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_第1页
《社戏》(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_第2页
《社戏》(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_第3页
《社戏》(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_第4页
《社戏》(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社戏(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6.社戏知识目标:1、掌握本课重点词语2、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3、理解作者如何把自然美和人性美融合为“乐土”的美;4、揣摩本文情景交融的描写方法;5、抄录文中优美词句、精彩语段,增加语言积累。能力目标:尝试鉴赏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德育目标:分析六一公公、双喜、阿发三个人物的性格,体会农民及孩子们的优秀品质。教学重点1、通过阅读和分析社戏中夏夜行船、赵庄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体会景物、心理、语言、动作等描写的好处,一同分享作者童年与乡村少年玩耍的乐趣;2、简要分析六一公公、双喜、阿发等人的性格特征,归纳文章主旨;3、分析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

2、思考和认识。教学难点:1、(1)看戏时间;(2)平桥乐土、寻船周折等与赵庄看戏的关系(铺垫);(3)有关京剧的常识(例如,老生、小旦、小生、老旦等,学生缺乏积累);(4)由于作品容量大,所以课时紧,任务重:既要培养学生默读、速读、朗读的能力,又要训练思考、理解及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还要把课上得有滋有味;2、分析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思考和认识。教学设想:兴趣教学:教学中紧紧抓住“看戏”这条线索,紧紧扣住对故事情节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出童心童趣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初一小学生,讲课一定要适合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谈话法”,贴近孩子们的生活,语言要委婉,调动阅读作品的兴趣。写作设计:抓住这次

3、学习典范作品的极好机会,安排一次“回忆童年往事”的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热爱人生的感情,进行团结、友爱、诚实等品质的自我教育。教具准备:1、黑色识字板儿(长20cm宽10cm)10面2、竹笛1支3、彩粉笔若干4、小黑板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解题1、谈话“同学们,你们看过戏吗?好,今天,我带领大家一同去鲁迅的故乡,看一场戏去,好吗?”2、板书课题:社戏板书作者:鲁迅3、回忆鲁迅:(1)我们想去鲁迅的家乡去看戏,那鲁迅家乡在哪里呢?(浙江绍兴)(2)(小黑板填空):A18811936B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C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叙事散文朝花夕拾“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

4、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3)接触社戏:A体裁:小说这篇小说写得也很精彩。作品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文中的“我”叫什么名字?(迅哥儿)这个人物是根据童年“鲁迅”的经历而虚构的。B写社戏时,作者已经多大年纪了?(结合文后的暑期推算)1922-1881=41(岁)C看戏的往事已经过去多少年了?因为“我”当时十一二岁,而写社戏时已经41岁了,因此已过去41-11=30年了。D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而往事却历历在目。从回忆中,作者有着哪些

5、深刻感悟呢?二、揭示全课目标1、掌握下列词语:惮踱颇归省行辈撺掇2、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3、理解作者如何把自然美和人性美融合为“乐土”的美;4、揣摩本文情景交融的描写方法;5、抄录文中优美词句、精彩语段,增加语言积累。三明确本节目标1、掌握生字、新词;2、理清故事情节;3、探讨第一部分“平桥乐土”的内容和作用。四课堂达标(一)给作品中的生字,在原文的生字旁边注音,重要的词语稍加注释。(二)检查预习情况,用黑色识字板展示:(24个)惮踱颇撮楫棹伊归省行辈絮叨撺掇凫水潺潺踊跃自失弥散蕴藻漂渺宛转悠扬喝采罗汉豆旺相桕树(三)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找出段落的起讫:教师提供下列情节平桥乐土寻船

6、周折夏夜行船赵庄看戏(14)(59)(1013)(1421)月下归航偷豆吃豆偷豆余波往事难忘(2223)(2430)(3139)(40)(四)阅读“平桥乐土”部分1、什么是社戏?(“社”中每年所上演的“年规戏”。)2、看戏的具体地点在哪里呢?(浙江省绍兴城外鲁镇附近平桥村的临村赵庄)3、陪我看戏的是哪些小朋友?他们待我如何?(1)双喜、阿发、桂生等一群小朋友(2)(A)伴我游戏(B)钓虾、放牛(C)陪我看戏友好、亲密4、平桥村的老人们是些什么人?待我怎样?(A)种田、打鱼(B)不说“犯上”老人们勤劳、善良5、最快乐的事是什么?(看戏)6、大约是在什么时间(季节)去看戏的?根据是什么?春末夏初根

7、据:(1)扫墓后(2)豆,罗汉豆(夏)(3)麦(立夏麦呲牙)7、他们是怎么去看戏的?为什么非要乘船去?(1)乘船(2)因为A鲁迅家乡在江南,江南是水乡,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B桥村“临河”,乘船方便;C连六一公公卖罗汉豆都是划船去的。8、写“平桥乐土”的目的是什么?交代得以看戏的缘由、时间和平桥村的地理环境,小伙伴们的亲密、友好,乡间农民的勤劳、善良,为后文写看戏及偷豆等内容作铺垫。9、平桥村给“我”最深的感受是什么?是我的乐土“乐”。五、回顾所讲部分六、布置作业1、看戏前遇到什么困难?这个困难是怎样解决的?2、预习课后练习(第95页)的“二”题的第1小题:(请在书本上勾画)作者写夏夜行船,叙述

8、“我”的所见、所闻、所感。试把表现这些感觉的语句分别摘出来,说说作者是怎样烘托“我”的急迫心情的。七、板书设计社戏一、鲁迅二、故事情节三人物四、平桥乐土118811936我”1“乐”2浙江绍兴城2双喜亲密友好3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3阿发勤劳善良“4原名周树人4六一公公2目的5叙事散文铺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一、明确本课目标1学习“寻船周折”和“夏夜行船”部分;2、体会烘托和景物描写的作用。二、默读59段“寻船周折”,小组讨论下列问题:1、(1)看戏之前遇到什么问题?(2)我的心情如何?(3)老人们关注我的心情吗?2、(1)船找到了没有?(2)由谁找到的?(3)找到后又遇到什么问题?(4

9、)这个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3、作者把“寻船周折”写得一波三折,目的是什么?归结:(1)看戏之前,没大船,因为小船不安全;“我”急得要哭。(2)大船是由双喜找到的,找到后,又没大人陪我去;结果双喜提议由小伙伴们一同陪我去,母亲和外祖母都不放心,没有同意;双喜提出“写包票”等四条理由,看戏才如愿以偿。(3)作品之所以把“看戏周折”写得如此细腻,目的就在于烘托了“我”看戏前的急切心情“急”。三、欣赏“夏夜行船”部分:1听读录音带(或教师范读)注意(1)景物描写部分,要朗读出诗情画意(2)速度要轻快些2让学生仿照教师的样子,放声朗读、速读。3回答问题:(1)整体感悟:“夏夜行船”中反映了“我”怎样的心

10、情?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答:一是急切的心情,原因是怕晚了;二是惬意、舒服、欢快、愉悦的心情,原因是看戏如愿以偿了。(2)体会写法:这种急切而愉悦的心情是从哪些描写中表现出来的?引导学生看书体会,并讨论。A动作迅速跳拔拔点磕退上“飞”B景物之动a清香扑面吹来b连山踊跃跑去(以动写静)C心里所感慢D耳朵所听a似乎歌吹b大概横笛宛转、悠扬E望眼欲穿依稀的赵庄真在眼前了(3)、挖掘作用:作者描写“夏夜行船”的种种感受,用意是什么?答:烘托“我”看戏的急切心情,再现童年夜出看戏的无限欢乐(这种欢乐,并不完全在于看戏本身)“切”。(4)笛子独奏: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教师用横笛为学生演奏一段曲子,如彩云追月,

11、让学生体会“宛转”“悠扬”的含义,接受音乐美感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四、课堂训练1、出示小黑板,口头填空(1)填写传神的动词“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蓬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石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2)本段最突出的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答:动作描写写出了小伙伴们架船技术的高超、娴熟,烘托了“我”去看戏的急切心情。

12、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为什么说山“踊跃”?答:“踊跃”,跳跃。由于船行之快,自然两岸的连山就有一种向后快速移动的感觉;又因为是夜间行船,所以看到的连山只是大致的轮廓“铁的兽脊”一样;“兽脊”快速向后移动,便有跳跃之感,即“踊跃”的感觉。把静态的连山写动了,烘托了“我”急迫的心情。五、课下作业1、摘抄:在笔记本上摘抄10至13自然段中优美的句子。2、练习:(课后练习一)通读课文,按时间顺序,理清从望见戏台到离开戏台的情节脉络。第三课时一、明确本节目标1、理清“赵庄看戏”的情节脉络(重点);2、欣赏“月下归航”的情境;3、分享“偷豆吃豆”的乐趣(

13、重点)。二、理清“赵庄看戏”的情节脉络1、快速默读第1421段“赵庄看戏”部分2、找出顺次出场的演员3、排列次序(出示小黑板)(1)红衫小丑(2)老旦(3)小旦(4)老的小生(5)蛇精、老虎(6)铁头老生答:(6)(3)(5)(4)(1)(2)4、找一名优生复述一下“看戏”情节铁头老生小旦蛇精、老虎老的小生红衫小丑老旦5、“我”对赵庄夜戏总的印象是怎样的?(请用两个字概括)A扫兴B遗憾C晦气D点背总之,也可用一个字概括为“憾”。三、欣赏“月下归航”的情境爽1、请找出两处修辞?用意是什么?(1)“戏台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隔。”比喻用意:写出了回望中戏台夜景的美,表达出留恋的心情。(2)“那航船,就

14、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比喻用意:富有童话色彩,渲染了轻松、愉悦的心情。2、“连几个夜渔的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补写这一句的用意是什么?用意:侧面衬托,衬托行船之快、架船技术高。四、分享“偷豆吃豆”的乐趣1、快速阅读第2430段“偷豆吃豆”部分;2、讨论:你认为在“偷豆吃豆”过程中,哪个孩子最可爱?说说理由。(1)桂生机灵提议“偷豆呀!”(2)双喜心眼多A“我们偷哪一边的呢?”B怕挨骂,偷六一家的C考虑八叔油盐之事(3)阿发憨厚“往来的摸了一回”“偷我们家的吧”(4)孩子们可爱分工合作:“摇”“火”“剥”“煮”“洗”“抛”对付八叔:“八癞子”3、总结:“我”对“偷豆吃豆

15、”的感受是(一个字)。答:趣。五、课下作业1、默读本节所学部分2、自己复述“赵庄看戏”和“偷豆吃豆”情节3、设置悬念:可以说孩子们闯下了大祸,那么,结局如何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第四课时一、明确本节目标1、了解“偷豆余波”;2、分析六一公公的形象;3、回味“社戏”给“我”感受。三、了解“偷豆余波”1、请大家用红色波浪线,画出六一公公所说的四句话,并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老六一说话的内容:2、(1)嗔怪(2)询问(3)送豆(4)夸奖3、请一名同学朗读31至39自然段,讨论:六一公公是怎样的一个人?总结:热情、豁达(“请客?应该的。”)、朴实、善良、厚道(“送豆”)的农民形象。4、踏坏豆田,

16、反得夸奖和馈送,“我”的感受是怎样的?“怪”(奇怪)四、回味“社戏”给“我”感受1、教师范读第40段;2、讨论:“那夜似的好豆”真有那么好吃吗?“那夜似的好戏”真有那么好看吗?答:那夜的豆可能很好吃;但那夜的戏并非那么好看。3、讨论: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总结:在看戏的过程中,有小伙伴为伴,一起驶船,一起说笑,一起吃喝,乡间午夜的美景令我陶醉,几十年后,这些成为我童年美好、甜蜜的回忆,突出了对乡间少年诚挚情谊的怀恋“恋”。五、概括主旨小说回忆了“我”童年时期和小伙伴们去赵庄看社戏的难忘经历,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的图景,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刻画了淳朴乡民的形象,盛赞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六、课堂练习1、在下面故事情节后的小括号里,请用一个字概括出“我”的感受:寻船周折(急)夏夜行船(切)往事难忘(恋)平桥乐土(乐)赵庄看戏(憾)月下归航(爽)偷豆吃豆(趣)偷豆余波(怪)2、朗读全文七、课下作业:课后练习“三”的2、4小题。八课下写作训练1、导写提示童年,给你留下过哪些美好的回忆?粘知了,捉麻雀,下水淘鱼,偷杏儿,爬树捋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