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_第1页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_第2页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_第3页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_第4页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岳阳楼记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 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

2、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下列句子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至若春和景明/ 四时之景不同B而.或长烟一空/ 湖心亭一点C. 则有去国怀乡/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D.后天下之乐而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2)下列句子划线词用法相同

3、的一项是()A. 增其旧制/ 其西南诸峰B. 不以物喜/ 策之不以其道C. 感极而悲者矣 / 人不知而不愠(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山水之乐A. 作者借写楼记之机,规劝老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并以自己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济世情怀与之共勉。B. 文章第1 段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第2 段情辞转为激昂。第3, 4段写洞庭湖的阴晴景象及其在游人心中的不同反响。第5 段是全篇的重心。C. 作者详写楼,略写湖,概括写景,重在言志抒情。作者既然圆满完成了楼记之作,也收到了规劝友人之效,可谓文章妙手。D. 本文的语言充分体现了汉语的音乐美。记叙多

4、用散句,写景多用偶句。散句长短错落,质朴平实;偶句两两相对,珠联璧合。(4)把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越明年,政通人和。 微斯人,吾谁与归?【答案】 ( 1) C( 2) A( 3) C(4) 到了第二年,政事 利,百姓和 。 如果没有 种人,我同 一道呢?【解析】 【分析】( 1) A ,日光 / 景物; B ,全 / 数字 “一 ”; C ,都是 “离开之意; D ,快 / 以 。故 C。( 2) A ,都是 “在 ”之意。 B ,因 / 按照; C ,因而 / 却; D ,用于定 倒装句,不 / 构助 “的 ”。故 A。( 3) “作者 写楼,略写湖 ” 。 是略写楼, 写湖。

5、故 C。( 4)本 注意下列字 的翻 ,如“越 ”:到了。 “政通人和 ”:政事 利,百姓和 。“微 ”:没有。 “斯 ”: 种。 有“吾 与 ” 前置句的翻 。故答案 : C; A; C; 到了第二年,政事 利,百姓和 。 如果没有 种人,我同 一道呢?【点 】 本 考 常 文言 意 的理解及知 的迁移能力。解答此 要 合句子 行理解, 的意思可根据知 的 累 合原句 行推断,考生在平 要注意 常 文言 行 累。 本 考 文言虚 的 法的辨析能力。考生在平 学 之余要注意 常用虚 的意思和用法加以掌握,要 合句意 行辨析。 本 考 考生 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要求考生 懂文章,理解文章

6、的内容, 逐 行辨析,仔 判断。 本 考 的是重点句子的翻 。解答此 要遵循翻 的原 ,掌握翻 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 漏、不随意增减内容, 文要 ,翻 要注意重点 和常 句式的正确理解。【附参考 文】 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 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 利,百姓和 ,各种荒 的事 都 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 大它原有的 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 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 述 件事情。我 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 接着 的山,吞吐 江的水流,浩浩 ,无 无 ,一天里阴晴多 ,气象千 万化。 就是岳阳楼的雄 景象。前人的 述(已 )很 尽了。 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

7、到巫峡,向南面直到 水和湘水,降 的官吏和来往的 人,大多在 里聚会,(他 ) 自然景物而触 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像那阴雨 ,接 几个月不放晴,寒 怒吼, 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 藏起光 ,山岳 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一 :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 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 ,猿在悲啼,( )登上 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 念家 ,担心人家 坏 、惧怕人家批 指 , 眼都是 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 的心情。到了春 和煦,阳光明媚的 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 浪,天色湖光相 ,一片碧 ,广 无 ;沙洲上的 , 而 翔, 而停歇,美 的 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 花,草

8、木茂盛,青翠欲滴。有 大片烟 完全消散,皎 的月光一泻千里,波 的光 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 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 “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

9、乐之后才乐 ”。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对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 管夷吾 / 举于 / 士B.曾益 / 其所 / 不能C.必/ 先苦 / 其心志D.出则 / 无敌国 / 外患者(2)

10、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字,与例句中划线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A.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B.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C. 休祲降于天D. 况才之过于余者乎?(3)下列对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 内心苦恼,坚持思考,然后才能有所作为B. 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C. 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振作起来。D. 内心苦恼,平衡思虑,然后表现出来。(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 文章的开头运用了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B. 文章先列举实例,再依据实例讲道理,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11、 ”的结论。C. 文章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论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D.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这句话表达的观点与本文的论点是一致的。【答案】 ( 1) A( 2) C( 3) B( 4) C【解析】 【分析】 B 项有误,句意: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停顿为:曾益/ 其 / 所不能; C 项有误,句意: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停顿为:必/ 先 / 苦其心志; D 项有误,句意: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停顿为:出/ 则无 / 敌国外患者。A 项正确,故选: A。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的 “于”意思是 “在 ”。 A 动词,到; C 在; D 比。故

12、选: C 运用 “留 ”“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句意: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A 项有误, “苦恼 ”错误; “坚持思考 ”错误; C 项有误, “振作起来”错误; D 项有误, “苦恼 ”错误; “平衡 ”错误; “表现出来 ”错误。 B 项正确,故选:B C 项有误,文章列举了六个人生平的事例证明了在艰苦环境中造就人才的观点。故答案为: A; C; B; C【点评】 本题考查对文言断句的辨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结合

13、各个选项断句的情况,判断正误即可。 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把握一词多义,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明确题目中这个词所有的解释或用法,探究每一项中正确解释或用法,最后与之比较,得出正确选项。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答题时应注意,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附参考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

14、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

15、题。王祯,字维祯,吉水人。成化初,祯由国子生授夔州通判。二年,荆、襄石和尚起义反明,进攻四川巫山。督盗同知 王某者怯不救。祯面数之,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至则城已陷,贼方聚山中。祯击杀其魁,余尽遁,乃抚伤残,招溃散,甫三日,贼复劫大昌。祯趣同知行,不应。瞿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两人,与王素党结避祸,多方诡辞庇之。激祯曰: “公为国出力,肯复行乎?”祯即请往,两人伪许相左右。祯上马,夹二人与俱,与贼夹水阵。既渡,两人见贼即走。祯被围半日,误入淖 中,贼执欲降之,祯大骂。贼怒,断其喉及右臂,祯死。从行者奉节典史及部六百余人皆死。自死所至府三百余里,所乘马奔归,血淋漓,毛尽赤,众始知祯败,往觅尸,面如

16、生。子广鬻 马为归资,王同知得马,不偿直,竟徒手得之。榇视之,马骤前啮项,捣其胸,翌日呕血死。 既行,马夜半哀鸣。同知起(节选自明史王传有删节)【注】 同知:官名。 淖( no):烂泥。 鬻( y):卖。 榇( chn):棺材。(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面数之 _ 祯击杀其魁, 余尽 _ 两人见贼即走 _ 王同知得马,不偿直_(2)把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至则城已陷,贼方聚山中。 马骤前项,捣其胸,翌日呕血死。(3)王祯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文章第二段写战马是否多余?请简要分析。【答案】 ( 1)责备(数落);首领;逃跑;价值( 2) (等他们)赶到时,(巫山)城已经陷落,贼兵正

17、聚集于山中。 马突然冲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撞击他的胸膛,第二天,(王某)吐血而死。( 3)王祯身上体现了忠义和牺牲精神。一是勇于担当。面对百姓遭受叛军伤害,指责王同知失职,并亲自带兵上阵杀敌。二是不惧生死。身陷敌手,拒不投降,视死如归。不多余。用战马长途奔归、啮项复仇,衬托了王祯的忠义精神。【解析】 【分析】 面数之。句意:(王祯)当面责备了他。数:责备,数落。 祯击杀其魁,余尽遁。句意:王祯反击杀死了他们的头领,其余的人都逃跑了。魁:首领 两人见贼即走。句意:(曹能、柴成)两人看见反贼就逃跑了。走:逃跑。 王同知得马,不偿直。句意:王同知得到了那匹战马,给的钱与马的价值不想当。直:同 “值”

18、,价值。 至:到。方正。句意是:(等他们)赶到时,(巫山)城已经陷落,贼兵正聚集于山中。 骤:突然。前项:冲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翌日:第二天。句意是:马突然冲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撞击他的胸膛,第二天,(王某)吐血而死。 联系人物的言行事迹综合分析。他面对百姓遭受叛军伤害,指责王同知失职,并亲自带兵上阵杀敌,表现了勇于担当的品质;身陷敌手,拒不投降,表现其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总之,王祯身上体现了忠义和牺牲精神。写他的战马忠义,战马长途奔归、啮项复仇的忠义行为,也是侧面衬托了王祯的忠义精神。故答案为: 责备(数落);首领 ; 逃跑 ; 价值 。 (等他们)赶到时,(巫山)城已经陷落,贼兵正聚

19、集于山中。 马突然冲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撞击他的胸膛,第二天,(王某)吐血而死。 王祯身上体现了忠义和牺牲精神。一是勇于担当。面对百姓遭受叛军伤害,指责王同知失职,并亲自带兵上阵杀敌。二是不惧生死。身陷敌手,拒不投降,视死如归。不多余。用战马长途奔归、啮项复仇,衬托了王祯的忠义精神。【点评】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应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理解词语的意思。特别注意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活用词语的解释。 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翻译。答题时应注意,关键词语要翻译准确,做到字字落实,不好直译的选择意译。特殊句式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调整为现代汉语的句意表达顺序,省略句要补出省

20、略的成分。 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答题时应注意,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通过对人物描写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附参考译文】王祯,字维祯,吉水人。成化初年( 1465 ),王祯由国子生授爱州通判成化二年,荆、襄石和尚起兵反对明朝,大军进攻四川巫山。督盗同知王某胆快不敢救援,王祯当面指责他,自己领王某所部民兵,昼夜兼程赶去援救。但他赶到时,巫山已经陷落,贼兵正在山中集结。王祯趋兵进剿,杀贼兵首领,其余逃走。接着又安抚伤残士卒,招集被贼兵击溃散的官兵。刚刚过了三天,贼兵转攻四川大昌。王祯催促王同知出兵,同知不肯。翟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二人,一向和王同知勾结在一起来躲避灾祸,多

21、次使用诡辩的话语袒护他。他们故意激王祯说: “您为国出力,肯再带兵出战吗? ”王祯立即答应,曹、柴二人假称愿为王祯的左右手,与贼兵隔水摆开战阵。渡河后,(一见贼兵)二人就逃走了。王祯被贼兵围困,陷入泥淖之中,不能自拔,为贼兵所俘。贼兵要他投降,他不肯,破口大骂。贼兵先割断他的喉咙,再砍断他的右臂,王祯死去。随行的奉节典史及部卒六百余人都被杀死。从(王祯)死的地方到他家三百多里路,(王的)马跑回家中(马身上)血水不停地流下,鬃毛全部变成红色。众人才震惊地知道王祯已经战死,前往寻找王祯的尸首,(王祯)脸像活人一样。王祯的儿子王广卖掉马作为盘缠,而王同知心思在马上,不按马的价值出钱,最终白白地得到它

22、。王祯的棺材即将入土那天,马在半夜里发出哀鸣。王同知起床去马厩查看。马突然冲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撞击他的胸膛。第二天,王同知吐血而死。4文言文阅读刘氏善举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疾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怨言。母诚之,曰: “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殆尽。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 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注释】 殆尽 :几乎全部烧光。(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 昼则疾耕作于田间于 : _ 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悟 : _(

23、 2)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3)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答案】 ( 1)介词,在;明白,醒悟( 2)大家不仅给他衣物,并且为他砍树建造房屋。( 3)刘氏平时帮助别人,她去世后,家里遭遇大火,损失惨重,邻居帮助了她的孩子。告诉我们 :帮助别人也是帮自己。【解析】 【分析】( 1)此题是多是古今异义词,如,“给”:给予。 “悟 ”:明白,醒悟。( 2)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且:并且。伐:砍。( 3)刘氏善举为一篇歌颂助人为乐精神的文章。刘氏无私帮助别人,儿子开始不理解,最后刘家儿子 “方悟 ”,他明白了对别人做好事,别人也会回报自己的道理。给我们的启示:

24、帮助别人也是帮自己。多给别人做好事,当自己有困难时,别人也会来帮助你。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其实,助人为乐是一件善事。这样才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故答案为: 介词,在;明白,醒悟; 大家不仅给他衣物,并且为他砍树建造房屋; 刘氏平时帮助别人,她去世后,家里遭遇大火,损失惨重,邻居帮助了她的孩子。告诉我们 :帮助别人也是帮自己。【点评】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词语即可做出选择,答题关键是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选择

25、即可。 本题考查阅读感悟启示的表达,答题时应注意抓住文段中心,理解文段含义,结合中心作答,结合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引发感悟,注意遣词造句讲究三美: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比喻等修辞;成语。偷梁换柱把作者的在该文章中的观点、体验换成自己的话再重新演绎一遍。【参考译文】(有一个 )姓刘的人,是某一个乡里的寡妇,养育( 有 )一个孩子。她白天在田间努力耕作,晚上点着蜡烛在织机上纺织,整年都像这样。邻居中有穷困的人,刘氏就用粮食救济他们,偶尔有没有衣服穿的人,刘氏就把自己的衣服赠送给他们。乡里的人都称赞她善良。然而她的孩子不理解,心里有怨言,母亲告诉他说:“和别人相处要善良,是做人的根本 ,谁没

26、有紧急的事情呢? ”母亲 (指刘氏 )死后三年,刘家遭遇大火,房屋衣物几乎全部被烧光。大家不仅给他衣物,并且为他砍树建造房屋,这都是感念刘氏的恩情!这时刘氏的孩子才明白母亲的友善的行为。5古诗文阅读(甲)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乙)小石潭 ( 段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 水声,如 佩 ,心 之。伐竹取道,下 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 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坻, , , 岩。青 翠蔓,蒙 ,参差披拂。潭中 可百 ,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然不 ,俶 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

27、相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 可 。其岸 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 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 幽邃。以其境 清,不可久居,乃 之而去。(丙) 水 草木之花,可 者甚蕃。晋陶渊明独 菊。自李唐来,世人甚 牡丹。予独 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 而不妖,中通外直,不不枝,香 益清,亭亭 植,可 而不可 玩焉。予 菊,花之 逸者也;牡丹,花之富 者也; ,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 ,陶后 有 。 之 ,同予者何人?牡丹之 ,宜乎众矣。(1) 酒的理解有 的一 是()A. “ 在人境,而无 喧。” 人身居人境而 不染,就因 他做到思想上 弃富 荣 之念。B. “ 君何能 ?心 地自偏 ”中的

28、“心 ”是本 的 眼,有两 含 :忘世、忘我。C. “采菊 下,悠然 南山”是 人 宇宙人生之理、造化自然之趣的 悟。D. “山气日夕佳, 相与 。” 静 合,写出一种暮 的温馨之美。(2)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 是()例: 全石以 底A. 予 菊,花之 逸者也B. 能 于市朝 忌 王 C. 斗折蛇行D. 帝感其 愚公移山(3)解 下列句中加下划 的 。 君何能 ( _) 心 之 ( _) 亭亭 植亭亭( _) 日光下澈澈( _)( 4)用 代 翻 下面的句子。 凄神寒骨,悄 幽邃。 予独 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 而不妖。( 5)(乙)文首段采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好 ?( 6)(丙)文作者

29、笔下的 “ ”具有哪些美好的品 ? 合文段内容分析。【答案】 ( 1) B( 2) B( 3)如此, ;以 ; 立的 子;穿透( 4) 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 ,弥漫着 的气息。 我唯独喜 从淤泥里生 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 清水洗 但不 得妖 。( 5)移步 景。用 “隔、 、伐、取、 ”等 ,在移 中引 我 去 略不同的景致,极具 画面感,表 了作者 小石潭的喜悦心情。( 6) 身自好、不同流合 ,体 在: 出淤泥而不染 ; 庄重、 朴、不 众取 、不炫耀自己,体 在:濯清 而不妖; 正直不苟、豁达大度,体 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具有美好的姿 气 ,体 在 : 香 益清,亭

30、亭 植。【解析】 【分析】( 1) B 少了第三 含 ,忘言。( 2)例句是倒装句, B 相同。 A 是判断句; C 是省略句; D 是被 句。( 3)此 是多是古今异 ,如,澈:穿透。 活用 , :以 。( 4)本 注意以下关 :凄、寒,使 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悄 , 的 子。邃:深。染:沾染( )。濯:用清水洗, 里指洗 。( 5)第一段写作者如何 小石潭以及小石潭的概貌。作者采用“移步 景 ”的写法,写 小石潭之 及小石潭的景物特征,在移 中引 我 去 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很象一部山水 光影片,具有极 的 画面感。第一二句着重描述了作者一行 小石潭的 。文章一开 ,便引 我 向小

31、丘的西面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 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 的声音。未 其形,先 其声,如 佩 ,心 之。小石潭的出 , 称不上千呼万 ,也堪称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再由水声 到小潭,既是 述了 小潭的 ,同 也充 了 念和探奇的情趣,逐 地在人 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 画。表 了作者 小石潭的喜悦心情。( 6)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 而不妖”写出了 花身 泥之中,却 不染,不随世俗、 身自 和天真自然不 媚 的可 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空管挺直、不 扯攀附的高尚品 ;再次 “可 而不可 玩”,写出了 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 ,凛然不可侵犯。故答案 : B; B; 如此, ;以 ;

32、立的 子;穿透; 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 ,弥漫着 的气息。 我唯独喜 从淤泥里生 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 清水洗 但不 得妖 ; 移步 景。用“隔、 、伐、取、 ”等 ,在移 中引 我 去 略不同的景致,极具 画面感,表 了作者 小石潭的喜悦心情 身自好、不同流合 ,体 在: 出淤泥而不染 ; 庄重、 朴、不 众取 、不炫耀自己,体 在: 濯清 而不妖; 正直不苟、豁达大度,体 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具有美好的姿 气 ,体 在:香 益清,亭亭 植。【点 】 本 考 的是 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 的关 是在理解 文内容的基 上,根据 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 合相

33、关的 句,分析 即可。 此 是考 文言文中文言句式知 点。平 学 要多 累一些判断文言文句式的 志性 , 要熟悉 代 法,才能判断 的位置 生了怎 的改 。 作答本 ,重点在于文言 的 累,同 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 的 累, 合所学 文 境 累常用的 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 境以及所属 性或 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 文的 境,以及所 比 的 境,在具体 境下理解比 ,即可得出答案。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注意对文言文词语和句式的积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要学习一些词语解释和语句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注意翻译“信达雅 ”的原则。内容理解方面可与现代文阅读方法与技巧相联系。 本题考

34、查学生对文言文写作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来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君子的品质其实也就是莲的品质,从文中概括出莲的品质即可。【参考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

35、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 (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 (又 )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欢牡丹。我

36、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枝。香气散播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喜爱莲花的人,与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数众多了!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草创之主,至于子孙多乱,何也?”司空 房玄齡曰: “此为幼主生长深宫,少居富贵,未尝识人间情伪,治国安危,所以为政多乱。”太宗曰: “公

37、意推过于主,朕则归咎于臣。夫功臣子弟多无才行,藉祖父资荫遂处大官,德义不修,奢纵是好。主既幼弱,臣叉不才颠而不扶,岂能无乱?隋炀帝录宇文迷在藩之功,捆化及于高位,不思报效,翻行弑逆。此非臣下之过欤?朕发此言,欲公等戒勔 子弟,使无恝过家国之庆也。 ”太宗又曰: “化及与玄感即隋大臣思深者子孙,訾反,其故何也?”岑本对日: “君子乃能怀德荷恩,玄感、化及之徒,并小人也。古人所以贵君子而贱小人。”太宗曰: “然。 ”【注】 司空:古官职名。 宇文述:与后文的“化及 ”“玄感 ”“岑文本 ”都是人名。 擢:提拔。 戒勖:劝诫勉励。 愆过:罪过;过失。(1)解释下列划线词。 夫功臣子弟多无才行_ 皆反

38、,其故何也_(2)下列各句中的“而 ”与“颠而不扶 ”中的 “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B. 足肤皲裂而不知C.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D.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3)翻译句子。此非臣下之过欤?( 4)对于 “自古草创之主,至于子孙多乱”这种现象,房玄龄的观点让我们想起孟子说的“, _ ”。(5)通读全文,可归纳出太宗与侍臣对话的主要目的是_。【答案】 ( 1)品行;原因( 2) B( 3)这难道不是做臣子的过错吗?(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想告诉臣子,应该尽心辅佐自己的君主,应该好好培养自己儿孙们的君子之品【解析】 【分析】( 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

39、语意思,注意 “行 ”,这里用作名词,德行、品行。( 2) “颠而不扶 ”中的 “而” 意思是 “连词,表转折 ”。 A 表顺接; B 表转折; C 表修饰; D 表并列。(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之:的。过:过错; 欤:语气词,相当于 “吗 ”。这句话是一个反问句,翻译时注意语气。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这难道不是做臣子的过错吗?( 4)这句话的意思是:从古以来开创基业的君主,到他子孙手里往往发生祸乱。结合房玄龄对这句话的解释,可知这句话和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一致。( 5)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分析,从“朕发此言,欲公

40、等戒勔子弟,使无恝过家国之庆也”等语句可概括出太宗与侍臣对话的主要目的是:想告诉臣子,应该尽心辅佐自己的君主,应该好好培养自己儿孙们的君子之品。故答案为: 品行; 原因 B; 这难道不是做臣子的过错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想告诉臣子,应该尽心辅佐自己的君主, 应该好好培养自己儿孙们的君子之品【点评】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今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多方面归类。解题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 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对来说较

41、难,要求在平时学习时一定要认真积累,答题时,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 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时的要求是做到 “信、达、雅 ”,翻译的方法是 “增、删、调、换 ”,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本题考查名句的运用能力。答题时首先要理解文中人物的观点,然后再根据平时积累选择合适的句子答题。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译文】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从古

42、以来开创基业的君主,到他子孙手里往往发生祸乱,这是什么缘故?”司空房玄龄说:“这是因为幼主生长在深宫之内,从小过着富贵生活,并不知道民间事情的真伪、治理国家的安危,所以当政就多祸乱。”太宗说:“你的意思是把过失推之于君主,我则要归罪于臣下。那些功臣子弟多数无才无德,靠祖父、父亲的资荫就做上大官,不修身养性,只爱奢侈放纵。君主既然幼弱,臣下又没有才能,遇到国家倾危不能匡正扶持,怎能不发生祸乱?隋炀帝记取宇文述在自己当晋王时的功劳,把他的儿子宇文化及提升为高官显位,可是宇文化及不考虑如何报效,反而叛逆弑君。这难道不是臣下的罪过吗?我讲这话,希望你们训诫勉励自己的子弟,使他们不要犯严重的过错,就是家

43、国值得庆幸的了。”太宗又说: “宇文化及和杨玄感,都是隋朝大臣中间受恩深重者的子孙,后来都谋反,这是什么缘故? ”岑文本回答说: “君子才能够感恩戴德,杨玄感、宇文化及之流,都是小人。古人所以要看重君子而鄙视小人。 ”太宗说: “你说得对!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 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 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 “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 。 ”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 也;伏诛而死,臣职也。 ”遂不受令,自刎

44、而死。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过听 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 ”李离曰: “臣居 官为长,不与吏让位 ;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 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辞不受令。文公曰: “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耶? ”李离曰: “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 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 ”遂不受令,伏剑而死。(史记 循吏列传【注】 行县:出行属县。 以父立政:以惩治父亲来树立政绩。 子其治事矣:你还是去治理国事吧, 惠:恩惠 听:偏听,偏信。 居官:担当的官职。 不与吏让位:不曾把官位让给下属。 傅:推诿。 听微决疑:听察细微隐

45、情,决断疑难案件。(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纵其父而还自系焉(纵:越过)B. 不私其父,非孝子也(私:偏袒)C. 过听杀人,自拘当死(过:经过)D. 辞不受令(辞:言辞)(2)下列选项中划线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A.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B. 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C.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D. 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 4)文段中石奢和李离两个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这些共同特点具体表现在哪些

46、方面?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答案】 ( 1) B( 2) A( 3)官职贵贱不一,刑罚也轻重有别。这是你手下官吏有过失,不是你的罪责。( 4)共同特点是守法(或担当责任)。具体表现:石奢认为放走了犯罪的父亲,应该受到法律惩罚,于是以自杀的形式伏法。李离因为审判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于是伏剑自刎而死。【解析】 【分析】( 1) A.纵:放纵; B 正确; C. 过:犯过错; D 辞:推辞。( 2)例句 “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 ”的 “以”意思是因为。 A 因为; B 用,把; C 来; D拿、向,用。(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

47、的规范翻译。 “罚 ”,刑罚; “过 ”,过失;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官职贵贱不一,刑罚也轻重有别。这是你手下官吏有过失,不是你的罪责。( 4)结合人物的动作、语言等分析,从“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可以看出石奢认为放走了犯罪的父亲,应该受到法律惩罚,于是以自杀的形式伏法;从“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 ”可知:李离因为审判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于是伏剑自刎而死。因而这两个人的共同点:知理守法(或敢于担当责任)。故答案为: B; A; 官职贵贱不一,刑罚

48、也轻重有别。这是你手下官吏有过失,不是你的罪责。 共同特点是守法(或担当责任)。具体表现:石奢认为放走了犯罪的父亲,应该受到法律惩罚,于是以自杀的形式伏法。李离因为审判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于是伏剑自刎而死。【点评】 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以 ”的积累。 “以 ”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 作介词,相当于“用 ”, “把、拿 ”

49、, “因、因为 ”, “凭借 ”, “从、由 ”, “按照 ”; 作连词,相当于 “用来、以便 ”、 “以致 ”; 通假字通 “已 ”,已经。总之, “以 ”字在文言文中用法颇为灵活。在学习中,要仔细阅读认真体会,并注意结合上下文来辨析它的不同含义和用法。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杜甫传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

50、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 乱离,谷食踊贵 , 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

51、,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 “严挺之乃有此儿! ”武虽急暴,不以为忤 。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注】 畿( j ):古代称靠近国都的地方。死的人。 忤( w):逆,不顺从。(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