、工作、课外活动和课余生活等全面负责,把班培养成为积极向上的集体,使每个学生在德、 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班主任素质的要求: 1. 高尚的思想品德 2. 坚定的教育信念 3. 家长的心肠 4. 较强的组织能力 5. 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6. 善于待人接物 学生群体(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参照群体):

25、 正式群体,是指在校行政、班主任或社会团体的领带下,按一定章程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指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 参照群体,是指学生个人乐意把它的目标、标准和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动机、调节自己思想和 行为的一种群体。 集体的发展阶段; 1. 组建阶段 2. 核心初步形成阶段 3. 集体自主活动阶段 培养集体的方法: 1. 确定集体的目标 2. 健全组织、培养干部以形成集体核心 3. 有计划地开展具体活动 4.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一. 了解和研究学生 1. 观察 2. 谈话 3. 分析书面材料 4. 调查研究 二. 教导学生学好功课 1. 注意学习目的与态度的教育 右爲 2. 加强学习纪律教育 3. 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