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教案 全册_第1页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教案 全册_第2页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教案 全册_第3页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教案 全册_第4页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教案 全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生活与哲学教案【全书基本框架图说明】1、哲学思考的是人与世界的终极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从何处来)?世界的状态怎么样(向何处去)?如何处理人与世界(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关系?对这些终极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不同的哲学派别,而其中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完整地、科学地回答了上述问题,能够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各个部分是有机统一的。如唯物论中渗透着辩证法思想,辩证法中渗透着唯物论思想,认识论中又渗透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世界观决定历史观,世界观、历史观又决定着价值观和人生观,人生观又内在地包含着价值观(人生价值观) 。一【全书基本框架】 1、第一单

2、元:阐述哲学的一般知识 (1)什么是哲学?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2、第二、三单元:阐述马哲的辩证唯物主义 (1)辩证的唯物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2)唯物的辩证法:世界的状态怎么样?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如何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 3、第四单元:阐述马哲的历史唯物主义 (1)社会历史观 (2)人生价值观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单元知识】掌握以下基本问题: 一、哲学的一般知识 1、哲学的起源、本义、功能和任务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总结和反思 4、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 5、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 1、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 2、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地位与作用(一)哲学的起源、本义、功能、任务 1、哲学的起源: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提示】两句话各有侧重 哲学智慧产生于实践,这是最根本性的。 但人类的实践活动并不能自发地生成哲学,只有人们在实践中自觉地思考和追问,哲学才会出现。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提示】哲学智慧 哲学本身并非就是智慧,而是追求智慧之学。 3、哲学的功能(作用):(p25) 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具有帮助人们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和理

4、想信念的功能。4、哲学的任务: 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对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与实践,。因此,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示】哲学的任务哲学的功能 (或作用) 哲学的功能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只有真正的哲学才得以完成这一任务。 (二)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方法论?二者的关系如何?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联系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

5、法论。 2、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区别(1)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有。(2)世界观通常是自发形成的,哲学则是哲学家自觉研究的结果。(3)世界观是零散的、朴素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联系(1)哲学和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3)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小结】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三)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总结和反思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主要是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揭示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本质和规律;哲学研究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1)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总结和反思,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

6、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只有坚持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科学家才能在研究活动中掌握正确的方向。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1、哲学的基本问题 (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为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这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首先遇到并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第二,这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第三,这一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哲学其它问题的回答。2、哲学的基本派别(1)是什么?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本原先后决定唯物主义唯心主义(2)唯物主义的基本

7、形态基本观点如何评价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金、木、水、火、土、气等是世界的本原。 进步性:否认神创论,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正确。局限性:只是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进步性: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猜测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原子)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心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

8、大思想武器。【扩展】列举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 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 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 水为始基:“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3)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基本观点总体评价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当作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局限性:二者都把人的意识当作世界的本原,其根本观点是错误的。可取处:就其局部范围而言,它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客观唯心主义把

9、某种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当作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扩展】列举主观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王守仁:心外无物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叔本华:万物是我们的表象杜威: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 【扩展1】列举客观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中外“神创论”(盘古开天地、上帝创世纪)柏拉图:理念论黑格尔:绝对观念论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朱熹:理在事先、理生万物 【扩展2】列举生活中的客观唯心主义(神秘主义) 宗

10、教观念、封建迷信思想; “8”就是发,喜鹊报喜; 慧星出现乃不祥之兆; 指纹、手相、星座、生肖、风水决定人的命运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要点详解】 (五)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 1、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2、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这是因为: (1)它正确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2)它正确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疑点】真正的哲学就是科学的哲学吗? 哲学家对问题的认识总不能超越自己的时代,因此一定时期的哲学形态在后人看来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它为真正的哲学,关键是看它是否正确反映了自己时代的要求,是否代表自己时代的先进思想。 从这个意义上

11、讲,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哲学现在看来都有其局限性,但它们都是自己时代的真正的哲学。3、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批判功能:批判旧的制度和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2)塑造功能: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通过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由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哲的产生马哲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马哲的产生,是时代的要求。 (2)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可以论证自然界的唯物辩证性质。 马哲是对当时自然科学知识的概括、总结和反思。(3)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

12、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核。 马哲是以往哲学的批判继承和发展。【提示】马哲用黑氏辩证法改造了费氏的唯物主义,不仅指出物质决定意识,还指出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用费氏的唯物论改造了黑氏的辩证法,否定了黑格尔提出的世界变化发展的动力源于“绝对精神”,指出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因此,马哲对上述两者不是简单的直接吸收,而是批判继承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三个统一)马哲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1)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2)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3)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哲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

13、于它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马哲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以实践为目的,指导人类追求解放。 马哲是科学的,说明它正确揭示了世界的本质与规律,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必然趋势,所以它在实践中又必然要求通过革命变革社会,推动人类社会发展。(4)三个统一的基础科学的实践观。 以前的哲学只着力于解释世界,马哲不仅致力于认识世界,更致力于改造世界。马哲正是以实践为基础,坚持从实际出发去考察和认识世界,才得以全面地、正确地解决了全部哲学命题,实现了上述三个统一。实践观点是马哲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马哲实现了上述三个统一,就克服了以往哲学的种种不足,因此,马哲不仅是真正的哲学,也是科学的哲学。

14、4、综合探究(小结)走进哲学 问辩人生 马哲的地位与作用。 它是以往哲学和科学发展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学好马哲,终生受益: (1)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三观”。 (2)帮助我们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 (3)为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单元线索】 本单元主要内容: 1、第四课、第五课主要讲辩证的唯物论: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即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 (2)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和

15、普遍性,要按规律办事;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2、第六课讲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2)认识发展的根本规律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两部分内容的联系(了解) 1是2的前提和基础。 坚持实践决定认识,正是遵循“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即“物到感觉”是经由实践来完成的。 坚持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是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即认识通过指导实践去改变客观事物。【要点详解唯物论部分】 一、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一)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1、世界统一于物质 (1)什么是物质? 物

16、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提示】 什么是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性: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但它并不独立存在,而是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什么是物质的具体形态? 物质的具体形态指各种具体事物,它们既有“客观实在”这一共性,又有其个性(形状、色彩各异等)。 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马哲物质观的意义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界限 “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客观实在” 克服旧唯物主义哲学物质观的缺陷(将物质混同为物质的

17、具体形态,必然经不起唯心主义的攻击)(2)为什么说世界统一于物质? 自然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产生: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构成: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 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是客观的。 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2、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 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生物的反应形式 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 意识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形成。 劳动和交往 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形成。 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2)意识是人脑(不是大脑)的机能

18、 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意识就是在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产生的反映。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提示】 (1)客观存在客观实在 客观存在指个人主观以外的所有事物,包括客观实在、物质的具体形态以及他人的意识等。 (2)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意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反映的形式(如感觉、判断等)是主观的,正因为如此,对同一客观事物才会形成不同的意识。(4)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是人所特有的“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5)小结:为什么说物质决定意识? 从意识的起源看; 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 从意识的内容看。 因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二)意识的作用(又叫意识

19、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1)表现 目的性、计划性 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第一,不是有什么就反映什么,而是有所选择。 第二,不仅能够反映现象,还能把握本质和规律。 第三,不仅能够反映现在,还能追溯过去和推测未来。(2)意义 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它使人能够由表及里地揭示事物内部的本质与规律。因此,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了解认识的有限性于无限性)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的反作用) (1)表现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2)意义 人不但能够改变世界已有的事

20、物,还能创造出世界上没有的事物,从而推动世界的变化发展。【严重提示】 (1)意识无论是能动地认识世界还是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都不是直接进行的,必须通过实践来实现。 (2)意识能动性的发挥有正确与否的问题:从认识世界来看,意识既可能正确的反映客观存在,也可能错误的反映客观存在。从改造世界来看,正确的意识对改造世界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改造世界起消极的阻碍作用。(三)物质决定意识与意识能动性的关系(理解) 物质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意识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意识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必须以承认物质决定作用性为前提。 两者不可分割,也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割裂二者的辩

21、证关系,片面强调物质决定作用而否认意识能动作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思想,夸大意识能动作用而否认物质决定作用,是唯心主义思想。 二、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一)客观规律 1、什么是规律?p33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固有的 不是主观添加的(如乌鸦报丧) 本质的 不是现象的(如苹果落地) 必然的 不是偶然的(如守株待兔) 稳定的 不是易变的(如价格波动)2、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1)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的方法

22、论要求 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二)主观能动性 1、什么是主观能动性(了解) 主观能动性:想(认识)、做(实践)、精神状态 意识能动性:想(认识)、精神状态 意识的反作用:意识能动性的第二个方面2、主观能动性的方法论要求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三)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客观性为前提。 两者不可分割,也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片面强调规律的客观性而否认主观能动性是形而上学唯物主

23、义思想;夸大主观能动性而否认客观规律的制约性是唯心主义思想。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方法论) 1、是什么p41 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提示】 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反对从主观出发,从主观出发有三种表现:从理论出发(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从经验出发(经验主义);从个人主观好恶出发。 实事求是:实事客观事物;求认识;是规律。实事求是一方面强调了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现和认识规律。2、为什么 (1)哲学依据(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第一,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

24、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二,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这要求我们实事求是。 (2)现实意义 第一,是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 第二,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第三,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3、怎么样见p41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二是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

25、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要点详解认识论部分】 一、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 (一)什么是实践?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 (1)是一种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2)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这两个方面正是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的根本区别。【提示】 改造主观世界指改造自己的思想、认识以及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有利于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2、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客观物质性 第一,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手段、对象是客观的。 第二,实践的过程及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是客观的。

26、(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提示】 坚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辩证法的思想。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两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正确发挥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第一,社会性: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第二,历史性: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 (4)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和统一,体现了在辩证唯物

27、主义认识论中贯穿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3、实践的基本形式见p43“专家点评” (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2)变革社会的实践; (3)科学实验活动。(二)什么是认识(了解)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感性认识: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理性认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三)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在实践中主客体相互作用下产生。【提示】 (1)“意识源于物质”和“认识源于实践” “意识源于物质”主要指意识反映的内容源于物质世界。 “认识源于实践”指认识形成于实践中。 两者是从不同角度讲的,并不矛盾。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必须通过

28、实践才能实现,因此两者又是相通的。 但不可混淆搭配。如不能说“认识源于物质”。(2)“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获得认识的两种途径。 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实践而得,间接经验是通过学习和传递而得。 两者的划分是相对的,在我为直接经验,在别人就是间接经验,因此二者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 直接经验不一定就比间接经验更可靠,两者都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而要真正消化和理解间接经验也必须通过实践,不能止于纸上谈兵。(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一,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 第二,实践提供更完备的认识工具。 第三,实践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29、的唯一标准 第一,真理即正确的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如实反映。 第二,只有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检验主观是否符合客观。(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与归宿。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认识应当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去改造客观世界,才能显示其实际意义。2、认识的反作用(认识指导实践) (1)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不同性质的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不同。 (2)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消极的阻碍作用。3、实践的决定作用和认识的指导作用的辩证关系 两者不可分割,也不能

30、并列,更不能颠倒,实践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承认实践的决定作用是坚持唯物论思想,承认认识的反作用是坚持辩证法思想。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1、真理的绝对性 (1)真理的客观性p47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第一,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其反映的内容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第二,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即实践本身也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疑点】有用的就是真理吗? 真理作为正确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是有用的。 “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 “有用就是真理”以主观需要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是错误的。 2、真

31、理的唯一性(一元性)p47 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个真理。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它不因权力、地位而改变。【提示】真理的客观性决定真理的唯一性 真理的客观性告诉我们:判断我们的认识是不是真理,其参照系只能是客观事物本身,即主观反映是否与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相一致。而对于同一个确定的客观事物,其本来面目只有一个,因此与之相一致的主观反映也只能有一个。 这本来是一个常识,但正如童话皇帝的新衣所寓:我们往往因为对权力、名利的畏惧或崇拜,而忽视了什么是判断真理的标准。2、真理的相对性 (1)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2)真理是具体的 任何

32、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离开这一特定的过程,真理就会变成谬误。3、方法论要求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绝对性)要求我们坚持真理。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相对性)要求我们发展真理。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二)认识的发展(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 第一,认识的主体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第二,认识的客体的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因此,对某一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具有无限性 第一,认识的对象(客体)即物质世界是无限变化的。 第二,认识的主体即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第三,认识的

33、基础即实践是无限发展的。 因此,追求真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3、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追求真理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我们既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又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向前发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额外总结】 一、本单元常用的重要原理(世界观+方法论)唯物论部分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改造世界起积极的推

34、动作用,这就要求我们重视精神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这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人们可以发挥主观动能性,认识和利用规律。认识论部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我们必须立足实践,重视调查研究。认识对实践起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这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认识(或重视科学理论的巨大作用)。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因此,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要正确对待错误。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这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单元线索】 本单元讲辨证唯物

35、主义的重要内容:唯物的辩证法,它正确揭示了世界的状态怎么样: 第一,世界是辨证的。即世界本身是联系、发展、矛盾着的世界,这就要求我们用联系观点、发展观点、矛盾观点看待周围的世界。 第二,世界是唯物辨证的。即世界的联系、发展、矛盾是客观的,既不是“绝对精神”赐予的,也不是主观臆造的。 本单元的基本内容如下: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辩证否定观与树立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和根本分歧。【要点详解】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联系的观点。 1、什么是联系?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

36、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联系的普遍性(1)含义: 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提示】 “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不等于“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因为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2)方法论要求 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3、联系的客观性 (1)含义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表现 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它们都是客观的。 区别自在事物的联系:人类产生前就存在的自然物本身固有的种种联系。人为事物的联系:通过人类实践建立起来的种种联系。联系人为事物的联系以自在事物的联系为基础,

37、是自在事物的潜在联系的显化和实现 。(3)方法论要求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4、联系的多样性 (1)含义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2)表现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3)方法论要求 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尤其是把握事物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5、联

38、系的多样性之条件的多样性。p57 (1)含义 条件是指同某一事物相联系的诸要素的总和。 一切事物都处在联系中,因此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 联系的多样性与条件的多样性密切相关。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2)联系条件多样性的方法论要求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 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 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6、联系多样性的表现之一:整体和部分的联

39、系 (1)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 区别含义不同(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地位不同(主导和统率、服从和服务)。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联系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关键部分起着决定作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方法论要求(两个方面) 第一,整体处于主导地位,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第二,部分影响整体,要求我们重视局部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7、整体与部分辨证关系的深化:系统观 (1)含义 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因此,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2

40、)系统的基本特征 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3)方法论要求:系统优化的方法 第一,从认识方面来说,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又要把系统和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第二,从实践方面来说,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重视整体的功能;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使各要素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力求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8、小结:关于联系的基本原理。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联系是普遍的,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

41、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第一,联系是客观的,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联系,切忌主管随意性。 第二,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第一,联系是多样性,要求我们全面把握事物的联系,尤其要注意事物的间接的、本质的、长远的联系以及事物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 第二,联系的多样性还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 第一,整体处于主导地位,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第二,

42、部分影响整体,要求我们重视局部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5)系统优化的方法 第一,从认识方面来说,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第二,从实践方面来说,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最后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二、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二:发展的观点(一)运动(第四课第二框) 1、什么是运动? 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运动与物质的辨证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

43、运动中才能存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反对的两种错误倾向 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的观点。 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3、运动与静止的辨证关系 (1)什么是静止? 静止是就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来说,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2)二者的辩证关系 区别: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3)反对的错误倾向 承认静止否认运动-形而上学的不变论(静止观) 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相对主义(不可知论)、诡辩论(二)发展 1、发展的含义和

44、实质p63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拓展】关于新事物与旧事物 a.什么是新事物? 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判断是否新事物的标准,不是形式的新旧,不是产生的先后,不是一时力量的强弱,其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b.新事物永远是新事物吗? 新事物也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不会永远是新事物。 c.新事物与旧事物毫无关系吗? 新事物在旧事物中孕育产生,是对旧事物的“扬弃”。2、发展的普遍性 (1)表现 第一,自然界是发展的; 第二,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第三,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整个世界都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世界是永恒发

45、展的。(2)方法论要求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第一,既要认识事物的现状,又要了解它的过去,预测它的未来。 如:坚持可持续发展。 第二,要根据事物在发展中的阶段来确定我们对事物的态度。 如:正确评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三,要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如:第十课讲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3、发展的原因:内因和外因 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哲学上把事物的内部矛盾叫做内因,把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做外因。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起作用。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二者缺一不可。4、发展的状态:量变

46、和质变 (1)量变和质变的区别含义特征表现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 质变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根本的、显著的变化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 (2)量变和质变的联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第四,事物的变化发展就是经由量变到质变的循环往复,不断前进。(3)方法论要求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重视量的积累。不能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不能缺乏信心、优柔寡断。【拓展】此处就“发展”的角度而言。此外,量变引起质变还包括倒退性的变化,

47、我们还应当注意: 质变始于量变,当要防止事物向坏的方向转化时,就要防微杜渐。(实际上是重视量的积累的另一方面)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当要保持事物性质稳定时,就要坚持适度原则,避免过犹不及。(4)割裂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的错误思想 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是形而上学的思想,如: 生物激变论承认质变,否认量变。 庸俗进化论承认量变,否认质变。5、发展的趋势:事物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 (1)为什么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第一,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和发展,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第二,社会历史领域的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第三,综上所述,新事物必

48、然战胜旧事物。(2)为什么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第一,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弱到强的过程。 第二,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与接受也有一个过程。 第三,旧事物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3)方法论要求 第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要求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促使新事物的成长壮大。 第二,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要求我们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6、小结:关于发展的基本原理 (1)发展的普遍性(三个方面) (2)发展的实质 (3)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两个方面) (4)做好量的准备 促进事物的质变(两个方面) 提示:联系与发展的联系 二者同为辩证法的总特征,且有着

49、内在的联系。 联系指事物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由此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而事物的运动变化又包含着一种前进性上升性的趋势,这就是发展联系构成变化发展。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三、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1、什么是矛盾 (1)含义: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这就是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拓展】哲学上所讲的矛盾和生活中所讲的矛盾 (1)第一种情形 生活中讲的矛盾,如人与人的矛盾、阶级与阶级的矛盾,其实是矛盾双方斗争性的具体体现。 (2)第二种情形 生活中讲的矛盾,还包括人们语言表述上的矛盾(如成语故事“自相矛盾”中所寓),这是逻辑矛盾。 哲学上

50、讲的矛盾是事物固有的对立统一关系,而逻辑矛盾是人们主观思维上的前后不一致,二者有着天壤之别。(2)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和统一性同一性(统一性)斗争性(对立性)区别含义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连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分离的属性和趋势表现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贯通(渗透、包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相互区别;相互排斥。哲学上讲的“斗争”与生活中讲的“斗争”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条件相对的,有条件的绝对的,无条件的联系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对立统一规律(3)关于矛盾基本属性

51、的两大方法论 第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化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不利的,我们应当促进有利转化,防止不利转化。 第二,矛盾双方的对立性和同一性不可分割,我们应当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2、矛盾的普遍性 (1)表现: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2)方法论要求 第一,矛盾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第二,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这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一分为二的全面分析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片面观点(一点论)。 3、矛盾的特殊性 (1)含义: (2)表现:三种情形 第一,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