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第7章6.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_第1页
19-20第7章6.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_第2页
19-20第7章6.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_第3页
19-20第7章6.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_第4页
19-20第7章6.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6.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2.学习利用图象法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自主预习。探新知-曲fa.刃-一、实验原理让橡皮筋拉动小车做功使小车的速度增加,使拉小车的橡皮筋的条数由1条变为2条、3条则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为 w 2W、3W、通过对打点计时 器所打纸带的测量计算出每次实验结束时小车的速度,最后分析每次做的功与速 度的关系,总结出功与速度的关系.二、实验器材木板、橡皮筋(若干)、小车、打点计时器、低压交流电源、纸带、刻度尺等.三、实验步骤1. 按如图所示安装好实验仪器.2. 平衡摩擦力:将安装有打点计时器的长木板的一端垫起,纸带

2、穿过打点 计时器并接在小车后面,不挂橡皮筋,接通电源,轻推小车,直至打点计时器在 纸带上打出间隔均匀的点.3. 第一次先用一条橡皮筋做实验,用打点计时器和纸带记录小车的运动情 况.4. 换用2条、3条、4条同样的橡皮筋做实验,并使橡皮筋拉伸的长度都 和第一次相同,用打点计时器和纸带记录小车的运动情况.四、数据处理1. 求小车的最终速度:如图所示,测出纸带上点迹均匀的两点如Ai、A32T间的距离x,则小车的速度为v =2. 计算小车做的功分别为 W、2W、3W时对应的v、v2、v3、 v的数W2W3W4W5Wvv2v3值,填入表格.3. 逐一与 W的一组数值对照,判断 W与v、v2、v3、. v

3、的可能关系或 尝试着分别画出 W与v、W与v2、W与v3、W与v间关系的图象,找出哪一 组的图象是直线,从而确定功与速度的正确关系.五、误差分析1. 误差的主要来源是橡皮筋的长度、粗细不一,使橡皮筋拉力做的功与橡 皮筋的条数不成正比.2. 误差的另一主要来源是摩擦力平衡得不合适.3. 利用纸带确定物体的速度时,点间距测量不准也会带来误差.4. 作图描点不准带来误差.六、注意事项1. 平衡摩擦力的方法:将木板一端垫高,轻推小车让其拖动纸带运动,根 据打点计时器打在纸带上的点迹是否均匀来判断是否平衡了摩擦力.2. 测小车速度时,纸带上的点迹应选均匀部分,也就是选小车做匀速运动 时打的点迹.3. 每

4、次释放小车时,都要确保让它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运动.4. 所选橡皮筋的规格应一样,力对小车做的功以一条橡皮筋做的功为单位 即可,不必计算出具体数值.合作探究重雅BipiMI iMJI I 山1爺mWN. g 冋 l【例1】 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时,先适当垫高木板,然后由静止释放小车,小车在橡皮筋弹力的作用下被弹出, 沿木 板滑行.小车滑行过程中带动通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 记录其运动情况,观察发 现纸带前面部分点迹疏密不均,后面部分点迹比较均匀,回答下列问题:(1) 除了图中已给出的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器材有 (选填“秒表”“天平”或“刻度尺” )(2) 适当垫高木

5、板是为了 L(3) 通过纸带求小车速度时,应使用纸带的 选填“全部”“前面部分”或“后面部分” )(4) 若实验做了 n次,所用橡皮筋分别为1根、2根n根,通过纸带求出小车的速度分别为VI、V2Vn,用 W表示橡皮筋对小车所做的功,作出的W-v2图象是一条过坐标原点的直线,这说明 W与v的关系是.解析(1)实验需要测出纸带上计数点间的距离,需要用到刻度尺.(2) 将木板一端适当垫高,在没有橡皮筋的情况下使小车恰好做匀速运动, 以使小车的重力沿斜面分力和摩擦力抵消,那么小车的合力就是橡皮筋的拉力.(3) 橡皮筋拉力对小车所做的功全部完成后,打出来的点才能反映小车的速 度,所以应使用纸带的后面部分

6、.(4) W-v2图线是一条过坐标原点的直线,根据数学知识可确定 W与速度v的 平方成正比,即W= kv2.答案(1)刻度尺(2)平衡摩擦力 后面部分(4)W= kv2【例2】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时:杠点叶时器榛皮(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字母代号)A .为了平衡摩擦力,实验中可以将长木板的左端适当垫高,使小车拉着穿 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自由下滑时能保持匀速运动B .每次实验中橡皮筋的规格要相同,拉伸的长度要一样C.可以通过改变橡皮筋的条数来改变拉力做功的数值D.可以通过改变小车的质量来改变拉力做功的数值E 实验中要先释放小车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F.通过打点计时

7、器打下的纸带来测定小车加速过程中获得的最大速度G .通过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来测定小车加速过程中获得的平均速度(2) 若在实验中,我们用1条、2条、3条同样的橡皮筋进行1次、2次、3次实验.实验中,如果橡皮筋拉伸的长度都相等,那么每次橡皮筋对小车做的 功可记作 W、2W、3W对每次打出的纸带进行处理,求出小车每次最后匀速运 动时的速度v,记录数据见下表:功W0W2W3W4W5W6Wv/(m 1)01.001.411.732.002.242.45据以上数据,在坐标纸中作出 W-v2图象.(3) 根据题中的图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解析(1)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时,由于受到摩擦阻力导致小车速度在变 化

8、.所以适当倾斜以平衡摩擦力,小车所能获得动能完全来源于橡皮筋做的功, 故A正确;实验中每根橡皮筋做功均是一样的,所以所用橡皮筋必须相同,且 伸长的长度也相同,故 B正确;每次实验时橡皮筋伸长的长度都要一致,则一 根做功记为 W,两根则为2W,故C正确;实验中是通过改变橡皮筋的条数来改 变拉力做功的数值,故 D错误;只要使用打点计时器的实验,都是先接通电源 后释放纸带,故E错误;由于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运动,橡皮筋对小车做的 功与小车能获得的最大速度有关,故 F正确,G错误.(2) 根据描点法可得,如图所示IFlFIFFklFo6 5 4 3 3(3)由W-v2图线可知,图象为过原点的直线,因此

9、W和v2成正比关系.答案ABCF 见解析(3)外力做功与物体速度平方成正比【例3】 某学习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验证动能定理,气垫导轨对滑块的阻力可忽略不计:光电门12L-导執标尺IIIrd 70 ci 車LI一也和(1) 将气垫导轨调至水平,安装好实验器材,从图中读出两光电门中心之间的距离x=cm;(2) 若滑块、挡光条和拉力传感器的总质量为M,挡光条的宽度为d,挡光条通过光电门1和2所用的时间分别为Ati和盘2,滑块在两光电门间动能的变化量的表达式为(3) 对于该实验装置,你认为以下操作和要求一定要完成的是: .A 需要满足砝码盘和砝码的总质量远小于滑块、挡光条和拉力传感器的总 质量B 通

10、过滑轮拉滑块的细绳在运动过程中必须保持与木板平行C. 用天平测出砝码盘和砝码的质量 mD. 气垫导轨左端应垫高以平衡摩擦力解析光电门1处刻度尺读数为:20.30 cm,光电门2处刻度尺读数为:70.30 cm,故两光电门中心之间的距离 s= 70.30 cm 20.30 cm= 50.00 cm;(2)由于光电门的宽度d很小,所以我们用很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代替瞬时 速度.滑块通过光电门1的速度为:V1 = 1,滑块通过光电门2的速度为:V2 d111d21d2二庄,则动能的变化量为 圧k二1Mv2 1mv1= 2m左 1M & .A、该实验中由于已经用传感器测出绳子拉力大小,不是将砝码和砝码盘

11、的重力作为小车的拉力,故不需要满足砝码和砝码盘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则A错误;B、调节滑轮细线与气垫导轨平行,保证拉力水平,则 B正确;C、由于有拉力传感器直接显示绳子的拉力即为小车的合力,则不需要测量砝码盘和砝码的质量,C项错误;D、气垫导轨喷气可以使小车悬浮在导轨上,不受 摩擦力,故不需要平衡摩擦力,D项错误故选B.答案(1)50.00 (2)1M 磊 2-2M 鲁2 (3)B课时演练棹探素荐1 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做“探究和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的实验时,先使小车不连接橡皮筋,小车在木板上恰能匀速下滑.则在橡皮筋弹力作用下,合外力对小车所做的功)橡皮筋所做的功;若第一、三次分别用一条、

12、三条相同的橡皮筋并在一起做实验,且两次橡皮筋的相同,则第三次实验中合外力对小车所做的功是第一次实验的倍.解析小车受重力,支持力,摩擦力和橡皮筋的拉力,正确平衡好摩擦力 后进行实验,合外力的功就等于橡皮筋拉力所做的功;因为是相同橡皮筋做实验, 且两次橡皮筋的伸长量相同,故三条时橡皮筋做的功应是一条时的3倍.答案等于伸长量 32在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时,打点叶吋蛊擁皮筋(1) 为了平衡摩擦力,实验中可以将长木板的 选填“左端”或“右端”)适当垫高,使小车拉着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自由下滑时能保持 运动.(2) 为了使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成整数倍增加,每次实验中橡皮筋的规格

13、要相同,拉伸至y.(3) 如图所示,在正确操作情况下,打在纸带上的点并不都是均匀的,为了 测量小车获得的速度,应选用纸带的 E分进行测量.iAB CUEFcH1S * fl*7解析(1)平衡摩擦力时应将木板固定有打点计时器的一侧适当垫高,使小车带动纸带做匀速直线运动.(2) 实验时,每次应将不同数量的橡皮筋拉伸到同一位置.(3) 橡皮筋做完功后,小车应做匀速运动,实验中应测小车做匀速运动的速度,在纸带上,要选用点迹间距离相等的计数点进行测量,应选用纸带上的GJ部分进行测量.答案(1)左端匀速相同位置GJ3 .下面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关系”的实验步骤,其合理顺序是 将小车拉至图中C处,使AB和

14、BC间距离大致相等,接通打点计时器电 源,放开小车,小车带动纸带运动,打下一系列的小点, 由纸带分析求出小车通 过B位置时的速度v ,设第1次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为 W. 做出W-v、W-v2的图象,分析图象的特点,得出结论. 如图所示,先固定打点计时器,在长木板的两侧A处钉两个小钉,小车放在B处挂上一根橡皮筋(即图示情况),使橡皮筋处于自由长度. 用2条、3条同样的橡皮筋进行第2次、第3次实验,每次实验保持 橡皮筋拉伸的长度不变,用同样的方法测出 V2、V3记下2W、3W记入表格.解析合理顺序为、.答案4.在做“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时,小车的质量为m,使用橡皮筋6根,每次增加一根

15、,实验中 W、v、v2的数据已填在表格中.W1v/(m s )v2/(m2 s 2)00010.800.6421.101.2131.281.6441.532.3451.763.1061.893.570-4 0.81.2 1 .b 2.0试在图中作出相应关系图象.(2)从图象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解析(1)将表中的数据分别描在图甲、乙所示的两个坐标系中,然后在图 甲中用平滑曲线连接,在图乙中用倾斜直线连接,并且使尽可能多的点分布在曲线上或对称分布在直线两侧,如图甲和乙所示.(2)从乙图看出W*v2答案(1)见正确解答图(2)W* v25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按电竦打点计

16、吋牌樓皮牺(1)图中所示的电磁打点计时器,应该配备46 V的 或“直流”)电源.(选填“交流”(2)实验中为了平衡小车所受的摩擦力,可将木板的 “右”)端垫起适当的高度.(选填“左”或实验中通过改变橡皮筋的(选填“长度”或“条数”)改变功的值.(4) 操作正确的情况下,以功 W为纵坐标,以选填“ v”“ V(多选)实验中木板略微倾斜,这样做是为了 .A .使释放小车后,小车能匀加速下滑B. 增大小车下滑的加速度C. 可使得橡皮筋做的功等于合力对小车做的功D. 可使得橡皮筋松弛后小车做匀速运动 实验中先后用同样的橡皮筋1条、2条、3条,合并起来挂在小车的前端进行多次实验,每次都要把小车拉到同一位

17、置再释放小车.把第1次只挂1条橡皮筋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记为W1,第二次挂2条橡皮筋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为2W1,橡皮筋对小车做功后使小车获得的速度可由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测出.根据第四次的纸带(如图所示)求得小车获得的速度为 m/s.”或“ .V”)为横坐标作出的图线最接近一条倾斜的直线.解析(1)根据打点计时器的构造和原理可知,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的是 46 V的交流电源.(2) 由图可知,小车在橡皮筋拉力作用下向右运动,为使橡皮筋做功为合外 力做功,需要进行平衡摩擦力操作,即需要适当垫高木板的左端.(3) 实验时,每次保持橡皮筋的形变量一定,当有n根相同橡皮筋并系在小车上时,n根相同橡皮筋

18、对小车做的功就等于系一根橡皮筋时对小车做的功的n倍,这个设计很巧妙地解决了直接去测量力和计算功的困难,故实验中不需要测出一条橡皮筋对小车做功 W的数值,因此只要改变橡皮筋的条数,即可改变做 功的数值.(4) 根据功能关系可知,作出W与v2的关系图象,图象为过原点的一条直线, 说明功与v2成正比.答案交流 左 条数 (4)v26.某实验小组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小车在橡皮 筋的作用下弹出后,沿木板滑行.打点计时器的工作频率为50 Hz.第4应*i二 匸43rSO 3.Sn 3.954.004,004.00 rm(3)若根据多次测量数据画出的 W-v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线形状,可知 W 与v的关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