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石龙镇总体规划修编(2002-2020)……说明书_第1页
东莞市石龙镇总体规划修编(2002-2020)……说明书_第2页
东莞市石龙镇总体规划修编(2002-2020)……说明书_第3页
东莞市石龙镇总体规划修编(2002-2020)……说明书_第4页
东莞市石龙镇总体规划修编(2002-2020)……说明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东莞市石龙镇总体规划修编(2002-2020)说明书 第一部分 现状概况及规划背景 (一)石龙镇发展现状分析一、现状概况1、自然条件石龙镇位于东江下游北干流与南支流的分叉口,东莞市东北部。除南边有一列小丘外,其余镇区均是东江冲积平原。全镇由河道自然分成四大块:南块西湖区,因南端突起一台地,地势稍高;中部老城区、黄洲区(新城区)二块和北部一小块地势低洼、平坦。石龙夹东江干流,水资源丰富;地处南亚热带,终年暖热如春,年均温度22.1,年降水量1774.1毫米,适宜植物四季生长。2、人口与用地情况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报告,至2000年11月,全镇总人口为12.9万,其中户籍人口6.68万人,暂住人口6

2、.22万人。户籍人口男女性别比例基本平衡,外来人口以女性居多,全镇人口男女性别比为0.93:1,户籍人口中农业人口占多达8188人,但实际职业已基本实现非农化。全镇有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2万多人,分布于全世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户籍人口增长缓慢,基本稳定;暂住人口增长迅速,近五年期间年平均递增20。截止2002年,石龙镇全镇总面积为12.8平方公里;2003年,本次规划工作开展期间,石龙镇全镇总面积调整为13.08平方公里。3、基础设施现状1)交通:石龙港是广东省第一家通铁路的内河港口。广深铁路、广深准高速铁路平行从镇西面穿过,并设石龙站。全镇被东江分隔的四个片区由四座大桥相连。对外交通主要通过

3、东西向的莞龙路与莞城和莞深高速公路相连。内部交通设施情况新城区较好,老城区和西湖区路网不成系统,停车设施缺乏。2)通讯:全镇已建成了以先进的数字传输系统为主体的传真通讯、数据通讯、无线传呼、移动电话等现代化通讯网,装机总容量16万门,分配至石龙6万门,目前已装机容量4万门;其余分配给石排、茶山10万门。3)电力:石龙镇现有110kv变电站3座,6.7万千瓦发电厂一座,年供电量4亿度。4)给排水:石龙镇现有水厂三座,均为石龙镇所属。三座水厂的水源都取自于东江南支流。全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现有的排水方式是采用雨污合流制,东江为主要的排水受纳体。4、经济发展现状石龙镇经济发展迅速,2000

4、年工农业总产值达30.98亿元,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0亿元,利用外资额2424万美元,“九五”期间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6.62%,gdp年平均递增27.77%。石龙镇2000年产业结构比例为0.1:52.1:47.8,可以看出第二、三产业占主导地位, 2000年全镇工业总产值达30.95亿元,比上年增加16.61%,其中光学制品、电子家电、医药、化工、食品饮料、服装为主要行业,工业体系已初步形成。农业在三产gdp里只占很小比重,目前以种植业、牧业、渔业三大产业为支柱。2000年农业总产值为275万元,全镇实有耕地面积2982亩。石龙第三产业在“九五”期间呈较快

5、的增长势头,平均增长率为26.45%,全年实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2.57亿元。但是,整个第三产业档次不高,主要以消费性为主,其次为服务性,代表第三产业发展新方向的生产性服务业较少。5、社会事业发展现状石龙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实施“科教兴镇”战略,形成了较好的幼儿、小学、中学教育体系。石龙的医疗服务水平及设施,均处于周边地区的领先地位。石龙博爱医院、石龙人民医院均为二甲医院,服务范围辐射周边地区。二、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城镇总体规划的指导和较好的规划管理控制下,石龙镇的城镇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五星级酒店的建设,滨江公园、绿地的形成以及高品质商品住宅区的开发建设构成

6、了石龙城镇建设和发展中的亮点。但从全镇总体和长远的发展来看,城镇形态的构建和形象的塑造远远不能适应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和建设现代化中心城镇的要求,城镇基础设施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服务水平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在下一步的城镇规划和建设中,必须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1)城市用地结构不合理。城市公共绿地、公共设施、市政设施等用地严重偏小,三区用地不平衡,老城区道路用地不足,未能形成完整而合理的城镇用地系统。2)土地出让超量问题较为严重。自1993年以来,土地开发速度很快,平均每年开发的土地数量为0.32平方公里,1993年1996年平均每年开发的土地数量

7、为0.53平方公里。至2002年,全镇约有推平未建空地2.61平方公里,而其中大部分土地均已出让。土地的超量出让,给城镇规划和建设带来诸多困难。3)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低。一方面土地资源紧缺,一方面老城区大量房屋闲置,部分工厂产出低。2、道路交通不成系统1)城市对外出入口形成瓶颈,镇内交通联系与过境交通混杂,严重影响交通效率和城镇秩序。老城区路网密度低,新城区路网密度高。2)路网系统不完善,功能分级不明。新城区路网密度高,老城区路网密度低,尤其缺乏片区内部的次干道,内外交通过份集中在新桥路、红棉路和莞龙路这几条干道上。3)道路有效利用率低,主要表现在道路附属设施不足,人流和车流交叉严重,缺乏停车

8、设施。4)局部交叉路口设计不合理,制约了道路的通行能力。3、部分片区工业布局分散、混杂老城区和西湖区工业与居住混杂,占据沿江黄金地段,对周边环境影响大。4、新城区凝聚力不足,城市形象有待提升。1)作为全镇的行政、文化、科技中心,该片区发展较慢,城市服务功能不够明显。2)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难以承担全镇科技、文化中心的角色。3)核心区域的空间形象特色不鲜明。 5、人口增长快,暂住人口比例高,带来相应的问题多1)暂住人口增长快人口超常规发展客观上要求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也要高标准规划和建设,充分考虑弹性因素,否则出现服务设施相对滞后的局面。2)全镇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全镇(包括外来暂住人口)将

9、近80%的人口只有初中或小学文化程度,缺乏工程技术人员和高素质的服务人员,难以适应城镇现代化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加了石龙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难度。 (二)上版规划及上层次规划一、上版规划的实施情况与问题石龙镇从八十年代起,已作过两版规划,86年版东莞市石龙镇建设总体规划(19822000)和92年版东莞市石龙镇建设总体规划修订及黄洲区规划(19912005)。86年版规划以老城区主体和西湖区一部分为依托,提出了在规划期内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城镇建设的总目标,确定了城镇性质、人口及用地规模,对公共设施布点及道路骨架作出了具体布署,一定程度上指导了城镇建设。但是,该规划引导城镇跨广九铁路向西发展,

10、规划区域纳入了跨行政区界的石碣、茶山镇,最终因行政区划的矛盾致使规划无法完全实施。92年版规划纳入了黄洲区用地,总规划用地为10.38平方公里。该版规划除对总规划用地指标、人口规模有所调整外,对黄洲区用地性质、人口容量、道路系统及断面、城市形态、公共设施、市政设施等作出布署,较好地指导了黄洲区的规划建设。黄洲区目前的路网格局、用地都是按照该版规划控制的。但是,规划在实施上也存在一些不足,有规划本身的原因,也有管理的原因。首先是规划对人口规模的发展预测估计不足,规划到2005年全镇人口将达到8万人,实际在2000年已达到12.9万人,远远突破了规划规模。其次,规划的深度不够,可操作性较差,难以充

11、分发挥规划的引导和控制作用。该次总规修订对总体发展思路、三个区综合协调关系、公共市政设施总体布局、城镇总体形态都未作考虑,致使城镇建设、投资分散,老城区拥挤不堪,新城区(黄洲区)迟迟达不到新中心的规模。三是各层次规划衔接不力,总体规划后没有紧接着编制下一层次的详细规划,相关专业规划也未跟上,致使地块开发的指标确定、管线配套带有一定盲目性,管理不便。同时,近年来石龙经济发展迅速,客观变化因素太多,该版规划的超前性、科学预见性不够,城镇建设已远远落后于经济建设的速度。 二、上层次规划根据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5),石龙镇的城市性质为市域次中心城镇,珠三角水铁联运中心之一,高新技术加工区

12、。根据东莞市市域规划控制图则(19992020)的规划要求,石龙镇的城市性质为东莞市北部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点和繁荣的商贸城镇,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外向型工业为基础,配套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良的现代化江滨城镇(区)。规划控制在2010年石龙人口达到8.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7.5万人,外来人口1.2万人。建设用地规模在2010年控制为中心区6.8平方公里,外围整理建设用地0.77平方公里。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5)、东莞市市域规划控制图则(19992020)和东莞市石龙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分别从市域和土地利用的角度对石龙发展做出的经过科学论证和有关部门批准的规划,

13、对本次规划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但是,由于实际情况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要用辩证的观点和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详尽、细致、全面地调查和分析石龙的具体情况,对上层次规划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必要的调整。三、上层次规划要落实的有关市政设施上层次规划中,石龙要落实:1)一处公路运输次枢纽货运站,用地6公顷,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日发旅客100人。2)两座污水处理厂,总用地7.5公顷,预计2010年总处理规模为5.8万m3/d,预计2020年总处理规模为7.3万m3/d。 (三)本次规划修编的基本背景一、广东省城市化发展规划的制定为积极有序地推动全省城市化进程,广东省建设厅于2001年11月制定了广东城市化“十

14、五”计划。该计划提出,积极推进城市化是新世纪我省发展的战略选择。并简单回顾了“九五”期间城市化和城镇建设方面的成就和问题,分析了我省城市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全省城市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方针、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及政策措施。同时,省政府又颁发了关于加快城乡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推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意见。这些文件均高度重视了小城镇建设在推进全省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对一些关键问题,如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布局、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土地使用制度、经营城市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实施策略和实施措施。二、东莞市的城市牌发展战略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获省政府审批通过。2

15、001年,东莞市提出“一网两区三张牌”概念,力打城市牌,全面推进城市化进程,下辖各镇均全面展开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加强了规划管理工作,以政府令的形式发布了东莞市村镇规划管理规定,同时促成了镇规划管理所的成立。三、中心城镇的提出 广东省要建成300个左右适应现代化需要,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经济发达,具有地方特色和风貌的中心镇,使其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和带动能力的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四、石龙镇经济和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石龙是东莞市发展较早、较快的镇之一,是具有800多年历史的广东省四大名镇之一,1980年设建制镇,开始了由农村向城市过渡的城市化步伐。石龙镇凭借水铁联运的优势,历史上

16、就是工商重镇,改革开放以来,石龙先后引进了香港和深圳经济特区转移出来的“三来一补”工业,工业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人口的聚集和消费能力的提高,更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形成了辐射周边区域的工商城镇。自1995年以来,石龙经济的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7%, 1996年1998年每年投放的土地数量为53公顷,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呈现高速增长的局面。五、原有规划的不适应性 石龙镇作过92年版东莞市石龙镇建设总体规划修订及黄洲区规划(19912005),该版规划除对总规划用地指标、人口规模有所调整外,较好地指导了黄洲区的规划建设。但是由于90年中期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的迅速膨胀,2000年,石龙的人口规模已超过规划

17、至2005年的人口预测规模,土地开发的急剧扩张,城镇建设遍地开花,原有规划的不适应性日渐显现,需要新一轮的总体规划来控制和引导石龙镇的土地利用及各项城市建设。因此,本次规划修编结合广东省城市化发展战略、东莞市市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成果提出全镇的整体发展方案,并制定相应的实施措施和实施策略。 (四)本次规划修编的重点根据现状调研报告的结果,针对石龙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石龙镇城镇发展的需要,确定此次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为:1、进一步研究石龙镇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及战略;2、明确城市性质,调整城市规模;3、适应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全面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城镇形态由村镇型向城市型转变

18、。4、明确三区定位,统筹考虑三区关系,优化城市功能和布局结构。5、解决石龙对外交通出入口,梳理内部交通问题,形成层次清晰、等级分明的道路系统。6、加强城镇形象建设,找准特色,重振古镇风采。7、加强中心镇的行政、商业及文化功能,完善城市公共设施及市政基础设施。8、明确城市发展时序,做好近期建设规划。 (五)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2000年;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4、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5、建设部2002(218)号文:关于印发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和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的通知;6、珠江三角洲城市

19、群规划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广东省建委1996);7、东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东莞市人民政府,1999);8、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5);9、东莞市村镇规划管理规定(2001年);10、东莞市石龙镇建设总体规划修订及黄洲区规划(19912005),1992年;11、东莞市石龙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2000;12、石龙镇各职能部门提供的其它相关资料。 (六)规划目标根据国内外经济大环境和珠江三角洲的发展现状、趋势以及中心城镇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因地制宜,近远期结合,确定科学的、合理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建设目标,通过产业整合、布局调整、结构优化、交通梳理,强化功能和景

20、观整治,实现城镇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快速、协调发展,把石龙镇建设成为城市文明和滨水风貌有机结合的现代化经济强镇,塑造名镇新貌,充分发挥中心城镇的地区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七)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一、规划指导思想1、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整体素质须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来定位城镇性质、功能,要起到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首先要做“强”,走经济强镇之路,全面提高城镇整体素质。2、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一江三埠不可多得的自然资源,为市民提供宜人的工作、生活环境。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促动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3、实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全面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土地的高度集约化

21、利用,强化城市空间形态的整体性,挖掘城市特色,塑造鲜明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位,并兼顾实施管理的可操作性。二、规划原则1、整体规划原则由于近年来石龙镇发展较快,城镇建设用地增长较为迅速,城镇建成区与外围居民点之间的界线日渐模糊,之间的联系也日渐密切。因此,必须从整个全镇范围来统筹考虑城镇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建设用地的安排,从而协调好城镇中心区与周边地区之间以及近期与长远发展之间的关系。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可以概况为:在社会大众和政府群策群力下,满足当代子孙后代在社会、经济及环境方面的需要;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促动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和优美环境的协调统一。具体而

22、言,石龙镇总体规划必须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其次,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策略和目标的制定,逐步建立以合理开发利用地方资源为核心的低投入、多产出,低消耗、高效益的经济结构体系。最后,规划要明确提出建立以政府为核心的生态环境管理机构,从组织和管理的角度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供支持和保证。3、经营城市的原则以市场化运作机制改变目前土地资源低效率配置的状态,通过有计划地投放土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边际效益、公开土地配置程序等方式加强土地市场的竞争,从而提高土地价值,并增强城镇建设的融资能力。4、弹性的原则 考虑到经济发展中市场可变因素、行政不确定因素作用

23、影响,在根本性原则不冲突的条件下,结合近远期目标,增强规划实施的变通性第二部分 社会经济发展策略 (一)、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一、经济发展现状石龙镇传统工商业基础较好,曾与广州、佛山、和顺德的陈村并称为广东四大名镇,现已成为邻近惠州、增城、东莞三市十余个镇(区)的经济、商贸和文化中心。改革开放以来,更充分发挥地缘和人缘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优先发展轻纺、电子电器、建材、食品饮料等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以对外商的优惠政策来大力引进外资,兴办三资企业,鼓励“三来一补”企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由于石龙投资环境迅速改善,从1986年开始,香港企业开始大规模向石龙等地转移生产基地,90年代日本资金成为

24、外商投资的最大资金,加上内地流入的劳动力等资源,合成了推动石龙经济增长的强大力量。石龙镇在80年代中期就确立了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思路,1994年加大引进科技型项目,发展新技术产业,形成了光学制品、电子家电、医药、化工、食品饮料、五金机械、建材、服装等八大支柱产业,科技含量增高。1、 经济总量及其增长 19962000年石龙镇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统计(90年不变价)年份项目19961997199819992000gdp(万元)(当年价)76195101956144470171945203061工农业总产值(万元)167670190313217711266033309831工业总产值(万元)

25、167450190011217533265473309556农业总产值(万元)220302178560275社会商品零售额(万元)93757100638108806116582125711财政收入(万元)1410620951224422547130758人均收入(元)工缴费收入(万元)655951141012351865固定资产投资 (万元)1225910445583643462430390利用外资额(万美元)2027199712485862424资料来源:根据石龙镇统计综合年报整理在“九五”期间,石龙镇的经济总体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2000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20.31亿元,比1996年增长2

26、.67倍,年均增长27.77%;工农业总产值30.98亿元,比1996年增长1.85倍,年均递增14.20。这些数据表明,石龙镇经济稳定持续地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有了较大提高,可控制使用的财力逐年增加,并且呈现良好的发态势。根据东莞市各镇区经济情况的比较(2000年),石龙镇国内生产总值居全市32镇第5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第14位。东莞市各镇区经济情况比较(2000年)排序国内生产总值(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排序国内生产总值(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排序国内生产总值(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镇区总值镇区总值镇区总值镇区总值镇区总值镇区总值1虎门镇36.26塘厦镇7151912大朗

27、镇13.26横沥镇3140323大岭区8.23石排镇219162常平镇33.02樟木头6309513樟木头13.27篁村区3072324中堂镇8.14沙田镇208853厚街镇28.64常平镇5305314城区11.55石龙镇3048125麻涌镇8.13茶山镇203624塘厦镇23.79凤岗镇5145115企石镇11.55东城区2951126高步镇8.12道窖镇177205石龙镇20.31黄江镇4901016万江区11.19石碣镇2902127茶山镇8.00万江区174246篁村区16.30清溪镇4850717石碣镇10.39东坑镇2653828东坑镇7.43洪梅镇145367长安镇15.96长

28、安镇4743518横沥镇10.21寮步镇2551529沙田镇7.41麻涌镇121398东城区15.55桥头镇4467619凤岗镇9.63谢岗镇2520830谢岗镇4.45中堂镇117499寮步镇15.26厚街镇3322620道窖镇9.16高步镇2457531望牛墩3.64望牛墩922510清溪镇15.00虎门镇3287021黄江镇8.84大岭山2225532洪梅镇2.76城区762211桥头镇13.61企石镇3170222石排镇8.24大朗镇22116全市492.71全市32477资料来源:东莞市2001统计年鉴,其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石龙经济的发展,得益于我国农村改革和对外开放

29、政策,而外资的涌入,使得相关政策和变化得到支持、深化及扩大,从而使其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和城市化急剧发展。石龙经济的腾飞早期主要是通过大量的“三来一补”为主导的外向型加工工业以及带动相关第三产业实现的。90年代以后,石龙积极引进外资,与日本等著名大企业联合办厂,并吸引外资不断在本地追加投资规模,实现了工业档次部分提升,成为推动本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同时镇办工业大多数已完成股份制改造,有六家产值超亿元,成为支撑石龙工业的重要力量。在石龙最初的经济发展中,香港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未来由于香港制造业基本转移完毕,石龙受惠于香港传统轻加工业的增长将日益减少,经济发展的水平将主要取决于自身条件的运用和

30、发挥。石龙今后应充分利用与香港、日本的传统联系,结合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努力创造条件,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包括硬件设施的建设和服务、办公效率等软件的提高,加大商贸及科技信息往来,多争取高新技术和产业的投入。从政策优惠型逐步过渡到依靠良好的投资环境来吸引外资,促进本镇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2 、产业结构及其演变19962000年石龙镇产业结构比较表(当年价)项目年份国内生产总值(万元)第一产业(万元)第二产业(万元)第三产业(万元)产业比例19967619530337791381010.4:49.6:50.0199710195629350748509150.3:49.8:49.919981

31、4447011682812615420.1:57.3:42.6199917194534992174794220.2:53.6:46.22000203061189105810970620.1:52.1:47.8资料来源:根据石龙镇统计综合年报整理1996年,全镇三次产业的比例为0.4:49.6:50.0,2000年三次产业比例为0.1:52.1:47.8(见上表)。可以看出,石龙镇的产业结构是第二、三产业占主导地位。在工业总产值中,公有经济工业镇区办工业、国营工业总产值占74.27%;非公有经济工业外资企业、股份公司、私营个体企业占25.73%。石龙的工业企业所有制的构成之中,有以下两个主要特点

32、:一、外资独资或控股企业的数量不多,但企业规模大,技术水平高,已成为石龙镇工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二、国有独资或控股企业的数量较少,集体和私有经济企业的数量多,并且呈现增长的趋势,其中镇办工业企业成为支撑石龙工业的重要力量。在“九五”期间第三产业产值稳定增长,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低,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说明农村城市化迅速,农民大多已转为经营工业、经商。从各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第二产业增长速度最快,第三产业次之。占主体的是第二、三产业并重。二、经济特征分析2000年,石龙三资企业总产值为88909万元,实际上占gdp的43.8%。对统计资料分析的结果表明,石龙经济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外

33、商投资是本地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推动力之一。石龙的经济发展现状可归结为以下四点:一、全镇经济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可控制使用的财力逐年增加,并且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同步增长,初步形成了以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以第三产业促进第二产业的良性互动关系;三、石龙镇的经济呈现开放型和外向型的特征,外商直接投资是推动本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外商投资企业为石龙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且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四、资源利用水平不断提高,高技术产品比重迅速提高,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型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化,珠三角经济实力的增

34、强,在石龙投资设厂多年、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发展势头良好的外资企业,纷纷追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考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巨大的市场潜力、稳定的对外开放政策、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及中心城镇的确立,也将会在宏观范围对石龙产生较大的影响,更有利于吸引外资,发展经济。三、横向比较:在东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石龙定位为市域次中心城镇,珠三角水铁联运中心之一,高新技术加工区;在四大经济片区划分中,属以莞城为中心的西北经济片区,功能定位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路枢纽,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之一,外向型加工贸易,三高

35、农业基地。石龙镇户籍人口较多,在全市处于第五位;而外来人口数量相对较少,排全市倒数第九位;外来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比例相当,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石龙镇城市基础相对较好,同时吸引的外资数量有限。就综合经济实力而言,石龙位于东莞市上游。 从经济指标分析,由下表可以看出,石龙虽然地域狭小,但综合实力较强,仅次于虎门、常平、厚街、塘夏,在周边区域内,远高于石碣、石排、茶山、寮步等小城镇,成为小区域的中心城镇。2000年石龙与周边各镇经济比较一览表类 别虎门常平石龙樟木头寮步石碣茶山石排国内生产总值(万元)3630003301762030611326631526311038897910082389工业总产值

36、(万元)704802430412309556213709281476168569150500135171镇级可支配财政收入(万元)2686316234173182380017000771162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3870001690251257115182630000408053595046919农民人均年收入(元)68967750723887626618697767917637土地面积(km2)17010812.866.687.53656.6356户籍人口(万人)11.076.26.682.16.053.83.953.78总人口(万人)20.63612.915.124.620.67

37、.45资料来源:根据东莞市统计年鉴整理备注:表中的总人口含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两部分,其中外来人口指办理了暂住证的统计人口。在城市建设和城市面貌方面,石龙大部分土地实行统筹管理,政府加大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新区按照城市的标准规划和建设,西湖区虽然较多土地控制在村里,但总体控制较好,沿江景观经过初步整治后,城镇面貌焕然一新,但老城区相对拥挤,道路上机动车、摩托车、行人混杂,缺乏公共空间。而周边的寮步镇沿石大公路段,由于接近莞深高速公路,投资环境良好,具备经济实力,并且规划先行,因而道路畅通,基础设施完善,公共配套齐全,绿树成荫,拥有较好的景观环境和城镇面貌。相比之下,石龙城市建设远远落后于经济发

38、展的速度,城市化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工业化速度。因此,以建设中心城镇的标准来衡量,石龙的城市建设是滞后的,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亟待提高。四、存在主要问题1第二产业发展内延比外延多,向外延伸阻力大。 石龙镇对招商引资制定了相应的鼓励政策并为外商提供了优良的服务,从而吸引已投资的集团如京瓷、北大方正继续在本地扩资。然而,综合考虑石龙镇的投资环境,在交通条件、土地资源的储备能力和地价方面与东莞、深圳的小城镇相比,仍处于劣势,使招商引资没有新的突破。加上台湾华冠集团把生产基地转移到武汉,整个东莞地区缺乏较大的物流基地,这都成为石龙进一步拓展外部市场、发展工业的阻力。2第三产业层次低,有待进一步提高。 石龙镇

39、第三产业相对比较发达,可以满足本地的消费并吸引了一部分外地消费,然而零售商业受需求的限制和周边地区商业网点发展的影响,不大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而现有批发商业缺少生产企业群的支持,难以实现快速发展。总的来说, 第三产业档次不高,主要以消费性为主,其次为服务性,代表第三产业发展最新方向的为第二产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较少。3发展模式与用地之间的矛盾建设用地增加较快,乡村建设用地所占比例较大,是石龙镇近十几年来土地利用最为突出的特征。建设用地从1993年的463公顷到2000年已达731公顷,年增长率为7%,照此速度,五、六年时间土地储备将完全耗尽。从现状调研情况来看,土地资源的欠缺是普遍现象,经济发

40、展模式与土地资源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必须逐步改变目前的发展模式,变粗放型为集约化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 (二)、社会经济发展综合因素分析一、优势分析1. 区域经济的优势 东莞、广州、深圳及香港的经济发展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石龙经济的发展。这一“近深”、“近港”和大区域内的整体优势,不仅为石龙镇就近吸引国外的资本、技术及先进的管理经验,及时了解世界信息等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而且可以在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内部特别是深圳和东莞利用其产业、产品的整合效应得到优先的协调配置。2. 经济发展基础较好 石龙镇传统工商业基础较好,曾为广东四大名镇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更充分发挥地缘和人缘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

41、经济。从1986年开始,香港企业开始大规模向石龙等地转移生产基地,90年代日本资金成为外商投资的最大资金,加上本地企业的突出表现和内地流入的劳动力等资源利用,合成了推动石龙经济增长的强大力量。初步形成了以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以第三产业促进第二产业的良性互动关系。目前石龙产业中如电子类产品等的高技术含量逐渐增多,以及信息化城镇试点都表明it行业的崛起给石龙注入了新的活力。3. 日趋完善的交通条件 随着莞龙路与莞深高速公路的接驳完成,东莞市快速干路网络的建立,和规划形成南接沙桥快速、北通广汕公路的通道,就能将城市内部交通迅速连接到东莞市的快速干路网体系中,从而疏散到珠三角、广东省甚至全国各地去。

42、东莞市铁路客运东站有极大可能落户石龙,将日益完善石龙对外的交通条件。4. 中心城镇职能的确定石龙历史上就是区域的商贸中心,近年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完善,进一步奠定了石龙镇的中心城镇地位,成为东莞市东北部对外辐射的桥头堡。根据广东省城市化“十五”计划的制定,东莞市按照本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选定七个区位优势、产业优势、规模优势明显的中心镇,确立为发展重点,培育新的城市化增长点。石龙凭借历史古镇的文化底蕴、雄厚的现代工商业基础以及独特的地理区位成为其中之一,获取政策倾斜的优势,提升了区域地位。5. 相对较好的城镇环境石龙一江三埠的自然条件独具特色,水赋予城市以灵性,调节了城市的生态气候,

43、成为城市景观的核心区域。多年的经济发展和石龙人勤劳务实的的特点使得石龙在东莞市域诸多镇区里面成为继市区之后城镇面貌较好的城镇之一。二、制约因素1. 土地资源极其紧缺,导致城镇发展用地不足 目前,石龙镇用地面积达到1308.3公顷,其中188.8公顷是水域,土地资源缺乏,用地资源紧张;可开发利用的土地相对较少,加上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实际可用于建设的土地资源已经基本耗尽,各项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建设都需要大量的建设用地。直接导致土地储备和地价方面使招商引资受到制约。2. 距离高速公路网络稍远 由于当前缺乏与高速公路网络的直接接驳,因而在道路交通条件方面处于劣势,但这不是绝对,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

44、劣势会转变为优势。3. 高技能人才不足 全镇缺乏工程技术人员和高素质的服务人员,难以适应城镇现代化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外来暂住人口主要从事传统制造业中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事高层次行业的人口较少,这都加大了石龙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难度。4. 城市化质量较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按城镇非农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测算标准,石龙的城市化水平已达93.65%,但是城市化质量较低,城市化水平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具体表现在产业结构的比例、公共设施的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景观环境的塑造等方面亟需提高。 (三)、经济发展方向与策略一、经济发展导向1. 经济发展模式 根据目前石龙镇的工业发展趋势和全镇外向型经

45、济的总体布局,未来经济的增长模式仍主要依靠外向带动的战略。同时,随着地方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城镇经济的内聚扩张能力将大大增强,逐步形成外向带动和内聚扩张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为了推动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尽快形成,推动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布局和发展中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问题:1)坚持不断完善投资环境,增强区域聚集力。 完善投资环境,是增强区域聚集力的主要途径。具体而言,包括政府部门进一步转变职能,改善产业配套和服务配套条件,继续完善企业生产环境、居住环境、教育条件、治安条件和社会人文环境,以增强对外来企业的综合吸引力。2)调整目前分散的工业布局,真正实现“工业进园” 集中建设西湖区的信息产业园区和

46、新城区的工业园区,通过工业的地方积聚和规模效益的发挥,提高工业发展水平和土地利用率。3)加快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由高新技术聚集区向产业的族群中心发展。培育“推进型”的主导产业,并加速实现产业升级。产业门类的选择注重与周边地区形成产业链配套的优势,形成规模效应。 4)坚持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策略。在稳步发展第二产业的同时,加快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努力提高第三产业的服务层次和服务水平。2. 产业发展对策1)第二产业积极发展以电子信息、生物制药为龙头的制造业,继续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现有“三来一补”工业转型。调整目前分散的工业布局,真正实现“工业进园”。坚持高起点引进外商投资企业的策

47、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积极推动技术创新,使石龙成为高技术产品的研发基地。最终实现从高新技术聚集区向产业的族群中心发展。还可通过市场运作方式购买周边地区的成片土地兴建新的加工区域或者与附近地区联合建设加工工业区,以实现高速经济增长的目标。2)第三产业加速发展成规模、上档次、特色鲜明的商业区,同时加大服务力度。在稳步发展零售业和批发业的同时,大力促进为制造配套的服务业的发展,充分利用本地充足的货运需求和优越交通条件,积极发展以现代物流业为重点的服务业。结合城市环境建设、旧城改造稳步发展房地产业。远期进一步发展信息、咨询、金融等高层次第三产业,重点是信息服务业。3)第一产业易地安置基本农田,继

48、续推进农业的产业化进程,逐步实现农业的地区化布局、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达到节约土地、提高产出、增加农业劳动力收入的目的。3.产业的选择与发展在明确产业发展对策的基础上,对具体产业的选择应有所侧重。本次规划确立以高新技术产业、信息服务业、商业为主导产业,同时兼顾物流业、房地产业、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1)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光学、生物医药等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及其相关门类。确立以西湖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为龙头的近期发展重点,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吸引高新技术产业在园区集中发展,形成具有极具规模和一定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同时利用高新技术不断改造传统制造业,实

49、现第二产业的不断升级。(2)信息服务业致力于构建一个基于宽带网的高速大容量信息公共平台,为工商业和各种机构的高效运营以及居民生活提供优越的信息环境。电子政务依托城市公用信息平台,实现政府上网和政府联网,提高办公效率和决策能力。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涉及广泛,可联合共建,建立一批重要企业参与的物流配送体系。同时智能交通、智能社区、科教医疗、文化娱乐都是信息服务业的组成部分,但在整个信息化城市的框架中,电子商务位于系统的中心。石龙地域狭小,但有良好的工商基础,又有信息化城镇试点的优势,因此,在传统商业难有跨越式发展的条件下,应将信息服务业作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突破口。通过完善城市公用信息平台

50、,形成各具特色的业务平台,促使石龙成为广东信息网络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成为周边城镇的区域信息中心。(3)商业这里所指为狭义范围的零售业和批发商业。首先应明确商业格局定位,形成新的市场聚集效应:老城组团保持传统商业街的形式,以亲人的空间尺度、热闹的商业氛围形成规模效应,吸引生活日用、休闲娱乐消费;西湖组团继续“大市场、大流通”的战略思想,大力发展各种专业批发市场,更大程度地服务于本地以外的经济圈;新城组团一方面需发展满足现代居住配套的生活性商业设施,另一方面更应发展为制造业服务的服务业。其次,应积极引进外来大型商业机构,在石龙筹建规模效益明显的大型商业营业点,以提升石龙的商业档次和商业管理经营水平

51、。第三,应有计划地划分营利性专业市场和非营利性专业市场:营利性专业市场可采用“政府搭台,商家唱戏”;非营利性专业市场,从行政部门入手,通过组织活动,以及利用好闲置场地资源,组织市场活动。总之,商业发展应把握住几个发展方向:集约化、专业化、技术化和知识化。(4)现代物流业现代物流业是储运技术革新与先进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泛指原材料、产品从起点到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事实上,物流已成为东莞制造业发展的瓶颈。2003年,石龙与广深高速公路的接口路段将建成,从石龙上高速公路的距离只有5公里。石龙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

52、良好的铁路、公路和水路运输条件,本地有很大的货运需求,而红海港务局的码头、土地划归石龙镇之后,将使石龙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具备了更好的自然条件,因此物流业应当成为发展的一个重点。培育发展北部红海区的物流园区和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引进大型国内外物流企业到园区集中建设和发展,发挥仓储运输优势,从而解决外商在石龙投资的后顾之忧。(5)房地产业 在石龙镇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态环境,增创环境优势,使石龙镇成为人居环境最佳的地区之一,以促进房地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重点支持聚龙湾、金沙、正龙等一批房地产项目,同时规范房地产市场,促进房地产业的规模化和规范化发展。围绕旧城旧村改造,鼓

53、励房地产企业承包旧城旧村,进行全面连片改建,推进城镇化的进程。(6)商贸旅游休闲业 为提高第三产业层次,石龙镇应在现有商业、餐饮娱乐业等第三产业基础上,结合旅游资源、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房地产开发,发展商贸旅游休闲等较高层次的第三产业,从而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地位。二、发展策略1、“内优、外拓”-发挥区位、交通、产业与环境优势,提高城镇区域竞争力石龙的发展应跨越镇域范围,置身于珠三角的大区域中,在两岸三地的分工协作中发挥自身的区位、交通、产业与环境优势,准确定位,. 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结合周边城镇努力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增强区域聚集力,提升其经济地位与竞争力。纵向制高,横向做深,以巩固和提升区域

54、中心城镇的地位和促进石龙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成为东莞向北对外辐射的桥头堡,重振广东“四大名镇”之一的古镇雄风构筑区域的“大石龙”。2、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运行质量,实现经济发展向集约型转变改变以土地换速度的粗放经济发展模式,构筑以工业为支柱,以第三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体系。工业方面继续引进大型高技术企业,加强其与地方的经济协作,注重培育地方自营企业,大力引进和发展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积极创造条件引入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和国内科研机构,使石龙镇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密集的区域和研究基地,通过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开发自主知识产权来巩固和提升区域竞争优势;第三产业要加快商贸、金融、

55、信息咨询等服务业的发展,有选择性地发展一部分与工业配套的服务业,进一步提升商业、服务业的整体素质。3、通过经济集约化发展,带动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土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通过经济的集约化发展,促进土地开发方式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确定土地的使用功能、开发强度和开发时序,实现用地形态由村镇型向城市型转变,土地利用模式由粗放向集约化转变。4、以人为本,实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发展和完善科技、文化、体育、教育、医疗等各项事业,完善社会安全和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5. 城市化战略针对石龙城市化的特征和问题,提出石龙的城市化战略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