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试卷_第1页
中国法制史试卷_第2页
中国法制史试卷_第3页
中国法制史试卷_第4页
中国法制史试卷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考试 中国法制史答卷 本人承诺:本试卷确为本人独立完成,若有违反愿意接受处理。签名: 学 号: 专业: 学习中心: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百分制) 统分人签字 得分 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文字,并回答: 1.材料所反映的是中国法制史上什么事件?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2.这一事件的具体过程如何? 3.这一事件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发展有何意义? 年,郑国执政子产“铸刑鼎”,晋国大夫叔向致信子产材料一:公元前536“昔者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有争心也,民知有辟,则不忌于说:上,并有争心,以徵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为矣!国将亡,必多制, 其此之谓乎?

2、”材料来源:左转昭公六 年 年,晋国大夫赵鞅、荀寅“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材料二:公元前513所谓度也。“晋其亡乎!失其度矣。贵贱不衍,焉”。孔子就此评论道:今弃是度也,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 国?”月(阴历),郑国执政子产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象征诸侯3536年答:公元前权位的金属鼎上,向全社会公布,史称“铸刑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 成文法的活动。 三月,郑人铸刑书”。 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叔向反对子产铸刑书是中国是一种完全依附于礼的法。 中国夏商与西周的法,“先王议事以制,晋国的叔向却写信给子产说:法制史上的一个争论不止的话题。“弃不为刑辟,惧民之

3、有争心也。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叔向是反对把法律明文公布出来,反对把就不会再看重道他认为,人们一旦知道了刑书的条文,法律从礼教中独立出来,德,遵守礼仪,而是会去“征于书”,去钻法律条文中的空子。而且刑书一旦公社会舆论就会对官员人们就可以知道官员审判案件时是否合理合法,布,这样,在叔向眼中都是不可这些严重侵害贵族利益的新事物,产生一股强大的监督力。 容忍的。他所代表的是那些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奴隶主贵族进行判断的时候,往往会标榜自己是遵从“礼”的原则,自己是以礼治国,依礼治国。在他看来,从内容上看是因为子产的刑书完全

4、背离了礼的制度。 意义: 铸刑书,公布成文法,开创了古代公布法律的先例,否定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对后世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公布成文法活动在中国古代法律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中国法律史上一次划时代的变革。制定和公布成文法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条: 第一、制定和公布成文法是法制改革的一次重大胜利,是春秋时期社会变革的深刻反映。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发生巨变的时期,旧的奴隶制度逐渐瓦解,而新的封建制度则悄然兴起。各诸侯国为了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谋求生存,不约而同地开始试行新的统治方法。而创建以成文法为主体的法律体系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 自郑国公布成文法以后,各诸侯国受到了极大的震动,纷

5、纷效法。其中最著名的应该是李悝在魏国主持变法时期编制的法经。在当时这个年代,法经的制定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它不仅仅是当时的一部成文法,更是一部拥有完整成文法典新体系的一部成文法,成为后世创建法典的蓝本。不论是之后秦国的商鞅变法,还是汉朝的法典编纂和制定,都或多或少地继承了法经的思想。 由此可见,当时所进行的法制改革是十分成功的。从法制改革这一方面,折射出了整个社会进行着的历史巨变。 第二、制定和公布成文法对贵族阶级的特权进行了限制。 西周时期,“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做法曾一度十分流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贵族阶级权利的削弱,特别是到了商鞅变法的时代,“法不阿贵”的原则逐渐取代了原先的做

6、法,使那些有身份、有地位、有功劳的尊贵者的违法行为也要依律断罪,不宥不赦。 虽然这遭到了奴隶阶级的强烈反对,这也反映了刑鼎法律是对全社会全体公民一视同仁的。这不仅是对贵族阶级特权的限制,也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思想的体现。 第三、制定和公布成文法结束了法律高深神秘的状态,使法律走向了公开化,打破了贵族阶级对司法的垄断,是我国古代法制史上的重大进步。 西周时期采取的“临时议制”是典型的不公布成文法的制度,所谓“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不公布成文法,民众就无法知晓什么时候犯了法,什么时候没犯法。这样,首先一点,制定的法律无法很好地实施。第二,也使法律在民众眼里显得很神秘,使法律在人民中产生一种距离

7、感。 韩非子对法律的定义是:“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1制定的成文法,就是要公布以使民众知晓,让他们“知所避就”,以便在实践中按法律的要求行事。 另外,“临时议制”在进行审判时,由于是少数贵族阶级掌握着司法审判权,难免会造成审判的不公。如果犯罪嫌疑人是这些审判者的亲属或者友人,很难说审在公布成文法的制度下也不能说这种情况就当然,判者会不会给予一定的偏袒。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不存在了。但是,在民众把法当成上天意志的时代,审判者至少可以在这么做的时候对自己说:“反正百姓也不知道,我为什么不能徇私一下呢?” 第四、制定和公布成文法是对传统法律观念、传统法律制度以及传统社

8、会秩序的一种否定。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与政治的迅速变化使得传统礼制瓦解,出现了所谓“礼崩乐坏”的局面。传统的法律观念和传统法律制度也随着成文法的公布而逐渐被否定。 商代的神权法统治把君主与神联系在一起,商王独享天命,拥有绝对的权威。在制度上,也发展出了保障这种独占性的制度,如聆听天意的祭天仪式,只能由商王一个人进行,然后由商王告知于臣民大众,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维护商王秉承天命的制度,也是一个有效的把商王的意志转化为上帝意志从而获得神圣权威性和普遍服从性的制度。在法律方面也是如此。 到了西周,西周的统治者从殷商的灭亡中吸取了教训,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劳动人民反抗力量的强大,使他们感到单纯依靠神

9、权不足以维系其统治,还必须重视人事,重视民心向背,珍惜天命,不再使其转移。于是,西周开始实行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开启了神权法走向世俗的道路。 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在西周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可以说,这一定程度上是对神权法的否定。在他主持的郑国变法中,第一次出现了“法治”的思想。 第五、制定和公布成文法,标志着法律观念和法律技术的进步。 春秋以前,不仅没有成文法典,而且法律的编纂十分混乱,无法构成系统的法典。直到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开展法典的编纂活动,出现了不少比较系统的、完整的法典。这些早期的成文法典不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可以看到当时最先进的立法技术,而这些法律技术比起前朝,已有了不小的进

10、步。在以法经为例。法经有六篇: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这些篇目中,不仅有关于政权稳定、人身安全、审判、断狱、追捕罪犯的法律;还有相当于现代刑法典中分则和总则部分的法律。由此可以看出,法经不愧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法典,它的制定,标志了中国的立法技术走向成熟。 第六、制定和公布成文法,为战国时期及以后的封建成文法的发展与完善积累了经验。并标志着以封建社会关系为内容的成文法律体系开始走向中国法律的历史舞台。 制定和公布成文法,使得一些法学家的思想得以贯彻实施。受前人的影响,更多的学者参与到完善成文法的队伍中。法家就由是这样一批学者组成的,形成与战国时期的学术派别。其前期代表有:李悝、申

11、不害、慎到、商鞅等。李悝,就是那位法经的编纂者。商鞅继承了李悝的思想,主持了秦国的变法,使秦国走向了国富民强的道路,并最终一统天下。 综上所述,春秋时期制定成文法不仅打破了传统观念,使法律在民众中普及;更为封建成文法的发展与完善积累了经验,在中国漫长的法制史中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材料一: 1)、答:春秋以前,统治阶级奉行秘密刑主义,虽有成文法,但藏之于官府不向人们公布。这种状况到春秋时期遭到新兴地主阶级的反对,他们要求把法律条文公布出来,如:郑国子产铸“刑书”。根据法律条文的规定来保护自己的权益,由此掀起一场公布成文法运动。 其根本原因是:春秋时期,随着社会关系的变迁

12、,传统的法律体制越来越暴露出其不合理性。首先,以前那种不公开,不成文的法律与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相冲突。其次,这种法律体制在形式上保守,内容陈旧,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变革的新形势,无法满足新的社会关系的发展要求。因此,在春秋中期后,打破旧的传统、公布成文法的活动便在一些诸侯国中出现。 2)、答:子产治郑国,多有作为,公元前536年子产颁布了一套法令并将之铸在一只大鼎上,史称“刑鼎”。但子产铸刑鼎却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连晋国贤人叔向子产的好友,也修书一封予以谴责。 叔向先是表示了极大的失望:本来对子产寄予厚望,现在是透心的凉。 接着叔向总结前代贤王治道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审度事理,加以决断,决不会预设

13、刑法,目的是防止老百姓有争强好胜之心;如还不够,即进入第二层,用正义、美政,严礼、诚信、仁爱等加以约束,用禄位加以劝勉,用刑罚加以威慑;在不够即进入第三层,以忠、正、和、敬等加以教诲,选择圣哲的上级、精明的官吏、史信慈惠的师长加以管理和教化,这样老百姓就会服从上级,不生祸害。反之,如果有现成的法令在那,老百姓就不在忌惮其上级,就会照着法令学会如何趋避和做伪,在想求治,就不可能了。夏代的禹刑、商代的汤刑和周代的九刑都是衰乱之世的产物,即足以说明一切。 最后叔向谴责子产说:身为郑国执政,先是丈量土地,改革税赋制度,现在又大铸刑书,想要靠这些来安定郑国,太难了,为什么不能学习周文王靠修德来安定四方呢

14、?叔向预言,老百姓从此懂得了争端,郑国将陷入贿赂和诉讼的困境,子产这一代之后,郑国将要败亡。他深深的叹息道:“国将亡,必多制”,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啊! 3)答:首先,它冲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缚,打破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局面,体现了春秋后期新兴地主阶级、商人和平民保护私有财产、人身权利和执法公平的要求,使定罪量刑有一个公开、统一的标准,标志着罪行专断主义的动摇和法治思想的兴起。其次,它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明确肯定法律对于限制贵族特权的重要作用,这为后来法家“一断于法”的理论和实践创造了前提。再次,成文法公布运动及相关争论过程中,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法家势力日渐强大并走向成熟,“法治”思

15、想得以张扬并被法家逐渐引向法律实践,加速了以“事断于法”等原则为核心内容的封建法律制度取代以秘密主义为特征的奴隶制法制的历史进程。 材料二: 1)答:春秋初期,各诸侯国基本上沿袭西周的法律。但是,春秋末期的立法活动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这就是郑、晋两国出现的“铸刑鼎”事件,即将法律条文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铸在鼎上,公布以保护私有财产为中心的成文法律。“铸刑鼎”事件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成文法的产生。 其根本原因是:进入春秋时期以后,随着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动,新兴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迫切要求废除旧贵族的法律特权,摆脱宗法等级制度的束缚,“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于是楚、晋、宋、郑等国相继制度或公布成文法,打破了就贵族对法律的垄断,增加了法律的公开性与透明度。 2)答:公元前513年冬天,赵鞅和荀寅率领晋国军队在今天的河南中北部汝水之滨修建城防工事,同时,向晋国民众征收“一鼓铁”铸造铁鼎,并在鼎上铸上犯宣子所制定的“刑书”,公之于众,“冬,晋赵鞅,荀寅帅师城汝滨,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这件事也引起了国内外舆论一片哗然,其中孔子和蔡吏墨的责难最尖锐激烈。 3)答:春秋末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