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著名的词_第1页
苏轼著名的词_第2页
苏轼著名的词_第3页
苏轼著名的词_第4页
苏轼著名的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苏轼著名的词苏轼 1037 1101 年,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人。嘉佑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在政治上属旧党,累遭贬黜。其文汪洋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词属豪放一派,意境开阔。其书画也自成一家。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注释】密州:今山东诸城。黄:黄犬。苍:苍鹰。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汉羽林军戴锦蒙帽,穿貂鼠裘。这里与下句“千骑”均指苏轼的随从。报:告、语。倾城:指全城观猎的士兵。孙权

2、曾亲自射虎于凌亭,这里借以自指。节:符节。汉时冯唐曾奉文帝之命持节复用魏尚为云中太守。这里以冯唐自比,有不服老与赴边的两屋意思。会:当。如满月:把弓拉足,表示有力。古时以天狼星主侵掠,这里以天狼喻西夏。【品评 1】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苏轼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 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当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 1070 ),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四年,陷抚宁诸城。“会挽雕弓如满

3、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壮的壮词。 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苏轼对此也颇为自负, 他在密州写给好友鲜于侁的信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是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就是指的这首词。【品评 2】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了这首出猎词。作者在词中抒发了为国效力疆场、抗击侵略的雄心

4、壮志和豪迈气概。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 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 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象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以上主要写在“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 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

5、”,就更加豪情洋溢了。过片一句,言词人酒酣之后,胸胆更豪,兴致益浓。此句以对内心世界的直抒,总结了上片对外观景象的描述。 接下来, 作者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年事虽高, 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象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赫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 提高了词品, 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 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 作品融叙事、言志、 用典为一体, 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念奴娇赤壁怀

6、古【宋】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注释】又名百字令 。双调,一百字,仄韵,多用入声。周瑜破曹操的赤壁在今湖北浦圻县,苏轼所游为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千堆雪:流花千叠。周瑜二十四岁为东吴中郎将,人称周郎。小乔为乔玄次女,其嫁周瑜在建安三年,为赤壁之战十年前事。“笑应我多情早生华发”的倒装。酹:以酒洒地,用以敬月。【品评】这首词是元丰五年 ( 1082)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作。

7、上片咏赤壁,下片怀周瑜, 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起笔高唱入云, 气势足与“黄河之水天上来”相侔, 而且词境壮阔,在空间上与时间上都得到极度拓展。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涌出,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接着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边故垒和周郎赤壁挂上了钩。“乱石崩云” 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 惊心骇目。陆游入蜀记说赤鼻矶“亦茆冈尔,略无草木”。范成大吴船录亦云:“赤壁,小赤土山也,未见所谓乱石穿空及蒙茸峻岩之境, 东坡词赋微夸焉。 ”词中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 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对于周瑜,苏轼特别激赏他少年功名,英气勃勃。“小乔初嫁”看似闲笔,而且小乔初嫁周瑜在建安三年,远在赤壁之战前十

8、年。特意插入这一句,更显得周瑜少年英俊,春风得意。词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风情,刚中有柔,与篇首“风流人物”相应。“羽扇纶巾”三句写周瑜的战功, 也很特别。 周瑜身为主将却并非兵戎相见, 而是羽扇便服,谈笔风生。写战争一点不渲染士马金鼓的战争气氛,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写法更能突出他的风采和才能。 苏轼这一年四十七岁了, 不但功业未成, 反而待罪黄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苏轼爽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东坡题跋 卷一记李邦语: “周瑜二十四经略中原,今吾四十, 但多睡善饭, 贤愚相远如此。 ”苏轼对此颇有同感。 故

9、从怀古归到伤己, 自叹“人间如梦”, 举杯同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一醉销愁了。这首怀古词兼有感奋和感伤两重色彩,但篇末的感伤色彩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气派。词中写江山形胜和英雄伟业,在苏轼之前从未成功地出现过。因此这首念奴娇历来被看作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 不但词的气象境界凌厉无前,而且大声铿锵, 需要铜琵琶、 铁绰板来伴唱。对于原来只宜红牙拍板、女儿歌喉的传统词坛来说,确实是个重大突破。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

10、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注释】大曲水调歌 的首段,故曰“歌头”。 双调,九十五字, 平韵。丙辰:熙宁九年( 1076)。苏辙字子由。李白把酒问天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婵娟:月色美好。【品评】赏月诗词往往清逸孤寒, 东坡这首词直如缥缈于云端, 掩映于清辉之间。 抒酒问月,有李太白酒仙遗风,一片奇趣横生。明月皎皎照彻天上人间,天上是孤寒一片,人间是相思无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圆缺,此事古难全”,已是豁达,但“但愿人长久,千里其婵娟”更至乐观诚

11、挚,种种感情交融于月光之下,顿成千古绝唱。胡仔评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出,余词尽废。”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 ,起得奇逸。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 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 月下起舞, 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 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下片怀人。 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

12、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 )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 特地请求北徙。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颍州初别子由) ,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 终于以理遣情, 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 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 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 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

13、衰。“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胡仔苕溪渔隐业话后集卷三九)。吴潜霜天晓角 :“且唱东坡水调 , 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 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 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赏析 1:宋神宗熙宁八年,即乙卯1075 年,三十九岁的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本词是苏轼悼念亡妻王弗之作。王弗十六岁嫁于苏轼,天资聪颖、温良贤

14、淑,见识广博,夫妻感情一向笃厚。但是,在她二十七岁时不幸于汴京(今开封)去世。次年归葬于故乡四川眉州。经过了十年宦海浮沉的苏轼,在这首词中表达了对亡妻深挚的怀念之情。首句“十年生死两茫茫”是从夫妻十年生死相隔、音容渺茫写起。 十年来, 阴阳两隔的夫妻,互相遥念, 却各无消息。“两茫茫”表面看是写自己也写故去的妻子,实际上是写自己无边的惆怅和空虚的情怀。作为首句, 为全文奠定下了伤悼的感情基调。作者无日无夜不在想念自己的妻子, 即便是“不思量”, 亡妻的形象却时时地在脑际闪现,难怪词人说“自难忘”。 由此可见夫妻感情之深挚。 如果说这是写生死分割时间之久的话,那么接下来的两句“千里孤坟, 无处话

15、凄凉。 ”则是写分处两地, 相距之遥了。 当时的苏轼在密州 (山东诸城),亡妻则葬在四川故乡,故曰“千里”,妻子孑然一身埋于坟茔,所以说“孤”。遥远又孤单,满腔的凄苦无法向亲人诉说。夫妻无法共话,不仅是因为千里相隔, 更主要的是生死别离, 无法超越。 这是何等的无奈?! 接下来笔锋一转,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意思是: 即使生死可以沟通, 夫妻得以重见, 又能如何呢?作者用假设的语言逼进一步:纵使相逢, 大概妻子也不认得我了。在这妻子离开的十年里, 苏轼与变法派的政见不合, 被当权派排挤出京,先是任杭州通判,再移知密州。仕途的失意与生活的颠沛流离使他过早地容颜衰老, “尘满面,

16、 鬓如霜。 ”是作者对自己外貌的简括而有特征的勾勒。其中又暗含了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感。词的上片写梦前,抒发了对妻子绵绵不绝的相思之苦。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下片则是写自己的梦中所见和所感。下片首句“夜来幽梦忽还乡”中,一个“忽”字, 点出了梦境的恍惚迷离之情状。“小轩窗, 正梳妆。 ”是说:梦中看到妻子还像往常一样在窗前对镜梳妆打扮。这是虚中带实的写作手法, 再现了夫妻青年时期的生活情景。阔别已久的夫妻,一旦相见,定然有着千言万语要相互倾诉。 然而思绪如麻, 又从何说起呢?“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一有泪无声的细节描写, 符合生活的真实情况,同时又取得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此时无声

17、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最后三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则是抒写梦醒后的感慨。 作者想象着千里之外的故乡,在荒郊野外,那长满小松林的山冈上,孤寂的妻子一定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因思念丈夫而伤悲!这里作者表面是写妻子因怀念丈夫而悲伤欲绝、 柔肠寸断, 实际上则是表现了自己对亡妻的无限悼念之情。作者将真挚而深沉的怀念之情,附注于梦中的景物,更让读者潸然泪下。作者用虚实结合、叙述白描的写作手法来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之情,对妻子的悼念之中又有对自己身世的无限感慨,故而将夫妻之情表达的深沉而执着,感人至深。用词写悼亡,苏轼是中国词坛的首创。唐五代及北宋描写妇女的词篇,多数境界狭窄,词语尘下。苏轼此

18、词境界开阔,感情纯真,品格高尚,读来使人耳目一新。用词来悼亡,是苏轼首创。在扩大词的题材,在丰富词的表现力方面,本篇应占有一定的地位。本篇完全可以同潘岳的悼亡诗 ,元稹的遣悲怀以及南宋吴文英的莺啼序前后辉映,相互媲美 .赏析 2:题记中“乙卯”年指的是宋神宗熙宁八年 ( 1075),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 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他梦见爱妻王弗,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 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的悼亡词。苏东坡的这首词是“记梦”, 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实际上, 词中记梦境的只有下片的五句,其他都是真挚朴素,沉痛感人的抒情文字。“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

19、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呢,不也同样吗?恩爱夫妻,一朝永诀,转瞬十年了。“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呵!王弗逝世十年了, 想当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给了十九岁的苏东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说,更难得她蕙质兰心,明事理。这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颇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忙于处理政务, 生活困苦, 他又怎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呢。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年年月月,朝朝暮暮,虽然不是经常悬念,但也时刻未曾忘却!或许正是出于对爱妻王弗的深切思念, 东坡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

20、,据说此女颇有其堂姐风韵。十年忌辰, 触动人心的日子里,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难以遏止。“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华年早逝,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说沉痛。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就能话凄凉了吗?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格外感人。“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忧愤,包括在苍老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 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了,“纵使相逢”恐怕也认“我”不出了。这个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深沉悲痛,表现了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如梦如幻,似真非真,其

21、间真情恐怕不是仅仅依从父命,感于身世吧。苏东坡曾在亡妻王氏墓士铭 记述了“妇从汝于艰难, 不可忘也”的父训。作者索于心, 托于梦的实在是一份“不思量,自难忘”的患难深情啊。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题开始“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是记叙,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乡,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小轩窗, 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 她情态容貌, 依稀当年, 正在梳妆打扮。 夫妻相见, 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 而是“相顾无言, 唯有泪千行”! “无言”, 包括了千言万语, 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 别后种种从何说起?一个梦, 把过去拉了回来, 把现实的感受溶入梦

22、中,使这个梦令人感到无限凄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作者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该是柔肠寸断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赏析:烟雨之中, 坦坦荡荡一峭劲身影落落而行,何在等旷达洒脱!峭拨修竹般一片疏影斑驳,不染俗尘,风起风住处,透出逍遥情致。东坡好竹,字字句句便如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

23、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首句 莫听穿林打叶声 ,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 莫听 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 ,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 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 ,又引出下文 谁怕 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 何妨 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 ,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 轻胜马 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 ,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

24、风雨推及整个人生, 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过片到 山头斜照却相迎 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结拍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 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 萧瑟 二字,意谓风雨之声, 与上片 穿林打叶声 相应和。 风雨 二字, 一语双关,既指野外

25、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 风雨 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 一种醒醉全无、 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

26、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走笔至此, 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 一位襟怀旷达、 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上片以动衬静, 以有声衬无声, 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

27、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 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下片一开始, 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以上两句精粹议论,化用庄子“汝身非汝有也”、 “全汝形, 抱汝生, 无使汝思虑营营”之言, 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存在、 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 厌倦、无所希冀、 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这两句, 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 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 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

28、,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 他要趁此良辰美景, 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 任意东西, 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夜阑风静彀纹平”, 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 其实不是纯粹写景, 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 接以“小舟”两句, 自是顺理成章。 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 思想几度变化, 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 合乎自然的人生理

29、想。 在他复杂的人生观中, 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 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馀生”, 这余韵深长的歇拍, 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宋人笔记中传说,苏轼作了上词之后,“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根本未去“江海寄余生”。这则传说,生动地反映了苏轼求超脱而未能的人生遭际。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首词是元丰五年 ( 1082 )十二月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

30、慧院时所作。 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上阕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 “漏断”即指深夜。 这两名句出笔不凡, 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 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 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 “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象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下阕专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 拣尽寒枝不肯栖息,

31、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 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 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 孰能至此! ”这种高旷洒脱、 绝去尘俗的境界, 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在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 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 含蓄蕴藉, 生动传神, 具有高度的典型性。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以豪放派著称的苏轼,也常有清新婉丽之作, 这首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就是这么一首杰作。“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残红褪尽,青杏初生,这本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但让人感到几分悲凉。睹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但东坡却从中超脱了。“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作者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也随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