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疫情心理成长报告_第1页
2020疫情心理成长报告_第2页
2020疫情心理成长报告_第3页
2020疫情心理成长报告_第4页
2020疫情心理成长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0疫情心理成长报告疫情心理成长报告自从2020年1月20日全面打响疫情阻击战以来,成效正不断显现。现在,我们应该从最初的恐慌和混乱中慢慢冷静下来,更理性地应对问题。疫情防控进入到这一阶段,我们需要更强调理性认知,而非情绪动员;要深刻反省,将灾难当成心理成长的契机,促进个体心理和全民心理建设。防护行为到位即可,不必过度防卫不时有消息说,消毒液、酒精都卖光了,甚至连似乎与事无关的双黄连口服液和双黄莲蓉月饼也都卖光了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个人防护措施或许很多,而黄金法则就一条:切断人际传播,防止病毒从身体入口侵袭。因此,做法很简单:少见人,远离人,戴口罩,勤洗手。个人的其他做法似乎意义不大。比如,没

2、有必要每天把家里都拿酒精清洗一遍;没病的情况下,也不必盲目服药作预防。过度动员、过度防卫反而虚耗精力,引发焦虑而影响正常休息和工作,不利于健康。对待疫情严肃理性,不可全民亢奋。据说,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施工的现场直播,就有6千万人在线观看。在目前全民防疫过程中,人们有了共同话题,共同情绪,容易陷入另一种不健康的全民“狂欢”心态:紧张情绪被错误地体验为事件很刺激,对话题的关注产生围观快感,共同的热点让认知亢奋,对抗疫一线进展的关注让个体产生虚幻的控制感。这种过度的激动亢奋心态与抗疫大局无补,对个体心理健康不利。我们要以严肃理性的态度对待疫情,不必为此激动亢奋,还不如安静地做好本职工作或做些力所能及的

3、公益。信息获取适可而止,不要做手机控。对手机的依赖本就很普遍了,到处都是“手机控”。当下关注疫情的需求,更是让很多人不停查看新闻,刷朋友圈,转贴跟评,生怕错过什么重要信息。实际上,网上存在大量冗余信息、无用信息、不实信息、负面信息,不断上网刷屏,让人信息过载,认知疲劳,心情烦躁。建议大家手机不用总抓在手中,不用逮机会就看。要了解疫情动态,每天有两次,每次有几分钟看手机就够了。否则,疫情过去了,手机成瘾了,也麻烦。此外,微信上各种工作群、朋友群,让大家或自愿或被动地卷入各种圈子,不时收到工作指令,受到信息骚扰,正常的工作学习时间被一声声信息提示音切割得七零八碎。这时你能做的要么是退群(当然有的工

4、作群不能退),要么是让微信静默,你有空时再集中“批奏”,不然你就被手机控制了。过好日子抓好工作,别虚度假期。目前各项防疫治疗工作都有序推进,不断取得良好进展,疫情可防可控,虽然要继续做好个人防护行为,但生活还要笑对,工作不能忘记。对于绝大部分没有直接参加防疫一线工作的人们而言,要做的就是保护好自己,安静地过好自己的日子,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春节假期结束了,安心踏实地回归工作岗位吧;还没有开学的同学们,抓紧时间学习吧。若假期过得没内容,没计划,没事可做,反而容易丧失意义感,徒增烦躁感,所谓“无事生非”。后疫情时期多反省,不能忘记教训。虽然病毒是否算生命可以争论,但凡是生命,一定想生存并繁衍。病毒

5、在动物宿主体内或许相安无事,甚至共同进化得很好(当然也有不好的时候),但一些人的猎奇口欲将病毒引入人际进化链条中,招致疫情灾祸,因此我们人类要管好自己的嘴。时代的创痛,经常过不了一代人的时间就可能被忘记,17年前的“非典”教训至少没让今天的一些人改掉“贪吃”的毛病。我们要对大自然有敬畏感,而非以能吃冷僻的生猛海鲜炫耀自己的身份、权力和胆识。大疫当前,医护人员冲锋在一线,他们是最可爱、可敬的人,我们对其敬畏和感激,也不可忘记。我们近期总结了一些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发现,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在过去几十年明显下降,职业倦怠感明显上升。顺便说一句,教师群体也是这种趋势。我们不能总以所谓医德、师德的名义对这两

6、个群体进行道德绑架,要切实关心他们的工作压力和职业境况。要善待呵护我们身体健康与心灵成长的人!疫情心理成长报告自弗洛伊德以后,“心理”逐渐成为民间可以忽视但是不可失去的词。越来越多的人也投身到心理学的研究中去,心理学在未来的世界里必将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对医学,理论研究,战争与和平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学习了4周的心理课以后,我对心理学有了一种新的认识,其中给我映像ZUI深的就是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的心理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光环效应,刻板效应,定势效应,投射效应。然而这其中给我映像ZUI深的就是光环效应和刻板效应。首先我们先来说说光环效应,所谓光环效应,顾名思义,就是因其好(

7、坏)的一面而断定这个人的好坏。网上给出的官方解释是这样的:所谓光环效应是指我们在对别人作评价的时候,常喜欢从或好或坏的局部印象出发,扩散出全部好或全部坏的整体印象,就像月晕(或光环)一样,从一个中心点逐渐向外扩散成为一个越来越大的圆圈,所以有时也称为晕轮效应或月晕效应。就我个人而言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光环效应于我而言还是很常见的。我的高中是市里的重点高中,虽然我不是实验班里的学生,但是周围任然是高手林立。我常常都会带着崇拜的目光去看这些在学习方面很优秀的人,他们经常是速度与准确率并存的人,我起初以为这些人应该是各方面都优秀的“三好学生”了吧,于是我也和他们交朋友,遇到不会的问题也会主动问他们,他

8、们也都很乐意回答。随着我思想意识的提高,我对学习的那股干劲也逐渐显露出来,我会花比他们更加多的时间与精力去解决他们早已解决的问题,虽然过程很吃力,但是在我的不懈努力下,我的成绩也逐渐和他们旗鼓相当了。我以为他们也许会为我的进步感到高兴的时候,我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当我再去找他们的时候,他们总会以学习为由回避我的目光或者直接不理睬我,而且这种情况在我考试成绩超过他们的时候表现的尤其明显。正是在这个时候我理解到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这句话的含义,一个人究竟是不是“完人”并不能通过一面来判断他,当然我在看到别人成绩超过我或者是别人受到表扬的时候也会产生嫉妒心理并渴求自己也能得到类似的成绩或待遇。正

9、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即既要看到别人的优点也要看到缺点,并且我们要能够从自身出发看看自己有没有类似的问题,如果他人能够提出中肯的意见的话更是要虚心的接受它,防备光环效应的负作用。同时也可以利用光环效应的影响增加自身的吸引力。与人交往时,可以采用先入为主的策略,让对方了解我们的优势,以获得积极的评价。接下来我们就来讲讲刻板效应,对于刻板效应网上给出的含义是这样的:我们在认识和判断他人时,并不是把个体作为孤立的对象来认识,而总是把他看成是某一类人中的一员,使得他既有个性又有共性,很容易认为他具有某一类所有的品质。因而当我们把人笼统地划为固定

10、、概括的类型来加以认识时,刻板印象就形成了。众所周知,暴走大事件是一档非常受青年人追捧的网络节目,它通过当下流行的话语来评价各时各地发生的稀奇古怪的事情。曾经这档节目曾报道过:“江苏的高考是全国的高考难度当中的,堪称地狱模式。”身为一个从江苏来的考生,我自然到了学校有种优越感,也就会自然而然的认为从其他地方来的考生水平是远远不如我们江苏考生的了。这种感觉在开学初的分班考试当中表现得尤其明显。但是这也许就只是局限于英语吧。随着和他们的深入相处,我发现他们其实并不是社会上所说的“不如我们”,不如也许只是考试的难度,但是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是远远不能仅靠考试制度的不同来做出评价的。渐渐的我发现他们的个人

11、的成熟度都远远的大于我们江苏的学生,而且他们中的人仿佛都很open,性格都很开朗,很阳光。相比之下,我们就显得“安静”太多了,我觉得江苏的考生已经显示出了2个极端-一种是只知道学习的,一种是只知道玩游戏的,对于这个社会,对于未来有明确的认识的人真的是少之又少。也许这便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刻板效应了吧。只是根据外在的评价而来孤立的评价一个人,也许类有相似,但是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然而也不是刻板效应就真的是一无是处,凡事都应该客观地来看待。刻板效应可以让我们在认识之前有个整体的了解,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够想当然,更不能产生优越感。我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有的,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一个人的学习

12、能力是绝对不能凭借一次考试就妄下决断的。大学对我来说是一个结束也是一个开始,在这里一切以往的失利也好,成功也罢,都不会有人在乎,除非自己在乎。我要做到的就是:认认真真的做好自己的事情,多学点知识来充实自己。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想法,或许有人想把以前没玩的游戏玩个遍,或许有人想在大学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但是不管怎样,我觉得都需要坚持二字以及身边不曾离去的兄弟朋友。当然这就要求我做到在与舍友,朋友相处的过程中不断的客观地审视自己,看待他人。也许我不是ZUI棒的,但是我一定要过的不留遗憾,不再像以前一样整天死气沉沉,以后要阳光积极的过好每一天。Fighting!疫情心理成长报告1.*%的人心理状况

13、良好在回收的15793份报告中,心理与行为风险的平均分为55.79(满分120分),处于一般风险等级。整体上,大众的心理健康与行为风险情况良好。其中,大部分人的心理与行为存在一般风险,占总人数的*.*%;*.*%的人处于较大风险的状态中;有*人,当前的心理健康与行为状况处于高风险等级,占总人数的*.*%。2.恐慌(恐惧)反应最强烈普通大众的恐慌(恐惧)反应最强烈,主要表现为:害怕疫情得不到控制,对人流量大的地方感到恐惧不安等。焦虑的表现反而较低,均分在8.75以下,属于轻微水平。焦虑和恐惧不同之处在于,焦虑是“趋”于行动,恐惧是“避”开危险。在疫情的背景下,焦虑是急于做什么来应对疫情,而恐惧是

14、对不确定的病毒避之不及。疫情爆发以来,封城、居家隔离等政策的发布及实施,大众能做的就是不要出门,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焦虑情绪。但是,看到疫情的确诊和疑似人数大幅度攀升,感受到病毒的威胁是确切存在的,生本能让我们不可避免地感到惧怕。3.敏锐让女性更容易陷入恐慌这次疫情中,相较男性而言,女性的心理健康和行为风险更高。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和女性在恐慌、疑病、焦虑、日常习惯四个维度上都存在显著差异,且女性均分高于男性。在面对不确定因素时,女性的焦虑往往要高于男性。这可能是因为,相比男性,女性的直觉更敏锐、对情绪更敏感,也更加警觉。这些特点让女性在生活中灵活、感性,但同时也可能让女性在身心健康上面临更

15、大的挑战。4.95后最慌,70后最稳微博上的一个段子,“疫情中最怕死的,是平时嚷嚷着生无可恋的年轻人”。的确,20-30岁的年轻人(即90后、95后)是心理行为风险最高的群体。90后和95后表现出易疑病、易恐慌(恐惧)、易焦虑的特点。我国的青年,自我同一性延缓偿付期普遍较长,90年代群体仍在对自我的探索阶段,又承受着追求梦想和经济压力的双重挑战,情绪处于比较压抑的状态。“丧”是他们对生活的无力感,而“慌”是他们对危险的高度警惕。疫情之下,他们作为从各种渠道获取信息最多的群体,承担着在疫情爆发期提醒家人带好口罩、不要出门,疫情稳定期呼吁大众切勿掉以轻心的责任。70后是情绪上是最“稳”得住的,恐慌

16、、疑病、焦虑的得分均为各年龄层最低。不过,他们的行为风险却偏高,尤其是存在明显的侥幸心理。侥幸心理其实是一种乐观偏差,即认为消极事件更不易发生在自己身上。03年非典时期,易感人群是青壮年,首当其冲便是70后们。也许因为经历过非典,他们对疫情的看法更加“乐观”,但如果因此轻视了新冠肺炎是十分危险的。值得关注的是,95后在“侥幸心理”的表现让人大跌眼镜,其风险水平仅次于70后,且与90后的良好表现反差鲜明。要论“不心存侥幸”,85后才是做的最好的!再来看看60后们,这一群体仅在疑病维度得分较高,这可能因为随着年龄增长,他们的躯体症状较多,也更容易担心自己的不适是感染所致。在日常行为习惯上,60后是安全指数最高的。可见,一旦意识到疫情的严重性,“爸爸妈妈”们的防护工作做得非常优秀!5.商人很慌很焦虑在不同的职业人群中,商人群体的风险指数偏高,高达*.*%的人处于较大风险水平。相比于其他职业群体,商人的恐慌、焦虑和疑病反应都更加强烈。在这次公益心理援助中,就有这样一位来访者。他是中小型企业的老板,面对疫情,他除了担心自己和家人的身体,还对员工的状况、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倍感担忧。一方面,他担心员工是否会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