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思维对有效教学的诠释_第1页
视觉思维对有效教学的诠释_第2页
视觉思维对有效教学的诠释_第3页
视觉思维对有效教学的诠释_第4页
视觉思维对有效教学的诠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视觉思维对有效教学的诠释摘 要:视觉思维,即借助于视觉,以视觉意象为操作单元,在观看、构绘和想象三方面能力的相互作用下所进行的思维活动。把握视觉思维的内涵,认清视觉思维在教学中的种种缺失并采取相应的拯救策略,通过观察、想象和构绘三种活动的相互作用,训练和开发学生视知觉的理性功能,培养学生视觉思维习惯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对小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关键词:视觉思维 有效教学 拯救策略一、源起: 语言思维的尴尬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的核心是思维能力,阅读是思维的过程,阅读教学就是训练、发展思维的过程。语文教师总是千方百计地致力于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提高,希望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能有一个满意的

2、理解,在回答阅读题时有一个理想的答案。然而,令众多教师尴尬的是学生的满意答卷总是出现在“我讲过了”之后,更多的希望总是一次次地变为失望,在失望之余又感叹学生在阅读时为什么总是存在着些许不足。典型试题:“阅读与感悟”。阅读珍珠鸟课文片断,按要求答题。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只要大鸟儿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我不管它。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渐渐地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

3、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响。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3)这段话写出了珍珠鸟逐步“信赖”我的过程,请找出反映这个过程的词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这题是考查学生是否能读懂课文表达的顺序,反映这个过程的词语可以是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如:起先、渐渐地、后来;也可以是表示珍珠鸟变化的词语

4、,如:四周活动(或飞来飞去)、胆子大了(或一点点挨近)、完全放心。不需要太多的逻辑思维,只需从整体上感知就可以了,可学生的试卷得分率仅在70%左右。这个现象引起了笔者的思考。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学强调以语词为运作单元的“言语思维”、“逻辑思维”,强调学生的听、说、读、写,学生在语言思维能力方面不断得到加强,这无可厚非。但是,另一种与语言思维不同的思维方式视觉思维却受到了忽视。认识主体不能直接地感受到那种鲜活的视觉意象,只得利用一些间接获得的、已经条理化的或已纳入现成规范中的知识,由此训练出的思维,很难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去进行自由选择,更别说利用现成知识突破已有规范从而创造新事物了。因此,结合小学语

5、文教学实践,把握视觉思维的内涵,认清视觉思维在教学中的种种缺失并采取相应的拯救策略,这无疑也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二、“视觉思维”的缺失1何谓“视觉思维”所谓视觉思维,即借助于视觉,以视觉意象为操作单元,在观看、构绘和想象三方面能力的相互作用下所进行的思维活动。这里的视觉意象包括直观的知觉形象、记忆意象及想象意象或心理意象。“视觉思维”是20世纪后期,由美国德裔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研究和阐明的。他继承和发展了韦特海默关于知觉和创造性思维的研究,从更高的角度探究了视知觉的理性功能。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以大量的事实证明“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

6、着创造”。1 美国心理学家麦金是正式使用视觉思维概念的第一人。他根据自己的研究对这一概念作出了独特的概括和界定。即视知觉具备思维的理性功能,以及一切思维活动、特别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离不开“视觉意象”。他指出,“视觉思维借助3种视觉意象进行”:一是“人们看到的”意象(观看);二是“我们用心灵之窗所想象的”(想象);三是“我们的构绘,随意画成的东西或绘画作品”(构绘)。虽然视觉思维可能主要出现在看的前前后后,或者仅仅出现在想象中,或者大量出现在使用铅笔和纸的时候,但是有经验的视觉思维者却能灵活地利用这3种意象,观看、想象和构绘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视觉思维和形象思维都强调以视觉意

7、象为操作单元进行思维,但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视觉思维更注重意象思维的感知觉阶段,而形象思维则注重意象在大脑的处理过程。视觉思维研究的范畴包涵了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特别是在知觉与思维的关系、知觉本身的“理解力”问题上有更深、更广的拓展。麦金的观看、想象和构绘的视觉思维训练研究,更是突出了视知觉与思维的紧密联系,丰富并发展了视觉思维理论。2.视觉思维缺失的种种表现由于视觉思维的思维工具是视觉意象,既灵活又易于操作,往往被忽视;又由于视觉思维是一种本能的反应,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感受和体验过程中实现知识间的贯穿,使自己头脑里长期积累的经验知识突然间得到升华而产生某些顿悟,也即获得某种直觉,而直觉必须经过

8、严格验证才有可能转化为真理性的认识,往往不被注意。因此,教学中,视觉思维缺失的现象普遍存在。(1)忽视了视觉文化观念的提升课堂教学中,教学课件化,课件直觉化,一堂堂原本完全该活灵灵的语文课,想象、联想、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并举的语文课,在教师执行既定教学模式下,成了一节节程式化的语文课。技术是“可视化了”,但我们头脑中的观念并没有“可视化”,我们做到的仅仅是语言文化“可视化”,缺乏了与语言文化观念并重的视觉文化观念,因而也无从谈及在视觉文化观念指导下认识技术对于教育的间接“支撑”作用,无从挖掘并发挥视觉技术本身具有的教育潜质,于是,语文教学走入思维贫乏的开端。(2)忽略了视觉整体美感的把握教学中

9、,教师把对字词句段的讲解作为终极目的,优美的选文“意味被肢解”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从而使我们的语文课变得枯燥乏味,人文底蕴的大量流失。学生一直面对的是被肢解的文学作品的尸骨,无法体会出课文中蕴涵着的整体美感,在审美能力上形成了“瓶颈”。他们只有在读野书时如哈利波特、有很多对话的动漫等才得到审美愉悦。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就会一落千丈。(3)虚化了视觉思考方法的指导语文能力由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构成,这四大要素在语言学习中是缺一不可的,只有把这四个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学习,才有可能谈得上得“意”,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教给学生解决某一问题的具体步骤,忽略了要教给学生遇到困难时的思考方法

10、。教会学生解决某些问题,这没有错,但是具体的问题解决策略,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一旦学生遇到其他问题时就束手无策了。“意”犹未得,怎可忘“象”? (4)缺少了视觉形象展示的直观视觉形象是文本语言组织所呈现的感性画面,它离不开文本语言组织,又规划着文学意蕴的传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课文中描写的先进事迹是具体的,人物形象是鲜明的,各有各的特点,我们要引导学生把其中的共性找出来,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实践。然而很多时候,教师把思想教育搞成简单的说教,大建空中楼阁,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没有和生活联系起来,只是完成了阅读教学的一半,是不完整的阅读教学。三、“视觉思维”的教学意

11、义汉语言的要素就是“言”“意”、“象”。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在于探究“言”“意”、“象”的内在关系以及生成的过程和规律上,以培养学生言意象的生成、转化能力。视觉思维自始至终借助意象,在观察、想象、构绘等形式的不断交替、变化中进行创造性活动,是一种积极的理性活动,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笔者认为,视觉思维能够让学生在面对庞杂繁芜的语文知识时整体的、直觉地、隐喻的把握文本,掌握方法,并充分挖掘学生智力潜能,提升思考技巧,发展学生的记忆力、组织力与创造力,使语文学习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1.从文本内容看,视觉思维是语文本体的完美体现逻辑思维中涵盖了语言与文字的抽象思维,表面看起来和视觉思维联系比较小,

12、其实不然。汉字是世界上四种古老文字中唯一保留下来的文字,一直是属于符号学中特殊符号概念的典型特征,汉字是象形文字,其显著的特点是字形和字义的联系非常密切,具有明显的直观性和表意性,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形义”的直接联结。汉字信息含量大,在原有文字构成的基础上,加以种种组合,能形成更多的文字,尽管不同汉字的基本构件有多有少,有疏有密,但一个汉字的单位,就是一个视觉单位,容易辨识,利于联想,这也为加快阅读速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人们都知道语言逻辑思维开发左脑,而形象情感生活开发右脑,汉字组成的视觉语言,具备了双重功能,既促进概念逻辑思维的发展,而文字图形又促右脑的想象和情绪活动,很少有文字和视觉艺术相互

13、兼容到如此完美无瑕的程度。2.从阅读方法看,视觉思维是眼脑直映的整体记忆阅读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认知活动,即读者以视觉感知书面语言的方式去领会和把握文章的内容实质和表达形式的思维过程。阅读不仅在于对文本的理解、接受,而且还在于对文本的质疑、挑战,以至于再创造,一般人在阅读时,通常要把文字符号转化发声符号,然后根据声音获取意义;而视觉思维则是通过科学用眼和用脑,快速而有高效地获得知识信息的一种阅读方法。一方面,它是利用人脑对图像的超强记忆能力来整体记忆摄入的文字;另一方面,它运用经训练后所具备优良的超宽视觉能力,大量和快速地摄取文字信息,使得它提供信息的速度和大脑处理信息的节奏更接近,更容易协调和匹

14、配,右脑承担综合视觉性印象的部分,由左脑承担综合意识性印象的部分,使阅读中的理解有双管齐下的功能,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处理大量的文字材料,具有卓越超群的效率。3.从教学手段看,视觉思维是变抽象为形象的桥梁在课堂教学手段中,黑板、板擦、粉笔唱主角一直延续至今,即使现在在一些偏僻、边远山区,教师们仍要靠粉笔来传道解惑。随着教育的向前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师体态语的重要性,于是情感教育又应运而生。教师的举手投足,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便是一缕阳光,一丝春雨,“师爱”在悄然无声地传递着教育信息,真可谓“润物细无声”。随着教育工具不断更新换代,先是投影仪闯进课堂,学生们可以从间断的画面中展开想象,接着电脑也生气勃

15、勃地叩开了教育的大门,于是多媒体教学又为教育更换新颜,在课堂中一领风骚。 从粉笔到体态语,投影仪继之以多媒体教学,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科技的进步,教育的发展,也在不知不觉中充分利用了人类自身的心理现象视觉思维来促进自身的文明与进步。4.从创新教育来看,视觉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通过“意象”进行的。视觉思维是以视觉形象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通过直观、选择、发现、探究等方法“观物以取象”-“立象以见意” - “境生于象外”,整个的过程其实包含了从构思到表达再到鉴赏的整个艺术创作过程。它涉及信息的接收、存储、恢复及处理等,是一个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循环往复地过程。视觉经过直观观察后,进行

16、视觉选择,再将兴趣中心放在整体环境中进一步的审视、探索和研究。人的诸心理能力在任何时候都是作为一个整体活动着,视觉形象永远不是对于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告诉我们,培养视觉思维能力,就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四、“视觉思维”的拯救策略“言之不足,则辅之以象”。思维离不开“象”,语言也离不开象,“意与言” 的关系是通过“象”沟通的。在日常教学中,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大量素材,它们都有同样的特点:学生只需构绘出文字所描述的“象”,通过观看、想象,让视知觉的“意象”得到充分的展示,在感受到视觉思维于问题解决

17、过程中的妙用时,学生自然养成了视觉思维习惯。下面,笔者就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在教学中拯救视觉思维。1.平衡意象,刺激内在张力格式塔心理学家们得出个结论:每一个心理活动领域都趋向于一种最简单、最平衡和最规则的组织状态。弗洛伊德在解释他自己提出的“愉快原则”时说过,他坚信,一个心理事件的发动是由一种不愉快的张力刺激起来的。这个心理事件一旦开始之后,便向着能够减少这种不愉快的张力的方向发展。2视觉意象是视觉思维的“细胞”,视觉意象的积累是视觉思维的基础。设计适合学生视觉思维水平的情景或意象,让他们多多体验,提高对内在张力刺激的敏感度,这对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和提高解题能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打破视觉定

18、势在阅读理解中,学生的知觉要凭借个体原有的认识结构和经验,即知觉的组织与判断是在已有的认识结构或经验上进行的。如果视知觉认识结构和经验有水平上的差异,视觉思维能力也就不同,这正是知觉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一特征使得个体对摆在面前的图形总是寻求与原有认识相一致的解释,这就造成了视觉的思维定势。有意让学生掉进预设的“陷阱”,再把他们“拉”出来,此后会让大多数学生一直保持警觉,不易在“同一个地方跌倒”。如教学长江之歌一文时,由学生提出“纯洁的清流”词语搭配不当,笔者抓住这个问题发动学生讨论:“这里用一个什么词才算恰当呢?”学生众说不一,讨论后认为,还是“纯洁的清流”用得好,它充分地表现了长江母亲的爱是无

19、私的、纯洁的。不但提高他们的视觉思维意象的质量,还使视觉思维能力的提高变得有意义。当然,视觉思维有负面影响,也有它积极意义的一面,要灵活运用。(2)增强特色记忆强化言语意象记忆是学习的基础,没有记忆谈不上学习,语言学中有很多言语模型需要学习掌握,正如名言“感觉了的东西不一定理解它,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好的感觉它”揭示出的,“理解是记忆的基础”,教学中须让学生明白每一个语词概念、规律的特征、特点,它是怎样抽象出来的。如教学卧薪尝胆一课中,薛法根老师讲到勾践到夫差那里做奴仆时,在黑板上画出“女”字的象形文字:一个低头、俯身、双手交叉在胸前的人。他告诉学生古代的女人见了男人就是这样一副温顺的样子。然后

20、他在“女”的边上添了一只男人的大手,告诉学生男人们想打就打,想骂就骂这样的女人就是“奴”。他又画出“仆”字的象形文字:一个侧身站立的人,头上戴着“羊”的标志表示这是战俘或罪犯。如此教“奴仆”一词,从形到义,让学生从中体会勾践的忍辱负重,不能不说是独具匠心。再如,教学“笑”字,传统教学只告诉学生上面是竹字头,下面是“夭”。我根据汉字象形字的构字特点,探索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笑”字教学,先由投影出示一个卡通脸谱,然后依次将眼、眉演变成“竹”字头,将鼻子演变成“”,将嘴演变成“一”,脸谱笑时,两个嘴角也演变成“丿”和“乀 ”,转眼一“笑”字就出现了。在艺术的感染、熏陶、启迪下,他们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

21、记住了这个字,掌握了字义,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新奇精彩的画面令学生惊奇不已,妙趣横生的卡通人物令学生开怀大笑。 2.构绘图像,搭起视觉思维的台阶意象是一种以语言单位为载体的修辞艺术的基本符号。意象的运用折射出视觉主体的观物能力、独特的审美 心理结构以及独特的情感郁结方式。遣词造句是构成语言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是生成、发展语言的“活力细胞”。字、词、句是构成语言,表情达意的基本材料。一篇优秀文章,总有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即关键的词语、文眼、警句、过渡句段、文题等等。它们或统领全文,或概括内容,或提示中心,或揭示内涵,或表明作者意图,或流露作者情感,是破解全文密码的关键所在。教师抓住这些“

22、视点”,引导学生去品位、揣摩文本中的一些重点词句,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和技巧,并拓展到全篇,就能有效的培养学生敏锐的感悟能力,实现多元化、个性化的阅读感悟。阿恩海姆认为,“当大脑以科学思维方式活动起来时,就要从直接经验到的现象中寻找能代表它的正确意象。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的作用就是去填补或弥合这种极其复杂多样的初步印象(经验现象)同这种现象之相对简单的“准确意象”间的距离,应该以一种尽可能简单的图式把“最终的意象”(或代表现象的正确意象)呈示出来。当学生们自己无法从其复杂的现实形象中辨认出这一意象时,这样做就更有必要。”3 教学中,在了解学生的视觉思维水平后,构绘符合他们视知觉的示意图,搭建施

23、展视觉思维的“台阶”,这符合建构主义教学观,也是提高学生视觉思维能力的必要途径。(1)置换比较,诱发视觉冲突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有一些新知识会超出学生已有经验和认知能力的范围,新的境况与原有心理图式不能重叠,领悟力无法抵达新的知识层。这些地方正是教学重点和突破的地方。抓住重点词语,采取内外对应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现实意象,进行对应、比较,发现现实中的意象与记忆中的形象之间的联系与差别之处,从而引发视觉冲突,产生新的“陌生”的视觉意象(心理意象),并伴随着一种直觉顿悟感,赋予眼前的人、事、物更为丰富的内容,而对眼前司空见惯的现实形象产生新的陌生的感觉,获得对语言新的感受。教学片段:安塞腰鼓中“捶”

24、字的教学出示句子“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师:句中哪个词首先跳到你的眼前?生:是“捶”师:“捶”字还可以换成哪些词?生:“击”生:“打”生:还可以换成“敲”师:这些词语意思差不多,都可以表示后生们的动作,那么课文中为什么用“捶”呢?读一读句子,模仿一下人物的动作,你有新的感受吗?生:我觉得用“敲”不好,显示打鼓的力气不大,人显得没有精神生:用“捶”最好,写出了后生们用力之大、之快、之猛生:我仿佛看到了后生们全力以赴,动作迅猛,忍不住我也想捶起来。师:一个“捶”字多传神呀,同学们已经能感受到“锤”的美妙了,真会读文章。 “捶”字逼真地写出了后生们用力之大、之快、之猛,传神地表现了后生

25、们全力以赴,动作迅猛,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教学中,学生在读中比较、揣摩、玩味那些具有点睛意义的字词,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高超技能,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达到读有所悟,读有所得。常见置换比较有换词比较法、换位比较法、填词比较法、省词比较法等,反复经历这样的观察过程,可以让学生拥有一双“慧眼”,在平凡中见新奇,消除“无物”感,既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又学到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2)类比切入,引发多向联想大脑在处理视觉信息的时候,对图像作外形轮廓特征的处理,然后把特征的信息记录下来作为参考,当日后看到具有同样特征的对象,大脑可以通过其特征辨认出。这种类比操作恰好就是视觉信息处理的操作形式。司马光砸缸

26、这个故事大家都熟悉,司马光救友的解决办法,关键就是建立在对事物做取像类比上。如果按照正常思维方式,大家往往会把解决问题的对象放在溺水的小朋友身上,谁掉到水里就把谁拉上来,但是这次情况有所不同,因为当时在场的都是小孩子,水缸的缸口位置要比小孩子还高,小孩子的体力不具备把溺水者从高大的水缸中拉上来的条件。于是,司马光只能对水缸作取像类比,找到水缸具有盛水的属性作用,由“虚”至“实”,再由“虚”推回到“实”,“类比”得到“破水缸”可以泻水并同时解脱友人被水溺毙的危险,于是,司马光发挥了视觉思维的优点把问题瞬间解决了。类比的思维习惯,不仅利用了大脑中原有的强大的“视觉模式”处理机制,同时以“循像而行”

27、的思维模式,也令对“对象”采取“类比”操作的方式,成为“视觉思维”较为倾向性的动作,也较为擅长。教学中,可以从类比切入,引发学生多方面联想,建立视觉意象库。其一,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背景中多向性联想。例如,青海高原一株柳把柳分别呈现在如下场景中:干旱、高原风雪、雷轰电击,灞河边,让学生反复观察着同一株柳,自由地展开联想。学生心里极快地闪现出很多个既清晰又模糊的视觉意象,当“一株柳”与某些情景结合起来,就被附上了丰富的情感内涵,眼前的一株柳竟变得如此亲切而富于鲜活的生命色彩。其二,不同的事物在同一个背景中的多向性联想。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从安静的学习氛围中,观察同学的表现,写字的姿势与节奏的

28、和谐、思考问题的神态与举动等,可以抽取出“专注”的视觉意象。又如“友好”意象可以从日常交往行为中提取,“关切”意象可以在互相帮助的举动中归纳。由于背景具有暗示作用,在学生视知觉中,背景似乎被忽略了,与背景氛围协调具有共情性的事物特征就显得异常突出,而与之无关的特征则被无意识地舍弃了,学生的归类意识、提炼话题的能力就能得到加强。(3)感觉还原,使角色回归通过对文章的语言文字“中介”的解读,把作者的“内心视象”转化为自己的“内心视象”。而这“内心视象”的转化,首先必须进行感觉还原活动。“还原法”与人们在阅读教学中常提到的还原性阅读的不同。通常所说的“还原性阅读“,是指深入文章之中,透过文字表面还原

29、文章本来意义,把握或贴近作者的思想感情,它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等为特征,是基础层次的阅读。视觉思维理念下的“还原”是通过想像,还原出原生的、未经艺术加工的状况,和文本中的艺术形象进行比较,从中找到差异,从而揭示矛盾,然后深入分析。它是从直观中揭示矛盾的系统性的操作性方法。 如教学鞋匠的儿子25自然段时,通过还原,把“我”、林肯、参议员都邀来,让学生借助语言还原“当所有的参议员都参与了这个羞辱新总统的行动。一个鞋匠的儿子整个参议院到处都有这样的嘲笑声在公众场合,不光羞辱自己,还羞辱自己的父亲,而且是已故的父亲,所有的平民、底层人民,面对这样的侮辱,一般人会怎样?你会怎么?”通过还原,出现了行为

30、上、思想上的差异,也就是出现了矛盾时,出示插图:看图说说林肯的表现,通过插图观察、语句分析,林肯宽容的品质就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中。由于“还原”的作用,才使这“感觉形象”得以成为充满了生命的有机的“活象”。叔本华说:“人和动物的柴恩就好比一个航海家和一个无知的水手的差别一样。前者借海上的地图、罗盘、象限仪二能准确地认识航程和每次当前的所在地;后者则看见波涛与天空而已。因此值得注意,也值得惊奇的是:人除了在具体中过着一种生活外,还经常在抽象中过着第二种生活。”与语言牵手,在精准处推敲,在矛盾处发现,在美妙处品味,让学生在“第二种生活”自在游历,深切体验,获取精神境界的提升。这是理性视觉穿透力,也就

31、是是透过表象把握本质进而获取知识的领悟力。(4)补白拓展,凸显内在联系文本存在着大量的意义空白与意义未定性,它们构成一种不确定之域、一种空白结构,如小威廉姆e.多尔所说:“一个好的故事,一个伟大的故事,诱发、鼓励、鞭策读者去阐释,与文本进行对话。好的故事应具有足够的不确定性以诱使读者参与到对话中来。”4建构主义教学论强调,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一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允许被固定,但应留有较大的改变和补充的空间。这样才真正有利于师生从不同角度去探讨客观世界,提供机会让教师将个人构想的教学内容投入教学中去。好的教学不是引导学生去看课程文本里有些什么,而是引导学生去思考课程文本里所没有的东西。“给我一个支点

32、,我可以撬起地球。”文本中的空白就是启迪学生的引爆点。如二泉映月一文中写道:十多年过去了,师傅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为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以度日教学这一部分时,教师设置了不同的情境,如“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在一个风雨交加的黄昏”“有一天,阿炳病了,一个躺在冰冷的床上”“新春佳节,家家户户团团圆圆,可是阿炳”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场景进行想象补白,“此时,你看到阿炳”深刻感受阿炳生活的艰辛,从而进一步体会生活得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于音乐得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之情。这里的补白,主要在情节描写的情感点上引发共鸣,激情达义,或者在内容叙述的思想上感悟深化,是教学

33、的点睛之笔,是通过搜寻意象来呈现的。学生视觉思维中意象的补充功能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进行训练:其一,大量观察人的神情,猜测其内心;观察人物的瞬间动作补足其前面的动作,预见后面将要产生的举动;观察人物的举动判断他正在做的事情。其二,根据眼前正在发生的事情和氛围,探询事情的起因,预测事情的发展方向与结局。其三,集中观察某一处景物,想象它在不同季节或不同时间段的景观变化等。这样做,无疑可以增强学生对眼前事物和环境变化的把握能力,训练其观察的有序性和有效性。3.交替演绎,培养视觉思维习惯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视觉思维和逻辑思维是互相补充、互相渗透的。视觉思维往往以逻辑思维为起点,长期的逻辑思维也往往以直

34、觉思维为起点,直觉地发现了问题的存在,才会引发逻辑论证的进行。视觉思维还以整体的直觉的方式把握世界的。其自始至终借助意象,在观察、想象、构绘等形式的不断交替、变化中进行创造性活动。许多研究表明,儿童也是以整体、直觉的方式把握世界的。这在皮亚杰和布鲁纳那里得到了证明。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意象库,将观看、想象和构绘相互作用的视觉思维训练,灵活、恰当地融入每一节课,最终加强视觉思维能力,培养视觉思维习惯。(1)视觉引领霍尔登曾提醒我们,科学如同艺术一样,只有当它从直接的感性知觉跨越到形式化的结构式样,并且能够持续不断地将二者作任意转换或保持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时,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

35、用。教学槐乡五月时,特级教师周婷在指导学生阅读第一段的过程中,对学生难以理解并且难读的长句子“嗡嗡嗡”和“啪啪啪”做了很好的设计与引领:“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 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如此编排,化抽象为形象。不但使文本在视觉上就有了诗的架构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化难为易、循序渐进,学生易于理解。既诠释本段上文槐花的“多与白”,也为学生感悟本段下文槐花的“香”做好了铺垫。(2)以静“制”动引导学生自己构绘“关键帧”,用静态的图像表示出思维的运动情况,学生看了如下图所示的“运动图”,问题自然“清晰看见”。夜晚的实验一课,为了让学生明白伟大的发现起源于非常平常的现象,教学中,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接下来斯帕拉捷又做了几次实验?抓住其中一次实验,完成表格填空。问题和现象蝙蝠在夜空飞来飞去,从来不会撞到树上或者墙壁上第一次蒙上眼睛轻盈敏捷凭什么来辨别前方的物体?捕捉灵活地飞蛾呢?来辨别方向的吗?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结论蝙蝠是靠听觉来辨别方向,确认目标的还可以利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