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期末复习资料_第1页
班级管理期末复习资料_第2页
班级管理期末复习资料_第3页
班级管理期末复习资料_第4页
班级管理期末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文化程度大体相同的学生,按一定的人数规模建立起来的教育组织,是 班级授课制的产物。2.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 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3.班主任:是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下,为了对一个班级的学生有效地进行教育管理所专门设置的教师职务。4.班集体: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经过一定的培养,使其成为具备集体特征的正式群体。5.具体化目标法:把学校总的教育目标,具体化为班级的目标,再根据集体中每个成员的不同情况,提出在德、智、体等

2、全面发展方面的具体要求6.青春期教育:是对青春期学生(1020岁)进行以性教育为主的生理、心理、伦理道德知识的教育和行为规范的指导。7.德育:是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是班主任最重要的工作。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8.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9.品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

3、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知)10.品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做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情)11.品德意志 :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品德行为目的所做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意)12.品德行为: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品德认识、情感以及由品德需要产生品德动机的行为定向及外部表现 。 1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统一)的原则:品德培养中要做到系统理论的学习和实践锻炼并重,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培养行为习惯结合。.重视系统理论的教育.注重实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服务等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成长.对学生的品德要求和评价要坚持心

4、口如一,言行一致。14.正面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在学生的品德培养中要运用正确的思想正面的道理、先进的榜样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同时通过各种规章制度的制订、贯彻和执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讲明道理,疏通思想.严格执行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坚持表扬为主,批评为辅;奖励为主,惩罚为辅,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15.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的原则:品德培养中要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与爱护尊重理解信任结合起来严格要求是指严格按照教育方针和德育任务,对学生进行教育;尊重信任是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关心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人格,信任学生能在教师的指

5、导下自主发展。.爱护、尊重、信任 .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存在的缺点和错误,既要严肃批评,又要热忱帮助,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杜绝冷嘲热讽,揶揄挖苦等伤害学生的做法。1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教育者要教育培养集体,并通过集体教育个人。通过教育个人来影响学生集体形成和发展。.培养和形成良好的集体,使其成为教育的力量.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个人转变来影响集体.针对集体中每个成员的特点和问题,加强个别教育。17.整合一致与衔接连贯相结合的原则: 在学生品德培养过程中,教育者应按照德育目标和任务,主动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步调一致,前后连贯地教育影响学生。.学校内部的各种教育力

6、量对学生的要求要一致.学校要和家庭、社会加强联系,共同研究和协调对学生的教育:要重视学校教育在青少年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互相接替的教育者要做好衔接工作,保持对学生教育影响的连续性和系统性。18.说服教育法:是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中学生提高认识、明辨是非、形成正确观点的一种工作方法。19.实践锻炼法:是指在教育者的指导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时间活动,训练和培养受教育者的优良品德和 行为习惯的方法。20.情感陶冶法:指教育者利用环境、气氛、作风以及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其耳濡目染、心灵受 到感化。21.学习指导:是依据现代学习理论,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

7、心理规律加以分析、研究并给予指导,以优化学习 心理,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22.班级文化:即围绕班级的教育、教学活动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班级风气 等的集合体。1.简述班级构建的原则:(一)有利于教育的原则:这是组建班级的首要原则;在学校中,班级是开展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班级的组建,必须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二)目标一致的原则:被组建到同一个班的学生的基本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否则,即使班级建立起来了,它也是不稳定的、缺乏凝聚力的。(三)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青少年学生的身心正处在发展时期,班级的组建不仅要有利于教育活动的实施,而且要有利于青少年学生

8、身心的健康发展;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班级各个方面活动的开展,促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充分的发展。2.简述班级管理的要素:管理者班主任、班上每一个学生、任课教师。管理对象班级生活的全部构成方面,包括:全体班级成员(学生和相关教师)、空间、时间、班级活动可利用的物质设施和资源(包括经费)。管理手段班主任实施班组管理的各种措施 。3.简述班级管理的功能:(一)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二)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三)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4.简述班主任的作用:(一)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二)班主任是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三)班主任在

9、组织班级教育力量中起纽带和桥梁作用:1.班主任是联系各科教师的纽带2.班主任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桥梁。5.班集体的特征: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有合理的规章制度,自觉的纪律;有健康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有共同的活动;有和谐的人际关系。6.班集体形成过程:(一)初建松散阶段(松散群体):特点:班级核心尚未形成;班级活动目标靠班主任拟定,班干部靠班主任临时指定和培养,组织管理工作主要靠班主任来抓。班主任的主要工作:深入了解学生,选拔积极分子,加强常规教育,对学生提出明确而严格的要求,开展促进团结,维护集体利益的活动。(二)基本形成阶段(联合群体):特点:积极分子涌

10、现,形成集体骨干,成为班级的领导核心。班级机构也建立起来,集体舆论也逐步形成,集体具有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班主任的主要工作:抓好领导核心的建立和培养,支持班干部大胆开展工作;加强对班集体舆论的正确引导,按照培养目标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教育活动。(三)巩固发展阶段(集体):特点:集体成员具有强烈的集体主义意识,自觉维护集体利益和荣誉;集体在发展和丰富自己的同时,也不断为每个成员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创造条件,使个体在集体中找到自我实现的位置。班主任的主要工作:向集体提出更高层次的奋斗目标,进一步提高班干部素质,扩大积极分子队伍;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提高班集体活动的质量,发展学生的个性。7

11、.如何培养良好的班集体:(一)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二)建立一支好的学生干部队伍(三)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五)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8.了解研究学生集体(个体)的内容:(一)对班集体的调查研究:1.班集体的基本情况(学生总人数、男女生的比例;学生的年龄结构及来源情况;班级集体形成情况和发展历史等)2.班集体的思想品德状况(少先队员或共青团员的人数和比例;团支部思想状况和工作状况;学生中思想品德优秀、中等、后进人数的比例;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表现)3.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本班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各科总平均成绩及学科平均成绩;学习优秀、中等和

12、后进的情况与比例)4.全班学生的健康状况(身体基本健康、体弱多病的、残疾的学生人数及比例;近视的发病率和其他常见病的发病情况;体育锻炼情况和“达标”比率;学生的卫生习惯;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5.全班学生的家庭情况(学生家庭地址、家长职业、文化程度;独生子女的比例;学生家庭的物质条件等)。(二)对学生个体的调查研究:1.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学生对国家、对社会主义的情感和态度;对社会活动的热心程度;集体观念和遵守纪律的情况;对人的态度和文明行为的表现;奖励或处分情况等等)2.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及智力发展状况;学习兴趣与特长、潜力与发展趋势;发现问

13、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各科成绩与原有基础、薄弱环节;完成作业的情况等等)3.学生的健康状况和心理特点(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体质和健康水平,疾病状况;视力、听力状况,生活卫生惯和体育“达标”情况;气质类型和性格特征等)4.学生的成长经历(了解学生的现实;了解与学生成长密切相关并将继续产生影响的事,从中找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有利因素等)5.学生生活小环境的具体情况(学生家庭所在地区、乡镇和亲邻的情况及其对学生的影响。学生最崇敬的教师、最要好的同学和朋友;学生最喜欢参加的学校或班级活动等等)。11.班干部的选拔应注意的问题:.丰富班级管理角色全员管理.形成班级管理角色的动态分配制度班干

14、部轮换制9.了解与研究学生应注意的问题:(一)全面性:1.研究对象是全班学生2.研究的是学生的各个方面3.不仅要了解、研究学生在校的表现,还要了解、研究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上的表现;不仅要了解、研究学生个人的情况,还要了解、研究学生之间、学生与班级的关系等方面的情况(二)经常性:1.了解与研究学生应保持连贯性2.了解与研究学生应保持持续性 (三)及时性:1.尽快对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有一个了解和分析2.对掌握的情况及时进行分析(四)联系性:1.将个别学生的情况放在学校以及班集体中加以研究和考察2.将学生放在他们的家庭中进行考察3.将外因影响的诸因素和内因(学生主体的思想和主观努力)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15、10.了解与研究学生过程中应克服的认知偏见:(一)第一印象(首因效应):指班主任对某个或某些学生所得到的最初的信息因素所引起的心理效应。(二)晕轮效应:在教育上的表现就是以偏概全,或因一个缺点弥盖了整个优点;或因一个优点弥盖了其他缺点。(三)推理定势:班主任没有调查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仅仅凭一般的经验、少量而不很可靠的信息和一些表面现象加以逻辑推理,造成判断错误。(四)态度定势:班主任在工作中根据以往的经验和头脑中已有的固定模式,会对学生形成不自觉的较为肯定的看法,并以此作出不同的结论。12.如何培养班干部:(一)加强对班干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认识和工作水平:1.让班干部明确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

16、2.班干部应具备的素质3.班干部的基本职责4.班干部工作的基本方法5.如何处理好几种人际关系6.如何处理当干部与学习之间的关系7.如何对待挫折(二)放手大胆地让班干部开展工作,班主任当好班干部的顾问和坚强后盾(三)对班干部要高标准,严要求13.确定班级目标应遵循的原则:1.方向性原则2.激励性原则3.中心性原则 4.渐进性原则5.可行性原则14.制定班级工作计划的应注意的问题:1.计划的目的性2.计划的整体性3.计划的现实性 4.计划的具体性5.计划的层次性 6.计划的灵活性7.计划的群众性15.班主任学期常规管理工作内容:1.确立班级奋斗目标,指导落实学生个人学期规划。2.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

17、,做到计划周密、目标明确、措施切实可行。3.完成班主任工作小结,包括班主任工作计划执行落实的情况和工作体会、经验及存在问题。4.根据学校要求,组织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精神文明标兵、文明班级、文明宿舍等先进个人与先进集体的评比。5. 填写素质教育报告书或成绩报告单,完成学生成绩汇总、操行评定等工作。6.整理分析学生档案,及时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和违纪学生的教育工作。7.组织学生制定假期学习生活计划,安排组织好假期生活。16.班级日常管理的原则:情感管理和制度管理相结合;整体管理和个别管理相结合;班主任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目标管理和质量管理相结合17.班级规则制定的基本原则:(1)规则应该是

18、合情合理的、必要的;(2)规则应该清晰明了;(3) 规则应该与教学目的以及我们所了解的人们的学习方法一致;(4)规则要和学校的规章制度一致。18.如何执行班规:1.对事不对人:不论做任何事情,老师都要明白指出学生犯错的原因,并且告知学生了解老师是对事不对人,以免在学生心灵留上创伤。2.预防重于治疗:老师以身作则、让学生家长知道班规的内容、学生违反班规时,老师的态度要坚定且前后一致3注重合作而非命令正向的导引:尽你所能支持好的行为,以身作则教导好的行为,说出已有进步的情形:经由系统化的增强来塑造行为,提到行为之后的结果:强调好行为和坏行为的逻辑后果,给予鼓励性的激励随时指导:教师认真指导学生实践

19、班规,务使全体学生确实遵行,直到养成良好习惯为止。对于未能实践的学生,应究其原因,予以个别辅导。表扬优良表现19.优秀学生的特点及教育:(一)优秀生的一般特点: 1.优秀生的积极因素:(1)富有进取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2)具有正确的是非观念和爱憎分明的立场(3)具有较强的荣誉感和自尊心(4)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5)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2.优秀生的不良因素(1)优越感强(2)高傲妒忌(3)依赖性强,缺乏抗挫折的能力(二)优秀生教育的一般措施:1.加强对优秀生的理想和人生观教育2.高标准、严要求3.对优秀生要一分为二,做到长善救失4.根据优秀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20

20、.后进生的特点及教育:(一)后进生的一般特点:1.缺乏强烈的学习需求,学习能力弱2.道德无知,是非模糊,法制观念淡薄3.自卑、疑惧、重感情、讲义气4.缺乏坚强的意志,自制力差(二)后进生的教育的一般措施:1.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教育好的2.热爱学生,以情动人3.善于发现和利用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4.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5.发挥集体力量,形成强大教育优势。21.中等生的特点及教育:(一)中等生的特点:各方面的发展呈中等水平,但潜力较大;满足现状 、停滞不前;沉默孤独、闭锁自封;渴求进步、希望赞赏。(二)中等生的教育措施:1.主动接近,热情关心2.长善救失,鼓励进取(1)发现

21、有进步,就“推”一把(2)发现向后滑,就及时“拉”一把3.创造条件,提供机会。22.青春期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一)青春期的生理特点:1.身高体重迅速增长2.人体器官的发育和机能的完善3.性器官和性机能的发育(二)青春期的心理特点:1.外形剧变对心理发展的影响2.体能增强影响心理发展(成人感与幼稚感的矛盾、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开放性与封闭性的矛盾)3.性成熟促使性意识的发展(渴求感与压抑感的矛盾、自制性和冲动性的矛盾)23.青春期教育的基本内容:(一)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卫生教育:1.青春期生理卫生教育(青春期生理发育特点、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卫生保健知识)2.青春期心理卫生教育(青春期心理发展的

22、特点、性别心理差异、心理健康与卫生、学习心理的优化、改善人际关系指导、优良性格的培养)(二)性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的指导(三)性法制教育。24.青春期教育的基本原则:1.正确认识的原则2.预防为主的原则3.正面疏导原则4.适时适度原则5.导向性原则6.综合教育原则7.齐抓共管原则25.青春期教育的途径:1.开设专题讲座2.进行个别谈话3.保持书信交流4.推荐有益读物(心理学通俗读物;关于个性塑造、交往艺术等方面的小册子;中学生题材的文学作品;优秀人物的传记)5.争取家长配合(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培训家长、组织家长座谈交流经验、指导家长与子女开展心灵对话)26.品德与道德的关系:(一)区别:1.道德是

23、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分辨善与恶的尺度,它是随着社会和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基础的改变而改变。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它是人们思想观点、政治主张、道德标准的个人特征和倾向。2.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发展的规律,它不以个别人的存亡,个别人的品德有无为转移。品德的发生发展则有赖于某一个体的存在在。3.道德是哲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品德是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二)联系:1.离开了社会道德就谈不上有个人品德,个人品德的内容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2.个人品德的发生、发展与社会道德一样都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27.品德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任何一种品德都是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

24、组成,都是知、情、意、行四个要素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不断地由不平衡到相对平衡,由不适应到相对适应的矛盾运动中形成和发展的。知品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情品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做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意品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品德行为目的所做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行品德行为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品德认识、情感以及由品德需要产生品德动机的行为定向及外部表现。品德行为是衡量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是衡量少年儿童认识与修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品德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品德情

25、感是学生产生品德行为的内在动力;它是伴随着品德认识产生并发展的,也是品德认识的表现形式。品德意志是调节学生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品德行为是品德认识和品德情感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也影响着品德认识、品德情感和品德意志的发展。28.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一)品德的发展是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 知情意行一起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品德培养时要抓薄弱环节,做到因材施教。(二)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活动和交往(三)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结果四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从他律到自律,自我教育能力不断增强的过程。29.德育内容有哪些:1.爱国主义教育 2.理想教育 3.集体主义教

26、育 4.劳动教育 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6.自觉纪律教育 7.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 8.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32.说服教育及特点:说服教育是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中学生提高认识、明辨是非、形成正确观点的一种工作方法。说服教育的特点有二:其一是强调正面教育,提高认识,教育时注意讲明道理、以理服人。其二是注意启发自觉。 33.品德培养方法的选择和运用:1.依据品德培养的目标2.依据品德培养的内容3.依据品德培养对象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34.学习指导的内容:1.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预习、听课、复习、作业)2.对影响学生学习的智力因素的开发和指导3.对影响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指导4

27、.具体学科的学习方法指导35.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一)学生的预习与指导(二)学生的听课与指导(三)学生的复习与指导(四)学生的作业与指导。30.德育(品德培养)原则的涵义及其基本要求: (一)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品德培养中既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又要从现实出发,按方针政策教育学生。(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统一):品德培养中要系统理论的学习和实践锻炼并重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培养行为习惯结合。(三)正面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品德培养中运用正确的思想、道理先进榜样善诱因势利导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各种规章制度的制订贯彻执行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四)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 品德培养中要学生

28、严格要求与爱护尊重理解信任结合起来。(五)发扬优点与克服缺点相结合: 品德培养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自身积极因素克服品德上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六)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教育者要教育培养集体,并通过集体去教育个人。通过教育个人来影响学生集体形成发展(七)整合一致衔接连贯相结合: 学生品德的培养中,教育者应按照德育目标任务主动协调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力量一致连贯地教育影响学生。31.德育(品德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一)品德培养的途径:1.课堂教学形式的品德培养的途径:(1)思想政治课(2)各科教学2.非课堂教学形式的品德培养的途径:(1)班主任工作(2)共青团

29、、少先队、学生会组织的活动(3)课外和校外活动(4)劳动和社会实践(5)家庭教育(6)社会教育3.潜在途径(隐性课程)教师人格、校园文化(二)品德培养的方法:1.我国常用的方法:(1)说服教育(2)榜样示范法(3)实践锻炼法(4)情感陶冶法(5)品德评价法(6)心理咨询法 (7)生活指导法2.国外常用的方法:(1)价值辨认法(2)体验法。36.影响学习动力的内部因素:1.学习需要2.学习目标3.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能力的推测和判断)4.兴趣与选择性5.意志力与体力6.成功感7.结果归因(对学习结果进行归因分析,寻找成功或失败的原因)37.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协调师生关系;对

30、学习过程进行积极强化,及时反馈;适当的课业负担;采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方法;设置问题情境;确立合理的学习目标38.主题班会的设计:(一)确立主题:第一、根据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动态确定班会主题。 第二、根据节令、纪念日确定班会主题。 第三、根据突发事件,时事热点确定主题班会. 第四、来缓解同学们的误解。(二)构思-围绕主题设计活动的内容 形式 进程(节目安排)时间 地点(三)组织准备-任务落实到人(四)正式活动-班会程序(五)总结-为了巩固深化。34.组织主题班会的基本要求:(一)主题鲜明,目的明确(二)计划周密,准备充分(三)形式灵活多样,富有吸引力(四)内容充实,集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为一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