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教学设计及课后交流_第1页
《颐和园》教学设计及课后交流_第2页
《颐和园》教学设计及课后交流_第3页
《颐和园》教学设计及课后交流_第4页
《颐和园》教学设计及课后交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领悟方法,类比移植颐和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颐和园是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全文最大特点是按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写出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2.理解首尾呼应、移步换景和抓特点的写作方法,并能运用以上的方法来进行游览性的文章的片段描写。教学重难点: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来写游览性文章的方法。课前准备:1.收集有关颐和园的图片及文字资料。2.收集并阅读有关游记的文章。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

2、将带大家去一趟北京的颐和园,在那里循着作者的足迹,饱览颐和园的美景。(板书课题,示范“颐”字的书写。)2.体会作者情感,引出“首尾呼应”。用一个词语概括你对颐和园的印象。(美丽)课文的作者也有和你们一样的感受,能找从文中出来吗?(首尾两段)两句话分别在哪里?(板书:美丽、美丽)这在写作中是一种“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主要是通过前后反复的强调来表达作者的感情。齐读这两句话。3.扩展知识、感情朗读。颐和园是我国保持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我国誉为世界四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知道了这个信息,你会怎么读课题?(读出对颐和园的赞美

3、之情)。4.导语:走进课文,感受美丽。了解作者是怎样表现这种美丽的。二、写法归纳(一)整体结构,移步换景1.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在读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作者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随机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的游览顺序。勾画相应的句子。交流后,用课件出示课文片段,齐读。“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你发现了什么?A在课文中出现的位置。(都出现在“每一段的开头”,)b加粗的词,是表示什么的词语?(表示作者的脚步在移动)范读,随

4、着作者的脚步一起去游览颐和园的美景。3.介绍方法,引出“移步换景”这些动词记叙了作者的游览过程,我们随着作者脚步的移动,从长廊登上了万寿山,又从万寿山来到昆明湖。脚步在变,看到的景色也随着变化。这种写作方法就是“移步换景”。(板书:移步换景)男女生交替读句子。4.写法迁移,口头练习。移步换景对我们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不信咱们来试一试!以我们学校的几个景点为例。如果一位游人想要来参观咱们学校,你要带着他欣赏我们学校的几处美景,你会选择哪几处?怎么说呢?仿照课文“脚步转移”的写法。先自由练习。(选用合适的动作词语,如:绕过,顺着、沿着、穿过等。学生自由练习两分钟,指名回答。)(二)体会“抓住景物特

5、点描写”的写作方法1.写一处景观,仅有游览顺序还不够,每处景点的介绍也必不可少的。翻开书,继续游览颐和园,默读思考:作者每到一处,重点写了哪些景物?将景物名称圈出来。颐和园占地290公顷,相当于咱们学校的几十倍。其中群峰叠翠,树木、建筑、不可计数,可作者为什么只写这几个景物?(这些景物最有特点、最有代表性)板书:紧扣特点2.详析第二自然段中的特点描写(1)我们以写长廊的第二自然段为例,看作者是怎样抓特点,怎样把这些景物写具体的?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突出了长廊的什么特点?哪些景物可以看出来?长:用到列数字的方法。美:画看到的“美”;花看着“美”、闻着“美”;微风神清气爽,心里感觉“美”

6、。文中没有“美”字,却从视觉、触觉多个方面来写,让人感觉,没有“美”字,却美不胜收。(2)美读谁能带上赞美之情美美地读一读呢?(配乐、指名读)同学们,只有做到眼中有物,才能心中有情,通过这位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诵,你们一定在脑海里形成了美妙的图画,让我们再一次陶醉在这美景之中,一起美美地读一读。(全班齐读)老师不仅被长廊的美景陶醉,也被你们的朗诵陶醉了。3.以点带面文中的其他地方,也有让你觉得“美”的句子吗?4.写法迁移训练每个景点都有让你喜欢的景物,我们学校的林阴道上也有一道美丽的风景,仔细观察,想想它有什么特点?可以怎样描写它?(小叶榕树树形独特、枝叶茂盛、排列整齐)小结:景物的特点不同,描写

7、的方法也不同。作者仔细观察,选取最有代表性的景物,用准确优美的词句和列数字、打比方等方式描写了景物,突出了景物的特点。刚才我们的同学也用上了这些方法,描写了林阴道的特色,使林阴道跃然纸上。第二课时一、课堂练笔(一)思路点拨1.总结写法同学们,通过学习颐和园这篇文章,我们欣赏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不仅体会到了作者对这一美景的赞叹,更学习到了首尾呼应、移步换景和抓住特点的写作方法。同学们,我们也生活学习在一个美丽的环境中,今天我们就以校园为例,用上这些方法,写一写我们的校园,把你对校园的感情表达出来吧。2.作文整体感悟学校给你什么感觉?(美丽)顺着这个意思,请你给作文加个开头。用上 “首尾呼应”的方

8、法,说个结尾。3.理清写作顺序:学校这么大,你打算写哪些地方呢?(校门、林荫道、喷水池、教学楼、操场)你打算按怎样的顺序介绍我们的校园呢?(标序号)请几位同学,每人用上一句话,表示地点的转移。(加箭头)每处景点你打算具体写哪些景物?(生说,师简要概括)小结:每个地方、每个景物都有哪些特点,我们一定要仔细观察,把它的特点用文字描绘出来。(二)实践操练1.每个学习小组写一处景点。要求:(1)游览顺序的转化要清楚,(2)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景物的特点。2.学生练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3.写完了的同学可以自己修改或同桌互相修改,重点看顺序转换是否清楚,有没有抓住景物的特点。(三)讲评1.请学生代表展示

9、习作内容,按顺序,将各段凑成一篇完整的文章。2.师生互评。讲评重点:顺序转化是否清楚?景物的特点是否突出?二、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随着作者游览了颐和园的美景,而且学到了首尾呼应、移步换景、抓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这些方法,对我们以后写游览的文章很有帮助。刚才通过实践,我们描写了校园的一景。请同学们回家之后,用上今天学到的方法,把整篇文章补充完整,如果你有其他的好的地方想要介绍,也可以写一次游览活动。板书设计:18、颐和园长廊:长、美美丽 万寿山 美丽 昆明湖副板:1. 首尾呼应2. 移步换景3. 紧扣特点课后交流:一、设计思路根据文本特点和中年级学生边读书边想象的读书要求及学习作者表达方法的习作

10、要求,我力求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在“读”中练写,在“写”中悟“读”,令“读”与“写”水乳交融,相互促进。1.导课:本课的首尾呼应引导体会总分总写法体会其精妙之处。2.再引导:写作顺序即游览顺序。找文中相关句子,读并体会这些句子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3.出示颐和园全景图,欣赏后,引导学生体会:这么多美景,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了其中的三处景物进行描写?教孩子们怎样选材。各处景物有什么特点?以描写长廊的句子为例,体会作者如何把长廊的长和美,通过具体的语句来描绘,引导体会写作时要抓住景物特点来描写。怎样突出景物特点?.指导层层深入。4.在体会颐和园的写作方法时,边阅读欣赏、边为习作,引导学生如果

11、写我的校园该如何写。结合板书,把写作方法板书出来,使学生对写法就更心中有数了。而且校园本身就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场景,很多学生早已迫不及待的要把校园的美景描述给大家: 每位同学说一处景物的一个特点。每人都有表达的机会。经过了这四个完整的步骤,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按老师的要求,抓住首尾呼应、移步换景、抓特点的写作方式来试写我的校园,做到了读写结合,一课一得。二、教学反思1.教学时教师按照自己设计的教学环节一步一步推进,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特别是在写作方法的揭示上,应该精心指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词句,使学生读通读透,感受思想感情之后,再通过自主讨论、领会写法。2.过于注重文章写法的指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表面上,他们对颐和园美的感受还不全是教与学的水到渠成。3.由读到写是一个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过程。而在这节课中,为了揭示写作方法,对于读书则有些流于形式,朗读指导不到位,没有带着他们用心去感受去朗读。4.课堂中灵巧应对的机智有待加强。如:在讲到“这是一种什么写作顺序”时,有一个同学提到:“这是一种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