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工程专业教学大纲_第1页
核工程专业教学大纲_第2页
核工程专业教学大纲_第3页
核工程专业教学大纲_第4页
核工程专业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程编号: 023219501课程学分:2.5 学分总学时数:48开课单位: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制图mechanical graphing教学大纲一、课程类别学科基础必修课二、教学对象核工程专业一年级学生三、教学目的本课程研究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原理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是一门既有系统理论又有较强实践性的技术基础课。 通过对与本课程的学习, 学生要具有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基本能力; 掌握机械制图的国家标准; 具有图解空间几何问题的能力, 空间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四、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及基本内容1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 . 理解掌握课程内容是学生学习机械制图课程达到合

2、格的基本要求。 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一般内容与重点内容的关系。( 2) . 本课程是有着广阔的工程应用背景的课程, 教学中应注意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3) . 学生要学会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 4) . 学生要掌握机械制图相关国家标准。( 5) . 学生应具有图解空间几何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2、课程基本内容绪论第一章 点的投影教学重点:根据两面投影求第三面投影。教学难点:点的辅助投影第二章 直线的投影教学重点:直角三角形法求线段的实长与倾角。教学难点:直角投影原理第三章平面的投影教学重点:平面上的点和直线教学难点:换面法求平面的倾角与实形。第四章立体于立体相交 教学重点:立体的

3、切割。 教学难点:相贯线第五章机械制图第一作业教学重点:机械制图国家标准。教学难点:圆弧连接方法。第六章机械制图第二作业教学重点:阅读和绘制机械图样。教学难点:读图,补图。第八章机械制图第三作业教学重点:螺纹紧固件的画法和标注。教学难点:螺纹连接画法。第九章 机械制图第四作业 教学重点:零件图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徒手绘图。第十章装配图教学重点:装配图的内容教学又t点:读图课程各章节学时分配早下内容学时绘图学时备注第1章点的投影2第2章直线的投影2第3章平面的投影2第4章立体与立体相交8第5章机械制图第一作业42第6章机械制图第二作业126第7章机械制图第三作业62第8章机械制图第四作业64第

4、9章装配图6合计4812五、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六、本课程课外练习的要求课后作业的内容应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紧密配合,题型包括基本概念题、画法几何题和读图绘图联系题。每周最少给学生辅导答疑一次。七、本课程成绩的考查方法及评定标准考核方式:闭卷成绩评定标准:,期末考试成绩占课程考核成绩的100%八、教材及参考书朱冬梅主编.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12主要参考书:1 .王兰美主编.机械制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2 .何铭新主编.机械制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九、大纲说明本大纲适用于近机类专业 ,对

5、于较复杂的画法几何题不要求学生掌握;同时对于较复杂的机械图样不作要求,以培养读图能力为重点,着重培养学生绘制和阅读常见机械图样的基本能力.大纲撰写人:崔玉萍 大纲审阅人:王明秋 课程负责人:崔玉萍系主任:王明秋 教学院长:张海波编写日期:2008年6月课程编号:023210184课程学分:2.5 学分总学时数:48 学时开课单位: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工程热力学enigineering thermodynamics教学大纲一、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二、教学对象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二年级学生三、教学目的工程热力学是能源、 动力机械工程包括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 是能源与动力类专业必修主

6、干课。 本课程开设的目的不仅为学生学习有关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 也为从事相关专业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能量转换 (主要是热能与其它形式能量之间转换) 、 热能的合理利用的基本规律, 并能正确运用这些规律解决热工过程和热力循环等工程实际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四、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及基本内容1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 . 牢固地掌握热能和机械能相互转换的基本规律, 并能推广应用于其它能量的转换问题。(2) . 掌握热力过程和热力循环的分析方法, 深刻了解提高能量利用经济性的基本原则和主要途径。(3)

7、 . 熟练的运用常用工质的热物性公式和图表进行热力计算。(4) . 注意培养从实际问题抽象为理论,并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课程基本内容绪论教学重点 : 能源、与能源的开发利用相关的问题、工程热力学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第一章基本概念教学重点: 本学科的术语和基本概念,如系统、外界、开口系统、闭口系统、绝热系统、孤立系统、平衡状态、状态参数、可逆过程、循环、功和热等等。教学难点: 可逆过程、循环、功和热量的理解。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教学重点: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质能量守衡与转换定律在热现象中的应用、总能、热力学能、焓、膨胀功、技术功、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第一解析式和稳定流动能量方程

8、式及其应用。教学难点 : 焓及推动功的导出、 膨胀功、 技术功的机理的讲授、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第一解析式和稳定流动能量方程式的建立及其应用。第三章理想气体的性质教学重点: 理想气体和实际气体的概念、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理想气体的比热容和热力学能、 焓、熵的定义、计算; 理想气体混合气体的性质。教学难点: 理想气体的比热容理论,和理想气体的比热容在热力学能、焓、熵的计算中的应用。第四章理想气体基本的热力过程教学重点: 定温过程、定压过程、定容过程、可逆绝热(定熵)过程和多变过程的过程方程、参数变化和过程中功及热量的计算及过程的 p-v 图和 t-s 图;教学难点: 各类热力过程的综合分析及过程的

9、p-v 图和 t-s 图的绘制。第五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教学重点 : 热过程的方向性、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 卡诺循环和卡诺定理、 克劳修斯积分不等式、熵流和熵产、熵方程、孤立系统的熵增原理; 作功能力、作功能力损失与熵产和火用平衡方程。教学难点 : 热力学第二定律实质的掌握; 孤立系统的熵增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作功能力损失 (火用损失)的确定。第六章 实际气体的性质及热力学一般关系式教学重点 : 实际气体的性质与理想气体的偏差、代表性的状态方程如范德瓦尔方程和r-k 方程、对比参数、对应态原理、压缩因子和通用压缩因子图; 自由能和自由焓、热系数、麦克斯伟关系,熵、焓、热力学能和比热容的一般关

10、系式; 克劳修斯克拉贝隆蒸气压方程* 、单元系相平衡方程 * 、通用焓图和通用焓图和通用熵图* 。教学难点 : 范德瓦尔方程和r-k 方程的建立; 对比参数、 对应态原理、 压缩因子和通用压缩因子图;自由能和自由焓、热系数、麦克斯伟关系,熵、焓、热力学能和比热容的一般关系式。第七章水蒸气教学重点 : 饱和状态、饱和温度、饱和压力、饱和湿蒸汽、干度、三相点、水蒸气状态的确定、水的定压加热汽化过程及其在p-v 图和 t-s 上的表示、 水蒸气定压过程的热量、 水蒸气绝热过程的功;饱和水和水蒸气的表、 未饱和水和过热水蒸气表和水蒸气的焓熵图; 水蒸气的热力性质程序 *教学难点 : 饱和温度和饱和压力

11、的关系;水蒸气状态的确定;一点:临界点、两线:饱和水线和干饱和蒸气线、三区:未饱和区和湿蒸气区及过热蒸气区、五态:未饱和水、饱和水、干饱和蒸气、湿蒸气、过热蒸气的描述。教学难点 :第八章气体与蒸汽的流动教学重点 : 促使流动速度变化的力学条件和几何条件、管内流动特性、临界压力、背压、绝热滞止、绝热温度和绝热压力、喷管的流速和流量的计算和分析、喷管的速度系数、喷管内不可逆流动的计算; 绝热节流、焦耳汤姆逊系数、转回温度、绝热节流参数变化。教学难点 : 促使流动速度变化的力学条件和几何条件、 管内流动特性的推导; 临界压力比及其应用;背压不同时喷管的计算。第九章压气机的热力过程教学重点 : 活塞式

12、压气机理论耗功、余隙容积、余隙容积比、容积效率、余隙容积对压气机理论耗功的影响、分级压缩中间冷却、分级压缩中间冷却各级压力比选择、分级压缩中间冷却压气机耗功及热量; 压气机绝热效率。教学难点: 余隙容积对压气机理论耗功的影响、分级压缩中间冷却最佳中间压力的确定。第十章气体动力循环教学重点: 循环分析的一般方法、循环抽象与简化、 标准空气假设、 活塞式内燃机循环抽象与简化、活塞式内燃机的混合加热理想循环、 定压加热理想循环和定容加热理想循环分析、活塞式内燃机的特性参数:压缩比、定容增压比、定压预胀比及它们对热效率及循环净功的影响、活塞式内燃机各种理想循环的热力学比较;燃气轮机装置的抽象与简化、

13、燃气轮机装置的定压加热理想循环、 循环增压比和增温比、 燃气轮机装置理想循环分析、 燃气轮机装置的实际循环、 绝热膨胀过程的相对内效率、 循环的内部热效率、提高燃气轮机装置循环热效率的热力学措施;回热和回热度。活塞式热气机* 、喷气发动机* 。教学难点 : 循环分析的一般方法、循环抽象与简化、标准空气假设、 活塞式内燃机循环抽象与简化、理想循环分析。第十一章蒸汽动力装置循环教学重点 : 卡诺循环的限制; 朗肯循环及考虑膨胀不可逆时朗肯循环的热效率、 耗汽率, 蒸汽初参数对循环热效率的影响;再热循环分析;抽汽回热循环、抽汽量;热电合供循环;蒸汽燃气联合循环* ;蒸汽动力装置循环的火用分析* 。教

14、学难点: 循环原理的掌握;回热循环效率提高的机理和多次回热循环的机理和计算。第十二章制冷循环教学重点: 逆向循环的经济性指标及循环进行的条件;压缩气体制冷循环、制冷量和制冷系数及循环压力比的关系、回热式压缩气体制冷循环;压缩蒸气制冷循环分析、制冷工质性质表及logp-h图、制冷剂的性质;其它制冷循环;热泵循环。教学难点:循环的机理和计算;制冷工质性质表及logp-h图的应用。第十三章湿空气教学重点:未饱和湿空气和饱和湿空气、未饱和湿空气转变为饱和湿空气的途径、露点、绝对湿度、相对湿度、含湿量、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及与露点的关系、湿空气的焰及h-d图;湿空气的烘干过程和空调过程;湿空气的绝热饱和温

15、度 *。教学难点:未饱和湿空气转变为饱和湿空气的途径、露点的理解;相对湿度、含湿量、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及与露点的关系的掌握。第十四章化学热力学基础*教学重点: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和反应热效应、标准生成夕含、标准燃烧热、定压热效应、定容热效 应、燃料高热值和低热值;盖斯定律、基尔霍夫定律;过量空气系数和绝热理论燃烧温度;定温定容反应和定温定压反应方向判据和平衡条件*;嫡的绝对值、热力学第三定率 *教学难点:标准生成烂、标准燃烧热、定压热效应、定容热效应、燃料高热值和低热值理解和应 用。课程各章节学时分配早下内容学时实验学时备注绪论1第1章基本概念5第2章热力学第一定律4第3章理想气体的性质42第4章

16、理想气体基本的热力过程3第5章热力学第二定律6第6章实际气体的性质及热力学一般关系式4*第7章水蒸气44第8章气体与蒸汽的流动42第9章压气机的热力过程1第10章气体动力循环5*第11章蒸汽动力装置循环6第12章制冷循环3*第13章湿空气2第14章化学热力学基础4*合计408五、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先修课程:进入本课程学习之前,应具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学课程基础。后续课程:本课程学习结束后,为能源动力、动力机械工程类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 基础,尤其是核工程与核技术、锅炉、制冷、空调、通风等类专业课的必备基础。六、实践环节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要求(有实验的课程必须填写此项)实践教学内容1 .

17、实验项目(8学时)实验一:气体定压比热测定实验(2学时)实验二:水的饱和压力和饱和温度关系测定实验(2学时)实验三:二氧化碳临界状态观测及p v- t关系(2学时)实验四:喷管试验(2学时)2 .课堂讨论与习题课? 6学时(分散在各章节内)。工程热力学绪论参观讨论;速力学第一定律在闭系与开系中的应用;o想气体与热力过程;o力学第二定律与埔;。喷管中的流动过程;o蒸气与蒸汽动力循环;o空气典型应用过程计算。实验课主要在于验证课堂讲授的某些理论,使学生对实验方法受到一定训练,并帮助学生对热力设备获得感性认识。 通过课堂讨论和习题课, 对于某些重要或难以掌握的内容扩展思路和加 深理解。七、本课程课外

18、练习的要求课后作业的内容应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紧密配合,题型包括基本概念题、 基本运算题和综合型习题。每周最少给学生辅导答疑一次。八、本课程成绩的考查方法及评定标准考核方式:(闭卷)强调高效率听课和主动、认真完成课后作业,把过程考核、能力考核与结果考核有机结合; 成绩评定标准:本课程的考核是平时成绩和期终考试成绩相结合,平时成绩的评定包括作业、 课堂提问和实验成绩三部分,平时成绩占课程考核成绩的20%期末考试成绩占课程考核成绩的80%九、教材及参考书1 .教材:本课程选用国家精品课教材。沈维道,蒋智敏,童钧耕主编,工程热力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2 .主要参考书:1 曾丹苓等编,工

19、程热力学第三版,高教出版社, 20022 朱明善等编,工程热力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63 何雅玲编,工程热力学精要解析及典型题精解,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14 童钧耕等编,工程热力学总复习 -理论概要和习题,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25 朱明善等编,工程热力学题型分析,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6 kondepudi d, prigogine i. modern thermodynamic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19987 francis f. huang, “ 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 ” , seco

20、nd edition, new york :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9888 kenneth wark, “advanced thermodynamics for engineers ” , new york : mcg-rhawill, 19959 tunus a. cengel and michael a. boles, thermodynamics an engineering approach, mcgraw-hill, fourth edition 2002十、大纲说明本大纲是按东北电力大学关于修订2008 年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编写的。*号为

21、不讲授内容。大纲撰写人:王擎、国文学、孙佰仲大纲审阅人:王擎、国文学、孙佰仲课程负责人:王擎系主任 :洪文鹏教学院长:张海波编写日期: 2008-6-2823课程编号:023210164课程学分:2.5 学分总学时数:48学时=12周x 4学时/周,其中实验(内)8学时开课单位: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工程流体力学engineering fluid mechanics教学大纲一、课程类别学科基础必修课二、教学对象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四年制本科二年级学生三、教学目的工程流体力学是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流体平衡、 运动、 能量转换的一般规律和有关的基本概念

22、与基本理论, 学会必要的流体力学分析计算方法和一定的实验技能,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为专业课的学习、 解决工程中的流体力学问题、 获取新知识和进行科学研究提供必须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基础。四、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及基本内容1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具有广泛的工程应用背景, 教学中应注意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理解掌握课程要求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 并能运用流体力学基本原理和方程对工程实际中的流动问题, 具有正确进行分析和计算的能力。 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一般内容与重点内容的关系。主要掌握内容如下:( 1)掌握流体的基本物理性质;( 2)掌握流体

23、静力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3)掌握流体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和动力学的基本方程;( 4)掌握流场的速度势函数和流函数,了解平面势流的叠加;( 5)掌握边界层的基本概念和曲面边界层分离原因,熟悉粘性流体绕过物体的流动;( 6)掌握黏性流体总流伯努利方程,沿程损失和局部损失的计算和实验测量方法,运用伯努利方程和损失计算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7)掌握气体一维流动的基本概念及基本方程及其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2、课程基本内容第一章 绪论教学重点:连续介质概念、液体的主要物理性质。教学难点:运用牛顿内摩擦定律进行粘性切应力的计算。第二章流体静力学教学重点:静压强特性、静力学基本方程、平面和曲面上的静水总

24、压力。教学难点:压强的表示方法、压力体。第三章流体动力学基础教学重点:流体运动基本概念和分类、连续性方程、伯努利方程、动量方程及其工程应用。教学难点:动量方程的应用。第四章不可压缩流体的有旋流动和二维无旋流动教学重点:有旋和无旋流动,流函数、势函数,基本有势流动及其叠加。教学难点:螺旋流、偶极流、绕圆柱无环量流动的求解。第五章不可压缩流体二维边界层概述教学重点:边界层概念、特征,曲面边界层分离,工程实际问题中绕流阻力的计算。教学难点:减小黏性流体绕流阻力的方法。第六章黏性流体的一维定常流动教学重点:黏性流体总流伯努利方程,层流、紊流状态与雷诺数之间的关系,沿程损失、局 部损失的计算和实验,管道

25、水力计算。教学难点:黏性流体总流伯努利方程的工程应用。第七章气体一维高速流动教学重点:声速、马赫数,微弱扰动拨的空间传播,正激波。教学难点:微弱扰动拨的空间传播。课程各章节学时分配早下内容学时实验学时备注1.1流体力学的任务及发展概况11.2流体的特征和连续介质假设11.3流体的主要物理性质21.4作用在流体上的力12.1流体静压强及其特性12.2流体平衡微分方程12.3重力作用下的流体平衡12.4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的应用22.5平囿上的静水总压力12.6曲面上的静水总压力13.1描述流体运动的两种方法13.2流体运动的一些基本概念13.3流体流动的连续性方程13.4理想流体的运动微分方程13

26、.5理想流体微兀流束的伯努利方程13.6伯努利方程的应用22 (内)3.7定常流动的动量方程和动量矩方程14.1流体微团运动分析14.2后旋流动和无旋流动14.3无旋流动的速度势函数14.4二维平囿流动的流函数14.5基本的平自治势流动14.6平面势流的叠加原理15.1边界层的基本概念15.3曲面边界层分离现象卡门涡街15.4绕流阻力和阻力系数16.1黏性流体总流的伯努利方程26.2黏性流体的两种流动型态12 (内)6.3流动损失分类16.6沿程阻力系数的实验研究12 (内)6.7非圆形截面管道沿程损失的计算16.8局部损失的计算12 (内)6.9管道水力计算27.1微弱扰动波的传播17.4正

27、激波1合计408五、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工科数学分析),大学物理,工程力学后续课程:核电站泵与阀门、压水堆核电站常规岛系统与设备六、实践环节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要求实验 1 (外) :文丘里流量计实验实验目的:通过测定流量系数,掌握文丘里流量计测量的技术和压力计的应用实验成果:提交流量系数随压力水头、速度水头沿程变化的关系曲线实验 2 (外) :沿程阻力系数测定实验目的:掌握管道沿程阻力系数的测定方法及影响因素实验成果:提交沿程阻力系数与雷诺数和相对粗糙度间的关系曲线实验 3 (外) :局部阻力系数的测定实验目的:掌握局部阻力系数的测定方法及局部水头损失的产生机理和影响因素实

28、验成果:提交圆管突然扩大和突然缩小的局部阻力系数并与理论值比较实验 4 (外) :雷诺实验实验目的:观察有压圆管内流体的两种流动状态,测定不同流动状态下流体的雷诺数实验成果:提交水头损失和断面平均流速的关系曲线实验要求: 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工程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 基本理论和解决工程流体力学问题的基本方法, 明确流量、 流动阻力损失等测定方法的基本原理, 学会实验设备和仪器的测试方法, 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 培养学生实验数据测取与处理的能力, 为解决工程实际中有关工程流体力学问题奠定基础。七、本课程课外练习的要求课后作业的内容应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紧密配合, 题型包括基本概念题、 基本运算题和

29、综合型习题。每周至少给学生辅导答疑一次。八、本课程成绩的考查方法及评定标准考核方式:闭卷成绩评定标准: 本课程的考核是实验成绩、 平时成绩和期终考试成绩相结合, 实验成绩占课程考核成绩的10%,平时成绩的评定包括作业、课堂提问和测验三部分,平时成绩占课程考核成绩的10%,期终考试成绩占课程考核成绩的80%。九、教材及参考书周云龙,洪文鹏. 工程流体力学 (第三版) . 北京 :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6.8主要参考书:1. 周云龙,洪文鹏. 工程流体力学 (第二版) .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4.82. 李少华,郭婷婷. 工程流体力学 .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103

30、. 周云龙,洪文鹏,张玲 . 工程流体力学习题解析 .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7.94. 李玉柱,贺五洲 . 工程流体力学 .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105. 孔珑 . 工程流体力学 (第二版) . 北京 : 水利电力出版社, 1992.116. 齐鄂荣,曾玉红. 工程流体力学 . 武汉 :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8十、大纲说明1. 第 2.7、 3.8 、 5.2 、 6.4 、 6.5 、 6.10 、 7.2 、 7.3 节内容可作为本专业学生课外学习内容。2. 本课程系统地介绍流体力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工程应用,包括流体静力学,流体运动学,流体动力学 (含气体动力

31、学 )等,构成了本课程的知识体系。3. 实际教学过程中,本课程按“模块化”进行教学,内容模块顺序为流体的基本物理性质、流体静力学、流体运动学基础、流体动力学基础四个模块。大纲撰写人:郭婷婷大纲审阅人:洪文鹏课程负责人:郭婷婷系主任 :洪文鹏教学院长:张海波编写日期: 2008-6-15课程编号:023210115课程学分:2.5 学分总学时数:48 学时开课单位:能源与机械程学院传热学heat transfer教学大纲一、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课二、教学对象核电工程专业三年级学生三、教学目的传热学是一门技术基础课, 具有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的二重性, 它不仅是能源与机械程学院热能与动力及建筑环境工

32、程专业学习后继课程的基础, 也直接为解决热能与动力及建筑环境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服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传热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培养学生利 用传热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及基本内容1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 . 理解掌握课程内容是学生学习传热学课程达到合格的基本要求。 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一般内容与重点内容的关系。( 2) . 本课程是有着广阔的工程应用背景的课程, 教学中应注意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2、课程基本内容第一章 绪论教学重点:热能传递的基本方式: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传热过程及热阻概念。教学难点:传热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在工程和科学技术中

33、的应用。第二章 稳态热传导教学重点: 傅里叶定律及导热系数、 导热微分方程及定解条件、 一维稳态导热问题的解析解(无限大平板、无限长圆筒壁、球壳) 、通过肋片的稳态导热、具有内热源的一维导热。教学难点: 导热微分方程的建立及定解条件、 通过肋片的稳态导热、 具有内热源的一维导热第三章 非稳态热传导教学重点: 非稳态热传导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集中参数法、 典型一维非稳态热传导的分析解、半无限大物体的非稳态热传导教学难点:典型一维非稳态热传导的分析解第四章 热传导问题的数值解法教学重点: 导热问题数值求解的基本思想、 内节点离散方程的建立方法、 内节点离散方程的 建立及代数方程的求解、非稳态导热问

34、题的数值解法。教学难点:非稳态导热问题的数值解法第五章 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教学重点:对流传热概说、对流传热问题的数学描写、边界层型对流传热问题的数学描写、流体外掠平板传热层流分析解及比拟理论教学难点:流体外掠平板传热层流分析解及比拟理论第六章 单相对流传热的实验关联式教学重点:相似理论与量纲分析、相似理论的应用、内部强制对流传热的实验关联式、外部强制对流传热流体横掠单管、 球体及管束实验关联式、 大空间与有限空间内自然对流传热的 实验关联式、射流冲击传热的实验关联式。教学难点:相似理论与量纲分析第七章 相变对流传热教学重点: 凝结传热的模式、 膜状凝结分析解及计算关联式、 膜状凝结的影响因数及

35、其传热强化、沸腾传热的模型、大容器沸腾传热的实验关联式、沸腾传热的影响因数及其传热强化、热管简介。教学难点:膜状凝结分析解及计算关联式、膜状凝结的影响因数及其传热强化。第八章 热辐射基本定律和辐射特性教学重点:热辐射现象的基本概念、黑体热辐射的基本定律、固体和液体的辐射特性、实际物体对辐射能的吸收与辐射的关系、太阳与环境辐射。教学难点:黑体热辐射的基本定律、实际物体对辐射能的吸收与辐射的关系第九章 辐射传热的计算教学重点:辐射传热的角系数、两表面封闭系统辐射传热、多表面系统的辐射传热、气体辐射的特点及计算、辐射传热的控制(强化与削弱) 、综合传热分析。9.6 综合传热问题分析教学难点:多表面系

36、统的辐射传热、辐射传热的控制(强化与削弱) 。第十章 传热过程分析与换热器的热计算教学重点:传热过程的分析与计算、换热器的类型、换热器中传热过程平均温差的计算、间壁式换热器的热设计、热量传递过程的控制(强化与削弱) 。教学难点:间壁式换热器的热设计、热量传递过程的控制(强化与削弱)课程各章节学时分配早下内容学时实验学时备注第1章绪论2实验内容后/、项,可根 据要求选其中4项;每项实 验2学时。1 .球体法测量粒状材料导 热系数实验2 .空气沿管周自然对流放 热系数测定实验3 .空气强制横掠单管时平 均换热系数测定实验4 .水平圆管和竖直平板自 然对流热附面层演示5 .非稳态热脉冲法测定材 料导

37、热系数和比热实验6 .钳丝表面黑度的测定实 验第2章稳态热传导6第3章非稳态热传导2第4章热传导问题的数值解法2第5章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4第6章单相对流传热的实验关联式4第7章相变对流传热6第8章热辐射基本定律和辐射特性4第9章辐射传热的计算6第10章传热过程分析与换热器的热计算4合计408 (外)五、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及算法语言等。后续课程:核反应工程、汽轮机、发电厂、供热工程、空调与制冷等。六、实践环节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要求通过导热、对流换热和热辐射三方面的实验和示范演示,应使学生初步掌握温度、热量等的基本测量方法和技能。对布置实验、选

38、取测量仪表、正确进行测量、处理实验数据(包括整理成 准则方程式)、分析试验结果和书写实验报告等能力进行初步训练。七、本课程课外练习的要求课后作业的内容应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紧密配合,题型包括基本概念题、 基本运算题和综合型习题。每周最少给学生辅导答疑一次。八、本课程成绩的考查方法及评定标准考核方式:1+1模式成绩评定标准:将终期笔试与实验成绩相结合,分值比例取91,总分值按100分计。九、教材及参考书杨世铭,陶文铃编著.传热学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主要参考书:1 .赵镇南编.传热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2 .戴锅生编著.传热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

39、99.93 .王秋旺主编.传热学重点难点及典型题精解.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1.10十、大纲说明本教学大纲是遵循2008 教学方案的总体要求进行的编写。大纲撰写人:胡思科大纲审阅人:张卫会课程负责人:徐志明系主任 :洪文鹏教学院长:张海波编写日期: 2009.3.26课程编号:023219485课程学分:2 学分总学时数:40 学时开课单位: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基础machine design basis教学大纲一、课程类别基础必修课二、教学对象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三年级三、教学目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一门用以培养学生机械设计能力的技术基础课, 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先修课程中所学知

40、识和技能, 解决机械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合各种实践教学环节, 进行机械工程技术人员所需的基本训练,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和日后从事机械设计工作打下基础。 因此, 在近机械类专业和非机械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是高等工科院校的一门主干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1 、 培养学生掌握机构分析与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具有对机械系统运动方案创新设计的初步能力;2 、 掌握设计或选用通用机械零部件的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具有设计机械传动装置和一般机械的能力;3 、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查阅技术资料的能力、计算能力、绘图能力;4 、掌握机械设计基础的实验原理和方法,

41、具有进行实验研究的初步能力。5 、了解机械设计的新理论、新方法。四、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及基本内容1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 ) 、机械系统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包括各种机构的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和受力分析,机器动力学问题。2 ) 、一般工作条件和常用参数范围内的通用机械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基本设计理论和设计计算方法。3 ) 、机械系统方案的设计与选择。4 、课程基本内容第一章 绪论课程的研究对象与内容,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课程的特点与学习方法。基本要求:搞清楚“学什么”、“为什么学”和“如何学”这三个大问题,树立学好本课程的信心和决心。重点与难点:实现由基础课学习向专业课学习的过渡和转变,树立

42、系统设计和整机的概念,适应教材内容和学习方法的变化。第1章平面机构的自由度运动副级分类、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平面机构的自由度计算。基本要求:1. 掌握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2. 掌握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3. 掌握平面机构自由度的注意事重点:熟练掌握平面机构的自由度的计算难点:准确识别复合校链、局部自由度、虚约束第2章平面连杆机构平面连杆机构的基本知识,平面连杆机构的设计。基本要求:1 )掌握平面四杆机构的类型,压力角、传动角、死点位置等概念。2 )掌握平面四杆机构的演化,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3)会判断曲柄是否存在。重点: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难点:四杆机构的演化方法。第4章齿轮机构基本要求:1 .

43、 了解齿轮机构的分类;2 .掌握齿廓啮合基本定律及渐开线特性;3 .理解渐开线齿廓传动特点。重点:1 .齿廓啮合基本定律及渐开线特性2 . i 上_02c上i 12 一 一 ,一3a 1% 1r1 rb1 cos 、工k =难点:正确理微概念:1.基圆rb; 2.节圆半径r ; 3. otk ; 4.1。第5章轮系轮系的分类及应用,定轴轮系、周转轮系和混合轮系的传动比,特殊行星传动简介。基本要求:1 ) 了解轮系的类型和应用,几种特殊的行星传动。2 )掌握定轴轮系传动比计算,周转轮系传动比计算,复合轮系传动比计算。重点与难点:轮系传动比计算,关键是正确划分轮系。第10章联接螺纹,螺纹连接的基本

44、类型和标准螺纹连接件,螺纹连接的预紧和防松,螺纹连接的强度计算,(自学)。基本要求:1 )掌握螺纹的基本参数、常用螺纹的种类、特性及其应用。2 )掌握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结构特点及其应用,螺纹联接标准件,螺纹联接的预紧与防松。重点与难点:1 )螺纹联接的结构设计与表达。2 )受预紧力和轴向工作载荷作用时,单个螺栓联接的螺栓总拉力的确定。3 )各种防松方法及各种提高强度的措施。第 11 章 齿轮传动齿轮传动的特点和类型, 齿廓实现定角速比的条件, 渐开线齿廓, 齿轮各部分名称及渐开线标准齿轮的基本尺寸, 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传动, 渐开线齿轮的切齿原理及根切与变位, 齿轮传动的精度及齿轮公差

45、。 齿轮的失效形式和设计准则, 齿轮材料和热处理方法, 直齿圆柱齿轮的接触强度和弯曲强度计算,斜齿圆柱齿轮传动,齿轮的结构设计,齿轮传动的效率和润滑。基本要求:4 )了解齿轮机构类型及应用,齿廓实现定传动比的条件,渐开线齿廓,圆柱齿轮参数及其尺寸计算,渐开线标准齿轮啮合传动,齿廓加工原理,变位齿轮传动,斜齿圆柱齿轮传动。5 )掌握齿数、模数、压力角、螺旋角、重合度等基本概念。6 )掌握渐开线圆柱齿轮基本尺寸的计算。7 )掌握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失效部位,以及针对不同失效形式的设计计算准则。8 )掌握选用齿轮材料及热处理方式的基本要求。9 )理解计算载荷的定义及载荷系数的物理意义、影响因素。10

46、 )掌握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方法,包括假设条件、力的作用点、各分力大小的计算与各分力方向的判断。11 ) 掌握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齿面接触疲劳强度和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计算的力学模型、 理论依据、力作用点及计算点(或截面)、应力的类型及变化特性,12 )掌握斜齿圆柱齿轮传动强度计算的特点。重点与难点:13 )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外啮合传动的基本理论及设计计算。14 )一对齿轮传动的啮合过程,斜齿轮的当量齿数的概念。15 )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分析。16 )斜齿圆柱齿轮的各分力大小计算和轴向力 f a 的方向判断,各类齿轮传动的综合受力分析。17 )圆柱齿轮传动强度计算中的力学模型、理论公式。18 )齿

47、轮传动设计中主要参数的选择及参数的协调与中心距圆整。19 4章 轴轴的概述,轴的结构设计,轴的计算,轴毂连接。基本要求:1 )了解轴的功用与分类,掌握各类轴的受力与应力分析。2 ) 了解轴的材料和选用。3 )掌握轴的结构设计基本要求和方法。4 )掌握轴的强度计算方法。重点与难点:1 )各类轴的受力与应力分析。2 )转轴的强度计算。3 )轴的结构设计(轴上零件的定位固定方法、与轴的配合、结构工艺性、确定各段轴的直径d和长度l等)。第16章滚动轴承滚动轴承的构造、类型和代号,滚动轴承的失效形式及其选择计算,滚动轴承部件的组合设计。基本要求:1 ) 了解各类轴承的结构和特点,能正确选择轴承的类型。2

48、 )熟悉滚动轴承代号的组成及常用滚动轴承的类型代号。3)掌握滚动轴承的选择计算方法。重点与难点:1 )滚动轴承类型的选择。2 )计及轴承内部轴向力的角接触球轴承和圆锥滚子轴承轴向载荷的计算。3)滚动轴承部件的组合设计,特别是支承结构形式的选用, 轴承内外圈的定位固定及角接触轴承的安装方式,润滑与密封形式。课程各章节学时分配早下内容学时实验学时备注绪论绪论1第1章平面机构的自由度4第2章平面连杆机构6第4章齿轮机构62实验学时内第5章轮系4第10章联接2第11章齿轮传动5第13章带传动和链传动2第14章轴4第16章滚动轴承22实验学时内合计364五、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先修课程:工程图学、金属

49、工艺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工程材料后续课程:六、实践环节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要求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 设计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共安排了 2 个实验,通过实验教学加深学生机械设计的理解,学生应从方法论的理念和高度了解和熟悉机械设计方法和手段。七、本课程课外练习的要求课后作业的内容应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紧密配合, 题型包括基本概念题、 基本运算题和综合型习题。八、本课程成绩的考查方法及评定标准考核方式:闭卷成绩评定标准:本课程的考核是以期终考试成绩为依据。九、教材及参考书杨可桢主编, 机械设计基础 ,高教出版社出版, 2006.5宋

50、宝玉主编机械设计基础 (修订版) ,哈工大出版社出版;大纲撰写人:黄胜全大纲审阅人:王明秋课程负责人:黄胜全系主任 :王明秋教学院长:张海波编写日期: 2008 年 6 月课程编号:023214014课程学分:1.5 学分总学时数:32学时开课单位: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核工程概论introduction to nuclear powerengineering教学大纲一、课程类别学科基础必修课二、教学对象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二年级学生三、教学目的核工程概论是一门理论基础课,包括核科学基础知识,核技术在地学、工业、农业、医学和卫生等方面的应用,核分析技术,核电和核武器知识,核废料处理

51、,辐射防护及监测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核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培养学生对核工业又一个基础了解,对我国核电站又一个基础认识。同时对核辐射防护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四、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及基本内容1、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 . 使学生理解掌握核工程基础知识、 核分析方法及辐射防护与辐射环境监测。 在教 学中要处理好一般内容与重点内容的关系。( 2) . 本课程是有着广阔的工程应用背景的课程, 教学中应注意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 学原则。2、课程基本内容第一章 核科学基础知识教学重点:原子与原子核教学难点:核衰变第二章 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教学重点:带电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教学难点:中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及衰减规律第三章 核探测技术及应用教学重点:核探测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核探测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第四章核分析方法教学重点:核物理分析教学难点:核物理分析第五章核电站教学重点:核反应堆原理与类型教学难点:压水堆核电站弟八f核改器教学重点:裂变核武器教学难点:聚变核武器第七章核废物地质处置 教学重点:核废物的来源 教学难点:核废物地质处理第八章辐射防护与辐射环境监测教学重点: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教学难点: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与防护标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