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茶园规划探讨_第1页
生态茶园规划探讨_第2页
生态茶园规划探讨_第3页
生态茶园规划探讨_第4页
生态茶园规划探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夷陵区生态茶园建设的探讨监测站 赵晓玲茶叶是我国一种 传统 的出口 农产品,但影响其出口和 销 售的最大障碍是茶叶 卫生质量问题。由于工业 迅速 发展造成 环境 污染,以及 单作茶园中普遍使用化肥、除草剂、农药 等 化学物 质 ,使茶园环境受到不同程度 污 染,茶叶中往往含有 重金属等 对 人体有害物 质。经调查统计 ,夷陵区有 73.3%的 茶园长期沿 袭纯茶树的平面式种植, 这种种植模式既降低了 对土地资源的开 发利用,又导致生 态系统失调,给茶树带 来 脆弱性,给茶园乃至整个茶区的生 态环境造成不良的后果。 混交树种对茶树进行适当避荫,调节 气温和湿度,改善茶园土 壤的理化性 质,有利于

2、茶树干物 质的积累,提高产量,同时 还可以促 进碳氮物 质的代 谢,提高鲜叶中以品 质有关成分的 含量。因此,通过对 茶园进行生 态化改造建 设,建立人工生 态和经济效益良性循 环的生态经济 茶园,改善茶区生 态环境, 提高茶叶品 质和茶叶在国 际国内市 场竞 争能力,确保夷陵区 茶产业可持 续发展具有重大意 义。一、夷陵区生态茶园建设条件(一)自然环境1、气候条件夷陵区地 处鄂西山地向江 汉平源 过渡的长江西陵峡两 岸,环抱 长江葛洲 坝、三峡大坝 ,属亚热带 季 风 气候区,四季 分明,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2.0 17.1 C无霜期241 318天,且雨水充沛,年降雨量在 1200 16

3、00mm。区内茶园 地处 群山峻岭之中,常年云 雾辽绕 ,植被覆盖面大,生物多 样性丰富。2、土壤条件茶区土地面 积 263.3万亩,农田面积 26.6万亩,为花岗 岩分化的酸性土壤,土壤 风 化层厚,透水透气性好, pH 值在 4.5 6.5之间,土壤有机 质较为 丰富,适宜种植茶 树。茶区除 去基本粮田保 护区外,可供发展茶园的面 积在 20万亩以上, 目前有茶园 16.8 万亩,另有4 万亩的绿色茶园 发展空间。3、环境保 护条件环境保 护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水土流失的保 护。 茶区通 过对荒山荒地植 树种茶以及坡改梯等措施将很好地 解决这一问题 ;二是耕种过程中所用 农药、肥料残渣

4、对 地表 水、地下水的影响。按照中华 人民共和国 农业 行 业标准无公 害食品茶叶生 产 技术规程,农药 及化肥等的残渣排放将严格控制;三是茶叶加工 过程中的粉 尘、噪音等污染。粉尘污 染在生 产过程中可以安装 换气扇或除 尘设备 加以控制;噪声 污染,因茶叶加工厂建在相 对较 空旷的山村,四周居民 较少 且相隔 较远,影响不大。(二)基本情况茶区涉及到 9个乡镇和 1 个国有林 场, 80个村, 5.6万 户, 2 1 .9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 43.1%。农村劳动力 9.38万 个。 2 0 0 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3989元,茶叶收入占 总收 入的 24.1% 。二、茶产业现状1、茶

5、叶面积 和产量已具 规模茶区现有茶园面 积 16.8万亩,产量 0.7万吨,产值 2.18 亿元,茶叶面积、产 量和产值均居全省第四名。全区 12个乡 镇,除龙泉、小溪塔、鸦鹊 岭少量 产茶外,其余 乡镇均有茶叶 分布,邓 村乡、太平溪镇、下堡坪乡为 茶叶主 产乡镇 ,茶叶已 成为 夷陵区西部山区 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茶叶标 准化生 产水平逐步提升截至 2008 年底,茶区现有茶叶加工厂 291 家,茶叶加工 厂房面积 10万余平方米,从事茶叶加工人 员 0.2万余人,拥 有制茶机械 2500 余台(套)。3、无性系良种茶园发 展迅速 茶区现有国家级良种一个,即宜 红早,省级茶树良种两 个

6、,即 “宜红早”和“鄂茶 9 号”。目前,以宜红 早为主的良种 无性系茶园已达 2.5 万 亩 ,鄂茶九号近 0.1 万亩,宜昌大叶种 约7万亩,占总茶园面积的 57.1%。4、生态 茶园建 设 初见成效生态茶园是茶 产业发 展的新 趋势 ,并有着广阔的前景。 随着国家退耕 还林工程的 实施,茶树与生 态树种混交,是夷 陵区退耕 还林工程的一种造林模式, 9 年来,营 造混交林 4.5 万亩,其中:茶杉混交林 4.2 万亩,茶栗混交林 0.1万亩,茶 树与杜仲、银杏、柑桔等混交 0.2 万亩,目前不仅产生了 较好 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 经济 效益十分 显著。5、茶叶无公害生产 全面启 动

7、2000 年全国正式启 动了无公害食品行 动计 划,实施无公 害茶叶生 产。我区从 2000 年起,率先在 邓村开 发有机茶,启 动无公害茶叶生 产。通过 广泛地宣 传、培训 ,茶农 无公害生 产意识明显增强,无公害茶叶生 产、有机茶建设 已初 显成效。 到目前 为止,已通过省无公害茶叶基地 认定 6 万亩,认证和 转换认证 有机茶园面 积达到 0.64 万亩,位于我省有机茶面 积 之首。6、品牌效益逐渐 增大2006年 4月,邓村绿茶顺利获得国家地理 标志产品保 护(2006年第 47号),同月,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茶城在夷陵 区隆重开 业,这标 志着夷陵区茶叶品牌 战略的全面 实施,茶 叶市场

8、体系的初步完善。夷陵区通过 搭建服 务平台,拓展茶 叶市 场网络,推进茶叶品牌整合,提高了夷陵茶叶的知名度, “邓村 绿茶”、“萧氏茗茶 ”等品牌在市 场上的占有率逐年提高, 品牌效益逐 渐扩大。7、龙头企业带动 作用日 趋显现 茶叶产业的龙头企业近几年 发展较快,萧氏集团、邓村 绿茶公司已成 为带动 一方的茶叶 龙头 企业。企业 通过“公司 基地 农户 加工厂品牌市 场”的运作模式,已开始 显出 强大的示范 带动作用。全区现 已培育出宜昌三峡国 际 旅 游茶城、萧氏茶叶公司、邓村茶叶有限公司、昌发 茶叶公司 等一批有影响的茶叶 产业化龙头企业,并逐步向开 发有机茶 基地、扩 建改造茶叶加工厂

9、,密切 联系基地和 农民方向 发展 壮大,部分集 产、加、销、宣、研于一体的的茶叶产业龙头 已初具雏形和初 显作用8、茶叶替代能源建设 开始 发挥效益 茶叶加工替代能源建 设已开始起步,柴改 电、柴改煤、 柴改气等工程已 经实施,并开始逐 渐发挥效益。三、目标任务(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 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 紧紧围绕 夷陵区 “桔都茶 乡”的战略部署,以市 场为导 向,以 科技 创新为支撑,充分 发挥资源、区位优势 ,稳步扩大茶叶 生产规模,优化茶树品种 结构,建立由多种作物和林木 组成 的生态经济 茶园,并通过茶树与生态树种混交,形成森林生 态环 境,充分 发挥防止水土

10、流失、增加土壤水分和有机质、 改善小气候的作用,构建 现 代化生 态茶园体系,力争 5 年 时 间,把夷陵区建 设成为 全国知名的生 态 茶园之 乡。(二)建设目标到 2013 年,夷陵区生 态茶园总面积达到 20 万亩,产量 达到 1.5 万吨,综合收入 3.5亿元,有机茶面 积达到 2万亩, 每年 发 展 0.5 万 亩无性系良种茶园。在培植新建生态 茶园的 同时,继续 改造老茶园和低 产茶园,适应机械化生 产,推广 运用无公害栽培技 术,提升茶叶品 质,使其发挥 最大经济 效 益,充分利用本地土地 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 境和减少水土 流失。(三)建设内容、规模与技术措施1、新建茶园(1)

11、建设规模到 2013年,营造生态茶园面积 4万亩,其中:乐天溪 0.4 万亩,太平溪 0.5万亩,下堡坪1万亩,樟村坪 0.5万亩,雾 渡河 1万亩,黄花0.4万亩,分乡 0.2万亩。(2)营造技 术措施 营造树 种:茶树、杉木、板栗。 定植密度:混交林中,杉木或板栗作 为 伴生 树 种,采 用行 间 混交方式,茶 树亩 栽 3710 株,株行距 为 150 X 40 X 30cm杉木或栗树亩栽28株,株行距为600 X 400cm 整地方式:茶树实 行抽槽整地,抽槽深度 为 60cm ,宽 度为 80cm ;杉或栗采用穴状整地, 规格为 40X 40X 40cm。 施肥数量:茶园定植前 应

12、施足底肥, 亩 施 饼肥 400 千 克,钙镁磷肥 100千克,或厩肥 20003000 千克。 品种与苗木 质量:低山河谷地 带主栽宜 红早,半高山、 高山以鄂茶九号、宜昌大叶茶为主。苗木质 量要求:苗高 30cm,茎粗0.3cm以上,无检疫性的病虫害。 栽后管理:造林后 1 3年,每年除草、松土 2 次,并 进行适当施肥, 对茶树进行合理修剪。当杉木抑制茶树 生 长 时,应及时间 伐;对茶栗混交林中的板栗, 进行适 时嫁接和施 肥。(3)预期目标培育 优良树冠,形成丰 产骨架,三年成园,达到一年种, 二年采摘,三年 单产过 双百,名优茶产量占 90%以上,形成 合理的茶杉、茶栗高效生态茶园

13、。2、低产 茶园改造(1)改造计划到 2013 年,改造低产茶园面 积 4万亩,每年改造 0.8 万 亩,其中:邓村 0.3 万亩,太平溪 0.2 万亩,下堡坪 0.1 万亩, 三斗坪 0.05万亩,乐天溪 0.05万亩,雾渡河 0.05 万亩,黄 花 0.05 万 亩。(2)改造技术措施 淘汰劣 质品种:老茶树分 5 年全部挖除劣 质品种,补 植茶 树新 优 品种,在每年秋季茶园封园后即 时进行。 改良土壤:抽槽换土,增施有机 质肥料。每亩 施农家 圈肥 30004000 千克,饼肥 200250 千克,磷肥 100 千克, 钾肥 50 千克。 改造 树 冠:对高杆低 产 茶园分期分批 进行

14、重修剪、台 刈等重点技 术 ,改造成便于机采的 树型。 补植生态树 种:在改造的老茶园中 补植杉木或板栗, 采用行间补植方式,亩栽28株,株行距为600X400cm 营 建生物梗生物梗根据自然条件特点, 选择不同的 树种,密度设置 根据坡面 长度和坡度大小 营建,采用乔、灌、草配置。 25以 下每隔 6080 米设 置一条, 25以上每隔 3050 米 设置一 条,每条梗 宽 68米,每条 3 行(一行乔木、一行灌木,一行 草),乔木株距为300400cm,灌木株距为200300cm,草 本株距 为 3050cm。(3)预期目标通过以上技 术措施,实现亩 平单产 75 千克,名优茶产量 达到

15、60%以上,亩 平产值 35004000 元左右。通过 改造低 产 茶园,逐步全部达到高效生 态茶园生 产水平。3、茶纯 林 补植(1)补植规模到 2013 年,对现有茶 纯林补植生态树 或营建生物梗,总 面积 8.33 万亩,其中:补植杉或栗 4 万亩,营建生物梗 4.33 万亩。按乡镇 分:邓村 0.95万亩,乐天溪 0.86万亩,太平溪 1.6 万亩,三斗坪 0.1万亩,下堡坪3.21万亩,樟村坪 0.03万亩, 雾渡河 0.92万亩,黄花0.34万亩,分乡 0.25万亩,樟村坪林 场 0.07 万 亩。(2)技术措施 补植树种:杉木、板栗、生物梗(乔 木树种:板栗、银杏、 杜仲等;灌木

16、 树种:柑桔、桑树、盐 肤木;草本:金荞麦、白喜 草等)。 补植密度:杉或栗亩栽28株,株行距为600 X 400cm 生物梗乔灌草密度 设置同“低产茶园改造 ”措施 。 栽后管理:栽后 13年注意保 护生态树 幼苗,防止采 茶时践踏和损伤幼苗幼 树。当杉木抑制茶树 生长时,应及时 间伐;补植的板栗 树,应适时嫁接、施肥和经营管理。(3)预期目标通过补 植生态树和营建生物梗,生 态环境不断改善,茶 叶品质逐步提升,达到高效生 态茶园生 产水平。4、病虫害防治(1)防治方法一是农业 防治:采用农业技术措施减少和防治茶 树病虫 害,提高茶 树 自身抗性,减少病虫危害;二是生物防治:利用 天 敌昆虫

17、、病原微生物、农 用抗生素及其他生防制 剂 等控制 茶树病虫危害,减少化学 农药 的用量,以保持生 态平衡;三是 物理机械防治:利用某些害虫的 趋性,可用灯光 进行诱杀、糖 醋液 诱杀、性诱杀。此外,也可适当使用一些高效、低毒、低 残留 农药。(2)技术措施 生态茶园的病虫害,主要采取以生物防治 为主的 综合防 治措施,以保证茶叶不受 污染,降低虫口,减少病虫害。一是 冬季 及 时采摘、 修剪和深翻茶园, 冻死地下越冬害虫的蛹和 卵,使用 0.5 0.7度石硫合 剂封园消毒;适时锄草、合理间 作 和施肥 ,并把部分病虫枝叶 带出茶园,改变病虫生 长的适 应 环境条件和茶 树营 养条件,提高茶

18、树抗病虫的抵抗力及 补偿 能力。二是利用天 敌和使用生物 农药(包括植物制剂和微生 物农药 )防治茶树病虫害。首先加强对 天 敌保护 ,促进 天敌对 害虫的自然控制能力;同 时,通过人工大量繁殖、释 放天 敌 和 病原微生物,如 绒茧蜂、赤眼蜂、草蛉、食虫瓢虫、蜘蛛、苏 云金杆菌(Bt)、白僵菌和茶尺蠖病毒等。对 于生物农药来说, 除了有机 农业 生产标准中列出可以使用的生物制 剂以外,其 他商品性的生物 农药 也必 须经颁证 机构 认证 或认可后才能 在生 态茶园使用。三是 茶园虫害活 动期统一悬挂频振式 杀虫 灯,每30 亩 1盏;茶园中安插黄色粘虫板,每 亩 25张左右, 达到 综合防治

19、病虫害的目的。(3)预期目标病虫害防治 实行无害化,所属生 产产 品无害化达到无公 害质量要求。四、措施与建议(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区、乡镇 两级政府成立生 态茶园建 设领导 小组,制定生 态茶园建 设量化指 标,层层签订责 任状,建立 责 任追究制度 ; 区林业局要设立生态茶园建 设办公室,认真做好 协调、指导 和服务工作;区直、所在的乡镇 相关部 门根据项目建设的需 要,统 一人力物力 财力 调度。(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茶农认识项目建 设区一是要加大宣 传力度,集中时间,开展生态 茶园建 设宣传活动,利用各种会 议、宣传车、宣传材料、培训 班、宣传栏、广告牌等多种形式,对 生态茶园建 设的重大意 义进 行广泛宣 传,做到再宣 传、再发动、再提高,进 一步深化 广大干部群众 对生态茶园建 设多层次多方面的 认识 ;二是要 选择一片生 态环境和茶叶 经济效益较好的茶园作 为示范代 表,召开现场 会,请业 主进行现身说法,让茶农与自身生 态 环境较差的茶园 进行比较,扩大宣 传效应;三是要召开动员 大会,增强广大干部的工作 责任心,教育茶 农 自 觉维护 大局, 积极主 动地参与建 设,形成上下一致、全民参与的良好建设 氛围。(三)开展科学规划,加强技术指导一是组织 技术人员和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