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职业学院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建设方案_第1页
旅游职业学院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建设方案_第2页
旅游职业学院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建设方案_第3页
旅游职业学院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建设方案_第4页
旅游职业学院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建设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XX旅游职业学院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建设方案 二一一年十月目 录1 专业建设基础41.1学院基本情况41.2行业背景41.3 人才需求分析61.3.1 全国尤其是西部地区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人才缺乏61.3.2 XX市景区开发与管理类人才需求空间大61.4 专业现状71.4.1 人才培养现状71.4.2 师资队伍81.4.3 科研能力81.4.4 专业的硬件设施81.4.5 校外实习基地82 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102.1 专业介绍102.2 专业定位102.3 专业建设目标112.3.1 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112.3.2 完善课程改革112.3.3 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112.3.4 完善校

2、内实验室与校外实践基地122.3.5 提高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122.3.6 完善三方评价体系122.4. 专业主干课程介绍133 专业建设的内容173.1“校企合作,项目引领,双师双证,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173.2 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183.2.1 课程体系开发183.2.2 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精品课程建设193.2.3 教材建设193.3 教学团队建设193.3.1 培养专业带头人193.3.2 培养骨干教师203.3.3 培养双师型教师203.3.4 培养青年教师203.3.5 聘请兼职教师213.4 实训基地建设213.4.1 校内实验室建设213.4.2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3、223.5 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223.5.1 积极推进渝东南及XX地区旅游景区的科学开发223.5.2 提高西部地区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223.6 三方评价体系建设233.6.1 学生自评233.6.2 学校考评233.6.3 企业评价243.7 专业群建设244 改革与保障措施254.1 改革措施254.1.1 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54.1.2 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改革254.1.3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254.1.4 校内实验室与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改革264.2 保障措施264.2.1 组织保障264.2.2 经费保障264.2.3 政策保障274.2.4 质量监控275 预期绩效与建

4、设进度295.1 预期绩效295.2 建设进度306 建设经费预算341 专业建设基础1.1学院基本情况XX旅游职业学院是XX市人民政府设立,教育部备案,面向全国招生的西部唯一公办旅游类高职院校,是XX市旅游教育重点建设高校和着力打造的旅游人才培养重要基地、旅游教育科研重要平台、旅游信息科学重要窗口。学院占地506亩,校舍规划总面积19.3万,已建成17.9万的教学、行政、生活用房和图书馆,有旅游类专业藏书30余万册。建有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学室、实验实训室、形体训练室、标准田径场等,并配置了齐全的教学、科研、实训、办公、后勤各类设施设备。学院多元化引进师资,建立了一支专业知识精、教学能力强、科

5、研水平高(已获申批的省级科研项目有3项)、师德师风好的教师队伍。拥有教职工11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2人,博士、硕士学位教师70余人。特聘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道先教授担任名誉院长,并为学生授课、开讲座、作报告。另有西南大学等知名高校派遣的支教教师10余人和美中友好志愿者项目派遣的外籍支教教师2人。学院应旅游产业发展需要而创立,以培养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为己任。遵循科学性、前瞻性、适应性原则,设置有旅游管理系、酒店管理系、旅游规划系、旅游装备系、公共基础部等系部,开设了导游、旅游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酒店管理等14个旅游类专业,逐步构建起较为完备的旅游学科体系。在办学实践中砥砺出“乘物游心

6、融古铸今”的学院精神和“乐山水 化人文”的院训,在全国旅游院校中呈现出鲜明的特色。 1.2行业背景我国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据研究表明,我国自然类和人文类的旅游资源类型居世界第一位,旅游景区的数目超过美国、西班牙、法国等旅游强国。截止至目前为止,我国已拥有世界遗产41项,其中文化遗产29项,自然遗产8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8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17座,1269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类博物馆2000余座。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目前全国共建成旅游区(点)约15000家,涵盖了自然风光、人文古迹、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这些为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XX市

7、旅游资源丰富,有长江三峡、大足石刻、山水都市、乌江画廊、天生三桥、温泉之都等。XX市作为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近年来旅游业发展的速度逐步加快。尤其是在国务院关于推进XX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XX市十二五规划、中共XX市委XX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提出后,旅游业成为了XX市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XX十二五纲要中提出,将对XX市丰富的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开发与布局,将打造山水都市旅游、长江三峡旅游、大足石刻国际旅游和乌江画廊旅游等四大精品旅游建设项目。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旅游景区已成为继旅游交通、旅行社、旅游饭店后旅游业

8、的又一支柱子行业。与此相对应,我国旅游景区所接待的旅游者数量也逐年增多。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最新数据),2009年,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26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96.75亿美元;国内旅游人数19.02亿人次,收入10183.69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11.1%和16.4%;旅游业总收入1.29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1.3%。XX市的发展同样喜人,2010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次达到了1.6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了917.85亿元,外汇收入达到了7.03亿美元。预计到2012年把XX基本建成全国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和西部旅游高地,成为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专家预测,未来几年景区业仍然

9、是最充分分享旅游行业景气度的子行业,人才需求十分旺盛。然而,尽管我国旅游景区数量增加迅速,形势喜人。但是,旅游景区在规划、开发、管理、营销等诸多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西部地区。集中表现:(1)旅游资源的加工水平不高,缺乏旅游精品。旅游产品的开发以自然风光开发为主,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力度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在一些地貌景观区,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科学内涵不够。西部的大漠风情、熔岩峡谷高山流水和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以及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对中外旅游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但由于开发力度不够,旅游资源没有转化为旅游产品。(2)景区服务接待设施及管理水平不高。调查显示,城镇居民对国内旅游景区

10、(点)服务质量评价“很好”与“好”的占调查总人数的53.2% ,入境旅游者对我国景区(点)服务质量评价为4分和5分(总分为5分)的只占调查总数的56%,每年因景区的管理和接待水平而产生的旅游投诉仍为数不少,反映出我国旅游景区管理和服务还存在不少问题,制约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3)景区营销刚刚起步,缺乏旅游品牌意识。主要的问题是旅游景区的规划与营销脱节,规划部门策划的主题形象往往没有得到营销部门的市场信息认可,营销部门的市场推广不研究资源、产品与市场的对接,市场促销盲目性较大。同时营销理念落后,内容陈旧,手段单一,缺乏新技术的运用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是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人

11、才的缺乏却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数据表明,在全国被调查的旅游景区人才中,拥有旅游背景的仅为18.3%,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只有10%的人有旅游专业背景。景区需要一大批专业的人才,特别是一些懂得景区规划设计、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的人才,人才已经是制约旅游景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1.3 人才需求分析1.3.1 全国尤其是西部地区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人才缺乏目前,旅游业发展速度快,从业人员的数量与质量尤其是景区开发与管理人员已经无法满足旅游业迅速发展所带来的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旅游业就业人数2010年为1150万人,2015年将达到1525万人,年新增直接就业人数70万人。旅游业面临着巨大人才缺口,缺口至少有20

12、0万,今后还将以每年20万的速度递增。其中,旅游景区行业如人力资源、市场营销、娱乐管理、景区管理、旅游规划等方面人才的缺口更大。从旅游从业人员的质量看,现有从业人员的专业职业素质不高。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部分旅游企业中,景区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据河北省100个旅游度假区调查,景区人力资源配置中,大专以上人才不足30% ,而旅游资源开发和相关专业人才不足3%。二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村面貌的变化,都市人越来越向往田园风光,享受农家乐园、特色农庄、农家餐馆等乐趣。在农业旅游的影响下,更多的农业劳动力也进入到旅游行业中。这部分旅游从业人员未接受过旅游业的相关学习与培训,

13、因而缺乏旅游职业素质。目前,景区开发与管理人才培养远远不能满足需要,需要加大培养力度。据国家旅游局资料显示,到2009年,全国举办旅游教育的院校共有1733所,旅游高等院校852所,旅游中等职业学校881所;旅游院校在校生为95.24万人,旅游高等院校49.84万人,旅游中等职业学校45.41万人;高中级旅游院校培养的众多的旅游专业学生中,景区专业的学生却寥寥无几。据全国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目录调整方案(2009),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举办时间最早为2000年,到2008年底,全国相关院校设置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为44所,在校生人数为5680人,2009年计划招生人数为3430人。该专业建设发

14、展目前处于探索期,但发展较迅速。但是从专业发布情况来看,西部地区开办的该专业很少,往往只招收一个班,一般50人左右,显然,这与旅游业快速发展对景区专业人才的需求量相差甚远。1.3.2 XX市景区开发与管理类人才需求空间大XX市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已经成为推动XX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十二五时期,旅游业将成为XX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推动力。“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将XX打造为形象鲜明、产品多元、服务一流的“旅游名城”和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布局上,将以丰富的旅游精品项目为基础,打造四大主要精品建设项目:一为山水都市旅游精品建设项目,分为XX

15、市旅游集散中心,建设集旅游咨询、游客集散、旅游购物、产品展示、形象宣传于一体的旅游集散中心;抗战遗址旅游产品保护开发;红岩联线旅游精品;歌乐山革命纪念馆、红岩村革命纪念馆等红色旅游产品;东水门和磁器口古镇旅游景区提档升级;统景温泉、天赐温泉、梨树湾温泉、北碚温泉城,建国际级温泉基地,打造5A旅游景区;长寿湖湖泊观光,江津四面山、南川金佛山、万盛黑山谷山地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开发。二为长江三峡旅游精品建设项目,分为小三峡旅游景区提档升级和神女溪景区开发;白帝城旅游景区提档升级和天坑地缝景区建设;石宝寨旅游景区提档升级;以白鹤梁为核心的涪陵白岩旅游景区提档升级;丰都名山与雪玉洞旅游景区提档升级。三为

16、大足石刻国际旅游精品建设项目,分为大足石刻景区提档升级;龙水湖观光休闲旅游区建设;玉龙山森林公园景区开发。四为乌江画廊旅游精品建设项目,分为仙女山、天生三硚景区提档升级,打造山地观光休闲旅游景区;芙蓉洞与芙蓉江观光休闲旅游景区;乌江画廊(彭水至酉阳段乌江和黔江阿蓬江),打造峡谷游船观光与民族风情旅游景区;小南海,打造地震遗址观光科普教育旅游景区;龚滩、龙潭、洪安古镇开发。因此,“十二五”时期,XX将迎来旅游业发展的新契机,旅游专业从业人员尤其是景区开发与管理人员的需求大。如渝东南地区被XX市定位为“民俗生态旅游带”,着力打造四大民俗生态旅游精品景区,但人才的缺乏是重要的制约因素,仅黔江区201

17、5年旅游专业人才的缺口将在10000人以上,在其旅游景区中,景区开发、管理、服务人才严重不足,需求十分巨大。但是,目前XX市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学院仅有XX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XX工商职业学院、XX师范大学旅游学院、XX文理学院旅游学院、XX旅游职业学院等,还有一些高校如XX大学、西南大学在相近专业培养旅游景区开发方向的研究生,上述院校除XX旅游职业学院外均没有设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这已经成为XX市乃至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阻碍。1.4 专业现状1.4.1 人才培养现状学院以就业与市场为导向,已建立了“工学交替,产学互补”的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与四川九寨沟风景区、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湘西凤凰

18、古城、贵州黄果树瀑布、贵阳花溪、武隆天生三硚、大足石刻、峡谷公园等多个景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每学期学院都安排学生有两周时间室内实习和到上述企业的实训活动,通过这样的实习、实训,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另一方面订单式培养企业与景区所需人才。学校同国内知名的旅游规划、景区设计与开发、旅游营销公司、旅行社,如国际旅行社、XX浩鉴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中国青年旅行社、武隆喀斯特地心旅游股份有限公司、XX长江旅游国际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学校老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等形式。一方面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开阔教师的眼界;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学习到最新的旅游规划、景观设计、

19、旅游开发、景区管理与服务理念。学院在2011年5月将首届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学生安排到大足石刻风景区、三峡旅游景区、XX康辉国际旅行社等旅游企业见习两周,让本专业以轮岗的形式,对景区行业的各种岗位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同时邀请著名旅游规划专家到校讲学,使师生都能及时了解到景区开发与旅游规划方面的最新进展。1.4.2 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景区开发与管理专职教师20人,旅游行业的固定兼职教师11人,形成了技术力量较稳定的、理论和实际能力都较强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研究生学历17人,具有博士学位4人,大部分专业课教师长期保持着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在景区开发与管理方向从事了多年的教学工作

20、,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整体素质较高,能很好的把握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变化。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自2010年成立以来,在校学生人数已达255人,学生的报到率达90%。1.4.3 科研能力学院努力把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打造成产学研一体的XX市旅游人才培养重要基地、旅游教育科研重要平台、旅游信息科学重要窗口。虽然学院仅仅成立两年时间,但是,经过努力,已经成功申报省部级项目2项,发表论文11篇,其中核心期刊6篇;主持参与了“黔江区十二五旅游规划”和XX武隆黔江酉阳乌江画廊和长江三峡黔江张家界(凤凰古城)旅游精品线路的规划设计工作。2010年培训XX市旅游企业员工500人次。通过项目实

21、施与培训,有力的为XX市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保证,也为我院建设成为西部地区旅游业产学研重要基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4.4 专业的硬件设施本专业目前拥有9个校内实验室,其中模拟景区开发与管理实验室3间, “XX山水酒店”、茶艺实验室、旅游信息化机房(旅行社、旅游营销与电子商务)、情景模拟实训室(导游模拟)、形体训练室等设备齐全的实验室,建立2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基本满足专业技能训练的需要,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1.4.5 校外实习基地我校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立足于地方旅游产业,先后与四川九寨沟风景区、峨眉山风景区、卧龙大熊猫基地、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湘西凤凰古城、贵州黄果树瀑

22、布、武隆天生三硚、大足石刻、峡谷公园等景区及九寨沟青年旅行社、XX浩鉴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中国青年旅行社、武隆喀斯特地心旅游股份有限公司、XX长江旅游国际公司、XX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广西旅游规划设计院、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国际旅行社等企业和公司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一方面,各企业及景区合作伙伴为校内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并为学院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平台,保证行业实践、行业调研的有效开展。另一方面,学校通过与各企业、景区分管部门签署协议,为它们提供智力服务和技术支持,并为其订单培养紧缺旅游人才。2 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2.1 专业介绍景

23、区开发与管理专业是XX旅游职业学院的特色专业,2010年9月开始招生,目前在校生255人。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市场为导向、就业为核心,培养掌握旅游景区一线工作基本技能(包括景区开发、景区路线设计、景区策划与营销等)及服务于生态旅游和观光农业等新型旅游的应用型人才。通过三年的专业训练,学生可以了解景区开发与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旅游企业各个岗位的工作技巧,提高岗位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并在获得毕业证书外,还通过参加职业技能考试获得双证书。在本专业的教学中,不仅强调课堂理论知识的讲授,还为学生提供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湘西凤凰古城等景区和XX浩鉴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中国青年旅行社等多家实习、实

24、训基地进行实践学习。毕业后可推荐到各类旅游景区、主题公园、人力资源部、营销公关部、工程部门及行政管理部门从事初级开发和基层管理工作。2.2 专业定位根据XX市旅游“十二五”发展规划和XX旅游职业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将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建成集产学研为一体的,具有景区规划与设计、景区管理、景区营销和景区导游解说等全面知识和技能的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旅游景区规划与设计和生态旅游与观光农业的新型旅游教育科研的重要平台,以及具有区域特色XX市一流的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本专业的学生,通过三年的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学习与锻炼,在毕业时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知识和能力: 1. 具有良好的社会主义政治

25、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仪表仪态。2. 掌握景区开发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实际操作的基本技能;同时熟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导游业务、旅游政策与法规等方面的基本知识。3. 掌握管理学、规划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4. 具备运用一门外语的能力和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5. 参与景区开发、景区管理、景观设计、景区服务、景点宣传、导游讲解、旅游企业管理等方面工作的能力。2.3 专业建设目标2.3.1 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以XX建设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建设“校企合作,项目引领,双师双证,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建设校内实验室、校外实训

26、基地,推进“项目训练”和“案例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在强化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与企业合作,倡导“订单式”培养,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建立学院与企业联合培养的机制,既要聘请这些企业内有实践经验的管理专家和技术骨干担任我院的实践教学教师,又要让我院的教师深入到企业的生产和项目开发中去学习,实现“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并积极坚持“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双证”(即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通过“项目引领”的方式加强实践教学,逐步形成实践能力、专业应用能力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开设多种辅修课程,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一专多能型人才。2.3.2 完

27、善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影响专业建设的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本专业根据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结合“校企合作,项目引领,双师双证,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相关企业、景区部门共同确立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与实践课等模块构成的课程体系。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任务。其课程体系的建设,须立足于本专业的就业岗位和工作任务,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确定与岗位、培养目标相匹配的6门核心课程,并着力打造4门优质核心课程。同时结合相关职业标准确定核心课程标准,并以此为依据,从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在

28、此基础上,依据精品课程的建设标准,力争建设2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专业建设质量的重要标志。本专业将积极与行业、企业、西部高校合作,参与1门专业精品课程教材的编写工作,同时参与我院培训教材的编写工作。2.3.3 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坚持“引进、培养、培训、聘任”相结合的原则,培养2名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培养4名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专业骨干教师,建立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业务精湛、富有学术活力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丰富青年教师的企业工作经历。聘用22名兼职教师承担相应比例的教学任务,逐步形成实践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专兼结合的机制,实现学生的

29、“双师制”培养,即校内专业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的双培养。2.3.4 完善校内实验室与校外实践基地根据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设置和教学特点,全面规划、完善校内实验室的建设,加强管理,逐步实施。按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坚持高水平、职业性的建设原则,学院将不断更新教学设施和设备,增加并完善具备现场教学、实训、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等功能的校内实验室,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训练环境,以满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对于在建的实验室要严格按计划实施,尽快投入教学使用;对于已经运行的实验室,要逐步完善管理制度,提高实验室的运行效果。与此同时,要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减少实训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对于管理严谨,运行效果良

30、好的校内实验室,可以面向社会开放,实现人才的开放式培养。 2.3.5 提高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 本专业以“校企合作,项目引领,双师双证,一专多能”作为人才培养的模式,不断提高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对此,我们将依托学院的企业服务平台,建立XX市旅游业人才服务中心,为西部旅游高职院校的教师、学生、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业人才流动提供咨询与培训服务。积极参与企业员工的素质提升工程,参与职业资格证考前辅导、参与XX市旅游的调研和规划,参与中职旅游专业建设研究与指导、参与校外基地企业的管理与服务,使专业能更好地服务于XX市甚至西部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发挥我院“一专多能”型人才的作用,促进XX市景区开发与管理行

31、业、旅游管理行业、酒店管理行业的发展。2.3.6 完善三方评价体系建立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对毕业生毕业后至少五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和职业发展信息化管理,分析学生(毕业生)、教师、管理人员等有关学习(培训)、教学、工作等方面的信息,为教学质量、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创新、办学成本核算、制度设计等提供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对毕业生的质量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收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质量的反馈信息,以便了解毕业生的工作

32、质量及其用人单位的动态需求,及时并且有效的调整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办法等。2.4. 专业主干课程介绍(一)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学时:160学时(1)课程介绍: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由旅游资源概述、旅游资源规划开发与管理三部分构成,突出旅游资源的序列性和完整性,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旅游资源开发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旅游资源的基础知识,学会分析研究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了解规划的具体操作方法,形成对规划的总体认识,并掌握一定旅游资源开发管理与保护的技能。在学时分配上,讲授课占80学时,操作训练占8

33、0学时。通过旅游资源开发案例以及让学生动手对选定旅游景区做开发与规划设计方案来进行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2)教材建设:使用统编教材(3)教学评价:采用阶段评价、目标评价、项目评价,以及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评价模式。并注重对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所创新的学生应予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4)课程资源的开发:在现有教学课件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制作水平,增加课件的专业性和趣味性;按章节建设网络练习题库及考试题库,方便学生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开发多媒体仿真教学软件。(5)校企合作: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产学合作,实践“工学”交替,规范对学生顶岗实习的

34、管理,和企业一起研究学生顶岗实习考核指标体系。(6)建设目标:建成市级精品课程。(二)旅游地理学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学时:120学时(1)课程介绍:旅游地理学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旅游地理学不仅同地理学的许多分支关系密切,而且与社会学、民俗学、考古学、历史学、建筑学、园林学、经济学彼此渗透,因此它又是一门边缘学科。在学时分配上,讲授课占72学时,操作训练占48学时。(2)教材建设:使用统编教材(3)教学评价:采用阶段评价、目标评价、项目评价,以及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评价模式。应注重对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所创新的学生应予

35、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4)课程资源的开发:在现有教学课件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制作水平,增加课件的专业性和趣味性;按章节建设网络练习题库及考试题库,方便学生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开发多媒体仿真教学软件。(5)校企合作: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产学合作,实践“工学”交替,规范对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和企业一起研究学生顶岗实习考核指标体系。(6)建设目标:建成市级精品课程。(三)景区设计与制图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学时:160学时(1)课程介绍:景区设计与制图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了解现代景区发展概况(发展历史、功能作用、分类),掌握景区规划设计的概念、内容,相关技术指标规范,程序的基础上,教

36、授各类景区设计程序、方法;国内外典型景区规划设计实例。并通课程设计,帮助、指导学生完成一定规模的景区规划设计项目。在学时分配上,讲授课占80学时,操作训练占80学时。通过景区开发案例以及让学生动手对选定景区做开发与规划设计方案来进行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2)教材建设:统编教材(3)教学评价:采用阶段评价、目标评价、项目评价,以及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评价模式。应注重对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所创新的学生应予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4)课程资源的开发:在现有教学课件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制作水平,增加课件的专业性和趣味性;按章节建设网络练习题库及考试题

37、库,方便学生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开发多媒体仿真教学软件。(5)项目引领:按照一个完整项目(可以是模拟的项目,也可以是具有实战性质的项目)的操作流程组织实施教学,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6)建设目标:建成市级精品课程。(四)民俗生态旅游学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学时:90学时(1)课程介绍:民俗生态旅游学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本书的主要内容有:生态旅游的一般理论,生态旅游资源、类型、特征、调查与评价,可持续生态旅游和生态旅游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规划,生态旅游和生态设计、生态旅游可行性、主题与形象定位,生态旅游市场、旅游产品、保障体系、基础设施、投资和专项旅游,生态旅游管理等

38、。在学时分配上,讲授课占36学时,操作训练占54学时。通过生态旅游案例以及通过在景区实习来进行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2)教材建设:自编教材(3)教学评价:采用阶段评价、目标评价、项目评价,以及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评价模式。应注重对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所创新的学生应予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4)课程资源的开发:在现有教学课件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制作水平,增加课件的专业性和趣味性;按章节建设网络练习题库及考试题库,方便学生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开发多媒体仿真教学软件。(5)校企合作: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产学合作,实践“工学”交替,规范对学生顶

39、岗实习的管理,和企业一起研究学生顶岗实习考核指标体系。(6)建设目标:建成市级精品课程。(五)旅游管理学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学时:160学时(1)课程介绍:旅游管理学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旅游管理学属于新兴的部门管理科学,主要研究旅游管理活动及其规律,是培养中高级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必要内容。课程内容涉及宏观旅游管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实践,包括整体旅游系统、旅游市场、旅游营销、旅游对经济的影响、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旅游对环境的影响、旅游目的地开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旅游研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最新的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并能运用所学的旅游管理学理论分析新出现的旅游现象。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

40、习,达到帮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培养学生职业思维的目的。在学时分配上,讲授课占80学时,操作训练占80学时。通过到景区及相关企业实习、实训让学生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技能,融“教学做”为一体。(2)教材建设:统编教材(3)教学评价:采用阶段评价、目标评价、项目评价,以及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评价模式。应注重对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所创新的学生应予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4)课程资源的开发:在现有教学课件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制作水平,增加课件的专业性和趣味性;按章节建设网络练习题库及考试题库,方便学生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开发多媒体仿真教学软件。(5)校企合作:

41、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产学合作,实践“工学”交替,规范对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和企业一起研究学生顶岗实习考核指标体系。(6)建设目标:建成校级精品课程。(六)旅游市场营销管理课程性质:必修课程学时:160学时课程介绍:旅游市场营销管理是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其教学组织形式以讲授课为主。通过本门课程的系统学习,能够使学生深入了解旅游经济的特点及其市场活动规律,并掌握时下国内外最先进的旅游市场营销策略,从而为今后从事旅游市场的营销及管理奠定一定的知识基础。在学时分配上,讲授课占60学时,操作训练占100学时。通过到景区及相关企业实习、实训让学生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技术,融“教学做”为

42、一体。(2)教材建设:统编教材(3)教学评价:采用阶段评价、目标评价、项目评价,以及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评价模式。应注重对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所创新的学生应予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4)课程资源的开发:在现有教学课件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制作水平,增加课件的专业性和趣味性;按章节建设网络练习题库及考试题库,方便学生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开发多媒体仿真教学软件。(5)校企合作: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产学合作,实践“工学”交替,规范对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和企业一起研究学生顶岗实习考核指标体系。(6)建设目标:建成校级精品课程。3 专业建设的内容3.1“

43、校企合作,项目引领,双师双证,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校企合作,项目引领,双师双证,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模式既是一种教学模式,也是一种学习模式。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强调的是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倡“教学做”合一; 作为一种学习模式,强调是学习与工作任务相结合,提倡“做中学、学中做”,在学与做反复交替中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校企合作,项目引导,双师双证,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模式是将学生的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实际项目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强调学生将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内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我院通过和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城市规划设计院、景观设计公司、景区、旅行社等

44、企业签订长期稳定的合作协议,由企业人员参与,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共同进行岗位能力分解,明确专业对应的岗位和基本岗位能力,从而科学的界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遵循高职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结合行业规律确定对应的主要课程和核心课程,完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进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并完善教材建设。建立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机制,改变传统的考试、考查两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的对接,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项目引领”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围绕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科学设计和选择项目,以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设计教学方案,

45、按照一个完整项目(可以是模拟的项目,也可以是具有实战性质的项目)的操作流程组织实施教学,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项目引领”的突出特点是将教学过程与项目充分地融为一体,围绕项目的需要构建课程体系,组织实施教学,有利于针对岗位设置课程,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既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又为学生未来的择业奠定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实现学生与行业、与社会的“零距离接触”,真正实现以需求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 “双师双证”是我院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所谓“双师”是指“双师制”,即学院为每位学生同时安排两名导师,一名是指校内专业教

46、师,一名是指校外旅游行业(尤其是景区行业)的实践指导教师。其中,校内专业教师主要从事理论教学,校外实践指导教师主要从事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借助这一“双师”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所谓“双证”是指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等两证,使学生在经过三年的学习后,一方面其综合能力达到本专业的要求,另一方面具备从事景区与其他旅游相关行业的能力。 “一专多能”是我院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其内涵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专”是指使学生重点具备从事景区设计、景区和景点管理能力,旅游资源规划、开发和保护能力,旅游市场分析、旅游产品开发与营销等能力;“多能”是指使学生同时具备导游、旅游管理、酒店

47、管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等其他旅游相关行业的能力。通过这一培养模式,使本专业的学生既能从事景区行业的工作,同时又能满足其他旅游相关岗位的要求,从而扩大本专业学生就业的渠道。3.2 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3.2.1 课程体系开发本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将依托专业岗位能力需求、职业标准、专业“校企合作,项目引领,双师双证,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定位等内容。2011年通过与XX浩鉴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张家界旅游景区、凤凰景区、梵净山风景区、九寨沟风景五家企业与景区合作,进行广泛的研究调查,分析西部地区尤其是XX市旅游岗位群的需求方向,景区开发与管理人才的主要工作岗位和任务,以及岗位对本专业学生的知识

48、、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要求,由学院、企业与景区的专家共同讨论,以工作、任务、职业标准、专业定位等为依据,设计课程体系。力争使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能更好的胜任本专业的主要岗位和相近专业岗位群的工作,实现 “一专多能” 的培养目标。对此,本专业将建立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课等5个课程模块。具体的课程体系如表3-4:表3-4 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表课程体系课程类别第一学年第二学年第三学年 课程名称公共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军事理论、计算机基础、大学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专业基础课中国

49、文化概论、旅游学概论、导游基础与应用、园林美学旅游文化学、旅游资源学、旅游英语、旅游市场营销管理、导游业务、景区人力资源管理景区开发与规划、景区制图规划、公关与服务礼仪训练、毕业(论文)设计专业核心课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旅游地理、景区设计与制图、民俗生态旅游学、旅游管理学、旅行社经营与管理专业选修课植物学、岩溶学、旅游应用文写作实践课入学教育与军训、景区开发与管理实习旅游景区资源调查、旅游景区项目调研景区规划设计、毕业实习、顶岗实习3.2.2 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精品课程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影响着学生的质量和学生的就业。对此,本专业主要从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教学实践等方面入

50、手,改革“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多形式的交互交流”教学模式,将四川九寨沟风景区、峨眉山风景区、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湘西凤凰古城、贵州黄果树瀑布等景区部门与XX浩鉴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XX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广西旅游规划设计院、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中国青年旅行社、国际旅行社的专家请进课堂,实现校内专业教师与校外行业专家的“双师”教学方式,使用网络技术,让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等在网上开放,实现教学网络化和校内优质资源共享。以系部、教研室、教学团队为中坚力量,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大力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

51、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坚持从“校企合作”的角度出发,使学生参与旅游企业和景区的管理工作。依托学院附近的景区,在教师、企业的帮助下,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的方法与技能,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通过以上的改革,将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旅游地理学、景区设计与制图、民俗生态旅游学等4门专业核心课程打造成为优质核心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则参照精品课程建设标准所要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队伍、实践条件、教学效果等指标,打造1门校级精品课程和1门市级精品课程。3.2.3 教材建设以优质核心课程为主要对象,并结合学院的培训工作,与XX旅游局、张家界旅游景区、九寨沟旅游景区和凤凰景区鼎力合作,以“

52、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系系合作”及其系内各专业的合作等方式,编写民俗生态旅游学以及培训的配套教材。3.3 教学团队建设3.3.1 培养专业带头人引进和培养专业带头人2名,以国外学习、国内高校培训、企业兼职等方式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与西部高校的旅游专业教师共同开展课题项目及其课程体系的开发;主持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旅游地理、景区设计与制图、民俗生态旅游学等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并开发规划教材及配套教学软件;建设期内,成功申请1项省(市)部级社科基金,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2篇以上对西部地区区域经济、行业发展具有实际参考价值的论文。使其成为西部地区旅游行业和本专业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从相

53、关行业或企业引进1名带头人。表3-5 专业带头人引进培养计划表培养方式双师素质发展方向与专业特长培养措施培养目标培养 “双师”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民俗生态旅游学国外学习、国内高校培训、企业兼职培养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及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拟引进“双师”校企合作方式从企业调入学院后,创建工学结合经济实体熟悉本专业的前沿动态和能在本专业前沿开展研究工作3.3.2 培养骨干教师以挂职锻炼、国内知名大学进修、读博等方式培养4名双师型骨干教师,分别负责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旅游地理、景区设计与制图、民俗生态旅游学等优质核心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平台及评价标准等内容的建设,并在建设期内参与1项省级以

54、上科研课题。表3-6 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表培养方式承担主干课程培养目标挂职锻炼进修读博景观设计与制图培养双师型骨干教师挂职锻炼进修读博旅游地理学培养双师型骨干教师挂职锻炼进修读博民俗生态旅游学培养双师型骨干教师挂职锻炼进修读博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培养双师型骨干教师3.3.3 培养双师型教师在建设期内,分期派专业教师到乌江画廊、黄水森林公园、仙女山、武陵山民俗生态博物馆、凤凰古城、张家界森林公园、梵净山等企业与景区和XX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广西旅游规划设计院、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中国青年旅行社、国际旅行社进行挂职锻炼与培训,分批将本专业教师到高校进修深造,并鼓励教师自主创办公

55、司,使专业双师教师的比例达到60%。3.3.4 培养青年教师与乌江画廊、黄水森林公园、仙女山、武陵山民俗生态博物馆、凤凰古城、张家界森林公园、梵净山等企业与景区分管部门合作,分期派专业青年教师进行企业或部门挂职锻炼。3.3.5 聘请兼职教师聘请等2名XX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旅游行业人员为客座教授,直接参与本专业的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工作;聘请武陵仙山、乌江画廊、黄水森林公园、仙女山、武陵山民俗生态博物馆、凤凰古城、张家界森林公园、梵净山、九寨沟等企业与景区分管部门10名一线管理人员参与核心课程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和项目课程开发及实践指导工作;聘请5人担任顶岗实习指导教

56、师。聘请10名具有导游人员从业资格证书的导游人员和旅游企业管理与技术岗位负责人员,对学生的顶岗实习、毕业实习进行指导。3.4 实训基地建设3.4.1 校内实验室建设 完善模拟导游实验室建设,以满足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的实习需要,并新建景区开发与管理实验室、景区策划工作室、生态观光试验园等3个校内实验室。为学生在校内创建一种具有职业工作氛围的教学场地,实现在实践中提高学生从事景区开发与管理工作的能力。另一方面,可利用部分校内实验室进行各类旅游专业技能培训,以发挥旅游的辐射带动作用。具体建设内容表3-7:表3-7 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实训中心建设计划序号实训室名称建设状况建设目标主要功能已有条件1景区策划工作室新建面积为40平方米;配套设施:电脑5台,景区策划相关软件5套,多媒体1台,扫描仪1台,打印机1台。景区开发与策划工作室。有场地,无设备2景区开发与管理实验室新建 面积为60平方米,实现旅游虚拟实景的规划设计和硬件安装; 配套设施三位仿真立体投影仪1台,电脑50台,配套座椅51套,音响设备1套;每年可对外完成200人的培训。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教学;景区开发与管理培训。有场地,无设备3生态观光试验园新建面积为20000平方米,划分为生态农业试验区、观赏园艺试验区。试验园设计方案1套,管理人员、种植人员2名,植物苗若干,农具2套,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