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动物学:第九章 环节动物门(Annelida)_第1页
普通动物学:第九章 环节动物门(Annelida)_第2页
普通动物学:第九章 环节动物门(Annelida)_第3页
普通动物学:第九章 环节动物门(Annelida)_第4页
普通动物学:第九章 环节动物门(Annelida)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九章 环节动物门(Annelida) 环节动物在动物演化上发展到了一个较高阶段、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身体分节、并具有疣足和刚毛、运动敏捷;真体腔(次生体腔)出现,相应地促进循环系统和后肾管的发生。从而使各种器官系统趋向复杂、机能增强,神经组织进一步集中、脑和腹神经索形成,构成索式神经系统。感觉器官较发达,能更好地适应环境。 目前已知种类有17000种,与人类关系密切。常见动物有:蚯蚓、蚂蟥、沙蚕,第一节 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分节现象: 1、定义:动物体由许多形态相似的体节构成,称为 分节现象,是无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的一 个重要标志 2、分节类型: 假分节:表面分节,但内部器官没有

2、分节 真分节:表面分节,内部器官也分节排列 环节动物的分节为真分节: 外部:疣足/按体节排列 刚毛/按体节排列 内部:循环、神经、排泄,同律分节:分节较原始,除前二节和最后一节外,其余各体 节在形态和机能上基本相同(外形相同,内部神 经、排泄、循环、生殖等器官亦相同)。 如沙蚕 异律分节:身体各节在形态和功能上不同,内脏各器官集中 于一定体节中,各体节的生理分工较显著。 如昆虫,3、真分节类型,4、分节的起源:一般认为可能由假分节逐渐演变而来 无分节假分节真分节 同律分节:原始;异律分节:高等,5、身体分节的意义: 分节是高等无脊椎动物进化的重要标志 同律分节使许多内部器官如循环、排泄、神经等

3、表现出 按体节重复排列现象,每一体节等于一个单位,促进了 新陈代谢作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力 同律分节增强了动物运动机能,也是生理分工的开始 异律分节使动物生理分工更显著,不同的体节群有不同 的功能,对机体进一步分化为头、 胸、腹等部分提供 可能性,腔肠动物两胚层,扁型动物三胚层、无体腔,原腔动物三胚层、假体腔,环节动物三胚层、真体腔,二、出现了次生体腔:(真体腔、裂体腔、肠体腔) 1、真体腔:体壁和消化管之间的空腔 2、来源:端细胞法:原口动物;体腔囊法:后口动物 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三个腔:囊胚腔、原肠腔、体腔,内侧中胚层附在内胚层外面,分化为肌层和脏体腔膜,与肠上皮构成肠壁中胚层;外侧

4、中胚层附在外胚层的内面,分化为肌层和壁体腔膜,与体表上皮构成体壁中胚层。由体壁中胚层和肠壁中胚层围成的腔即真体腔 真体腔次生体腔裂体腔(原口动物)、 肠体腔(后口动物,3、真体腔的形成,4、生物的意义:真体腔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标志 对消化管的影响; A、肠壁外附有肌肉,使肠道蠕动,不依赖身体运动,提高 了消化机能 B、肠壁外附有肌肉为肠道的复杂提供了条件,消化管在形 态和功能上进一步分化,消化能力加强 C、肠可以盘旋弯曲 D、使消化液与食物充分混合,促进消化和吸收,消化功能加强促进了排泄功能加强 排泄器官:原肾管型 后肾管型 真体腔形成过程中残留的囊胚腔形成血管系统,出现了 循环系统 A、出现

5、循环系统的必要性: 肠道有肌肉分布,营养不可能渗透到体腔 B、出现循环系统的可能性: 囊胚腔被挤压,分别形成背、腹血管,体腔的形成: 由于中胚层体腔囊在发展过程中全部靠向体壁,形成肌肉层,使原来的囊胚腔加了一层内衬,未形成新的空间,这种腔只有体壁中胚层,没有肠壁中胚层和肠系膜,是体壁中胚层和肠壁内胚层之间的腔,所以称之谓假体腔。 在胚胎发育形成一对中胚层细胞团后,细胞团继续分裂增殖,形成中空的体腔囊,体腔囊不断扩展,两侧的体腔囊壁外侧靠向体壁,形成体壁中胚层,分化为体壁肌肉层和体腔膜,其内侧靠向肠壁,形成肠壁中胚层,分化为肠壁肌肉层和体腔膜。由体壁中胚层和肠壁中胚层围成的腔即真体腔,三、运动器

6、官为刚毛和疣足 (一)刚 毛: 1、来源:上皮内陷形成的刚毛囊内的形成细胞分泌而成 2、体节排列方式:环生 对生 束生,鱼叉型刚毛,翼状刚毛,异齿刺状刚毛,等齿桨状刚毛,二)疣足(浆状) :体壁凸出的扁平片状突起双层结构,与 体腔相通,每体节一对 1、结构:背须 腹须背肢腹肢刚毛 2、来源:由体壁外突形成 3、特点:最原始的附肢;为双肢型的附肢; 本身不分节,与躯身体连接处也无关节 运动不灵活,只能前后摆动,上下摆动 4、功能:游泳;爬行;呼吸作用(内密布微血管); 保护作用 ;帮助摄食,四、出现了闭管式循环系统: 动物进化过程中笫一次出现循环系统,且是一种高级形式。环节动物的循环系统由纵行血

7、管和环行血管及其分枝血管组成,各血管以微血管网相连,血液始终在血管内流动,不流入组织间隙中,构成了闭管式循环系统。有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分化。除最原始的外,具血红蛋白。血液始终在血管中流动,流速恒定,提高了运输营养物质及携氧机能,循环系统形成示意图,环节动物大多数为闭管式血液循环,少数为开管式血液循环。如蛭类:蚂蟥,1)闭管式循环:血液始终在封闭的管道中按一定的方向流动的循环方式。 心脏动脉微血管静脉心脏,2)开管式循环:血液除了在血管中流动外,还流经血腔或血窦的循环方式。 心脏动脉血窦静脉心脏,蚯蚓循环系统模式图,五、排泄器官-后肾管型 1、后肾管:为一条迂回盘曲的管子,一端开口于前一体节

8、的 体腔,称肾口,具有带纤毛的漏斗,另一端开口 于本体节的体表,为肾孔 2、结构:肾口排泄管肾孔 3、功能:排出体腔中的代谢废物,以及排出血液中的代谢废 物和多余的水分。排泄物直接从肾口进入排泄管,效率更高,典型后肾管示意图,肾 孔,多毛类的各种肾管,原肾与后肾的区别: 1、来源 原肾:外胚层 后肾:外胚层与中胚层共同发生 2、结构特点 原肾:一端开口(以肾孔开口于体壁,另一端为 盲管,即焰细胞) 后肾:两端开口(以肾孔开口于体壁,另一端为 以肾口开口于体内) 3、作用 原肾:调节渗透压为主,排泄代谢废物为次 后肾:排泄代谢废物为主,调节渗透压为次,六、索式的神经系统 1、结构: 脑(1对咽上

9、神经节) l对围咽神经(连接脑和咽下神经节) l对咽下神经节 腹神经索(每体节内形成一神经节) 2、来源:梯形腹神经合二为一 3、特点: 传递速度更快; 比梯形神经系统更高等集中; 可明显分为三部分: 中枢N系统 外周 N系统 交感N系统,蚯蚓神经系统模式图,中枢神经:头部有一对脑,也称咽上神经节(suprapharyngeal ganglion)。由它向腹面发出一对围咽神经与咽腹面的一对咽下神经节相连,以后每一个体节有一对神经节,并由神经纤维相连,形成腹神经索(ventral nervecord),成为纵贯全身的链状神经。每对神经节还发出数对神经,支配体壁肌肉及疣足的运动。 外周神经:由中枢

10、神经发出神经纤维,分布在体壁和个器官。 交感神经:由咽上神经节伸出至消化管,多毛类的感官,沙蚕的眼,沙蚕的平衡囊和项器,感官: 环节动物的感官发达(多毛类),有眼(24对), 项器(化学感受器),平衡囊,纤毛感觉器及触觉细胞等; 有些种类(寡毛类及蛭类)感官则不发达,七)生殖与担轮幼虫: 大多数雌雄同体,异体交配,螺旋式卵裂 陆栖和淡水种:直接发育,无幼虫期 海产种类:间接发育,有担轮幼虫(trochophore,担轮幼虫(trochophore): 即经螺旋卵裂,囊胚以内陷法形成原肠胚,最后发育成一担轮幼虫;幼虫呈陀螺形,体中部具2圈纤毛环,位体侧口前的一圈称原担轮,口后的一圈为后担轮,担轮

11、幼虫变态,八)消化系统 消化道分口、咽、食道、肠、直肠、肛门。有的上有盲囊(盲肠),以增加面积,且可与肠道一样分泌消化酶,有的背中线有凹陷的盲道。消化道有肌肉层,可以使肠道蠕动,增强消化能力,第二节 代表动物:环毛蚓(Pheretima,蚯蚓为习见的一种陆生环节动物,生活在土壤中,昼伏夜出,以腐败有机物为食,连同泥土一同吞入。也摄食植物的茎叶等碎片;蚯蚓可使土壤疏松、改良土壤、提高肥力,促进农业增产。世界的蚯蚓约有1800多种,我国已记录229种。环毛属种类多,我国有100多种,生活习性(夜行、穴居,世界上最长的蚯蚓: 澳洲,长3米,环毛属,一、外部形态: 呈圆柱状、细长,同律分节,节与节之间

12、为节间沟 头部:围口节:为第1体节,口位其腹侧 口前叶:伸缩蠕动,有掘土、摄食、触觉等 刚毛:1环/体节,第2体节始具环生刚毛,位于体壁内的刚 毛囊中,环带(生殖带):性成熟个体:第1416体节色暗,肿胀,无 节间沟,无刚毛,如戒指状,称为生殖带或环带 雌性生殖孔:1个,生殖带的第一节,即第14体节腹面中央 雄性生殖孔:1对,第18体节腹面两侧 纳精囊孔:24对,6/7 、7/8、8/9、各节间沟腹面两侧 背孔:自1112节间沟开始,于背线处有背孔,可排出体腔液, 湿润体表,有利于蚯蚓的呼吸作用进行和在土壤中穿行 肛门:末端开口,呈直裂缝状,蚯蚓外形对土壤穴居生活的适应: 1、头部退化、触手、

13、眼点等感官均已消失; 2、具有口前叶,可作掘土工具,能吞食泥土; 3、刚毛着生在体壁上,可支撑身体或在地上蠕动; 4、体表有丰富的粘液腺,可以分泌粘液,减少体壁和泥土 间的磨擦; 5、背孔能排出体腔液,湿润体表,有利于蚯蚓的呼吸和在 土壤中行; 6、蚯蚓的生殖带(环带)能形成蚓茧,能在较干燥环境 里完成胚胎发育,二、内部构造: 1、体壁和次生体腔,角质膜:薄,由上皮细胞 分泌而成(保水) 表皮:柱状上皮细胞 腺细胞(粘液) 感觉细胞 感光细胞 环肌层:薄 纵肌层:厚、羽状 体腔膜,斜纹肌,蚯蚓的运动(4、8、12、16、20表示体节数,运动: 由一些前后体节的纵肌层和环肌层的交替收缩和舒张及刚

14、毛的伸出和缩回完成,真体腔(次生体腔,1、很宽广、内脏器官位于其中,体腔内充满体腔液, 含有淋巴细胞、变形细胞、粘液细胞等体腔细胞. 2、体腔被隔膜依体节分隔成多数体腔室,各室有小孔相通,背孔,表皮、角质层,肠盲道,环肌,肠腔,腹血管,环肌神经下血管,神经索,纵肌,后肾管,刚毛,体腔膜,背血管,环毛蚓横切面示意图,由于肠壁上出现肌肉,因而其结构复杂、功能加强,2、摄食与消化,环毛蚓消化道示意图,口腔1砂囊10,胃 11-14,肠15,盲肠27,直肠 后20,1)消化管:消化管分化为前肠、中肠和后肠 口、口腔无齿(可翻出取食) 咽肌肉发达(摄食),单细胞咽腺(分泌粘液和蛋白酶) 食道钙腺(能分泌

15、钙质,保持酸碱平衡) 嗉囊暂时储存食物 砂囊磨碎食物(内壁有角质膜,能磨碎食物,2、摄食与消化,前肠,胃肠之前较细部分 肠(15节起)-第15节起扩大为肠,壁多皱褶,消化吸 收的主要场所 盲道:肠的背侧中央凹入形成,增加消化吸收面积 盲肠:第26或27体节,肠两侧向前伸出形成,为重 要的消化腺,分泌多种酶,中肠,后肠,直肠-无消化机能,收集、贮存残渣,以肛门开口于体外,环毛蚓的解剖图,1.咽 2.砂囊 3.肠 4.纳精囊 5.精巢囊 6.精巢 7.储精囊 8.输精管 9.卵巢 10.心脏 11.背血管 12.前列腺 13.副性腺 14.血腺 15.盲肠,2)消化腺 咽腺:分泌粘液、蛋白酶咽 钙

16、腺:(钙质)食道 盲肠:多种酶 黄色细胞:具代谢活性,“肝,3、循环系统:闭管式循环,纵行血管 背血管(心脏):有瓣膜,后 前,可搏动 腹血管:前后,每体节有分支 至体壁 (微血管网)、 肠、肾、隔膜等处 神经下血管 环行血管 动脉弧: 4-5对(连接背腹血 管,有瓣膜) 壁血管:连接背血管和神经下血管 微血管网 血液:含有血红蛋白,存在于血浆中,心脏,背血管,神经下血管,腹血管,血 管,循环途径图解,口咽、食道) 背血管 食道外血管 胃上血管 背肠血管 壁血管 神经下血管 (体壁、肾管、隔膜) 心 脏 (肠壁) (体壁、肾管、隔膜) 腹皮血管 腹肠血管 腹皮血管 腹血管 ( 13节,4、呼吸

17、与排泄: 蚯蚓以体表进行气体交换 呼吸:氧溶在体表湿润薄膜中,再渗入角质膜及上皮,到达微血管网,由血浆中血红蛋白与氧结合,输送到体内各部分;蚯蚓的上皮分泌粘液,背孔排出体腔液,保持体表湿润有利于呼吸作用,排泄:排泄器官为后肾管,每体节具一对典型的后肾管,小肾管(后肾管型)3种 隔膜小肾管: 14节后,每节1对,肾孔开口于肠内,有肾口 咽头小肾管: 位第2、3节,肾孔开口于咽,无肾口 体壁小肾管: 每节数百条,肾孔开口体表,无肾口 黄色细胞: 收集排泄物,具贮存、排泄作用。死亡脱落后在体腔液中,由小肾管收集经肾孔排出体外,中枢神经系统: 脑神经节、围咽神经、咽下神经节、腹神经索,5、神经系统-典

18、型的索式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 分布在体壁、各器官 脑神经节:口前叶、口腔壁 围咽神经:口腔壁、第一节 咽下神经节:体前端几个体节的体壁上 腹神经索:每个神经节发出3对神经到体壁和各器官 交感神经系统:脑神经节伸出神经至消化管,腹神经索与皮肤和肌肉形成一个简单的反射弧,包括3种神经细胞,即感觉神经细胞、调节神经细胞和运动神经细胞 感觉神经细胞位于体壁上皮细胞中,将上皮接受的刺激传递到腹神经索的调节神经细胞,调节神经细胞再将冲动传递到运动神经细胞,经神经纤维传导到肌肉等反应器,发生反应,体表感觉乳突 口腔感觉器 光感受器,6、生殖及发育,同体,异体受精, 直接发育。 生殖系统 卵巢1对. 精巢

19、 2对,6/7 7/8 8/9,1012,18,1314,生殖器官: 2对精巢、 2对精漏斗、 1对输精管、1对生殖孔、1对前列腺、2对贮精囊 生殖器官: 1对卵巢、1对卵漏斗、1对输卵管、1个生殖孔。纳精囊2-4对,环毛蚓生殖系统示意图,纳精囊: 3对,为梨形囊状物,为接纳和贮存精子的场所,卵巢,雄性生殖系统,精巢囊,前列腺: 一对,位于雄孔内侧, 分泌粘液,与精子的活动和营养有关,受精发育: 倒抱交换精液存入受精囊 7天后卵成熟 环带分泌粘液形成茧膜卵落入茧中蚯蚓后退 环带内的卵与囊内精子相遇受精 完全退下 形成麦粒状蚓茧 23周 每茧孵出13个小蚯蚓,蚯蚓再生 ,将赤子爱胜蚓从特定部位切

20、断,得到有头无尾、无头无尾、无头有尾3种类型18个处理体段,在20人工气候箱中培养,观察其再生情况。结果发现,剪切处理后的蚯蚓体段在10 d左右开始再生,且从头至尾都有再生能力;但不同体段的蚯蚓再生能力不同,有头无尾、无头无尾的体段再生速度比无头有尾体段的要快。其中,无头无尾蚯蚓体段的头部、尾部都可以再生,但尾部再生的速度显著高于头部。剪切后所剩蚯蚓体段的多少对蚯蚓存活率有很大影响。所剩的体节数越多,蚯蚓体段的死亡率越低,两者呈正相关关系。 http:/,蚯蚓再生的笑话,蚯蚓一家这天很无聊,小蚯蚓想了想,把自己切成两段,打羽毛球去了。 蚯蚓妈妈觉得这方法不错,就把自己切成四段,打麻将去了。 没

21、过一会,蚯蚓爸爸就把自己切成了肉末。 蚯蚓妈妈哭着说:“怎么那么傻,切得那么碎会死的。” 蚯蚓爸爸弱弱地说: “ 突然好想.踢足球,地球上唯一冻不死的生物-冰虫,冰虫是分布在寒冷冰川中的一种环节动物。终年生活在冰雪中,其生存机理目前仍然不十分明确。因为冰虫的奇特生态环境,对于研究寒冷状态下的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冰虫研究正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1分类地位: 冰虫的学名为Mesenchytraeus solifugus,solifugus来自拉丁文,意为“flees the sun”,躲避太阳的意思。冰虫做为Melanenchytraeus solifugus是由Emery在1898年首次报道的。是

22、由1894年在第二次阿拉斯加Mount Saint Elias探险中采集的Malaspina Glacier样品中获得。Moore(1899),后来给这虫子更名为Melanchytraeus solifugus,并且在世界上首次对此种进行了确认。 2生活环境: 冰虫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北部的沿海冰川中,是唯一一种终生生活在0C左右的冰川环境中的动物。 3形态: 关于冰虫的体长,不同的文献有不同的报道。一般认为,冰虫体长2厘米,直径0.5毫米。皮肤颜色比较暗,为暗棕色或黑色,在冰雪中非常显眼。 4生活习性: 由于寒冷地区特殊的天气状况,在冬天进行实地调查的活动还没有报道。而且由于冰虫一般是在夏季活动

23、,所以目前关于冰虫夏季的活动研究比较多,5食物来源: 冰虫最主要的食物来源是冰表面生活的微型藻类和细菌。另外也有报道认为,冰虫的摄食过程也是不加分辨的吞食的。只要是冰表面的有机物都会被吞食掉。 6寿命: 目前相关的专门实验还没有开展。Shain7是目前世界上研究冰虫最权威的专家。他曾经将冰虫放进冰箱中培养,没有投喂任何食物,冰虫存活了两年之久。Shain推断冰虫的寿命大概在五年到十年之间。 7. 分子生物学特征: Anglela(2003)4等人对冰虫的体内分子其他种类的生物进行了对比研究。他们对冰虫头节做了大规模的cDNA序列分析。他们发现冰虫所编码的蛋白质有几个特点,一是蛋白质体积小,二是

24、不极化,三是带电量小。这些特点都是适合冰虫的寒冷生活环境的。 8研究意义: NASA2005年资助Daniel Shain教授4,206来研究冰虫。主要是因为冰川温度和很多外星球表面温度类似,他们希望找到生物耐低温的奥秘。另外,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也投入资金研究冰虫。他们认为了解冰虫机理对研究在冰冻状态下的器官移植有重要作用。此外,由于冰虫分布的特点,利用冰虫的分布范围的变化还可以检测世界温度气候的变化。 9弱点:冰虫抵御高温的能力异常脆弱,只要温度高于四摄氏度,冰虫细胞膜就溶化,细胞内的酶也化成一堆干草模样的粘稠物,第三节 环节动物门的分类 目前已知环节动物有17000种,分布于海水、 淡水、陆

25、地等多种环境,少数营寄生生活。 根据头部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发育方式和 生活方式将本门动物分三个纲: 一、多毛纲 二、寡毛纲 三、 蛭纲,一、多毛纲:海产种类 (一)代表动物:沙蚕 生活于浅海滩;营自由生活。身体一般呈圆柱状,或背腹稍扁;体节多,分头部和躯干部。头部明显;感官发达,有眼、项器,疣足运动,其上有成束的刚毛;身体为同律分节,具皮肌、真体腔发达;完全消化管、具食道腺一对、闭管式循环、后肾管排泄、神经发达。多数种类行有性生殖,雌雄异体;生殖腺:来源于体腔上皮,于生殖季出现。 海面上游泳,进行排卵和受精;有的集群游入淡水中进行生殖:如珠江的禾虫 发育:受精螺旋状卵裂原肠胚三胚层担轮幼虫

26、 成虫(沙蚕,疣吻沙蚕的头部,沙蚕的解剖图,异沙蚕(雄性沙蚕Nereis irrorata 的生殖节形成,无性节,生殖节,二)多毛纲的主要特征: 1、海产种类 2、具有疣足和刚毛 3、头部明显,感官发达(眼、触须、触毛) 4、无生殖带、无固定生殖和导管 (精子从后肾管排出) 5、雌雄异体,间接发育(担轮幼虫,三)本纲主要类群及生态: 10000种,依生活方式不同,分三目: 1、游走目:自由生活。头部发达、咽有颚、能伸缩、 肉食性、体节均有成对疣足 常见种类:沙蚕、裂虫、吻沙蚕、鳞沙蚕、日本沙蚕 2、隐居目:穴居,有栖管;头退化。咽无颚、疣足退化 燐沙蚕:体能发出燐光 盘管虫:石灰质管、一端固着

27、 右旋虫:管螺旋状 沙蠋:又名海蚯蚓、泥沙滩、穴居 3、吸口虫目: 寄生;扁平;不分节;有吸盘和疣足。如吸口虫,巢沙蚕,长吻沙蚕,燐沙蚕,沙蠋,二、寡毛纲:陆地、淡水生活 (一)代表动物:华南参状环毛蚓 (二)寡毛纲的主要特征: 1、头部不明显,感官不发达 2、具刚毛,无疣足 3 、有生殖带,雌雄同体,直接发育 (三)本纲主要类群及生态 本纲有6700种;4/5为蚯蚓;大多数陆地生活,穴居土壤中,称陆蚓;少数生活在淡水中,底栖,称水蚓,分目依据: (三目) 按雄性生殖孔的数量和位置 1近孔寡毛目: (近孔目) 孔1对,开口在具有精巢、精漏斗这一体节的 后一节,体小,淡水泥底生活(水丝蚓、尾盘虫

28、) 2前孔寡毛目: (前孔目) 孔12对,末对开口在最后具精巢、精漏斗 这一体节上,水生,寄生。如:带丝蚓、蛭形蚓 3后孔寡毛目: (后孔目) 孔1对,开口在具精巢、精漏斗这一体节的后一节或后几节,陆生。如:环毛蚓、异唇蚓、杜拉蚓,三、蛭 纲:暂时性外寄生生活 一般称蛭或蚂蟥,营暂时性外寄生生活,以人及脊椎动物 的血液为食。 体背腹扁,体节固定,一般为34节,末7节愈合成吸盘, 故体节可见只有27节;体内无隔膜;头部不明显,常具眼点 数对,无刚毛,养水蛭致富:夏秋捕捉洗净石灰闷死晒干或焙干 水蛭:破血、逐瘀、通经,丈量式运动,一)一般形态: 背腹扁,体节数目恒定,为34节,末7节愈合成吸盘,可

29、见27节,每体节分数体环 具口吸盘和后吸盘 体腔退化形成血窦, 体腔液为血液,为开管式循环 消化系统结构较特化 同体,异体受精 精巢4-12对,卵巢1对,二)蚂蟥适于暂时性寄生生活的消化系统 消化管分为口、口腔、咽、食管、嗉囊、胃、肠、直肠、肛门 1口内有带齿的颚片,可以咬破寄主组织 2咽肌发达,具有强大的吮吸能力 3唾液具有蛭素:可以麻痹动物神经 抗血液凝固,4嗉囊发达,并且多对盲囊,有利于贮存血液,供胃、肠长 时间消化和吸收 吸血量:为体重的2.5-10倍 吸血一次:可享用200天 功能特殊:可迅速将血液浓缩至60% 可将血液中的水排除 可贮血1年半以上,不变质 很多学者在研究它来解决保鲜

30、问题,三)蛭纲的主要特征: 1营暂时性外寄生生活 2无疣足和刚毛 3真体腔退化形成血窦 4有固定的体节和生殖带 5开管式循环 6直接发育,四)常见种类: 有500种,按形态和栖息环境分4目, 10科, 中国有3目62种。 1棘蛭目:无前吸盘,前5节有成对的刚毛,常寄生于鱼鳃。 西伯利亚地区有发现。如:棘蛭 2吻蛭目: 有可伸出的吻,无颚,前吸盘有或无,寄生于冷 血动物如:舌蛭、中华颈蛭。 3颚蛭目:无吻,口有3颚板,多分布在淡水、山林或陆地 上。如:宽体蚂蟥、日本山蛭、欧洲医蛭 4石蛭目:无角质颚,只有肉质伪颚,种类少,生活于水 沟或湿地上。石蛭,吻蛭目,颚蛭目,石蛭目,扁蛭,鳃蛭,蛭,第四节

31、环节动物的经济意义,1、用于生产保健性功能食品 蚯蚓直接加工后可制作食品或提取1820种必须氨基酸 生产保健性功能食品。蚯蚓含蛋白质较高,其含量约占干重 的5065,含1820种氨基酸,其中10余种为禽畜必需 2、用于经济动物养殖的动物性蛋白添加 环节动物中沙蚕类和蚯蚓是一种动物性蛋白添加饲料 剂,对家禽、家畜、鱼类的产量提高效果明显,3、直接入药或提取生化药品 蚯蚓:体内含地龙素,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等。蚯蚓作为中 药“地龙”,有解热、镇静、平喘、降压、利尿等功能 医蛭:在整形外科中,利用医蛭吸血,消除手术后血管闭塞 区的瘀血,减少坏死发生;再植或移植组织器官中,用医蛭 吸血,可使静脉血管通畅;蛭素为最有效的天然抗凝剂,具 有抗凝血,溶解血栓的作用;蛭类的干燥全体入药,含有蛭 素、肝素等,有破血通经,消积散结,消肿解毒等功能,4、改良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提高土壤肥力 蚯蚓在土壤中穿行,吞食土壤,能使土壤疏松,改良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经过蚯蚓消化管的土壤,排出成蚓粪,含有的氮、磷、钾的成分较一般土壤高数倍,是一种高效有机肥料;蚓粪又可增加腐殖质,对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起很大作用 5、少数种类(蛭类和水蚓)影响人体的健康和水产养殖,第五节环节动物的系统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