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间接侵权问题探讨—法学本科毕业论文_第1页
专利间接侵权问题探讨—法学本科毕业论文_第2页
专利间接侵权问题探讨—法学本科毕业论文_第3页
专利间接侵权问题探讨—法学本科毕业论文_第4页
专利间接侵权问题探讨—法学本科毕业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专利间接侵权问题探讨目 录摘要 1关键字 1引言 2一、 专利间接侵权的概述 2(一)专利间接侵权的概念 2(二)专利间接侵权的表现形式 2二、 我国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现状及建立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必要性 3(一)我国现存法律制度对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的规制 3(二)我国建立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必要性 3三、 国外专利间接侵权制度 4(一)美国模式 4(二)欧洲模式 5(三)日本模式 6四、 中国建立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构想 6(一)专利间接侵权具有独立性 7(二)专利侵权的构成要件方面 9(三)专利间接侵权的举证责任 9(四)专利间接侵权的责任承担 9结语10参考文献:11内 容 摘 要 摘要:中华人

2、民共和国专利法没有规定专利间接侵权,但人民法院已在审判实践中审理了多起专利间接侵权案件。专利间接侵权制度是否应纳入到我国的专利法律制度中来,如何界定专利间接侵权,以便司法实践中有法可依,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探讨和深思。专利间接侵权制度在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并都逐渐得以确立。但我国专利侵权立法的基本框架或专利侵权法律适用现状的考察不够。本文将对以上方面进行简要梳理。笔者不啻学浅,拟就主要争议问题及其解决对策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以期对建立我国的专利间接侵权制度有所裨益。 关键词:专利;间接侵权;建立机制专利:指专有的利益和权利,即一项发明创造的首创者所拥有的受保护的独享权

3、益专利权:简称“专利”,是发明创造人或其权利受让人对特定的发明创造在一定期限内依法享有的独占实施权,是知识产权的一种间接侵权:是指未经专利权人的同意,以间接的方式实施其发明的行为,即行为人的行为并不构成专利侵权,但是却鼓励、怂恿、教唆别人实施专利侵权行为侵权:从字面上理解是指侵害他人权益的一种行为,在本文中是指侵害他人专利权的行为。知识产权:指“权利人对其所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一般只在法律规定有限时间期内有效。 间接侵权制度在侵权行为体系中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间接侵权也是知识产权法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它需要在知识产权权利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之间寻找一个合理的平衡点,

4、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专利领域。专利侵权行为判定中,最基本的原则是全面覆盖。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侵权者规避法律的手段也越来越多,全面覆盖原则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为防止侵权人利用法律空白对专利权人的合法利益实施事实上的侵犯,也为了更好地平衡专利权人对专利技术的利益独占与社会公众对先进技术的合理使用之间的利益冲突,专利间接侵权的概念应运而生。而我国现行的专利法却没有规定专利间接侵权问题,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我国是否有必要规定专利间接侵权以及如何规定,仍存在较大纷争。本文在分析国外有关专利间接侵权的立法例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就其中的一些重要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 专利间接侵权

5、的概述(一)专利间接侵权的概念专利侵权行为,可分为直接侵权行为和间接侵权行为。所谓直接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直接实施侵害专利权人的权利并为专利法所禁止的行为。对于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的概念,学界已经展开了广泛的研究, 且界定大致相同。专利间接侵权是指未经专利权人的同意, 以间接的方式实施其发明的行为,即行为人的行为并不构成专利侵权,但是却鼓励、怂恿、教唆别人实施的专利侵权行为。 田力普:关于专利保护与专利侵权中若干基本问题研究,载专利法研究1995年版,第69-92页。行为人在主观上有诱导或唆使别人侵犯他人专利权的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行为,客观上为第三人直接侵犯专利权行为的发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可能。

6、(二)专利间接侵权的表现形式国家科委中国知识产权制度蓝皮书中列举了5 种专利间接侵权行为:故意制造、销售、进口只能用于专利产品的关键部件;未经专利权人许可,擅自许可他人实施专利技术;专利许可合同的被许可方违反合同中关于“不得转让”的约定,擅自许可第三人实施专利技术;专利权共有人未经其他共有人的同意,而许可第三人实施专利技术;技术合同的受托方,在为委托方解决特定技术问题时,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利用了其专利技术。由于此后我国专利法进行过两次修改,一些学者对其加以完善后认为专利间接侵权行为主要包括以下3 类:许诺销售、销售或者进口明知专门用于制造专利产品的关键部件或专们用于专利产品的模具、或者专门用

7、于实施专利方法的机器设备或中间体材料;未经专利权人同意或未经其他专利权人同意,擅自许可或委托他人实施专利的行为;其他教唆或帮助他人实施专利侵权行为的行为。二、 我国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现状及建立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必要性我国自八十年代初开始制定知识产权法律,第一部专利法于1984年3月12日颁布。此后,我国参加了数个主要的保护知识产权国际公约,签署了同不少国家的涉及知识产权的双边或多边协议或备忘录。在加入wto 之前,我国还对知识产权法包括专利法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订,2001年第二次修订专利法时。国家知识产权局曾建议增加禁止专利间接侵权的条款,但由于这次修法是为了达到trips 协议之最低标准,而

8、trips 协议又没有规定专利间接侵权,因此国务院在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专利法修改草案中删除了该建议条款。虽然我国立法上没有明确规定专利间接侵权制度,但司法实践至今已审理了多起专利间接侵权纠纷。司法实践已经走到了法律之前,也推动了法律自身的变革,填补我国法律对专利间接侵权制度规定的空白,使其成文立法化,也是使我国的知识产权法体系更加完善的要求。(一)我国现存法律制度对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的规制我国专利法第11条第1款规定: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权被授予后,除本法另有规定的以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都不得实施其专利,即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或者使用其专利

9、方法以及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商品。本条是对专利直接侵权的规定,可是,现实生活中是不是只有这些侵权行为存在呢?不然。可如果只有这些法律规定的行为才构成专利侵权,那么在很多情况下,尤其是当专利产品或者方法具有可分性的时候,专利权人常常无法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但是,我国目前没有规定专利间接侵权制度,司法实践中通常以共同侵权之名来处理专利间接侵权纠纷。有学者认为,专利间接侵权所涵盖的具体侵权行为,几乎能被我国侵权行为法理论中的共同侵权和共同危险所涵盖。 蒋志培:侵犯专利行为的认定,载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第115页。笔者认为,专利间接侵权制度与共同侵权

10、存在诸多区别,应专门规定专利间接侵权制度。这一区别部分笔者将在本论文第四部分第一点“专利间接侵权具有独立性”一块做详细说明。(二)我国建立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必要性我国没有规定专利间接侵权,司法系统只好依据民法通则中的共同侵权规定来处理专利间接侵权纠纷,导致不同法院对专利间接侵权的理解不同,执法尺度宽松各异,以至于经常出现相同或相似的事实而判决结果不同的局面,影响了司法审判的一致性和权威性。为了妥善地处理专利间接侵权相关纠纷,合理地保护专利权人利益,我国实有必要规定专利间接侵权制度。1. 现有法律的尴尬。由于没有明确的专利间接侵权立法,无法可依导致间接侵权行为合法存在并泛滥。行为人以只制造销售专

11、利产品的某个部件来规避法律的制裁,由于无明确的法律规定,在利益的驱动下,将导致间接侵权行为的大量发生。没有明确的规定难于统一执法标准,来保证执法的公正性。由于我国法律法规对专利间接侵权没有明确的规定,在专利侵权案件的审判中作出了一些涉及间接侵权的判决,有的法院认为无法律依据不能作出侵权判决,故或是引导专利权人(原告)撤诉,或是作出不侵权的判决。 杨立新:侵权法论(下册),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56页。此外,由于间接侵权无明确规定也给某些法院的审判人员实行地方保护主义造成了可乘之机,他们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利益对此类行为作出侵犯专利权或不侵犯专利权的判决。2. 推动社会进步,完善知识产权法

12、律体系,保护专利权人和社会公共利益平衡的需要。专利制度的本质是授予专利权人在一段时间内享有专利垄断权,并要求专利权人公开他的发明创造,以促进社会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徐立新主编:专利判解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页。专利法的制定和修订都是力图在专利权人和社会公共利益之间保持平衡,既要激发人们研究开发的热情,进行更多的发明创造,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大幅度增加,专利权人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人力而取得的专利,却因为他人销售了只能用于实施专利的关键部件而得不到制裁,势必会挫伤发明者的士气,对社会无益。 尹新天:专利权的保护第二版,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第

13、529页。3. 顺应国际化,与国际接轨的需要专利法是一门国际化程度很高的法律,受各国本身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比较小,各国的专利法越来越趋于相同。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都已经在本国法律上规定了专利间接侵权制度,我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成为世界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因此,我国专利法中应该加入专利间接侵权的相关规定。三、 国外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目前,由于我国专利法并未对间接侵权进行明确规定,我国学界对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研究也较多集中在对其他国家的相应的法律规范和经验的引入和分析。在此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仅仅对具有代表性的美国、欧盟和日本的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立法进行简要介绍

14、。(一)美国模式美国 1952 年重新制定的专利法在第 271 条中首次对间接侵权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其后美国又在1984年、1988年和1994年进行了相应的修改,形成了如今的完整规定。其中第271条(b)款和(c)款分别规定了间接侵权的两种类型,即引诱侵权和辅助侵权。其中引诱侵权是指侵权人故意或有意地诱导或协助第二人侵犯他人的专利权,而第二人也确实由此而侵犯了他人的专利权, 李明德:美国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64页。即行为人积极的引诱或教唆他人侵犯专利权;辅助侵权是指行为人故意许诺销售、销售或进口构成他人发明专利的重要部分内的专利产品的零部件、组成成份或用于实施专利方法的原材

15、料和设备,而这些物品是为了专利侵权使用而专门制造或改造,且不是普通物品或适于实质性非侵权之用的普通商品。应当强调的是,并不是有些学者所理解的第271条(b)款只是一种原则性的上位规定,其应该是一种独立的间接侵权模式并可以单独适用,arthur r. mi1ler在其所著的intellectual property: patents, trademark, and copyright一书中明确地将专利间接侵权行为模式分为两种:间接侵权(indirect infringement)和辅助侵权(contributory infringement ),而其中的indirect infringement

16、实际上是就是指引诱侵权,并且美国法院也有相关的判例可以佐证。 李明德:美国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70页。根据271条的规定和其后美国法院的相关判例,在对专利间接侵权的判定上形成了以下的几个构成要件:主观要件,即行为人应具有诱导或帮助的主观故意。其中在引诱侵权中行为人应具有明确的鼓励他人侵权的故意心态,在辅助侵权中要求行为人知道其所许诺销售、销售、进口的产品是专门用于专利侵权使用,这里的知道不仅包括事实上的知道,也包括可推定的知道即应当知道;间接侵权的客体上,引诱侵权只注重行为人的引诱和教唆行为,并不具体地指向某一产品,而辅助侵权则要求行为人提供的产品是发明专利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17、或实施专利方法的重要原料和设备,并且被控侵权的产品必须是并不具有实质性的非侵权用途的常用产品,这里的“实质性非侵权用途”要求非侵权用途必须符合经济效益切实可行而不是事后任意杜撰的,虚假的、纯粹试验性和不符合经济要求的,这也是判断间接侵权行为是否成立最为重要的条件之一;在客观要件上,主要涉及到间接侵权与直接侵权之间的关系问题。在1952年重新制定专利法的前后,美国最高法院对此始终保持一致的立场,即如果没有直接侵权行为发生,就不能认定间接侵权行为, 尹新天:专利权的保护,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第215页。即间接侵权的成立必须以直接侵权发生为条件的“从属说”,而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

18、些例外的情况,特别是1984年增加的(f)款,认为只要存在直接侵权的威胁,在并没有实际发生直接侵权行为的情况下,也可以认定间接侵权的成立,此时间接侵权的判定不以直接侵权为条件,而且具有自身特有的构成要件。这种“独立说”在一些例外的情况下,为专利权人带来了更大范围的利益保护。(二)欧洲模式虽然在1975 年签署的欧共体专利公约至今仍未正式生效,但是这部条约大量吸收了法、德等国专利法的有关内容,特别是在间接侵权制度这一方面,协调其成员的不同立场,形成了特有的体系。其中第 26 条规定了禁止对专利的间接利用。从该规定中可以看出,其中与美国较为类似的也规定了两种间接侵权的情况,一种是第(1)款中的行为

19、人未经许可向无权利用专利发明的人提供或许诺提供可以用于实施该专利的与专利的实质性特征相关的产品的行为,另一种,规定了不属于第一种情况的也类似与美国的引诱侵权的引诱他人做出直接侵权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判定侵权行为成立只要行为人提供了常用的商品即可。 程永顺、罗李华著:专利侵权判定中美法条与案例比较研究,载湖南学报2003年版,第152页。在判定侵权的构成要件方面:主观要件,与美国法规定相同,也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存在故意的心态,第一种情况下要求行为人必须“明知”或“实际情况表明明显应知道”,第二中情况要求行为人同样存在积极的故意引诱;在客体方面,与美国区别较为明显,第一种情况下强调“与专利发明的实质性

20、特征有关”的产品,这时需要考虑到该产品在专利技术中起到决定作用、占有突出地位的关键部分,而不是次要的辅助零部件,并且没有限定这种产品必须要除实施专利以外没有其他非侵权性用途。可见欧洲所强调重心在于该产品对专利技术的贡献,而非用途的专有性;在客观要件上,由于没有相应的司法实践可以参考,仅从条文上并不能明确分析出该公约在第一种情况下采用的是间接侵权必须以直接侵权存在为条件的“从属说”还是相反的“独立说”,但是能确定的是第(3)款中也规定了在三种不视为直接侵犯专利权的情况下,行为人也要构成间接侵权,这也就表明存在间接侵权在满足相关要件的情况下,单独被认定的可能。(三)日本模式相比与前两种模式而言,日

21、本专利法的规定较为明确并更为严格,其专利法第101条中仅仅用了简明的两款规定,且没有任何例外情况。在构成要件方面:主观要件上,日本没有对行为人的主观心态进行规定,因为与欧美的规定不同,其在间接侵权行为的客体上限定较为严格,即仅仅“只能用于实施专利技术的物品”,因此,只要没有得到专利权人的许可,提供该物品的人诱导他人进行直接侵权行为的意图是显而易见的,不必对行为人的主观过错作出规定,可直接认定行为人构成间接侵权; 张成龙:专利间接侵权国际立法比较,载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第18页。在客体方面,日本要求最为严格,仅仅限定在了只能用于制造专利产品或实施专利方法的物品的范围之内;在客观方面,同

22、样因为客体的严格限定,导致了在认定专利间接侵权上可不以专利直接侵权行为的发生为前提条件。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三种模式的规定内容上存有显著差异,但是在立法目的上都是为了能尽可能的在专利间接侵权和专利权的滥用之间进行清晰合理的界定,一方面,明确了间接侵权的确立对专利权的切实有效的保护的必要,另一方面,又必须合理的进行限定,避免造成权利滥用从而限制了市场竞争,损害社会公众的利益。四、 中国建立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构想我国专利侵权立法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的规定,二是专利法 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民法通则及其

23、意见规定了侵权行为及侵权责任的一般条款,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作为特别立法,进一步规定了专利侵权的具体情形。我国专利侵权立法由民事基本法的一般条款和专利法的特别条款构成,故此,构建我国的专利间接侵权制度应当着眼于其特别条款性质,但凡适用民事基本法的一般条款即足以实现对专利权之有效保护者,自无必要在特别法中加以重述,以浪费立法资源,相反,适用民事基本法一般法条不能有效规束某些专利侵权行为或者完全适用的情况下有违专利法之基本精神、可能造成各方利益失衡者,则应当在专利法中加以明确规定,优先适用该立法。而由于我国民事基本法中已经就侵权行为做了明确规定,并在共同侵权立法中包含了一般间接侵权行为类型,因此,在

24、未来立法选择上,专利法中应启用“专利间接侵权”这一专门术语。专利间接侵权制度恰如一柄双刃剑,规定的过于严格就可能无法给专利权人提供充分的保护,也有违其制度创设的初衷,规定的过于宽泛也会造成专利权的滥用的危险,有碍于市场的正常竞争和商品的自由流通。 邓宏光:专利间接侵权和共同侵权关系探析,载电子知识产权2006年第4期,第13页。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求一个适合本国的平衡点也就成为了各国立法的关键,美国专利间接侵权制度长达130多年的发展史就是明显的证明。我国专利立法相对滞后,需要出台相关的法律,以指导司法实践,统一执法尺度,解决实际问题。为此,笔者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制度建构: (一)专利间

25、接侵权具有独立性判断专利间接侵权行为是否具有独立性,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的成立是否需要以直接侵权行为的存在为前提,也就是间接侵权与直接侵权之间的关系,是认定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的前提。对于认定间接侵权行为的成立是否需要直接侵权行为的存在,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即独立论和从属论。”在法律中明文规定或在司法实践中承认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的存在,无疑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即更有效的保护专利权人的利益。基于以下理由,专利间接侵权行为具有独立性,对它的判定不能以直接侵权行为的发生为前提条件。我们可以从共同侵权和间接侵权的区别看专利间接侵权行为具有独立性。1.在内容上,间接侵权不同于共同侵权。从有关司法解释可知,共同侵权

26、理论只包括共同实行行为以及教唆和帮助行为。而专利侵权行为中的共同实行行为实际上仍是直接侵权行为的范畴;间接侵权行为除了帮助、教唆行为外,还包括替代侵权等其他表现形式。二者范围的差异决定了二者不可替换。现代侵权行为法以保障受害人及时得到充分地补偿为理念,导致共同侵权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专利间接侵权理论旨在平衡专利权人与社会公众的利益,它只针对与专利技术相关的产品,口头教唆、怂恿,或者销售能够用于专利侵权的普通商品等行为,都不属于该制度规制的对象。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适用范围远远小于共同侵权,如果用共同侵权理论来处理专利间接侵权纠纷,那么为专利侵权人提供资金、厂房、人员等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以及承诺

27、在侵权行为发生后提供仓储场所、销售渠道、售后服务等行为,统统认定为侵权,将出现一旦认定专利侵权行为成立便株连一大批人的结局。 尹新天:专利权的保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版,第56页。 这与鼓励市场公平竞争和维护市场活力的专利法立法宗旨相去甚远。2.对主观状态要求不同。决定统统侵权行为的最本质特征,是其主观原因。统统侵权行为的共同过错不仅包括共同故意,也包括共同过失,也即共同侵权行为在于数个行为对损害结果具有共同的过错。而专利直接侵权行为和间接侵权行为则不然,直接侵权人无过错仍须承担责任,而间接侵权人则必须具备过错要件。3.在因果联系上,共同侵权行为较间接侵权行为对损害结果的原因力较强。共同侵

28、权行为本质上为一整体行为,各行为的作用在整体上是分不开的,各行为对损害结果发生的因果关系上远近是等距离的。而间接侵权行为相对直接侵权行为而言,对损害结果发生的因果关系显得距离较远。“间接”也正是行为和结果内部联系的外部体现。4.对损害结果的同一性和行为的共同性要求不同。共同侵权中的行为人的共同过错决定了损害的共同性和行为的共同性,而对于间接侵权则不然。“从本质上讲,直接侵权人和间接侵权人的主观状态的非同一性决定了直接侵权行为和间接侵权行为的非同一性。”也就是说,间接侵权和直接侵权并不需要损害的共同性和行为的共同性这一要件。综合上述间接侵权与共同侵权的区别可以看出,将间接侵权视为与直接侵权相伴随

29、的共同侵权说,与间接侵权的实际境况存在较大的区别,此种学说不能有效地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间接侵权行为应该是一种独立的专利侵权行为。(二)专利侵权的构成要件方面在主观要件上,行为人存在主观故意的心理状态,即对于引诱侵权要求行为人具有积极主动的引诱他人侵犯专利权的故意,对于辅助侵权则要求行为人明知或应该知道其提供的产品是专门用于侵权使用的;在客体要件上,辅助侵权则要求行为人提供的产品必须是与专利发明的实质性特征有关的产品,对于引诱侵权则对行为人提供的产品没有对专利技术的贡献和作用没有限制;在客观要件上,并不需要第三人构成直接侵权为前提,但是第三人应当在行为人的引诱下实施了专利权的专利技

30、术或利用行为人提供的与专利发明 实质性特征相关的产品而完整的实施了该项专利技术。行为人实施了侵权行为是其承担侵权责任的前提。间接侵权行为有很多种表现形式,如制造、出售专用于专利产品的关键部件或者专用于实施专利方法的设备或材料;未经专利权人授权或者委托擅自转让他人专利或委托他人实施专利等。专利间接侵权的类型依各国法都是由法律规定的,采用这种立法技术根本上是认定间接侵权成立的复杂性所决定的。 陶兴亚:略论专利间接侵权及主观要件,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版第2期,第34页。专利间接侵权的客体应该不限于专用品。间接侵权人向他人提供什么物品才能构成间接侵权,是一个重要问题。因为既要保护专利

31、人的利益,又要保护一般人的商业经营自由,就需要慎重的划分客体范围。我国学者大部分认为间接侵权的对象应当限定于专用品。另有人主张提供的物品应当将常用商品排除在外,但又不限于专用品,更恰当的表述应该是“与专利发明的实质性特征有关”(relating to an essential of the invention)的物品,也可以理解为“体现发明构思的特征”的物品。 杨立新:侵权法论(下册),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56页。之所以把提供常用商品的行为排除在外,是因为专利权的保护不能扩大到影响正常经济秩序的程度。因此,对于我国在建立专利间接侵权制度过程中,对于间接侵权行为的类型化研究确有必要根

32、据国情慎重研究,而不能盲目借鉴美国、欧盟等专利立法走在前列的国家的法律规定。(三)专利间接侵权的举证责任共同侵权和间接侵权都以故意为要件,但两者的举证责任不同。教唆侵权和帮助侵权,只需证明行为人对被教唆者和被帮助者实施侵权行为持希望态度。专利间接侵权需同时证明被控侵权人知道有合法专利的存在;被控侵权人知道其所提供的产品仅可用于实施该专利;被指控人知道其所提供的产品正在做直接侵权使用。 梁慧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版,第12页。当行为人提供的是专用品时,权利人在提起间接侵权诉讼时,由被告证明其主观并无过错,且其提供的专用品还有其他用途,此时采用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当行为人提

33、供的是非专用品时,专利权人在提起间接侵权诉讼时证明:被控间接侵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有其专利权存在并且有效;被控间接侵权人知道其产品的购买者没有获得实施该专利的许可。(四)专利间接侵权的责任承担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的责任承担:笔者认为专利间接侵权所承担的责任应当与现行民法通则、专利法保持一致。间接侵权成立的,间接侵权人应当承担停止侵权、排除妨碍和恢复原状等民事责任,在民事责任承担上。如有直接侵权行为的发生,间接侵权人应当对其侵权行为与直接侵权人共同承担连带责任,如果无直接侵权行为人或有直接侵权行为的发生但无法追究直接侵权行为人的责任时,间接侵权人只对其行为承担独立的侵权责任。如果行为人触犯到了行政法与刑法,则还要承担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对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理解。按照民法的理论,过错推定责任原则更多指的是在举证层面上运用,由当事人对自己的主观状态加以证明,假如当事人不能证明自己是无过错的,则法律推定其主观有过错。简而言之,过错推定责任原则还是要求当事人主观上有过错的,只是这个过错是由法律推定的,而不是由对方当时人证明的。无过错责任是指不以主观上的过错为承担民事责任的要件。只有在法律有明确规定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