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之《尼各马可伦理学》_第1页
读书报告之《尼各马可伦理学》_第2页
读书报告之《尼各马可伦理学》_第3页
读书报告之《尼各马可伦理学》_第4页
读书报告之《尼各马可伦理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读书报告之尼各马可伦理学一、尼各马可伦理学思想产生的背景1二、 尼各马可伦理学的逻辑线索2三、尼各马可伦理学的主要内容概述2四、 读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所感关于青年人的友谊。3(一)亚里士多德的友谊观3(二)对青年人的友谊的分析与感悟4第一,基于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念对青年人之间友谊的分析。4第二,青年人如何维持长久的友爱5一、尼各马可伦理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尼各马可伦理学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著作,是西方伦理史上最早的伦理学专著。至于书名的由来有人说是为了纪念其父老尼各马可,也有说是因为本书是由其子小尼各马可编辑而成。尼各马可伦理学通篇内容主要为亚里士多德对于善、德性和幸福的理解与诠释。亚

2、里士多德写作此书或者说他的伦理思想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亚里士多德生活的古希腊时期,是西方文明的繁荣发展时期。古希腊时期,经济发达、城邦林立、教育、哲学、艺术都欣欣向荣。政治上以城邦制为主,城邦即古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它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其周边的村社构成。城邦居民的主体是拥有政治参与权的男性公民集体。其中最大的城邦是斯巴达和雅典。古希腊城邦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贵族制、民主制、君主制以及僭主制。在各个城邦的各种政治制度中到底哪一种政治制度才是最好的?在这样的政治制度下国家应该怎样对公民进行教育?政治的目的是什么?都是当时的哲学家在追问的问题。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产生。正

3、如以上所说的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其尼各马可伦理学与当时的政治背景紧密联系。此外,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学和伦理学是关于人的哲学。因此,尼各马可伦理学与其另一部专著政治学被称为姊妹篇。对尼各马可伦理学的作者来说,政治学的研究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人的幸福,或者,人的幸福在于何种生活方式;其次要研究何种政体能最好地帮助人们维护这种生活方式。欲解答前者,就要研究人的道德或习惯,这就是本书要承担的任务;欲阐明后者,就要研究适合这些道德或习惯的好的、正确的政制,这是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要从事的工作。2、 尼各马可伦理学的逻辑线索 尼各马可伦理学的主要逻辑线索可归纳为:人们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有目的,

4、都以某种善为目的。最终目的即最高善就是幸福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所以,人们通过在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中拥有幸福达到最高善。正是在这样的逻辑线索下,亚里士多德在其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详细分析论述了德性。首先,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的活动是我们灵魂的现实活动,而灵魂有两个部分,即:有逻各斯的部分(理性部分)和无逻各斯的部分(非理性部分)。相应的,我们的德性也分为两个部分:理智德性和伦理德性。 其次,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德性是一种被称赞的可贵的品质,是使人成为善良,并获得其优秀成果的品质,是一种“中庸之道”,即,我们的行为、实践活动遵循“既不过度也无不及”的中间状态。例如:勇敢是鲁莽和怯懦的中

5、间,是一种值得被称赞的、高贵的品质。而鲁莽则是过度,怯懦是不及,都不值得提倡。理智德性由教导生成,包括理论理性的德性(智慧)和实践理性的德性(明智)。伦理德性由习惯养成,不出于自然也不反乎自然。三、尼各马可伦理学的主要内容概述 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共分为十卷,第一卷中,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的一切技术、规划以及实践和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而实践中的最高的善就是政治学的实践活动所要追求的人们的幸福生活。即,人们现实活动的最终目的和最高的善就是幸福。 在第一卷及第十卷里,亚里士多德详细地论述了快乐与幸福的问题。他把人的本性分为三个层次:植物性的生长与繁殖,动物性的感觉与欲望和神性类似的理性精神。人生的

6、幸福仅仅是要最大程度地实现其植物性功能和动物性功能,而且最重要的是使人的理性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快乐不是人生的目的,它只是人完美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之后所得到的满足。快乐和完善的行为共同构成了幸福。他根据对人性的分析,把美德分为伦理美德和智慧美德。在第二、三、四、五卷中讨论了伦理美德问题。他把伦理美德概括为:美德是习惯的结果;美德是品性,美德是中庸之道;美德出于自愿;美德是在正确理性指导下,表现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行为活动中,而中庸之道是伦理美德中最重要的,它是人们用理智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感与行为,使之既不过度,也无不及,而始终保持适中的原则。亚里士多德根据中庸的原则,采用过度-适中-不及的模式,在

7、第三、四、五、八、九卷中,对勇敢、节制、公正、友爱等具体的道德内容进行了分析。在第六、七卷里,着重讨论了智慧美德与正当理性观念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智德是纯粹理性活动的产物,包括技艺、科学、实践的智慧,直觉理性和智慧。智慧是智德的最高形式。智德是纯粹理性活动的产物,是由训练而产生和增长的,是教育的结果。伦理美德是通过习惯养成的,是长年累月实践的结果。智慧美德高于伦理美德。4、 读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所感关于青年人的友谊。 (一)亚里士多德的友谊观在本书的第八卷和第九卷中,亚里士多德详细论述了友爱。友爱,看来似乎也和爱情一样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认为,友爱是某种德性或是赋有德

8、性的事情。不管是至高幸福之人或者不幸之人,不管是老年人、青年人,不管是富有的人还是平穷的人都需要友谊。因为,人生活在社会共同体当中,每个人都要与其他人打交道,不可能单独一个人生活,谁也不会选择单独一个人去拥有一切的善,所以人都需要友谊。对于至福之人,看起来他在各个方面都没有缺憾,都得到了满足。但是,至福之人也是需要友谊的,他们需要一个承受其好处的人。而且幸福是某种现实活动,而现实活动要生成而不是某项财产的占有,如果至福之人没有友谊,就没有生成,只是对幸福的占有,那么他最终页会变得不幸福。亚里士多德认为,是友爱把城邦联系起来,与公正相比,立法者更加重视友爱,他们的目的就是加强类似友爱的团结,另一

9、方面是致力于仇恨的消除。换句话说,在古希腊城邦统治者中,他们相对于公正来说更加重视友爱,因为友爱是自愿的,而公正的维护要靠法律。自愿的友爱能够更好地使城邦公民团结起来,使城邦得到好的治理。友爱有三种:首先,是有用的友爱,即朋友之间之所以成为朋友是因为相互之间认为对方能够给自己带来好处,是有明确目的的友爱。其次,基于快乐的友爱,即朋友之间是因为快乐而走到一起,这样的友爱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朋友相互之间有共同的让他们觉得快乐的东西存在。最后,善良者的友爱,即朋友之间都是为了朋友自身而希望朋友好,希望朋友为善。前两种友爱是偶性上的友爱,这样的友谊容易散伙,难于长期维持。而善良者的友爱,只要善不变,这种友

10、谊就会长期维持。亚里士多德认为,在现实生活中,青年人的友爱大多数属于基于快乐的友爱,他们任凭感情而生活,特别追求那些使他们快乐和当下存在的东西。但是,随着年龄的变化,当那些使人快乐的东西改变了,友爱也会随之改变,所以,青年人会很快地成为朋友,也会很快地断绝往来。或者青年人很容易陷于恋爱,当快乐改变又很容易分手,往往朝不保夕。在我们青年人身边,这样的例子确实不少见。(二)对青年人的友谊的分析与感悟第一,基于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念对青年人之间友谊的分析。在我们身边,青年人的友谊看来确实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他们基于共同的快乐而产生友谊。青年人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他

11、们充满朝气与活力,他们最有勇气也最能实践;他们情感丰富,喜欢尝试各种活动,喜欢与不同的人交朋友。但是,确如亚里士多德所说,青年人的行为大多为他们的感情所支配,他们因为缺乏人生的经历而缺少经验,理性思维能力不足。所以,他们也容易冲动,容易沉溺于快乐。他们在交朋友的过程中为个人情感所支配,缺乏理性认识,只与能够与自己有共同快乐的人交朋友,为了快乐而交朋友,在这种缺乏理性和德性的友谊中,一旦朋友之间的快乐改变了,他们的友谊也会崩塌。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在青年时期,我们一些非常要好的朋友随着时间的流逝友谊也在消逝。因为,各自走的路不一样了,各自的兴趣爱好,各自的经历也不一样了,即,所谓的没有了共同的快

12、乐,所以,这种基于共同快乐的友谊也随之解散。但是,如果果真如亚里士多德所说,青年人的友谊是基于快乐的友谊,那么人们那些真正的友谊,一直持续不断的友谊,那些影响着他一生的友谊就真的不能再青年时期结下吗?当然不是这样!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善良者的友爱是完美的,只有这善良的德性才是恒常永远的。善良者的友爱并不是完全为了快乐或者为了有用而友爱,而是朋友之间相互地为了朋友自身,从善良德性出发希望朋友好,希望朋友为善。这样的朋友、这样的友谊是可以维持长久的,这样的友谊会深刻影响着你。总结说来,完美的友爱和友谊是朋友之间相互的,以善的德性出发,希望朋友好的友爱,而不是由一时激情、感情所控制,为了快乐和有用的

13、友爱。当然这样的友爱确实是罕见的,但是也不排除青年人中会出现这样的友爱。只要,朋友之间相互表示友好并且相信、相知,保持一颗善良的、真正希望朋友好的心,青年人就会拥有维持长久的友爱。第二,青年人如何维持长久的友爱首先,国家要在社会范围内提倡和奖励正确的友爱的德性和友爱的行为。在国家、社会的大力提倡下,使青年从小养成良好的友爱习惯,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伦理德性。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伦理德性,人们才会在以后的生活中行为良好。其次,青年人在交朋友的过程中需要坚持正确的友谊观。正如我们所说,青年人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充满好奇、情感丰富却又缺乏理性。所以,需要有人,有丰富经验的长辈或者老师,对他们进行或加强正确的友谊观念的教育。在对青年进行友谊观念教育的过程中要用理性来指导青年的情感、欲望,而不能压抑青年的情感以及合理的意向。换句话说,我们要看到青年自身的优势以及主要的缺陷有针对性地对青年进行友谊观教育。教师、长辈与青年互相补充,取长补短。最后,青年人自身也应该在教师、长辈的教导下,增加自己的经验,适当训练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从成功的友爱中借鉴经验,从失败的友爱中吸取教训,把所得到的经验和所学到的正确知识内化,并外化于实践中。青年人,因为缺乏理性和生活经验而对德性缺少认识,对友爱、友谊认识不够深刻。对于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本人持赞同态度。对于友爱,我们固然是在共同的快乐和有用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