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网设计技术报告_第1页
控制网设计技术报告_第2页
控制网设计技术报告_第3页
控制网设计技术报告_第4页
控制网设计技术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目录 一、项目区概况 1、1项目面积 3 1、2 项目区交通情况 3 1、3 项目区气候情况 3 1、4 项目区的地理位置 3 二、路线选择及资料的收集 2、1 起始数据的来源 3 2、2起始坐标 4 2、3路线的选择 4 三、技术要求 3、1 测角中误差 4 3、2方位角闭合差 8 3、3高程闭合差 12 四、实习内容 4、1 仪器的型号 14 4、2 实习进度 14 4、3 在组员安排 14- 4、4 指导教师 14 五、成果提交 5、1 外业观测数据(附页) 15 5、2 内业平差数据(附页) 15 六、实习感受 一、项目区概括 1、地理位置: 本测区位于东经103 56 43、北纬36

2、 0T 13附近、海拔 1716 米。 本测区位于甘肃省东岗镇窦家山 36号,测区北临312国道,南 至靶场,西有墓区,东与312国道相依,测区为丘陵地区、山地广布、 丘谷之间地势起伏延绵。山地多为树林,山上灌木丛生,通视条件较 为困难,给控制测量及地形图测量带来较大之困难。 2、交通情况:北面有便利的312国道、陇海铁路兰榆段 3、气象情况:干燥,气温-19 4、面积情况:约5k m2 二、已有资料: 1、本测区收集到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平面控制为起算点。 2、 本测区收集到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水准点,系1956年 黄海高程系成果,作为本工程高程控制起算点。 3、提供之1: 500万

3、地形图,1: 500万地形图之地物、地貌逼 真,取舍恰当,为本次测量工作之交通、选埋、控制点联测及测图分 幅等工作提供了方便。 4、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和基本等高距、图幅分幅 1)平面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高程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 2)基本等高距1:500为0.5米、1:2000为2.0米。 3)测区地球平均曲率半径 R=6365500m,大气折光系数K=0.14。 4)1:500图幅采用自由分幅,1:2000图幅采用50X 50正规分幅; 图幅号采用图幅西南角坐标 X , 丫之千米数表示,X坐标在前,丫坐 标在后,1:500、1:2000中间以短线相联;图号由西往东、由北往南 用阿拉

4、伯数字按顺序编号,即1、2、3、;图幅内有明显地形、地 物名之应标注图名。 5、起算数据列表如下: 点名 标石 纵坐标(y) 横坐标(X) 高程 注 XN07 钢钉 49855.4841 59828.783 1717.1763 XN09 钢钉 49755.4421 59790.205 1720.1752 6、所测路线图示: 08 09 04 06 05 07 03 02XN07 卿)9 01 引点 三、技术要求 1、施工质量、进度保证及技术 经过实地踏勘,本测区位于丘陵地区、测区内山地广布、丘谷 之间地势起伏延绵,这些都给测绘工作带来了一定之困难。 为了保证 生产质量、施工进度及后继工程服务,

5、我小组进行踏勘、搜集资料、 编写设计书,严格按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操作运行。 2、水准观测之主要技术要求如下表(仪器采用DS3型水准仪): 等 级 附合路 线长度 (km) 高程 闭合差 (m ) 最大视 距长度 (m ) 前后 视距差 (m ) 前后视 距累积 差(m ) 黑红面 读数之 差(mm 黑红面所测高 )差之差(mm 四 等 16 20?L 100 3 10 3.0 5.0 3、成果之检查和评定 地形图之拼接和检查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有关章节执 行。为保证测绘产品质量,检查工作执行以下规定: 1)、各等级点应进行100%检查,并作好记录。 2)、观测手簿、平差计

6、算成果应认真、详细检查。 3)、每幅图应做到控制点展点100%检查,图面内业100%检查, 外业100%巡视,30%设站检查。测区抽检15%。 4)、严格检查各项技术要求以及测图范围是否达到规范和设计书 要求。 4、图根控制测量要求 每个小组根据地形图的分幅图了解小组的侧图范围, 控制点的分 布,在此基础上在小组的测土范围建立图根控制网。 在建立图根控制 网时,可以根据图根控制点的分布情况,布置成附和道线,闭合导线。 在有些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图根三角建立控制网,本章以图根导线为 例,说明图根控制的建立方法。图根导线测量的内容分外业工作和 内业计算两个部分。 图根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 (一)、踏勘

7、选点 个小组在指定侧区进行踏勘了解测区地形条件和地物分布情况, 根据测区范围及侧图要求确定布网方案。 选点时应在相邻两点都各占 一人,相互通视后方可确定点位。 选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相邻点通视好, 地势较平坦,便于测边和两脚。 2. 点位应选在土质坚硬,便于保存标志和安置仪器处。 3. 视野开阔,便于进行地形,地物的碎步测量。 4. 相邻导线边的长度大致相等。 5. 控制点应有足够的密度,分布较均匀,便于控制整个测区。 6. 各小组间的控制点应合理分布,避免相互遮挡视线。 点位选定之后, 应立即作好点的标记, 若在土质地面上可打木桩, 并在桩顶钉小钉或划“十”字标记。若在水泥等较硬的地

8、面上可 用油漆画“十”字标记。在店标记旁边的固定地物上用油漆表明 导线点的位置并编写组别雨点号。导线应分等级统一编号,以便 于测量资料的管理。为了使测角既是内角也是左角闭合导线点可 按逆时针方向编号。 二)平面控制测量 1导线转折角测量 导线转折角时有相邻导线边构成的水平角。一般测定导线延 伸方向左侧的转折角,闭合导线大多测内角。图根导线转折角可 用6级经纬仪按测绘法观测同一个测回。 对中误差应不超过3mm 水平角上、下半测回角值之差不超过 40,否则,应予以重新测 量。图根导线角度闭合差应不超过士 40 ,n , n为导线的观测角度 个数。 2. 边长测量 边长测量就是测量相邻导线点间的水距

9、离。经纬仪钢尺导线 的边长测量采用钢尺量距;红外测距导线边长测量采用光电测距 仪或全站仪测距。 3. 高程控制测量 图根控制点的高程一般采用普通水准测量的方法测得,山区 或丘陵地区可采用三角高程测量的方法。根据高级水准点,沿各 图根控制点进行水准测量,形成闭合或符合水准路线。 水准测量可用DS3级水准仪沿路线设站单程施测,注意前后视距应尽 量相等,可采用双面尺法或变动仪器高法进行观测, 视线长度应不超 过100m各站所测两次高差的互差应不超过 6m,普通水准路线高差 闭合差应超过40丄(12 N )。 (三) 导线点坐标计算 首先绘出导线控制网的略图,并将点名点号、已知点坐标、边 长和角度观测

10、值标在图上。在导线计算表中进行计算,计算表格格 式可参阅第五章实验十六。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1. 填写已知数据及观测数据 2. 计算角度闭合差及期限差 闭合导线角度闭合差 n f 二-(n-2) x 180 i 二 测左角附合导线角度闭合差 n f 一:二:-始 f I】;左一 n 180 -:-终 i=1 测右角附合导线角度闭合差 n f 一:=:始二右 n 180 终 i 二 图根导线角度闭合差的限差 f -容-_40 n 3计算角度改正数 闭合导线及测左角附合导线的角度改正数 fp -i n 测右角附合导线的角度改正数 f: i n 4计算改正后的角度 改正后角度 =亠 III 左角推算

11、关系 i,ii d,i _ 18- i 右角推算关系 :ii i 二:i u _180 - 6. 计算坐标增量 纵向坐标增量 =xi,i i =。口 .1 cos&,i i 横向坐标增量 M,i i 二 Di,i 1 sin r,i .i 7. 计算坐标增量闭合差 闭合导线坐标增量闭合差 fx Uxfy = 6 Ay 附合导线坐标增量闭合差 fx =x起 X _X终fy = y 起 y 一 y终 8. 计算全长闭合差及其相对误差 导线全长闭合差 导线全长相对误差 图根导线全场相对误差的限差 2000 9. 精度满足要求后,计算坐标增量改正数 纵向坐标增量改正数 :.Xi,i 1D Di,i -

12、1 横向坐标增量改正数 1 y n .yi,i 4 二一 D Di,i -1 (四) 导线点坐标计算 首先绘出导线控制网的略图,并将点名点号、已知点坐标、边 长和角度观测值标在图上。在导线计算表中进行计算,计算表格格 式可参阅第五章实验十六。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10. 填写已知数据及观测数据 11. 计算角度闭合差及期限差 闭合导线角度闭合差 n f 1 = : -(n-2) x 1800 7 测左角附合导线角度闭合差 n f 1始亠二左 n 180- -终 测右角附合导线角度闭合差 n f 一: = :始二右 n 180- -终 id: 图根导线角度闭合差的限差 f -容=:40n 闭合导线

13、及测左角附合导线的角度改正数 n 测右角附合导线的角度改正数 :i 二一 n 13计算改正后的角度 改正后角度 :i 14推算方位角 左角推算关系 心1=门亠一180 右角推算关系 :i 1,i 一 1800 - 15. 计算坐标增量 纵向坐标增量 xi,i 1 二 Dj,j .1 COS-:,j i 横向坐标增量 勺i,i 1 =Di,i 1 sin : i,i,1 16. 计算坐标增量闭合差 闭合导线坐标增量闭合差 fx =fy =几y 附合导线坐标增量闭合差 fx =x 起-二 X X 终 fy = y起八 y 一 y终 17计算全长闭合差及其相对误差 导线全长闭合差 导线全长相对误差

14、1 、D - f 图根导线全场相对误差的限差 k容 2000 18. 精度满足要求后,计算坐标增量改正数 纵向坐标增量改正数 _ fx _ .Xi,i 1D Di,i -1 横向坐标增量改正数 叫 D1 19、计算改正后坐标增量 改正后纵向坐标增量 = /+ v 1,1 1 1,1 1 1,1 1 改正后横向坐标增量 y,1= y+ vyi,i1 纵坐标 Xi 1 = Xi + Xi,i 1 横坐标 y“= yi+ Yui (五)高程计算 先画出水准路线图,并将点号、起始点高程、观测高差、测段测 站数(或侧段长度)标在图上。在水准测量成果计算表中进行高程计 算,计算位数取至毫米。计算步骤为:

15、1、填写已知数据及观测数据 2、计算高程闭合差及限差 闭合导线高差闭合差 fh = h 复合导线高差闭合差 f h = H 起 + h-H 终 普通水准测量高差闭合差的限差 f h容 =40-L (平地) fh容 = 12 n (山地) 式中,L( L=T )为水准测量路线总长,N (Na n)为水准 测量路线的测站总数。f俗为限差,单位毫米。 3、计算高差改正数 高差改正数 Vi,i 1 r li,i 1 f h Vi,i 1n ni,i 1 4、计算改正后高差 改正后高差 hi,i 卑= hi,Y+Vi,iH1 5、计算图根点高程 hi 1 hi + hi,i 1 四、仪器、人员安排 1、

16、 主要测绘仪器:南方全站仪D$水准仪 2、实习进度: 星期一从学校往外引控制点 星期二从引出去控制点上做闭和导线 星期三做几何水准水准测量 星期四在闭合路线中加密 星期五计算平面控制点坐标 星期六计算高程控制点坐标 星期日对所有数据进行精度分析 3、人员安排: 组长:尚海强 武云天 组员:许强陈泽光王毅 李晓红 马志鹏杨晨晨 5、小组实行质量责任终身制,对以后所测、所算数据跟踪、后 继出现错误等进行绑定,那里有错误,追究其人,责任到人 五、成果提交 1、外业观测数据(附页1) 2、内业平差数据(附页2) 六、实习心得 附表1 引点坐标 P. 点号 X Y Z 1 49638.292 59828

17、.052 1718.053 2 49693.945 59933.752 1707.858 3 49668.928 59938.468 1708.427 4 49599.785 59909.848 1712.457 5 49521.609 59911.463 1717.219 6 49461.729 59907.813 1720.74 7 49324.411 59931.221 1729.465 8 49310.922 59888.025 1732.731 附表2 引点观测数据 点 八、 水平角 斜距 垂直角 号 ( ) (m () 1 164 20 14 121.650 90 56 06 2

18、84 30 11 111.666 95 10 42 3 169 19 22 25.447 88 28 52 4 202 29 09 74.967 86 49 57 5 178 48 58 78.310 86 25 42 6 183 29 19 60.100 83 31 01 7 170 19 33 139.587 86 22 33 8 252 39 26 45.385 85 41 59 附表三 闭合导线记录表 天气: 多云 日期: 12/5 12/11 小组: 工测2 06组 记录者: 许强 测站 盘位 目标 角值 一测回角值 距离测量(m) ( ) ( ) 起点号 边长 终占号 八、J 边长

19、 A 左 B 132 15 01 132 14 56 1 右 1 312 14 52 A 49.083 1 49.082 B 1 左 1 85 47 34 85 47 35 1 49.081 A 2 右 2 265 47 35 1 59.820 2 59.823 1 2 左 2 105 25 11 105 25 05 2 59.825 1 3 右 3 285 24 59 2 66.204 3 66.205 2 3 左 3 40 18 57 40 18 36 3 66.206 2 4 右 4 220 18 16 3 61.438 4 61.439 3 4 左 4 144 12 43 144 12

20、 32 4 61.440 3 5 右 5 324.12 21 4 73.063 5 73.057 4 5 左 5 97 35 53 97 35 54 5 73.050 4 6 右 6 277 35 55 5 142.901 6 142.904 5 6 左 6 36 15 43 36 15 48 6 142.906 5 7 右 7 216 15 53 6 77.125 7 77.126 6 7 左 7 156 08 58 156 08 46 7 77.128 6 A 右 A 336 08 34 7 44.507 A 44.508 7 A 左 7 78 30 27 78 30 42 A 44.50

21、9 7 1 258 30 58 7 附表4 碎部点坐标 JH Q. 点号 X Y Z 1 49310.894 58888.512 1738.273 2 49309.012 58856.004 1737.786 3 49304.403 58850.673 1737.177 4 49308.962 58839.041 1737.087 5 49280.780 58824.151 1740.567 6 49281.960 58852.173 1740.708 7 49289.613 58853.304 1740.597 8 49284.635 58891.302 1741.085 9 49277.9

22、02 58907.975 1741.041 10 49257.715 58899.819 1743.922 11 49267.229 58883.883 1743.991 12 49273.433 58861.620 1743.697 13 49273.030 58845.050 1741.940 14 49280.612 58823.965 1742.151 15 49270.419 58797.275 1742.136 16 49253.182 58858.481 1743.769 17 49268.051 58879.902 1743.876 18 49237.377 58890.594

23、 1744.446 19 49241.547 58865.434 1747.037 20 49227.483 58856.278 1747.059 21 49248.568 58850.489 1746.994 22 49237.656 58844.169 1747.315 23 49248.371 58834.610 1746.767 24 49242.604 58829.817 1749.772 25 49217.913 58816.114 1749.823 26 49231.806 58841.566 1749.849 27 49222.515 58852.189 1749.916 28

24、 49208.512 58843.751 1749.903 29 49191.366 58861.127 1749.701 30 49221.422 58885.424 1749.337 31 49236.215 58779.327 1749.331 32 49245.573 58782.623 1749.272 33 49259.669 58796.516 1746.164 34 49278.218 58756.191 1745.930 35 49255.672 58747.746 1746.168 36 49257.703 58724.611 1746.607 37 49295.018 58681.835 1746.190 38 49302.757 58696.298 1746.064 39 49298.317 58780.287 1739.520 40 49293.020 5876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