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九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提纲 孔乙己一、小说中有哪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小说有四处写到众人的哄笑:四次哄笑,描写的实际上是众人四次戏弄、嘲笑孔乙己的情景,而孔乙己尴尬狼狈、穷于招架的样子让他们很开心。衬托孔乙己悲惨命运,反映了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冷酷、麻木的残酷现实。以乐境写哀,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 。二小说对孔乙己的描写,哪些地方是正面描写?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的地方比较多,如对孔乙己外貌和绰号来历的描写,对孔乙己面对众人嘲弄时语言、表情和动作的描写等都属于正面描写。而第五段和第十段则从侧面,由别人之口交代了孔乙己的经历
2、,丰富了人物性格。 三作者为什么要通过一个小伙计我的眼光来讲述孔乙己的故事? 作者以一名不谙世事的酒店小伙计的口吻,不动声色地讲述着孔乙己的凄惨遭遇,更能让人体会到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而且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显得更为真实亲切。 四、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1)(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一处用“排”,一处用“摸”,一位有什么不同? 答:“排”表现出他摆阔气,而“摸”是孔乙己穷困潦倒的表现。 (2)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承上启下,预示着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3)“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
3、己的确死了”“大约”与“的确”,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因为,“大约”又是对“孔乙己的确死了”的揣测,从 “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判断 “孔乙己的确死了” 4)“中秋过后,秋风一天比一天凉了”作用是: 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的气氛,暗示了孔乙己悲惨的命运和封建社会冷酷的人际关系 。(5)鲁镇酒店格局的描写、各类人物的出场的作用: 社会环境描写:为孔乙己的出场做铺垫;揭露了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暗示造成孔乙己悲惨命运的社会原因。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2、解释词语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本课是因为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诓骗:说谎话骗人。 怀古伤今:
4、怀念过去的事情,对现在的事情感伤。为民请命:替老百姓向上请求减负,以保全性命,解除痛苦。舍身求法:不惜牺牲生命追求真理。二、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看,一般可分为 和 两种。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 立论 驳论 驳论点 驳论据 驳论证 驳论 疑问 引起国人思考,强调国人没有失去自信 三、第2段在表达和结构上的作用是(引出下文对敌论的驳斥 )。第5段在表达和结构上的作用是 (总结上文,同时引出文章的论点 )6段中“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句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本文语言犀利、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最富于讽刺意味的语句是 “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念了” ,文中“他信力”“自
5、欺力”加引号起到了讽刺否定 的作用。五、简答。1、对方错误的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2、作者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性是什么?“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3、第68段在批驳对方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什么观点?“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4、“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六、读书,
6、是精神的享受;读书,可以吸收无尽的营养;读书,能激起你心中的波浪;读书,能使你狭窄的心灵逐渐变得宽广。我们班正准备开展“好读书,读好书”的综合性学习活动。1、你觉得该开展哪些活动呢?请在下面写出4条。搜集“名人读书名言”,编辑名人读书名言录;办“名人读书经验”墙报(或手抄报);讲读书故事;召开读书报告会;举行关于读书的演讲;举办读书讲座。2、你一定积累了不少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请你写出两条。 周恩来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考尔德仅次于选择益友,就是选择好书。 朱熹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刘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3、请简要叙述一个名人读书的故事 晋代车胤小时好
7、学不倦,但家境贫困,无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他就抓许多萤火虫放在白绢口袋里吊起来照亮,用来看书。后来终于做了高官。晋代孙康聪明好学,家贫无油,他利用大雪映出的雪光来读书,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当了高官。王亚南小时候胸怀大志,酷爱读书。他读中学时特把自己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掉,成为三脚床。每次读书到深夜,疲劳时上床睡觉后一翻身,三脚床就倾斜,他被惊醒后继续夜读。后来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秋水3“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是林则徐的自题联,你能体会林则徐想通过这幅对联勉励自己做怎样的人呢? 通过上联想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意见,集思广益,把事情办好;通过下联勉励自己
8、杜绝私欲,光明磊落,刚正不阿。二课堂点击1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秋水时至 时:(按时) 百川灌河 河:(黄河)河伯始旋其面目 旋 :(旋转、掉转) 不见水端 端:(尽头)2指出下列“之”的含义。 野语有之日 (这样) 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少仲尼之闻 (的) 泾流之大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翻译下列句子。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在这个时候,河伯高兴极了,认为天下盛美的东西全部都在自己身上。“闻道白,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知道很多,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啊。4填空: (1)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国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
9、派的重要代表人物。(2)庄子有33篇, 七篇内篇十五外篇篇,杂篇十一篇,研究者的多认为外篇是庄子所作。三选段在线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美为尽在已。顺流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日:“野语有之曰:闻道日,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划分文段层次2文段中两个通假字是: “泾”通“径” “辩”通“辨” 3请根据文中的有关内容,归纳出两个四字成语 : 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 4判断下列句子
10、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文中有两处用了“于是焉”,都当“这时候”讲,其作用都是指代,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句中,一个“天下”,一个“尽”,把河伯踌躇满志的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 “不辩牛马”与“不见水端”是用比照手法突出大海的广阔 。 文中最能反映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的语句是:前面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课外阅读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日:“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远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日:“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上,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 得腐鼠, 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日:“
11、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愚公移山三、根据拼音填入正确的汉字1、cng 曾 不能 2、b 渤 海之尾 3、箕bn 畚 运4、w 亡 以应 5、无lng 陇 断 6、汝之不hu 惠 五、写出下列划线词的含义且: 年且九十 将 ;且焉置土石 况且 ;汝: 吾与汝毕力平险 你们 ;汝之不惠 你 ;焉: 焉置土石 哪里 ;无陇断焉 语气助词 ;其: 惧其不已 他 ;其妻献疑曰 他的 ;之: 以君之力 的 ;本在冀州之南 的 ;汝之不惠 取独 ;六、翻译下列句子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挖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况
12、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3、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4、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七、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本文具有生动丰富的故事情节和充满神话色彩的丰富想象。()2、愚公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化身。()3、文章描写大山的高峻和运土石路程的遥远是为了衬托愚公移山的坚定决心。()4、文章以神话结尾,含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是封建思想的糟粕。()5、文中愚公之妻的话语和河曲智叟的话语作用是相同的,都认为愚公的力量太弱小。()6、愚公与智叟两人对移山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对人物的命名也是有意颠倒而用,不仅加重对
13、比而且更具讽刺效果。()八、用文中的原句回答问题北山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的宏伟目标是什么?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之妻提出了两个什么问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河曲智叟讥笑并且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什么?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一毛。”文中两处表现愚公移山的决定得到大家支持的句子是“杂然相许”、“跳往助之”说明移山路途遥远,时间长的句子是“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批驳智叟的话与第二段有关内容形成对比的一句是“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在批驳智叟的话语中阐明自己的观点话语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九、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
14、、文中和愚公相反的人物形象是(智叟),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人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2、愚公认为自己能移山是从(发展的)观点出发,看到了人力的无穷,认为(认为自然是可以被人征服的),所以驳斥有力,坚持移山;智叟认为愚公不能移山是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力)的,所以对移山之举采取(讥讽)的态度,阻止移山之举,愚公是真正的(智者),智叟是真正的(愚者)。3愚公移山这则寓言以神话作结,是宣传封建迷信呢,还是具有神话色彩呢?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以神话作结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赞美了愚公移
15、山的诚心和坚定的意志。增添了故事的瑰丽色彩,富有浓厚的想象力。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寄托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更加突出了故事的主题。 扁鹊见蔡桓公一、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不治将益深 将:将要 益:更加 深:厉害2.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还:通“旋”,转身走:跑3.桓侯故 使人问之 故:特意 使:派遣4.汤熨之所及也 汤:通“烫”:热水 及:到5.臣是以无请也 是以:因此6.使人索扁鹊 索:寻找7.火齐之所及也 齐:通“剂”8.立有间 间:一会儿9.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好:喜欢10.桓侯不应 应:答应11.居十日 居:过二、简答。1.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蔡桓公
16、的病已经到了骨髓,无药可救2. 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不要讳疾忌医,有病就要及时找医生治疗。 3. 蔡桓公屡次拒绝扁鹊的善良劝告,表现了蔡桓公什么心理状态? 害怕别人知道他生病的事实。 4. 简要介绍本文作者及出处。 扁鹊见蔡桓公节选自韩非子喻老,作者韩非。,战国末期韩国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三、阅读训练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
17、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 A还xunB腠zuC汤tngD齐q2翻译划横线的句子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的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3用原文填空第四次见蔡桓公,扁鹊为什么“望桓侯而还走”?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体现桓公固执、自以为是形象的句子是 寡人无疾。 捕蛇者说1 捕蛇者说的体裁是说 ,作者柳宗元字子
18、厚,唐代河东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人称柳河东。 2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这八大家是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 (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宋六家)。3、在括号内填出各分句省略了的主语。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 )触草木,(草木 )尽死;(异蛇 )以啮人,无御之者。 主旨:课文通过捕蛇者蒋氏对其祖孙三代为免交赋税而甘愿冒着死亡的威胁捕捉毒蛇的自述,反映了中唐时期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以及所遭受的苦难,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横征暴敛的罪行,也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段意:第一段,写异蛇
19、的剧毒、特殊用途以及永州之民争相冒死去捕毒蛇以代替租赋的情况。第二段,写蒋氏一家三代都捕蛇以抵租赋的悲惨遭遇,他的父祖都死于捕蛇,自己也好几次为捕蛇而差点丢命。第三段,写作者同情蒋氏的不幸,并告诉蒋氏自己打算用“更若役复若赋”的办法为他解除不幸。第四段,是全文的重心所在,由蒋氏自己诉说甘愿继续捕蛇的原因,反映了永州之民在朝廷苛赋重压下“非死则徙”的悲惨遭遇,说明苛赋之害比毒蛇之害更为厉害,更加可怕。第五段,直接抒情,作者愤慨地谴责赋税之害远远超过毒蛇剧毒,同时表明写此说的目的。01、文章第一段,第二至四段,第五段分别记述了什么主要内容?第一段:写了永州蛇的特点和人们争相捕蛇的原因。第二至四段:
20、蒋氏自述了祖孙三代捕蛇生活的悲惨遭遇,揭露了赋敛之毒甚于蛇毒的社会现实。第五段:点明主旨,发出了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慨叹。02、第一段围绕着哪一个字展开,为什么强调这一点?这一点是怎么体现的?异。所以强调这一点,是为“争奔走焉”做铺垫,以突出赋敛之毒甚于蛇毒的这一主旨。体现:黑质而白章(颜色);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毒性);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宛、瘘、疠、去死肌,杀三虫(药用)。 03、请你指出第一段列举的矛盾现象,并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与“永之人争奔走焉 ”是矛盾的,作者所以这样写,就是用衬托的方法,暗示赋敛之毒甚于蛇毒这一主旨。04、
21、请你说说为什么“永之人争奔走焉”?这一句在本文中的作用。当其租入。结构上承上启下,总说了永州人对毒蛇的态度,引出后文写争相捕蛇;内容上写出了捕蛇的好处,暗示了赋敛之毒甚于蛇毒这一主旨。05、蒋氏在诉说“专其利”时,为什么“貌若甚戚者”?这个“利”是九死一生换来的,在得到这个利的过程中,充满了危险和痛苦,是迫不得已的选择,这个“利”隐含着蒋氏无限的辛酸和悲苦。06、作者把“役之不幸”和“赋之不幸”作对比,意在突出什么?赋敛之毒甚于蛇毒 ,暗写了苛政猛于虎07、“悍吏”的“悍”表现在什么地方?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08、语句“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
22、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演化而来的一个成语是什么?用来形容什么?鸡犬不宁 悍吏骚扰欺压百姓严重09、请你具体说说蒋氏和乡邻之间的什么情况进行了对比?生存状况的对比:以捕蛇独存 非死即徙心理负担的对比: 弛然而卧 鸡犬不宁冒死的次数对比:一岁之死者二 旦旦有是死亡时间的对比:后死 先亡09、请你具体说说蒋氏和乡邻之间的什么情况进行了对比?生存状况的对比:以捕蛇独存 非死即徙心理负担的对比: 弛然而卧 鸡犬不宁冒死的次数对比:一岁之死者二 旦旦有是死亡时间的对比:后死 先亡10、请从第四段中找出一组对比句,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其作用。第组对比,强调捕蛇者的不幸比不上缴纳赋税的不幸。第组对比,衬托赋
23、敛之毒。表现乡邻在沉重赋税下的痛苦遭遇。第组对比,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第组对比,强调了生与死的不同结果,再一次衬托赋敛之毒甚于蛇毒。总的作用:突出了赋敛之毒甚于蛇的社会现实,借蒋氏之口反映了下层劳动人民遭遇的苦难,揭露了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行。11、蒋氏的两次“戚”,各为了什么而“戚”?作者的两次“悲”,又各是为了什么?用自己的话加以简要回答。 蒋氏的第一次“戚”,为自己所“专其利”工作的艰险而忧伤;第二次“戚”,为担心失去自己的捕蛇专利恢复纳税而忧伤。作者的第一次“悲”,为蒋氏一家的不幸遭遇而悲伤(为个人);第二次“悲”,为广大人民受到的赋敛之毒而伤悲(为社会)。12、蒋氏是否真的不怨
24、恨捕蛇这件事? 不是的。不是的。对蒋氏来说,是避重就轻的无奈之举,反衬赋敛之毒甚于蛇。带有讽刺意义。13、作者写蒋氏沉痛的控诉意义何在? 揭露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表现当世广大农民的悲惨命运,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14、请写出点明了全文主旨并表达了作者强烈愤慨之情的句子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15、引用孔子“苛政猛于虎”的作用是什么? 在内容上,概括了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社会现实,并在此基础上有力地提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毒者”的主旨;形式上,引出了作者由疑到信的思想认识过程,使结论的提出有水到渠成的效果; 情感上,表达了作者对苛酷的政治无比愤慨之情和对广大劳动
25、人民的深切同情。16、你是怎样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话的? 交代了作者写此文的目的,表达了对广大人民悲惨生活的关切和同情,但又找不到什么好的办法,无力改变现实,只能寄希望封建统治者对暴政的改革上,但这又是极不现实的。统治者面对连绵不断的战乱,为了维护政权,只能千方百计加重赋税,哪里还会管人民的死活。17、说说通过记述蒋氏的故事提示了什么道理?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课文通过记述蒋氏的故事提示了“苛政猛于虎”的道理,表现了作者敢于直陈时弊、关心民生疾苦的思想。 论语十则一、基础训练1、论语是先秦诸子散文之一,是一部散文著作,主要记录 ,它是 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与 孔子的言行、大学、中庸、孟子共
26、称“四书”。2、曾子认为,每天应该从哪些方面反省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孔子认为对先进和落后的两种态度是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4、孔子赞叹音乐创作的高妙的句子是 。三月不知肉味5、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5、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诚实)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施:(施加)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毅:(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君子成人之美 美:(美德)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斯:(这样)6、翻译下列句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
27、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难的道路还很长。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应该成就别人的美德,不应该促成别人的恶行。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不料想音乐创作竟然达到如此高的境界。7、找出文中的两个成语,并解释其中一个。任重道远、成人之美、见贤思齐二、同步解读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乏。如不可求,从吾所好。”(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
28、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平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8曾子认为每天应从哪三个方面进行自省?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9孔子认为作为终身遵守的准则是什么?恕 10孔子对富与贵的态度是什么?以其道得之 11孔子认为应该如何得到官?你赞成孔子的观点吗?通过修养仁德而得到,观点有道理,有正确的一面,但不全面。 12、孔子为什么赞同曾子的观点?因为曾子的话暗合孔子的想法。孔子一生本想通过做官以仁道治天下,然而终不得志,最后产生了“道不得,乘桴浮于海”的想法。 三、美文赏读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
29、;更也,人皆仰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6、文中的第1则谈的是什么意思?在课文的六则当中有一段和它类似,请你默写出来。意思是看到别人的长处,就应向别人学习,看到别人的短处就要反省自己身上有没有类似的缺点,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完善和提高自己的修养。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7、本文中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明相似观点的句子是。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
30、友交而信乎?传而习乎?” 18、文中有一句流传至今的成语,它是见贤思齐。 鱼我所欲也(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1-4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下同)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
31、文中的意思。(1)故不为苟得也苟: 茍且。(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假如,假使。(3)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厌恶。(4)留取丹心照汗青 汗青:史册。2翻译下列句子。 (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如果二者不能够同时得以,(那么就)舍弃鱼而选取熊牚。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不仅仅贤人有这样的心(或:本心)。3诵读下列句子时,每句至少应有一处停顿,请用“/”把这一处停顿标示出来(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2)山河破碎风飘絮山河破碎/风飘絮篇 目体现中心(或主旨)的句子共同的追求鱼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 生而取 义 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
32、照汗青。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5-8题。(10分)(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乙) 晏子谏景公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晏子自称)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选自晏子春秋)注
33、释:景公:齐景公。霁:雨雪停止,天放晴。堂侧陛:堂,朝堂。陛,台阶。逸:安乐,安闲。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有什么好处。(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3)公被狐白之裘 被:同“披”,披着,穿着(4)乃令出裘发粟 裘:皮衣,御寒的衣物6翻译下列句子。(4分)(1)此之谓失其本心。这种做法就叫做丧失了天性,天良及羞恶之心(2)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我听说古时候好的君主自己吃饱了却想到别人的饥饿。7文段(甲)中画线句子强调的是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这就是失去本心“义”
34、的表现。8文段(乙)所讲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作为君王要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的疾苦,不可高高在上,那样就会失去民心。(三)阅读下边两个文言文语段,完成914题。(16分)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公孙仪1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2
35、受鱼,必有下人3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1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2即:假如。3下人:迁就他人。 9.解释加点的词语。(1)蹴尔而与之(用脚踢)(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通“辨”,分辨) (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特别喜欢(很爱好)(4)其弟子谏曰(他,指公孙仪) 10.翻译句子。(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一碗饭,一碗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得饿死。(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先生喜欢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给的)
36、鱼,为什么呢?11.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或: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如用自己的话答出这个意思也可。)12.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13.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公孙仪是个注重防微杜渐(清醒自律),清正廉明的人。14.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 两个语段都是写在利与义面前如何抉择的问题。“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对比; “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对比; “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对比; “一箪食,一豆
37、羹”与“万钟”对比。 (五)阅读下列选文,完成1922题。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
38、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1.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不可以用呢?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每个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22.本 文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义。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
39、对比论证。24.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我宁愿)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过去宁可死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去去做接受它 25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 我们每一个个体,由于身体的、技能的原因,有着不同的特长与能力,只要为社会的正义事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好市民。我
40、们不能完全赞同一些人提出的“遇到暴力事件不要反抗”的理念,但这种“反抗”一定要量力而行。否则,对自己,可能是身体的损害;对家人,是失去亲人的悲伤:对国家,则是社会资源的无谓浪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在逞匹夫之勇。我们倡导的见义勇为,应该是“巧为”、“智为”。 26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个论据。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27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阅读选文第一段,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这一观点相近,并写下来。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
41、耳。 马说一、填空 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作者是唐朝的文学家,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学过的诗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解释加粗字的意思故虽有名马:即使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屈辱,埋没。 骈死于槽枥之间:并列而死 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且(况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一样;等同 策之不以(按照)其道: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意为鞭策、驾驭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懂得 执策而临之:面对 其(难道)真无马邪:通“耶”,表示疑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恐怕三 、按原文填空。1、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必然性的句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3、描绘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社交媒体与数字营销策略培训
- 果品收购合同范本
- 新房渠道合同范本
- 工地消防合同范本
- 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性与实施方法计划
- 辽宁省朝阳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统编版质量测试(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物业公司出租大厅合同范本
- 护士员工合同范本
- 买卖电器合同范本
- 货车借车合同范本
-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11662会计信息系统(本)》期末终考题库及标准参考答案
- 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与相关事故案例培训课件(建筑)
- 医院公共卫生管理制度
- 雷雨教案学情分析与反思
- DL-T5745-2021电力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
- 物业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估
- 厂房设施维护保养计划
- 2024病案库房建设规范
- G -B- 17378.7-2007 海洋监测规范 第7部分 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正式版)
- (高清版)JTST 325-2024 水下深层水泥搅拌桩法施工质量控制与检验标准
- 2024年普法学法知识竞赛题库及参考答案【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