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建筑特点_第1页
苗族的建筑特点_第2页
苗族的建筑特点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苗族的建筑特点自从有了人类,就开始有了建筑。 建筑正是民族文化、 科学技术、人文地理、 地域风情、 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阶段点的综合载体。 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主要 少数民族之一、人口总数 894 万的苗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独特的建 筑文化。本文主要考察苗族房屋建筑的特点、 类型、居住方式, 以及在苗族建筑中具 有重要地位的吊脚楼。一、苗族房屋建筑的特点 苗族是一个典型的山地民族, 其居住和建筑自然相应地体现出浓郁的山地文 化特征;居住环境的差异,形成了其独特的房屋建筑特点与类型。1、简单易筑、就地取材。由于历史上的原因, 苗族长期隐居深山, 交通不便与世隔绝, 生产力的发展 相对滞后

2、,多少年来与众多新建筑手段和新材料使用较少关联。苗家起屋盖房, 并不雇佣专业工程施工队, 而是由房主聘请某个有经验的匠师牵头, 亲友邻里共 助的传统形式。 前头的匠师, 苗家称为掌墨师傅, 那些得到“真传”有过硬“法 术”,能与神沟通有“神性”的师傅最受欢迎。 这些人并非专职, 平时无木工活 的时候,还是和所有苗民一样从事农业生产。 起屋盖房的时间一般选在秋后某个 吉日,此时一方面是农闲, 另一方面亦是秋后经济稍宽裕之时。 其他参与帮忙者 不计报酬, 只要有较好的酒饭招待即可, 体现了一家有事众手相帮的淳朴亲情乡 情。建造时大量选用山区最易得到的竹木石料, 采用轻巧灵活的木穿斗构架体系, 就地

3、取材简单易筑、 又便于在经济条件更好时扩建续建, 可以说是一种适合生产 力发展水平,又符合当地风俗民情的选择。2、住居山上、因地制宜。苗族农民是由黄河流域大规模迁徙至长江流域, 继而又大规模迁徙至大西南 山区。在那里,他们得到了较为安全的生存环境, 在漫长的时光、 严酷的条件下, 整个苗族得以繁衍发展。 在崇山峻岭中, 一小片平坦的盆地、 坝子或河谷都必须 首先用于种植赖以生存的农作物。据山结寨、住居山上是既智慧又必然的选择。 苗寨最常见的干栏式半边楼正是这种特定条件下创造的建筑精华。除了悬崖峭 壁,各种坡度的山地均可建造, 既无需动用过多的土石方, 又能获得较大的建筑 密度。3、利用空间,满

4、足基本功能需求居住在平川地区的农民, 在宅地的选择上较少受到限制, 一般正房向阳为主 人住房,两侧偏房可从容安排厕、厨、库房和牲畜棚屋等,并可围何成三合院或 四合院。然而, 居住在深山陡坡的苗民却难有此优越的条件开辟大小院落, 只能 依靠立体发展来解决居住生活、 粮食农具贮存、 饲养家禽牲畜等生活必需。 此所 谓挑吊结合、多层空间、借天不借地。一般底层以牲畜棚和贮存空间为主,二层 为主要居住层, 较为干爽通风的阁楼则作为谷仓, 较之院落式农宅, 其节约用地 的优点不言而喻。 在多坡少地的苗寨, 这种巧妙的安排正是苗民在艰难条件下的 智慧创举。二、苗族房屋建筑的类型1、杈杈房、茅屋杈杈房、茅屋是

5、苗族保留的最原始住居, 分布在迄今汽车很难到达的偏远闭 塞地带,这种简陋的茅草屋, 颇有原始木结构架的遗风。 只用几根带杈的大树枝 捆绑搭盖成骨架, 上铺茅屋作顶, 四壁枝条或竹编缚扎, 也有以石块在下土坯在 上为墙的。一般不设窗洞,门也极低矮,低头弓腰方可出入。住茅屋的苗民大多数是因为贫困, 特别是那些住在边远大山深处的苗民, 至 今还没有脱贫。然而也不尽然,改革开放以来,有相当一部分苗民渐渐富裕,电 视机,现代家居甚至皮沙发一应俱全, 他们坚守茅屋居住, 有些是一种“不显富” 的理念使然。 认为住居高大堂皇显示富有, 会招来外人盘剥或偷抢, 甚至找来杀 身之祸,千万要谨慎。这是一种历史上被

6、人欺压避祸心理在住居上的直接反映, 并非不可理解。2、瓦屋瓦屋无论在建筑结构上或建材选择上均较茅屋进了一大步, 是一种受汉族建 筑影响而采取的地居形式, 多分布在民族杂居区或临近汉族聚居区附近。 例如在 镇远、施秉一带多仿江西“一颗印”式住居型制, 印层结合布置的。 其渊源是这 一带苗民的祖籍多在江西, 因而传承了江西印子房的传统型制与手法。 此外还有 仿常见汉式住居的,一字排开三至五间,中为堂屋,两边是卧室及火塘间。牲畜 房、厕所与主房分开。亦有完全仿汉族三合院、四合院建宅的。3、干栏式房屋 干栏式房屋的特点是房屋下部架空,以支柱托起上部建筑,除了悬崖以外, 它可以利用宅前路、 宅后路或宅前

7、后路的不同安排和陡坎的高低变化, 可以在较 缓的坡地甚至很陡峭的山地上顺势而建, 并不受地形过多的束缚。 半干栏式建筑的基本结构是穿斗木构架由于木材有一定的韧性,可以承受一定的形变,较之砖石结构体系,抗地震等外力破坏的能提高了许多,而且木构架承重体系与外墙围 护结构各司其职、明确分工互不影响,在受外力破坏时可以“墙倒屋不塌”。 这 类型制不仅在我国西南地区常见,亦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太平洋岛国和非洲地区, 是生活于热带亚热带地区人类共同的智慧结晶,是在彼此隔绝情况下殊途同归的 创造。其目的却是一致的,那就是防御野兽攻击,防止地气潮湿以获得安全舒适 的人居环境。苗族干栏式建筑最具特色而又量大面广的是

8、半干栏式建筑即俗称“半边 楼”,其型制之完整,做工之精细,变化之灵活,分布之集中都是其他民族地区 罕见的。半边楼底层通常用于副业生产贮存, 如饲养牲畜、放置杂物。二层是住居的 最主要部分,生活起居及部分生产活动均在该层进行, 通常包括作为进户通道的 外廊、设有美人靠的退堂、堂屋、卧室、贮藏、过间等。半边楼的第三层是贮物 空间,由于半边楼大都没有院落,除底层可以存放部分农具柴草之外,只能向上 发展,充分利用阁楼作贮物空间。苗族另一种主要的干栏式建筑是吊脚楼。吊脚楼是苗族最有特色的民族建筑 形式,主要流行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内的凯里、 雷山、台江、剑河、榕江、 丹寨等县市的大部分地区。吊脚楼有半吊脚和全吊脚两种形式。 半吊脚的屋基分 两极,靠山一边为平房,前为吊脚,吊脚这层不住人,而作为存放柴草或牲畜圈 之用。吊脚基上铺楼板与靠山这边的地基高度一致。如果大门朝山,吊脚的下面不加栏杆;若大门背山,则从侧面加栏杆转到大门。大门背山的吊脚楼视野较开 阔,空气较清新、舒适。吊脚楼的房架、板壁、楼枕等多用杉木。有些缺瓦的地 方可用杉木皮盖房顶。全吊脚楼建在斜坡处,不挖地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