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介绍_第1页
湖心亭看雪介绍_第2页
湖心亭看雪介绍_第3页
湖心亭看雪介绍_第4页
湖心亭看雪介绍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湖心亭看雪介绍湖心亭看雪文章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 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 以下 是小编收集的文章相关内容,欢迎查看!原文崇祯五年1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 2绝3。是日更定4矣,余5拏6 一小舟,拥毳7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 砀8,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9。湖上影子,惟10长堤一痕11、湖心 亭一点、与余舟一芥12、舟中人两三粒而已13。到亭上,有两人铺毡14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 中焉得更有此人15?”拉16余同饮。余强17饮三大白18而别。问其姓氏,是

2、金陵人,客此19。及20下船,舟子21喃喃22曰:“莫23说相公24痴,更25有痴似26相 公者。”词句注释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2、俱:都。3、绝:消失。4、是日更(ge 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 定,开始。5、余:第一人称代词,我。&拏:通“桡”,撑(船)。7、拥毳(cu 1 )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毳衣:细毛皮衣。毳: 鸟兽的细毛。8、雾淞沆砀:冰花一片弥漫。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淞,从湖面蒸 发的水汽。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 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

3、,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淞。9、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10、惟:只有。11、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这里指苏堤。一,数词。痕,痕迹。12、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像小草一样微小)13、而已:罢了。14、毡:毛毯。15、焉得更有此人: 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焉得,哪能。更,还16、拉:邀请。17、强(qi d ng)饮:尽情喝。强,尽力,勉力,竭力。一说,高兴地,兴 奋地。18、大白:大酒杯。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这里的 意思是三杯酒。19、客此:客,做客,

4、名词作动词。在此地客居。20、及:等到。21、舟子:船夫。22、喃喃:低声嘟哝。23、莫:不要。24、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25、更:还。26、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 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白话译文崇祯五年(公元 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 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 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 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 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

5、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 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 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 是南京人, 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 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名家点评当代文学研究者莫山洪: 不拘骈散, 融合骈散, 这可以说是此文在语言形式上的一大 特点。小品文语言极其精炼简洁,体现出个性化的特征,具有了更强的生命力, 也才能表现出个人心中最真实的情感。 5明末戏曲家祁彪佳在古今义列

6、传序中评日:“其点染之妙,凡当要害, 在余子宜一二百言者, 宗子能数十字辄尽情状, 乃穷事际,反若有千百言在笔下。湖心亭看雪文本解读纵览各位名家名师们的见解,其争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更定”到底为何时?事实上, 连人教版教材都三易其稿, 其争议程度可想而知了。 仔细阅读各类 资料,就会发现,争论的焦点无非集中在一点上到底是“晚上八点”还是 “凌晨”, 即“更”解释为“初更”还是“五更”, 或者“定”解释为“开始” 还是“结束”。其实,无论哪一种理解,都没有确切的证据,而张岱到底是什么时间去的, 已经无从得知。不过按照后文的发展来看, 凌晨四五点钟去更能符合当时的情况。因为,作者去的时候,

7、“两人”早已“铺毡对坐”。所以,张岱如果是晚上 八点去的话,那么他们可能是下午就已经过去了。 而下午去湖心亭, 似乎就没有 什么奇怪的了。而如果是凌晨去的话, 显然太早, 舟子睡意朦胧中被叫去划船, 心中当然觉 得张岱太“痴”了。到了湖心亭一看,居然还有比他们更早的,所以才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故而,“更”解释为“五更”较合适。二、景物到底是何意?“一切景语皆情语!”无论是李白笔下的“朝辞白帝彩云间”,还是陶渊明笔下的“悠然见南山”,其中蕴含的情感才是我们真正要探究的“真意”。 本文中的景物共有两处, 一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二是“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

8、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值得我们分析和玩味的,当然是后者。1“痕、点、芥、粒”是否为量词? 很多教师认为:这四个“量词”用得巧妙,还有人甚至把它们分别替换成 “条、座、艘、个”,煞有介事地比较它们之间的区别。这其实是非常可笑的, 我们知道,在文言文的习惯里,根本没有“量词”的概念,这一点,随便举一隅 便可得知,如同样是清朝作者林嗣环的口技一文中“一人、一桌、一椅、一 扇、一抚尺而已”。这种数词和名词直接连在一起的用法,在本文中也有体现, 如“余挐一小舟”, 再如“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所以,把这四个词作为“量词” 来解释虽然能讲通,但却不准

9、确,更无法表达出作者的真实意图。那么,这四个词到底该如何解释呢?其实, 这正是文言文中“状语后置”的 典型代表,即本意应为“象痕一样的长堤、象点一样的湖心亭、象芥一样的舟、 象粒一样的人”, 翻译成现代文, 则为“湖上的影子, 只剩下一条淡淡的象痕迹 (阴影)一样的长堤、一座象墨点一样的湖心亭、象芥草叶一样的小舟、象米粒 一样的两三个人罢了。 ”其用意也是非常明显的, 即通过这些状语的使用, 表现 “雪大”, 从而衬托其内心的“孤独”之情。 作者本来想借“看雪”来排遣内心 的孤独,结果却适得其反, “借酒消愁愁更愁”, 却发现“人”在茫茫的天地之 间不过如“沧海一粟”罢了。这也正是作者无法排解

10、,故而要继续前行的原因。2雪是“湖心亭”之雪吗?不少人认为,作者所描写的雪景, 正是本文题目“湖心亭看雪”中所指的雪 景,这其实是一种谬误,因为从这段景物所描写的内容上来看,此时的张岱,刚 刚从湖边出发, 否则的话,作者怎么会看到湖心亭“一点”呢?还有前面“雾凇 沆砀”一句,雾凇从何而来?树上。 那么,树在哪里呢?当然是在湖边了。 另外, 第二段的开头“到亭上”一句,也表明了张岱原来并不在“亭上”,而在湖边。所以,文中的雪景并非“湖心亭”看到的雪景, 换言之, 作者到了湖心亭之 后并没有“看雪”就折舟而回了,原因何在?作者“看雪”的目的, 只是想排遣内心的孤独, 来到亭上之后, 居然还有两 个

11、不谋而合的“朋友”, 内心的喜悦油然而生, 其孤独之情也已荡然无存。 既然 已经不孤独了, 那么他“看雪”也就没有必要了, 所以作者也就乘舟而返了。 作 为俗人的“舟子”自然就很难理解他和这两位“朋友”的行为了。3“两三粒”,到底是两粒还是三粒? 乘船而去的人到底是两个还是三个?张岱不会不知道。 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 模棱两刻,留下一个让后人百般猜测的话题呢?这一点,其实应该联系前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去解释。 勿 庸置疑,作者并非一人独自前往, 这一点, 从文末喃喃自语的“舟子”就可以看 出。作者之所以用一个“独”字, 并非鄙视“舟子”的庸俗, 也绝不是“视而不 见”,而恰恰是为了

12、表达自己的心境,即“孤独”,他们虽然和自己一同前往, 但却“同舟异梦”, 并不了解自己的情怀, 更无法体验作者这种“遗世而独立” 的心境,所以,作者只能“孤独”地前往西湖, 以排解这种深深地藏在心底的“孤 独”。所以,和他一同前去的到底是几个人,作者并不在意,所以,作者就用了一 个模糊的数字“两三粒”。 当然,笔者认为,最为接近文意的解释应该是“三人”, 原因有二: 一是作者有意要把自己与其他人区分开来, 如果把自己看作是独立于 这个世界之外的“超然”之人的话, 就是“两粒”。 如果把自己融入这种铺天盖 地的雪景之中,就是“三粒”,所以,此处应是虚实结合之笔;二是从前文携带 的“炉火”来看,作

13、者应该和其他两人一样,除了舟子,还有一名“童子”,这 一点当然也符合前明“士子”的习惯。因此,此处的景物描写,无非都是衬托作者内心的孤独之情罢了当然,是两个还是三个,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而言,并不重要,不必过分深 究。三、本文是否表达出张岱对故国的哀思?过惯了养尊处优的士族生活, 一夜之间国破家亡, 自然是不能接受的, 尤其 是入山著书以终时的穷困潦倒, 更让张岱尝尽了生活的艰辛, 所以,对过去生活 的思恋之情是在情理之中的。 这一点,在陶庵梦忆 的序中也有明确的表示“陶 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 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仔细阅读陶庵梦忆的每

14、一章节,就会发 现,这些生活的记录都流露出作者对过去繁华生活的追忆, 从而表达出对故国的 淡淡的哀思。但是,我们能否籍此为依据,说明湖心亭看雪亦表达了这层意思呢?笔 者以为是不可以的。 因为在理解主题的时候, 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仅仅是辅助 作用,如果“文本”中没有确凿的证据,就不能草率地加以认定。而持肯定态度的研究者,其依据主要有三: 1“崇祯五年十二月”写作本文时明明已经是清朝, 作者却依然用“崇 祯”的年号。这种说法表面上看似有道理, 但其实是很牵强的。 这段往事发生的时候, 是 公元 1632 年,即崇祯五年。当时清军并未入关(公元 1644 年清军入关,即崇祯 17 年),试想:无论

15、哪一位士子,无论哪一位作家,记录这段往事的时候,他 并无别的年号可用, 因此只能用“崇祯五年”的字样, 如果以此为证据说明作者 怀念故国的话,未免过于牵强。2“是金陵人”称南京为金陵。 事实上,朱元璋建国的时候,就已经把金陵改为京师,朱棣后迁都北京,改 京师为南京,也就是说,金陵实际上是元朝时候的称号, 明朝二百多年的历史中, 大部分时间并未称“金陵”, 难道张岱要表达对“元朝”的哀思?所以以此为据 来证明张岱怀念故国更是无稽之谈。3“客此”作者意在借别人之口表自己之意,满州入关之后,国已不 国,所以他认为自己是客人,客居在这个国家而已。实际上,作者意在表达“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16、, 喝酒之人姓 甚名谁?这个问题并不重要。 无数对西湖慕名前来的人都不能理解西湖的美, 不 能理解作者内心的孤寂,不能理解他的卓然不群、遗世独立的性格,甚至,连天 天陪伴在他身边的“舟子”亦不能理解, 否则,他也不会面对“舟中人两三粒” 却说“独”自去看雪。 相反,一个客居在此的人, 一个仅有一面之缘的人反而能 成为张岱的知音, 是主人还是客人又有什么重要的呢?所以, 交代“客此”的目 的就是衬托他们的特立独行这一共同点, 为了衬托他们之间“君子之交淡如水” 的情怀。综上所述,单从文本来看,确实无法找到张岱怀念故国的确切证据。沿着作者的行踪与思路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张岱内心孤独寂寞,想去湖心 亭看雪,来排遣内心的情感。在湖边,看到茫茫雪景,非但没有排遣,孤独之情 反而愈加强烈,于是划船继续前行。来到亭上,碰到了两位朋友,“同是天涯沦 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所以“强饮三大白而别”。所谓的“湖心亭看雪”, 其实并未看到,作者眼中的“雪景”不过是湖边看到的“雪”。那么,没有看到雪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