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品读文本-文档_第1页
如何品读文本-文档_第2页
如何品读文本-文档_第3页
如何品读文本-文档_第4页
如何品读文本-文档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如何品读文本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中明确提出: “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 全的人格。”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 情,沿波探源,虽幽必显。”从阅读教学讲,文章本是情铸成。 情从何处来?语言不是无情物, 字字珠玑皆传情。 每一篇文学作 品都是作者心血的结晶, 作者把自己丰富的情感、 对人生的感悟、 对生活的追求等复杂的内容都寄托在看似普通的语言中。 要读透 文章、读懂作者、读懂人生,就要引导学生通过吟诵,感受文字 之美;通过揣摩,研究语义之别;通过咀嚼,品味情感之真;通

2、 过体验,感受生活之美。因此,语文教学要大胆抛弃功利化的目的, 引导学生进入到 文本,渗透进语言,感悟出情意,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发自内心深 处的感动,真正起到语文教学熏陶感染、春风化雨的作用,达到 文道合一的境界。一、吟诵感受文字之美 通过对文章的反复吟诵,让学生感受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真、 善、美,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教会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并且 去感受、欣赏、创造美,以此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如果每一篇 文质兼美的文章都能让学生感受、 领悟,就能给他们的情感发育 提供更多的精神滋养。窦桂梅也说过: “就这样吟诵着、传习着, 不需要更多繁琐、低效的分析,只悄悄地在孩子心里注入信仰和 幸福。”在参加全

3、区优质课评比的时候,笔者选择了余光中的乡愁 一文。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充分考虑到这首诗的特点以及学生的 实际情况,我把课堂近一半的时间放在阅读诗歌上, 设计了这样 的阅读流程: 1.听范读,感受朗读的语调和节奏。 2. 自由朗读, 试着标出节奏和重音。 3. 讨论划好的节奏重音,请两位同学试读。 4. 在以上两次听读的基础上,请同学个别朗读,注意把握语调, 读出节奏和重音。 5. 学生齐读。这种阅读的铺垫为后面的教学环 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后面的“理解意象”、“升华情感”、 “想象构图”这三个环节中, 学生都有精彩的见解。尤其是“想 象构图”环节,一个学生写出了下面这段动情的文字: “窗外是

4、一轮明月。这让我想起独自在家的你。 我仿佛能看见你拖着疲惫 的身躯奔忙于老人的病床前,能看见你为孩子的成长所洒下的辛 勤的汗水想到明天就能和你相聚, 就能尽情倾诉我对你的思 念,我不由握紧手中那张船票,激动之情充盈整个胸膛。”多么 感人的文字!如果没有前面的反复诵读作为铺垫, 那么短的时间 里学生是很难将凝练的诗句理解得如此透彻的。二、揣摩研究语义之别 中国语言博大精深,汉语语义非常丰富。由于时间、空间、 人物、地点以及场景的不同,语言所承载的语意、蕴涵的思想、 表达的方式和展现的效果是深刻丰富而又截然不同的。 也就是说 每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所传达的信息都不尽相同, 即使同一个词 语在不同语境

5、中意思有时也会有天壤之别。 所以阅读中不能忽略 具体语境。1. 要紧扣文本解读。 要想准确理解文字背后的味道, 首要的 就是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认真解读 文本,吃透文章精神。比如在我的叔叔于勒“母亲回来了, 我看出她在哆嗦。”和在烈日和暴雨下“祥子一口气跑回了 家。抱着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两句中都 用了“哆嗦”一词, 想要准确地理解两词的意思和情感就必须充 分考虑文章的内容。 认真读完文章后, 学生不难发现前者反映出 菲利普太太见到穷于勒时的紧张、 恐惧,表现了她的自私和势利; 后者既写出祥子冷得发抖的样子, 同时也象征了祥子饱受折磨的 悲惨命运。2

6、. 要联系人物形象。 词语含义通常和人物形象紧密相连。 有 的是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有的是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揭示许多 的动词就需要这样来品味。例如鲁迅故乡中的“我到了自家 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 儿。”学生如果抓住人物特点,很快能明白这句话中“迎”、 “飞”两个动词分别刻画出母亲盼子心情的急切和侄儿的迫不 及待、欢快活泼。3. 要结合具体语境。 词语通常出现在一定的句子中, 句子又出现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 它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定有它特 殊的意义,我们不能简单地以词典上的意义来理解它。准确理解词语含义,就要结合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还是鲁迅故乡 中的句子“他站住了

7、,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 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了起来,分明地叫道:老 爷!。”不联系全文内容的话,我们很难品味出“终于”一词 的味道。因为中年闰土的那种犹豫、矛盾、挣扎的情感变化过程 一定要在语境中才能深刻地体会到。三、咀嚼品味情感之真课文中蕴含的情感是以精练的语言为载体表达出来的,这些语言往往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张志公先生曾强调:“培养运用 语言的能力,这是语文课的主,必须完成好。”教学中让学 生反复咀嚼、品味,不仅能使学生有一定的言语积累,而且还能 陶冶他们的性情,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情感。例如背影一文中,“我”回忆起父亲的背影时说:“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

8、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唉,我现在想想,那 时真是太聪明了! ”这两句话用了反语的手法, 表达了作者对自 己当时不理解父爱的悔恨之情,并表达了自己对父亲的感激和 爱。这种情感,如果不让学生细细咀嚼,凭他们的阅历,是很难 一下子感悟那么深的。散步中也有很多动情的语句值得分析:“母亲本不愿意出来的”,一个“本”字写出母亲对儿子的依 赖,写出母亲垂垂老矣,写出儿子对母亲的怜爱;“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中的“熬”字写出儿子对母亲身体的忧虑、关切,以及儿子此时的喜悦。这些字词,能够那么轻易跳过吗?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一个最明显的区别就是语文学科需要 对语言文字的多层次品读, 感受一个个鲜活灵动的

9、生命, 感知从 心灵深处奔涌而出的情感。而情感的流动,情感的喷涌,都需要 从文本咀嚼中加以理解。四、体验感受生活之美夸美纽斯曾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 语文课本中很多文章语言很朴素,大多和普通人的生活体验一 致。在引导学生把握某些词尤其是动词的用意时,不妨让学生体验一下,或实际体验或想象体验。有了自己的经验,分析文本的 情与意时学生就会游刃有余了。在上背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读出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 艰难,就请了一位身材微胖、个头中等的男生把讲台当作月台, 模拟父亲极具表现力的“探”、“攀”、“缩”、“微倾”等动 作,浓缩、提炼了父亲人生的苦难,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父亲 的艰难。再用投影出示父亲的“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和儿子的“皮大衣”, 给学生的心灵造成了巨大 的冲击:那是一位多么伟大的父亲!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心血的结晶,作者把丰富的情感、 对人生的感悟、对生活的追求等复杂的内容都寄托在看似普通的 语言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 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