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节能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_第1页
昆山市节能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_第2页
昆山市节能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_第3页
昆山市节能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昆山市节能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第一条 根据江苏省节约能源条例、昆山市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意见昆政发200760号和苏州市节能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苏财企字200730号苏经贸资200720号,市财政设立节能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支持节能降耗。为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导向和激励作用,特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专项资金由市财政在年度预算内安排,主要用于节能技术改造项目补助,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推广应用补贴和节能宣传等。第三条 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遵循公开透明、公正合理、定向使用、科学监管的原则。第四条 专项资金由市财政局和市经贸委共同管理。市经贸委是节能专项

2、资金的项目主管部门。依据我市年度节能工作重点,负责确定年度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向,提出年度支持节能降耗的重点,对专项资金支持项目的进展情况实施监督、跟踪服务。市财政局是专项资金的监管部门。负责专项资金的年度预算安排及项目资金分配及拨付管理,参与审议节能专项资金年度使用方向及支持重点,对专项资金运作和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考核和监督检查。市经贸委会同市财政局组织专项资金项目的年度申报、评审,下达专项资金。第五条 专项资金支持对象是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依法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及单位。第六条 专项资金支持范围:(一)节能技术改造项目。(二)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产业化推广项目。(三)鼓励淘汰落后的

3、高耗能设备。(四)节能执法能力、服务体系建设。(五)节能降耗重大专项活动。(六)其他。第七条 专项资金补助形式及标准:(一)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产业化推广项目,根据节能效果及项目设备投资额的5-10%予以补助,每个项目最高不超过70万元。(二)对淘汰落后的高耗能设备,根据淘汰设备节能效果及规模给予适当补助,每个企业最高不超过50万元。(三)对其它项目的支出在预算安排范围内,按实际发生费用采用报帐制,经审核后按实拨付。(四)对同一项目市财政当年不重复安排其他资金。第八条 专项资金申报条件:申请专项资金补助的企业(单位),应具备健全的财务核算和管理体系,企业须正常经营满一

4、年以上。申报的项目,必须符合国家和省产业政策,节能减排效果明显,项目投资达到一定的规模,已通过首轮清洁生产并完成能源审计。淘汰高耗能设备要符合江苏省工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淘汰类生产工艺技术装备的规定,淘汰工作列入市节能工作主管部门的年度工作计划,并按规定程序进行淘汰设备的处置。第九条 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及审查程序:(一)凡符合专项资金申报条件的项目单位,可在每年年初(具体时间以项目申报通知为准)按申报通知要求,经所在地主管部门初审后向市经贸委、财政局同时提出申请,市属项目直接向市经贸委、财政局申报。(二)申报项目所需的材料:1、节能专项资金申请表;2、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立项建议书);3、企业营

5、业执照复印件;4、公司上一年度财务审计报告;5、项目实施专项审计报告;6、其他有关证明材料。(三)市经贸委和市财政局组织有关专家对上报的项目进行评审。依据专家评审意见和实地核查情况,经综合平衡,报“节能减排领导小组”批准后由市财政局与市经贸委联合下达项目资金计划。(四)市财政局根据项目进度将专项资金通过项目所在地财政部门拨付至项目单位。第十条 建立项目定期报告制度。各项目单位要在每年底前向市经贸委和财政局报告本单位专项资金使用和项目进展情况。第十一条 建立项目跟踪管理制度。市经贸委、市财政局不定期对项目进行现场抽查,了解项目进展、资金使用情况以及项目实施后的实际效果,确保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发挥

6、专项资金的最佳效益。第十二条 项目单位应按有关财务规定妥善保存有关原始票据及凭证备查,对主管部门的专项检查,应主动配合做好相关工作,并提供相应的文件资料。第十三条 专项资金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因特殊原因需要变更或撤销时,需上报经市经贸委和财政局同意。第十四条 项目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追回已经取得的专项资金,并在今后年度不再受理其申报的财政支持项目,并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其法律责任。(一)利用虚假材料和凭证骗取资金的;(二)违反专项资金使用原则,挪用或擅自改变使用范围的;(三)有偷、漏税行为被查处的。第十五条 本办法由市财政局、市经贸委负责解释。第十六条

7、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账外固定资产的稽查案例与分析固定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生产资料,包括使用年限超过一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相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在对企业稽查过程中,发现资产账实不符,常常存在账外固定资产的现象。笔者通过以下固定资产稽查案例,介绍账外资产的稽查方法。 一、案例简介 案例一:a企业是一家商品流通企业,经济效益较好,财务核算比较规范,税费缴纳正常。稽查进点后,该单位的负责人说:“我们的企业管理严格,核算制度健全,遵纪守法,应当没有违纪违法的问题。”稽查过程中,稽查人员在账面上确实没有发现什么问题。但发现了一个现象,该单位的运输工具较多,

8、车辆型号各异,而且流动性较大,其中有一种小型面包车有好几辆,总是上班前开出,下班后归来。稽查小组分析后认为很可能是账外资产,于是决定展开内查外调。稽查人员得知该车是企业所销售产品的生产厂家奖励的,专供市内销售网点送货和收款之用,的确是账外资产。 案例二:b企业属金融保险企业,稽查人员根据经验,其单位工作性质决定其拥有较多的交通工具,很可能存在账外资产。由于该单位办公区与生活区分开且相距较远,虽有临街的固定办公场地,但不适合停放车辆,因此一时难以进行资产盘点。稽查人员通过审核账表,发现该单位的经营费用比上年同期增长幅度较大,特别是维修费用。稽查人员决定从维修费用入手,寻找突破口。稽查人员审查每笔

9、维修费用和凭证后附的维修明细,并将附件上的车辆型号、车牌号码、维修时间与金额记录在案,然后要求被稽查单位出示车辆台账,发现有三台车辆未登记台账。该单位的财务负责人辩称是下属县支公司的车辆,稽查人员当即指出县支公司车辆的维修费在市公司入账不合常理,并要求将县支公司的车牌调来核对。最后这位财务负责人道出真情,原来该单位用历年账外资金购置了几辆车,现已处理变卖,其收入又放入了“小金库”。 案例三:c企业为工业企业,曾经效益很好,资金充裕,很多单位向其借款,该企业借出了很多资金。这几年经济效益迅速滑坡,企业资金周转困难,但有几百万元借款无法收回,成了企业议论较多的问题,于是企业通过法律手段加大了清收力

10、度,并取得了一定效果。稽查时,稽查人员发现该企业1995年借给某公司下属房地产公司资金250万元,至稽查日时,由该公司代其下属房地产公司归还了207.5万元,余款42.5万元挂在账上一直未收回。稽查人员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核查,在该公司的配合下,稽查人员取得协议复印件后真相大白,原来该公司承诺,以货币资金归还207.5万元后,又以一台皇冠小轿车作价42.5万元抵偿借款。企业收到车后没有入账,而是放在基建办使用,形成账外资产。 二、案例点评 企业固定资产的稽查方法很多,一般采用账账核对、账卡核对、账实核对的盘点法。但由于稽查对象的不同、或受稽查条件的影响,有时盘点不一定有效。那么需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

11、不同的方法,或是多种方法结合使用。总之,企业账外固定资产的稽查要把握以下要点: 1.掌握被稽查单位的基本情况,判断有无形成账外资产的动机; 2.熟悉被稽查单位过去的稽查情况,了解有无形成账外资产的历史;3.测试被稽查单位的内部控制,检查有无形成账外资产的漏洞; 4.审查被查单位账务情况,分析固定资产有无异常变动; 5.根据了解和分析的情况,估计可能形成账外资产的方式; 6.根据所获得的稽查线索,实施详细审查,充分收集证据,查清事实真相。 被稽查单位形成账外资产的目的,是为了让资产脱离财务控制,逃避财务会计监督,或是将其出售、出租,取得收入不入账,放入“小金库”,一方面偷逃国家税收,另一方面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其主要的形式有: 1.接受捐赠的资产不入账; 2.用小金库资金购置的资产不入账; 3.以物抵债收回的资产不入账; 4.对外投资分回的资产不入账; 5.融资租赁形成的资产不入账; 6.虚列支出或挤占费用形成的资产不入账; 7.罚没的资产不入账; 8.盘盈的资产或申请报废但仍在使用的资产不入账等。 案例一不同于捐赠的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