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实验室去:探究燃烧的条件_第1页
到实验室去:探究燃烧的条件_第2页
到实验室去:探究燃烧的条件_第3页
到实验室去:探究燃烧的条件_第4页
到实验室去:探究燃烧的条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初中化学鲁教2011课标版九年级上册(2012年7月第1版)第五单元定量研究化学反应到实验室去:探究燃烧的条件“到实验室去:探究燃烧的条件”教学反思ex砺王王付爱琴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初级中学我们正处于一个无处不联结的互联网时代,它赋予了课堂教学和知识 获取更多的新内涵,引发了我们对学习的内涵进行重新界定,学习就是为 学生创设各种链接,在自身经验基础上积极构建知识体系。目前学生已经 从化学学科角度认识了空气、氧气、水等物质,对燃烧与灭火的现象以及 燃烧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都有所了解,初步学会了 “科学探究”以及定 性研究物质变化的基本方法。因此,在“到实验去:探究燃烧的条件”第 2 学时的教

2、学设计中,我用到了三种策略:1 .逆向教学设计这节课我用的是“逆向教学设计”,聚焦学习目标,将学生置于中心 位置。传统教学设计主要是以“知识点”和“学习活动”为导向进行学习 设计,基于“知识点”的教学设计基本上是聚焦短期内容和知识,其主要 任务是面向“做题”和“考试”。而我以“要学生从课程中学到什么”为 出发点,从学习的“终点目标”出发,进行教学设计。这就是基于“目标 第一”的“逆向教学设计”。逆向教学设计有三个阶段:先“问目标”, 也就是我们学习这一课程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这是学习的方向。然后“问证据”,也就是我们怎么能够知道学生达到了本课程的学习目标,我们对 这些“证据”如何进行评价,以此

3、来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最后,思考”教 学活动”,也就是需要设计怎样的学习活动来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把学 习目标放在核心地位,以学生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并 且透过多元的方法评价学习成果,让教学目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始终 保持一致。2 .有意义学习脑科学研究也表明,知识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才更容易被理解,知识 也只有在联系中才能显现它的意义。学习不能局限在个人头脑中,我们必 须将问题置于真实的世界去理解、去解决,让学习与生活联结。因此,本节课充分用好教学情境”燃烧的石头、疯狂的石头”,让学生在真实世界 中学习,就是“以儿童视角”尊重儿童,构建以主题项目“揭开石头疯狂背后的原因”为切

4、入点,有意识引导学生回忆相关联的已有知识,帮助学 生在新情景中将知识溶入已有知识体系中,让已有知识为后续学习更好的 服务,不断构建和完善知识网络。3 .技术支持学习这节课我除了用视频导入情境、用摄像投射演示实验外,我还要到手机电 脑同屏技术,将学生分组学习讨论结果和分组实验的现象及时投射到屏幕, 进行分享和讨论。技术是学习的底层支撑,为师生搭建沟通平台,自然地 贯穿学习全过程,技术就像“空气一样”自然地浸润到学习者的整个学习 过程中,凸显人的发展。反思这节课,有四个方面相对来说做的比较好:1 .目标定位准确从知识与技能方面来看,本节课从燃烧一一学生较为熟悉的化学变化 入手,复习燃烧的条件与灭火

5、的方法和原理,帮助学生建立物质可燃性研 模的模型认知;利用学生已有认识一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帮助学 生对物质研究进行初步建模,这也是后续定量分析的依据与手段。在过程上,本节课内容注重了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例如从日常生活 中燃烧事例、燃烧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认识燃烧的条件;根据生活生产中灭 火的事例,通过分析和归纳得出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方法上,本节课教学运用了实验观察、对比实验、小组合作实验等多 种科学方法,并继续引导学生以“科学探究”作为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和 手段对本章进行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假设,并鼓励学生自己设 计实验方案,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的提高,有利于科学 素

6、养的培养。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一起新闻事件的追踪分析 和研究,引导学生科学认识燃烧、灭火,让学生更准确、科学的认识物质, 有利于培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2 .教学情境创新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尽快进入角色和探究主题,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根据教学目标,又该创设一个怎样的教学情境呢?既要真实具体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要能承载学科核心素养,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们往往会绞尽脑汁去寻找这样的教学情境。在新闻中, 我们找到了这个载体作为教学情境。我将这堆疯狂的石头进行了充分的挖 掘,使它成为一以贯之的探究学习的载体。【预设情境】播放一则电视新闻:一辆满载20吨电石的挂车,在浙江滨

7、江区江南大道信诚路口燃起 熊熊大火。在事故路面上,沿路洒落了五六百米燃着的石头,这辆货车在雨中整整烧了一天,消防官兵面 对大火也束手无策,周围车辆绕道而行,场面让人震撼。【引出问题】这种石头叫什么?为什么说这种石头“疯狂”?【学生回答】电石(或者碳化钙),因为它化学性质很活泼,遇水能燃烧。学生通过新闻解说已经知道石头疯狂的原因,一是它能发生燃烧, 二是一般用于灭火的“水”能促进它的燃烧!这个情境既考查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电石(或者碳化钙)究 竟是什么?【导入主题】燃烧所需要的条件有哪些?有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那在播放的视频里,我们可以看到车上

8、的电石直接露置于空气中,说明燃烧的哪个条件是满足的?【学生回答】与氧气接触。【教师提问】请你猜猜视频火灾中的可燃物是什么?3 .理答互动高效在科学研究中,问题指引着研究的目标和方向,解决问题是以发现问 题和提出问题为前提的。这就要求老师要善于根据课堂实际需要创设问题 情境。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要与课堂教学内容、教学设施、学生的实际水 平等相结合,使学生产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在 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只要略加 点拨,就能激发起学生沉睡已久的心灵火花,问题就像打开潘多拉魔盒一 样倾泻而出。4 .步步追问,引发学生质疑【追问1】如何设计实验验证电

9、石是可燃物? 一般我们是如何知道一种物质是否有可燃性?【学生回答】直接在火上烧。实验证明,电石在酒精灯上灼烧后不能燃烧。说明火灾中烧的不是电 石,可燃物应该“另有其人”!到底是什么?之前一系列的情境创设在学 生心中已经激起了许多疑问。至此,学生内在的认知冲突必然会引发学生 的质疑。【学生质疑】可燃物究竟从哪来呢?它是怎么来的呢?【学生讨论】是电石与水反应得到的。电石不可燃,而火灾发生在下雨天,水也不可燃,可能是电石与水反应得到(或者有同学会认为酸雨与电石产生的可燃性物质)不管是不是酸雨,反正都 是与电石混合后产生的物质。【教师小结】这种猜测我们是建立在下雨天这个具体的情境之中-猜测依据:具体情

10、境提供的信息【追问2】查过资料,电石遇水即剧烈反应,生成一种可燃性气体和白色固体。这里的可燃性气体可能是什么?【学生讨论】h2、c。 ch4【追问3】你为什么会想到这样一些气体?你的猜测依据是什么?【教师小结】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元素守恒 -猜测依据:元素守恒【追问4】如果是从元素守恒的角度,我来猜猜:这种气体可能是。2【学生回答】不对,02没有可燃性【追问5】哦,大家把氧气排除掉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小结】它的化学性质-猜测依据:物质的性质【学生讨论方案】将气体收集起来点燃,看火焰颜色,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有石灰水的烧杯,石灰水变浑浊,不是氢气。剩下的两种再在火焰上方罩干冷烧杯,烧杯壁有水雾是ch4,

11、没有是co。新课程标准认为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思维过程,是一 个实践和探索的过程。学生不应只是盛装知识的“容器”,而应是一个探 求化学知识规律的“探索者”。教师不能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应 该循序渐进地引导,让学生动手动脑去探究问题的特点和区别。这样学生 的思维能始终处于活跃状态。追问是学生“理解、领会和掌握”知识的桥 梁与纽带,是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或者问题回答结束后的“下一 个”教学步骤和教学策略,集中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学机智和教学 能力;更重要的是,追问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可以最及时地激发和 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宽思维的广度,增进思维的深度,锻造思维的强度。

12、5 .层层拷问,引导学生释疑【实验引问】电石与水反应生成气体的燃烧实验。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回答】黄色火焰,集气瓶壁变黑。【拷问11黑色物质是什么?该气体肯定不是我们刚才猜测的哪种气体?【学生讨论】氢气。证实这种气体中确实含有碳、氢元素。拷问2含碳、氢元素的物质一定是甲烷吗?【提供信息】该气体为乙快。经过合理猜想和实验验证,师生一起探究出新闻视频中所说的电石燃 烧是不科学的,真正发生燃烧的其实是生成的乙快。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如何引导学生思考,把学生带向知识的殿堂?我们 可以把难度较大的题目分解,设计出有梯度性的几个子问题,在学生分析、讨论、解决好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再抛出下一问题,一步步把学生

13、引向新 的高度去思考,去释疑,有计划地提高学生的深层思考能力。为此,拷问 也要趁热打铁。机智的教师常常会“顺势一击”,抓住一点,轻巧地将学 生的思维引向深处。有时候从表象上看,教师所提的问题似乎已经得到了 较为圆满的解决,但此时学生的思维仍有可拓展和开掘的空间,所以我们不能让学生的思维静止,不妨再往深处追问一下,拓宽思维的广度、增进 思维的深度。4.学科素养提升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各种证据,对火灾发生的原因、燃烧的条件及其灭 火的方法提出可能的假设;基于这些证据进行分析推理,证实或证伪假设;能解释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确定形成科学科学证据的4个来源或途径;能形成物质可燃性研究的认知模型,能运用模型

14、来解释现象,学会迁用并 初步解决不同情境下的化学问题,提升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能力。【教师提问】现在大家把思路再转回我们的火灾现场:刚才我们探讨了燃烧的三个条件,有二个已经满足,还需第三个条件:温度达可燃物的着火点。那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温度从哪里来?【学生讨论】结合视频中燃烧的具体情境。电石与水反应得到。(其中电石和水,不是简单的混合而是发生了化学反应,在化学反应中一般伴随有能量的改变,这是一个放热反应)【演示实验】电石和水的反应。【追问】根据什么现象你能得出这个反应放热?为什么这个实验中没有发生燃烧(从燃烧的三个条件考虑)?【学生讨论】温度不够。没有达到乙快的着火点。【小结】从可燃物燃烧的三个条

15、件和一车与一粒电石的比较中我们探究出猜测的另一种依据:对比思维的运用。【再问】如何提供温度让这一颗电石滴了水后也能烧起来?【学生讨论】加热,用热水,直接用火点 (用着火点较低的物质引燃它)。【演示实验】冰上加电石点火,烧起来。【教师提问】冰在这个实验中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回答】做反应物。【追问】如果在电石加水反应后的生成的气体中用蜡烛点,能不能点着?【学生回答】可以,但我们不敢点,可燃性气体点燃前要验纯。【再问】水可以,为什么要换成冰?【实验演示】电石加水和电石放在冰块上,学生比较产生气体的速率。【学生回答】冰的用途二,控制乙快气体的产生速率。【三问】在这场火灾中燃烧的三个条件是如何一一满足的?探究是一种多层次的活动,需要仔细观察,需要发现并提出问题,需 要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对所提问题的已有研究情况。若将科学探究过程浓缩, 则可以概括为:”发现问题一提出问题一制订计划一搜集整理信息一思维 加工作出解释一表达陈述”。其中通过实验搜集信息和证据不可或缺。最终这节课就在不断地猜想与验证、不断地提问与思考中结束了。学 生实实在在地探究了一把,深切地体会到了科学探究中的猜想并不是凭空 臆造或胡乱猜测,它是建立在人们直觉思维和运用所学知识的合理联系之 上的。反思整节课,教师以问题呈现教学内容,从主导者变为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