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1-4章课后习题解答_第1页
《自动控制原理》1-4章课后习题解答_第2页
《自动控制原理》1-4章课后习题解答_第3页
《自动控制原理》1-4章课后习题解答_第4页
《自动控制原理》1-4章课后习题解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c 维持不变,1.1 图 1.18 是液位自动控制系统原理示意图。在任意情况下,希望液面高度 试说明系统工作原理并画出系统方块图。解:系统的控制任务是保持液面高度不变。水箱是被控对象, 水箱液位是被控变量。电位器 用来设置期望液位高度 c* (通常点位器的上下位移来实现 ) 。当电位器电刷位于中点位置时, 电动机不动, 控制阀门有一定的开度, 使水箱的流入水 量与流出水量相等, 从而使液面保持在希望高度 c* 上。一旦流出水量发生变化 (相当于扰动 ), 例如当流出水量减小时, 液面升高, 浮子位置也相应升高, 通过杠杆作用使电位器电刷从中 点位置下移, 从而给电动机提供一定的控制电压,

2、 驱动电动机通过减速器减小阀门开度, 使 进入水箱的液体流量减少。这时,水箱液位下降浮子位置相应下降,直到电位器电刷回到 中点位置为止, 系统重新处于平衡状态, 液位恢复给定高度。 反之,当流出水量在平衡状态 基础上增大时, 水箱液位下降, 系统会自动增大阀门开度,加大流入水量, 使液位升到给定 高度 c* 。系统方框图如图解 1. 4.1 所示。1.2 恒温箱的温度自动控制系统如图 1.19 所示。1)画出系统的方框图;2)简述保持恒温箱温度恒定的工作原理 ;3)指出该控制系统的被控对象和被控变量分别是什么。图 1.19 恒温箱的温度自动控制系统解: 恒温箱采用电加热的方式运行, 电阻丝产生

3、的热量与调压器电压平方成正比, 电压增 高,炉温就上升。调压器电压由其滑动触点位置所控制, 滑臂则由伺服电动机驱动炉子的 实际温度用热电偶测量, 输出电压作为反馈电压与给定电压进行比较, 得出的偏差电压经放 大器放大后,驱动电动机经减速器调节调压器的电压。在正常情况下, 炉温等于期望温度 T,热电偶的输出电压等于给定电压。 此时偏差为零, 电动机不动, 调压器的滑动触点停留在某个合适的位置上。这时, 炉子散失的热量正好等于从电阻丝获取的热量,形成稳定的热平衡状态,温度保持恒定。当炉温由于某种原因突然下降 (例如炉门打开造成热量流失 )时,热电偶输出电压下降, 与给定电压比较后出现正偏差, 经放

4、大器放大后, 驱动电动机使调压器电压升高, 炉温回升, 直至温度值等于期望值为止。 当炉温受扰动后高于希望温度时, 调节的过程正好相反。 最终 达到稳定时,系统温度可以保持在要求的温度值上。系统中,加热炉是被控对象,炉温是被控变量,给定量是给定电位器设定的电压(表征炉温的希望值 )。给定电位计是给定元件,放大器完成放大元件的功能,电动机、减速器和 调压器组成执行机构,热电偶是测量元件。系统方框如图解 1.4.5 所示。给定电压图解1.4.5 恒温箱温度控制系统 框图1.3解:当负载(与接收自整角机 TR 的转子固联 )的角位置 o 与发送机 Tx 转子的输入角位置 6 一致时,系统处于相对豫止

5、状态,自整角机输出电压(即偏差电压 )为 0,放大器输出为 0,电动机不动,系统保持在平衡状态。当 i改变时, o与 i 失谐,自整角接收机输出与失谐角成比例的偏差电压, 该偏差电压经整流放大器、 功率放大器放大后驱动电动机转动, 带动 减速器改变负载的角位置 o,使之跟随 i变化,直到与 i 一致,系统达到新的平衡状态时 为止。系统中采用测速发电机 TG 作为校正元件,构成内环反馈,用于改善系统动态特性。该系统为随动系统。被控对象是负载;被控量为负载角位置o ,给定量是发送自整角 机 TX 转子的角位置 i 。自整角机完成测量、比较元件的功能,整流放大器、功率放大器共 同完成放大元件的功能,

6、电动机 SM 和减速器组成执行机构,测速发电机 TG 是校正元件, 系统方框图如图解 1.4.6 所示。1.4解 工作原理: 温度传感器不断测量交换器出口处的实际水温, 并在温度控制器中与给定温 度相比较, 若低于给定温度,其偏差值使蒸汽阀门开大, 进入热交换器的蒸汽量加大, 热水 温度升高,直至偏差为零。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冷水流量加大,则流量值由流量计测得,通 过温度控制器,开大阀门,使蒸汽量增加,提前进行控制,实现按冷水流量进行前馈补偿, 保证热交换器出口的水温波动不大。系统中,热交换器是被控对象,实际热物料温度为被控变量,冷水流量是干扰量。 系统方框图如图解 1.4.4 所示。这是一个按

7、干扰补偿的复合控制系统。1.5解 带上负载后,由于负载的影响,图 (a)与图 (b) 中的发电机端电压开始时都要下降,但图 (a)中所示系统的电压能恢复到 110 v,而图 (b)中的系统却不能。理由如下;对图 (a)所示系统,当输出电压 u低于给定电压时,其偏差电压经放大器K,使电机 SM转动,经减速器带动电刷减小发电机 G 的激磁回路电阻,使发电的激磁电流 i f 增大,提高 发电机的端电压,从而使偏差电压减小,直至偏差电压为零时,电机才停止转动。因此,图 (a)系统能保持 110V 电压不变。G 的端电压回升,偏差电压减小,i f 0 ,发电机就不能工作。偏差电压的存在是图(b)系统正常

8、工作的前提条件。即图(b)中系统的输出电压会低于 110V 。对图(b)所示系统,当输出电压 u 低于给定电压时,其偏差电压经放大器K ,直接使发 电机激磁电流 i f 增大,提高发电机的端电压,使发电机 但是偏差电压始终不可能等于零,因为当偏差电压为零时,(a)md2xodt2(f1f2)ddxtodxif11 dt(不考虑物块的重力 )(b)f (K1K2)ddxto K1K2xo K1f ddxti(c)f dxo dt(K1K2)xof dxi dtK1xi2.12.2(a)U o(s)Ui(s)R2R1R2C1C2s(R1C1R2C2)s 11C2sR11C1sR1R2C1C2s2

9、(R1C1 R2C2R1C2)s 1xo)f1(ddxtodxdt)(1)2)(b) A 点: f2(dxi dxo ) K2(xi dt dt B点: f1(ddxto ddxt) K1x 由( 1)和( 2)得 f2(dxi dxo ) K2(xi xo) K1x (3) dt dt由( 3)解出 x ,并代入( 2)得:f1f2 d2xo ( f12(K1K2 dt 2K12f1f2 d2xi ( f1 f2 )dxi2 ( ) K1K2 dt2K1 K 2 dt经比较可以看出,电网络( a)和机械系统 (b)两者参数的相似关系为12.32.4K1 1C1K1C1f1 R1, f2 R2

10、QKQ 2 P0G(s)2s2s4s3s 2g(t)112 t 2tL11 s11 s22(t) e t 2e2t2.5h1h2R1q1(1)d h1 dt h2 R2C1q2qi(3)q1 (2)G(s)2Qi(s)R1C1R2C2 s (R1C1 R2C2R2C1)s 12.6C(s)102G(s)H (s)E(s)3s 54s 1C(s)10G ( s)100(4 s 1)R(s)1 G(s)H(s)212s2 23s 25E(s)1010(12s2 23s 5)R(s)1 G(s)H(s)12s2 23s 252.7R112Uo(s)C1sR0C0 R1C1s (R0C0R1C1 )s

11、 1R0C1sUi(s)C0sR0 1C2 dtd h2q2 (4)R0C0s2.8 ( 1)K030o330o 180o180oV / rad11K13, K 222)假设电动机时间常数为 Tm ,忽略电枢电感的影响,可得直流电动机的传递函数为(s) Ua(s)KmTms 1Km 为电动机的传递系统,单位为1(rad s 1)/V 。又设测速发电机的传递系数为 Kt (V /(rad s 1)系统的传递函数为:oiTms2K0K1K2K3Km11 K2K3KmKt s 1K 0K1K 2K3K m s 12.9C(S) _ G(G+G R(T) _ JjBGm+G円z囹 W 17(b)图第2

12、4. 17( C)(的等效变换过程如图解2 4 17(d)所示有CG).RG G2Gw(I+GHJ(1 +GH3) G Gq G3. HZ(l+G1H1) GH3 bGiG2G31 + G1 H1 + G2 H2 + G3 H3 G G H3(e)同理等效变换过程如图解2 4 17(e)所示。故有c =C .GGG_41+GiGiKi+GzHl -GIGiHI哥解2.筑I7(dB l M- (D等效变換如图解2 4. 17(f)所示。故有C(S) = GiJU* H geW 0+llEN El(cs* S3:甘 PG2e徑elOH 3N 3- 巧Io十-=勺Q二 fcGCJ活 r T + 7-

13、 豈恳*.* 必sIl .l-riwffis無裁tt-35*6 H M 谊15PH 卜 I-H Pw,JelCS-5megg I1Ih3T S H 2,1.1B(bH )图解 2428(b2)第三章3.10.6 , n 2rad/s。% 9.5% ,tpn32s, ts2.5sn(s)8。2.4s 43.2(s)6s 4(s 0.8)(s 5.2)1,5.20.84。 ts 3T11.25 3.75sC(s)(s 0.8)(s 5.2)1.14s 0.80.17s 5.2c(t)0.8t 5.2t1.14e 0.17e3.30.4, n 34.3rad / s 。(s)2354s2 27.4s

14、 11773.4由超调量等于 15% 知,0.52 。再由峰值时间等于0.8 秒可得,n 4.6rad / s 。闭环传函 (s)s2 (1K1K1Kt )s K1K121.2 , Kt0.18 。td1 0.70.3s, tr0.54s,ts3 1.25s n3.5(1)3.6(1)稳定;(2)不稳定;3)不稳定。不稳定,右半平面两个根;2)临界稳定(不稳定) ,一对纯虚根2j3)不稳定,右半平面一个根,一对纯虚根3.73.8不稳定,右半平面一个根,一对纯虚根1, K1 2.55j3.9(1) K 14(2)将 s z 1 代入闭环特征方程后,整理得320.025z3 0.275z2 0.3

15、75z K 0.675 0 ,解得 K 4.83.10加入局部反馈前:开环传递函数G(s)12(2s 1)s2 (s 1)KpKv , Ka 12 。加入局部反馈后:开环传递函数G(s)12(2s 1)s(s2 s 24)KpKv 0.5, K a 0。3.11首先判定系统稳定性,该系统稳定。开环增益 K0.75,误差分别为0, 1.33 ,3.12(1)0.1, n1rad / s 。% 72.9% ,3tp 3.2s, tsn30s2)0.5,n1rad / s 。% 16.3%, tp 3.6s, ts36sn3.143.151)K2ENs(T2s 1) K1K 2n(t)10,n(t)

16、10t,e 10essnK1essn2)要使系统稳定,需有 T2 T1 。K2sEN s2(T2s 1) K1K 2(T1s 1)1n(t) 10, essn 0n(t) 10t, essnK14 ) 系统不稳定。第四章4.14.2 简 要 证 明 : 令 s ujv 为 根 轨 迹 上 的 任 意 一 点 ,由幅角条件可知:(s z1)(s p1)(s p2) (2k 1)(u 2 jv) (u jv)(u 1 jv) (2k 1)vu2v arctguvu1(2k 1)varctgu2varctg u 2vu2于是有,2uv varctg 2 uu2uv v2u u v2uv v2u u

17、v2uv v2u u vv (2k 1)(2k 1)u24uv2(u2)2v2( 2) 2 ,问题得证。4.34.4200Root Locus15010050is0-50-100-150-100Real Axisa in gaIm-200-300-200 -1502)开环增益 K 1503)根轨迹的分K | 21| | 21 50| |d 21 , 分 离 点 处离点为21 100|5000根据 n m 2 时,闭环极点之和等于开环极点之和。可以求出应的开环增益9.69.6时另一个极点为又根据三角函数关系:xy arctgx arctgy arctg ,有1mx y-108,与虚轴的距离比分离

18、点 -21 大五倍以上。 二重极点 -21 为主导极点, 可以认为临界阻尼 比相对应的开环增益为 9.6 )4.51)等效开环传递函数为b(s 4)s2 4s 20Root Locus4321-2-3-4iaang 0Im-1-2 -1 0-9 -8 -7 -6 -5 -4 -3 Real Axis-5分离点为 -8.52)等效开环传递函数为30bs(s 40)Root Locus1510Im-5-10-15-40-35-30-25-20System: sysGain: 13.3 Pole: -20 - 0.0466iDamping: 1Overshoot (%): 0Frequency (rad/sec): 20-15-10-5Real Axis分离点 -204.6、 4.7 为正反馈根轨迹,略。4.8-8-12Root Locus-10-8-6 -4 -2 Real Axis024642 0 -2sixAyranigamI42) Kr 48时,根轨迹与虚轴相交于2 2j; 0 Kr 48时,闭环系统稳定。3) K r 3时,分离点(一对相等的实数根)为-0.85 ,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